关键词: 新时代;教师教育;课程群;优化路径;
摘要: 教师水平是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之一,而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面对习总书记对教师提出高要求,教育变革和新社会环境的新的时代背景,我们要对教师教育课程群进行优化。本文基于教师教育改革应从确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理想的“教师形象”和确立相应于理想的“教师形象”的教师教育体制两方面入手的理念,具体通过强化师德版块课程,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关注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课程以及强化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课程四个方面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群的优化与设计,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新型教师。
1. 新时代教师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1.1.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高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水平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2013年提出教师的“三个牢固树立”,强调教师树立和培养理想信念、学习理念和创新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柱、学识储备和智力支持。2014年提出做好教师的“四个标准”,强调好老师应当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2016年提出教师要做好“四个引路人”和坚持“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这是从思想到行动,从专业技能到道德规范对教师做出的全面要求,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也是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信念坚定、道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且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和能培养新型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群。
1.2. 教师教育面临教育变革的挑战
这是一个教育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教师教育面临挑战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着巨变。就教育的形式来看,一方面在线下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线上教育,线上教育不仅包括机构的辅导课,还有名校名师的远程课堂,未来的教师职业面临着巨大竞争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技术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教育的内容来看,美国提出的“21世纪学习框架”,强调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应从知识学习转向创新能力的发展 [1]。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是教育自身的创新 [2]。教育自身的创新就包含着教育者的创新与教育者对课堂内容设计的创新。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并能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提出,还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展现,而如何去做,怎样做好,教师要起引导作用,这不能是教师入职之后转变自身观念,而需要在教师教育阶段就树立这样的意识。
1.3. 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发展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和家长。手机和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课堂、教师和教材,还可以通过各类网课、电子书等获取相关知识。当然,这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丰富知识量,但从教师层面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从教师的专业技能还是知识储备,都是一个冲击,若是教师的知识贮备不够,在课堂教学上无疑会让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而对家长的影响则在于,一方面家长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增加了,且高学历的家长占比越来越大,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家长,面对高素质、高学历的家长,教师的专业水平必定更加需要接受检验。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显著增加,越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家长越是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而越是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与教师的沟通越频繁,对教师的期待也就越高。所以,如何与新时代的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也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总的来说,教师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教师,但一定是拥有必备的素质来迎接新时代所面临的各项挑战的未来教师。
2. 新时代教师教育课程群的优化路径
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教育改革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确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理想的“教师形象”,二是确立相应于理想的“教师形象”的教师教育体制 [3]。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教师教育课程群的优化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1. 强化师德版块课程
习总书记要求教师有道德情操,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英国教育哲学家卡尔(David Carr)也认为教学的本质是道德,原因在于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有积极的价值观的引导,更要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楷模,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4]。教书育人,以德为先,学生在学校首先要学习的是道德规范,然后才是文化知识。教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所以,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首先要培养有道德的教师。与此同时教育具有教育性,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与技能的师生互动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就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5]。就此层面来说,教育是一种道德实践,那么教师本身应该也是有道德的 [6]。因此,教师不仅仅是要学会教书,还要学会怎样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是自己具备道德。但就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来说,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师德规范课程的师范院校较少,即使开设了,课时量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中,还是以知识和方法的教授为主,师德规范渗透度较低。因此强化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师德版块是培养教师道德的重要途径。第一,开发专门的师范生师德修养课,保障课时量,多使用积极正面的例子来传递师德规范,采用正面教育法,给师范生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师德修养知识,树立师德信念。第二,强化教师教育课程的德育性,将师德规范贯穿于每一节教师教育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教师,以增强未来教师的师德观念,提升未来教师的师德专业能力。
2.2. 更新信息技术能力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和所有权,深化了信息的多源性、易获取性和选择性;教育活动由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变为师生之间的信息对称,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关系;教师不仅是施教者,还是新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者,这种二元性决定了教师不仅仅应该具备学科知识,还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创新能力来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信息素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新要素,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因此,在教师教育阶段,就需要注重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教育阶段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所教授的知识却比较少和旧,仍是传统的微课设计,各种软件的运用等,且仅仅是技术的使用方法的教学,对于基于信息技术发展产生的网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自组织学习、MOOCs等新型教学的技术和模式基本没有涉及,但恰恰是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代表着未来教育变革的方向,教师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作为未来教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应教育变革,所以需要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基于微课学习的同时,增加对网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的技术和模式的教学,注重对师范生信息搜集、检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应教育变革趋势,以更好地培养数字化时代所需的新型教师。
2.3. 关注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课程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要帮助教师建构实践性知识”等。早在2001年,朱旭东教授就提到:教师教育由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的转变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学校对教师供求关系达到平衡之后势必会提出这种发展趋势 [7]。由此可见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而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教育课程在设置上,要优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课程结构体系,发展师范生的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其措施包括:组织以中小学现实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充分借鉴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激发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教育机制等。在实习上,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调查:教育实习“不合理,实习机会和时间比较少”,“见习实习走过场的成分较大” [8]。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工作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又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逐渐积累实践智慧,形成自身教学风格。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 [9],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当注重师范生实习,引导其在实习过程中去强调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使师范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并对师范生的实习提出具体的要求,采用成绩考试和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定期检查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成果。总之,在教师教育阶段,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群,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注重实习的方式,锻炼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未来教师。
2.4. 强化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课程
沟通交往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而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是教师沟通的主要对象。就与学生沟通的层面来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和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相互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 [10] 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沟通来相互砥砺,一方面,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教师正确解决学生间的矛盾和困惑。另一方面师生双方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可以使双方不断的超越自我,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11]。就与家长沟通的层面来看,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程度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家长的沟通的方式除召开家长会以外还包括电话、微信等。召开家长会是教师有准备和正式的沟通,而电话、微信等则是随机的和非正式的沟通,后者对教师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若是没有足够的沟通交往能力,不仅不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甚至会引起家长与教师或学校的纠纷。就与其他教师沟通的层面来看,教师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良好的沟通与交往,有利于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不仅仅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三大类知识技能方面的课程,还应该涵盖人际交往课程,给予师范生沟通交流的技巧,锻炼师范生的情商,以更好的形成教育合力,共享教育资源,共促学生发展。
3. 结语
新时代给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教师教育课程群的优化与设计明确了方向。教师教育所培养的是未来教师,未来教师必须具备新时代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更加强调的是教师师德修养、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所以我们要在保留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三大类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优化与设计,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 Framework 21st Century Learning (2020). http://www.p21.org/our-work/p21-framework |
[2] | 孟若宇, 汪基德.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 27-30. |
[3] | 钟启泉. 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J]. 教育研究, 2001(12): 12-16. |
[4] | Carr, D. (2003) Moral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Rival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2, 219-232. |
[5] | 张焕庭.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304. |
[6] | 郑富兴. 好人与好教师[J]. 教育学报, 2014, 10(5): 105-112. |
[7] | 朱旭东.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22(18): 41-42. |
[8] | 王艳玲. 培养“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教育课程[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67. |
[9] | 钟启泉. 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18): 20-26. |
[10] | 苏霍姆林斯基. 育人三部曲[M]. 毕淑芝, 等,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3. |
[11] | 陈祖鹏. 行动: 卓越教师的核心品质[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 37(1): 6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