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体育教育
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硕士论文
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 MBA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生物医学论文 安全技术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博士论文
教育学博士 文学博士 历史性博士 工学博士 管理学博士
医学论文
护理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预防医学 中医学 药事管理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网络技术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舞蹈论文 电影论文 表演论文 编导论文 服装设计论文 包装设计论文
语言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普通话论文

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2-02-03  热度: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物流行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办学理念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原因,高校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并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相适应,人才已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探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使高校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不仅对丰富现有理论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期待。
本文旨在借助职业生涯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及用人单位访谈资料,利用两轮德尔菲法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利用调查问卷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打分,经数据汇总、统计和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量化,针对问卷结果与X学院现实情况,从学生自身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方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根据专业特点,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德尔菲法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权重分配;(3)在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大学生;物流管理专业;提升策略
目录
摘要I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1
1.2.1理论意义1
1.2.2现实意义2
1.3相关文献综述2
1.3.1国外相关研究2
1.3.2国内相关研究4
1.4研究方法和内容6
1.4.1研究方法6
1.4.2研究内容7
1.5技术路线8
1.6本章小结8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9
2.1就业能力相关概念9
2.1.1就业能力研究的演进历程9
2.1.2就业能力的概念9
2.1.3就业能力与就业的关系11
2.2相关理论基础12
2.2.1职业生涯理论12
2.2.2人力资本理论13
2.3本章小结14
第3章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15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15
3.1.1德尔菲法15
3.1.2层次分析法15
3.2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17
3.2.1指标体系内容构建思路及原则17
3.2.2指标体系的筛选及构建18
3.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22
3.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2
3.3.2构造判断矩阵23
3.3.3确定指标权重24
3.3.4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26
3.3.5各级指标权重排序26
3.4本章小结*27
第4章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29
4.1X学院简介29
4.2模糊综合评价法29
4.2.1定义29
4.2.2评价流程29
4.2.3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30
4.2.4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模糊现象31
4.3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31
4.3.1问卷设计及发放31
4.3.2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32
4.3.3评价结果分析34
4.4本章小结35
第5章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37
5.1大学生自身层面37
5.1.1提高就业能力认识,更新就业观念37
5.1.2加强相关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知识储备37
5.1.3摆正社会实践心态,增强责任感38
5.1.4整合利用学校资源,提升个人能力38
5.2学校层面38
5.2.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职业生涯课程体系38
5.2.2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设置39
5.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学习氛围39
5.2.4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40
5.3企业层面-41
5.3.1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41
5.3.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学校开展人才共育41
5.4政府层面41
5.4.1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415.4.2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的良性运行42
5.5本章小结42结论43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物流行业作为连接地域、行业和部门的新时代新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不仅为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减少库存积压,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运行方式改变,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因此,物流行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在“一带一路”战略决策提出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市场需求角度看,传统的运输人才己不能适应新时代物流行业的要求,具备专业化和复合化知识和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才是物流行业所需。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办学理念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原因,高校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并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相适应。据教育部统计,物流专业人才己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由此可见人才已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与行业与产业需求相符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找到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路径,不仅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物流行业的期待。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而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虽然我国有关于各专业职业能力的评价制度,但是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评价体系,且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指标不合理等问题。
通过文献査阅与分析发现,各国学者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非常多,研究主要集中就业能力模型的建立、就业能力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但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尤其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方面,现有文献多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而关于就业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在行业与产业实际需求基础上,构建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对完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重要意义,也对丰富高
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等理论有积极意义。
1.2.2现实意义
X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民办高校,近年来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X学院相继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现行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预期,存在哪些不足,这就需要对在此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现行培养模式的不足,进而对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使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更加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再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可为对其他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另外,本文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为用人单位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正视自己、评估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个人就业和自我发展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1.3相关文献综述
1.3.1国外相关研究
(1)就业能力结构方面的研究对就业能力的构成,国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对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也有许多经典性的结论,通过对文献的搜索,将比较经典的国外观点总结如下。
Law,Wong,Mobley(1998)对就业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就业能力应该由个人适应能力、个体和市场间的交互行为、职业资格三个方面构成。其中个人的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具有的高风险的容忍程度、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对自我认知程度;个体和市场间的交互行为主要由自我效能、人力资本和对职业的积极导向构成;职业资格主要是指对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资质和特点的描述
Bowe(1998)将就业能力细分为资产、发展、表达和适应。认为资产包括知识、态度和技能;发展包括求职能力、职业管理能力和策略方法;认为表达就是将就业能力积极向人力市场展现的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劳动力市场环境适应并可以达到就业目的的能力[礼
Yorke和Knight(2002)的研究中将就业能力分为个人品质、工作的核心技能和工作的过程性技能三部分。其中个人品质包括自信、踏实、情商、反应能力、学习动机和环境适应能力等;工作的核心技能包括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执行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计算的能力等;工作的过程技能包括计算机知识的
第1章绪论应用能力、对雇佣单位发布的各项政策的敏感程度、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谈判能力等⑶。
Forrier和Seis(2003)认为就业能力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信号和特征、劳动力市场行为、个体的行为能力;二是职业期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更换工作的个人意愿囹。
日本厚生劳动省(2004)在经过调査研究后得出,企业比较注重的就业能力包括职业人的意识、沟通能力、商务礼仪、学习能力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吒
美国劳工部SCANS在2006年将就业力划分为“五大能力”和“三大基础”,五大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对系统的认知能力、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识别并积极利用复杂的关系进行系统操作的能力;三大基础包括基础能力、逻辑思维和道德品质[6]。
句iesah等(2010)将就业能力分为十个方面,即解决问题能力,制定决策的能力,组织和时间管理的能力,沟通能力,个人技能,领导能力和影响力,创新改革、灵活性和概念化的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行为和个人动机等。其中,解决问题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识别和解决、同时还包括在解决新问题时的自信心和分析能力等;制定决策的能力主要不仅包括具备独立制定决策的能力,还包括清楚决策执行后果的能力等;组织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对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执行和调整,以保证可以在最终期限前完成的能力;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与他人口头进行交流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倾听他人谈话的能力;个人技能主要是指作为团队中的成员具备开展工作的能力等;领导能力和影响力主要是指具备指导他人工作的能力、给同级员工进行委派工作任务的能力等;创新改革、灵活性和概念化的能力主要是指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等;终生学习的能力主要是指个体愿意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专业行为主要是指能够在安全范围内开展工作等;个人动机主要是指个体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等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结构进行了广泛研究,虽然有大多数能力是学者共同认可的,但也有部分就业能力的构成因素是不确定的,甚至有些是抽象的,这就造成了在评价就业能力时难以衡量和操作。但这些研究都为本研究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提示我们在构建就业能力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变量的描述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2)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大多从学校层面和教育者层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TonyBecher和MauriceKogan(1992)在其著作中指出,用人单位需求因素逐渐增加,高校面临的就业环境日渐复杂。高校需从改革课程模式入手,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岡。
Janeo'Laery(1997)对澳大利亚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当前虽然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提出高校应该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組
Garder(1998)认为当前高校应加大对学生领导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和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前不仅具备学术能力,还具备人际能力,同时这两种能力能够较好的得到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经济和复杂工作的需要卩組
Fallows和Steven(2000)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学校应该要釆用分层培养的方式,依据学生的现实能力状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利用改变课堂授课方式的形式,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个聆听者,更是一个实践者,通过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叫。
Zinser(2003)从教育者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教育者要发挥自身的教授和传授的作用,提高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大学生在学中做;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该进行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使其不仅承担教授者的角色,还要承担学习者的角度,通过培训准确把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精准定位卩2]。
Knight&Yorke(2004)认为高校应该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课堂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学科及专业方面的技能,还要承担大学生通用技能培养的任务。另外,所有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都应该通过特定的课程来进行,例如开设创业课程、职业生涯知道课程等,引导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有关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也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主要从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教育者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等方面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岀了建议。本研究将在学校层面基础上,融合学生自身方面、政府方面和企业方面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132国内相关研究
(1)就业能力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文献査阅可以发现,我国学者从综合素质评价、职业能力评价、基层作业能力评价、素质能力评价和核心能力评价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相关就业能力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
刘晓晶,王丽娟和李征(2011)在各项方针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及经验,利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并用炳值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调整卩4〕。
郑健,魏成平(2013)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利用德尔菲法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构建,并利用AHP分析方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冋。
王浩激(2013)在参考《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基础上》,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基层作业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最终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基层作业能力评价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即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他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其他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仓储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市场拓展能力和其他能力;个人素质包括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团队精神、执行力和责任心6]。
惠献波(2016)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素质能力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素质能力评价分为知识评价、素质评价和能力评价三部分内容,其中知识评价包括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素质评价包括身心健康、个性品质和职业道德;能力评价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卩刀。
尹清,尹靖(2018)在问卷调査及专家访谈等方式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和小波神经网络构建了针对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三级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即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专业核心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素质能力构成卩8〕。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主要是对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了研究,且对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均有不同的研究维度及观点,但归纳来看基本都包括专业能力、基本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本文将以此为基础,综合实际情况构建适用于各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相关研究査阅文献可以发现,我国学者主要从学校层面和学生自身层面出发,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和路径进行了研究。
丁锋(2011)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并认为高校应该从调整教学方式和体系,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方位就业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㈣。
熊维(2014)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层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有效途径进行了研究,指出学校要完善教学实践模块和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学生要培养积极就业心态,掌握物流多种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2。]。
赵艳君,靖麦玲(2014)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认为
学校要从加强管理、强化养成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坚持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⑵]。
王磊,刘瑛(2017)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和择业能力均不足的问题,建议学校要从构建“生涯发展”课程辅导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树立信心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回。
吕海燕(2017)认为“机器换人”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迎来了广阔的就业机会,为了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必须根据时代背景对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同时建立与其他高校系1物流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构建,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a]。
李冰冰,周小芬(2019)利用问卷调查法,从学校支持和职业期望角度,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建议学校应从为学生提供信息、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学校支持,举办各类活动使学生职业期望与就业能力相匹配,提供校企合作机会三个方面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网。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都大都从学校方面和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建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和支持的,因此本文将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从学校、学生自身、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岀建议。
1.4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研究方法
本文以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职业生涯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运用管理学相关知识,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情况进行评价,根据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结果提出提升对策。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比较和考证,对相关概念及观点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创新性的开展研究。本文从选题到研究过程都釆用了文献研究法,笔者利用单位数字图书馆査阅了相关文献资源,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继承和创新。
(2)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对人类交流的文献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将非定量的信息量及其变化转变为定量的描述,其过程是根据表面意义的语句推断出准确内含意义,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物流
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需求进行推断和分析,从而得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3)访谈法为了获得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了解该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本文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通过微信语音和面谈的方式,以用人需求单位的招聘负责人为调査对象,对就业能力的核心和重点等进行了提问与总结,使本研兖更具有客观性。
(4)德尔菲法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内容进行调査咨询,根据反馈数据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完善,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后得到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
(5)层次分析法邀请专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判断各指标一致性,直至所有指标的一致性通过检验。
(6)模糊综合评价法挑选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评判小组,根据以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为基础设计问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结果进行计算。
1.4.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职业生涯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物流行业发展和人才短缺的背景下,阐述了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主要阐述就业能力的相关概念,包括就业能力的构成,就业能力与就业的关系。并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为论文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保障。
第三部分是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文献搜集基础上,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及用人单位访谈分析,利用德尔菲法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
第四部分是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在第三部分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基础上,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问卷调査,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第五部分是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在第四部分问题分
 
 
1.6本章小结
本章节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为下面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对就业能力的研究源于西方国家,近百年来各国学者围绕就业能力概念、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多样化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理论和观点,本章节将对就业能力相关概念及理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以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2.1就业能力相关概念
2.1.1就业能力研究的演进历程
就业能力,也可称之为“就业力”,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在当时学术界对就业能力的描述非常简单,认为个体既可以适合找工作也可以不适合找工作,个体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找到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学术界开始将就业能力问题作为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对就业能力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各阶段对就业能力研究的视角和内涵的界定不尽相同,根据时间节点和观点的变化,可以将就业能力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Gazier(1999)将此时期的就业能力研究称之为“社会救济式",当时正处于战争结束后的恢复重建期,就业能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及困难的失业人群,此时的就业能力被认为是个人能够找到工作或维持工作的能力[25]。
20世纪60年代,此时期被称之为“流动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研究的内容不再是个人可以就业的能力,而是转移到失业人员重新就业的速度。
到了20世纪70年代,Gazier(1999)将此时期的就业能力研究称之为“劳动力市场表现式”,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人们难以找到和维持一份工作,此时对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四。
20世纪80年代,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学术界认为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的职业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同时还包括劳动力市场情况、用人单位的政策等方面,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开发负有共同责任。
20世纪90年代,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就由多方面转移到了个人层面,此时认为就业能力是由个体本身负责的,就业能力研究的对象也由失业人群和社会底层人群转变为所有劳动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工作的能力。
2.1.2就业能力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1909)首次提出了就业能力(Empolyability)的概念皿),国内外学者先后从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Hillage和Pollard(1998)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初次就业时获得机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再次获得就业机会的一些素质能力总和。他们认为个体的这些能力对获得工作非常重要,但是与此同时个体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27]。
LeeHarvey(1999)在研究中提出就业能力是一种可雇佣性,是指个体能够向招聘者展示自己具备组织所需要的,未来可以给组织带来提升的能力。他认为这种能力是一种过程,是个体终生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结果[趙。
MelFugate,AngeloJ.Kinicki和BlakeE(2004)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将就业能力解释为“是个体对工作的主动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得个体发现和把握职业生涯中出现的各种机会,从而获得工作上的成功”[2組
ESECT(2005)认为就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一系列能力的组合,包括成绩、技能、个人素质和理解能力,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并维持工作〔3虬
MCQuaid和Lindsay(2005)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工作中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我和创新的一种能力和水平⑶〕。
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研究相对较晚,一般将其翻译为“就业能力”、“就业力”、“可雇佣性”等,绝大部分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
我国最早研究就业能力的学者是郑晓明(2002),他表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发自我综合素质,在毕业时获得的一种可以实现就业意愿,并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本事Ml。
黄金玉(2014)在研究中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期间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培养,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的一系列求得工作、保持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能力的整合。同时他表示就业能力不单指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能力,还应包括大学生取得并能保持与其学历学位相符的满意度较高、竞争性较大的职位的能力[33]。
徐丽媛(2019)指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具备的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并能找到自我才能发挥和价值实现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是一种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34]。
朱德超,周继芳(2019)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是由许多项能力构成的,包括显性能力和隐形能力两个维度[35]。
从以上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外对就业能力的研究非常丰富,虽然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未达成统一,但从各国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大家一致认为就业能力是个
体顺利实现就业一种综合能力。
2.1.3就业能力与就业的关系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Keep(1996)认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越强越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学校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之间有关系[虬
Harvey(2001)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因雇主的影响发生变化。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某些就业能力,比如工作态度、持续学习的能力等。学校培养的这些能力加上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就构成了就业能力,且大学生可以在企业招聘过程中通过展示自己的就业能力来获得工作机会〔3呢
澳大利亚研究专家Jane0,Laeiy对雇主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识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虽然当前澳大利亚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某些能力不尽人意,但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还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因此,从长远来看,大学生要想保持这种就业的优势就需要高校对课程进行调整,以培养大学生获得并维持工作的能力図。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大多釆用问卷调査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孟云云,王峰,孙玲(2013)釆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就业能力越高,就业质量就越高咬罗莹(2014)通过问卷调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将就业能力分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品质、沟通和合作、自我意识四个维度,就业质量分为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全面薪酬、岗位专长适配性四个维度,通过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相关性[3組
徐超,杨顺起,马永旭(2015)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之间显著相关,且对就业能力对工作满意度和月收入有预测作用[3組
程玮,许锦民(2016)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进行了构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发现就业能力结构中的一些因素不仅会影响就业质量,还会影响到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啊。
谢义忠,卢海陵(2016)就就业能力和求职行为对应届大学生求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追踪研究,在三次纵向问卷调査的基础上得到了就业能力、求职行为和求职结果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就业能力对求职结果和求职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即就业能力越强,则求职行为越积极,求职结果越理想⑷]。杨晰策(2017)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其就业结果,因此要从就业人格、社会适应度、准社会形象三个方面对就业能力结构进行完善礼王苇(2017)通过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就业能力越强学生的就业质量就越高,且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高,得到的发展机会相对就会越多,越有利于自身发展。同时研究得出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工资水平、环境、兴趣、适应度和地点都会受到其就业能力的影响[43]。
周贤东(2017)对经管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且想着之间的关系是正向的,即经管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反之亦然网。
由此可以看出,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和质量之间具有相关性,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经历的所有职业的发展过程,规划好每个阶段的职业发展,对更好的从事工作和实现人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职业生涯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按照时间及职业生涯包含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人职匹配取向、生涯发展取向、社会学习取向和积极心理取向。这四种取向的职业生涯理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4%
(1)人职匹配取向人职匹配理论是在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劳动力供需问题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如何选择职业。过程是通过了解个体本身具备的素质及对职业的需求,进而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该阶段可以统称为“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帕森斯,提出“特质一因素理论”的威廉姆逊,“人格_职业类型理论,,的霍兰德,“职业锚理论”的施恩和“工作调适理论”的明尼苏达等。
(2)生涯发展取向经济危机后的环境稳定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发展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诞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职业发展理论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人对自己的看法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发生改变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人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该理论的发展拓展了职业生涯理论的深度,将职业生涯理论带入了新的时代。该阶段统称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误里克森,金兹伯格,舒伯,亚瑟和萨维科斯等。
(3)社会学习取向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得以产生,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个体对多元化文化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以社会学习为取向的职业生涯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更加强调个体背景,个体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和观察形成对某一职业的兴趣,进•而对职业生涯作出选择和决策。同时该理论还拥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很好的融合了人职匹配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该阶段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可以统称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理论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终生生涯发展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
(4)积极心理取向心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一次变革,积极心理学在变革中成为研究的新思潮。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职业生涯理论在这种变迁下也发生了变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也从追求物质成功转变为追求幸福,从弥补自身不足向发挥个体优势转变。目前该理论还属于点散分布状态,并未形成可以直接运用的成熟理论。
从职业生涯的各个理论阶段来看,职业生涯理论最终要回答的就是“我想要什么”,“我想到哪去”和“怎样到达”三个问题,本文将以人职匹配理论为基础,综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2.2.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进行投资而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回报的资本,是体现在个体身上的一系列个体知识、技能和其他才能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于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己经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分支。
目前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一是从供给角度出发,关注个体的选择和努力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二是强调需求因素,关注经济载体对人力资本的影响[46]。
(1)个体选择和努力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Mincer(1958)就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即教育决策模型[47]。
Schultz(1961)对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提高,即体能、技能和智能。而个体需要通过在保健、教育、职业
培训、人力迁移和信息五个方面进行投资才能实现这一过程[48]。
Becker(1964)为人力资本理论建立了数字化的微观经济基础,建立了职业培训模型[49]。
资本是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作用的资源,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到生产中才能产生价值,因此在研究人力资本时就不得不考虑需求因素。而基于个体选择和努力的人力资本理论显然并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的需求,这就使得此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
(2)经济载体对人力资本的影响Arrow(I960)提出的“干中学”理论将经济学家的关注点吸引到实践需求层面。他通过对飞机制造业的研究发现,劳动量的投入并不能增加产量。随后许多学者都基于“干中学”的思想开展了研究[5。]。
Romer(1986)将知识分为通用性和专用性两类,并将知识作为一种变量增加到增长型模型中,认为劳动者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⑶]。
Stocky(1998)将“新产品引进”要素引入到“干中学”模型中,认为劳动者可以通过新产品的不断更新和引进得到更多的经验积累〔匆。
Lucas(1998)构建了人力资本增长模型,他将人力资本分为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两部分,内在效应是个体在学校通过教育获得的能力,外在效应是通过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他认为劳动者的能力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也可以通过实践中获得[53]。
从人力资本理论看,学校要从人力资本需求层面出发培养大学生,只有考虑到需求层面才能为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指导,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2.3本章小结
本章节主要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对职业生涯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目的是通过对以上理论的分析和介绍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保障。
第3章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本章节主要是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包括对构建指标体系所运用的分析方法的介绍,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利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内容进行确定,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査法或专家咨询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确定中,是由美国OlafHelmer和T.Gordon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具体做法是选取研究课题领域内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通过匿名的方式征求各专家的意见,经过专家多次的反馈和修正,最终使得专家的意见达成一致,汇总专家综合意见以对研究对象做出预测和评价[判。
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为:选取研究课题领域内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将设计好的问卷发送给专家,请专家进行填写并反馈,根据专家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补充,然后将问卷再次发送给专家,请专家再次填写并反馈,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并再次对问卷修改和补充等等,循环往复直至所有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为止,一般来说,问卷需要通过两轮甚至更多次的调査才能实现最终结果。
在德尔菲法中,每一轮问卷结束后都要对问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问卷中每一选项都有80%以上专家意见相同时,才称为通过了一致性检验,问卷调査也由此可以停止。
3.1.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可以将难以量化的问题分解为各个有序的层级,通过数学计算方法为各元素赋予权重系数,从而达到将决策者或研究学者的思维或决策量化的目的。因为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而被广泛应用,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的实施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和层次㈣,具体如下:
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决策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决策准则(即考虑的因素),决策对象之间的关系将问题分解为目标层、中间层和方案层三部分,.并根据此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结构模型的层次的多少主要由研究或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来决定,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3-1所示:
 
 
 
图3-1层次结构模型图
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即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对同一指标层次内所有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赋分,相对重要程度釆用1-9标度法,以此来确定最终的判断矩阵,具体的评价标度如下表3-1:
表3-1层次分析法评价标度
定义定义
1Ai和Aj同样重要2介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3A,比A,稍微重要4介于稍微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
5At比Aj比较重要6介于比较重要和十分重要之间
7Ai比Aj十分重要8介于十分重要和绝对重要之间
9Ai比Aj绝对重要
根据专家评价结果构建判断矩阵,如下:
再者,计算指标权重。首先对判断矩阵A各行向量的几何平均进行计算,然后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由此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一致性的检验。所谓一致性的检验是指检验各指标判断思维是否一致。一般情况下,如果CR<0.1,则认为矩阵具有一致性;如果CR>0.1,则认为矩阵不具有一致性,需要通过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后,层次排序。层次排序主要分为单排序和双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指相对上一层次要素,本层次各要素间的重要程度的排序;层次双排序是指相对总目标而言,某一层次所有要素间的重要程度排序o
3.2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
3.2.1指标体系内容构建思路及原则
(1)建思路本文釆用德尔菲法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构建,主要经历文献梳理一一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一尔菲法增删指标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步骤:
一是文献梳理。主要通过知网、百度学术等途径对有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量表、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相关量表进行搜集、梳理、归纳和总结。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为了使指标设计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向2位物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咨询请教,结合专业特点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初步构建。
三是德尔菲法增删指标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将初步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反馈给专家组成员,请他们对指标及内容是否适用于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判打分,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对指标进行删减。将修正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反馈给专家组进行打分,直至专家组成员意见趋于一致,以此最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
(2)构建原则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在指标构建时首先就要做到科学性,在前人验证过的指标基础上根据事实情况进行选取和确定,而不是凭个人主观臆想,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可行性原则。任何指标的确立都是为了衡量和测评的,因此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可考察,能对测评对象进行衡量和测评。
第三,独立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指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指标内涵相互区别,外延互不交叉。
第四,完整性原则。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能力综合体,因此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这样才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
第五,稳定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应具有稳定性,因为就业能力是会受工作环境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有
利于数据之间的参照比较。
3.2.2指标体系的筛选及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标准许耿铭(2014)提出利用专家打分平均数对指标项目进行挑选,保留专家打分平均数大于或等于3.5分的项目,删除专家打分平均数小于3.5分的项目〔56]。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方式设置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即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对所有评价指标的专家打分平均分进行计算,若平均分小于3.5分则对该评价指标进行删除。同时,本文还参考周爽(2018)提出的第二种极端情况处理标准,即当某专家提出某项指标非常不合适并提出合理理由时,将此意见发送给其他专家,若大多数专家意见达成一致则将该指标进行删除,具体筛选标准可参考图3-2。
 
 
图3-2德尔菲法评价指标筛选标准
(2)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首先,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项目进行了广泛收集。主要参考了《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王浩激(2013)[5可、郑健和魏成平(2013)[58J等学者提出的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相关的研究成果。
其次,本文从文献中收集到的指标项目进行分类归纳,综合考虑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指标项目进行了选取,最终选出3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
上,咨询请教了2位物流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将与实际情况联系不大、或项目表达意思有所交叉的指标进行合并或删除,初步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物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3-2所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德尔菲法的调査问卷,见附录1。
表3-2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初步构建)
一级指
标层序号二级指标层指标项说明
1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仓储、运输、配送、业务软件等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及
应用能力
专业技2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其他行业领域知识的储备及应用能力
能3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办公软件、网络、商务英语等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应用能力
4快速学习能力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快速掌握并应用的能力
5理解性阅读能力对文件句子、段落等的理解能力
1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生理及行为与社会达成和谐一致的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口头及书面向他人准确传达信息,并与他人达成一致的能力
职业能3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协同完成工作的能力
力4应变能力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5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复杂问题获取信息,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6人际交往能力具备善于与他人交往及处理各类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7组织管理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协调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的能力
1压力承受能力在压力环境下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
个人特2责任感对工作负有强烈责任心
质3执行力接到任务迅速展开工作的能力
4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立场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德尔菲法专家组的选取Murry和Hammons(1995)认为德尔菲法专家组成员人数应该多于10人,但不要超过30人[59];Adler,Machael和ErioZiglio(1996)认为德尔菲法中专家数最好不要超过15人,因为专家数量越多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降低[匈。
针对以上学者的主张,本次选取了10位德尔菲法专家,主要由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负责招聘工作人员组成。其中高层管理者有1.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0%;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3人,占调査对象总数的30%;负责招聘工作人员6人,占调査对象总数的60%。
(4)第一轮专家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将《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
 
指标“德尔菲法”调査问卷》通过邮箱向专家发放,专家组成员之间不存在任何的沟通行为,各位专家均按照实际需求和经验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以匿名的形式提交问卷。问卷回收后,根据各评价指标打分的平均数对专家意见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对专家打分平均数大于等于3.5分的项目进行保留,对小于3.5分的项目进行删除。
 
图3-3第一轮一级指标筛选情况
根据图3-3第一轮专家德尔菲法的指标评分结果来看,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个人特质三个指标平均分均大于3.5分,表明专家对三个一级指标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都进行保留。
 
 
 
 
图3V第一轮二级指标筛选情况
根据图3-4第一轮专家德尔菲法对二级指标评分结果来看,16个指标平均分均大于3.5分,因此16个二级指标都应该进行保留。但在专家给出的意见中,有专家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对于物流管理人员来说也非常重要。同时,有专家提出“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包含了“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在
专家的评价和建议下,对调査问卷进行删减和补充形成第二轮的调査问卷。主要改动部分是删掉了“计算机外语能力”,在专业技能指标下新增“创新能力”,如下表3-3所示。
表3-3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德尔菲法”调査问卷(第二轮)
一级指标层序号二级指标层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
1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
2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
专业技能3快速学习能力
4理解性阅读能力
5创新能力
1社会适应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
3团队协作能力
职业能力4应变能力
5解决问题的能力
6人际交往能力
7组织管理能力
1压力承受能力
2责任感
个人特质3执行力
4换位思考
其他意见:
 
(5)第二轮专家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将修改好的问卷发放于参加过第一轮德尔菲法的10位专家,专家之间同样互不沟通,匿名填写。在第二轮调査问卷结束后,根据问卷填写情况计算各指标得分的平均分,经计算得出各指标均在3.5分以上,符
 
合德尔菲法指标选取的标准。由此可知,第二轮的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内容即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4。
表3“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内容
评价项目一级指标层序号二级指标层
1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An
2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A”
专业技能Ai3快速学习能力An
4理解性阅读能力A14
5创新能力Ah
1社会适应能力Aai
2沟通表达能力As
3团队协作能力Ah
就业能力A职业能力A24应变能力A24
5解决问题的能力A25
6人际交往能力A26
7组织管理能力A”
1压力承受能力A31
2责任感A32
个人特质A33执行力A33
4换位思考A34
 
3.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确定后,本文将釆用层次分析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选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负责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人员发放25份问卷,回收了22份,问卷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有2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1%。
3.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主要包括目标层、中间层和方案层。其中目标层为就业能力;中间层包括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个人特质;方案层包括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快速学习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压力承受
能力、责任感、执行力、换位思考。层次结构图如图3-5所示:
 
图3-5层次结构图
3.3.2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专家组成员对各指标重要程度的表示,本文采用1-9标度法生成判断矩阵,通过对20位专家问卷结果数据的分析得出平均极差刻度为0.075,因此将0.075设定为同阶梯标准,以此完成本研究的最终判断矩阵,具体判断矩阵如下表3-5~3-8所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个人特质的权重分别为31.87%、61.52%和6.6%,三者中职业能力在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最为重要。
(1)专业技能层面在专业技能中,快速学习能力占42.66%,这说明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说快速学习能力最为重要,从现实情况来看,物流管理人员从事的流程性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学校中所未能接触到的,快速学习能力越强越容易快速投入工作。另外,仓燉能力占24.93%,这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新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工作的成功。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所占比重为17.43%,这也远远高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6.96%和理解性阅读能力8.02%,这表明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2)职业能力层面在职业能力中,社会适应能力占的比重最大为52.05%,远远高于其他指标。这说明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从实际情况看,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个体对工作的投入、热情和忠诚度等方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就业结果和满意度的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占10.89%,这对于物流管理人员来说,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工作的成功与否。解决问题能力占10.71%,团队协作能力占10.52%,现实中物流管理人员需要对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且现在的物流工作也以团队形式开展,数据与实际较为贴合。
(3)个人特质层面在个人特质中,责任感所占比重为60.52%,说明个体的责任感是企业十分重视的,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个物流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物流管理人员责任感也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形象和客户的忠诚度。压力承受能力占24.11%,表明物流管理工作中要承受竞争及任务带来的压力,这也是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3.3.4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
在层次分析法中,当对各指标权重确定后,需要对指标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如果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可以通过检验;如果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本文指标通过检验得知,各指标CR均小于0.1,说明各指标具有一致性,权重的设置也是合理和有效的。具体结果如下:
从以上结果可以得知,一级指标中职业能力所占比重最大,二级指标中社会适应能力、快速学习能力所占比重较大,压力承受能力、换位思考和执行力所占比重较小。
3.4本章小结
在本章节中,主要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得出,职业能力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大。
第4章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
本章将在第三章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调査问卷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为后面章节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
4.1X学院简介
X学院位于山东省,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约1800余亩,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量约220万余册,校园绿化面积达63%,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至今已建成了机械加工、电子信息、医学护理、艺术设计、建筑施工、物流管理、学前教育、汽车维修、商业营销等13个校内实训中心,与130余家合作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在校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地和机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物流业的发展,X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本校重点发展专业,先后投资建成了校内最大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心,同时加大了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师的选拔和配备,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来提升专业就业率。但从近五年的就业对口率的数据统计来看,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并不高,相较其他专业排名较为靠后。
4.2模糊综合评价法
4.2.1定义
我国学者汪培庄最早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该评价方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对不存在绝对界限和清楚外延的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建立隶属函数,并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和合成,最终达到对研究对象综合评价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此方法数学模型较为简单且易于操作,能综合反映研究对象的整体优劣程度,尤其对因素和层次较多的复杂问题的评判效果更佳,因此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重视。
4.2.2评价流程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此为基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建立评价目标指标集C和评判集V;
 
然后通过确定每一个因素在等级模糊子集的归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最后进行模糊运算和归一化,从而得到综合评判结果集S。具体步骤如下:
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B中各元素最大值对应的评语集中的评语就是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4.2.4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模糊现象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结果划分为非常强,较强,一般,较差和非常差五个等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难界定强与差的界限,这非常符合模糊现象的概念,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合理且符合实际的。
4.3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4.3.1问卷设计及发放
本文在第三章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基础上,设计了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问卷。问卷共有16个题项,满分为10分,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五个打分区间,即非常强(5分),较强(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和差(1分),要求调査对象按照实际情况对每个题项打分,具体如表4-1。
笔者从X学院负责就业和校友会联系工作的人员处获得了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及就业单位信息,并对就业单位和就业人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近三年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共有毕业生618人,统计在册的就业单位有147家。
本研究主要挑选了有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物流企业作为调査对象,选取其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负责招聘工作的HR和X学院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作为问卷发放对象。这部分人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的工作表现较为了解,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分人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所做的评价是合理且符合真实情况的。
 
笔者在X学院负责就业和校友会联系工作的老师帮助下,联系了39家有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共覆盖毕业生198人,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共发放调査问卷79份,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8份、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9份、负责招聘工作的HR19份,X学院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43份。问卷最终回收76份,回收率为96.2%。
表4-2中显示,二级指标中个人特质方面评价为一般,二级指标中有5个方面的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一般,分别是: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换位思考。
(1)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中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整体显示为较好,其中快速学习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均为较好,但是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两项的评价结果均为一般。这说明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在物流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用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涉猎方面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表明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还需在日常中加强学习。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总体评价结果为较好,其中团队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评价结果为非常好,从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学生及负责就业的老师处了解到,这得益于X学院对社会实践的重视,X学院要求大学生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并纳入学分体系中,其中大部分学生会参加学校的招生工作,这使得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结果为较好;而组织管理能力表现为一般,这表明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协调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3)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方面的评价结果为一般,表明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需在日常中注意加强个人特质中相关能力的培养。其中压力承受能力和执行力评价结果为较好,而责任感和换位思考能力方面评价为一般。
4.4本章小结
本章在前面章节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有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负责招聘工作的HR和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对调查问卷进行打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评价,经结果分析得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处于较好的水平,但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换位思考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第5章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本章将在专家组评价结果和问卷结果统计分析基础上,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提升提出建议。
5.1大学生自身层面
5.1.1提高就业能力认识,更新就业观念
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首先应提高自己对就业能力的认识。认识到就业能力对择业、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随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注意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时刻锻炼自身责任感、压力承受能力等个人特质,将提高就业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另外,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还应更新就业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选择就业方向,而不是跟风热门职业和所谓的“铁饭碗”。在当今就业形势下,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还应认清形势,为自己设置合理的心理期望值,找准自身市场定位,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5.1.2加强相关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知识储备
从调査问卷的数据中可以得知,用人单位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和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两项指标的评价并不高。这反映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不够。且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在被动接受学习,也就是说以老师课堂上的讲授为主,获取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课本,对于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研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为了转变用人单位的印象,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应改变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等专业技能。
首先,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在学习中将被动变为主动,在学校期间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对自己所学专业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主动思考,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日常实践相结合,不断强化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另外,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还应努力培养自身兴趣,发挥自己的特殊才能,利用信息化技术主动搜集、学习兴趣范围内的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开拓思维和眼界,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存量,打破专业局限性,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
合型人才。
5.1.3摆正社会实践心态,增强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不仅是弥补学校理论教学不足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还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增强。因此,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目前X学院已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常态化措施实施,配备专门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行跟踪与指导,有参加学校招生宣传、企业实习和暑期三下乡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供学生选择。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认真对学校有关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和实践内容进行学习和解读,选择与自身兴趣相符的社会实践形式,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相关的工作制度和职责,体会和学习前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从细节入手,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5.1.4整合利用学校资源,提升个人能力
从评价结果中看,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换位思考能力评价为一般,因此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不断提升以上能力。
每个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是不尽相同的,反映到个人行为方式和特征上也表现出各有不同。对于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大多是同班级的同学,因此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同理心,培养和提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另外,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科研课题、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等活动,在社团及各类大赛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组织管理的能力;在课题的讨论及互动交流中,排除各种干扰,保持耐心、虚心的态度,集中精神认真、细心地倾听团队成员的话语,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来感知对方的想法,培养倾听的能力,强化对集体、对团队工作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自身就业优势。
5.2学校层面
5.2.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拥有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保障,因此X学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指导,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X学院应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课程辅导体系。一方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组织专业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以开办讲座的形式定期为学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另一方面,X学院应为学生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市场需求和相关政策。
X学院还应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实践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向学生进行有关暑期社会实践锻炼目的、形式等政策的宣导,将解释和宣传工作做到位,以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目的,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同时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与国内知名、大型的物流企业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中认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5.2.2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X学院作为一所本科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重点,时刻关注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定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确保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如随着物流行业的大力发展,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对于企业来说,开源和节流是不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X学院应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设置关于成本核算与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课程。另外,企业的运作是建立在合法法规基础上的,因此物流法律法规也应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继续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以往实践教学经验和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尽量加大物流实践内容和实践活动课程比例,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例如,邀请物流企业优秀人物为学生开办课堂讲座、组织物流专业学术竞赛、开展情景模拟活动等。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对责任感、使命感和同理心的认识。另外,X学院还应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在实践实训基地中得到锻炼,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5.2.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一
兴趣是大学生学习最好的内在驱动力,是推动大学生投入到学习环境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在教学环节中努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爱心,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善用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利用各种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最后,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充分融合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媒体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官视觉体验。
同时,X学院也要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创造条件。一方面X学院要狠抓学风建设,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宣传,树立在学习方面的先进典型并广泛传播。另一方面,X学院也要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如开放更多的自习室,安装空调等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5.2.4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战线较长等特点,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担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因此,X学院应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首先,X学院应对就业工作队伍结构进行优化。目前X学院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等,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年龄均在40岁以下,主要以学生管理工作为主,就业指导工作为辅,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这就要求X学院挑选一批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专门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和咨询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提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因为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因此,X学院可以挑选一部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授或者评聘企业专家兼职担任就业指导工作,按照一定比例折算工作量,以弥补现有队伍的不足。
其次,X学院应加强对就业工作队伍的培训。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就业指导队伍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以更好的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一是需要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掌握该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以尽快的投入到工作中。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主要是就新方法、新知识和新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可以通过研讨会、交流会及讲座的形式开展。三是专业性的培训,主要就遇到的难点、热点等问题开展讨论与研究。另外,X学院还应鼓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最后,X学院应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内容,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及职称评聘挂钩,激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工作热情,努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身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去。
5.3企业层面
5.3.1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在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中,企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企业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锻炼平台。
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或者实习生招聘的形式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并在企业内部增设实习生导师,以传、帮、带的形式指导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在大学生实习实践指导中,不仅要向其传递知识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帮助他们增强责任意识、换位思考和执行力等个人特质。同时也可在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挖掘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优质人才,在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5.3.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学校开展人才共育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实现共赢的一种合作形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随时获悉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因此,企业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主动加入到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去,努力突破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困境。
一方面,企业要深入分析所处行业需要的物流管理岗位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将结论反馈至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的制定中去,使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贴合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开办讲座、向X学院提供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等方式向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传递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识。
同时,企业还应转变用人观念,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企业对民办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歧视心理,企业应更新用人观念,摒弃以学历以学校判定学生能力的错误观念,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用人标准,在公平竞争环境下选择最适合的岗位人选。
5.4政府层面
5.4.1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政府在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服务工作中,应着力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扶持相关政策的研究,通过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顺利实现,以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在政策方面,政府应秉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加大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鼓励毕业生创业;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免息贷款及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创业场地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偏远地区去,加大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毕业生再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并在工资、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体现。同时,加大对中小非公企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补贴,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招聘岗位。
同时,政策应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电视等途径对就业扶持政策进行大力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政策、利用政策,通过政府政策的落实推动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现。
5.4.2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的良性运行
政府应不断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将大学生就业情况作为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之一,以此来倒逼相关的政府部门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水平。
一方面,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增加高校招聘会及公益性招聘会的次数,及时向大学生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解读、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营造公平、公正、诚信、法治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自信心的树立。
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整顿,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等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黑中介,鼓励各类合法正规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维护人力资源市场合法、规范、公平的秩序。
5.5本章小结
本章节在前面章节分析基础上,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学校方面、企业方面和政府方面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物流行业作为连接地域、行业和部门的新时代新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从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情况来看,学校培养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相匹配,人才已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探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使高校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不仅对丰富现有理论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期待。
本文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本文从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入手,通过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得到目前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哪些方面较为薄弱,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主要结论为:
一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及用人单位的访谈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涵盖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快速学习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责任感、执行力和换位思考等十六项能力,同时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分配与确定。
二是以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设计了调査问卷,选取有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负责招聘工作的HR和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及以上人员组成专家组对问卷进行打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数据结果显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从各指标的专家打分平均值来看,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物流专业知识及应用、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及应用、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感和换位思考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提升。
三是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还需要学生自身、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学生自身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为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受笔者学术水平限制,本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受样本的局限性,对X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评价尚不够全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研究方法选取、研究对象细化、样本丰富等方面进行改进,使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更具说服力。
 
论文范文.写作辅导
2 人喜欢
上一篇:L公司精益生产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作业成本法在德邦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 上一篇:L公司精益生产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作业成本法在德邦物流公司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