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体育教育
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硕士论文
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 MBA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生物医学论文 安全技术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博士论文
教育学博士 文学博士 历史性博士 工学博士 管理学博士
医学论文
护理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预防医学 中医学 药事管理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网络技术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舞蹈论文 电影论文 表演论文 编导论文 服装设计论文 包装设计论文
语言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普通话论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12  热度:
 
摘要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也是温润心灵的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
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涵养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现行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选文则是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首先应挖掘析出语文学科中本身的美。对语文教材里的审美内容资源进行静态考察与分析,充分挖掘析出教材中本身的审美素材是实施语文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审美动态教学实践过程的前提准备和重要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
首先,笔者从文献梳理入手,分别从国内外两方面对前辈们关于审美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概念、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
其次,以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共12册教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梳理、统计了教材选文中蕴藏着的丰富审美教育内容。笔者从文体的视角深入挖掘、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文本分析法将不同文体的选文分类从审美内容的存在形态、呈现形式等方面详细梳理,主要析出描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不同类型的审美教育内容。并总结分析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一是审美内容承载于文体类别多样的选文中各显审美特质——诗歌文体主要呈现出富有韵律节奏美的语言美、各种意象组成的意境美等,散文文体则凸显出优美生动的语言美、强烈的抒情美,小说文体以刻画各种人物形象美为主,童话、神话文体则以梦幻唯美、神奇幻化的想象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形象,记叙文则是通过描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凸显出社会生活的美感内容,说明文内蕴着求真求实的科学真知美、精确简明的语言美等;二是教材中的审美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三是教材审美教育的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凸显出立德树人的特点等。
再次,通过对析出内容的系统分析找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内容本身存在的欠缺、不足之处,厘清析出与利用审美教育内容的问题所在。如教材选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不易被感知;重点突出强调语文要素的达成,对审美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教材中蕴藏的审美教育因素分布零散又交融并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局限、语文本体性教学潮流的回归导致审美等非本体性教学的淡化、审美教育内容类别本身的复杂、多元等。
I最后,通过对统编小学1-6年级12册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描述,结合其特点、
存在的缺欠与原因等,从四个方面对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一是要关注审美主体,提升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包括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二是语文审美教育应立足语文的学科特性,深深根植于语文的土壤之上实施审美教育,明确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审美教育的要求,加强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管理。三是要遵循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文体的审美特质提取教材审美教育因素,同时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在此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美化人。四是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的语文审美教育实施保障机制。具体从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如何组织、计划、评价等方面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保障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资源得到充分析出与利用,实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审美教育教育内容
摘要....I
目录....VI
绪论1
(一)研究缘起...1
1.国家出台系列美育政策重视其重要作用..1
2.当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2
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是应然走向..2
(二)文献综述...3
1.国内研究现状.3
2.国外研究现状.9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10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11
1.研究目的..11
2.研究意义..11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2
1.研究思路..12
2.研究方法..13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4
1.研究重点..14
2.研究难点..14
3.研究创新点...14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概述....15
(一)相关概念界定...15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15
2.审美教育..15
3.语文审美教育....16
4.审美教育内容....16
VI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17
1.形象性.17
2.情感性.18
3.愉悦性.18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19
1.内在审美功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19
2.外在工具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19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分析....20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整体文体概况....21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具体析出与描述22
1.文学美的析出与描述..22
2.文章美的析出与描述..38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分析..41
1.文体丰富多样,不同文体凸显出不同的审美特质....41
2.顺序编排合理,契合小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41
3.内容凸显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3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与辨析43
(一)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44
1.审美教育内容较为隐晦,缺乏直接感知性.44
2.突出强调语文要素,审美教育目标相对模糊..44
3.审美教育内容分布杂糅零散,缺乏系统性.45
(二)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辨析.45
1.教材呈现方式的局限导致审美教育内容缺乏直接感知性..45
2.本体性教学思潮声起造成审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淡化.46
3.审美内容类别的复杂多元致使分布零散且交融并存46
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建议.47
(一)关注审美主体,增强师生自身的审美素养47
1.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加强审美感受能力.48
2.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动性48
(二)立足语文学科特性,强化语文美育教学的目标管理....49
VII
 
1.基于核心素养,把握语文美育教学方向49
2.研习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美育课程目标51
(三)遵循教材审美内容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美育资源...51
1.根据不同文体审美特质,提取教材美育因子..52
2.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促进教学过程审美化...53
3.瞄准立德树人主风向标,培育学生审美能力..53
(四)依托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系统化实施保障机制..54
1.拟定研究主题,开展理论学习.55
2.观摩名师课例,走向专业评课.55
3.深钻语文教材,实施协同备课.56
4.借助集体智慧,完善评价体系.58
五、结语59
注释...61
参考文献66
(一)著作类66
(二)期刊类67
(三)学位论文类..70
(四)标准类70
(五)其他类71
 
VIII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出台系列美育政策重视其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简言之即为“美育”(下文中“审美教育”与“美育”互相通用)。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0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育就已得到关注,之后一直得到国家重视。早在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时就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2]随后,195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指出,在美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3]
到20世纪90年代,美育进一步得到国家重视。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4]
进入21世纪,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美育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特别是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美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对美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要求。该《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重申:“要增强美育熏陶”。[7]
由上述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美育政策文件中可以得知,审美教育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重视,审美教育长期以来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国家关于审美教育的一系列教育政策中,美育政策成为实现一定审美教育目标的行动准则,也指导、约束着教育管理行为。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讲,审美教育一直受到关注,加强对审美教育问题的探讨,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12.当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虽然国家政策层面一直非常重审美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也一直呼唤当前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综合发展。但落实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当前审美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本人有四年的小学语文一线教师的教学经历,深刻感受到审美教育虽然早已经纳入了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并位于醒目的位置多次提到,但却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实质性的变化。一方面,有些一线教师有语文审美教育的意识,但却苦于总是找不到扶手。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只给出了笼
统的目标与要求,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使得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追求“知识与技能”目标,极度忽视学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感受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不予理睬。因而使本应是最富诗意、最具趣味、最有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成了知识灌输的课堂,毫无
美感而言。而对于语文教材中本身蕴藏的审美教育因子的相关内容也置之不理,只关心知识目标的达成。因此,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进行研究,充分析出并利用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资源实施审美教育,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审美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是应然走向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发展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渗透融合在语文教育中是新时代教育的应然走势。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上,审美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而这一目标恰好也正是语文教育所要实现的。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同时,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8]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内容也有高度一致性。审美教育借助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教育,文学艺术自然也包括在内。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教育内容素材,成为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析出语文教材中本身的审美教育内容,让语文教育成为美的教育,同时审美教育的目标又可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呼唤语文审美教育。
 
2(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1)语文审美教育研究总体概况
为了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审美教育”为检索字段条件,不限制检索时段,共检索到论文38433篇。在高级检索中以主题为“语文”并含“审美教育”为检索字段条件,不限制检索时段,共检索到论文8306篇。进一步缩小范围,以主题为“小学语文”并含“审美教育”为检索字段条件,不限制检索时段,共检索到论文1572篇。而精确到教材方面,以主题为“小学语文教材”并含“审美教育”为检索字段条件,不限制检索时段,只检索到论文169篇。最后以主题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并含“审美教育”为检索字段条件,不限制检索时段,其结果为2篇。而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并含“审美教育内容”为检索字段条件,不限制检索时段,其结果显示为0篇。由此可见,对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是比较丰富的,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也不少,而在涉及小学语文教材方面的审美教育研究则比较少。统编本教材在2017年投入使用,作为新出版的教材,怎么挖掘析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如何运用教材中的审美资源来实施审美教育是需要思考、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检索文献,下面将根据中国知网文献分析工具的分析结果以及本研究需求,笔者选择总体发文趋势、作者分析以及主题词聚类分析等能够说明中国审美教育研究现状、语文审美教育研究现状的关键信息进行描述。
一是总体发文趋势及研究学者集聚分析。由图1可知,我国关于审美教育的研究总体发文情况呈上升趋势。且从1996年开始至2005年呈平稳持续增长态势,之后在2005—2007年,2018—2019年出现两次研究高峰。这一方面缘于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美学热”的兴起,学者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也随之高涨。同时,在“文革”结束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育得到恢复,到90年代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
 
图1我国审美教育研究总体发文趋势
3部分得到国家重视并载入了国家有关文件,而到21世纪初(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育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从发文学者分布来看,由图2得知,排名在前20位的审美教育研究专家学者最低发文量为6篇以上,其中发文最高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张玉能教授,高达28篇。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20位研究者的成果起步最早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樊美均教授和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均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由图3可知,研究语文审美教育发表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是语文特级教师熊芳芳老师、华中师范大学杨道麟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薛猛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杨云萍教授以及扬州大学徐林祥教授、郑昀老师等。其中语文特级教师熊芳芳老师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成果高达16篇,是“生命语文”的全国首倡者。
 
图3我国语文审美教育研究的学者集聚图
 
二是主题词聚类分析。由图4所知,与审美教育密切相关的高频词为“审美”,以此为主体衍生出“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音乐教育”、“审美能力”等次级高频词,进而关涉到诸如大学生、教育、教学、艺术教育等核心问题。此外,还可看出“语文”、
4“小学语文”、“高中语文”“德育”“渗透”等关键词汇都是“审美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词汇。当然,这种分析未能全面具体体现审美教育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共现高频词,例如我国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对席勒、王国维、蔡元培等美育先驱人物的美育思想研究是比较热点且深入的,但是在聚类分析时,会将这部分的内容归纳到“审美”等高频词中。此外,关于审美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与美学的关系、与德育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也是较为丰富的,而在聚类分析图中没能找到合适的“共现词汇”来表达,这实际上也一直是比较热门的研究主题。
 
图4我国审美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5而由图5进一步可知,语文审美教育高度相关的高频词为“语文教学”,同时可看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素质教育”、“渗透”等关键词连接线较为粗壮,表明在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中,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渗透等节点词汇共现次数较多,关系较为紧密。而语文教材没有作为关键词汇出现,未能全面具体体现语文审美教育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共现高频词。在聚类分析时,这部分内容会归类到“语文”等高频词中。
(2)关于审美教育渊源与本质的探讨
笔者根据对资料的搜索与研读,梳理出有关审美教育的渊源与本质的研究。国内关于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先是由清末学者王国维从西方语言中翻译介绍过来的。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将“美育”这一术语引入中国,他指出教育的宗旨是“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9]并强调“必须在人生学习各阶段施以美育。”[10]继王国维之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将美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启了“美育”的热潮。他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11]蔡元培认为审美教育实则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此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审美教育,并对审美教育的本质、目的等方面都做了相关研究。关于审美教育本质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温润人的心灵以达到全面发展的完满人格的教育。如美育专家杜卫教授(1991)指出“美育的本体论意义在于:通过解放与提高审美表现、创造与悟理的能力,使人能直接深刻地感受到自我的生存状态,从而使人情感生活需要得到实现与提升。这也是使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12]曾繁仁教授(2006)认为“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理想的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美育。”[13]北京大学叶朗教授(2009)认为“美育在本质上不是理论和知识的教育,不是概念的逻辑体系的教育,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感性的、情感的活动中体验人生的意趣,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14]
综合来看,学者们关于审美教育的本质的看法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基本一致,都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偏向情感的教育,是培养审美素质、提高审美情操的教育。
(3)关于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
审美教育内容是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具有美的美感形态和存在形态的内容。曾耀农教授(1998)在《论美育及其内容层次》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审美教育的内容,他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美育自身的内容层次构成(见表1)。同时认为审美教育的对象和目的决定了其内容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关于美的知识和理论的普及性传授;二是运用各种美的形态、范畴进行审美的实践以进行审美教育;三是在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发挥美学因素以进行审美教学。[15]曾耀农的这一分类为后来研究审美教育内容的学者们奠定了基调。学者李天道[16](2006)后来又对美的存在形态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将审美内容的审美对象
6中所包含的美的存在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四种(见图6),每个大类按照不同维度又可进一步细分。李天道对美的存在形态的划分较为具体、细致,丰富了
审美教育的内容。
表1学者曾耀农的审美内容层次构成
 
(4)对语文审美教育内涵、目的的研究
语文审美教育正式起源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曾多次论及学校美育,认为自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大学,都有美育的任务。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办法》一文中明确提出文学(语文)与数学、理化学(物理和化学)、地理学等都是美育的素材,将语文与其他各学科一起纳入了学科美育之中,认为“凡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7]随后,语文审美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一线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7语文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的美育。学者华郭(1988)指出“语文美育探讨的是语文学科将美学理论渗透进语文教学实践的问题,运用审美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其创造力,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18]吴克强(2000)认为“语文审美教育正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进行塑造、规范和引导的一种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即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满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19]徐林祥、郑昀(2018)在其著作《语文美育学》中指出:“语文美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也就是美育的目的,二者是一致的,只是通过语文美育的途径来实现美育的目的”。因此认为“语文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语文教育活动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审美发展,并通过学生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学生个体自身、个体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的发展。”[20]“生命语文”全国首倡者熊芳芳(2018)在《语文审美教育12讲》一书中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终极目标指向构建审美心理,完善审美个性,提升创美能力”。[21]由此可见,学者们虽然对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表述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指向人的生命、情感,最终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
(5)对语文审美教育价值、功能的探讨
从已有研究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语文审美教育价值、功能的体现与审美教育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王宝琴教授(2006)在《语文审美教育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一文中从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角度对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她认为“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22]同时,王宝琴教授还指出语文审美教育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语文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余虹教授则从生命本真意义的角度理解语文审美教育的价值。她在期刊论文《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2014)中深刻阐释了语文审美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性,建构生命意义、诗意人生的本质。认为“语文美育以其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情感生命的丰富与提升、生命意义的建构在语文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3]对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理解,邓武蓉、周庆元教授也同样认同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站在这个角度,他们在论文《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2006)一文中从“语文审美教育有利于教学过程实现优化、有助于学生心理减压并健康发展、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进行了解读。[24]从整体上来看,学者们对语文审美教育价值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文审美教育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即通过语文学科中的丰富的审美资源,培养具有审美修养、审美态度、审美情操的学生。第二类则是除了促进本身的审美发展价值,还有其工具价值。即语文审美教育通过促进学生审美发展进而推动德育、智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8(6)对语文教材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
语文审美教育内容,广义上凡是与语文审美教育相关的内容,包括校内、校外的一切审美教育资源都属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狭义上则专指语文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素材(本文研究的是后者)。国内对语文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美育的内容进行划分。按照美的不同形式进行划分是我们耳熟能详比较常见的分类。如张楚廷教授(2001)在其论文《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中将美育的内容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心灵美和社会美五种表现形态。[25]并将前三者归为大自然方面的,后面两者属于直接面对人和社会层面。吴家荣教授在其专著《美学与美育》(2012)中,按照多个划分标准对美育内容进行了划分。如根据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根据美的范畴有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可分为典雅的美、朴素的美、含蓄的美等。[26]徐林祥、郑昀(2018)从语文学科角度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他们将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分为语言美、文字美、文章美、文学美四大类,其中语言美又包括音韵美和朗读美;文字美则包含形体美、结构美、职用美、词句美;文章美分为记叙文的美、说明文的美、议论文的美等;文学美则根据不同文学体裁分为诗歌美、散文美、小说美、剧本美等。[27]徐林祥、郑昀对语文美育内容的研究比较有学科针对性,对一线语文教师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2.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审美教育思想的研究
国外的审美教育起步较早。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有相关审美教育思想出现,但都没有系统论述。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歌德、席勒等人为代表,康德提出关于“美”的论述影响较大的是“审美无利害”这一学说。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叫美”。[28]
康德关于美是无功利、超功利的思想对后面的学者影响较大。而真正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的则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vonSchiller)。席勒深受康德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18世纪末,席勒(1795)发表了《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他在书中首次使用“审美教育”的概念并以书信的方式对其性质、特征、功能等作了系统论述,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具有弥合人性的分裂、建立完满人性的作用,指出了审美教育的巨大社会性意义[29]。德国在哲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思想一直比较厚重而活跃,这也成为德国美育理论的基础。在随后的19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卡尔·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在其著作中也谈及审美教育的相关问题,体现了审美教育的雏形。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解放,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观点。[30]马克思主义的美育观认为美源自劳动,并在劳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9(2)关于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Макаренко)非常重视美育、美学和美。马卡连柯的审美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的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和艺术教育相关的狭隘观点,他认为审美教育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美化生活、美化集体、美化行为、美化环境等都是审美教育的内容。[31]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在著作《艺术即经验》中专门论述了他的美学思想并触及了深刻的美育问题。“艺术即经验”是杜威美育思想的内核,这一观点颠覆了中世纪以来的神秘主义艺术论,张扬了美国式的实用主义精神,这是杜威对20世纪美学及美育的一大贡献。[32]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美育化的教育,这种美育并不局限于艺术,而是一种贯穿所有教学科目的“大美育”。因此,在他看来,审美教育内容应该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要摆脱艺术教育的局限。
(3)关于审美教育地位、方式的研究
审美教育的地位近年来基本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各国都比较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20世纪末,美国学者埃文(EvanJ.kern)在《审美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审美教育的作用。他指出审美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在美国许多小学中作为审美教育实施主渠道的艺术课直接被看成是一种娱乐,这并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33]21世纪初,美国审美教育专家安德里亚(AndreaBamberger)也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做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审美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34]在对实施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的研究中,学者邓肯(DuncanRoper)在《美学、艺术、和教育:有影响的课程》中认为,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用灌输的方式去教学,不能把学生视为刻板的被动学习对象,也不能够毫无限度地去鼓励儿童放任自己的好恶,而应控制好尺度。[3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玛克辛·格林(MaxineGreene)在2001年出版的著作《蓝吉他变奏:林肯中心学院审美教育讲座》中从审美教育、审美、艺术教育、艺术教师等多个方面对审美教育相关问题做了论述。她指出,教师要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审美,要对学生的审美创造和情境创设进行强化,强调创新及审美教育的个性化,引导学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自由地建构自己的审美观、审美判断。[36]玛克辛的审美教育研究关注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个性审美。
国外的审美教育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其审美教育思想深厚。并关注到了人的个性、自由以及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同时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审美对创造能力的促进作用。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颇为丰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
为:第一,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全面,审美教育的本质、内容、目的、地位等各方面均有涉猎。第二,国内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也比较深入,特别是对语文动态教学实践的研究较多,这为笔者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10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小学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本身的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新出版的统编本教材。其二,对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的划分维度到底怎么选择更为合适,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依据审美教育内容的分类标准,更应考虑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其三,对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挖掘浮于表层,不够深入,在这个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当前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整合与析出,并详细分析其特点,整体把握蕴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不足及原因,以帮助小学师生更好地利用其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加强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以探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深入了解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基本理论,加强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认识。
(2)把握审美教育的特征以充分析出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挖掘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资源的呈现方式,明确其特点。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析出利用存在的问题,指出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内容实施的影响。
(3)提出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实施建议
 
通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梳理,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及找到析出利用存在的一些缺欠、不足,分析其原因,以期提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内容的利用与实施建议。其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实现语文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标,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最终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统编本语文教材作为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学界对这套新教材的研究视角还比较单一。尤其是站在审美教育的角度,去析出语文教材中本身的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研究比较零散。本文从本体论角度探讨语文审美教育的本质,使语文教材中本身
11的美清晰呈现出来,丰富了当前语文教育理论。其次,本论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审美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其量化统计及文本分析,为语文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补充、丰富、完善现有的语文审美教育理论有一定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本研究有利于改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教学现状。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审美教育内容做深入分析,能够有助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语文审美教育的认
识。国家有关审美教育的文件及现行语文课程标准,都在理论上对如何实施审美教育、通过语文课程需要完成什么审美教育任务进行了指导和要求。但是在实践层面具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还得一线语文教师们去认真研究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将审美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
第二,有利于帮助语文教师把握语文文本内容的特征与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水
平,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
第三,本论文是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回应。审美教育关注情感教育、生命意义,重视人文关怀,将审美教育与语文学科结合,是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响应。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读,认真学习、理解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理
论,了解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其次,在语文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析出蕴含其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特点。最后,利用析出的审美教育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针对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对应的语文教材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建议,以指导一线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详见图7)12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本文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审美教育及语文审美教育相关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以及专著等文献资料的查阅、研读,掌握了语文审美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动态,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资料来源和理论基础。
(2)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是本文使用的另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从语文审美教育的角度,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审美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并对教材中不同文体所含的审美教育内容从不同维度进行分类、析出,同时归纳、总结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并选取有代表性的选文进行文本的分析,从而为语文审美内容教学的实施建议提供一定的依据。
(3)统计分析法
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1至6年级共12册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按照不同审美维度进行分类,并统计出选文中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类文本以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非文学类文本的数量和占比等,同时也统计出其在不同审美类别中的比例,用统计表、统计图、对比图等形式展现统计分析结果。通过统计数据来进一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13(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研究重点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梳理与特点、问题分析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1至6年级共12册语文课本中的选文从文体视角按照审美教育内容的存在形态及呈现形式进行分类、梳理、归纳,从教材中析出审美教育的内容,总结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并分析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析出与运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运用建议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进行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后,依据教材中析出的审美教育内容特点、不足与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审美教育内容的运用与实施建议,实现语文教材的审美教育功能。
2.研究难点
对教材中审美内容划分标准的建立是本文面临的一个研究难题,当前相关研究中对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划分还比较繁杂,按照怎样的标准去分类才更加科学合理?这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个工作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完成。另外,要对1至6年级共12册语文教材做深入研究,析出蕴含其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这都是在研究中努力突破的难题。
3.研究创新点
国家教育部组织统一编写的统编本教材在2017年9月投入使用后,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对新出版的教材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多。本文站在审美教育的角度去剖析新版教材内容,这也为研究新教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4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概述(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什么是教材?一般来说,所谓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吴忠豪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指出,教材是指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它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拼音卡片、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以及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而语文教材,顾名思义,则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37]语文教材的概念一般有三个不同层面上的理解。刘永康在《语文教育学》中认为,语文教材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就宏观而言,语文教材指包括在家庭、社会、学校中一切对人们的语文生活、语文行为可以产生影响的言语材料,它既可以是口头的,又可以是书面的;既可以是纸质文本的,又可以是电子媒介的。从中观而言,语文教材指学校设置的语文课程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材料,除文字材料如教科书、习题集等以外,还有图像材料、电化材料等。从微观而言,语文教材主要指语文教科书(语文课本)。[38]王文彦等人也指出,对语文教材的概念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理解,泛指是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材料、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则是上述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39]
由此可知,语文教材的概念有不同层面上的理解。但学者们的划分都是从不同限定范围的维度进行,且都认为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在语文教材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言:“所谓‘教材’,不单指一本‘教科书’,而是应当包括教师所用的、教学用的教学指导书或教学参考书、音像材料以及学生用的各种辅助读物、课外活动材料等等一个完整的系列。不过,在这完整的系列中,那本‘教科书’毕竟是核心。”[40]
因此,本文研究的语文教材是微观、专指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即语文教科书(语文课
本)。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则具体是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年级语文教科书,简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其中,一年级上下册为2016年版,二年级上下册为2017年版,三年级上下册为2018年版,四至六年级上下册均为2019年版。
2.审美教育
关于什么是审美教育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表述。但从上述文献综述关于审美教育本质的探讨中,可以得知:学者们虽对审美教育的内涵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
15都认同审美教育是一种偏向情感的教育,是净化人的心灵的教育,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中,蔡元培给“美育”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1]著名美育专家曾繁仁教授也指出:“所谓审美教育也简称美育,其任务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培养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美好心灵,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42]]蒋海冰[43]、王守恒[44]等人均在其著作中论述过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崇高审美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开篇即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并指出审美教育在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影响人的情感、趣味、精神、心灵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价值。[45]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如何表述审美教育的定义,其实质首先必须是指向人的教育,是提升人的审美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综上所述,将审美教育看作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这种观点看到了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的特点,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审美教育的本质。但本研究认为,并不能说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们并不能等同,这样的说法过于笼统。审美教育确有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但是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地培养人、塑造人完满的人格。因此,本研究将审美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一种偏向情感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情感、温润人的心灵以达到全面发展的完满人格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及感性的活动中体验人生的意趣、提高审美情操、提升生命质量与人生境界的教育。
3.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的审美教育。正如前文所说,我国语文审美教育正式起源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曾将语文与其他各学科一起纳入了学科美育之中,并指出“凡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既然任何学科都要面对审美教育,而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基于上述对审美教育内涵的理解,本研究将语文审美教育界定为: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借助语文教材、语文课堂以及一切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因素,语文教师凭借自身的审美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最终成为具有和谐心性、完善人格的人。本研究重点研究的是借助语文教材内容实施的语文审美教育。
4.审美教育内容
顾明远编写的《教育大辞典》中将教育内容定义为:教育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
16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46]。教育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内容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中所涉及的一切教育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教育内容特指学校教育内容,是由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构成的,包括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内容等[47]。而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教育内容则是专指审美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语文审美教育内容,广义上凡是与语
文审美教育相关的内容,包括校内、校外的一切审美教育资源都属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
狭义上则专指语文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素材。本研究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是狭义上的专指,即语文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素材资源。
具体而言,本研究中的语文审美教育内容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小学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经选择而纳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蕴含相关审美元素的审美教育资源与素材,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审美对象所包含的、具有美的美感形态和存在形态的内容。因此,在本研究中,审美教育资源、审美教育素材、审美教育内容等相关概念可以互用。简言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内蕴的审美教育资源、审美教育素材即为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
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这既是由审美教育自身的本质特征所决定,也是由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正确认识语文审美教育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挖掘、析出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资源开展审美教育活动。
1.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故此,审美教育也必然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必须借助鲜明可感的生动形象来熏陶、感染受教育者,而离开了鲜明可感的形象,审美教育就失去了作为媒介和工具存在的审美对象而无法进行审美活动。而语文审美
教育,也同样是通过展示课文中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知的形象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对象主要还是通过对语言文字及插图的感知来间接获取形象的美感。例如,二年级上册的写景散文《黄山奇石》中介绍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等,作者对抓住这些怪石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鲜明可感知的审美对象。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获取对文本具体形象的感知,使其产生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崇高感情也就油然而生。不仅是自然美如此,即使是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同样都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审美对象来陶冶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如反映人物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心灵美的文章,也都离不开对典型人物具体形象的刻画。因此,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来施教的,形象性
 
17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大基本特征。
2.情感性
审美教育以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熏陶学生,情感是其中介枢纽。情感性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又一显著特征。“生命语文”的全国首倡者熊芳芳老师指出:“情感特征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所在。人是感情的动物,通过情感的感染渗透来进行审美教育是合于人的生命本质的。”[48]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那些美的文字无不跳动着作者的脉搏,流淌着生命的气息。语文审美教育以真善美的事物和形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动人,以美化人。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歌颂了伟大的父母之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母子之情;《月是故乡明》以“月”为抒情线索,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梅花魂》以“梅花”为寄托,贯穿着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泪,赞颂了像梅花一样有骨气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身处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火烧圆明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以及侵略者肆意毁坏的罪行,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们的愤怒、仇恨之情……教材中随手一篇文章,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通过种种情丝,吸引着学生、感动着学生,折射出巨大的审美感染力。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化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最终收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3.愉悦性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49]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种令人喜欢、让人愉悦的特性。愉悦性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语文审美教育的愉悦性主要是指在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活动时,受教育者常常会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喜悦与满足,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寓教于美的同时,还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收到乐教乐学的教育效果。它与理论和知识的灌输教育所带来的压抑感是相对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配合上语文教师的审美教学,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沉浸在美的画面中。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的心会跟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领略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感受李白夸张浪漫的手法;跟随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跟随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洞中有洞、卧船入洞的双龙洞奇景,与作者一同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无论是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学生都会被这些美的对象所吸引、陶醉,从而赏心、悦目、怡情。即使是审美对象在文学艺术中由于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展现的是悲剧性的对象,调动的是悲伤、愤怒的情怀,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明明是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中国巡警反而却帮外国肇事者说话,而围观者也是敢怒不敢言,学生体会到的是“中华不振”,难免使学生产生悲愤的情绪体验,但学生正是从悲愤的情绪体验中认识到崇高美,激发的是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学生奋发图强,从而能够从心理上得到一种快慰和满足。总之,
18认识语文审美教育愉悦性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开展语文审美教育活动,语文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正在审美教育愉悦性的熏陶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相交叉的教育活动,是深深根植于语文学科土壤的审美教育。因此,在探讨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时,既要考虑其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功能,又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特性。本研究从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在审美功能和外在工具功能两方面讨论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问题。
1.内在审美功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审美教育是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的审美教育,其本身就具有内在审美功能。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利用语文学科中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以及开展富有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让学生的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语文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也正契合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最新修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或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天然地含有美的因子,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不包含着美的元素、蕴含着大量的审美素材,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在审美功能是由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育所具有的人文性本质特点所决定。
2.外在工具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审美功能(即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还具有外在的工具功能。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0]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在语文课程具有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同时,语文教育除了包括自身的语文智育目标(即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还应包括语文德育目标和语文美育目标,语文教育应追求真(智育)、善(德育)、美(美育)的统一。因此,语文审美教育通过教师与学生开发与利用语文审美课程资源,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活动,除了能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还能够以美促德,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促使学生的心灵向善,达到以美扬善的效果;同时亦能在语文审美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真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
 
19发挥以美启真的功能。从而语文审美教育的外在工具功能就表现为学生个体的审美发展能够推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析出与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部分的介绍,语文审美教育既要突出语文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审美教育的规律。语文教师实施审美教育,首先应分析挖掘出语文学科中本身的美,将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从整个教材内容中清晰地分离呈现出来。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中,课程教学内容的析出与选择属于一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工作,对课程内容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意义。而对语文审美教育中教材里的审美对象所进行的静态考察,是进行口语交际、阅读及写作教学等审美动态教学实践过程的必要准备和重要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协调、析出审美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课程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视角来看,将直接影响到语文审美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汉语文是一座美的宝藏,从语文审美的静态视角进行考察,语文教材中本身所内蕴的汉语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且不同的文体所凸显出来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但都是丰富的审美资源。根据徐林祥教授的《语文美育学》,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学科本身的语文美可以分为语言美、文字美、文学美和文章美四个层面。其中文学美又包括诗歌美、散文美、小说美、剧本美,文章美则包括记叙文的美、说明文的美和议论文的美。[51]而根据语文特级名师薛法根老师对选文文体的划分标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体则可以按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进行细分。其中一级分类按照文本的功能价值分为“文学作品”与“实用作品”。二级分类按照表达形式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其中凡是成熟的文体,再从四类中分化出来,作为单独的文体进行探讨,如小说中的寓言、童话、神话等。将“实用作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52]另外,根据审美教育的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形态,通常将审美对象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四类。同时这些审美对象的具体内容根据其呈现的不同方式,在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呈现形式为语言、形象、情感、意境、插图(本研究主要探讨选文文本的审美内容,故对教材中插图系统中的审美内容不作探讨)等。
因此,根据徐林祥教授、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及结合大多数学者的划分标准,得到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不同层面的类别(如图2-1所示)。正是基于此,笔者将从静态视角,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不同文体为维度,以1-6年级共12册语文教材中具体的主体部分课文篇目为基本单位,对教材中文学美、文章美等不同文体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审美内容形态以及呈现形式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梳理、逐一析出描述,并对内容进行特点分析。
图2-1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不同层面的类别(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整体文体概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全12册,共选入432篇课文。其中课文《古诗二首》计两篇数目、《寓言二则》计两篇数目,以此类推。另外,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语文园地的编排方面新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一年级)和“我爱阅读(二年级)栏目,以及从3-6年级开始每册选入了一个单元的“习作例文”栏目,因此,笔者将这三部分的选文纳入篇目统计。如表2-1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文体整体情况。
论文范文.写作辅导
3 人喜欢
上一篇:融合教育下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儿童的语言发育实践研究   下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 上一篇:融合教育下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儿童的语言发育实践研究   下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