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绪论.1
1.1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1
1.2.1理论意义2
1.2.2实践意义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1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2
1.3.2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5
1.3.3疫情期间线上混合式教学研究8
1.4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方法10
1.4.1研究目标10
1.4.2研究内容10
1.4.3研究方法11
1.5研究难点和创新点11
1.5.1研究难点11
1.5.2研究创新点11
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2
2.1核心概念界定12
2.1.1混合式教学12
2.1.2线上混合式教学12
2.2理论基础13
2.2.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13
2.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3
2.2.3信息加工理论.14
2.3ADDIE设计模型14
第三章《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16
3.1《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分析.16
3.1.1课程性质16
3.1.2教学现状16
3.2教学工具分析.20
3.2.1超星泛雅平台和学习通APP分析.21
3.2.2腾讯课堂分析.25
第四章《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开发与实施27
4.1《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27
4.1.1教学对象.27
4.1.2教学情境.28
4.1.3教学目标.29
4.1.4课程组织.30
4.1.5学习测试.32
4.1.6教学评价.32
4.2《中华文学经典》线上混合式教学开发.34
4.2.1教学组织形式.34
4.2.2教学环节.35
4.2.3教学资源36
4.2.4教学活动40
4.3《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案例实施43
4.3.1教案设计.43
4.3.2教学过程.44
4.3.3教学反思.52
第五章《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分析54
5.1学生表现分析54
5.2访谈调查分析58
5.2.1学生访谈58
5.2.1教师访谈64
5.3课堂观察分析65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69
6.1研究总结.69
6.2研究不足.71
6.3研究展望.71
参考文献.72
附录.75
致谢.80
摘要
《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是提高留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主要课程,学习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相关理论知识是留学生认识中华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但是中华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留学生无法在短时期内全部涉猎。教师应该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留学生能够高效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信息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永久储存归纳整理的功能,将繁多的文学作品形成一个体系,便于开展教学。本文在回顾混合式教学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基于ADDIE模型对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引导,设计符合《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方式改
革提供建议。
本文根据ADDIE模型对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引导,第一是进行前端分析,包括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分析和线上教学工具的分析。第二是设计,基于前端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据廖建玲汉语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课程设计,分别是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目标、课程组织、学习测试和教学评估。第三是开发,确定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根据已经搭建好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第四是实施,进行教案设计,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腾讯课堂搭建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最后是评估,对学生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平时表现。在此基础上采用访谈调查法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以
及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看法。对于教师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教师访谈的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使用既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本文最后总结本次研究的成果,发现不足,提出展望。以期今后的《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能够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外籍硕士;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ADDIE模型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一、互联网优势助力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变革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是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助力教学方式的变革,让新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推动教育革新。随着线上教学的发展,众多教学平台为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环境支持。依托于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结合传统线下
课堂,为教师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疫情期间探索多样化线上教学的需要
疫情发生后,全国高校响应国家“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教学工作。教育部司长吴岩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疫情期间开展的在线教学提出了“四个变化”,一是改变了教师的“教”;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三是改变了学校的“管”;四是改变了教学的形态。大学生对于不受时间、地点、方式限制的“互联网+”新时代接受程度高,非常喜爱。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阶段,留学生的教学仍是线上教学,《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利用超星泛雅教学平台,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理论,实施“线上教学平台”+“线上课堂直播”的混合式教学,探索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方式,可以保障留学生教学的质量。
三、改变《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教学现状的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外籍硕士《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探索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首要任务。传统课堂以教师讲述为主,缺乏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被忽视,学生缺乏兴趣。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凭借其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等特点深受当代高校学生的喜爱。基于目前课程的现状和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外籍硕士《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做出教学方式的改变。
1.2研究意义
留学生汉硕《中华文学经典》课程采用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可以弥补单一直播课或者录播课的不足,使得线上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提高《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特殊时期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1理论意义
通过本研究,一方面使得线上教学模式得以丰富,呈现线上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为线上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使得留学生汉硕的《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得以顺利开展,为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实践意义
采用线上混合式教学可以丰富网络教学的模式,延伸混合式教学的含义。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用于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也可以用于线下的实际课堂。线上教学模式有限,单一的直播课和录播课都存在教学资源不能最大化、网络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焦虑等问题,将资源进行多元化整合,让学生在课下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在直播课中可以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通过本研究,教师开展适合课程的线上教学,学生可以摆脱线上教学产生的焦虑,有利于特殊时期汉语教学的有序开展。通过疫情时代对线上教学的初步探索,有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
一、混合式教学概念研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培训对象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多
样性,混合式教学/学习的方式首先出现在企业培训机构。[1]2002年,印度NIIT公司的教
学设计专家在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网站上的“混合学习白皮书”中提出,混合学习应该是
一种包括面对面的,实时的和循序渐进自主决定的学习方法。[2]学者迈克尔·奥瑞(Michael
Orey)认为,混合式教学可以按照主体与教学资源的关系来划分的,主体应包括学习者,
教师或教学设计师以及教学管理员。具体而言,学习者独立选择学习资源,而老师或教学设计者和教学管理员提供资源。
2003年,何克抗第一次在国内率先提出了“BlendingLearning”的概念,Blending一
词的意义是混合或结合,BlendingLearning的原有含义就是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
即各种学习方法的结合。[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BlendingLearning”被赋予了新的
意义,也就是把传统教学的优点同混合式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李克东(2004)指出混合
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不同教学理论混合,学习
环境的混合,教学媒体的混合等。[4]虽然,混合式学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从众多
学者的定义来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多元混合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评
价方式等的混合。
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研究
混合式教学关注“交互”,为此,Yen和Lee(2011)称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与再设计”,并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三个特征: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增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内容、学生与外部资源之间的交互;采用形成性
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5]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师生的有效沟通,混合式教学
模式在教学沟通方面有以下特点:线上教学有更好的时间余度,弥补线下教学时间的约束;
增加教学沟通的范围。[6]
混合式教学具备激发学生自主性、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考、提升教师能力的优
势。[7]混合式教学保留了传统课堂的优势,又结合了现代网络技术的特点,注重师生和生
生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学习评价机制、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和平台以及发展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因此,混合式教学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的交互学习;在评价机制上,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的机制;在学习环境上,形成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下课堂的融合型学习;在教学资源上,微课、慕课和优质网络资源的结合,听觉和视觉资源的补充;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
三、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在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中,探究社区模型(CommunityofInquiry)是最具备权威性和
应用最高的理论。[8]从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的定义出发,基于传播学理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和媒体选择定律是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9]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平台依托的就是
线上媒体,正因为媒体的产生才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以网
络媒体为基础。
中国学者余胜泉(2005)认为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施混合式教学设
计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10]众多学者尝试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李冯庆
(2016)基于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文章将掌握学习理论、首要教学原理、深度学习理论和主动学习理论作为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1]冯晓英等(2019)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混合式学习的学习理论基础与教法学基础。“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
习,适宜用建构主义理论解释个性化知识的习得,用联通主义理论解释创造性知识的生
成。[12]所以,研究者在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从不
同的研究角度选择理论依据。
四、混合式教学的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波尼姆·魏利森(UrinomaVliathan)提
出技能驱动型模式、态度驱动型模式、能力驱动型模式三种。[13]此外,美国两名学者雷格·巴勒(CraigBarnum)与姆威廉·帕尔曼(WilliamParkman)则提出了四阶段混合教学模式,包括:基于网络的传输、面对面学习、解决方案、协作延伸学习。还有布莱恩·贝迪(BrianBentty)提出的HybirdFlexible模式(混合灵活式),该模式中教师同时为现
场的学生和线上的学生授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择。[14]
国内学者认为混合学习的模式,是理顺混合式教学环节和帮助教学有步骤开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吴东醒(2008)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前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估四个环节。[15]冯晓英等(2019)从混合式教学的物理特性和教学特性两个角度对混合式教学模
式进行分类,从物理特性维度,依据不通学习方式在混合式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将混合式
教学模式分为线下主导型混合式教学、线上主导型混合式教学、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
从教学特性角度,依据采用的教学法,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讲授类、自主式、交互/协
作式。[16]
1.3.2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
一、混合式教学在文学课中的应用研究
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在线教学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展开研究,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离不开教学视频。中国大学慕课实现了以网络为平台的大规模在线学习,倪海泉(2019)基于MOOC平台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多、作品时间跨度大、课时少等问题,将MOOC课程引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上学习为辅,合理安排线上线下时间比例和内容,做到不
重复教学,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将作业、测试、答疑和讨论等环节设为线上
教学,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习效率。[17]
SPOC是在MOOC背景下衍生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肖肖(2021)以SPOC为线上平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作比较。传统教学存在学生被动性、教学低效性和刻板性的问题,SPOC在线课程具备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效率高、教学方式灵活等优势。但是也要注意合理安排线上线下时间占比、线下课堂注重调动
学生积极性、线上线下知识不重合等问题。[18]基于MOOC和SPOC在线教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文学课传统教学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开展,它改善了文学课的教学现状,结合线上课程和传统课堂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在线上教学平台创建云班级,利用平台搭建课程、提供资源、发布通知和作业、解答学生疑惑和参与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平台自主学习获得资源、发布问题、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平台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师生线上的讨论互动。同时,平台具备管理和统计功能,对班级授课情况和学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达到有效的反馈,改进教师的教学设计,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雨课堂”是一款将电脑端和手机微信连接起来的软件。孙文婧等(2020)将“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与文学课中,基于文学课文学教育的功能特点,线上讨论和思考,线下感悟和审美。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上传课件,推送各类
资源,通过平台数据统计发现问题,把控教学。线上讲授与互动部分,教师及时提问,在
平台以填空、选择等方式进行当堂检测,以弹幕的方式进行话题讨论。[19]
综上所述,文学课程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线上教学平台储存大量阅读文本和视频资料的功能,系统化和条理性地提供给学生资料。让学生在线上进行思考和阅读,线下进行深入感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在文学课程中的使用,解决了传统文学课堂课时少内容多、互动少、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合作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一)混合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关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都
提出了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想法。杨加印(2010)提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文学
课堂的“满堂灌”,在有限时间内为留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20]韦依娜等(2014)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21]董蕾(2015)提出汉语国际教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可以给出学生一定的预习范围,
提倡学生利用中国大学MOOC进行学习。[22]曹林红(2016)认为留学生文学课堂应该是“研究型”课堂和“引导式”课堂,注重互动和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3]张艳梅(2016)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网络资源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连接。[24]综上所述,许多学者意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程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合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而这些实践和想法与混合式教学的特点相符合。许多学者都具备进行混合式教
学的意识,只是尚未利用混合式教学进行实践。
(二)混合式教学在留学生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很少,如图1-1所示,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混合式教学对外汉语”为主题全网搜索,共检索到18篇文献,时间从2006年到2020年,2018和2019年分别有3篇,到2020年文献数量有5篇,可以看出混合式
教学模式在近几年逐渐受到关注。
图1-1中国知网文献曲线图
混合式教学在留学生综合课、听说课和听力课等课型中有所应用。王业奇等(2015)以汉语综合课为例进行微信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首先对微信进行前期分析,确保可行性。其次是具体操作,教师通过微信发布学习规则、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进行汇报展示,对成果进行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
再次是教师的执行控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督促学生学习,引导教学,实现“课
前、课中和课后”三结合。最后是评价阶段,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和内容。[25]王亚楠(2020)探索了SPOC模式下初级汉语听力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认为
SPOC模式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资源使用不充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学习
兴趣不足、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从资源设计、内容设计、环节设计、评价设计四个方面
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26]混合式教学在留学生专门用途课程中开始应用,胡咏梅(2019)在对外汉语电影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电影教学是一种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电影教学中,教师制作电影微视频,提出学习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在线下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成果。[27]杨紫娟等(2019)在HSK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HSK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和评价阶段三方面进行构建和设计。课前包括教师的备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课中是师生面对面答疑,学生以个人和小组的形式提交问题,教师精讲,鼓励学生课下复习。评价阶段主要是采用测试的手段,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28]综上所述,教师在留学生的课程中开始逐步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不同课型、留学生专门用途课程、语言要素教学和国外本土汉语教学中开始实践和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但研究数量少而且尚未应用于留学生中国文学经典课程。因此,可以尝试探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留学生《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3.3疫情期间线上混合式教学研究
一、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众多学者开展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方式,谢幼如(2020)提
出了在线直播同步教学、在线课程异步教学、在线双师协同教学和在线混合多元教学四种
类别的教学模式。[29]根据不同课程资源差异,混合式在线教学模式有两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是基于开放平台+在线直播的混合式在线教学;二是基于自建课程+在线直播的混合式在
线教学。[30]线上混合式教学具体教学设计和流程与传统的混合式教学并无很大的出入,强
调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教学。但线上直播课堂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自制力差、参与度
不高、排斥直播形式等。[31]彭鑫等(2021)认为教师实现线上混合式教学需要三个阶段,
分别是线上教学工具的培训、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培训和混合式教学现场观摩。教师在前期
准备的基础上,构建行之有效的线上混合式教学方案。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教师提
供的慕课资源,课内教师进行重难点精讲和学生研讨。学生课前学习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
和了解,课内学习是对知识的升华和理解,课前和课内学习相辅相成。[32]
疫情期间许多教师在分析直播和录播课堂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听课效果差、难以进行课堂反馈等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以混合式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的在线混合式教学。赵逸阳等(2020)利用超星学习通和QQ直播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合式授课,在课前,教师
准备课件、视频和教案,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并分组完成任务;在课中,以学生分析和讨论
为主,教师提供引导和总结,学生完成课堂检测,在课后,师生互动答疑。[33]王莉等(2020)
开展线上混合式教学包括资源平台、直播平台和交流平台。资源平台包括“学堂在线SPOC平台”和“学堂云APP平台”,“学堂在线SPOC平台”供电脑端使用,“学堂云APP平台”供手机端使用。直播平台是钉钉直播课堂和雨课堂,交流平台是微信群。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雨课堂发布通知,学生在资源平台完成预习和在线互动。课中钉钉直播教师精讲答疑和演示,雨课堂进行测验、弹幕等互动。课后学生完成作业和知识梳理。[34]综上所述,疫情期间研究者不断探索适合在线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的直播课或录播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在线学习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在课前利用选择好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并下达学习任务,在课中进行直播授课,解决疑惑,在课后基于平台进行查缺补漏,答疑解惑。由此综合多种教学
资源,形成了线上混合式教学,达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留学生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研究
受疫情影响,部分留学生不能返回中国上课,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高校教师使用了各种形式的线上教学模式。王瑞烽(2020)在《疫情防控期间汉语技能课线上教学模式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录播模式、直播模式和录播直播并用模式三种线上教学模式,并分析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利弊。[35]线上混合式教学是在直播课和录播课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一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符素梅(2020)在留学生的听说课上实施在线混合式教学,包含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反馈三个环节。学校对教师就线上平台
进行指导培训,鼓励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搭建资源,借用优质网络资源。课中实践时使
用超星学习通进行听力训练,利用腾讯会议进行口语练习。课后阶段,询问学生意见,对
线上教学的方式及时调整。[36]除留学生语言班使用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外,留学生专业
课程也开展在线混合式教学,如计算机课程、生物课程、医学课程等。综合留学生专业课程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在线混合式教学主要依托于某一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上
直播平台,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留学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无法返回中国学习,为了应对国际汉
语教学的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线上教学。[37]线上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各高校教师不断探
索适合留学生的线上教学模式。由于留学生线上教学存在跨境网络不通畅,教学软件难以
抉择、学生出勤率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等一系列问题。[38]单一的直播课和录播课
不能改变这些问题,应用在线混合式教学可以改善上述问题。
1.4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研究目标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追求新颖的并且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方式具备传统课堂没有的优势,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点,结合《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初步的线上混合式教学研究为中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为留学生的线上教学提供一种教学模式。希望疫情后,更多的教师可以在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硕士文学课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1.4.2研究内容
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汉硕的《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为研究载体,在《中华文学经典》课堂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
在结课后对实施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留学生硕士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分析,同时收集他们的期末成绩作为参考,通过学生访谈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现状调查,设计并实践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总结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华文学经典》课堂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建议。
1.4.3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利用问卷星设计、发放本课程学习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和对混合式教学的意愿情况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访谈法
课程开始前通过访谈的方式对任课教师和2019级的硕士留学生进行访谈,分析传统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束后也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参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和教师对线上混合式教
学的看法和态度,分析线上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三、课堂观察法
在本研究中为了客观的了解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效果,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中华文学经典》课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各种情况,总结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1.5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5.1研究难点
一是在线课堂具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实施和教学效果。
二是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课时有限,文学课程的学习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每位留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受自身汉语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反馈结果具有主观性。
1.5.2研究创新点
一是关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多,混合式教学应用于文化文学经典课
程可以提供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是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大背景下,灵活使用混合式教学,提出有别于以往“线上
+线下”的“基于线上平台+线上直播课堂”的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
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的本质不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区别,而是打破课堂的限制让知识获取的形式和途径更多元化。本文以何克抗提出的“BlendingLearning”概念为基础,认为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多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相融合的一种可以灵活运用、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
2.1.2线上混合式教学
受疫情影响,线上混合式学习因运而生。在线混合教学是一种在线资源、在线教学平
台、在线教学工具等多元混合的在线教学方式。[39]疫情期间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大中小学教师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调整和创新,提出了基于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基于直播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的教学模式、“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等混合式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线上混合式教学主要是改变了传统的“线上+线下”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全部在线上实施,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部分:课前准备、在线教学平台教学、课后指导三个环节。一是利用主流网络资源平台,如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树、雨课堂等开展课程资源教学,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库建设优先选择已建好的优质课程进行线上学习。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如钉钉、腾讯云课堂、天翼云课
堂等开展网络直播教学。三是利用常见通信即时沟通软件进行实时线上交流学习。
混合式教学形式上的创新,是为了适应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线上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线学习依托网络进行,给师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得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在线
学习实践环节,由于网络教学视野范围集中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上,因此实践功能薄弱。
传统的线下授课有情感与眼神的交流,学生能够连续听课45分钟,但面对屏幕,如果缺
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全程集中。[40]面对诸多问题,教师应该尽可能规避
在线教学的弊端,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保障学习的质量。[41]
基于上述理论,线上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混合”指的是线上课程平台和线上直播平台
的混合。因此本文的线上混合式教学是指“超星泛雅+腾讯课堂”的教学平台混合,也包
括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的混合。
2.2理论基础
本论文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
2.2.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联通主义是由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提出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网络背景下基于众多现代网络传播媒体产生的一种理论。学生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平台,筛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各类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是相互联通的,媒体平台之间搭建的平台也是
互通的,作为信息提供者和收取者的人也是社会中相互连通的。通过人与资源之间的互动,
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话题,吸引新的参与者持续互动。[42]此时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不再
由教师单向生成和传播,而是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因此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者进行混合式学习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促进学习者在获取资源的同时能够合理利用资源促进自我发展。
2.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学习的主动构建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对
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并最终构建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建构主义强
调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43]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
的主动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基础,设计自主性完成的任务,给予学生主动构建信息的空间。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要一起完成,共同探讨合作学习。[44]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填与灌”。混合式教学以建构主义教师观为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搭建线上线下的课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话题讨论解决问题。
2.2.3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Gagne)的信息加工理论是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学说之一,他认为人的认知
与信息的加工一样,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信息在头脑中一系列加工处理的过程,包
括信息输入、登记、编码、储存等环节。[45]学生参与混合式教学的过程就是自身信息加工
的过程,混合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信息、处理信息、
贮存信息和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加涅(Gagne)认为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内部活动是学习过程,将学习过程看做是信息加工流程阶段。概括来说,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中的首要条件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配合学生经验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不断变化教学情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信息加工理论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心理预设和定向。在信息的获得阶段,教师要结合先前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使得学生所学知识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储存。在信息的保持阶段,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完成习得知识的长时记忆储存。在回忆、概括和反馈阶段,教师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展现学习行为,要求学生通过检索以某一种形式展现自己的习得,方便教师判断学生是否习得。在活动中和结束后,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实现学习的正迁移。在操作阶段,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检测和问答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3ADDIE设计模型
1975年,ADDIE模型第一次出现,它是由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为美国陆军设计和开发的培训模型。[46]ADDIE的5个大写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了5个教学实施环节,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估(Evaluation)。该教学系统模型的应用情境灵活,可以与其他相关理念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将ADDIE课程设计模型用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灵活选择模型的应用方式,与混合式教学的构建理念相结合。因此,分析包括课程分析和教学工具分析;设计是指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依据廖建玲汉语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具体包括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目标、课程组织、学习测试和教学评估;开发是对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活动的开发;实施是依据教案设计具体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评估是为了验证教学设计是否有效,为教学设计开发和实施提供反馈,混合式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
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包括对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分析。具体设计流程如图2-1所示:
图2-1基于ADDIE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图
第三章《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分析
3.1.1课程性质
《中华文学经典》是汉语国际教育外籍硕士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它具有抽象性、民族性、主观性的特点。本课程系统地为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与文本特点,对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进行讲读分析,目的在于培养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使留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3.1.2教学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新兴的跨学科专业,涉及语言学、教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由于是新兴专业,目前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仍存在
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在开课前,笔者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主要是对山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现状进行访谈。
一、教师访谈分析
通过访谈分析法,对山东师范大学《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
任课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内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以及现
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现概括如下:[47]
(一)教学内容
第一,从教材方面来说,《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所学文章内容
全部是教师根据自身授课经验选择,一般上课前会提前告诉学生本节授课内容,要求学生自行寻找并下载相关的文学作品。第二,从文学作品内容来说,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涉猎,教师选择的是最具文学代表性的文章,比如古代诗歌选择的是《蒹葭》和李白的《静夜思》等。第三,从文学作品的数量来说,体裁兼具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时间从古代到现代,体裁丰富,时间跨度大,作品数量多。第四,从课堂讲授内容来看,教师上课主要讲授文学作品的背景,作家简介,文学作品文本内容赏析、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等。
(二)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采用的是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也在课上鼓励学生发言,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在课前鼓励学生提前下载学习资料进行预习,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给学生布置诗歌朗诵,读书报告等作业。可见,教师已经有意识有目的的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
《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期末成绩采用的是期末论文。但平时成绩的评定也是在期末汇总,学生过程中无法得知自己的得分情况,难免会产生懈怠的
心理。并且得分由任课教师综合打分,难免会带有主观性。
(四)教学效果
《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是一门文学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特色文化,了解了中国的文学发展历史和背景,对此十分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开展的话剧
表演、诗歌朗诵、话题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但课堂时间
有限,学生课下得不到及时复习,就会产生遗忘。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虽然上课会为学生播放音频和视频,但《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以授课课件为主,课件以文字讲解为主。
二、学生访谈分析
在2020级留学生硕士开课前,笔者在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得出结果的基础上对2019级留学生硕士3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共五个问题,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学生建议五个方面访谈。通过访谈主要了解学生对目前《中
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看法和对课程改革的建议。现将访谈反馈概括如下:
(一)你喜欢目前《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吗?
学生A:我有点不喜欢。我觉得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不一样,尤其是留学生,我们对中国古代的词汇理解不全面,如果只听老师讲课,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还有点无聊,我比较喜欢老师给一些表演或让学生分组表演,更容易理解课堂的内容。
学生B:我不是很喜欢,希望可以做出改变。因为上课只有老师在讲,就容易走神。并且老师讲的多了,我就记不住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故事很有趣,但容易产生遗忘。
学生C:不是特别喜欢,老师讲的时候我听得很认真,学习到了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但是我觉得这门课对于外国人来说有点难。
目前《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感较低。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讲的时候可以听得明白,觉得自己听懂了,但是课后会产生疑问和遗忘。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很多,下课后不知道该复习什么。
(二)你觉得目前《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是你可以接受的吗?
学生A:目前的《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内容可以接受,我本科时已学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海外文学,与目前的《中华文学经典》的内容差不多一样,因此那些诗歌和散文等不是那么陌生的。但是上课讲的内容还是挺多的,需要时间理解。
学生B:目前的教学内容有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老师提供了很多文学作品。上课的进度很快,有时候我们一节课要学习好几篇文章,有时候会觉得内容多。
学生C:老师上课讲了很多中华文学作品,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可以接受,但是相比于其
他课程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目前《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学生很难跟上进度。学生很喜欢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但是学生认为上课的时候内容很多,课堂上作品很多,容
易混淆。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进度有点快,中国文学作品不容易理解。
(三)你会课前预习吗?预习和复习会对你的学习产生哪些帮助?
学生A:我会课前预习,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能加深内容的理解,上课的时候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因为上课时老师会突然提问题,经常感到很紧张,所以
为了避免这种不适的感觉,我就会提前预习和及时复习。
学生B:我会进行课前预习,因为老师在上课前会发到微信课程群里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我会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提前熟悉一下内容,以便上课时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思路。虽然我也会复习,但都是在完成作业时查找资料,进行复习。我觉得预习和复习对我帮助挺大的,预习可以让我上课的时候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复习的时候可以让我更好的完成作业。
学生C:我会预习的,因为不预习的话我上课的时候可能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我预习了之后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还可以与老师互动。我觉得复习和预
习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可以加深记忆。
综上所述,学生会进行预习和复习。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堂学习时会更加轻松一些,预习的主要是作品内容,上课时老师还是会提出预习不到的问题。完成作
业时会复习,但没有课本有时候不知道复习哪些知识点。
(四)教师在《中华文学经典》课堂中会采用哪些教学活动?你会积极参与吗?会对你的
学习有哪些帮助?
学生A:我印象深刻的只有背诗歌了。如果在课堂我能够很快的背出来我就参加,我会尽量每次课堂活动都积极参与。因为背诗会加强记忆力,也可以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B:我不太记得了,应该是有诗歌朗诵、小组主题报告、读书笔记。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举行的活动我都会积极参与,因为我觉得参与活动的过程学到了很多知识。
学生C:我记得上课做过主题报告,也写过读书笔记。我会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因为真的很有趣。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可以与同学交流,和老师互动,明白了很多自己不懂的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上课要讲授的内容很多,所以占用很多时
间,相对来说,学生的展示时间就会变少,可以开展的活动就变少了。课堂活动的开展可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感,也可以加深对文学内容的理解。
(五)你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有什么建议?
学生A:偶尔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老师先不讲解内容,给学生安排小组,小组间根据任务选择内容:如、散文、小说、诗歌等,在其他小组发言的时候任何学生都可以提问,由发言的小组回答。如果学生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这时老师才可以补充,发言结束
后老师进行总结并对小组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在教材方面,我觉得提供给学生一本讲义更
好。
学生B:希望老师课前能够提供教材,这样我课前和课后就可以看一看教材了。作品中很多字词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够理解其含义。希望老师可以补充字词的解释和提供作品的时代
背景。
学生C:希望老师在很难的地方可以讲的慢一些,因为很多中国文化不是很好懂。老师可
以提前发给我们一些资料,因为有些资料我们找不到。提交的作业可以给我们指导,因为
我们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
首先,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中华文学经典》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堂活动,使得学生有课堂参与感。其次,学生认为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再次,学生希望教师可以统一教材,提前发一下讲义。最后,学生希望教师可以在课外给予指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系统的回复,学生的
作业可以短时间内予以回复和批注,提出意见。
综合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内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尚无标准的教材,教师上课随意性大,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学内容。第二,中国文学内容丰富,但课程课时少,课时内讲述中国文学内容有限。第三,教学模式单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第四,课堂内容以讲述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和活动。《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作为留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文化、人文背景、社会发展的主要课程之一,
因此有必要做出改变。
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混合式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混合式教学是“线上”+“线下”混合,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既可以实现在线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上巩固提高。学生利用教学平台搭建的课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混合式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前置,教学视频、预习任务和单元测验等平台任务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提高。混合式学习重视课堂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注重学生的参与,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做中学。混合式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观察到了学生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善于激励学生学习。总之,混合式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基于《中华文学经典》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混合式教学。
3.2教学工具分析
混合式教学需要搭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才能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在线教学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平台和工具一起协调学习的环境,目前,常用的教学平台主要有雨课堂、超星泛雅等。这些平台基本功能类似,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在线教学在选择平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1)课堂直播功能,需要保证音频流利,视频播放流畅,师生对话通畅。(2)交互方便,师生可随时打开音视频对话,教学视频产生回放。(3)平台能够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4)操作简单,各个功能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查找。(5)平台功能是否需要购买,直播时长是否有限制,注册是否有国籍限制等。基于以上因素本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平台选择的是超星泛雅pc端、超星学习通手机端和腾讯课堂。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和超星学习通创设课程,腾讯课堂作为课堂直播互动的授课工具。
3.2.1超星泛雅平台和学习通APP分析
超星泛雅平台是电脑端,超星学习通是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由于本校已经与超星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和超星学习通APP建设线上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发布各种教学资源和通知、单元测试、布置作业、讨论、开展课前和课后教学活动等。超星泛雅平台可自动评定客观性的作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超星泛雅平台能够全程记录相关数据,并生成相关的统计和分析报告。本课程利用超星泛雅平台的学校课程功能,任课教师通过平台创设课程,上传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超星泛雅pc端或超星学习通移动端进行学习。
超星泛雅平台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了章节课程模块、教学资源模块、通知模块、作业模
块、讨论模块和管理模块六个部分。如图3-1所示:
图3-1超星泛雅平台版块展示图
一、章节课程模块
章节课程模块包括课程章节、自主学习任务单、思考题、预习题、讨论和小测试六个模块。课程章节模块由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扩展书目等组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纲挈领性概括,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思考题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发散思维,提高阅读能力。预习题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学生要掌握的部分。小测试是包括本课的基础知识,通过小测试学生可以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测,教师也
可以通过小测试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内容。如图3-2所示:
图3-2章节课程模块
二、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混合式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的混合,教师主要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资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辅助学习资源主要分为媒体素材库、课件库、知识拓展三类,媒体素材包括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教学课件是教师上课环节的教学工具之一,通过直观的课件展示,系统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拓展主要是对作家生平的拓展,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知识总结和归纳。如图3-3所示:
图3-3章节资源模块展示图
三、通知模块
通知模块:学生可通过手机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等信息,教师通
过通知版块通知学生进行学习。如图3-4所示:
图3-4通知模块展示图
四、讨论模块
讨论模块的建立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开口说,大胆说”。讨论模块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助教问题模块,此部分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完成的话题讨论,问题简单,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散思维,自由发言。二是学生问题模块,此部分是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将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发布在讨论版块,其他学生可以解答疑问,自由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情况,课堂上针对性的解答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度。三是教师问题版块,此部分包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教学情况提出的问题,旨在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课堂自由讨论的形式,教师予以一定的积分奖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图3-5所示:
图3-5讨论模块展示图
五、作业模块
作业模块教师针对学生上课的学习情况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并及时查看学生的作业情况,针对共性问题予以课堂讲解,个性问题直接给个别学生反馈。作业模
块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期中、期末作业;二是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展示;三
是部分古诗的背诵音频。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和打分。如图3-6所示:
图3-6作业模块展示图
六、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任务的发布者和监督者,教师根据平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统计和管理模块就是在后台可以清晰分析出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进行个性化指导,并为形成性评价指标提供有力支撑。如图3-7所示:
图3-7管理模块展示图
3.2.2腾讯课堂分析
腾讯课堂是一款专业的在线教育工具。腾讯课堂对直播有较好的支持能力,可以生成回放,腾讯课堂可以直接生成链接,不需要学生下载软件,更加方便快捷。腾讯课堂提供清晰的视频、高音质的课堂直播效果,支持PPT演示、屏幕分享的授课模式,同时具备白板、提问、举手连麦、讨论区、课程回放等功能。腾讯课堂是专门上网课用的应用软件,具备专业性。但是腾讯课堂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教师版,叫腾讯课堂极速版,另一个是学生版,叫腾讯课堂。学生容易混淆名称,不能准确进入课堂。相较于其他直播课堂,腾讯课堂有延时,但不影响教学。上课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如图3-8所示,分别是分享屏幕、课件演示、播放视频及开启摄像头,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在各种模式之间切换。例如,打开分析屏幕是对教师电脑屏幕的分享,教师可以利用分享屏幕的方式打开电脑端超星泛雅平台进行学习和
互动;如果教师只想分析课件,那么打开课件演示模式即可;教师也可以打开视频播放模式,进行播放慕课视频等;教师可以选择开启摄像头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看得见教师,
形成上课的氛围。
图3-8腾讯课堂上课模式
第四章《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开发与实施
4.1《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设计
廖建玲(2013)在《国际汉语教学设计》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汉语教学设计的流程,
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情境分析、教学目标制定、课程组织、教案设计、学习测试和教
学评估。[48]本文中将教案设计单独设立章节4.3,其他部分如下所示。
4.1.1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研究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外籍硕士留学生,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外籍硕士留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本文主要从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国籍、汉语学习水平、汉语学习动机、汉语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需要移动设备
和网络的支持,从学生是否具备移动设备和是否具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进行调查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教学对象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共七名学生,一名男生,六名女生,分别来自韩国、泰国、塔吉克斯坦、乌克兰和约旦五个国家,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2岁,年龄跨度较大。学习者汉语水平方面,汉语水平均达到新版HSK5级,具备良好的汉语水平,之前都对中国文学有过涉猎,或者上过文学课程,因此学生都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从汉语学习动机来看,外籍硕士留学生学习动机强,大部分是为了从事与汉语有关的工作才进行深造,一部分学生现在在自己国家已经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从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风格来看,学生学习的风格是场依存型,喜欢课上与老师互动、沟通和交流,喜欢与同学合作学习。总之,外籍硕士留学生已经具
备较高的汉语学习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非常强,能够积极与教师互动交流。
由于学生对混合式教学不了解,在第一课前教师向学生解释了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以及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第一课尝试采用混合式教学,在第一节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第一堂课后是否能够接受混合式教学。如表4-1所示,第一堂课使用混合式教学形式后,其中16.7%非常满意,33.3%满意,50%一般,没有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表示不满。大部分学生对于第一堂课中教师的互动形式表示满意,对于课程时间的安排和设计表示满意。达到80%的同学认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其有帮助。第一堂课后学生满意程度良
[48]廖建玲.国际汉语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27
好,可见学生对混合式教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且同学们可以接受混合式教学用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
表4-1第一堂课后学生满意度
问题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1.你对第一堂课的授
课形式是否满意?
16.7%
33.3%
50%
0
0
2.第一堂课的互动形
式你是否满意?
33.2%
33.2%
33.2%
0
0
3.你对本课程时间安
排与设计满意吗?
50%
33.3%
16.7%
0
0
4.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设计对你有帮助吗?
16.7%
83.8%
0
0
0
4.1.2教学情境
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教学的所有因素,包含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合理安排物质
环境,提供舒适的精神环境。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工具等。学校为了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合理安排学生的上课时间,积极协调学生的上课时间,支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自主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和授课网络平台。本课程的技术学习环境是借助腾讯课堂、超星泛雅平台、超星学习通应用程序和QQ通讯工具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在混合式教学实施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全
部拥有智能手机,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在开课一周前,在QQ班级群要求学生下载超星学
习通应用程序,通过平台内人员统计,全部学生加入超星学习通内的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班级。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与中国存在时差,对上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将上课时间定为北京时间19点到21点。由此可见,学生可以使用各类线上教学工具和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在线学习。
二、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包含课堂氛围、班风、师生关系等。在精神环境上教师尽可能采用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归属感,形成良好的师生学习氛围。《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在线教学时,教师全程打开摄像头,保证学生有课堂的归属感。教师提倡学生通过学习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上课开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任课教师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营造积极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任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由此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风气。
4.1.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达成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层面
立足学生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文学知识。本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让学生不仅会读文学作品,还可以了解基本的中国文学常识。通过混合式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资源,获得不同的文学评价,既能了解文本之意,又能
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二、能力方面
通过讲述中华文学经典的赏析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赏析文学经典作品的能力,为其从事中文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和阅读作品,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文学学科的基本研究过程及中国经典文学研究的前沿发展和多元视角,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通过研读中华文学经典作品,培养学生文化对比意识,跨文化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文化习得能力。
三、情感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文学语言,感受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味文学世界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陶冶性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1.4课程组织
一、授课年级及班级:2020级留学生硕士班
二、教学内容:
《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主要讲述中国经典文学的形成、概念和特点,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方法,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点和赏析技巧。文学体裁包括诗词、小说、散文和戏剧,时间从古代到当代。课程主要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绪论、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散文和经典戏剧。教学内容选自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经典读本和作品选,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本》,《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丛书》的《中国古代文学卷》和《中国现代文学卷》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等。并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接受程度和兴趣喜好选出适合本课程的中华文学经典作品。具体作品如表4-2所示:
表4-2《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内容情况表
章节标题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课程简介、绪论、诗歌欣赏
第二章经典诗歌1关雎和蒹葭;拓展内容:饮酒、归园田居、木兰诗
第三章经典诗歌2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望、清明、夜雨寄北
第四章经典诗歌3李白生平及作品,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
第五章经典诗词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天净沙·秋思
第六章经典诗歌5再别康桥和雨巷;拓展内容:乡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七章经典小说1红楼梦;拓展内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八章经典小说2阿Q正传;拓展内容:骆驼祥子、家
第九章经典小说3边城;拓展内容:金锁记、围城
第十章经典小说4红高粱;拓展内容:活着、白鹿原、长恨歌
第十一章经典散文1论语·颜渊;拓展内容:庄子·逍遥游
第十二章经典散文2野草·秋夜;拓展内容:乌篷船、背影
第十三章经典戏剧1西厢记;拓展内容:牡丹亭
第十四章经典戏剧2雷雨;拓展内容:茶馆
三、教学参考书:《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无固定教材,参考书主要有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袁世硕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吴秀明总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卷、中国现当代文学卷)(浙江古籍出版社)。吴建国编著《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卷》(中南大学出版社),方长安、曾凡解编著《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卷》(中南大学出版社),宋剑华《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汉语水平、文学作品具备代表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单元及课时安排: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单元。本课程共16个教学单元总计32个课时。
五、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中华文学经典》。
2.授课时间:每周四北京时间19点到21点。
3.授课教室:腾讯直播课堂。
4.授课方法: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和互动。
5.课程要求:本学期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故成绩评估分为线上学习和期末论文两个部分。线上学习占比60%,期末论文占比40%。
6.课时安排:本学期共16周,每周四有两个课时。教学内容共十四章,每周一个章节。
其中第八周、第十五周和第十六周分别为期中考查、复习和期末考查。
7.教学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以第四周为例),具体见表4-3,4-4:
表4-32020-2021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经典诗歌1第三章经典诗歌2第四周经典诗歌3
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
第四章经典诗词4第六章经典诗歌5第七章经典小说1期中考查
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八章经典小说2第九章经典小说3第十一章经典散文1第十二章经典散文2
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经典戏剧1经典戏剧2复习期末考查
表4-42020-2021年第一学期第四周教学计划
时间:19:00-21:00课堂内容作业
10月15日周四第1课时
1.复习旧课
2.导入:反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引入本节内容。
3.教师针对超星泛雅平台讨论区小组问题进行答疑
4.教师精讲李白的生平和《静夜思》
1.背诵古诗《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2.将自主学习任务上传至超星泛雅平台
作业区
3.小组作业。活动名称“我是李白”,根据掌握的古诗鉴赏的技巧,假设“我是李白”,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以小组为
单位,课堂展示。
第2课时1.教师精讲《将进酒》和《望庐山瀑布》
2.课堂话题讨论:中国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表达多种情感。思考:月亮意象在中国诗人的诗词中可以表达哪些思想情感呢?你们国家会使用月亮这个意象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与中国有
什么异同呢?
3.课堂小结
4.布置作业
4.1.5学习测试
学习测试贯穿于整个学期,本课程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查和期末考查。单元测试设计在每一个单元,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在学生预习时设计单元测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包括选择、判断和填空等。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教师反馈。期中考查采用的是阅读报告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红高粱》、《活着》、《白鹿原》和《长恨歌》四篇小说中选择一篇进行分析。期末考查采用的是撰写文学评论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已学的作品中任选一篇进行评论。
4.1.6教学评价
一、学生考核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增加了线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果展示以及师生互动等环节。因此混合式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具备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这样的考核评价结果才能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教学效果。因此本次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平时成绩)+考查测评(期末考查)”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试行非标准答案考试,
注重考察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查(总结性评价)两个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监控学习过程,采用单元测验的形式了解学生预习是否取得了学习成果,教师针对测验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选人和发起话题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本课程主要指的学期结束后的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课程论文进行评价。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如表4-5所示。
表4-5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考核性质考核内容评价标准
形成性评价
(60%)
在线学习情况
章节学习任务点(20%)按完成任务点个数计分,全部完成满
分。
章节学习次数(20%)章节学习次数40次为满分
作业(20%)按照所有作业平均分计算
讨论(15%)发表或回复一个话题累积2分,获得
一个点赞累积1分。
章节测验(10%)按照所有测验的平均分计算
课堂互动(10%)按照课堂活动(问卷、抢答、选人、主题讨论等)所得积分积分,满30
分为满分。
签到(5%)累积签到次数积分,12次为满分
总结性评价(40%)
期末考查选择一部本学期学过的中华文学经典作品,写一篇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角度自选,3000字以上。
二、教师教学评估
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本文的教学评估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其他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包括学校组织的期末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包括针对本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态度、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对教学的建议,具体访谈内容和结果见章节5.2.1学生访谈。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从学
生角度反映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自评是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于本学期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具体内容
见章节5.2.2教师访谈。
其他教师评价是听课教师对本课程的评价,本课程有两位教师全程进行课堂观察,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教学评估表(见章节5.3课堂观察分析表5-2)是根据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在2006年的《课堂观察手册》中提出的LICC课堂观察量表和杨翼在《汉语教学评价》中使用的评估表,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设计而成。
4.2《中华文学经典》线上混合式教学开发
混合式教学的关键是对课程进行再设计和开发,很多研究者在探索混合式教学时,提
出了基于自身实践案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个成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应该是交互协作式·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交互协作式混合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活
动和任务,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支持学生在于同伴的交流与协作中,共同形成对问题的
理解。[49]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指的是将线下面授教学、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移动学习
三种方式完全融合、无缝连接。
本课程采用的是交互协作式·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但受疫情影响无法实现线下面
授教学,因此与冯晓英教授提出的交互协作式·完全融合型略有不同。本课程为学生提供
的教学环境是“一平三端”,即超星泛雅平台,超星学习通APP、腾讯课堂客户端、QQ群,实现线上直播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和移动学习三种方式的融合。
4.2.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分为线上超星泛雅平台和线上腾讯课堂两部分。如图4-1所示:
[49]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02):7-16+92.
34
图4-1教学组织形式展示图
线上超星泛雅平台教学包括课程搭建与教学组织。线上课程资源的搭建包括结构化微课设计开发、相关学习资源、单元测试题、问答讨论区创建;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包括查
看学习任务单、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完成测试习题、线上问题研讨。
线上腾讯课堂主要指教学实施。包括教师反馈答疑、学生学习汇报、教师内容精讲、主题讨论。
4.2.2教学环节
混合式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如图4-2所示:
图4-2混合式教学结构图
知识传递发生在课前(基础知识讲授):线上看视频+讨论交流+在线测试。知识内化发生在课中(学习活动开展):难点知识讲解+学习活动安排+展示预习任务+话题讨论。
能力培养发生在课后(重要问题解决):团队学习+问题或任务的研究性学习。
课前、课中和课后包含两个主体,一个是教师行为,一个是学生行为。教师课前首先开发教学视频,本课程的教学视频有两类,一类是教学微课视频,另一类是优秀的诗词朗诵视频,小说影视剧和戏剧的音像视频及其经典视频片段。依托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线上课程,设置多元课程板块,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中进行精讲授课,解答学生的疑惑。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小组汇报、主题讨论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答疑、组织指导学生团队进行协作学习、布置并检查学生作业。
学生课前进行线上视频学习,包括微课视频学习和诗词朗诵视频。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章节测验,掌握文学基础知识和经典作家作品。学生欣赏体会诗词朗诵类视频展现的经典文学的语言和艺术魅力,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把握。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章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完成课前预习思考题,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并在开课前两天通过学生端上传至讨论区“预习的疑难问题”板块,便于教师归类解答。学生课中展示学习任务,完成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课堂话题讨论。课后提交作业至作业版块,总结归纳整理课堂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4.2.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一切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料和工具。既包含各种教学设施,教学工具,也包含各种各种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等。本文的教学资源主要指超星泛雅平台上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化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教学工具
(一)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本课程依托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微课视频、慕课视频、音频、课件、各类学习资源、拓展阅读资源等。利用平台的讨论区,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利用平台的投屏功能,在课堂上进行签到、选人、抢答、投票、主题讨论等活动。利用平台的测试和作业功能,让学生自主完成章节学习测验和课后作业。
(二)腾讯课堂
疫情期间课堂讲授采用腾讯课堂直播的形式,直播功能包括Word和PPT课件展示、视频播放、屏幕共享、摄像头、画中画等。学生可主动连麦发言,在讨论区发帖互动。同
时腾讯课堂保存课堂回放,方便学生和教师反复观看。
(三)QQ群
教师组建留学生QQ学习群,利用QQ群发布上课信息和重要通知,学生利用QQ群与
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资料
(一)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学堂在线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50]慕课具备开放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的特性,它的出现丰富了网络资源。[51]慕课视频受众广,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平台选择自己需要的课
程进行学习;慕课视频内容丰富,平台提供了来自海内外高校各个教学学科的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慕课视频具备时空上的灵活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精选中国大学慕课、爱课堂和学堂在线中符合留学生文学教学的视频,帮助学生
进行课前预习。
(二)视频和音频
通过Bilibili网站搜索相关文学作品动画趣味解读,一部分文学作品提供电影资源,大部分作品提供音频,包括朗读和改编歌曲。综合利用各种网络优质资源,将资源融合在
课堂中,为学生拓展知识范围。
(三)授课课件
授课课件是现代教学的辅助工具,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动画结合可以帮助教师清晰的表述教学重点,整合后的画面条理清晰,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多方面的体验。本课程课前提供给学生言简意赅、美观大方的授课课件,在课中师生通过教师端展示的课件进行学习,课后学生可以自主制作课件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
(四)课前预习检测题
为了解学习的学习效果,本课程会提供给学生自我检测预习成果的测试题,设在每单
[50]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5-11.
[51]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2):10-12+39.元的末尾。根据每课的内容自由设置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或主观题,方便学生检测学习成果,对预习的内容有清晰的认知,同时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自主学习任务单
教师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基于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指导,自主学习任务单主要设计四部分。以经典诗歌3:唐代诗人李白一章为例,如表4-6所示:第一是学习指南,简要说明本次课程学习内容,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学习方法建议。第二是学习任务,根据本课内容制定学习任务和线上测验。第三是困惑与疑问,是线上线下课堂活动的重要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第四是课堂活动预告,旨在提醒学生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表4-6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华文学经典
授课对象汉语国际教育留学生硕士
教材无
开课学期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学分2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
授课时间2020.10.15
二、学习指南
学习单元经典诗歌3:唐代诗人李白
《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
(一)知识
1.熟读背诵三首唐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
2.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个性诗歌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
影响。
(二)技能
1.提高古诗鉴赏的能力。
2.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蕴含的语言、结构
38
学习目标特点。
3.了解《望庐山瀑布》的创作背景,能够赏析诗句,理解修辞手法。
4.理解《将进酒》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能够赏析诗句的韵律美和
语言美。
(三)文化与情感
1.了解思乡类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2.了解中国的酒文化。
3.借助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能够形成文化对比意识。
学习重点1.能够理解唐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各自表达的思想情
。
2.能够通过古诗阅读赏析诗句。
3.能够理解三首唐诗在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和使用的修辞手法。
4.了解中国的思乡类古诗蕴含的文化以及中国的酒文化。
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学习达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
知识的学习。
2.课前自主完成任务、课中向老师提问和课后讨论交流的混合式学习方法。
3.讨论法。师生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讨论版块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在线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师生通过课上的话题讨论环节,增强学生的文
化对比能力。
三、课前任务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1.通过观看视频和课件,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2.《静夜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如何理解《将进酒》中诗人情感由悲、欢、激愤到愁的变化?4.《望庐山瀑布》中动词“生”和“挂”有何妙用?谈谈你读完诗篇之后的感
受。
5.对《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进行翻译。
课前学习
效果检测
完成学习通平台的小测验。
四、困惑与建议
课前学习后仍存在的
疑惑或问题
对老师授课内容与形
式的建议
五、课堂活动预告
教师精讲答疑教师针对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任务完成情况,讲解本课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课前完成的小测验进行核对和讲解,并对学生
在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
务展示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1.2.3.4.5.的汇报展示,师生点评。
课堂主题讨论话题:中国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表达多种情感。思考:月亮意象在中国诗人的诗词中可以表达哪些思想情感呢?你们国家会使用月亮这个意象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与中国有
什么异同呢?
4.2.4教学活动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设计符合《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和学生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第一,利用语言智能,设计经典诗句或散文语段欣赏、学生讲故事、经典文章观后感等活动,提高学生文学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如图4-3和4-4所示,本课程开展的当代经典小说读后感、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句赏析等活动。
40
图4-3学生读后感展示图
图4-4学生诗句赏析展示图
第二,利用音乐节奏智能,设计经典诗词音频欣赏、配乐背诵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诗词节奏、音韵、旋律的感受和把握。如图4-5和4-6所示,本课程提供给学生古代诗词和
现代诗歌的音频,让学生根据音频进行诗歌朗诵。
图4-5诗词音频资源展示图(一)
图4-6诗词音频资源展示图(二)
第三,利用视觉空间智能,设计小说影视欣赏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画面感、空间感和文学形象感知力。如图4-7所示,本课程提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化资源,像《骆驼祥子》、
《阿Q正传》和《茶馆》等。
图4-7电影资源展示图
第四,利用数理逻辑智能,设计预习思考、双向问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作品分析能力。课前在平台上传预习题和思考题,预习题的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以便留学生理顺大概的教学内容。思考题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提高留学生的思考和质疑能力。课中设计师生双向问答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互动中
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五,利用人际交往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设计小组讨论、话题讨论、话剧表演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团队协作、自我表现能力。《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是一门文学课程,文学知识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并且教学对象为留学生,留学生本身贮存着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教师通过话题讨论环节搭建桥梁,使留学生将中华文化与本国文化
进行对比,增强留学生的文化对比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流意识。如图4-8所示:
图4-8话题讨论展示图
第六,利用内省智能,设计教师点评等活动,让学生找出优点及不足,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如图4-9和4-10所示,教师会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加以点评和补充,也会在每
图4-10教师作业点评展示图(二)
4.3《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案例实施
混合式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外籍硕士《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中的教学实施过程将以“李白诗三首”教学内容为例作简要说明。
4.3.1教案设计
课程类型文学课授课地点腾讯课堂直播
学生人数7人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共七名学
生,一名男生,六名女生,分别来自韩国、泰国、塔吉克斯坦、乌克兰和约旦五个国家,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2岁。汉语水平均达到新版HSK5级,具备良好的汉语水平。
教学内容
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
教学目标(一)知识
1.熟读背诵三首唐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
2.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个性诗歌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4.了解《望庐山瀑布》的创作背景,能够赏析诗句,理解修辞手法。
(二)能力
1.提高诗歌作品的鉴赏能力。
2.理解《将进酒》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能够赏析诗句的韵律美和语言
美。
3.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蕴含的语言、结构特点。(三)文化与情感1.了解思乡类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及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2.了解中国的酒文化。
3.借助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能够形成文化对比意识。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唐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2.能够通过古诗阅读赏析诗句。3.能够理解三首唐诗在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和使用的修辞手法。
4.了解中国的思乡类古诗蕴含的文化以及中国的酒文化。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2.课前自主完成任务、课中向老师提问和课后讨论交流的混合式学习方法。
3.讨论法。师生、生生讨论话题。
时间安排本课课时:2课时,共90分钟
教具腾讯直播课堂、课件、超星泛雅平台、超星学习通
教学过程详见下4.3.2教学过程
4.3.2教学过程
一、课前
(一)教师整合资源,建立学习章节,上传学习材料。
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建立九小节,如图4-11所示,其中包含教学内容四个小节,
如图4-12、4-13、4-14、4-15所示,分别是李白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预习任务五个小节,分别是自主学习任务单、预习题、思考题、
44
讨论和小测验。教师课前在中国大学慕课筛选符合本课主题的优质视频上传超星学习通的各个章节,在B站筛选简短有趣的动画视频上传至各个章节,三首古诗的朗诵音频上传至
资源板块供学生纠正读音,上传各个章节的学习课件供学生预习。教师上传资源后通过班
级QQ群和学习通通知板块告知学生自主学习。
图4-15《静夜思》章节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各个章节学习,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听朗诵音频、阅读李白的拓展知识和观看课件。在完成预习后,自主完成章节小测验。如图4-16所示,在李白诗三首的教学中,课前检测设置为最后,设置5道客观题,题目难度不大,与学生预习的文学知识相结合,共一百分,在平台设置正确答案,并附正确答案的解释说明,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无需教师批改,平台自动判分,将数据反馈至学生与教师,教师根据检测
情况,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中重点教学。
图4-16章节测验成绩展示图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预习中的疑问发布在讨论区。如图4-17所示:
图4-17部分学生的疑问展示图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小测验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了解关于李白的基本文学常
识,但不能理解中国诗歌的形式,不太理解李白古诗蕴含的深层含义。通过测试及提出问题情况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授课重点是讲解诗歌形式、古诗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和古诗中
意象的意义。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学知识。
(四)教师整合讨论区问题和查看测验结果。
课前教师对讨论区内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的测验结果看出学生对于基础性文学常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包含中国特色的文学问题难以深入理解,因此在课中主要讲解包含中国特色的文学问题,其中包括每首古诗的时代背景、古诗中蕴含
的人物思想以及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
二、课中
(一)教师课中精讲答疑。
教师课前五分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起签到,记录学生考勤情况,提醒学生按时上课。
教师在QQ群发布腾讯课堂直播链接,提醒学生进入课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简单的总结,利用腾讯课堂屏幕分享作为载体,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投屏功能将平台上的各个章节和功能展示在屏幕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部分内容课上精讲,以达到高效的授课效果,学生可以自主掌握的知识不再进行简单机械式重复讲授,让学生最大程度上获得文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答疑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由图4-19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既包含文学概念,如“乐府是什么?”,也包含对文章内容的提问,如“《将进酒》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分析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意象。”,还包括拓展性提问,如“中国还有哪些伟大的诗人。”教师在答疑过程中,利用投屏功能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分析教学课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对古诗全文进行分析总结,讲解古诗的背景、意象使用的妙处以及诗中蕴含的思想。借由学生提出的“李白是伟大的诗人,还有没有其他伟大的诗人”一题,介绍中国其他的诗人,比如陶渊明、王维、杜甫等,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的古诗,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展示自主学习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汇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教师予以点评。在学生展示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的活动版块,进行投票、选人、
抢答、主题讨论等活动。如图4-18所示:
图4-18平台课堂活动展示
本周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共5题,第1题为“通过观看视频和课件,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由于上课时间有限,学生无法投屏分享,因此学生课后提交在作业区。第2-4题,分别是“《静夜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如何理解《将进酒》中诗人情感由悲、欢、激愤到愁的变化?”“《望庐山瀑布》中动词‘生’
和‘挂’有何妙用?谈谈你读完诗篇之后的感受。”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学习通平台的
选人功能,选择一名学生进行回答,其他想发言的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补充发言。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打分,分数由超星学习通后台统计计入平时成绩。第5题,“对《望庐山瀑布》《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进行翻译。”通过抢答的方式,
由三个组分别认领一首古诗,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作答。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的环节,因为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常识也具备共性和个性。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可以促进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对比和
跨文化意识。
1.话题:中国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表达多种情感。思考:月亮意象在中国诗人的诗词中可以表达哪些思想情感呢?你们国家会使用月亮这个意象吗,表达的思想
情感是什么,与中国有什么异同呢?
2.学生讨论情况、词云如图4-19、4-20、4-21所示:图4-21学生讨论展示图(二)
3.总结分析讨论情况
教师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里已经做了课堂预告,提前告知学生讨论的话题是什么,希望学生有所准备,讨论过程能够更加高效。课中教师将此话题发布在讨论区,学生在手机端学习通的讨论区进行回答。由学生讨论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准确回答了月亮在中国古诗中蕴含的意义,并将自己本国中月亮代表的不同含义讲述出来。比如泰国学生认为在泰国月亮代表女性,表达的是温柔和优美,没有中国那么多含义。韩国学生认为中国文学与韩国文学密切相关,很多意义都是相似和相同的。在阿拉伯国家很看中月亮,因为与他们的信仰有关。在与学生的连麦过程中,学生表示对话题讨论很感兴趣,通过本此讨论,知
道不同国家中月亮代表的不同含义。
三、课后
(一)课后学生提交作业,教师批改提出意见
学生将作业提交至作业区,如图4-22所示,本周的作业是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学生课后将自己的故事背诵以音频的方式提交作业,学生积极主动的提交作业,有的学生还设计了古典风格的背景音乐,使得背诵更加优美。虽然学生的个别读音存在问题,但整体上语言流畅,吐字清晰。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将学生发音错误的字词以正确的读音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予以鼓励。
图4-22部分学生作业展示图
学生整理和复习学习内容。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故学生将本章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发送到作业区,如图4-23、4-24所示。通过学生的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仔细认真,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在形式上样式新颖、色彩丰富、简洁大方,在内容上知识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图4-23部分学生结构图(一)
图4-24部分学生结构图(一)
(二)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完成课后活动
本节课结束后,布置小组作业。活动名称“我是李白”,对李白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学习完成后,根据掌握的古诗鉴赏的技巧,假设“我是李白”,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展示。形式不限,可以是视频、音频、制作课件等。鉴赏角度包括古诗背景、诗歌类型、诗句理解、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
4.3.3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应用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是有效的。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任课教师的自我反思,将《李白诗三首》的教案设计的优点和不足概括如
下。
一、优点
在课前阶段,师生分工明确。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前为学生选择了合适的学习视频和资料,弥补了无教材的缺点。教师制定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发布在平台讨论区,既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又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方面,学生课前完成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和章节测验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知识面
明显扩大,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和小组合作意识大大提高。
在课中阶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方面,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教师不再“满堂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疑答惑,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课堂展示和话题讨论。学生方面,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对课前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
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课堂教学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课后阶段,利用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在课后阶段,学生可以将学习中的困惑发布在讨论区,由教师、助教和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提交各种形式的作业,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批复。教师在课后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合作项目,对小组合作的内容进行指导,对进度进行监督,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
生的多向联系。
二、不足
课前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源数量有点多,学生完成预习的时间增长,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一,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全部学习任务,但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不能全部完成学习任务,以至于在课堂上个别学生不能跟上进度。在学生任务展示时由于学生对腾讯课堂的操作不熟悉,浪费了一定的时间,由于技术问题导致了网络卡顿、接收消息不及时等问题。
第五章《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一是学生表现分析,通过学生的表现分析《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的是学生平时表现,主要通过超星学习通统计数据整理分析,总结性评价的是对学生的期末作业成绩和总成绩进行分析。二是师生访谈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分析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看法和建议。通过教师访谈,分析其对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结合师生的访谈,总结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三是课堂观察分析,其他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师生的表现,分析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5.1学生表现分析
一、形成性评价
笔者在超星泛雅平台进入统计版块,通过一学期的平台数据分析,实践班级共7人,均参与此次线上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来,学生考勤的出席率为95%,章节总学习次数4711次,作业完成19次,课堂活动参与82个,讨论区话题参与550个。主要从章节任务点完成进度、课程积分、作业完成率、章节测验完成进度和讨论次数五个方面进行
分析总结学生的平时表现。
(一)章节任务点完成进度通过图5-1可以看出教师共设置章节任务点277个,学生平均完成进度是192个,其
中全部完成章节任务点4人,有1人只学习了19个章节任务点。可见学生总体参与度较
高,大部分学生主动性强。
图5-1章节任务点完成进度展示图
(二)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由教师课堂组织的活动构成,包括投票、选人、抢答和主题讨论,由教师当堂打分。由图5-2所示学生最高积分为144分,最低积分为10分。课程积分在100分以上的有3人,1人成绩为10分。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在上课时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参与
课堂互动。
图5-2课堂互动积分展示图
(三)作业完成率如图5-3所示,教师布置作业19次,学生的平均完成率为81%,平均分为95分,其中1名学生未提交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映了学生对本次课程学习的认真程度,大部分学生对待作业认真,成绩优异。
图5-3作业完成率展示图
(四)章节测验完成度
如图5-4所示,教师总共设置章节测验13个,学生平均完成进度为11个,平均分87分。由测验成绩可以看出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积极完成章节测验。
图5-4章节测验完成度展示图
(五)讨论次数
如图5-5所示,师生总共发帖550个,其中话题数126个,回复数424个。通过数据
可以看出学生积极在讨论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图5-5讨论次数展示图
由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积极参与本次课程的学习,平时表现良好。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师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图5-6为平台统计的学生平时总成绩,平均成绩78分,80到100分为3人,
60到70分为3人,59分以下为1人。其中章节学习次数均为满分,讨论和课程积分各有
5人为满分,签到只有3人满分,章节任务点4人满分,但是章节测验和作业各有1人为
0分。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完成线上平台的各个任务点。
图5-6学生成绩展示图
二、总结性评价
《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本次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本次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期末成绩,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写一篇文学评论。如图5-7所示,学生期末课程论文的成绩平均分为94分,每位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完成课程论文并提交。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如图5-8所示。其中四位同学的成绩在90分以上,两位同学的成绩在80到90分之间,只有一位同学的成绩为70分,旷考的同学是本学期休学的同学。
图5-7期末文学评论成绩展示图
图5-8成绩报告单展示图
通过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观看平台资源、参与讨论、参与课堂活动、完成作业和完成章节测验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前积极预习,在课中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后完成任务和作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动能力、质疑能力和完成作业的效率得到提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总结性评价,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5.2访谈调查分析
5.2.1学生访谈
一、访谈对象与目的
由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籍硕士一年级的学生,选取的课程是《中华文学经典》,因此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法,选取的访谈对象是该班级的两名学生,A、B均为女生,在第一堂课后满意度调查时,关于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态度A是满意,B是一般。两位同学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未请假未缺勤,作业完成度较好,具有代
表性,因此选择这两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入访谈。本次访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并分
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看法,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应用混合式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和教学建议。
二、访谈内容与实施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访谈调查法(访谈提纲见附录二)对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进行了访谈提问,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六个维度,共17题,具体内容如下
表5-1所示:
表5-1访谈维度
维度题号题数
教师教学学生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的
态度
1-2
2
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环节的态度3-86
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活动的看法9-102
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资源的看法111
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的看法121
学生
学生学习能力
13-17
三、访谈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对两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提纲的维度设计,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籍硕士《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环节的态度、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活动的看法、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资源的看法、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的看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访谈
记录如下:
(一)学生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看法
问题1:你喜欢本次《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学习吗?为什么?
学生A:还可以。虽然我参考了很多材料,但是依旧不能全面的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全部知识。所以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所幸老师课堂上做出了解答,
使我了解的更加全面,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B:喜欢。因为超星学习通平台提供了很多资料,我可以观看教学视频也可以听音频看视频。老师的有些活动很新颖,是之前课堂没有的,我愿意参与其中。
问题2:你可以适应混合式学习方式吗?
学生A:勉强适应,因为每个星期要学习的文学作品量太多了。
学生B:一开始不适应,慢慢可以适应了。
通过以上访谈内容可以得出,学生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态度是积极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方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获得了更多的文学知识。但
是两位同学都提出来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自主学习的文学作品量多。
(二)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环节的态度
问题3:你喜欢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观看视频和资料吗?为什么?
学生A:喜欢。首先通过观看视频和资料可以细致的了解文学的梗概,之后根据自主学
习任务单可以掌握这个文学作品主要了解、考虑、重视的内容。
学生B:喜欢。自主学习任务单让我提前了解了课程知识,我可以一边预习一边完成任务单中的问题。
问题4:你喜欢在讨论区发布小组问题吗?为什么?
学生A:喜欢。通过在讨论区发帖可以分享不明白的问题,这个是挺好的。但是有时候没有想问的,可是必须要发帖一个,这给我带来了困扰。这学期以小组为单位发帖,所
以每个人都要很积极。
学生B:喜欢。在讨论区发布的问题都是预习过程中我不明白的问题,发到讨论区后老师会给我解答,其他同学也会回复。
问题5:你喜欢课中教师答疑环节吗?为什么?
学生A:喜欢。这是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学生的想法,可以看到更多学生不同的想法。
学生B:喜欢。因为老师会解答我的困惑,老师在解答其他人的问题时我也在思考,其他人的问题有些是我没有想到的,又丰富了我的知识。
问题6:.你喜欢在课上展示自主学习任务吗?为什么?
学生A:喜欢。通过展示自己准备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复习一遍文学作品内容。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学生B:喜欢。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我课前已经做完的,我可以向大家展示我的学习成果。
问题7:.你喜欢话题讨论这个环节吗?为什么?
学生A:喜欢。咱们班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文化不同,文学作业内涵也很不同。通过话题讨论活动能知道别的国家的朋友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还可以了解与中国文学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B:喜欢。因为话题讨论环节的问题都很有趣,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每个国家的
习俗也不一样,我知道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
问题8:你喜欢课后将作业提交在平台上吗?为什么?
学生A:喜欢。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将所有准备的内容表达完全,所以我觉得
在平台上一边写作业一边把自己学习的内容再整理一遍挺好的。
学生B:喜欢。因为提交音频作业的时候,老师会纠正读音,这样可以一直保存,一下次还可以听。
由以上访谈结果可以得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环节是喜欢的,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教
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活动的看法
问题9: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你喜欢的教学活动有哪些?为什么?(可多选)
A.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和课件
B.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C.画思维导图
D.小组讨论
E.平台讨论区发帖
F.教师课堂答疑
G.课堂话题讨论
H.教师在平台使用的签到、选人等互动活动
I.其他
学生A:A、B、D、E、F、G、H,不喜欢画思维导图的原因是因为每周的章节数目很多,画思维导图的工作量很大,这项作业占据了很多时间,我觉得没有必要。
学生B:都可以,因为这些教学活动都很有趣。
问题10:除以上教学活动外,你希望开展哪些活动?
学生A:我觉得可以展开一些诗歌朗诵,我记得有次课开展了诗歌朗诵的环节,非常的有趣。
学生B:我希望能够在课堂上上课,这样我们可以面对面交流,开展一些活动。
由以上访谈内容可以得出,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喜欢的,但是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画思维导图是非常繁琐的一项工作。同时,学生表示希望能够回归课堂授课,师生面对面开展教学活动。
(四)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资源的看法
问题11:你认为超星学习通提供的教学资源对你有帮助吗?举例说明。
学生A:老师们提早上传哪个星期学习什么文学作品。学生在平台上提交作业,老师马上打分。发帖子学生知道自己哪些部分学习不够好,老师也会在发帖区进行答疑。
学生B:有帮助,因为有些东西是我自己搜索不到的,老师进行了整理,是我更加清晰了。
由以上访谈内容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超星学习通的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帮助,在学习教师提供的资源基础上可以完成知识的内化。
(五)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的看法
问题12:你喜欢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吗?超星学习通(观看视频、章节测验、作业、讨论、章节学习次数、签到)+个人发言+期末论文
学生A:说实话喜欢是喜欢,可是平时的学习量很多,期中和期末考试也就有点压力
了。
学生B:喜欢,因为我可以查看自己成绩的由来,平台上的数据很公平。
由以上访谈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评价方式表达了喜爱,但是还是提出了学习任务重的问题。超星学习通提供的资源是多方面的,统计数据也是全部向学生公开,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平时成绩,对学生来说是透明化的评价方式。
(六)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问题13: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你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哪些提高?
学生A:上课以前,自己可以整理自己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看法。
学生B:主要是课前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我可以自由学习,自由的安排时间。问题14: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你的文学素养水平有哪方面的提高?
学生A:我通过学习多种文学作品,提高了我的基本文学素养。我能知道文学作品怎么
分析而且通过期末作业我也知道了文学评论怎样写。
学生B:通过课前预习,学习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的各种视频和课件,我学到了很多文
62
学常识,这学期还学习了新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问题15: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你的合作能力水平提高了吗?举例说明。
学生A:学期初的时候小组成员比较多,大家可以合作学习。但是因为线上上课,大家存在时差和网络问题,很难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B:因为老师给分配了小组,所以很多活动可以小组内交流完成,有时候任务会变
得简单了许多。
问题16: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你喜欢与老师在课堂上互动、回答问题吗?
学生A:喜欢,在课上,老师总会给我们很多的关注,并且老师上课特别有意思,我也很喜欢跟老师互动,能够和班上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新想法,老师
也经常给我们鼓励,所以我更喜欢课堂上跟老师的互动。
学生B:喜欢,因为老师使用超星学习通的功能进行选人或者抢答,形式很新颖,我回
答完问题后,老师还会对我点评和打分。
问题17: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你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吗?
学生A:喜欢,因为每次我遇到困难向老师询问的时候,老师总能十分耐心的给我讲解,并且能发现我在其他知识点上的不足,及时帮我补上漏洞,便于我今后继续接收新知识,
所以我很喜欢向老师提问。
学生B:喜欢,因为向老师提问题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老师也会给予我不同的解答,
是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不仅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的讨论区提问,还可以课上发表意见。
由以上访谈结果可以得出,通过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能力、文学素养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互动提问和答疑能力
的提高。
通过访谈内容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两位同学的访谈内容,现将观点概括如下:
1.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任务单能够让自己知道要做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算是学会了。微课视频资源保存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间学习。通过观看文学视频,对文学学习更加有自信了。
2.互动效果更好。课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讨论区提问也可以课上提问。老师会反馈解答,讨论区不仅有教师的回答还有其他同学的回答。
3.教学资源能进一步满足学习需要。课前的检测能够发现自我问题,在课堂上能有针对性的听讲,学习效率更高了;教师每次课前发布的课堂知识以外的资源,比较生动有趣,
更够满足文学学习需求。
4.喜欢混合式教学,因为平台上的资源丰富,有预习和复习资源。教学活动丰富,课堂上每个同学都有回答和提问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得教学任务更加轻松。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平台上的数据记录很详细,积分获得的项目和时间均有记录,评价更够
更加公平。
5.提出不足和建议。微课的视频时间有点长,占用太多课外时间,希望能够减少微课视频数量和缩短视频时长。
5.2.2教师访谈
在课程结束后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课程此次使用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和态度。本次教师访谈共设计四个问题,主要涉及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优势和改善,以及后疫情时代是否继续沿用混合式教学。现将任课教师观点概括如下:
一、本学期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较好。通过超星泛雅平台的管理模块,可以看出学生线上平台的章节点、任务单、作业完成情况、讨论情况都比较好。线上直播课时学生通过留言区发帖和举手连麦等形式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学生在课堂上在线展示汇报,
课堂主题讨论热烈,学生参与度高,能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跨文化对比。
二、在线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一)在线混合式教学均为线上教学,平台网站、学习通APP、腾讯课堂直播工具、超星投屏等的使用有时会出现技术故障。(二)腾讯课堂的线上直播学生无法打开摄像头,因此不能时时观看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如表情、动作行为等,无法实现学生跟老师的面对面交流,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师生、生生之间的物理、心理距离变大,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深入互动。互动形式间接且较单一,一般为留言发帖、连麦回答问题等,缺少线下教学互动的面对面直接性和丰富性。如朗诵、表演、小组辩论等。(三)学生小组的分组讨论和课内外小组活动因受时空限制而无法顺利开展。(四)线上平台学习虽然有老师监控、提醒,但有个别同学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课程参与度和任务点完成率不高,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三、混合式教学有诸多优势。(一)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线下教师讲授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痛点,即知识内容多,课时少,课上讲不完的问题。将大量的文学知识学习转移到课前线上完成,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测,课中不再重复讲授基础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答疑精讲、自主学习任务展示汇报、小组主题讨论完成知识的内化和高阶性学习。(二)教学方法:任务法、合作法、讨论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讲授法、问答法。(三)教学资源: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样,模块多元,不断更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四)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利用平台统计功能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权重,评价
数据保证了客观、真实、有效。
四、后疫情时代会继续使用混合式教学。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明显优越于传统教学,在理念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独特优势。它能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由传统的要我学、被迫学变为主动学、我要学。它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改变了传统教学
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结合《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特点继续优化混合式教学。(一)丰富并及时更新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完善并拓展平台的各个模块。深入学习并熟练使用超星泛雅平台和学习通APP的各种功能,减少技术故障的出现。(二)增加学习的高阶性和创新性,使学习具有挑战度。在平台章节任务点中引入本课程相关前沿热点问题,拓展研究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文学研究能力。(三)教学内容更加凝练,突出重点,教学方法增加体验式、项目
探究式方法等。教学评价要更加细化、科学化。
综上所述,任课教师对本次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满意,对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由于在线混合式教学受网络的影响较大,影响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通过本次实践的教学经验,在后疫情时代开展混合式教学会更加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完善不足。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展现,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问题意识,与教师的联系途径增多,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样。
5.3课堂观察分析
课堂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获得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LICC课堂观察量表是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在2006年的《课堂观
察手册》一书中提出的,该量表共有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
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这4个要素、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
简称LICC课堂观察量表。[52]
本次课堂观察是为了对教师教学做出评价,根据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在2006年的《课堂观察手册》中提出的LICC课堂观察量表和杨翼在《汉语教学评价》中使用的评估表,
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制定教师教学评估表(如表5-2所示)。在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有
两位教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观察分析。
表5-2教师教学评估表
评价项目评价
要点
评价标准评价结果
最佳得分5分,最低1分。
54321
教学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全部完成,效果良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合理教学
内容教学内容适量
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教学语言教师声音洪亮清楚教态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举止端庄文化背景介绍注重中外文化对比,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学组织QQ群发布腾讯课堂直播链接,通过学习通实施签到。
[52]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33(05):79-83.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课前超星泛雅平台发布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课件、视频和音频、思考题、预习题、自主学习任务单、单元测验和话题讨论。
课中解决学生在讨论区的疑问,对本课重难点进行精讲,鼓励学生展示任务单,发起课堂话题讨论
课后安排答疑,布置作业,指导小组完成任务
教师
指导
行为教师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
手段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测试、讨论答疑、投票问卷、抢答、连麦等互动方式。
教学效果教师
教学效果教学体现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学生
学习效果学生普遍有效地利用了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获得感和满意度较高。
两位教师观察“李白诗三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两位教师从事汉语教学多年且对混合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回收评价表整理结果如表5-3所示。
表5-3评价统计结果表
教学设计
(20分)课堂教学技能
(20分)教学过程
(40分)教学效果
(20分)总分
(100分)
教师11819401996
教师21720381994
通过回收两位教师的评价表可以看出对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基本满意。课后,两位教师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反思,认为在教学设计方面,由于学生在本国学习,存在时差,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很难做到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状态。在教学内容上,有的学生需要工作又需要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视频资料多少的度很难把握,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适应。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强有弱,预习的效果也不一致。在教学设计时,
尽可能听取学生的意见,筛选合适的教学视频。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线上学习网络存在
一定的延时性,有时在课堂上教师会产生学生没有听课没有应答的情况,教师也会产生一
定的焦虑。在教学过程方面,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增多,互动增多,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尤其是在话题讨论环节,学生愿意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学效果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学生表现,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学生的准备环节充分,所以在课堂老师提问和互动环节时积极踊跃。可见混合式教学
中的课前预习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对学生表现的分析、师生的访谈分析以及课堂观察分析,显示学生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获得了丰富的线上资源,提高了学习能力。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搭建了《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线上资源,实现了翻转课堂,改善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建立了师生的多向联系。因此,本次《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一定的益处,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
6.1研究总结
本研究首先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课程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但是受疫情的影响,只能开展线上混合式教学。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和教学工具进行分析,证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根据对混合式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为依据,根据目前课程存在的不足初步构建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实践证实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华文学课程的有效性。总结如下:
一、在疫情背景下,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采用了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授课的模式比较单一,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线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课前自主学习的平台,可以弥补单一直播课或录播课知识讲解不充分的不足。笔者通过前期的调查和研究,对混合式教学和《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
教学实践加深了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ADDIE设计模型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本研究利用ADDIE教学设计模型构建《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流程,使得教学设计流程条理清晰。利用ADDIE设计模型的灵活性与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通过前期分析,了解课程现状,充分调查《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设计和开发,结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和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在实施部分,根据前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进行教学实施,通过实施过程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此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构成了此次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流程,在设计部分结合汉语教学设计流程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了汉语教学的特点,使得整个混合式教学完整和符
合汉语教学的实际。
三、师生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以山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留学生硕士作为实践对象并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构建的线上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中华文学经典作品和微课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平台整合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提供的各类资源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进行归类,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查阅。以往《中华文学经典》课程资源多却无法传递给学生,通过平台整合储存资源的优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限制次数和时间的利用教学资料。通过这一功能解决了课时内无法讲授全部教学内容的不足,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提交的思维导图、文学评论、诗词背诵音频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资料,实现教学资源
的共享。
四、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对比能力。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是关于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的课程,但课程不仅仅是学习中国文学,通过课堂话题讨论,搭建中国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的桥梁,提高留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拓宽中外文学视野。《中华文学经典》课程充分考虑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因素,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问题设计围绕文学对比进行,通过中华文学和留学生所在国家文化之间的对比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学的理解。通过课堂
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形成性评价更加客观,不再单一着眼于期末成绩,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本研究在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度很高,积极与教
师互动,回答问题。
六、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课程构建中的不足。通过构建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本次课程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
效果,但也发现目前该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的不足,为该课程其他年级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通过本次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结合自身实践中出现的
问题和对中华文学经典课程的教学反思,给之后更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线上微课视频应该简短。微课视频资源应该简短,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线上视频资源数量不宜过多,注重视频质量,每一章节控制在2-3个。由于文学作品众多,应该对文学作品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其他作为补充资料。视频资源应
该降低理解难度,增加图片和细节描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突出问题导向,促进深度学习。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提出贴近学生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意识提醒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由低阶向高阶的发展。本次课程中学生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吸取本次经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疑问,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线下课堂可以开展话剧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受线上直播课堂的影响,活动展开方式有限,在线下课堂中可以展开多种师生和生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教学活动,“在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是调控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疑问。教师监督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适时给予辅导。学生是混合式学习的主体,混合式学习是学生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和内化,实现能力的提高。
6.2研究不足
一、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受疫情影响,本次课程留学生数量少,无法使用问卷调查法,只能使用访谈调查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只在一所学校进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虽然前期听了许多混合式教学的报告和讲座,广泛查阅了相关文献,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初期使用超星学习通各个功能比较生疏、视频资料的筛选需要大量的时间、各个版块的内容一直在不断地调整等。
6.3研究展望
本研究以《中华文学经典》课程为研究对象,设计合适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提升留学生文学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结合本研究的不足,希望在后续的研
究中进行以下探索:
一、后疫情时代,实现线上加线下课堂的混合,发挥线下课堂师生面对面学习交流的优势。
二、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到更多年级的留学生文学课,增加样本量,设置实验班和
对照班,通过数据分析比较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
三、学生普遍反映任务量大,占用课外时间多,因此学生负担重,不能长期保持学习
的热情。如何减轻学生的任务量,还能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师进一步需要考量的问题。
71
参考文献
A.期刊类
[4]卜彩丽.ADDIE模型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4):90-93.
[5]曹林红.留学生“文学课”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教育,2016(04):42-44.
[6]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33(05):79-83.
[7]董蕾.应用型师范类文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169-170.
[8]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02):7-16+92.
[9]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3):13-24.
[10]符素梅.留学生汉语听说课线上教学[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3):97-98.
[1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育,2004(04):21-31.[12]胡咏梅.混合式教学在对外汉语电影教学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9(23):7-8.
[13]黄超,王平,李科林.疫情防控背景下混合式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339-340.
[14]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9):18-24.
[1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1-6.
[16]刘成,刘鹏,陈国,蔡光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促进教学沟通中作用机制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276-277.
[17]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5-11.[18]倪海权.基于MOOC的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2):62-63.[19]彭鑫,瞿述,谢文武等.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混合式实现途径[J].计算机教育,2021,(2):44-48.
[20]孙曼丽.国外大学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53-160+172.
[21]孙文婧,杨琳.“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文学课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5):87-90.
[22]谭颖思.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8):42-43.
[23]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7-11
[24]王莉,赵希武.疫情期间数据驱动的线上混合式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8):42-45.
[25]王瑞烽.疫情防控期间汉语技能课线上教学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20,34(03):300-310.[26]王亚楠.SPOC模式下初级汉语听力课的混合式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61-63+96.
[27]王业奇,马遂莲.微信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汉语学习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4):99-103.
[28]韦依娜,包小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4):138-140.
[29]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72-75.
[30]西蒙斯,李萍.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8):9-13.[31]肖肖.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为例[J].山西青年,2021,(2):110-111.
[32]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王芹磊.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方式的特征、问题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3):20-28.
[33]杨加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J].社会科学战线,2010(07):268-269.
[34]杨紫娟,王强.基于混合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索——以HSK课程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0(02):15-19.
[35]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36]张博.大力发展在线教学是国际中文教学化危为机的必由之路[J].世界汉语教学,2020,34(4):447-448.
[37]张艳梅.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新课程改革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7):99-101.
[38]赵逸阳,李浩源,胡丽红.疫情期间新模式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2):77-79.
[39]祝志春,陈曦.来华留学生线上教学及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的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1):87-90.
B.专著类
[1](美)迈克尔·霍恩(MichaelB.Horn)等著,聂风华,徐铁英译.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08:20-52.
[2](美)乔纳森·伯格曼等著,韩成财译.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01:10-102.
[3]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8:21-36.[4]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12:44-56.
[5]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05:32-54.[6]廖建玲.国际汉语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16.
[8]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117.[8]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101-132.
[9]冉新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10:3.
[10]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杨翼.汉语教学评价[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8.11.272-273.
[12]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