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小企业定价权的保护机制研究
![]() |
摘要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与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其定价权常被大型企业或平台压制,议价能力弱、信息掌控力低、市场响应滞后等问题长期存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并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公平竞争政策体系中强调“健全市场价格机制”,这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定价权保护机制提供了制度指引。本文从三中全会改革精神出发,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定价权受限的主要表现与制度原因,探讨政府在反垄断执法、平台治理、信息透明、公共定价支持等方面的优化路径,提出构建“公正竞争+法治保障+数据支持”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定价权保护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公平参与、合理获利、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小企业;定价权;市场公平;反垄断;平台经济
第一章 引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其数量超过企业总数的九成,贡献了六成以上的GDP和八成就业。然而,在市场竞争中,众多中小企业面临定价能力弱、成本转嫁难、话语权低等现实困境,导致其在原材料涨价、上下游博弈、数字平台压价等场景中被动应对,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保护中小企业的合理定价权,提升其市场话语能力,已成为维护公平市场秩序与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课题。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强调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为定价权保护机制提供了战略方向。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中小企业定价权受限的典型问题,从三中全会改革精神出发,提出优化市场规则、强化平台监管、提升政策服务与数字治理能力等建议,推动中小企业实现由“价格被动接受者”向“定价参与者”转变。
第二章 当前中小企业定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小企业在数量与分布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在市场交易中定价权弱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被大型企业“议价压制”
许多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或边缘,议价能力弱,在采购、分销、零部件加工等环节长期被大型企业压价或强制延迟付款,无力主导合同定价。
2. 被平台“算法锁定”
在电商、配送、社交等数字平台领域,中小企业往往被平台以“推荐排序”“流量分配”为条件设置最低价要求,不得不压低售价获取曝光,造成“价格内卷”。
3. 成本上升无法传导
在原材料、物流、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背景下,中小企业因品牌弱、小规模等劣势,缺乏将成本上涨传导至终端市场的能力,导致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4. 信息不对称影响决策
中小企业难以获取高质量市场信息、上下游定价策略与行业趋势数据,造成定价盲区,进而在谈判与竞价中处于劣势地位。
5. 定价规则缺乏法治保障
当前在平台治理、合同管理、反垄断法规中,关于中小企业“定价自主权”的具体保护条款较少,执法标准不清,保护手段滞后。
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定价机制在执行中对中小企业存在结构性歧视,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亟需通过制度供给推动矫正与重构。
第三章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小企业定价权保护的政策指引
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调要“增强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这些内容为定价权保护提供了多重政策依据:
1. 明确市场规则的公平性
全会强调“健全公平竞争制度体系”,反映出政府在市场机制中应承担保护弱势市场主体、遏制垄断与垄断式行为的制度责任,为中小企业争取平等定价权提供法律基础。
2. 强调数据要素配置中的对称性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信息透明度和交易规则公平性”,意味着政府应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开放平台,为其定价提供数据支持。
3. 鼓励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平台企业监管,防止平台压价倾向与垄断控制”,为整治平台对中小企业的不当价格控制行为提供政策依据。
4.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从而增强定价中的数据采集、分析与策略制定能力,实现定价从“经验依赖”向“模型支撑”升级。
综上,三中全会不仅从制度、监管、信息与能力建设等多个维度为中小企业定价权保护赋能,也为物价局等监管部门提供了多点发力的现实依据。
第四章 中小企业定价权保护机制的路径建议
为将三中全会精神有效转化为中小企业定价权保障的制度成果,需从多方面建设综合性保护体系:
1. 完善反不正当压价法律体系
加快修订《价格法》《反垄断法实施细则》《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引》等法律文件,细化“强制低价销售”“单方价格条款”“算法操控价格”的违法认定标准,明确平台与大企业不得强迫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定价。
2. 推动平台价格治理责任制度化
要求平台经济主体建立价格透明度披露机制,对平台设定的“最低价”“算法推荐”等定价条件进行公示,并建立独立的定价投诉处理机制,接受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同审查。
3. 建设中小企业价格信息服务平台
由物价局牵头,联合工信、商务等部门建设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价格信息平台”,提供行业均价数据、成本趋势预测、市场价格指数等信息产品,提升中小企业定价参考能力。
4. 设立中小企业价格维权支持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价格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引入公益法律援助、仲裁绿色通道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价格争议中的法律保障,降低维权成本。
5. 鼓励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价格联盟
在部分制造、农产品、文化创意等集中度较高行业,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方式建立“价格自律联盟”或“联合报价机制”,形成议价合力。
6. 提升政府采购中的价格谈判机制公平性
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制度中,为中小企业设置合理的谈判空间与议价平台,避免“大企业低价竞争+高风险转包”压缩中小企业定价权。
第五章 结论
中小企业定价权问题不仅关系个体企业的经济利益,更是市场公平、公正和竞争秩序的重要体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素市场化改革、公平竞争制度建设与平台经济治理新要求,为中小企业定价权保护提供了全方位制度空间。
未来,需通过健全法律制度、优化监管规则、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提升中小企业自身能力四大路径,构建以“规则公平+平台约束+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定价权保护机制。物价局、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要协同发力,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价格形成中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推动我国经济走向更加均衡、健康和有韧性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