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体育教育
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硕士论文
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 MBA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生物医学论文 安全技术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博士论文
教育学博士 文学博士 历史性博士 工学博士 管理学博士
医学论文
护理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预防医学 中医学 药事管理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网络技术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舞蹈论文 电影论文 表演论文 编导论文 服装设计论文 包装设计论文
语言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普通话论文

金融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2-01-30  热度:
摘要:作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重要突破手段,供应链金融从被提出就被赋予众望,但是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表现的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让人欣慰,究其原因主要有: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贸易背景真实度的核验成本大大提高,此外,在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信用传递受阻,对二级以上供应商来说,供应链金融形同虚设。就在供应链金融陷入发展瓶颈时,金融科技的功能被业内发现,区块链共识机制、物联网实时监控、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等功能正好切合以上痛点,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由此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
在参考了相关理论及前人研究成果后,本文分析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商业模式,在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空间、发展动力的同时,总结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面临以下三点问题:随着供应链金融链条的延伸,各参与方之间ERP系统的不互通,使得参与主体之间信息的共享成为供应链金融中的第一大难题;其次,由于信息的不互通导致资金供给方对交易背景真实性不能做到百分百确定,虚假的贸易背景将会给资金供给方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最后由于票据在流转时的局限性,造成了供应链金融二级至N级供应商难以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实现资金的融通,即信任的二次传递难以实现。接着本文对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选取了三项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对他们的概念、特征等进行了概述,接着对三大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应用前提和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金融科技在此方面的应用现状。本文最后一章是对易见股份案例的分析,重点剖析了公司基于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的两项科技产品以及三大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得出了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优势。最后本文给出如下两点建议以助力金融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第一政府应推动产业技术标准的形成并实施合理适度的法律规范政策以规范金融科技的应用;第二企业应制定差异化风险模型,同时加强资金供需匹配以实现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的持续性合作。
 
关键字: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
1.3文献综述2
1.3.1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方面的研究2
1.3.2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3
1.3.3基于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研究3
1.3.4文献评述4
1.4研究思路与方法5
1.4.1研究思路5
1.4.2研究方法6
1.5创新点6
2相关概念与理论8
2.1相关概念8
2.1.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8
2.1.2金融科技的内涵8
2.2相关理论9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9
2.2.2信贷配给理论9
2.2.3集群融资理论9
3供应链金融发展动力、模式与困境分析11
3.1供应链金融发展动力11
3.1.1政策支持11
3.1.2金融资源供给充足11
3.1.3参与主体更加多样化13
3.2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商业模式14
3.2.1商业银行+核心企业14
3.2.2综合电商平台主导型15
3.2.3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型15
3.2.4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主导型16
3.4我国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困境16
3.4.1信息共享难16
3.4.2贸易背景造假风险17
3.4.3信用传递难以实现17
4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18
4.1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18
4.1.1应用基础18
4.1.2应用价值18
4.2物联网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20
4.2.1应用基础20
4.2.2应用价值21
4.3大数据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21
4.3.1应用基础21
4.3.3应用价值22
5科技供应链金融公司——易见股份案例分析23
5.1公司概述23
5.2公司供应链金融科技产品研究24
5.2.1可信数据池产品24
5.2.2可信仓库产品25
5.3公司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运作与比较优势27
5.3.1应收账款模式+27
5.3.2存货融资模式+29
5.3.3资产证券化+31
5.4易见股份科技供应链金融业务总结32
5.4.1功能评价32
5.4.2效益评价33
6问题与建议35
6.1问题35
6.1.1科技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技术制约和技术风险35
6.2.2科技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监管有待完善35
6.2.3科技平台的差异化服务理念待提高35
6.2.4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有待加强36
6.2对策与建议36
6.2.1推动科技创新发展36
6.2.2加强制度建设和惩罚力度36
6.2.3强化差异化服务理念37
6.2.4发挥市场主体专业优势,加强协同配合37
结论38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作为我国城镇就业主体,中小企业贡献了GDP的半壁江山,然而筹资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阻碍,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交易谈判的弱势地位,账面上通常保有大量应收账款,当面对自身经营所需的资金时中小企业就显得举足无措,而不规范的财务账目、混乱的管理体系等天然弊端极大地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意愿,而与此同时,融资机构则面临着资产荒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升级。所以如何盘活资金流是解决中小企业困境、活跃金融机构资金的关键问题。相关数据显示,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国内也有大量的资产需要盘活,202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约为284.83万亿元,然而动产总量超450万亿,两者之间存在的缺口说明大量的产业资金正等待着被盘活。
与普通的直接借贷关系相比,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传统融资流程的突破和创新,创造性的实现了“四流合一”,即将企业之间的信息流、仓管及运输时的物流、贸易往来中的商流和贷中贷后的资金流汇聚在一起,资金供给方通过场景化的方式对融资方进行评估,借助这一特点,供应链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中的参与主体和参与环节较多,业务流程复杂繁琐,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也遇到了不同于传统借贷的风险问题,信息共享难、贸易背景是否真实等问题加大了整体风险控制的难度,尤其是涉及到异地业务办理时,各种操作更繁琐,风险更大。要想真正发挥供应链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那么金融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是一个抓手,也是我们必须把握住的机会,只有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为其更好的识别、控制风险,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供应链金融才能更好的地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使命。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
 
(1)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的研究,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作出介绍,指出供应链金融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动力、发展困境,同时对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前提和应用价值做出研究,从而为科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本文通过对案例公司中的科技产品和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在科技支持下业务的比较优势,为其他相关企业开展基于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提供方向和方法上的参考,对行业内的参与者认识、探究科技供应链金融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理论意义上说,科技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对科技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核心流程、运营模式等内容做出具体的定论,本文立足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对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应用上的前提条件、应用价值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三大科技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运作模式及流程,同时总结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相比下的比较优势,展现其在业务流程、信息传递、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的优越性,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说,目前我国传统供应链金融正面临着一些发展难题,同时供应链金融暴雷案件频发,当今,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成为行业内最高的呼声,但是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助力供应链金融还需要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基于实践角度,本文在第四章对行业内先行企业——易见股份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相关企业开展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方面的研究
 
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中,其运行模式有很多种,针对运行模式的研究,国外学者多是直接从业务模式进行研究。Hartley-Urquhart(2000)通过对各参与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预付账款进行资金融通的理念[7]。Mickaeletal(2008)指出以企业库存商品作为抵押进行资金融通,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又盘活了资产,真正实现了资金和存货的转化。
国内学者更倾向于从生产的不同阶段和业务的主导方两个方面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谢世清、何彬(2013)从业务开展的主导方入手,分别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了研究[8]。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突破,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在新背景下也开始出现新的形态。刘斌等(2016)以对互联网的研究出发,对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P2P式”和“线上式”两种新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功能[9]。
 
1.3.2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
 
在风险管理方面,Shearer(1998)指出供应链金融是传统金融的创新,所以应采取更专业、更准确的评估方式度量供应链金融风险[10]。Hallikas(2002)指出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一个整体,由此牛鞭效应会放大风险,使风险更快速的在供应链条上传递[11]。Diercks(2004)提出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来加强监管,增加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12]。
在国内,熊熊等(2009)对信用评价体系做了深入研究,提出客户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降低对第三方机构的依赖,修正和优化信用体系[13]。李毅学(2011)在对风险进行模拟评估时,将风险划分为来自宏观经济环境与相关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及来自企业相关方的非系统性风险[14]。段伟常(2014)指出资产证券化可以转移供应链金融潜在风险[15]。何娟等(2015)从广义和狭义分别对其定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从广义上是指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偏离,狭义上指供应链背景下出资方面临的各种风险[16]。姜超峰(2015)提出仓库监管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在实现信息互通中的重要作用[17]。
 
1.3.3基于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目前业界对科技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中,基于区块链支持下的发展研究最多。在国外,Lumb等(2016)指出了金融科技在现代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指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数字安全、用户认证等方面对金融科技的应用现状和应用优势。
Hofmann(2017)提出区块链的科技优势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的最优途径之一,并指出了区块链下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向。YaghoobOmran(2017)总结了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具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透明度、降低授信成本等优势。
在我国,陈俊丽(2018)提出可依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寻找风险规律并设定风险调控点,然后与多种技术结合实现动态风险调控管理[18]。崔勇(2018)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票据的数字化,指出了数字凭证的可拆分、可流转特性,打破了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难以传递的难题[19]。储雪检等(2018)指出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等为个参与主体设定身份证,通过确定身份参与信息的交互,从而实现交易可视化[20]。陈溦(2018)指出大数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出其在供应链需求预测、供应商管理、常规业务监控等环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1]。蔡恒进,郭震(2019)指出借助科技手段可以从需求、技术及路径三方面对供应链金融的框架进行重塑,同时提出区块链和大数据两者可在应用中通过相互优化、共同进化更好地解决供应链金融发展难题,同时增强增强风控能力,促进供应链金融链条的可持续性发展[22]。
 
1.3.4文献评述
 
通过上文对供应链金融四个方面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业界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比较丰富且对其发展十分重视,这是供应链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业界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期盼。综上,对于供应链金融,学者们主要从其定义、模式和风控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基于科技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在近几年才成为热点课题,且更多的还是基于区块链支持下的研究,相较于供应链金融其他三方面的研究,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还处于逐步探索阶段,但其发展有倍道而进之势。所以本文对金融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科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分析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三大技术的特点,结合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发展困境,研究三大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前提和应用价值,并对易见股份的两大金融科技产品及三大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深入分析,阐释其科技产品功能,以及其相关业务的运作流程,充分体现基于金融科技的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为相关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深化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的意见。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在选题下的经济背景、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综述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同时在本文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也在本章末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供应链金融概述、主要商业模式、发展趋势及困境。
第三章对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包括三大科技的概述、应用前提和应用价值三部分。
第四章进行案例分析,包括易见股份公司简介、公司科技产品、基于科技产品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及案例总结。
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首先总结了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化及目前科技供应链面临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适当的建议,为我国政府和相关方发展科技供应链金融及为供应链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参考。
 
1.4.2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首先对供应链融资的概念、模式、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研究了金融科技赋能的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文献,并对以上四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研究,总结归纳出了学术界经典的研究成果。
比较研究法。在对科技赋能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进行研究时,本文将其与传统供应链金融对比,总结了前者对参与各方的业务优化,进而体现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案例分析法。本文选择了行业先行者——易见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易见股份”)进行分析研究,深入研究了公司的科技产品及基于科技产品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详细分析了其运作流程及特色功能。
 
1.5创新点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有:
角度的新颖。通过上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要么从银行等资金供给方出发研究其风险管控等问题,要么从融资方即中小企业出发,研究其融资模式等问题,由于科技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新课题,所以对科技解决供应链金融发展难题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多。本文在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发展动力以及困境的前提下,切入金融科技的研究,拓宽供应链金融研究范围。
选题内容新颖。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主流模式和应用攻略都还没有出现定论,此时对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上的应用前提和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是比较新颖的,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内容研究比较新颖。
2相关概念与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以产业链为基础,为链上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一般是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随着参与主体需求和类型增加,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的方式逐步多样化。2020年9月,八部委联合发布226号文,意见中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做出新的解释。文中指出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体产业链出发,通过对金融科技的运用整合各类信息,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基础,构建产业链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目的是满足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资产优化等综合性需求,提升链上各参与方的价值。供应链金融的宗旨是通过对产业链的修复重构和优化升级,保证产业链的完整、稳定。供应链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可归结为三条,第一,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第二,提升整个产业链运作效率,推动行业发展;第三,提升金融服务的协同性。
 
2.1.2金融科技的内涵
 
金融科技是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技术是手段,金融是本质,在经过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两个发展过程之后,金融与科技已实现深度融合。金融产业中业务流程、风险防控等都因科技的参与更加优化。如今的经济生活已经离不开金融科技的赋能,在科技支持下,金融产业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比如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线上支付、大数据分析下的互联网贷款、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程序化交易等都在不断优化金融发展路径,推动金融更好赋能实体经济。
2.2相关理论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指由于不同参与方在信息内容的多少、信息质量的高低的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在同一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对信息掌握准确且丰富的一方自然处于交易的优势地位。此理论指出了市场体系中固有的弱点,提出自由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瑕的,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使经济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在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常见,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就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产物。在当今信用社会,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融资方式盛行,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融资资金的真实用途和运作效益对于出资方来说很难完全掌握,这使得在出借资金时,银行等出资方变得异常谨慎,尤其是面对信息透明度更低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处于对其风险的慎重考虑,在衡量了收益与风险之后,金融机构的授信意愿和授信力度一般会比更低,这也是融资市场上存在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
 
2.2.2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经过历年学者的不断补充、完善,至今已经得出较为成熟的理论内涵,从微观层面,可以将信贷配给分成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贷款人的贷款申请额只有一部分得到批准,银行不能满足申请人的全部的申请需求,即企业A向银行申请M贷款,但在一定利率条件下,银行肯对其贷出N(N小于M);二是存在一部分贷款申请,就算申请人给出更高的利率条件,银行依旧不放款,财务不规范、制度不合理的中小企业往往是贷款不能被满足的主体。信贷配给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严重阻碍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2.2.3集群融资理论
 
集群是指处于融资劣势的中小企业建立某种联盟,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方式增强自身融资优势,弥补自身的融资缺陷。一般而言,集群的企业具有某种关联性,他们之间通过专业的分工与合作,互换相关资源,共享相关信息,基于合作基础,已经可以在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沟通协调能力,因此相对于独立的个体,集群企业又可以通过彼此的担保或承诺,提升自己的信用评级,更容易且更便宜的获得贷款。
 
3供应链金融发展动力、模式与困境分析
 
3.1供应链金融发展动力
 
3.1.1政策支持
 
2017年《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开辟了新局面,此后,各部门的新政策及意见不断出新,同时地方各省、市、区也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执行政策,充分展示了我国对“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重视,为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对其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政策的出台不仅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提供了态度上的支持,更为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1.2金融资源供给充足
 
供应链金融融资资金的贷放规模主要依托于应收账款和存货体量的大小,目前我国的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都已达到一定规模。到2020年年底,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
余额16.41万亿元,虽较2019年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2012年以来的历史高位。存
货余额连年增长,截止2020年底,工业企业存货余额达到12.23万亿,创历史新高。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的大体量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2012年以来,我国贷款需求指数一直高居50%以上,2020年第四季度高达71.6%,这表明我国企业一直存在较大的融资需求,分规模来看,三类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指数远高于另外两种规模企业的指数。但是,银行贷款审批指数在2020年才突破50%,但也仅仅上升至53.6%,与同期贷款需求指数存在着18%的差距,而在此之前,该指数始终处于50%以下。图2-8可见,越是小企业,贷款需求越大,但其还款风险也越高,获信难度也就越大。可以说贷款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结构目前存在着突出矛盾,所以作为优化融资问题的重要方式,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挥空间。
 
 
3.1.3参与主体更加多样化
 
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早期,业务的发展和推动多是依靠单一金融机构,近年来随着供应链金融在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上的不断拓展,市场上参与主体逐步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主体的范围已从相关企业和商业银行拓展至包括为业务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各种第三方,各主体之间的发展相互关联,推动着我国供应链金融向多主体、专业分工的协同模式发展。总结来说,其生态场景的参与主体可归结为五大类:资金需求方、链上核心企业、资金供给方、平台服务商、科技服务
商。
表3-1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
资金需求方平台服商科技服务商金融机构核心企业
中小微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物流服务商、产业互联网金融科技运营平台银行、小贷、信托、基金、保理、资本投资类机构、保
险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每一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完成,都需要各参与主体相互协作,完成客户资源汇集、风险识别、管控及资金管理的要求,所以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属于生态协作型业务,其业务的不断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支持。
 
3.2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商业模式
 
3.2.1商业银行+核心企业
 
传统供应链金融可以简单概括为商业银行为获得核心企业信用支持的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核心企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通过自身信用的传递,使商业银行依靠其信用,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既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的业务范围,增加了其赢利点,又满足了融资难企业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其业务模式主要有应收类与预付类两种。应收类融资方式解决核心企业上游供货方的融资需求,风险控制的重点是核心企业对质押单据的反担保。相较于核心企业,下游的中小企业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在与相关方进行交易谈判时,谈判结果往往是交付完货款以后才会取得货物,预付类融资就是指此类企业以未来的货权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保兑仓融资、仓单融资等,相对应的抵质押物就是预付账款,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需要被激励,核心企业利用银行对其的放贷偏好,可以轻松实现借款需求,甚至获得超出实际需求的贷款,在此背景下,只有存在足够的激励因素才能促使核心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确权等关键性活动。此外,此模式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业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第一,当风险的评估对象由单个融资企业转向整条供应链时,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更多,涉及的评估环节更复杂,这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完善风控体系,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其次,从单一的资金贷出业务拓展至为企业及其上下游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要求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以适应多样化的服务要求。第三,商业银行的授信范围从核心企业向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生态圈内企业扩展,这对银行的行业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综合电商平台主导型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极具竞争力。首先,电商平台承载着商户之间的贸易活动,包括交易量、交易额、交易方式等在内的所有交易数据自动积累至平台数据库,其次,平台上资金的流动与交易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对象上的一致性,资金的借贷依据的是在平台上透明的贸易往来,从资金的贷放到还款,整个流程形成闭环,且还款来源具体、明确。
按照贷款资金的来源分,电商平台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可分为银企合作模式和平台自营模式。银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电商平台充当信用担保角色,与银行合作,由商业银行负责资金的支持,满足平台上融资企业的流动性需求;平台自营模式是指融资企业所贷的资金全部来源于电商集团的自有资金,如阿里集团的重庆阿里和浙江阿里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为淘宝、天猫商户提供资金支持。在这种模式下,真实可靠的数据是整个业务开展的核心,基于贸易记录,借助自身的平台与物流体系,以长期以往的真实交易及物流活动产生的数据作为确定贷款对象和授信额度的依据,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贷款,其中信用贷款一般无须抵押担保,且这种贷款一般是随借随贷,以小额、高频为特点,能有效提升企业资金周转能力。
 
3.2.3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型
 
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在该项服务中的参与是在传统模式中为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和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一批技术先进、资金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涌现出来,其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参与也不仅仅是提供仓管、运输支持,而开始以服务商的身份真正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中来,参与方式从单一的业务协助发展到后来的代收货款,再到现在的统一授信、完全自营,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逐渐形成。
代收货款业务是其在提供运输服务之外的一项增值服务,它指物流企业在负责供应商货物运输的同时,负责向收货方收取货款,并定期向供应商结清货款,充当结算中间人角色的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在原来的运输服务费的基础上增加了货款代收费用、代偿费用的利息等。统一授信业务对物流企业的要求较高,其必须拥有综合信息管理体系。完全自营模式是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最高层次,它指其利用自有资金或者成立资金子公司,借助自身平台,独立地向供应链中的融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目前该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没有很成熟。
 
3.2.4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主导型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产业链与金融服务加速融合,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在我国逐步兴起,众多科技公司在平台的搭建和完善方面也都投入大量的精力,目前我国科技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及运行已取得不菲的成绩。专业化第三方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平台化的供应链金融目标不仅仅在于构筑一个平台,其更看重的是生态,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搭建,是供应链金融从链条向产业生态圈转变的必经之路,通过实现横向一体化,完成有机生态圈的建造。其次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识别标准化数据的特点,有利于推动行业规范的形成,更便于信息的流通。第三,在平台中,利用平台的社交功能,还可以实现合作关系的延伸和合作领域的拓展,相比传统供应链金融,平台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扩充了市场的容量,这对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3.4我国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困境
 
3.4.1信息共享难
 
现阶段供应链中,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多,供应链的跨度逐渐变大,但是供应链所涉及的企业的信息被零散的掌握在各参与方手,企业之间的ERP系统又相互独立,相关数据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流转,无法实现跨组织的数据授权和数据流向追踪,这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息的割裂和堵塞,使得全链条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存储、处理、分析信息平台的缺失限制了数据的共享和其价值的创造,加大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6
 
进一步制约了业务的高效运作。同时,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的状况加大了信息的核对难度和审计成本,延长了业务处理的时间,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交互成本,使企业的资本成本随之提高。
 
3.4.2贸易背景造假风险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中,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就是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始终保持一致,只要其中之一出现异动,则此项融资业务就要受到银行的重点关注。但对于熟练掌握银行风控环节的企业来说,贸易背景的虚假操作并非难事,真实交易背景是自偿性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真实背景支撑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则自偿性前提不在成立,这将使资金供给方面临巨大的信贷风险。诺亚财富踩事件的原因就是承兴国际为骗取资金,伪造用来质押登记的京东应收账款,最终导致暴雷事件发生。
 
3.4.3信用传递难以实现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中,一级供应商通过与核心企业之间直接建立购销关系形成贸易联系,从而借助核心企业信用享受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但由于处于一级以上的间接供应商与核心企业没有直接的购销合同,而票据又不可拆分转让,所以二级及以上的供应商依旧无法从核心企业的信用延伸中受益,最终其解决的仅仅是一级供应商的融资问题。
虽然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其发展中面对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供应链金融的纲领性文件“226号文”指出要将金融科技作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持工具,目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在转型升级道路上的发动机,推动传统金融业务流程数字化发展,同时推进风险管理的升级改革。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的分支,其发展也受到金融科技的不断冲击,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扩张业务的新机遇。
 
4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分析
 
4.1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
 
4.1.1应用基础
 
区块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可实现共享的数据库,它的功能体现在为相互独立的节点建立起彼此支持、相互信任的关系。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项底层技术,节点一致性算法保证数据生成时的真实可靠,数据结构用于数据的存储和验证,加密算法保证数据在传输和访问时不可篡改,是一种新型的基础架构。在实践中,区块链通过重构企业关系和银企关系这两个方面发挥其在应用领域的作用。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记账、不对称加密技术,优化数据存储与传输方式,解决信息传递和真实性难题,通过重新构建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提高交易效率和质量,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在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方面,区块链的出现降低了金融方获取实体方信息的难度,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弥补了金融与实体之间的信息差异,在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融合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信任载体到去中心化应用,区块链支持的服务会越来越丰富,为资产数字化提供底层技术支持,为数字化信息传递提供通顺的网络架构,既实现信息共享,又满足隐私保护的需求,真正做到让数据资产“活”起来,更充分发挥每一项资产的内在价值。
 
4.1.2应用价值
 
(1)溯源、存证保证贸易真实
信息孤岛状况下,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自己的独立账本,对于自我维护的账本,所有者可以按照其利益相关更改或编造,极低的造假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造假的可能性,降低了参与方之间的信任。相比之下,区块链的实时上链、分布存储等技术特征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支持,其利用算法为价值的流动提供必要的透明度,通过多方上链共同存储的记账方式来增加造假成本,大大降低了篡改、编造的可能,用技术手段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了参与方之间的信任。其次,在电子证据方面,区块链的应用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保证证据存储的安全,传统的交易数据通常被储存在云服务器中,由于网络安全、人为操作等因素,会面临文件受损或被恶意攻击等隐患,最终导致文件证据的缺失或被泄露。区块链支持下的电子证据的存储方式能有效避免以上的安全问题。存储电子证据时,数字签名技术下形成的时间戳保证数据产生的原始性,通过哈希算法生成的唯一哈希值的对比核查数据是否保存完整,同时非对称加密算法下公钥和私钥的应用,在流程上削减了密钥交换这一步骤,在性能上提升了安全性。第二,提高证据的提取效率,对证据的分布式存储允许相关方同时在链上共享数据信息,保证了信息需求方在取证环节的即时可得,在理论上讲,数据的传输速度可以降低至秒级传输,大大提升参与各方之间的协作效率。
(2)数据共享与可视降低获信成本
区块链依靠其高透明、强穿透的技术优势构成可传递的链条式信任机制,使数字资产的线上传递更安全、更高效。将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开发各种供应链金融协同应用,基于此,每个参与方的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自产生开始就都被实时上传至区块系统,群组里的企业可以随时访问数据,同时掌握数据访问的权限,访客记录及访问时间,在信息保密的同时实现数据共享,极大地降低获信成本。
(3)去中心化实现降本增效
由于在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难以长期有效,所以在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中心化中介,他们一般担任信用中介或信息中介,导致价值在流通过程中还要经历额外的机构和冗余的交换步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作效率,增加了资金成本。而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正好契合传统金融市场高度中心化的缺点,推动金融市场实现“去中心化”,降低对集中化的金融机构的依赖,并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自动完成签约等业务,降低了摩擦成本,提高了业务效率。
(4)信用拆分扩大授信范围
传统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等票据在背书转让时的不可拆分增加了票据流转的局限性,区块链技术下的信用穿透就是传统票据流转难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生态中,
以票据等方式为表现形式的核心企业信用可以转化成数字债权凭证,可拆分、可流转是其最大的特点,成功解决了因核心企业信用传递受阻而造成的二级——N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题。同时智能合约技术的自动执行有效防范了违约的可能,智能合约技术在对履约进行规范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资金的分割流转,加速资金在企业之间的流转流通。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为例,一级交易商根据需要,将贸易交易信息上传至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核心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此后融资方向相关资金方开放信息审核权限;通过审核后,资金方通过平台向一级供应商发放与应收账款额对等的数字凭证,一级交易商可以凭借此凭证向平台上的资金方申请融资,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其拆分用以结算对下级供应商的债务;二级及以下的供应商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申请融资还是继续拆分结算;对应的应收账款到期,核心企业还款以后,平台利用智能合约技术,自动将资金按照各级供应商及资金供给方账户上数字凭证进行分配。
 
4.2物联网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
 
4.2.1应用基础
 
通过多种传感设备将某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满足智能化识别、自动化管理、程序化反应的技术手段被称为物联网,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感知,同时对其指示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做出相应的反应,进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连相生。对处于物流中的货物进行实时监控是目前供应链金融服务开展的基本要求,发展到今天,物流行业已进入智慧物流发展阶段,物流服务的开展与物联网应用息息相关,即通过在物流各阶段的应用,物联网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赋能。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供应链金融通过智能设备网络将相关参与方关联,既能用最精细化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实时收集与传输,还使业务流程的按需调节成为现实,实现了货物的即时可控,完成按需按时按量交付货物的任务。物联网通过在仓管和运输过程中,利用传感、定位、导航等技术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为相关利益方提供资产是什么、资产有多少、资产在哪里等信息,从而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
4.2.2应用价值
 
(1)实时追踪保证货物可控
利用物联网网络技术可以对货物在运输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基于物联网下的智能运输能够准确识别货物维护条件的变化,当某种条件有所偏离时,如温度过高,相关人员可以远程调节,使温度回归最佳水平,通过GPS及其他追踪技术的使用,对货物可以实现地理位置上的实时监控,有效的防范货物被盗的风险。例如在途货物质押融资中,可以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移动中的运输车辆进行位置追踪,实时上报运输路线,保证质押物的安全,降低风险。
(2)库存监管实现存货可视
物联网传感器的存在使得存货状态实时可视,以不可篡改的方式确保库存存量及流量的真实可靠,并可在库存数量发生变动时,按照设定的数量值向相关主体报告,减少脱销的可能性或者库存积压的风险,在进行作业时,通过PDA等设备扫描产品的智能标签,系统会自动完成核对,同时,相关传感器与仓库管理系统关联,在快速完成验收、复核等作业的同时将数据采集并同步到系统,无需手写记录,减少人力资本的同时降低操作风险。
 
4.3大数据分析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
 
4.3.1应用基础
 
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刚要》将发展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此后持续推动其发展。近几年来,不管是从软件技术还是从硬件设施,我国大数据的自主研发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多样的实践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升级,金融机构依托该项技术功能,不断开辟了新的金融业务模式,有效填补了传统业务的服务空白,金融服务的边界不断得到拓展延伸。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资金方的影响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方通过大数据建模对相关数据智能化筛选及分析,对企业
21
 
进行画像,根据企业之间的交易、担保等关系图谱,为授信提供决策支撑,同时辅助风控,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从单个主体转向整条供应链。
 
4.3.3应用价值
 
(1)提升决策效率
大数据分析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帮助链条上的资金供给方实现从割裂的静态分析向以场景化动态分析的转变,对企业的审核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同时更准确、更有效率地对企业的变动做出反应,大大降低了资金供需两方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2)强化数据资产管理能力
面对大体量的数据,金融机构选择建立数据库,但是传统的数据库对非结构化数据难以掌握、分析,数据价值的难以发挥导致金融机构决策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音频和图文等多种方式记载的信息的识别、分析和利用,有效提升对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应用。
(3)增强风控管理能力
在原有的风险衡量阶段,金融机构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交易数据的判断分析做出授信决策,但对于企业财务造假、虚假交易等风险,金融机构显得无能为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客户包括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在内的全部信息汇总研判,识别任何一个可疑信息,尽早提出预警,强化风险识别和管控,为风控保质增效。
在我国,大多数的供应链金融主体已经在金融科技领域探索,相关数据显示,不同供应链金融主体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情况是不同的,各参与主体结合自身业务需要,选择性的应用的金融科技,往往每一参与主体都是将各种金融科技结合应用,但对各技术的应用侧重又有所不同。到目前,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对科技的探索不管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易见股份作为最早一批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服务商,其在最近几年不断在金融科技之路上探索,致力于自主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目前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基于此,在下章对易见股份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5科技供应链金融公司——易见股份案例分析
 
5.1公司概述
 
易见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93),简称易见股份,是一家在供应链服务领域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创新型企业,2016年公司开始向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进军,与IBM中国研究院合作研发的“易见区块”平台,是国内第一批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落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平台。近年来,公司持续进军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在物联网等其他科技领域的应用方面也有着重大突破,易见股份坚持以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身份,利用研发的新科技产品和系统,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在向科技供应链金融转型的路上,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业务领域已从供应链贸易背景刻画,延伸到商业保理、资产证券化服务,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截止2021年1月底,公司平台累计刻画可信交易量62.88万条,实现企业交易结算金额
1062.45亿元,线上资金投放总金额累计达到115.5亿元②。
目前,公司业务主要涉及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三类③,供应链管理业务是公司最古老的业务之一,也是目前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业务范围目前主要是川、云、贵等地,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经营模式主要是依托于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业务数据实时在线服务,提高各方经营效率,服务行业以大宗、钢铁、医药为主,并逐步向其他行业渗透。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是商业保理。经营模式是配合供应链管理服务,为相应的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业务的盈利方式是保理利息的收取。供应链金融科技业务模式主要是为企业提供资产数字化服务。通过提供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平台,将公司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金融业务转移至线上。基于对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公司自主研发了“可信数据池”、“可信仓库”产品,通过以上系统,为产业链上交易各方提供可溯源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本章在对其金融科技产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总结其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优势,最终对通过对公
 
②数据来源于易见股份官网
 
司的效益分析来研究其金融科技的应用效果。
 
 
图5-1易见股份业务布局
 
 
5.2公司供应链金融科技产品研究
 
5.2.1可信数据池产品
 
(1)产品介绍
可信数据池是易见股份构建的信息共享与溯源系统,该系统的构建依托于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系统将企业之间的真实贸易背景数字化,并将数字化信息以共享的方式传递,而且贯穿贸易活动的每个流程。通过接入企业的ERP系统,实现系统数据的入池操作,完成“贸易资产数字化”的目标,在保证企业数据安全性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多方业务数据互联互通,解决了数据孤岛难题。
在供应链金融的场景应用中,可以将全过程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数据入池阶段,
涉及到的参与方是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参与方与易见股份签署服务协议,部署可信数据池,通过与仓储系统、货运系统对接,获得参与方相关信息的原生数据,同时
24
 
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贸易全过程进行映射入池,实时、持续刻画贸易数据,实现贸易资产数字化这一最终目的。其次是金融服务阶段,资金供给方将易见股份作为“数据中台”,经过相关企业的授权,就能对企业交易过程的全部信息进行访问,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现资源的高效运作。
(2)产品功能
①保证数据真实确保贸易背景可靠
交易产生的数据在企业本地保存,企业保有独立的数据副本,同时数据入池支持加密处理,保护了数据隐私,其次通过赋予数据唯一标识,明确了数据的所有权,实现跨企业的数据授权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进行权限的管控,让信息授权更得加精准,甚至可以具体到某一个数据项;所有的数据操作行为均被记录在区块链中,保证数据流向追踪,确保交易背景的真实可靠。
②共享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共同维护一个区块链共享账本,商业机密数据在区块链网络内流转、共享,通过区块链共识机制,保证企业间数据实时一致,通过密码技术,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同时数据共享行为以交易的形式记录在区块中,实现数据操作留痕,大大降低了数据丢失或被篡改的可能性。
③网络自管理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基于区块链联盟技术构建安全的数据共享网络,同时提供合作伙伴功能,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贸易伙伴、贸易时间等,自主动态构建业务群组,邀请相应的合作对象,群组内支持通过点对点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共享网络自管理。
 
5.2.2可信仓库产品
 
(1)产品介绍
针对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仓库监管痛点,易见股份采用技术手段,对仓库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升级改造,结合多项技术,构建了一套基于科技的仓库管理系统——可信仓库系统。可信仓库配置区域激光雷达扫描和智能盘库系统,实现出库、入库等全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整个仓库透明可视,且作业状态实时监控,可随时判断货物位置、温湿度等状态信息,综合分析监控结果、及时发出预警;仓库配有电子标签、视频监控、激光雷达等多种监控手段,可实现场景化的交叉验证,避免误报、漏报风险。此外仓库操作设有明确的合规要求和盘库规则,比如要求每30分钟自动盘库一次,若进出库执行中核规则存在偏差,系统将自动报警。而且在融资质押期间,取货需要经过金融机构的二次审批,且取货数量控制在20%以内。所有的仓库操作均做留痕处理,且监控信息上链存证,防止篡改。
(2)产品功能
①智能监管保证质押货物可控
可信仓库的货物通过电子围栏、三维定位、智能门、激光雷达等物联网技术产品实现对货物从入库到出库的全过程监管,对存货融资模式下的资金方而言,通过对质押货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可溯源追踪,保障了货物的安全可控,降低了金融风险。此外,掌握货权的资金方可远程发起盘库命令,随时掌握货物的状态与数量,在拥有货权的支持下,货主可以自主设定出库规则,控制货物的存量,以满足风控及管理的需要,使在库货物实时可视可控。
②上链存证保证质押货物可溯
通过多种监控技术手段实现交叉验证,避免错报、漏报风险的同时,将物联网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相融合,实现了互联网数据和仓库智能管理系统数据的上链存证,进一步保证了存货状态刻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③货权在线转移避免重复质押
在进行仓单融资时,货物存入可信仓库后,可信仓库内的物联网应用设施会按照指示自动盘库,并将结构上报至系统,与仓单进行核对,同时系统会进行在线货权转移认证服务,将货权在线转移至金融机构,只有拥有货权的一方才能下发盘库出库指令,避免了在库货物的重复质押。
5.3公司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运作与比较优势
 
5.3.1应收账款模式+
 
(1)运作流程
基于公司的易见区块系统,相关参与主体与易见区块签署服务协议后,由易见区块负责部署独立的可信数据池,数据池数据与易见区块系统实时共享。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发生直接的购销关系,基于此真实贸易背景,核心企业凭借优势地位对该供应商延期付款,易见区块系统完成对此项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的登记,并确权,易见区块依据应收账款金额将其转化成相应的数字债权凭证,一级供应商对债权凭证进行签收,此时的债权凭证具备拆分流转的特性,供应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需要,自主决定持有至凭证到期、向平台融资方申请贴现,即债权凭证融资,或者将其进行拆分转让以偿还其对二级供应商的债务,即将债权凭证转让。
若供应商选择债权凭证融资,即指供应商依据凭证,向平台资金方发起申请,并在系统中公开已被刻画的贸易背景,同时对相关融资机构授权,审核通过后,资金在线投放。若供应商选择债权凭证转让,即指当一级供应商与其上游企业发生贸易时,一级供应商按照交易额,在应收账款额度内将债权凭证进行拆分,用以支付向上游企业的货款,当然,二级供应商又可以按此继续将凭证向下传递,到期时,核心企业兑付应付账款,易见区块平台按照债券凭证的流转路径和各企业对应的债权凭证额度使用智能合约技术自动进行资金划拨。在债权凭证的流转过程中,任何一级供应商都可自主选择将债权凭证进行贴现还是向下一级流转,同时所有的交易都实时上链存证,保证信息溯源。
 
 
 
 
 
 
 
 
 
图5-2“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的贴现流程图
资料来源:易见股份官网
 
 
(2)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优势
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之间因真实贸易形成的应收关系,一般有赊销、商业票据、银行汇票等形式,票据法中规定票据是不可以部分背书转让的,也就是说,一级供应商除非全额背书,否则任何形式的对票据的拆分转让都是无效的,这导致了二级及以下的供应商依旧没办法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解决自身融资问题。
在系统中,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交易信息写入可信数据池,贸易数据交叉认证,确保贸易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同时保证了可溯源的链上全生命周期追踪,即贸易刻画贯穿买卖双方交易全程,来自外部系统的交易数据通过标准化的信息加密接口按照时间顺序生成区块数据链,并分布存储,保证记录真实不可篡改,从而实现真实的贸易刻画,保证交易的真实可信。同时,利用从电子合同到最后的物权转移的全数字化流程,实现数字债权凭证的签发,凭证可拆分、可流转、可贴现,其本质是基于核心
企业未来付款能力的一种凭证,各级供应商均可通过债权凭证的拆分流转实现对外支
28
 
付。依据应收账款签发的数字债权凭证,既保留了传统票据可贴现的功能,又增添了可拆分流转的特点,借助数字债权凭证的可拆分流转,因传统票据不可部分背书转让带来信用壁垒问题得以解决,得益于此,不管是贸易关系上与核心企业相隔多远,都可以依托其信用,享受到更便宜的资金服务。
 
5.3.2存货融资模式+
 
(1)运作流程
基于易见区块系统,在仓单融资模式中,下游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当下游企业需支付全部货款而自有资金不足时,核心企业可以将货物直接发入可信仓库,基于可信仓库系统,对下游经销商企业直接形成电子仓单,然后下游企业就可以直接通过质押电子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可信仓库系统通过电子标签、激光雷达等各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科技应用获得货物在库及库存操作的全量信息,为资金供给方提供仓单确认及在线货权转移认证服务,货权转移至金融机构后,其可随时远程发起盘库指令,系统会自动完成按库位盘点,盘点结果与系统数据对比,若出现两者不匹配等异常情况,系统自动向金融机构报警。待贷款偿还后,金融机构解除质押,货权转回下游企业,货物由可信仓库发送至经销商。在动态库存中,货物进出库规则可以由金融机构自主设定,以满足自身风控及管理的需要,若进出库执行与设定规则有偏差,系统会自动报警,避免违规操作的发生。
 
 
图5-3“存货融资模式+”运作流程
资料来源:易见股份官网
 
 
(2)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优势
在存货融资中,库存的监管是风控中的重要一环。单一库存监控可以满足对存量的管控,但周围环境、资产动态等信息的不透明造成了货物状态的不可知等问题;其次,多品类的货物对仓储提出了更多样化的监管要求,然而监管工具缺少导致的管理效率低下是目前供应链金融在仓管方面的另一难题;此外,道德风险是传统仓管难以避免的,对仓库监管人员的高度依赖为监守自盗的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可信仓库中,通过电子标签,标识每一单位货物,标签准确记载货物的各类信息,货物的入库出库通过进出库规则执行,射频识别技术保证货物状态信息实时上传系统,同时借用区块链技术保证上传信息的不可篡改,电子仓单与货物唯一绑定,从而避免了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的风险,通过叠加物流节点的数字控制技术,保证货物与货权的一一对应,降低了传统供应链中重复质押、虚假仓单及质押物丢失、报废等带来的风险,同时较少了人机的交互,降低了道德风险。
 
5.3.3资产证券化+
 
(1)运作流程
基于参与方对可信数据池的部署,可以对真实贸易数据实时记录与刻画,同时被记录到贸易、融资等信息实时被推送至“易见ABS区块系统”,所有被推送的贸易背景都是可溯源的,这就保证了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真实可靠,ABS区块系统对资产进一步筛选和整理,并负责资产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实现对底层资产的穿透式监管,同时ABS区块系统负责将资产打包成合格的资产包,并将全部数据导入发行机构,形成全部底层资产透明、可溯源的XXX资产专项计划。
 
 
(2)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比较优势
由于缺乏必要的透明度,资产池里的资产质量千差万别,导致基础资产鱼龙混杂,给ABS的基础资产带来了质量风险,也给中介机构或承销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审核成本,由于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承销机构的服务业务,也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范围。
易见ABS区块系统的开发是为了实现对底层资产的管理与打包,同时由于系统拥有可信数据池的支撑,从而可以实现对资产形成、审核、发行等全部过程的刻画和记录,并以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优势作为数据真实性的支撑,为各参与方提供了真实、可溯源的资产数据。同时,链上可自动实现账本的审计工作,从而通过穿透式管理保证底层资产透明,打消了投资者对底层资产的疑虑,极大的降低了尽调工作的难度和各参与方的审核成本,此外智能合约实现了操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减少了操作风险,提高了业务效率。
 
5.4易见股份科技供应链金融业务总结
 
总结来说,易见提供的科技供应链金融就产品层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债权,主要针对企业之间基于真实的采购、销售而形成的应收、应付,通过可信数据池实现对贸易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债权流转、信用流转以及票据流转,从而打破信用壁垒,实现信用的可传递。二是基于物权,通过可信仓库对物流和仓储实现数字化管理来控制、监管货物,从而实现存货融资。从业务层面来说,易见股份基本涉及传统供应链所有的业务种类,从最原始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到后来的资产证券化服务,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发展,为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难题贡献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5.4.1功能评价
 
综上,易见股份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第一,在系统中,贸易刻画贯穿买卖双方交易全过程,来自外部系统的交易数据通过标准化的信息加密接口按照时间顺序生成区块数据链,并分布存储,保证记录真实不可篡改,从而实现真实的贸易刻画;第二,资金需求方客户可以自主选择在系统中公开已刻画的贸易背景,授权其允许的融资机构查看交易信息,通过系统的可视交易保证信息透明,解决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实现交易可视功能;第三,没有得到授权的任何第三方都无法查看交易信息,维护了商业利益,杜绝商业泄密,实现隐私保护;第四,融资机构从系统筛选已刻画好的企业贸易背景进行模型化风险评估,竞价投放,交易达成后,通过系统内嵌的智能合约实现银企直联,放款资金直达企业账户,贸易回款自动归还金融机构,加快资金周转,避免挤占挪用的风险,保证融资安全;最后,系统按照时间轴刻画的真实贸易背景,建立了去中介化的自信任机制,保证贸易背景和融资交易的真实性,为双方提供一个基于程序自治、公平公正的交易系统。系统为核心企业提升商业信用价值、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为金融机构提供
一个真实交易背景的资金投放场景,为金融机构完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贷前预审和贷后管理工作,可以说易见区块系统将真实与信任植入软件和网络,使交易与融资更加便捷和安全。
 
5.4.2效益评价
 
公司在2017年开始进军科技供应链金融领域,在此之前,易见股份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是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但是该项业务创收并不理想,其中供应链管理的收入最多,占到总营业收入的90%以上。2017年,易见区块系统正式上线以后,公司提供的金融科服务取代汽车零配件服务,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截止2021年5月底,公司
通过“可信数据池”记录的企业交易结算单据数量超过70万条,记录的企业交易结算
累计金融达1313.9亿元,公司平台累计投放的融资金额超115亿元。
据表2,公司汽车零配件服务的毛利率稳定在20%左右,在转型后,公司新开展的科技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毛利率高达90%以上。通过毛利率可以看出某项业务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大小以及该项业务增值量的多少,由此可见,公司科技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的增值要远高于汽车配件服务业务的增值量,且竞争力也远远大于后者。同时,公司保理业务出现明显的业务增强迹象,这归功于公司科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产生了较强的协同效应,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服务客户,拓宽了公司保理业务的范围,并且这种效应随着公司科技手段的成熟会越来越明显。
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是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开展的业务,该项业务的创收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90%以上,但此占比在2017年以来逐年下降,随着公司科技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愈发成熟,毛利率更高的公司科技服务和保理业务的营收占比开始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公司净利润从2015年3.52亿大幅增长至
2017年的8.95亿,此后一直维持在8亿元以上的较高位置,公司销售净利率从2016年4.23上升至2017年的5.79,此后一直增加,2019年达到6.30;此外,在股份总额没有太大变动的情况下,公司每股收益持续增加,从2016年的0.54增加至2019年的0.79,说明公司总体盈利能力在不断提升。
 
 
 
6问题与建议
 
6.1问题
 
6.1.1科技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技术制约和技术风险
 
目前科技供应链金融发展在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作为全新的探索领域,其研究才算刚刚步入正轨,还处于发展期,还存在很多空白和问题需要解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对技术的兼容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区块链为例,为提高吞吐量,平台往往倾向于增加区块的大小,但当交易频率较低时,大区块造成了高延时,考虑网络环境和延迟等因素,就可能造成交易迟迟不能确认的状况,严重影响客户交易进展。此外伴随着金融科技的成熟和发展,其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面临的技术突破也会越来越多,被恶意应用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6.2.2科技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监管有待完善
 
对待科学技术,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金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正视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一项成熟稳定的应用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容量去成长,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然而我国在相关法律体系方面,更倾向于颁布供应链金融规范条例,在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规范和标准方面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且体系和标准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让投机之人钻了法律漏洞,给科技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6.2.3科技平台的差异化服务理念待提高
 
不同的资金供给方对资产都具有不同的识别能力和认定能力,所以不按类型的直接对资金供需两方进行匹配并不会使双方资金往来关系长久稳定,非常不利于整个平台运转的流通性。此外,随着供应链金融链条的增长,相关方所处的行业不同,经营
35
 
的业务种类不同,面对的风险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服务商采用统一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就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风险,容易造成资金与风险不匹配的现象,使资金方面临比评估结果更大的风险,或者使优质企业根据评估结果得到的实际融资额要比远远小于其需求。
 
6.2.4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有待加强
 
供应链金融属于生态协作型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科技平台等参与方之间存在着行业隔阂,各相关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信息共享障碍,严重制约着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
 
6.2对策与建议
 
6.2.1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参与主体方面,各相关方应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大对相关技术开发、应用的支持力度和研发投入,建立相关激励措施,激发技术人员等的创新意愿;政府方面,应加大对金融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鼓励大众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以适应多样化的技术场景需求。
 
6.2.2加强制度建设和惩罚力度
 
没有制度上的建设,供应链金融上的科技创新就不会有大的突破,所以,在科技供应链金融大力发展的同时,技术标准规范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行业逐步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其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的过程。应持续加强科技供应链金融安全保障、运行监控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切实防范技术风险。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技术应用在法律层面的要求和监管,着重打击通过滥用科技
进行违法违规操作的乱象,减少利用金融科技违法犯罪的概率,提升金融科技的认可
36
 
度,拓宽其应用场景,使科技供应链金融生态能与更多场景相融合。
 
 
6.2.3强化差异化服务理念
 
首先,供应链金融服务商应加强定制化服务,为客户提供专属技术支持,私有化部署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做到专户专用。从资金供给角度考虑,逐步多样化的资金服务方在客源偏好方面也是多样化的,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对待风险态度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化的资金来源导致他们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资金供求对接方面,服务商应做好匹配性服务,只有将合适的双方匹配在一起,他们之间的资金往来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建立起长久、稳定的资金借贷关系,真正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平台资金流转的通顺性。此外,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部署,根据平台入驻客户的行业、发展阶段等特点,为客户量身定制风险评估模型,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方案,同时根据客户的发展状况,及时进行模型的调整和更新,保证风险识别和评估阶段结果的真实有效。
 
6.2.4发挥市场主体专业优势,加强协同配合
 
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科技服务商之间应加强合作,在聚焦主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找准市场定位,主动承担相应的行业职责,加强共享与合作,深化信息协同,促进产业链条的信息透明,推动供应链金融场景化、生态化发展,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和延伸拓展能力。
 
结论
 
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依旧是稀缺资源,同时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主体的增多,供应链条变的冗长复杂,极大地降低了业务处理效率,同时降低了交易的透明度,从而限制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融资工具的使用场景,而技术则是打破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隔阂、实现信息共享的新型工具。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有着极强的契合性,可以通过拓宽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使供应链金融更好的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当下科技发展的浪潮,以较为新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科技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指出了三大科技代表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功能,并得出如下结论:区块链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信息共享难、信任传递受阻等难题;物联网应用为智慧物流、智能仓库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分析加速了资产数字化的进程。随着“新基建”的开启,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继续为供应链金融蝶变提供新引擎,供应链金融破局未来可期。处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战略转型的重要工具,新常态下,随着我国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及各方参与者的协调配合,供应链金融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论文范文.写作辅导
2 人喜欢
上一篇:金融科技发展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研究   下一篇:金融科技驱动XX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 上一篇:金融科技发展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研究   下一篇:金融科技驱动XX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