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 >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幼儿玩教具参与式设计研究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2-02-16 16:47 阅读:
论文,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数量迎来了又一波地增长,在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学前教育和玩教具都迎来了一轮新的蓬勃发展。玩教具作为幼儿娱乐和教育的载体,陪伴着幼儿时期的整个生活,同时社会各界对于性教育的启蒙日益重视并形成共识。但现存的幼儿性教育相关设计与幼儿之间不能达成理想的性教育目标,现有设计与幼儿认知需求的匹配还存在一定问题。从幼儿的认知特征出发,以性教育为目标,玩教具为载体,进行幼儿性教育玩教具的设计与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首先,本文梳理了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梳理了玩教具的定义、产生和发展,并结合案例分析了认知类玩教具在设计领域中的研究动向;对幼儿性教育的教育内容、要素及相关产品进行分析,总结了幼儿性教育产品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幼儿认知的一般过程、在玩教具中的认知影响因素和设计认知模式,为设计方法的提出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为了更好的捕捉幼儿的诉求,本课题引入参与式设计的方法,在介绍了一般流程和工具之后,根据幼儿这一群体做了方法的改进,随后构建了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模型和工具包。在开发阶段设计探测包来指导调研的开展;在定义阶段归纳总结幼儿的认知需求、输出用户角色模型;在开发阶段设计生成性工具包以指导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的实施,让幼儿作为设计的参与者参与到设计早期的构思与概念活动中,表达需求生成创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幼儿性教育玩教具设计需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最后,基于幼儿参与合作的研究结果、用户画像和性教育玩教具的设计策略,根据性教育适合年龄层的内容维度,完成了幼儿性教育玩教具的设计实践。该设计满足了不同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爱好偏好、行为特征,满足了他们的教育和娱乐需求,为其他教育方向的玩教具设计和其他群体的性教育提供新的角度和参考。
文章跨越学科界限,对认知发展理论、参与式设计以及性教育玩教具的开发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模型和工具包,为幼儿认知类玩教具的开发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并完成了以幼儿性教育玩教具为例的设计实践。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玩教具,幼儿性教育,参与式设计
目录摘要 I
1绪论 1
1.1课题研究背景 1
1.1.1备受关注的幼儿性启蒙教育 1
1.1.2蓬勃发展的学前教育类玩具 2
1.2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幼儿性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2玩教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3认知发展理论在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 5
1.3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6
1.3.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1.3.2研究的方法 6
1.4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7
1.5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8
1.5.1研究的内容 8
1.5.2研究的框架 8
2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 10
2.1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 10
2.1.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0
2.1.2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信息加工观 11
2.1.3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 14
2.1.4幼儿的认知需求 15
2.2玩教具的概述 17
2.2.1玩具、教具与玩教具的界定 17
2.2.2国内外玩教具的实例 19
2.2.3玩教具的产品分类 19
2.2.4认知类玩教具的设计动向 21
2.3幼儿性教育的内容、要素及相关产品分析 22
2.3.1幼儿性教育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22
2.3.2幼儿性教育的方式及其相关产品 24
2.4玩教具在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分析 28
2.4.1玩教具中幼儿的认知影响因素 28
2.4.2玩教具设计中的认知模式 29
2.5本章小结 31
3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流程与工具 32
3.1参与式设计的相关概念 32
3.2参与式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34
3.2.1参与式设计的一般流程 34
3.2.2参与式设计的一般工具 35
3.3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工具包的构建 37
3.3.1生成性工具包的构建 37
3.3.2探测工具包的构建 39
3.4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模型的构建 41
3.5本章小结 42
4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工具包的实施 43
4.1探测工具包中的定性研究 43
4.1.1自然观察 43
4.1.2深度访谈 45
4.2探测工具包中的定量研究 53
4.2.1问卷调查的信度分析 53
4.2.2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55
4.2.3问卷调查的相关性分析 57
4.3基于探测工具包的结论分析 642
4.3.1需求总结与问题归纳 64
4.3.2目标用户角色模型的建立 65
4.4生成性工具包的实施 68
4.4.1生成性工具包的内容确认 68
4.4.2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的实施 71
4.4.3合作设计的方案与结果 76
4.5本章小结 77
5幼儿性教育玩教具设计研究与实践 79
5.1幼儿性教育玩教具的设计策略 79
5.1.1增加外显信号的感官体验设计策略 80
5.1.2与幼儿认知行为相匹配的设计策略 81
5.1.3营造沉浸式使用情境的互动参与策略 82
5.2幼儿性教育玩教具的设计探索 83
5.3幼儿性教育玩教具的设计构思 86
5.3.1认识我们的身体 86
5.3.2生命的起源 89
5.3.3自我保护 93
5.4设计评价优化 96
5.5本章小结 97
6总结与展望 98
6.1研究的总结 98
6.2研究的局限 99
6.3未来展望 99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1.1.1备受关注的幼儿性启蒙教育
依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每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统计,2018年曝光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件317起,受害儿童超过750人。尽管从案件总数上看,2018年数据较往年相对较低,但案件平均受害儿童人数却明显上升,由2016年、2017年的1.8人、1.6人,大幅上升到了2.37人。尤其近两年儿童性侵案件频发,且低幼化趋势严重,恶性事件不断见诸报道。如:2017年社会媒体公布的红黄蓝幼儿园性侵案件,2019
年爆出的“新城董事长猥亵9岁女童”的新闻等。
图1-12018年儿童性侵案件统计
在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件背后固然有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但这也无疑给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性教育启蒙刻不容缓。
一方面,在与幼儿性教育相关的文献中表明,3至6岁是幼儿“性”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此时的幼儿对性充满了好奇与探究,急于了解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的身体有什么差异。
另一方面,在学前教育领域,国务院和教育部也先后出台文件对幼儿性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到“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1]。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部分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进一步指出,应该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2]。
尽管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给予关注,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大多数性教育聚焦在对青少年的研究,针对幼儿性教育的系统研究仍有待完善。
1.1.2蓬勃发展的学前教育类玩具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我国幼儿数量迎来了又一波地增长。从国家到家庭个人都将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幼儿身上。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4],在这些利好政策下,学前教育开启了一轮新的蓬勃发展。相应的早教类产品和产业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
在香港玩具展期间举办的“2020全球玩具市场新机遇”会议上,香港贸发局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家庭平均每年用于购买玩具的费用显著增加,从2014年的1069元上涨到2018年的2596元,增幅为143%[5]。CBNdata第一财经商业数据《2016儿童玩具市场现状与趋势概览》[6]报告中提到,国内消费者文教支出加大趋势明显,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使玩教具产品+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成为玩具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玩教具市场的消费与设计观念正在由过去以玩为主向玩教结合转变。从目前玩教具的研究方向来看,幼儿玩教具的教育意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关注点多聚焦于其教育性和娱乐性,相比而言,对幼儿认知需求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幼儿性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乃至社会性的总体工程,单纯的玩乐不足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以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遵循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玩教具设计理论体系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幼儿性教育与产品设计有机结合,让幼儿在游戏和愉悦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学会自我保护,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2
 
1.2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玩教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幼儿的教育需求和成长发展特点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针对幼儿性教育的文献也在迅速增加。通过“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外文文献库“webofscience”中对幼儿性教育研究领域、玩教具应用领域和认知发展领域的检索结果进行相关研究。
1.2.1幼儿性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幼儿性教育研究领域,检索到主题含“性教育”的文献较多,其中与“幼儿性教育”有关的文献共163篇,这些文章主要从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国内外性教育的模式对比,儿童性教育产品的实施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学前幼儿性教育源于美国、瑞典等西方国家。美国在1912年率先提出了“性教育”一词,希望将性教育纳入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学大纲中。国外性教育始于20世纪50-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探究与实践,多数发达国家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发展方向的性教育体系[7]。在性教育的设计和转型中,也是先国内一步,出现了许多幼儿性教育的书籍、手绘漫画和性教育短片等。
我国尽管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要正视幼儿性教育问题[8],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92年有学者撰文探讨了学前幼儿性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9],学前性教育的学术研究才逐渐开始,但由于起步晚以及传统文化惯性力量的影响,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由文献可知,国内学者对于幼儿性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幼儿性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方法。如:黄金花[10]在幼儿性教育目标的研究中,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科尔伯格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为参考,结合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了一套包含从最终目标到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系统的幼儿性教育目标体系。刘小红[11]提出幼儿性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树立科学的性别角色观、了解生命的繁殖过程、知道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别和养成自我保护和防卫意识。
(2)有关性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如:徐莹[12]提出应充分利用性教育绘3
 
本的独特优势开展幼儿性教育,使幼儿在图文互动中学习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性知识。沈明泓[13]提出游戏是幼儿进行性教育的一种方法。幼儿在虚拟的游戏情境中扮演性别角色,以此来获得相应的性别认同和情感体验。王莉[14]也论述到对于幼儿来说,在教授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时,需要一些直观、生动的图片来加以说明,游戏是他们探索世界最好的途径,特别是角色游戏能帮助幼儿强化自身的性别认识。在性教育设计实践方面,姚澜[15]针对儿童性教育的现状,以6-12岁的儿童为目标用户设计了一款儿童性教育移动应用。赵昕[16]提出了6-9岁儿童性教育绘本创新体系,并设计实践了性教育绘本。潘雅璐[17]用案例证明了利用绘本进行幼儿性教育的可行性。
1.2.2玩教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玩教具的研究领域,笔者检索到主题含“玩教具”的文献共有450篇,这些文献主要从教育学的角度入手,谈玩教具在课程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也有部分涉及玩教具的设计。
国外玩教具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快,理念先进,在设计和市场策略方面相对成熟。在理论研究方面,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马利娅·蒙特梭利著有《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有吸引力的心灵》、《教育人类学》等著作[18]。在产品方面,德国的福禄贝尔设计了一套培养幼儿能力的玩教具并创建了全球第一所幼儿园。意大利的蒙特梭利面向幼儿感官发育、日常生活、知识教学等方面设计了一套玩教具,直到现在还在全球广泛使用。丹麦的乐高玩具公司的设计者提出“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强调要把教育理念融入到玩具的开发中,将玩具与教育相结合来设计满足幼儿需求的玩教具[19]。
我国190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套儿童识字游戏《学部审定五彩精图文字》,开启了中国近代玩具与教育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先河。况宇翔[20]基于产品的特性研究,从儿童产品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出发,探讨了4-5岁儿童的基本认知特点。梁嘉[21]在儿童产品的创意开发中结合卡通、仿生、几何3种形态特点,探讨了儿童产品创意性需求的设计原则。孙学敏[22]探讨了儿童玩教具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玩教具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杜娟[23]在幼儿玩具交互设计的研究中,以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与机制为重点,提出幼儿交互式建构玩具的体验设计原则与策略。然而在产品设计方面,我国的玩教具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样式单一、创新性较差,往往是成人产品的缩小版,没有以幼儿为中心,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前提,可以说,我国的幼儿玩教具市场蕴含着极大潜力。
1.2.3认知发展理论在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
认知发展理论来源于认知心理学,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儿童成长中的许多规律,并对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4]。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可以看到,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认知发展理论渗入到儿童各学科教育的启示或者教学方式的探究上。在充分了解儿童心理的基础上,认知发展理论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儿童产品设计中。例如,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结合玩具书籍教育与娱乐的特点,提出玩具书籍的设计策略和方案[25];将儿童认知心理学引入玩具设计中,归纳总结出儿童早教类APP的设计理论以及实践方法[26]等等。虽然认知发展理论形成的时间很长,但在儿童玩教具的研究中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对课题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国内学者对性教育的内容、重要性和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都比较殷实,但与设计学领域的融合研究也仅仅处于初探阶段,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用户调研和现有性教育产品分析来找出最优教育方案。
(2)设计学中对幼儿玩教具的研究理论单薄,与整个研究的紧密度不够,多为对玩教具设计原则等方面的归纳,没有能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指导的理论系统框架。在教育学中,对幼儿玩教具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因此需要设计与教育两大学科导向的研究形成互补,构建出完整的幼儿玩教具体系。
(3)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心理学上的理论主要应用于教育学方面,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以玩教具作为载体,性教育为目的,从幼儿认知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幼儿与玩教具之间的教育互动过程具有充分的研究价值。1.3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3.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幼儿数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从国家到家庭个人都将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幼儿身上。有关幼儿性教育启蒙的必要性也被广为接受。当前,现存的设计与幼儿之间不能很好的达成理想的性教育目标,其设计与幼儿认知需求的匹配还存在一定问题。从幼儿的认知特征出发,以性教育为目标,玩教具为载体,进行幼儿性教育玩教具的设计与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课题拟从幼儿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对玩教具的认知需求、接受性教育的内容维度,总结出共性,从而明确性教育玩教具中的认知需求要素。其次,将参与式设计方法扩展到了包含幼儿这一类常被忽略的用户群体,以幼儿在玩教具中的认知需求为指导,运用参与式设计方法进行工具包的再设计,帮助解决幼儿难以自主表达自己的认知水平、需求和创意的问题。以注重用户的认知特点和需求作为导向的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流程与工具的构建为今后幼儿玩教具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策略。
1.3.2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以“性教育”、“玩教具”、“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参与式设计”、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网络资源等学术资料,全面了解当下幼儿性教育的发展进程、玩教具的发展趋势、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动态、参与式设计的设计方法等,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打好数据采集和理论运用的基础。
(2)自然观察法。到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幼儿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对现有玩教具的形式种类进行拍照记录。观察幼儿的行为特征,总结出幼儿在与玩教具互动过程中的特点,从中提取设计要素,为玩教具的开发提供一手资料。
(3)深度访谈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尚小,认知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其学习的过程需要老师与父母的指导。因此在访谈阶段,需要对3~6岁的宝妈宝爸进行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他们对幼儿性教育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在与孩子游戏过程中使用玩教具的种类和出现的问题。对3~6岁的幼教老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孩子对于“性”的认知及现阶段是否有性教育相关课程,课程的开展情况及个人建议,了解幼儿玩教具的使用情况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再设计的地方。
(4)问卷调查法。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定量分析,调研实施对象为孩子年龄在3-6岁的父母亲(幼儿看护者)和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针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性教育、玩教具的相关内容进行数据收集,使调查结果更具普适性和客观性。
(5)参与式设计工作坊。通过对参与式设计的研究,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构建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工具包。在生产性工具包的辅助下,通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的模式,让幼儿根据课程内容所创设的情境,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设计创造,以此使设计真正符合幼儿的需求。
 
1.4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本课题涉及设计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基础,对跨学科的合作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支持。课题的研究对象为3-6岁的幼儿,其自主性较弱,往往不能独立的表达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而在寻求幼儿监护人的调研支持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对幼儿性教育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相关一手数据的收集存在一定难度。
针对这些难点和困难,文章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在于:以幼儿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幼儿认知的过程和特点梳理了幼儿认知需求模型,引入参与式设计理论与方法,并围绕研究对象3-6岁幼儿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参与式设计工具包,尝试在工具包的指导下,引导幼儿做出反馈,通过观察和合作设计挖掘幼儿行为背后真实的需求,并最终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1.5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5.1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的内容组织如下:
第一章绪论。基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提出本文的的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相关概念阐述。阐述了玩教具、性教育、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现状,梳理已有文献的研究思路和实际应用情况,从理论层面分析认知发展理论运用于幼儿性教育玩教具设计的可行性,并梳理了幼儿在玩教具中的认知影响因素和认知关系,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流程与工具。对参与式设计方法的相关概念背景和方法路径进行整理分析,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改进了设计方法并构建工具包以指导后续的用户研究。
第四章幼儿认知类玩教具参与式设计工具包的实施。以幼儿性教育玩教具为例,通过探测工具包中的自然观察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幼儿教育市场和老师家长进行调研和深度访谈,从性教育、玩教具和认知三方面进行探究,总结3-6岁年龄段幼儿的典型特征、玩教具的使用现状和性教育的接受尺度。在生成性工具包的帮助下,开展线下工作坊,挖掘幼儿的需求与玩教具的使用愿景,将痛点转化为设计机会,引导和辅助幼儿进行创意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设计实践。
第五章设计实践。在数据和工作坊的基础上,从案例入手,通过幼儿“爱”的教育主题玩教具设计来论证第三、四章的相关理论成果,探讨实际结果是否促进了幼儿对于性的认知,达到了理论指导设计,设计验证理论的目的。
 
1.5.2研究的框架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