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体育教育
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硕士论文
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 MBA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生物医学论文 安全技术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博士论文
教育学博士 文学博士 历史性博士 工学博士 管理学博士
医学论文
护理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预防医学 中医学 药事管理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网络技术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舞蹈论文 电影论文 表演论文 编导论文 服装设计论文 包装设计论文
语言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普通话论文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在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2-02-16  热度:
摘要
文学作品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素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文学作品的语言而且还能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由于形态新颖而受到广泛关注,其独特的本土化特征满足了海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印尼华文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成员,受我国现当代文化所影响又立足于印尼本土生活中,具有文化的双重性,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语料。
文章针对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教学的设想并进行实践论证。在分析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后,文章探索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方法,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理解课文和掌握语言知识的目标,提出和形成具体的教学设计,经教学实践、师生访谈和教学反思,提出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运用多种教学法展示、使用多维教学方式等建议。
文章以文学为出发点,多角度论证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可行性,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印尼华文文学,教学设计,海外汉语教学
摘要
第1章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1
1.3研究方法3
1.4研究现状4
第2章印尼华文文学概述.7
2.1印尼华文文学的内涵.7
2.2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过程7
2.3印尼华文文学的特征9
2.3.1本土性10
2.3.2语言生活化11
2.3.3文化具有双重性12
第3章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14
3.1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
3.1.1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现状14
3.1.2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15
3.2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必要性.18
3.2.1本土化的语言材料,具有针对性18
3.2.2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具有实用性18
3.2.3双重性的文化内涵,具有趣味性19
3.3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可行性.19
3.3.1教学环境分析19
3.3.2教学对象分析20
3.3.3教学内容分析21
第4章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22
4.1教学设计前期信息调查阶段.22
4.1.1教学对象分析22
4.1.2教学环境分析23
4.2教学设计中期课程策划24
4.2.1教学目标的制定24
4.2.2汉语教学组织25
4.3教学设计后期教学实施27
4.3.1教案——以袁霓《文化的消逝》为例27
4.3.2教学效果分析32
4.4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学策略.34
第5章教学反思与建议.36
5.1教学反思36
5.1.1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优势36
5.1.2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不足37
5.2教学建议37
第6章结论与展望.39
6.1结论39
6.2展望39
参考文献41
附录.43
致谢.48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国际传播蒸蒸日上,汉语学习的主战场已经从国内向国外转移。随着中国和印尼关系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印尼人学习汉语,在印尼的华校、三语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印尼大学都纷纷开设了汉语课,尤其是印尼的华校和三语学校把汉语课程作为主要课程且列入学校考核体系。印尼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以前汉语学习的主体大多是华人,而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办厂,需要大批会汉语的双语翻译人才,沿线国家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印尼本地人开始学习汉语。
随着印尼汉语教学的迅速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在母语的文化背景下的印尼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不了解,而中高级汉语教材中文化背景比较强,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交际技能,但是不足以应对文化环境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现有汉语教材的不理解,打击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其次,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涉及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语言的优美,常常使用大量的修辞及特殊的句式,增加了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难度。
印尼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海外华文文学的蓬勃发展,印尼华文文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印尼华文文学作家用汉语书写自己国家的文化,其作品具有本土性,用独具印尼特色的词汇表现印尼的日常生活,用汉语书写印尼的文化风俗,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被语言学习者接受。并且具有文化的双重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在和当地文化不断接触和碰撞之下,形成了独特的印尼华人文化。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为印尼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语料。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掌握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笔者认为,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到印尼汉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且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首先,理论意义。文学作品应用于汉语教学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实用性差,文章篇幅长,文学色彩重,不利于学生学习。
但文学作品的劣势恰恰是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优势,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书写印尼当地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且具有文化的双重性,相比于我国的文学作品更易被印尼汉语学习者接受。结合印尼目前汉语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教材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是让语言学习者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
力;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1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到印尼汉语教学是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需要。
其次,实践意义。在印尼中高级水平的汉语教学引入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印尼华文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大家庭的一员,其形态新颖、语言通俗易懂。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可以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本土性的语言表达,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熟悉的语言材料,能增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印尼华文文学的核心和精髓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印尼本土文化的融合为前提,形成了印尼华文文学特有的文化双重性,使语言学习者既能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文化,还能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价值,而且语言学习者在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后,加入印尼华文文学创作队伍,为华文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华人定居印尼,在印尼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华人已经融入印尼社会,这种文化的融合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均有所体现。而最明显的是在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之反映,在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印尼千岛之国的本土风情,而且还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一特征为印尼的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能改善印尼汉语教学的现状而且也为其他国家的海外汉语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最后,研究目标。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能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从而推动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还能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中国和印尼的友好合作关系,可谓是一举多得。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说是对海外汉语教学新领域的一个开拓,为了印证了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度尼西亚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笔者进行实地调研且阅读大量文献。
海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是海外华人,近年来本土的汉语学习者也在逐渐增加。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中国企业纷纷在沿线国家投资建厂,会说汉语的双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沿线国家汉语学习的热度居高不下。把海外华文文学和海外汉语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必定可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实现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发展。本论文只是以印度尼西亚为研究对象,通过笔者的实践检验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笔者希望能通过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文文学和海外汉语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借鉴意义,也希望世界各国的海外华文文学都能应用于海外汉语教学,为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语言材料。
1.3研究方法
本论文由于是实践应用性质的研究,所以要大量分析前人的文献作品,还要观察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观察学生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以及实践后的教学效果,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所以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首先,笔者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并对文献材料进行归类总结,分类列出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找到还有哪些工作有待探讨。查阅印尼目前汉语教学的情况,分析得出印尼汉语教学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针对性的教材的结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中以弥补目前印尼汉语教材存在的不足。
其次,本文以笔者在印度尼西亚西努教育发展机构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学生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尤其是教学设计的后期应用于课堂以及课后的教学效果分析,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参考依据。
最后,通过笔者对自己教学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的华文文学作品应用到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汉语教学本身是一个新颖的方向,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足之处,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丰富。
1.4研究现状
目前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文学作品运用到汉语教学近年来一直被学界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透过语言学习背后的文化,所以文学作品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笔者检索的时候发现文学作品引用到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均有研究。为论证印尼华文文学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检索:首先,文学作品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依据;其次,印尼华文文学与印尼华文教育现状;最后,印尼汉语教材国别化研究。从以上三个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了印尼华文文学应用到印尼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可以为海外汉语教学国别化的教材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关于文学作品是否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脱离现实、实用性差、语言晦涩难懂、篇幅过长且涉及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不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但是,也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李泉在(2006)《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中提到,文学作品语言规范、且能有效地传递文化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文化交流与传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学作品形式多样、语言生动、情节有趣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文学作品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因此,文学作品是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语言材料。
吴成年(2004)在《文学作品作为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思考》中积极肯定了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作品进入汉语教材能有效地达到中高级汉语教学目标的,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以及掌握一定的汉语文化背景知识。而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目标。而且文学作品在选材和教学上可以扬长避短实现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
王永阳(2011)在《试论文学作品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中提到,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能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表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即得体性、合适性、语法性以及实际操作性。学习者可以恰当、得体的把语言运用到目的语交际环境中的能力。
李丽(2003)在《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写到,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学习者通过文学作品不仅能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且能了解背后的文化。
李如龙(2010)在《论对外汉语基础教材建设》中认为,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出发,应把文学作品选编进教材,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趣味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目标是掌握语言知识,应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而终极目标是透过语言来了解背后的文化,因此,文学作品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是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
其次,海外华文文学是现当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又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文斌(2018)在《20世纪后期新马华文文学研究评述》中写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印尼华文文学受到大陆学者的广泛关注,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了印尼汉语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蔡丽(2011)在《印尼正规小学华文教材使用及本土华文教材编写现状研究》中研究发现印尼汉语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一,没有统一的教材,系统、科学的教学大纲。第二,汉语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前海外汉语教材在内容上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介绍,而缺乏与学习者所在环境相联系,以至于教材中的文化环境较为单一,教材偏离生活与教学实际,难以满足所在国学习者的要求。李静(2012)在《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以实地调查研究为基础,得出结论印尼现行教材种类繁杂,汉语教学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就文化教学而言,现行的教材多是以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为主,如:节日文化、数字文化、戏曲文化等。而印尼是多民族的宗教国家,教材应该反映印尼的节日或风俗文化。
由此可知,印尼目前华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没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第二语言教材和成熟的汉语教学的体系,结合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既能反映本国国情又能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文学作品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并进入到对外汉语教材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既能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对外汉语教育事业都有巨大的作用。而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繁荣也为其应用到印尼汉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近年来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原来国内的第二语言教材已经不适合国外外语教学的需要,海外汉语教材的国别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外汉语教材缺乏针对性已经是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朱勇(2013)在《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国别化的路径》中写到随着汉语学习的主战场由国内转向国外,原来国内通行的教材已经不适合国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国内通行的教材明显“水土不服”,海外汉语教材国别化问题正受到广泛关注。现有教材缺乏国别语种的针对性,无法应对国别、民族、文化、环境的特点。
综上所述,国别化的教材问题一直是海外汉语教学关注的焦点,在教材国别化的研究上,新加坡、泰国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已经研究及出版了本土教材,但是目前印尼的本土教材还很少,且应用范围不广。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不仅是国别化的语言材料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到印尼汉语教学可以应对国别、民族、文化、环境等因素,是适合海外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语料。
 
第2章印尼华文文学概述
2.1印尼华文文学的内涵
印尼华文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赖伯疆曾经对海外华文文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海外华文文学及中国领土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外籍人士,以华文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及华人在各地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凡符合以上
标准,都属于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之内。至于海外华人、华侨用其他语言创作出
来的文学作品,应属于海外华人文学。”2陈贤茂在《海外华文文学史》对海外
华文文学是这样定义的,“除在中国领域创作出的华文作品,都属于海外华文文
学的范畴。”‘华文文学’顾名思义,就是用华文进行文学创作而生成的文字符
码作品。3‘华文文学’并不一定是华人书写的文学作品,只要是在中国领土以
外的,用中文书写的文学作品都属于海外华文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的范畴很广,包括新马华文文学、泰国华文文学、菲律宾华文文学、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日本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等等,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海外华文文学近年来作为一个新颖的文学形态备受关注,海外华文文学的价值也逐渐受到关注。
印尼华文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尼华文文学就是指居住在印尼的华人、华侨、以及非华裔的印尼人以华文作为创作工具的文学形式,它源于中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在不断地和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了独特的带有印尼特色的华文文学。
2.2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过程
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是随着政治走向而沉浮,无论是我国的局势发展亦或是印尼的政治动向,都对其有着深远影响。根据笔者查阅资料及前人总结的信息可以得知,印尼的华文文学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8-1945)战前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受中国五四运动影响很深,多为反映民族意识、维护民族的尊严、捍卫民族的主权的作品。这一时期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主要刊登在报刊杂志上,受到当地华侨社会的欢迎。而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创办起来的《新报》、《天声日报》、《南洋日报》等都辟有文艺副刊。在1942年印尼沦陷,日军侵占印尼,所有的华文报刊被查封,印尼的抗战文学因此转入地下活动。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记载很少,很难找到当时的资料,但是这一时期的华文文学作家也并未停止他们的创作,用创作来表达作家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第二阶段(1945-1966)战后文学,这一时期也可以称为是华侨文学和本土化文学,移居印尼的华人适应了印尼的生活,加入了印尼国籍,这一时期的作品积极反映了华侨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历史进程。由于印尼政府实行对华友好政策,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密切,因此这一阶段的华文文学从题材、内容到创作方法上都受中国影响很大。这一时期印尼华文文坛增添了不少新生力量,如黄东平、严唯真等作家,他们的作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黄东平50年代创作的《侨风》就是配合当时时事和政策的作品。其他作品如白流、冯世才等人的《盗火者的爱情》,钟子、林立等人的《万隆孩子》,冯世才的《明朗的日子》,黄裕荣的《春风的破浪》和《印华文艺评论集》等等集中展示了当时印尼华文文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第三阶段(1966-1999)华文教育断层期华文文学,这一时期发生了九卅运
动,印尼政府颁布禁止华文,关闭华文学校,华文教育只能被迫以家教的形式暗暗继续。这一时期是印尼华文文学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华文文学及华文教育被迫中断,而这一时期涌现的作家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华文教育,她们凭借自己对华文的喜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创作,让人由衷的敬佩。同时她们也是目前印尼华文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如袁霓、茜茜利亚她们的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展现了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如《花梦》、《情像流水悄悄流》、《幸福,别走》、《心语》等突出的展现了她的创作追求和审美旨趣。
第四阶段(1999-至今)随着印尼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印尼华文文学得以迅速发展。但此时,印尼华人已经很大程度的本土化了,所以形成了具有印尼特色的华文文学。这一时期的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广泛反映印尼生活、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满园春色、百花竟放。作品涵盖各种体裁和题材,如阿五的短篇小说集《人约黄昏后》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印尼社会的重大变迁。黄东平的《侨歌》三部曲历时数十载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展示了南洋华侨的真实生活。这一时期是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华文报刊上,引起了世界华文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也获得了世界华文文学界的普遍尊重。
在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家及作品,如黄东平、黄裕荣、林万里、晓彤、茜茜利亚、严唯真、白放情、袁霓等。他们的作品立足于印尼的现实生活,富有鲜明的岛国特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注重本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在印尼华文文学断层的30多年时间里,华文文学作品青黄不接,直到90年代后中国和印尼恢复友好邦交,印尼华文文学又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
目前印尼华文文学界影响力较大的华文文学作家便是女作家袁霓,袁霓是印尼华文教育断层期间崛起的新人,也是目前印尼华文文学作家协会的会长,她早期的作品多是关于情感方面的题材,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她的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题材丰富、内容深化、语言凝练,体现了对人生世态的领悟,她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如《文化的消逝》,便是对其他文化的入侵导致印尼传统服饰消失的惋惜和担忧;《粽子》是对已经本土化的中国传统习俗的描写;《修咖啡店》写到传统咖啡店到现代高级咖啡店的演变,咖啡店的演变其实也是社会的发展的缩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生命的无限美好》记述了身患绝症的病人对生命的眷恋;《祖母》则是用流动、跳跃式语言歌颂了祖母的一生。文字朴实却很有深意,是立足于印尼现实生活的书写,可以说是当时印尼华文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华文文学作家。
2.3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特征
在选择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中,笔者认为散文类的体裁更适合中高级汉语教学,因为散文类的华文文学作品篇幅短、语言生动活泼、句子表达凝练,题材丰富,符合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普遍特征。散文类的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来源于印尼真实的生活,又能运用到印尼的汉语教学,无论对语言学习者还是教师而言都是容易掌握的语言材料,对学习者学习华文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后面的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选取的作品皆为散文,便于学习者掌握。
 
2.3.1本土性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从日常生活入手,表现生活,反映社会,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探讨。印尼华文文学在战后文学时期便已经走向本土化,其作品大多反映印尼的本土文化和社会生活,而对印尼本土文化的书写又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一方面是本土词汇,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印尼特有的本土词汇,如印尼地名,于而凡的《散漫的竞速者——记印度尼西亚梭罗火车站》,便介绍了爪哇岛的文化中心——梭罗;高鹰《婆罗浮屠佛塔赞歌》更是成为今日以日惹的婆罗浮屠佛塔为题的为数不多的散文中的佳作;郑平《少女峰的清晨》介绍了万隆这座山城的少女峰的美丽迷人的风景;杨源秋《我的老家——汫水港》是印尼廖内群岛的一个小村,突出了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呼吁大家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贡献。以上作品中均体现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对本土地名的描写。
当然本土词汇中的描写除了本土地名还有对本土特有的文化词汇的描写,例如张弘毅《情牵南洋-娘惹与峇峇》中写到:“先民借助季风气候的风力背井离乡抵达南洋群岛,从家乡带来了传统技艺,外来和本土的民俗结合碰撞,造就了本地土生土长的华人娘惹和峇峇族群文化。”娘惹和峇峇便是南洋土地上独特的民族文化。
一方面是对本土风景的描写,众所周知,印尼有千岛之国的美誉,华人作家们的作品也从不缺少对印尼自然环境的赞美,尤其是在早期华人受到印尼社会排挤的时候,华文作家只能寄情于山水,如凌霜的《旅雅散记》,记叙了自己与丈夫从东爪哇出发去雅加达参加婚礼的旅程,旅程中见到了历史悠久的三宝垄三宝洞,让人赞不绝口的梭罗河等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爱慕和深深地眷恋之情。此类描写印尼山水风光的作品还有很多,如白放情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文远的《西爪哇之游》、吴明士的《苏北多峇湖游记》等等,语言朴实无华,用简单的语言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置若其中的感觉。
另一方面是对华人本土化历史的回顾与书写,印尼华人的本土化进程是由被迫融合到主动接受慢慢转变的过程,最后留在印尼的华人在处理与祖籍国关系上也更为成熟了。如晓星的《三代浮沉录》主要写了爸爸、“我”、我的儿子三代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所做的种种努力,爸爸那一代为了“对下一代负责”和“历史责任”的观念,无怨无悔的保留了中国国籍。虽然他自己回不了国,仍然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希望“我”能够回国接受教育;而“我”的华语学习经历也是一波三折,几经中断,并没有完成爸爸的愿望;直到“我”的孩子出生以后,印尼政府对于华文教育的束缚放宽,“我”的孩子终于可以在高中毕业回到中国读大学,学成后和中国人结婚并定居中国,完成了两代人的夙愿。一家三代人兜兜转转了一个大圈子之后,总算让第三代人完成了重归故土的心愿。本文主要表达了海外华侨为坚守中华文化之根所作出的种种艰苦努力,也揭示了印尼华人“从大部分宁愿保留中国国籍,到几乎全体自愿加入印尼国籍”的这一转变中,他们的内心经历了长久、艰苦的思想挣扎。这便是大多数印尼华人本土化过程的真实写照。
2.3.2语言生活化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种类很丰富,但是作为海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材料,最适合的还是散文,印尼华文文坛有很多优秀的散文,散文内容广泛、表达手法灵活、多书写社会生活,语言生动活泼,文章篇幅短小,是适合印尼中高级汉语阅读教学的语言材料。而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不同,有时为了语言的优美,现当代文学作品会运用大量的修辞以及各种复杂的语法句式,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素材来讲,不利于语言学习者学习,以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为例,其中有一篇课文叫《画家的责任》,课文中这样写道:“每位顾客多扔掉一双筷子就意味着地球上又少了一片森林;女人身上的每一件毛皮大衣,都意味着世界上又有动物遭到猎杀;男人手上的每块钻石手表,都意味着地球的某处被挖了一个洞。”这本是一段排比句,为了突出破坏环境给我们地球造成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语言表达对留学生来讲就会显得有些难以理解。
对比之下华文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显得通俗易懂,贴近印尼的日常生活。如:袁霓的《修咖啡店》“印尼是世界上有名的种植和生产咖啡的国家。喝咖啡在印尼普通的就像喝水一样,每个人都会喝,有的人喝上瘾一天要喝好几杯,不然没精神。怀念传统咖啡店里的咖啡,咖啡渣浮在咖啡上,要用调羹慢慢荡开,一边吹着一边喝,一边大声讲话的那种豪壮和粗犷。而今天走遍雅加达,竟然找不到这种传统的咖啡店了,幸好在雅加达以外的很多城市里,淳朴的人情依然,传统的咖啡店仍然人声喧哗,依然用古老的方法冲泡咖啡,依然把半生熟的鸡蛋烫得半分不差。新型咖啡店,随着时代的进步,雨后春笋般到处都是,可却失去了传
统的味道,那种飘着咖啡香味、混合着人生百态、辛酸苦辣的味道。”这段文字语言简单、质朴。但却生动形象的把印尼人喝传统咖啡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印尼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会觉得非常亲切和熟悉,仿佛能给人一种画面感。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语言材料作为印尼汉语教学的语料是符合印尼汉语教学的需要。
2.3.3文化具有双重性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总是透漏着一种忧患意识,如袁霓《文化的消逝》便是对异文化的入侵导致印尼传统服饰的消逝的隐隐担忧。体现了作者对本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印尼华文文学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和印尼本土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又包含着印尼本土文化的双重文化。如:袁霓的《粽子》“虽然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但却已经本土化,住在雅加达已经延续几代的土生华人,他们虽然不知道屈原的故事,但他们都知道五月初五那一天必须吃粽子,他们制作的‘侨生肉粽’用米饭裹粽,馅料是猪肉、鸡肉加上虾米剁碎,配以甜豉油、小茴香、香菜籽等等。再加上一枚甚至两三枚朝天椒,不慎咬到,就像炸弹忽然在口腔里爆炸,非常刺激。这段话交代了雅加达华人虽然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但是吃粽子这个习惯却一直保持下来,只不过雅加达的粽子是经过在当地的融合之后适应当地人口味的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本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而华人移居到印尼以后依然保持这一习俗,但是随着与印尼文化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走向本土文化变异。这就形成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文化的双重性。
高鹰的作品更是文化双重性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一方面是印尼本地文化长期的耳濡目染,高鹰将两种文化融合进自己的作品中,枝繁叶茂的凤凰木和芳香沁人的白玉兰,壮丽宏伟的大自然的杰作阿贡火山,气势磅礴庄严神奇的婆罗浮屠塔,这些分布在印尼的奇特的自然景观,经过审美眼光的过滤和独特的艺术把握,所投射出的精神内涵和美好人性的追求,以及作品所显现的高雅格调和深厚文化修养,无一不是植根于两种文化交汇撞击的背景之上“嫁接”生成的文化硕果。
这种文化的双重性在印尼汉语教学中是不可多得的语言材料,一方面,印尼
华文文学作品具有印尼文化的特征,对学习者而言是学习者熟悉的文化,在理解上可以降低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难度;而用目的语学习第一语言的文化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印尼华文文学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透过语言的学习了解目的语背后的文化,而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书写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语料,有助于学习者从中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好的理解目的语文化。
 
第3章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3.1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来华留学生每年都在增加,而国外的汉语教学事业也在蒸蒸日上,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为了满足全球汉语者的需求,作为国际推广的权威机构,国家语言合作中心也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应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如建立一系列的项目来促进中外汉语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外国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国家公派教师项目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校在国外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建立了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
3.1.1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沿线的国家学习汉语的热情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印尼本地人加入学习汉语的队伍。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首先,从教学环境来说,印尼开设汉语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教育部备案的大中小学,汉语课已经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一门选修外语课程。一种是补习机构,这类补习机构目前在雅加达、万隆、泗水、棉兰等大城市数量很多。还有一种便是家庭教师式的补习,以龙目岛为例,大多数华人家庭除了在学校学习汉语外,还会请家庭教师进行补习,以便更好地学习汉语。
其次,从教学对象角度来说,学习汉语的教学对象大致为以下三类人:一类是家长要求学习者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同时汉语作为一门外语也为以后事业做准备,所以她们从小开始学习汉语;一类是待业青年以及工作需要要求他们掌握一门外语,而目前中资企业在印尼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大家对汉语的热情很高;还有一类就是本身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想通过学习汉语继而了解中华文化。
最后,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的印尼中小学的汉语课课型为综合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近年来,印尼的中小学也更加重视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了解,各个学校也经常开办一些文化活动,如:剪纸、传统乐器、太极拳、书法、国画等等。按照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课时设置不同。各个地区及学校使用的教材大体上不同,中小学的汉语教材大多数使用国内的汉语教材或者新加坡的汉语教材,而补习机构大多数以HSK教材为主,家庭教师多是辅导中小学生,教材以中小学使用教材为主。
3.1.2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印尼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笔者了解到目前印尼的中高级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华语学校、三语学校、教学机构以及国内高校和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且多集中在雅加达、泗水、棉兰、日惹等华人聚集的地区,笔者所在的龙目岛近年来汉语教学也在不断发展,由最初的只有一所三语学校开设汉语课,到现在岛上有三所学校及一所教育机构开设汉语课。虽然印尼的汉语教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印尼汉语教育蓬勃发展,各种汉语补习班、华校及三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有的师资力量完全不能满足中高级汉语教学现实需要。通过笔者的调查走访发现,印尼的汉语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类:致力于推广汉语的老华文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侨办老师、去过中国留学的华人老师和本土老师以及通过中介机构招聘的大陆老师和台湾老师。汉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一些老的华人汉语教师大多数没有正规学历,很少有机会接触现代汉语,不了解汉语教学理论,沿用旧式教学方法,只强调汉语口语教学,不重视语法和汉字教学,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汉语教师志愿者和侨办老师的流动性很强,最多任教时间只有两年,频繁更换汉语老师,学生刚熟悉老师的教学风格,老师的任期便结束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后,当地的华人老师和本土老师虽然取得了本科以上的学历,发音也比较标准,但是汉语本体知识却远远不够,虽然年轻老师上课有活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专业性又不够。而且在印尼汉语教师的工资标准是中等偏低的,导致年轻的华文教师对职业的忠诚度相对其他全年龄段的要低。
其次,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
中,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总体设计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材选用原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性,教材要
适合适用对象的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不同。
印尼不同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印尼的华文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断层时间,印尼的华文教育工作者无论从人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无法组织编写适合印尼学习者需要的汉语教材。目前印尼的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都不相同,使用的汉语教材可以分为本土教材和外来教材两种:本土教材是印尼当地人编写的汉语教材,主要有《高级汉语》、《初级汉语课本》、《欢乐学习汉语》、《印尼小学华文》等,目前在印尼的中小学及高校中使用频率没有外来教材高;而外来教材是印尼以外的其他国家编写的汉语教材,主要有新加坡华文教材、马来西亚华文教材、菲律宾华文教材、国内编写的汉语教材以及中国台湾编写的汉语教材,代表的教材主要有《华语》、《新实用汉语课本》、《HSK标准教程》、《YCT标准教程》、《欢乐伙伴》等等。
以笔者所在的龙目岛为例,崇德三语学校使用的教材是《YCT标准教程》,新加坡华校使用的教材是《快乐汉语》,而基督教学校由于汉语课只作为兴趣课,并没有教材,笔者所在的教育机构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HSK考试,因此使用的教材为国家语言合作中心捐助的《HSK标准教程》。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受得到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以《HSK标准教程》为例,教材的内容都是描绘中国的相关情况,与印尼的生活完全脱节,从而形成跨文化的差异,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近年来,随着印尼汉语教学的发展与壮大,国内也开始用印尼语翻译了一些汉语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印尼汉语教材的情况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词不达意等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语教材缺乏针对性的现实问题。印尼当地的汉语教育学者也在致力解决这一问题,印尼汉语教学者也在积极编写适合本国国情的汉语教材,笔者希望教材编写者可以关注一下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正是适用于中高级汉语教学的语言材料,笔者希望编写教材的有识之士可以关注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看到华文文学作品强大的教学功能,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引入到印尼汉语教学中。
最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从教学理论来看,海外汉语教学的情况相对复杂,海外汉语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海外华人和当地人两类。海外华文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华裔,其教学性质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对此,范开泰指出,华文教学既是本
族语教学,又是外语教学;既有第一语言教学的特点,又有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5由于他们的生长背景和家庭影响完全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
都不应该相同。
华裔学生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在语音、语法和汉字等方面比当地学生要容易一些,但是由于印尼经历过30年的华文教学断层时期,年轻一代的华裔家庭已经很少甚至基本不会说汉语,华人家庭的汉语学习气氛不浓,华裔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相对而言没有当地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因此,汉语教学在印尼的发展需要从深度和广度继续探索新技巧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笔者在印尼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印尼的汉语教学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汉字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首先,在语音上,由于印尼语没有声调的变化,所以认为四声是汉语语音学习的一大难点,当地的老师在四声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原则便是只要学生看到拼音能大致的读出汉字就可以,对声调的讲解并不多;其次,在词汇上,词汇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正确使用,好多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仅停留在认识读音,在具体的表达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再次,在语法上,汉语的语法和印尼语语法在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汉语语法在形式上没有比较统一的规律,所以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最后,在汉字上,由于汉字是方块字,而印尼语是拼音文字,对于印尼的学生来说汉字的书写很难,学生不喜欢写汉字,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只停留在认识甚至是看到拼音能准确的读出即可。除此之外,大多数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还处在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忽视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在测试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只是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这也是海外汉语教学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2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3.2.1本土化的语言材料,具有针对性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是具有本土化的语言材料,这也是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能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海外汉语教学在迅速发展,一些问题也在逐渐的显露,其中本土化问题是目前海外汉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便是本土化的最好的语言材料,他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又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书写,是印尼汉语教学不可多得的语言材料。
缺乏针对性的语言材料一直是印尼汉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在印尼学习汉语属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还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目的语环境不同,所以学习者使用的语言材料也不尽相同。在目的语环境中使用目的语的语言材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母语的环境下还使用目的语语言材料显然是不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的。目前印尼使用的汉语教材大多来自中国、中国台湾及新加坡等,教学内容都是以本国的教学对象为主,缺乏针对性。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熟悉的语言材料,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
3.2.2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具有实用性
前文提到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语言生活化,简单易懂,文章短小精悍,容易理解,能够降低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难度。印尼汉语教师的主要力量是印尼华人教师,他们虽然在中国或者当地高校的中文专业进修过,但是由于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并不完善,而中高级汉语教材的语言是地道的汉语,在语用和文化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显得非常吃力。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语言贴近生活,作品反映印尼生活,对教师来讲是更熟悉的语言材料可以弥补语用及文化方面的不足;对教学对象而言可以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言语交际技能,可谓是一举多得。
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需要,是能满足学习者交际活动的,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应用的且学习者急于掌握的。语言材料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要有真实性。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就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立足于印尼社会,主要描写了印尼千岛之国的美丽景色以及本土生活的方式等真实的生活。
3.2.3双重性的文化内涵,具有趣味性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是专门针对印尼社会书写的,具有中华文化传统和印尼本土特色的文化双重性。语言学习者到了中高级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言语交际技能,词汇量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此时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对目的语的学习进而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而对于印尼的中高级学生而言,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言语交际技能,但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化及常识相关的内容会产生误解甚至是不理解。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出现便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的双重性,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又书写印尼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目的语,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独特的文化功能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知识,而且会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要逐步加大文化内涵,中高级阶段的语言学习者本身就对文化很感兴趣,他们想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他们也想要表达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但是文化内容的选取一定要考虑到语言学习者的可接受性。以笔者所在机构为例,教学对象大都是穆斯林,在选取文化内容的时候就要避免宗教方面的内容,以免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独特的文化双重性,不仅能吸引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而且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下,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
3.3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可行性
结合上文中印尼汉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是可行的,目前印尼汉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是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其次是教学对象,教学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最后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需要而改变。接下来笔者会详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3.3.1教学环境分析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学环境是不同的,教学环境的具体特征会直接影响到汉语教学的实施。而教学环境又分为外部教学环境及内部教学环境,外部教学环境主要指当地政府对汉语教学的态度。众所周知,印尼的汉语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断层时间,在此期间印尼政府下令禁止说汉语、下令关停所有的汉语杂志以及销毁所有的华文教材,至此印尼社会经历了长达30年的华文断层时期。最明显的影响便是好多年纪较大的华人虽然知道自己是华人血统,但是他们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他们的后代更是对自己的华族身份很淡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印尼政府逐渐放宽对华文的限制,印尼社会各界华人开始恢复华文办学,印尼的汉语教学才又重新发展壮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提出,大量的中资企业到印尼投资办厂,中资企业需要大批的汉语-印尼语的双语翻译,印尼汉语学习者明显增加,政府也开始鼓励印尼学生学习汉语,汉语教育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把印尼华文文学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是符合印尼汉语教学的外部环境的需求。
其次,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印尼的汉语教学的机构、学校、补习班等是否有条件支持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于印尼汉语教学所需的教学环境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间普通的教室、一张白板以及可以放映PPT的多媒体设施。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印尼开设汉语教学的大多数学校及教学机构都是可以满足这一需要的。综上笔者认为,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在教学环境上是可行的。
3.3.2教学对象分析
印尼的汉语学习者主要包括印尼华人以及印尼本地人。据统计,目前印尼拥有7所孔子学院,位居亚洲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带领下,印尼学习汉语的人数还在逐年递增,印尼的汉语教学蓬勃发展。印尼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尼华人一直是印尼汉语学习的主力军,华人华侨移居印尼以后,接触到印尼的文化,在本身的中华文化和印尼文化的不断融合之后,他们慢慢地开始接受印尼文化,在继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印尼化,最终走向本土化。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便是华人本土化的真实写照,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大量文学作品都是描写本土化后的印尼生活,还有部分作品介绍印尼的传统节日及宗教的习俗。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的这些本土文化的书写对教学对象来说是熟悉的语言材料,容易被语言学习者接受,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可以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独特之处。
而近年来,学习汉语的本地人也在逐年增加,他们中有的人或许是为了以后职业规划的需要而学习汉语,但是大多数人学习汉语的理由是喜欢中国,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快,所以想要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以笔者所在的龙目岛为例,学习汉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印尼本地人,且学习汉语的目的大同小异,都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学习中文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3.3.3教学内容分析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来,笔者认为最合适的当属于印尼中高级汉语阅读课,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散文引入阅读教学课,首先是语言学习者熟悉的语言材料,相比于其他国内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国外的经过翻译并且删减后的文学作品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中高级印尼汉语阅读教学有利于实现中高级汉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最后中高级汉语阅读教学可以引入文化相关内容,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表达技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而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的散文恰恰是与文化相关的语言材料,对中高级汉语阅读教学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语言材料。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要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的不同进行调整。比如,在中级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汉语水平还处在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选取相应的符合大纲词汇的标准,选择合适的作品进行教学;而高级阶段的学生对语言的本体知识已经基本掌握,接下来更侧重的是语篇的教学,更侧重的是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选取更多的要满足语篇教学的需要,应该选取更具有交际性的作品。不同阶段的汉语教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水平及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
第4章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
教学设计
4.1教学设计前期信息调查阶段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汉语教学任务,教师都首先需要对教学对象与教学环境这两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只有对教学对象的基本特征和教学环境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也是同样的,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对教学对象和周围的教学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制作出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设计。4.1.1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笔者所在机构的中高级班,共有15名学生,她们是疫情期间从国内高校回国的成年本科大学生。由于学生们分属国内不同高校,所以没有统一的汉语教材,机构为学生准备的教材是《HSK标准教程》,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在HSK配套练习册中阅读部分出现错误较多,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不足等等,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在和机构以及学生的商讨下,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汉语阅读课。
(1)教学对象的年龄信息分析:学生年龄在18岁以上。
该班学生属于成年汉语学习者,在认知方面具有多种思维能力,成年学习者自律性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学内容应注意系统性设计与知识性,采用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如:问题引导法、文化对比教学法、文化体验教学法、讨论法等等。单个活动形式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尽量保持理论讲解与操练活动的平衡。
(2)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信息分析:中高级水平
该班的学生都在国内高校学习汉语,疫情期间回到印尼,由当地教育部门安排在笔者所在的汉语培训机构上课,以便回到国内考取HSK4级或者HSK5级考试。该汉语课程应设置为中高级水平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的中高级汉语教学,本课程的课型笔者设置为中高级汉语阅读课,阅读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语言基本知识,还能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符合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
学目标。
(3)教学对象的学习动机信息分析:多属于内部动机
该班学生多是非汉语专业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多是因为学业及职业的需要,其中也不乏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学习汉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申请国内的研究生的需要。
该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即个人兴趣或者自己学业及职业的需要。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很高。有些学生还打算继续留在中国学习其他专业或者申请研究生,所以有长期学习汉语的计划。
(4)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信息分析:通过HSK4级或HSK5级
大多数高校都有规定,本科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汉语水平要达到HSK4
级,申请研究生要达到HSK5级。所以学生的对汉语水平的需求都是通过HSK4级或者HSK5级。其次,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个别学生毕业后不一定想要从事自己的本专业,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毕业后想要从事中文翻译,所以在听、说、读等言语交际技能要达到高级水平。
(5)教学对象的学习风格分析:多数为外向型学习风格
通过观察和访谈笔者认为该班大多数学生为外向型的学习风格,喜欢与人交
往,在语言学习中喜欢在交际情景中练习语言,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听说方面技能较强,喜欢参与小组讨论类型的活动,即使回答问题回答错误也喜欢积极踊跃发言;只有少数三位同学为内向型学习风格,在课堂中相对安静,课堂参与度较低,往往需要借助视频、照片、PPT等辅助手段来学习。
(6)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分析:学生多数为穆斯林
众所周知,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跨文化交际问题,为避免跨文化交际问题出现,笔者向所在的教育机构了解了学生的文化背景,该班15人中,两人为华人,信奉基督教;八人为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剩下的五人信奉印度教。
4.1.2教学环境分析
笔者所在机构是与当地教育部门共建的为培养学生到中国留学的教育机构,当地政府教育部门为此还推出了五年内向中国输送一千名留学生的计划,当地教育部门对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笔者所在的教育机构由于是汉语教学
机构,所以只开设了汉语课,机构共开设四个汉语班,其中三个初级班以及一个中级班。该中级班一周三节汉语综合课,每节汉语综合课两个小时。以及每周两节阅读课,每节阅读课45分钟。该机构教学设施齐全,教室里有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以及互动白板等辅助不同环节的汉语教学。而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只需要教室、一个白板以及一套可以放映PPT的多媒体设备。目前机构现存的设备足以支持华文文学作品应用的需要。所以,该班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环境方面是可行的。
4.2教学设计中期课程策划
依据前期的信息调查阶段所掌握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开始实施中期的课程策划了,在课程策划的过程中主要也分为以下两个环节:首先是制定教学目标的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与前期教学对象的分析关系重大,而教学环境的分析又给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有用的外围信息;其次是汉语课程组织,教学目标制定以后就要组织课程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4.2.1教学目标的制定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不外乎是掌握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并能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以及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到了中高级阶段,语言教学已经不局限于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相对而言更强调的是对语用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有以下三项标准:首先是符合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的特点。其次教学目标一定要详细具体,如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及情感目标。要界定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要素,技能或功能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水平。最后通过测试等方式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1)技能目标
听:能够准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及文化内涵,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说:能用叙述体描述课文、以对话体表演课文内容,话语自然流畅、发音清晰准确,能跟读、复述课堂上学习过的生词且发音准确无误,能就所学习的华文文学作品相关的话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读:能识别课堂所教授的最基本的汉字、词语等;听完课文后,能够以正常语速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基本准确,并且会断句,能达到自然流畅的要求。
写:能以正常速度书写本课生词,书写的笔顺要完全正确。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要能根据所给的题目和话题写出结构完整且在规定字数的文章。具备给出话题可以进行写作的能力。
(2)认知目标
通过词语的学习,能够掌握生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与之前学过的词汇建立联
系,正确率要达到85%以上。中高级词语学习的重点在于词语辨析,要准确的辨析出汉语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并能准确的运用。
通过语法的学习,准确的掌握语法的结构,在中高级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语法已经不是教学的重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以语言交际和文化的感知为主,但是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巩固之前学过的语法,加深记忆。
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内容,能运用本课词语和相关语法点基本地复述课文内容及能与同伴进行相关的交流意见的对话,新语言点和词汇的语法点的正确使用率要达到85%以上。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华文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与印尼本地文化融合后的带有本土化的传统文化。
(3)情感目标
提高言语交际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中学习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自觉运用比较、分类、归类等学习策略,通过个别化的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对话练习体会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到的常用词汇,同时也体会到课堂活动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文化相关的话题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设置一些课堂活动。由于不同的学生,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例如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在学习就会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因此需要注意孔子提到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注意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从而进行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策略的指导。
4.2.2汉语课程组织
汉语课程组织是中期课程策划阶段的重要环节。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对课程做出整体规划,确保教学有明确的方向,保证每一教学单元都是整体构架中的
有效环节,最终实现教学目标。6汉语课程组织的基本流程主要有以下环节:确
定授课年级及班级-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
确定授课年级及班级:笔者认为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由于文学作品的语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适合应用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所以笔者选择在中高级汉语班进行教学实践,而笔者所在的教育机构里只有一个中高级汉语版,前文已经分析过,中高级汉语班的学生汉语水平都在HSK3级以上,所以笔者选择了中高级班的班级进行此次华文文学作品的应用实践。
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汉语课的核心所在,也是课程组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要以话题或者语言功能为纲,课型主要为汉语阅读课,由于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并没有形成教材,笔者只是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讲解,虽然课文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的话题也符合教学的需要,如《文化的消逝》、《粽子》等作品,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依据的教学理念以及科学性笔者并没有考虑的很清楚。所以也是目前还不完善的原因所在。
制定教学计划:本课程是属于汉语阅读课,每周只有两节课,而每周只能讲一篇文作品进行赏析,其中一课时用来讲解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另一课时就华文文学作品引申出来的话题进行讨论。该课程计划安排十二周的时间进行学习,每周两节课,每节课会安排随堂测试,每月最后一周进行月考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十二周内计划讲解9篇华文文学作品,进行三次月考。
制定教学大纲:该课程的名称为中高级汉语阅读课,教学时间为期三个月,上课时间为每周二、四,上课地点为108教室。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汉语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课程的课型为阅读课,对外汉语教学一般分为综合课、阅读课、听说课、写作课等等,每个学校的课程分类各有不同,印尼的汉语课程大体上为综合课,阅读课课型很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言语交际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就话题展开讨论等等。教学内容主要是选取优秀的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授课的方法主要注重交际性、互动性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以测试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3教学设计后期教学实施
完成了中期课程策划阶段所得出的课程策划方案,教师就可以实施具体教学了,而具体的教学实践又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具体实践过才知道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是否适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后期的教学实施又包括以下两个环节:首先是教案设计,既具体的教学活动。其次是教学效果分析,在实践之后还要检测一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说明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3.1教案设计——以袁霓《文化的消逝》为例
4.3.1.1作品选取的依据
由于笔者所在中文机构的学生大体为HSK三到四级水平,极少数甚至可以达到HSK五级,根据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笔者决定选取符合HSK三级到四级的大纲词汇等级,而本篇文章的生词遗憾、焦虑、消逝为HSK三级词汇,而束缚、挣脱、婉约等为HSK四级词汇,旗袍、格峇雅等词语为文化方面的词汇,又可以涵盖文化的内容,本篇文章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可以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可以介绍和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达到了提高语言知识的目的,同时还能达到语言交际的作用。
《文化的消逝》体现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各项特征,首先是本土性,作品中包含印尼本土性的词汇,如:格峇雅、娘惹、以及地名日惹,这些词汇是印尼地区特有的词汇,会给学生以熟悉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降低学习者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其次是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作者在描写格峇雅这种民族服饰的时候,贴近语言学习者的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最后是文化的双重性,这篇作品既有中华文化的儒家文化特征,又是书写印尼的本土服饰文化。能够应用于汉语课堂的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有很多,在这里笔者只是以一篇作品为例进行展示。
4.3.1.2作品的背景分析
袁霓是印尼华文文学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涵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印尼本土生活,而且作为女性华文作家,以在印尼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现实为创作之源,除了反映女性的视角和体验之外,还反映了作为印尼弱势群体的视角和体验。袁霓的文学作品和其他印尼华文作家的创作内容大体一致,都是以“家”的书写为核心,表现了她们对家国、对文化的体认。在她们的文学作品里家国意义上的大“家”,表现为以印尼为家;而文化意义上的“家”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糅杂了印尼传统文化的文化之家。这正好对我们汉语教学和汉文化传播不谋而合。
本文《文化的消逝》就是作者对印尼传统服饰格峇雅消逝的担忧,一方面表达了外文化入侵对印尼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另外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
4.1.1.3教学设计——以《文化的消逝》为例
(1)教学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在国内高校读完一年汉语课程的HSK三级到四级水平的大学生,年龄在18-30岁之间,她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掌握词汇2500个左右,能用汉语进行交流。本课的教学对象比较特殊,他们是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留学生,由于疫情期间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以国内高校的汉语课程为主,本课为阅读拓展课。本课程共有15人,其中4人通过了HSK4级考试,2人通过
了HSK5级考试,另外9人通过了HSK3级考试。
(2)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掌握本课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能够理解“焦虑”、“遗憾”等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文化”、“婉约”、“挣脱”、“束缚”、“消逝”等词语的含义并
能准确地运用。以及了解“旗袍”、“格峇雅”、“峇泽裙”具有民族特色服饰
的词语。
掌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在结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就“文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能够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可以发表自己对于文化的见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认知目标
提高学生主动表达、相互交流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力。
提高学生就话题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观点。
3)情感领域
 
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如:中国的旗袍和印尼的格峇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了解传统文化的消逝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深刻思考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对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的惋惜之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考。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并能准确的运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在结构,了解文章对于传统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以及就文化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其中第1课时:课程导入7分钟(5分钟观看事先准备的关于传统服饰的PPT和师生问答式导入新课,2分钟预览课文)课文讲解阶段35分钟(精读课文,在课文中讲解生词,分组互动,就课文中的话题展开讨论,师生观点互动完成课文讲解。)课堂总结阶段5分钟(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第2课时:复习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堂活动20分钟(介绍自己民族或者中国的文化)课堂练习10分钟(每节课后面都会设置简单的练习题,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讲解练习10分钟(讲解练习及检查学生的联系结果)课堂总结阶段2分钟(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5)具体教学环节
1)第一课时
①课程导入(7分钟)
导入新课(5分钟)
将准备好的我国传统服饰——旗袍的PPT展示给学生们,引出相关话题,询问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饰的了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学生们展开讨论,引导大家说出旗袍,并向学生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旗袍是我国传统服饰。教师继续提问:“在你们的国家有哪些传统服饰呢?学生用印尼语积极地列举出她们所在国家的传统服饰。接下来教师总结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讲关于文化的课文。
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一系列问答引出文化这一话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要讲的服饰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用印尼语回答各种服饰的名字。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印尼传统服饰格峇雅,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板书,在板书的后面标注出印尼语。
预览课文(2分钟)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材,板书本课题目,并标注印尼语进行辅助说明,启发学生根据注释正确读出本文章题目,并启发学生根据题目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猜测,分析题目意思,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内容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构建文章脉络,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这里要着重讲解一下作者袁霓,(袁霓是印尼华文文学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仅涵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印尼本土生活,而且作为女性华文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对印尼本土生活的反映。)
②课文讲解(35分钟)
首先,精读课文讲解生词(15分钟)
教师先请学生读一遍生词,然后领读生词,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读课文,随意点名学生读课文,教师领读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在课文中讲解生词,需要重点讲解的词语例如“焦虑”、“遗憾”“消逝”等词语简要释义并给出例句,然后每个词语要准备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造句,理解掌握词语并能正确使用。对学生造句时出现的偏误进行纠正。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加强学生对词语的记忆以及对词语的运用的理解。对于“旗袍”、“格峇雅”等文化相关的词语借助图片进行讲解,更生动、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相关的词汇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点,在讲解文化相关的词汇时可以设计的更加生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文章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梳理文章脉络(10分钟)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课文逐段进行梳理,学生简单的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串联起课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鼓励小组讨论并简要的概括段落大意,这时候可以设置成小组竞争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每次讨论之后选择一位成员归纳出段落大意,正确加一分,错误不加分,最后哪组成员对的多会收到老师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最后教师根据段落大意串联起整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问答以语言知识为导向,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课文,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让学生根据段落大意复述文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的意图。
最后,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以文化为主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讲说,这种形式的表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辅之以必要的奖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教师要注意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严格控制时间,避免出现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没有发达,反而在本环节结束之后学生才踊跃发言,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课程进度,所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室布置的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③课堂总结阶段(5分钟)
首先,课堂小结
板书书写文章脉络结构,简单的书写各部分的大意,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本文的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本课文的记忆。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特色。
其次,布置作业
复习本课学习的生词,下节课听写。
复习课文。
准备一个关于本民族文化或者中国文化的介绍(3分钟内)。
2)第二课时
①复习环节(3分钟)
复习上节课的课文和生词,听写生词。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及对课文的理解。
②课堂活动(20分钟)
师说:同学们,上节课的作业大家完成了吗?生说:完成了。师说:下面找同学来介绍一下他准备的文化。(完成作业的学生踊跃举手)随机挑选几名学生到讲台来介绍自己准备的文化内容,然后从中挑选出准备认真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给予适当的加分,然后提出表扬。由于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过高,导致学生想发言却没有时间,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内容交给老师,然后给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有参与感。
③课堂练习(10分钟)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下练习,以下练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①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
②格峇雅是伊斯兰教传入后的产物。
③传统民族服饰是文化的一部分。④作者对格峇雅的消逝感到惋惜。⑤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也要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第二部分: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①“有识之士”的意思是()
A有见识的人B认识人多的人C学习好的人D喜欢帮助别人②格峇雅为什么会逐渐消失?()
A格峇雅不好看B伊斯兰文化的传入C不符合现在的潮流
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①什么是格峇雅?
②作者认为民族文化是否需要传承?为什么?
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华文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要严格把控课堂练习的时间,避免过于拖沓耽误时间。课堂练习的结果可以代表这一时期课程的课程效果,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指标。
④课堂总结阶段(2分钟)
首先,课堂小结:总结前两课的内容,包括词语、句子、以及文章的主旨大意。
其次,布置作业:预习下节课的文章。
4.3.2教学效果分析
为检测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汉语教学的效果,在实践的三个月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随堂阅读测试,共计12周,以检验学生对华文文学作品的
第4章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
 
掌握情况。为保证学生的隐私,笔者只选取了学生的姓或者学生名字的其中一部分,下表为学生的周测平均分走势图:
 
阅读测试的题量为5题,每题2分。每周讲完一篇华文文学作品都会进行测
试,来检验学生对华文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
如图所示,学生们的阅读成绩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但在第七周、第八周时有明显的下降,根据和学生的交流以及观察发现第七周、第八周的文学作品是学
生不了解的,对于学生来讲有点偏难,所以测试结果会出现下降趋势。
除周测试以外,笔者所在的机构每月还有月考,月考试题是HSK试题样卷,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适当改动,因此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每次月考都以HSK模拟样卷为考试内容,为结合华文文学作品,笔者会在试卷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修改,试卷的题型主要有听力、阅读和写作,笔者会根据学生们的成绩进行汇总和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听力、阅读和写作的平均分都是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听力和写作的增加幅度是比较小的但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阅读平均分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由刚开始的26.4增加到28分,这说明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三个月的实践,笔者发现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有所提高,其中效果最好的就是阅读方面,所以,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汉语教学是可行的。
4.4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学策略
上文已经提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阅读教学选用的是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的散文,根据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特征,笔者推荐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图片与视频导入法。图片和视频属于教学工具的其中两种,选择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是为了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比如在讲解袁霓《文化的消逝》时,图片就是一个最直观的方法,利用图片能够直观的展示出各个国家的民族服饰和印尼的格峇雅,还可以用视频的形式展示旗袍和格峇雅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发展,图片和视频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问题引导法。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应用于中高级的阅读教学课,由于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蕴含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利用问题引导来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粽子》这篇文章中就可以拿出中国粽子的图片问学生是否认识,然后再拿出印尼粽子的图片问学生是否认识,然后问学生知不知道什么时候吃粽子,最后问学生知不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如果有华人学生还可以问学生知不知道中国的粽子和印尼粽子的区别以及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答形式可以让学生了解粽子以及为什么吃粽子,接下来再讲端午节的由来,这样的方式层层递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教学课堂上也适用。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给出答案。还可以添加一些竞争和奖励机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可以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讨论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既能。
四、文化对比讨论教学法。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对印尼文化的书写,同时华文文学作品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文化的双重特征,所以文化对比讨论教学法可以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讨论,意在让学习者透过语言学习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从而实现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目标。
五、剧本教学法。好多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故事性较强,可以采用剧本的形式把课文体现出来,对于学习者来说,在改编作品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文章。
六、文化体验教学法。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书写,例如袁霓的《粽子》,就是写印尼华人过端午节的文章,诸如此类文章可以用体验教学法进行讲解,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文化活动,带领学习者包粽子,在动手的过程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端午节的文化。
这几种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印尼中高级汉语阅读课堂上教学实践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课堂检测效果很好,能有效的把文化和阅读课堂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阅读课和文化课教学过程中。
 
第5章教学反思与建议
5.1教学反思
5.1.1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应用优势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分析,总结出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汉语教学有如下优势。
(1)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立足于印尼本土的文化,学生对于这样的内容既亲切又陌生,对此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自由讨论的环节,学生对于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跃跃欲试,这是之前课堂上从未出现过的景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自由讨论环节还设置了奖励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寓教于乐。
(2)降低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难度
印尼华文文学作品以其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为主要特征,最重要的是印尼华文文学是本民族文化的书写,所以学习者面对这样既熟悉又简单的语言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降低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难度。(3)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表达能力
利用交互式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问答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讨论,极大地发挥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真正的体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传播了中华文化
本课不仅涉及印尼本土的传统文化还涉及了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两种文化的跨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也广受当地老师的好评,学生的课堂反映充分的证明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由于华文文学作品具有文化的双重性,所以在学习华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中华文化,比如本课提到了中国的旗袍,笔者就在PPT中向学生们展示了旗袍的图片,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由于班级女生占大多数,她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华文文学作品的讲解还能掌握中国文化,可谓是一举多得。
 
(5)提高语言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汉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以HSK模拟试题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了周考和三次月考,通过对周考和三次月考成绩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均有所提升,但是通过数据显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印尼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汉语教学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而且还能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更高目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1.2华文文学作品的应用不足
虽然对于印尼学生来讲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是独特的素材,针对印尼学生来讲比以往的传统教学优势较多,但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认真分析并加以改进。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对印尼华文文学接触的也并不多,虽然对此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障碍,阻碍教学进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印尼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课堂参与感很强烈,所以到了自由讨论的环节很难组织学生的课堂秩序,会出现讨论的时间过长占用其他环节的时间,造成时间分配的不均衡。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控课堂,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可能会发生在课堂上的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面对各种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以便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达到符合预期的教学效果。
5.2教学建议
在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采用的教学方法结合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形成了具体的教学设计。经过教学实践和课后学生的反馈,分析了本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就如何让解决目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同时也期待其他汉语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1)教师在华文文学作品的选取上要注重趣味性,通过本课程的周测试的结果和成绩走势图来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文章理解程度高,而对不感兴趣的文章
周测试成绩便不太理想,如,第七周《情牵南洋》这篇作品学生对于南洋的背景并不了解,所以这周的周测成绩偏低,在十二周的周测成绩最低。所以华文文学作品在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选择符合中高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符合趣味性原则的印尼华文文学作品。
(2)教师应明确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笔者提出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水平和文化感知能力,如《文化的消逝》、《粽子》等作品都能和文化活动很好的结合,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本课程在三个月内确实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实践时间短,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教师还需要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3)教师应该提升自己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理解。华文文学作品毕竟还是小众的文学形式,有的教师可能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知之甚少,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华文文学作品,加深自己对华文文学作品的理解,如《文化的消逝》一文中,如果教师不了解格峇雅这种传统服饰就很难了解作者的意图,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所以教师要积累华文文学作品,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作品应用于中高级汉语教学,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应对教学任务需求。
(4)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做好备课准备。如《粽子》这篇作品首先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文中说的粽子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粽子,而是融合了印尼当地特色的“侨生肉粽”,只有明白了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清晰地讲解本篇文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华文文学作品,从中学习言语交际技能及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
(5)教师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华文文学作品的优势,上文说过选择印尼华文文学作品既要有本土化色彩、语言要贴近生活并且文化具有双重性。而符合这几项特征的作品大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教学,《文化的消逝》可以采用图片或者视频方法,《粽子》可以采用文化对比法进行教学等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课堂活动中。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新领域的一次开拓,通过文献研究、教学实践和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于印尼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环与教学的优势,结合在印尼龙目岛为期七个月的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实践,以及对教学对象特点、教学内容等分析,提出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并以《文化的消逝》为例形成了教学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师生访谈和教学反思,验证了印尼华文文学作品运用到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对留学生汉语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兴趣很浓厚,学生之前并不了解华文文学作品,但是由于作品带有强烈的印尼本土色彩又带有中华文化的属性。课程在开始初期,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当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选择有一定难度或者是学生兴趣的文章,学生的周测成绩便有一定程度上下滑,所以教师对华文文学作品的选择也很重要。因此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汉语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继续完善。
一是教学实践和研究时间较短,教学设计模式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还需要优化和检验。由于疫情原因本研究在印尼龙目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后期仅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展开了简短的实践,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期间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形成了教学设计,但是在教学设计形成后,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检验的时间较短。只选取了几篇课文作为样例进行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优化和固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更长教学时间检验;二是教学对象数量和研究样本较少。中高级班级的学生只有15人,样本并不能说明课程效果。本研究是基于笔者所在教育机构中高级班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研究,由于是小班授课,研究样本数量较少,致使研究的成果从范围和类别上不够全面,有些情况反应可能对于印尼中级班群体而言还只是个案和个例,不足以作为代表性。
6.2展望
为继续做好本研究优化和发展工作,提出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一是继续开展较长时间周期的教学实践研究。争取把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品以文化专题的形式编写成一本阅读课的辅助教材,真正的以教材的形式进行讲解,继续进行教学实践,认真检测教学效果,争取把印尼华文文学作品应用于印尼中高级汉语教学发展成固定的模式,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其他国家的海外汉语教学事业,推动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让海外华文文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二是笔者也期望更多的人可以学习汉语,甚至是运用汉语进行写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
促进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三是希望通过海外华文文学作品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杭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吴成年.对文学作品作为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思考[A].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2004.
[3]王永阳.试论文学作品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2011(5):24-32.
[4]李丽.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导读的三种诠释技术[J].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版,2003(6):46-55.
[5]李如龙.论对外汉语基础教材建设[J].海外华文教育,2010.
[6]朱文斌.20世纪后期新马华文文学研究评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5).
[7]蔡丽.印尼正规小学华文教材使用及本土华文教材编写现状研究[J].华文教
学与研究,2011(9):14-22.
[8]李静.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A].语文学刊,2012(2).
[9]朱勇.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国别化的路径[A].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10]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1]赖伯疆.海外华文文学的异彩和前景[M].广东社会科学,1990.[12]陈茂贤.海外华文文学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
[13]任远.新一代基础汉语教材编写理论与编写实践[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6):82-95.
[14]廖建玲.国际汉语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庄钟庆.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6]江少川.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7]朱文斌.新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化散文精选[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0.
[18]周小兵,陈楠.“一版多本”与海外教材的本土化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2).
[19]赵金铭.对外汉语阅读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20]陈水旺.海外华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海外华文教育,2010(4).[21]刘颂浩.论阅读教材的趣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22]王永阳.试论文学作品在跨文化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23]宗世海,李静.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24]杨金华.关于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思考[A].汉语学习,1999(4).
[25]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社,1997.
[2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3(3).
[27]甘智林.论当前印度尼西亚高中华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云南文理学院学报,2008(1).
[28]鲁健骥.教材与教学实践[J].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9]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30]李璐.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A].当代经理人,2006(12).
[31]朱永平.第二语言习得难度的预测及教学策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32]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社,1997.
[33]马峰,朱崇科.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马新及印华女性小说的例析[A].华侨大学学报,2016(6).
[34]周小兵,张世涛.中级汉语阅读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5]刘珣.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论文范文.写作辅导
5 人喜欢
上一篇:日本平安文学对白居易的接受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日本平安文学对白居易的接受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