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研究生的第一年生涯,既令人兴奋又令人忐忑。
兴奋的是终于通过考研而开启了研究生的求学生涯,满怀信心期待自己的读研表现;忐忑的是接下来要确定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和准备开题报告了,两眼一抹黑,都还不知道研究方向在呢?何谈确立研究想法并撰写开题报告呢?
即便确定了研究课题,撰写出一份优秀的开题报告也是一大难点。且听笔者提供的解决方案。
开题报告的准备:选题
撰写开题报告的第一步是要有研究选题,即提炼出一个课题想法,通俗的讲就是明白在研究生期间(2-3 年)做什么课题,要实现什么研究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再设计和执行研究方案。待和导师一起确定选题,就可以开始撰写开题报告了,因此说撰写开题报告的前提是要确定选题。
选题来源之一:导师
如果能被导师直接指定一个具体课题,对学生来说大概是最幸福的事情了——不用自己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提出课题想法。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同学,一般还是由导师指定一个研究方向,然后自己去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具体课题。例如,专业方向是药学(一级学科)中的制剂学(二级学科),导师指定研究有关「纳米制剂」的课题,于是学生只能在这个分支内去调研并提出科研想法和思路。
此外,大部分导师可能并不十分明确课题想法,也就没法告知学生,也有些导师虽然知道选题方向,但不会在研究生选题早期阶段告知学生,其目的是为了锻炼研究生的文献调研和提炼想法的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即便导师没有成熟的课题想法,但由于他们往往深耕研究领域多年,往往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作为研究生,需要熟悉导师或者师兄师姐做过的工作,并积极和导师沟通讨论课题方向,在头脑风暴中确定选题的效率比自己关起门来独自调查文献要高得多。
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就喜欢找导师讨论课题方向,但不是有一点点初步想法就去找导师讨论,而是自己通过调研文献或尝试性实验拿到一定证据能初步佐证想法合理后再去找导师商量。为什么推荐这样的方式呢?一则自己有所准备,初步想法就不会太幼稚,毕竟有一定的证据支撑,交流起来也是有理有据;二则导师也愿意讨论,毕竟看到学生是有备而来就能推进课题想法的完善,也就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了。
选题来源之二:文献
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最传统的选题途径就是阅读中英文文献,从前人研究中获得启发。如果能在文献调研中发现研究空白(如焊缝中微观孔洞对焊接结构疲劳特性的影响规律尚处于早期研究),亦或是有争议的研究结论(如有些文献认为钠摄入会导致身体内液体消耗和血管内容量增加,但有些研究却发现较多的钠摄入不会刺激口渴和液体消耗,而是会促进分解代谢和体重减轻),又或是能结合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想能改进已有结论(如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药物反应预测等交叉研究),那么它们都可以成为课题方向。
想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有个发展过程,这就是说首先我们确定好研究大方向后,通过文献阅读分析提出一些初步想法,然后检验想法的质量和可行性等关键要素后再筛选出好点子最后优化成金点子。
下面笔者就介绍基于文献调研进行选题的具体方法步骤。
(1)通过文献调查提出初步想法。可先精读最新综述,特别是理解综述作者在论文中总结的已有研究不足和提出的未来研究思路,这就可以避免阅读大量原创论文,大大提升选题效率。再阅读原创论文的讨论(Discussion)部分。可通过搜索「further study」、「future research」、「further investigation」或中文「未来研究」等关键词快速定位到未来研究的描述,例如 SCI 论文「Fracture healing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wellbore cement in the presence of supercritical CO2」的 Discussion 部分的最后,就提到目前尚未研究的内容和未来研究的点子(下图红色划线的语句)。
加载中...图 1. 论文中的讨论(Discussion)部分显示未来研究点 (2)阅读多篇论文后,归类或合并初步想到的点子,可以按照这三类划分:研究空白、研究有争议、交叉研究。由于调研的文献时间不一定是最新,且部分论文作者提出的想法不一定有创新性,因此建议大家进行想法查新。一般需要在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 等综合数据库中输入想法相关的关键词,然后查看检索匹配度较高的文献题目和摘要,即可确认想法是否已经被研究过了。
需要强调的是,交叉研究虽然是目前研究常用的手段,但是研究生选题要以本学科研究为主,切忌离开本专业太远而导致研究难度太大,导师也可能无法指导研究。
(3)考察想法的可行性、自身兴趣、重要程度,并确认无伦理或政治问题,最后确定 2-3 个研究想法。
作为研究生毕业课题,切忌选题太大和太原创,否则很可能出现因为工作量巨大和实施难度过大而完成不了的情况。例如,课题「某抗生素纳米制剂的制备和药效研究」 咋一看似乎可以研究一下,实际动手会发现课题还是太大了,缺少了很多具体对象信息(纳米制剂的种类不明确,产生的是什么药效也不明确),导致工作很难开展,若具体为「某抗生素纳米微囊的制备及体内抗菌效果的研究」则会好上手很多。
选题也要紧密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和指导经验,一则保证项目有经费支持,二则确保专业技术能力上能得到导师指导。另外要权衡课题深度,同一个选题,硕士研究生可以偏向于宏观研究,有一定的数据量和分析即可,而博士研究生就需要深入研究,往往是宏观结合微观、现象结合机理、临床结合动物或细胞实验等。
(4)优化以上想法,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组、结局变量,例如研究从事接触性运动(干预措施)的退役足球运动员(研究对象)和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因神经退行性疾病死亡的比例(结局变量)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干燥引起的微观裂缝(干预措施)对水泥基材料(研究对象)的水气传输性能(结局变量)的影响(对照组描述省略,在这里默认为没有微观裂缝的样本或者裂缝程度很低的样本)。还需要评估下执行该想法大致所需要的时间,以确保在研究生期间能做完项目。
选题来源之三:实际工作(横向课题、临床轮转、实验室实操等)
研究生在校期间辅助导师开展横向项目(一般是和企业合作的工业项目)或在医院临床轮转期间接受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很可能会遇到实际工作中一些待改进的地方,这些实际问题就可以演变成科学问题而成为研究生的毕业课题。这时候选题策略可以是:
和导师确定实际问题;
查阅文献找出研究缺口;
转化成科学问题而确定选题。
例如,某医学生在医院轮转期间发现某些老年人患者不断伸手去拿他们的气管插管,于是提出临床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自我拔管(self-extubation)呢 ?导师也认同可以深挖这个问题,于是该学生开展了文献调研,发现针对老年人的自我拔管频发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有些文献结论还不一致。基于此,该学生凝练成科学问题:
相比于术后无自我拔管的老年人,术后存在自我拔管的老年人的术前风险因素有哪些?
最终确定研究生课题为:术后存在自我拔管的老年人的术前风险因素探究。
对于研一或博一的同学,往往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还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师兄师姐的课题,比如帮助他们做一些实验。如果这时候善于观察和思考,也有可能在实操中发现一些问题进行启发新想法。
毕业课题来源于实际问题的一个好处就是往往能带来实用价值,而这点又是硕士学位论文比较看重的。有些答辩老师在开题报告上就会直接发问:「你做的这个东西,它能解决哪些问题?」
比如,我做了个新型药丸,工作量很大,用了好几种技术,产品结构很特别,各种基础表征和常规性能测试结果都不错,看起来很成功。但是,致命的问题是,做这个课题时没有考虑适应症,也就是自己也不清楚能够治疗什么疾病,不存在实际价值,那很可能就得不到导师或者答辩老师的认可了。
虽然选题可以源自实践,但要提炼背后的科学问题,将研究内容上升到理论而具有一定的普适价值。
开题报告的内容
总体而言,开题报告是开展对所确定课题的选题论证和方案设计,明确选题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并提出合理可执行的研究方案,以确保在研究生期间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大概率能取得毕业要求的成果。它就像一份行动指南,指引我们有序开展研究。
然而,这份行动指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随时修改,但不能大幅度调整。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题目、课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和价值、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进度安排和参考文献。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之后,还要进行开题答辩,即将以上内容制作成 PPT 进行口头演讲。
硕士研究生的报告时间一般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博士研究生则是 15 分钟以内,并接受答辩老师的提问、点评或建议,一般控制在 5 分钟以内。
看似开题报告的内容比较多,但其实可凝练成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做什么?
为什么要做?
如何做?
会取得哪些预期成果?
这些成果又能有什么意义?
如果开题报告能充分详实地回答好以上五个关键问题,就能获得答辩老师的青睐而顺利通过开题答辩。
开题报告的题目
题目高度概括了课题想法,一般明确了选题和科学问题之后撰写,较为简单。撰写题目时需要做到规范、具体又简练、包含研究的关键变量、体现研究亮点,和毕业论文的题目类似甚至完全一样,让人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具体研究,采用什么手段,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同时让答辩老师感觉研究范围适合研究生。
立题依据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就是研究课题所处的大环境,就像一棵树处在一片森林中。在描述背景时,首先要从大环境开始,不断缩小范围到研究课题上。如下图所示,只要在背景描述中能体现出研究对象的关键作用,就能自然体现出研究意义,并不需要刻意强调意义。
研究背景要简洁明白,一到两段即可,引用少量文献,毕竟答辩老师都是业内专家,研究的背景意义对于他们而言一点即通。应该把开题报告的重点放在研究内容和方案说明上。
案例:
某开题报告的背景写作思路为:车身轻量化的方式有两种,重量轻便的新型替代材料和对车身结构的优化设计。其中,钢-铝混合车身结构兼顾以上两个方面。为实现钢-铝一体化车身设计,需要研究钢-铝异种金属的连接问题。其中金属激光焊接是焊接领域的热点问题。然而焊接时在焊接区域容易出现各种微观缺陷,其主要缺陷之一是微观孔洞。它容易造成应力集中最终会造成疲劳破坏及损坏整体结构性能。因此研究焊缝中微观孔洞对焊接结构疲劳特性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该案例中,作者的视角由大变小,从车身轻量化的方式过渡到焊缝工艺中容易出现的微观孔洞,并最终引出要研究它对焊接结构疲劳特性的影响规律(科学问题),体现出了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正式的开题报告中,只要适当扩展以上写作思路,引用少量几篇文献支撑观点即可。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在研究背景中指出了研究对象,那么接下来就是调查下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研究缺口了。这个调查工作被称之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或文献综述。大量文献的引用就必不可少了,中英文文献都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容易单纯的罗列堆砌文献,常用的写作形式是指出某学者通过什么方式研究了什么得到了某个研究结论,然后又以相同套路列举另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这种写作让读者抓不住研究现状的整体概况。
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要总结概括文献,用清晰的思路简洁描述历史发展情况,重点强调最近 3 年内的研究进展。按课题的复杂度不同,这部分一般撰写 3-4 段即可。
在研究现状分析的最后要引出研究课题方向上存在的研究缺口,即存在研究空白、有争议的研究结论,可被改进的地方等。可以按照「文献概括+提炼缺口」的模式来写,如某技术已经被证明具有 A、B、C 多重优势(文献概括),但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需求的效果,该技术还不具备所需的 D 特点(提炼缺口:存在空白),给某研究对象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这部分内容也体现出了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研究目标和价值
在明确了研究缺口之后,就需要提出课题具体的研究目标了——一句话简明扼要地讲明要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全部还是一部分。研究价值或意义就是假设实现了研究目标能带来什么样的理论价值、临床应用、实验技术改进或社会实践等的应用价值。
研究生课题一般来说研究价值较小,有些甚至是补充科学实验数据为主,因此绝对不能写出太大的价值意义,否则会被答辩批评夸夸其谈而不实在。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介绍实现目标要开展哪些具体的工作,通过什么方式,如实验、数值模拟、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调查问卷等,一般列举 3-4 方面的核心内容即可。例如要研究焊缝中微观孔洞对焊接结构疲劳特性的影响规律,就可以计划开展这三方面的研究内容:
开展有限元分析,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认识和理解微观孔洞尺寸、形态的演化规律;
开展疲劳试验,研究微观孔洞的扩展对焊接结构疲劳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
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开展参数分析,获得影响焊接结构疲劳性能的主要影响参数。
以上三个核心内容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即完成顺序是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为完成以上内容要解决的关键方面,一般是难点和复杂点,解决了它们整个课题研究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某医学课题开展回顾性研究,则关键问题是收集足够多的病例数据;某工程课题开展金属界面破坏分析,则关键问题是界面接触的有限元模拟。
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技术路线等)
研究方案就是针对研究内容,描述采用什么具体材料和研究方法,拟计划实施什么样的步骤,遵循什么样的标准/规范去利用什么仪器设备测量哪些变量,使用什么数据分析方法处理数据得到什么结果。
描述完研究方案就要让人清楚研究的整体思路,并且提供足够的信息体现较为熟悉如何完成研究内容,而不是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等宽泛无力的表述。例如,上述研究内容的第二项是要开展疲劳试验,则在研究方法描述上就要具体指出对疲劳试样进行高周疲劳实验(实验遵循某规范),测量得到焊接件疲劳 S-N 曲线。
某些课题可能难在研究方法的选用和实施上,例如材料的有限元分析需要准确选用或开发材料模型,临床医学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设置对照组时需要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等,这些难点就需要相对详细的描述,而通用的方法(如差异性统计分析方法 t 检验)就一笔带过即可。
可行性分析和已有工作基础
主要论证研究方案是否可行,包括硬件条件、人力、财力、实验设备或材料等,也要考察项目时间是否足够和自己的专业技能是否匹配解决关键性问题。如果有工作基础,还可以举出一些研究内容和数据结果,即便结果不成熟,也让人相信课题开展已具备明确思路并且在顺利执行中。如果没有任何数据结果,也可以强调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调研学习了相关内容,辅助师兄师姐完成了相关实验并积累了相关实验技能等。
此外,可以通过原理推导或分析来论证方法设计或实施的合理性,比如采用混合搅拌的方法制备一种新药物,就可以说,A 和 B 两种材料具有相反的电性,有研究报道二者会由于电性互相吸引(文献证据 1),另有研究证明在快速搅拌下二者可以自动快速结合(文献证据 2),所以拟用这种制备方法形成目标药物具有合理性。
总之,要想写出让人信服的可行性分析,就要提供完成课题内容的关键信息。越是难的、复杂的方法越要有详细的论证信息,比如说明课题组师兄师姐甚至本人发表过的论文中有详细的同样研究方法描述,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示具体的技术路线,学校有相关重点实验室可提供测试等。
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
阐述每个关键时间节点应该完成的工作内容,计划取得的数据、结论,计划完成中期报告、毕业论文、1-2 篇学术论文的投稿甚至发表等。建议每个季度为单位合理有序的分拆完成研究内容和拟取得的关键结果,确保研究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需要注意以下 5 点:
以最近的 3-5 年内国内外文献为主,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可引用经典文献,但不宜过多;
不可为了引用而引用,阅读和理解文献内容后判断合适后再引用;
多引用所在领域的国内外权威期刊的论文,可参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
参考文献格式要符合学校提供的模版要求,若没有提供,则采用较为通用的格式,比如 APA 格式,可利用 EndNote 等文献管理软件高效编排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数量不宜多少或过多,主要在立题依据中引用参考文献。
最后,希望本文能启发大家如何高效选题和顺利开题,正式开启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