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
摘 要
第 1 章 绪论1
1.1 选题背景和来源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3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9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10
1.5 研究意义和价值 11
1.6 创新性和可行性 12
第 2 章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辨析
2.1 话语权
2.1.1 话语权的内涵
2.1.2 话语权的特征
2.1.3 话语权的本质
2.2 网络意识形态
2.2.1 意识形态的内涵
2.2.2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2.2.3 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
2.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2.3.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2.3.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型特征
2.3.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根源
第 3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3.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突出问题
3.1.1 有理说不出
3.1.2 说了传不开
3.1.3 传开被消解
3.2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3.2.1 发展性机遇: 现实基础坚实
3.2.2 网络化机遇: 传播效能释放
3.2.3 国际性机遇: 外部环境改善
3.3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
3.3.1 国际挑战: 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冲击
3.3.2 国内挑战: 多种不良思潮挤压
第 4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4.1 遵循科学性原则
4.1.1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
4.1.2 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
4.1.3 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
4.2 遵循人民性原则
4.2.1 坚持为了人民
4.2.2 坚持依靠人民
4.2.3 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4.3 遵循辩证性原则
4.3.1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4.3.2 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
4.3.3 坚持时度效相统一
第 5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
5.1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 提升内容质量
5.1.1 巧妙选取话语素材
5.1.2 灵活运用话语形式
5.1.3 恰当使用话语方法
5.2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体系, 增强传播效力
5.2.1 全面把握传播方式
5.2.2 发现遵循传播规律
5.2.3 持续优化传播策略
5.3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 提供环境保障
5.3.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3.2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
5.3.3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
摘 要
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 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的话语载体所表现 出来的传播力,其话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 力和感染力等,是话语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所有能 量和力量。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弥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话语的真理性 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本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网 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话语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影响力,即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影 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消 解等突出问题,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的发展性、网络化、国际性机遇已经到来。从挑战来讲,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凭借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不断冲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国内,多种不良思潮持续挤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 领导、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科学的指导理论; 要遵循人民性 原则,即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要遵循辩证性原则, 即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坚持时度效相统一。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围绕话语权内容体系、话语权传播体系、 话语权环境体系三个主要路径精准发力: 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要巧妙选取话语素 材,灵活运用话语形式,恰当使用话语方法; 话语权传播体系建设要全面把握传 播方式,不断掌握传播规律,持续优化传播策略; 话语权环境体系建设要营造风 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新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 话语权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 第 1 章 绪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①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掌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的新情况,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路,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举措,以此开创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崭新局面,而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研究应 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1 选题背景和来源
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个极其重要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②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这三个“事关”为我们讲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重新架构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人类进入 互联网生存时代,从生产力看,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都越来越清晰而深 刻地具有了新的网络性,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应地也是如此,网络 性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社会一个基本属性,而且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根源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映着特定 的社会存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便应运而生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 物,意识形态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狭义的网络意识形态成为了主流 意识形态即广义的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进入到这一阶段,客观现实实践要 求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要从传统的精英性、静态性、单向性的理论研究层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②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③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9.
面深入到大众性、动态性、多向性的话语研究层面,不断建设话语权,以此更好 地发挥出意识形态的作用。
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态 势更加激烈、隐蔽而复杂。从国际层面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 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是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国际话语权仍相对较 弱。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优势、资本优势不断以各种手段推行话语 霸权。全球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美国等利用话语霸权炮制出“中国病毒论”“东 亚病夫论”“信息封锁论”“侵犯人权论”“国设崩塌论”“经济收买论”等不 断输出反华意识形态,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国内层面看,随着改革 开放深入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影响,我国社会日趋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 化、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社会阶层利益分化等特征,与之相适应的是意识形态 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除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多种社会思 潮,这些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受众,建构非理性话语,催生非理性情绪, 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立足新时代建设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权大势所趋。
本研究的选题一定程度上也是笔者兴趣使然。 自进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以来, 通过课内外学习加之导师的导向性点拨,我逐渐培养起了研究意识形态的浓厚兴 趣,确立了意识形态研究作为我学习和研究的大方向。基于此,我广泛阅读意识 形态相关的文献,积极参与意识形态主题的学术会议,同时围绕“网络意识形 态”“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生活化”“五四时期意识形态建构”“马 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等主题撰写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我还相继参与了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话语表达研究”( 19CKS023)、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19 年度一般课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体发展理论研 究”(XYYB201904)、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0 年度一般课题项目“新时代网 络意识形态建设探析”(XYYB202006)三项课题。这些工作一定程度上拓宽了 我的研究视野,提高了我的研究水平,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从中得到了 极大的学术锻炼。有关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相关研究我关注已久、兴趣较 大,深以为该选题有很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故把此选题作为了我的硕士学位论 文的研究对象进行初步探究。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国内,学界围绕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
第一,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研究态势。通过在中国知网进 行检索,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篇名并含“网络”、 “意识形态”、 “话语 权”三个关键词的文献共 145 篇,其中期刊论文 117 篇、报纸文献 5 篇、会议论 文 1 篇、博士学位论文 4 篇、硕士学位论文 18 篇。发文时间最早的是《网络论 坛的“有限公共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 ,该文作者是杨文华,发表 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发文量最高的是 2018 年与 2020 年,均检索到 36 篇文献。
具体而言,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 2012 年—2016 年,研究起步,这一阶段发文量较少,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 第二阶段为 2016 年—2018 年,研究得以初步发展,发文量不断攀升并达到 2018 年高峰; 第三阶段为 2018 年至今,整体研究趋势稍有回落后,继续攀升,达到 2020 年新的峰值(见图 1)。
图 1.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发表年度趋势
分析发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起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有密切关系,其研究趋势的逐步加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呈正相关,如习
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之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 段。通过对此 145 篇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统计出 18 个高频关键词,参见 表 1。这些高频关键词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总体内容 特征以及研究内容之间的联系等。由表可知,学界较关注西方话语霸权问题、意 识形态建设问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与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问题、网络舆情问题、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治理重要论 述等,同时较关注网民、意见领袖等群体。
表 1.文献关键词频次统计表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话语权 68 意识形态建设 21
意识形态工作 34 网络传播次数 18
网络意识 32 习近平 17
意识形态安全 25 意识形态领域 17
话语内容 25 网络舆情 16
马克思主义 24 意见领袖 16
网民 23 新时代 15
话语霸权 23 意识形态 15
主流 22 话语体系 15
第二,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研究视域。目前学界大抵有以 下三种: 一是场域视域,即将网络视作一种场域、一种空间,把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放置于网络这个场域空间内加以限定,如邓琼云、林滨认为, 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新力量,深刻地改变
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开辟了人类生活的“第二空间”①;二是时域视
域,即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界定在某个时间段内或是某种历史方位下, 如谢霄男、李净将其界定在“微时代”, 在微时代情境下,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传
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面临着诸多新的发展困境②;三是环体视域,即
在某种环境或是某种特定条件下研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如曾长秋、曹挹芬指 出网络环境下环体由现实世界转向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结合,社会网络化及网络社
① 邓琼云,林滨.加强党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05).
② 谢霄男,李净.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构建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8
(02).
会化大大影响了意识形态话语权① 。场域视域突出的是空间属性,时域视域强调
的是时间属性,环体视域着重点在于环境属性。
第三,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在现有研究中,学界对此概念的使用并未统一,存在多种 提法,诸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主流意识 形态网络话语权”“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等等。在概念的界定上,学界同样存在多种看法,大抵有以下三种: 一是“网络 空间能力说”, 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影 响力、引导力、能力、权力、权利等; 二是“网络空间安全说”, 认为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安全的状态; ②三是“网络载体
领导说”,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通过网络这一话语载体、 阵地、渠道,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
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管理权。③可以看出,从概念的使用、提法及具体界定来看,
并未形成共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化, 追问其本质,把握其特征。
第四,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境况。当前,学界对新时 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关注,一是从国际挑战角度 李江静分析指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作为国家“软实 力”扩张的重要策略,使我国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严峻挑战,集中体现 在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信息安全侵略,以资本优势为主导的网络舆论生态危 机,以信息强权为利器的网络意识形态攻势和以话语霸权为压制的主流话语危局
等四个方面。④二是从网络特性角度,杨文华指出网络论坛具有“有限公共性”,
论坛主体的非理性、论坛空间的自由化、论坛议题的多元化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话语权,⑤赵丽涛指出网络拟态环境容易造成意识形态传播偏离“本真”状态,
① 曾长秋,曹挹芬.网络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特点[J].学习论坛,2015 (06). ② 赵欢春.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 ③ 王永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84.
④ 李江静.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际挑战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
⑤ 杨文华.网络论坛的“有限公共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4).
催生“碎片化”风险,①王飞、张荣臣指出网络话语资源结构性冲突消解了主流 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效果,②王天楠指出泛滥的网络舆情催生“鸡毛蒜皮效应”
“长尾效应”“晕轮效应”“尺蠖效应”, 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丧失话语权的风
险。③三是从文化冲突角度,周耀宏指出传统意识形态话语、非主流意识形态价 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造成一定挑战。④四是从意识
形态工作角度,王飞、张荣臣指出网络媒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深刻影响到意识形
态话语权博弈,⑤周耀宏指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各部门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合作缺乏充分协调,⑥夏慧、刘婉婉指出网络理论队 伍建设不到位、网络舆情监管质量不高。⑦五是从网络效应角度,王天楠指出鸡
毛蒜皮效应导致意识形态话语重心的偏移; 民生问题的长尾效应增加了意识形态 的负重; 羊群效应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 晕轮效应弱化意识形态掌控能力; 尺蠖效应迫使意识形态为公共政策买单; 等等。
对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学界普遍看到了互联网长足发 展带来的有利影响,但总体上研究存在不足。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 战略机遇期,意识形态领域也是一样,把握好这些战略机遇,用好中国优势,是 进一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法宝。因而要树立机遇意识,强化机遇研 究,重点把握互联网、大数据、媒体融合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带来的重大机 遇,同时要树立辩证思维,辩证地看待机遇与挑战,注重化危为机。
第五,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策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新时 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其对策路径大致可归纳为 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角度,李兴选认为要强基固本,创新 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始终扭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这一举旗铸魂
工程不动摇,紧紧扭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个基础工程不放松,⑧王飞、
张荣臣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增强话语认
① 赵丽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
② 王飞,张荣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及破解进路[J].理论导刊,2020 (02).
③ 王天楠.碎片化网络舆情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 (01).
④ 周耀宏.论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⑤ 王飞,张荣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及破解进路[J].理论导刊,2020 (02).
⑥ 周耀宏.论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⑦ 夏慧,刘婉婉.增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探析[J].社科纵横,2020 (01).
⑧ 李兴选.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J].理论导刊,2015 (02).
同,具体发力点在增强其理论先进性,注重其价值取向及发挥其实践性,①林伯 海、张改凤认为要着眼于意识形态的时代适应性和灌输方略的有效性来重塑,②王 天楠认为要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③二是从话语 权构成要素角度,话语主体方面要提升素质与能力,提高权威性,④引导网络意 见领袖发挥正能量; ⑤话语客体方面要提高受众接受话语水平; ⑥话语内容方面要 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升华,⑦要整合话语资源配置,坚持话语议题的守正
创新,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 话语载体方面要拓展多样性,用好传统 媒体创新转化的网络平台和空间,运用好互联网产生以来推陈出新的媒介和手 段,建立和巩固新媒体主流阵地; 话语表达方面要方式转换,实现中国话语标准
的“国际化” 。⑧三是从网络治理角度,王天楠认为要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以防治传染病流行的方式防止碎片化舆情事件发酵,要有效预判舆情合理统筹政
策,⑨陈娜认为要着力掌握网络技术主控权、网络议题设置权、网络舆论引导权、 网络交锋主动权,⑩蔡文慧认为要增强网络思维,净化网络环境,培育网络理性。 ⑪四是从立法执法角度,赵丽涛认为要以法治思维推进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设, ⑫罗桢、徐建军认为要践行法治理念,坚持立法与执法并重,严惩违法信息传播 相关责任者,⑬王飞、张荣臣认为要实现网络平台及网络监管制度科学化规范化 建设。⑭五是从队伍建设角度,李兴选认为要紧紧扭住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这 个关键不放松,⑮邓琼云、林滨认为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网络空 间意识形态能力建设,⑯熊光清认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和专家 队伍建设。⑰
① 王飞,张荣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及破解进路[J].理论导刊,2020 (02).
② 林伯海,张改凤.网络话语权争夺:意识形态的网络攻防战[J].思想理论教育,2015 (07).
③ 王天楠.碎片化网络舆情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 (01). ④ 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01).
⑤ 周耀宏.论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⑥ 石超.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7 (26).
⑦ 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 (01).
⑧ 周耀宏.论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⑨ 王天楠.碎片化网络舆情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 (01).
⑩ 陈娜.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 (06).
⑪ 蔡文慧.构建新型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N].学习时报,2019-03-29.
⑫ 赵丽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 (10).
⑬ 罗桢,徐建军.“受众本位”下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挑战与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 (06). ⑭ 王飞,张荣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及破解进路[J].理论导刊,2020 (02).
⑮ 李兴选.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J].理论导刊,2015 (02).
⑯ 邓琼云,林滨.加强党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 (05).
⑰ 熊光清.中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分析[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 (05).
现阶段,不少学者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对策和建议,这无 疑会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建设,但是从对策的精准性来看还是远远不 足的。为此,广大理论工作者需要进一步优化建构路径研究,找准症结、对症下 药,结合实际、分类施策,多在“精准”上下功夫。这还需要细化网络意识形态 话语权建构的目标,既要确立总体目标,也要细化为不同场域不同向度的具体目 标,以此提升对策的靶向性。同时,不断提升对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精准施策 才能精准发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网络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呈现出了 不少研究成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 字化生存》 中描述了数字化作为一种社会生存状态,对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 和影响; 英国伦敦大学高级讲师安德鲁 ·查德威克(Andrew Chadwick)在《互联 网政治学》 研究了网络技术对政党选举、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全球 治理等的影响;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曼纽尔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花就 12 年 写成《网络社会的兴起》 《认同的力量》 和《千年的终结》 信息时代三部曲,发 现了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当代社会系统之重塑,建立了功夫独到 的网络社会理论。
在话语权研究方面,国外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的“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将“交 往行动”看成是人们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达到相互理解的行为,并强调话语对交 往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语言及其运用,就没有人们的交往行为的产生,也无 法实现合理化的职能。第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Gramsci Antonio) 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葛兰西认为,在市民社会取得相对发达形式的社会里, 革命重心从暴力夺取向争夺文化领导权转移,谁能掌握文化领导权,谁才能获得 政权。第三,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权力理论”: 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他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施展权力, 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
相对于国内相关研究来讲,国外有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在时间上相对比 较早,在内容上相对比较独特,在角度上相对比较多维,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进 一步学习、翻译和引进其既有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理解和掌握其理论体系和学 术观点,尽可能地跟踪其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 另一方面我们要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其精华和成果,并对其错误的、反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认识要旗帜显明地加以反驳和辩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相关 学术领域加强和西方的交流互动和对话沟通,求同存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全 人类解放的学术事业。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选题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
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主 要内容,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价值、实践为研究重点,以推进新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为研究目标,着眼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继承 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研究。
本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即第 2 章) 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概念辨析。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 话语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 的话语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力,其话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 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是话语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 反映出来的所有能量和力量。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弥散性和动态性等特 征。话语的真理性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本质。网络意 识形态话语权是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话语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影响力,即网络 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
第二部分(即第 3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消解等 突出问题,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发 展性、网络化、国际性机遇已经到来。从挑战来讲,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 借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不断冲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国 内,多种不良思潮持续挤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三部分(即第 4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新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坚持 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科学的指导理论; 要遵循人民性原则,即坚 持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要遵循辩证性原则,即坚持继
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坚持时度效相统一。
第四部分(即第 5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新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围绕话语权内容体系、话语权传播体系、话语权环境 体系三个主要路径精准发力,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要巧妙选取话语素材,灵活运 用话语形式,恰当使用话语方法; 话语权传播体系建设要全面把握传播方式,不 断掌握传播规律,持续优化传播策略; 话语权环境体系建设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 络空间,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本论文的研究思想框架图见图 2。
图 2.研究思路框架图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文献研究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研究 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论断、观点,同时 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讲话、指示和批示精神,从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营养。除此之外,广泛收集、鉴别、分类、 整理、归纳、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获取更多理论支撑。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具有交叉性、渗透性、 综合性特点,为此,本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兼收并 蓄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信息学等诸多学 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把其它学科研究方法渗透于本选题研究之中,凸显诸 学科方法的交叉渗透优势,推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在本研究领域的交融、渗透。
系统研究法。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看成一个系统,并详尽探寻存在于系统 整体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各个要素,研究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功能。从系统 的观点出发,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 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要素的观点出发,分析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动态变化,搞好 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从结构和功能的观点出发,看到要素之间、 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揭示系统性质和 运动规律,从而推动系统发展。
叙事学分析法。透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表意系统的各种实践、现象与 活动,采用国外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等叙事学方法,从叙事学角度审视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状并提出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
1.5 研究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本研究立 足新时代,研究意识形态新样态—— 网络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 论品质的坚持,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 时代,发展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性质的网络意识形态理论。第二,有利于推动马 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创新发展。本研究将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挖掘马克思主 义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论断、观点,有利于在唯西方话语权理论独尊的今 天发展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的真理力量。
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掌握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本研 究将从现实维度分析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境况,从实践维度提出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将直接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与 提升。第二,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近年来,意识 形态领域出现了不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噪音”、 “杂音”, 本研究将从马克思 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角度对这些错误声音、错误思潮予以回击,进一步巩
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 基础。第三,有利于推进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本研究直接关涉 虚拟网络空间治理,有利于提高认识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能力和引导网络舆论的水 平,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
研究价值: 第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灵魂, 人们通常以意识形态来识别政党、选择政党。任何政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都必 然地增强本阶级的统治思想的话语权,以凝聚人心,巩固事业成果,维护阶级利 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实现长期执政,必然地 要求建设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话语 权是国之重器,一个话语权旁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将直接推进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建设,朝 着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明天不断迈进。第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不 断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使国家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获得广泛认同和支 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进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高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6 创新性和可行性
本论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研究视角新。以“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 话语权”为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现实性。从理论上讲,随着 人类进入网络社会,网络意识形态成为意识形态新的样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话语权的场域、时域、环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这迫切需要在理论上构建新的解 释性框架,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从实践上讲,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 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在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系统分析以 提出新颖、系统、科学、合理的建设对策。第二,研究内容新。理论维度上本研 究力争从新的角度对相关概念追本溯源、把握特征、重新界定; 现实维度上力争 全面探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实践维度上阐述新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原则,分析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 径。第三,研究方法新。本选题研究具有交叉性、渗透性、综合性特点,以历史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兼收并蓄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 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信息学等诸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把其它学科研究方法渗透于本选题研究之中,凸显诸学科方法的交叉渗透优势,推动相关 学科研究方法在本研究领域的交融、渗透。
本论文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研究方案的科学合理。本选题在开展基 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又注重其实践审视,整个研究方案凸显研究起点的历史性与 现实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研究思想的批判性与建设性。第二,可行 的技术路线。本选题遵循“概念阐释→现实观照→原则遵循→现代建构”的技术 路线,在明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置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纵横坐标,审视马克思 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前图景,并在此图景的逻辑推演中提出可行的建设 战略。
第 2 章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辨析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辨析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关键环节,概念的明晰标志 着人们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 一个多语素的复合概念,只有深入明晰其各个语素的一般特性及其本质属性,才 能形成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的科学认识。这也是深入地、全面地研究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认知起点、概念起点和理论起点。
2. 1 话语权
话语是主客体对象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 表达和形成的内容、形式及其载体的统一,是通过交流、沟通、讨论等表现形式 以及文字、图像、绘画、音频、视频等载体而表达的思想内容。话语权是指话语 主体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 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的话语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力,其 话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感染力,是话 语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所有能量和力量。话语权具 有一定的特征和本质。
2. 1. 1 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权”这个概念由两个基本语素组合而成,即“话语”和“权”, 正确 理解这两个语素是明晰话语权内涵的前提。
目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话语中还是在学术研究话语中,人们对“话语”这 个概念的使用都不同程度地与“语言”“言语”这两个相近概念混用、互用。词 典是阐释词语概念的重要工具,根据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 “语言” “言语”“话语”的基本释义见表 2。
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就已经对“语言”和“言
语”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言语受个人意志所支配,是个人讲话的行为和结果,而
语言是社会所共有的交际工具,①也就是说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 语言
① [瑞士]弗迪南 ·德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是概括的,言语是具体的; 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语言是静态的,言语 是动态的。这样区分明确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指导我们从具体的言语活 动中概括出一般的语言系统,从整体上研究语言的一般规律; 但是这种区分具有 历史局限性,它强调的是对“语言”的研究,却将“言语”拒斥出语言学研究的
大门,这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
表 2.“语言”“言语”“话语”词典释义
语言 言语 话语
名①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 、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 定的系统。“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
“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②话语: ~乏味|由于文
化水平和职业的差异,他们之间缺少共同~ 。① 说 的话 : ~ 粗 言语; 说的
名 名
鲁|行动~。动说 ;
说话: 你走的时候~
一声儿|问你话呢,
你怎么不~ ?② 话 : 天 真 的~|他~不
多,可句句中
听。③
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词典》 中对“语言”“言语”“话语”三个概念的相关 解释以及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语言”“言语”“话语” 三个概念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他们三者的内涵既有部分的重合,也存在着 交叉关系: 这是因为三者都与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行为活动——“说话”相 关,都是“说话”行为的派生物。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三者混合使用似乎不会对 表达效果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 但是在科学研究之中,厘定清晰三者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尤其是分清三者概念的区别与侧重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 历史意义。
随着“说话”实践的持续和发展,也随着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 和丰富,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语言”“言语”“话语”三个概 念尝试进行一定的学术区分和界定。我们回到这三个概念的起点——人类的“说 话”行为,“言语”是这三个概念中唯一一个具有动词含义的词汇,我们可以把 人类这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说话”活动概括为“言语活动”, 简称为“言语”; 言语活动既可以是对拟定文字内容的朗读,也可以是通过口头说话即口语来表达 思想、交流思想。当然,“言语”也可以作为名词,来指代说的话,即朗读的文
①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01.
②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06.
③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65.
字和口语中的话。
人们在进行“说话”和“言语”活动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交流时所依托的工 具就是“语言”。“语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部分构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 的语言,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体系。 “语言” 主要是作为名词含义的词汇,它也包括了“言语”作为名词含义的内容; “语言” 既包涵了用书面表达形式存在的“语言文字”, 也包涵了人们用语音所表达的“语 言口语”, 当然“文字”应该是语言的主体和主要研究对象。简而言之,“言语” 主要是定位于动态的言语交流的行为及其在交流过程中“说的话”; “语言”主 要是定位于一种静态的文字、口语通过一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交际工具、 符号系统。
“话语”与“言语”“语言”都有密切的关系,名词性的“言语”和“语言” 都可以包括和指代“话语”,名词性的“言语”可以和“话语”等同, “话语” 也可以是“语言”的相关内容,名词性“语言”的外延也要比名词性“话语”的 外延大很多,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主要作为动词性的“言语”是 和名词性的“话语”是完全不同的,就是名词性的“言语”也不能完全代替和包 含“话语”。 “话语”所包含的内容形式远远超出了名词性“言语”, 还包括“争 论”“讨论”“商量”“辩论”“对话”等多种交流形式的“说话”内容。还有, “话语”主要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特别是语言在口语和“说话”时的运用, 以及“言语”和“说话”行为的所有结果,它侧重于“语言”中与“言语”“说 话”交流活动密切相关的产物和结果。
“话语”既包括话语内容,也包括话语形式和载体。话语内容是人类言语交 流活动的具体思想和理论内容,话语形式和载体是言语活动中表达思想进行交 际、沟通所依托的多种交流形式和载体。人们的“言语”活动是转瞬即逝的,但 “言语”活动的产物——“话语”却可以保存下来,可以通过记忆保存在人们的 大脑中,也可以通过文字保存在甲骨、铜器、石刻、书刊等书面“文字”上,随 着科技的发展,“话语”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绘画等在形式保存在不 同的载体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所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中“话语”是名词性词语,话语 是主客体对象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表达和形
成的内容、形式及其载体的统一,是通过交流、沟通、讨论等表现形式以及文字、 图像、绘画、音频、视频等载体而表达的思想内容。
“权”作为政治学范畴的概念,内在地包含着“权利”与“权力”二重属性,
权利表达的是一种利益与资格,而权力是指某种支配力量。当前我国的学术界,
有学者是将“话语权”被界定为“话语的权利”①或“话语的权力”②或“话语的 权利和权力的统一”③ 。这样将“话语权”理解、界定为“话语的权利”,是因
为这些学者将“话语”界定为动词,认为“话语”与“言语”“表达”“说话” 是一样的,故而认为“话语权”是一种言论自由权或表达权。另外,“言论自由 权”或“表达权”是一种法律赋予、法律规定的行为权利,而“话语权”不是一 开始就被赋予、被规定的,而是在社会交往的话语实践中提升或者是降低的阶段 性结果性的存在。故而,我们认为“话语权”中的“话语”应作为名词属性,“话 语权”并不同于“言论自由权”或“表达权”, 不能用“言论自由权”或“表达 权”等界定“话语权”。再者,“权利”是法定的,可以放弃,但不可以随意扩 大、缩小或是建设; 而“话语权”不存在放弃、弃权,“话语权”在话语实践中 时而提升、时而降低,若要“话语”说了有人聆听、有人认同、有人实践,“话 语权”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若将“话语权”理解为“权利”, 那么势必 存在着这样的潜在语言纰漏: 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将国家、政党掌握“话语权”、 提升话语主导权等正当行为曲解为剥夺包括人民在内的话语主体的“言论自由 权”等。
因而,我们把“话语权”表征为一种权力属性,我们认为,话语权是指话语 主体在“言语”和“说话”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 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的话语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力,其话 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感染力,是话语 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所有能量和力量。
2. 1.2 话语权的特征
时代是话语的基础,实践是话语的根基,话语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生成后内在
① 冯广艺.论话语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② 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 界与社会主义,2011 (01).
③ 白立新.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 (05).
. 17
地衍生出了话语权问题。我们把“话语权”界定为一种表达“话语”的作用、力 量和能量的概念,那么在现实的话语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话语权具有以下 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话语权具有实践性。“话语”具有社会实践性,“话语”是从社会实 践中产生并作用于社会实践的; “话语”看似是纯粹的语言表达形式,实则是经 过选择和包装的历史内容;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折射社会现实,不 同的话语展示着不同的世界面貌,不同的话语具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同理,话语 权也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话语作用的发挥、大小、效果等等即话语权也是在 社会实践中生成、发展和发挥实效、得出结果的。同样的“话语”, 由不同的话 语主体来表达、通过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中来表达、表达 被不同的话语受众所接受,所产生的影响力即话语权也是不同的。“话语”所发 挥和展现出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感染力等即话语权及其大小, 都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式受到显性或隐性、大或小、直接或间接的社会 实践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话语权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这就是说人是社会之
中的人,是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亲戚关系、 朋友关系等等,而话语关系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社会关系。诺曼 ·菲尔克拉有言: “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
社会关系; 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
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 ”②话语是社会的产物,正是由于人类的劳动产生
了协作的需要,人类不得不进行交流,话语才得以产生; 同样,话语的实践活动、 话语的内容、话语的形式等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相应的不同话语背后 的话语权也具有社会性,如果不以社会为依托,话语权也没有存在的基础。
第三,话语权具有弥散性。世俗权力的运作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其特征是“线 性传导”, 而话语权力则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内而外、由中心到边 缘逐步扩散的,它的触角介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传导特征具有“辐射”性。 话语权的传导媒介多种多样,它可以在直接对话中产生,也可以通过文字、图画、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② [英]诺曼 ·菲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
音频、视频等话语形式超越时间、空间和距离影响受众。在现实的网络社会生活 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彻底摆脱话语权的控制或作用。话语权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产 生“辐射”, 还可以“遗传”和“迁徙”。比如,中国传统话语在今天依然根深
叶茂,这是一种遗传惯性; 同时,中国传统话语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落
地生根,这是一种迁徙本能。①
第四,话语权具有动态性。话语权不是天然而成的,话语权的生成过程也就 是在一定规律下“赢得耳朵”和“征服人心”的过程。马克思指出: “理论一经
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
底,就能说服人。 ”②话语权的生成是动态的“理论掌握群众” 、 “说服人”的
过程,也就是把理论从“文字”的形式经过“话语”的形式,使群众能够更快更 好地接受和掌握。一方面,话语权的动态性意味着话语权本身蕴含着从初始状态 发展到非初始状态的过程性,话语的发出、产生到话语的传播,从话语的传播到 话语对象即客体的接收,从话语对象即客体的接收到客体对话语意义的转化、吸 收、内化和反应等一系列的进程、步骤,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经历一定的 阶段现实过程、动态过程。另一方面,话语权生成的整个过程是起伏变化的,能 “说服人”的话语话语权势必不断提升,提升的动态过程也非一蹴而就,是螺旋 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不能“说服人”的话语话语权必然被消解。正如马克
思所说: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
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③在五四时期,围绕着如何改造中国,意识形
态领域激烈交锋,传统封建阶级意识形态在时代的冲击下苟延残喘,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经历发展与流变,空想社会主义渐成风潮却不过南柯一梦,马克思主义以
其真理性、广泛的代表性、正义性在广泛传播之中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交
锋交往交汇之中日益地被大众所接受,逐渐建构成为主流意识形态。④这一历史
过程便生动说明了不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动态变化。
2. 1.3 话语权的本质
话语权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一般都表现为,掌握着自身所认同、所认可、所坚
① 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高国际话语权[N].光明日报,2015-01-1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④ 李凯,李莲.五四时期我国主要社会思潮评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
持的话语内容的话语权主体,通过采用言语、演讲、教育、研讨、对话、谈判等 各种话语权形式和话语权载体,对处在宏观和微观的各种现实社会即话语权环体 中的话语对象即话语权客体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的行为和过程; 话语权所形成 的这种闭环和循环的行为和过程的目的,就是话语权主体要提高其话语在话语权 介体中的传播力、提升其话语对话语权客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加大其话语在话 语权环体中的公信力和感染力等。
分析话语权的互动过程、互动模式和作用发挥,我们可以发现影响着这个互 动模式良性循环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和作用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说,有话语本身 的真理性因素、有对话语权介体的有效选择和使用因素、有话语权主体和客体本 身的素质和能力因素、有话语权环体的发展程度因素,等等。那么其中影响话语 权作用发挥的最本质的因素是什么呢?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我们认为,话语的真理性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 本质,此两者乃是决定着话语的作用和能量即话语权的本质性因素。
话语的真理性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人们的话语既有日常的口语、生活用语, 也有专业的科学的知识的学习、交流、沟通用语,不管是日常的还是专业的话语, 其话语的真理性乃是话语权最本质性的内容,或者说,真理性的话语是话语权的 内在本质。如果我们的话语中充满着错误、虚假、非科学等非真理性的内容,那 么这种话语在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时,只能给我们和自然界带来失败、损失、 破坏和灾害,不仅不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安全的、有益的自然财富和身心享受,还 有可能会破坏自然、伤害自然让人类经受大自然更大的“报复”。 如果我们的话 语中充满着错误、虚假、非科学等非真理性的内容,那么这种话语在我们认识和 改造社会关系时,也只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矛盾、问题、欺骗、灾难和内耗,不 仅不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关系,也不会给我们带来社会 的正价值、好的社会文明和成果。
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本质。话语及其背后的常识及其专业理论基础是社 会生活的精神内容和文化产物,均属于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也都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作为社会存在的实践基础,由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存在,都制约着、决定着人类的 全部社会生活。所以,从本质上讲,话语权最终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或
社会实践所决定的。从国家的层面来看,话语权是利益的表达与选择,比如,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集中体现着将人类整体的、 长远的、共同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的人类优先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 欢迎; 而“疫苗优先美国使用”、 “是时候让世界卫生组织为此负责”等美国话 语暴露出的是“私利优先”、 “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意识形态,从而遭到世界 有识之士的抵触。这两种不同的话语产生的话语权差异,背后都是利益的较量, 一个是反映着整个人类的社会存在,另一个是反映着部分阶级、阶层的社会存在。 恩格斯曾经说过: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 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
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
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①
2.2 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愈深入,就会愈自觉地
汇聚到一个焦点上,这个焦点就是意识形态问题。②随着网络社会的形成以及深
入持续地发展,传统意识形态已经发展演变成一种崭新的网络意识形态样态。
2.2. 1 意识形态的内涵
正如人们在使用“地球”这一概念之前地球就早已产生了,哲学家们意识到 意识形态的存在,才开始尝试命名称谓意识形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可算是
意识形态概念的滥觞,他认为理念是事物的类本质,是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
遍共相, “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且最终归结到理念。 ”③柏拉图的“理
念说”充分地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对观念上层建筑的思考。到了文艺复兴,培根提 出“四假相说”推动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命名实践,培根深邃意识到观念不可避免 的虚假性,并根据原因的不同划分出“种族”、 “洞穴”、 “市场”、 “剧场” 四种假相,这促进了人类思索如何破除假相的屏障、求得真知,对意识形态概念 的降生无疑是一针强大的催生剂。终于,18 世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其著作《意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7-798.
②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
③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70.
识形态的要素》 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关于观念的科 学”(“观念学”或“细想体系”) 。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一般描述性的 概念,并不含否定或是肯定的价值判断。这遭到拿破仑的强烈反对,由于意识形 态与拿破仑谋求帝制、重塑宗教权威发生了冲突,故而拿破仑将意识形态说成“虚 幻的形而上学”,意识形态在概念史上第一次成为贬义。
有趣的是,到了马克思这里,马克思直接受特拉西影响沿用“意识形态”概
念,却似乎赞同拿破仑的态度,对意识形态采取否定的、批判的态度。与拿破仑 维护帝制的出发点不同,马克思斥责意识形态为“虚假观念”、 “虚假意识”是 为了清算和批判一切旧哲学,创立唯物史观。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
思谈到: “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创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为何
物的种种虚假观念。 ”①这里马克思所说的“虚假观念”是就以往的旧意识形态
的具体内容而言的,是对旧意识形态统治世界的尖锐批判,也就是说“虚假观念” 是特殊的具体的某种意识形态,而不是指一般的意识形态概念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从前的一切旧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空想 社会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并将意识形态作为 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来使用,置于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于整个社会结构 的最上层。马克思常用基础和上层建筑喻指一座完整社会大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 部分,基础指的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 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马克思 对此作了经典的表述,他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 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
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②
在图 3 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观念上层 建筑”是马克思从一般层面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抽象与定位。那么,意识形态具体 的包括哪些内涵呢? 本文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进行说明: 意识形态是 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艺术、宗教、哲学等。①图 3.社会结构层次图
2.2.2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第七版,“网络”一词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 “网络”指的是由若干元器件或设备等连接成的网状的系统,如: 计算机网络、
通信网络、互联网; 广义上的“网络”指的是网状的东西或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
支组成的系统 。②我们可借用英语当中的两个词汇代指这两方面的含义: 用 “cyber”代指狭义方面的网络、互联网,用“network”代指广义上的网络。
不少学者基于狭义上的“网络”(cyber )界定“网络意识形态” ,认为网 络意识形态就是一般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如卢黎歌等认为“网络意识
形态是以网络为载体产生的意识形态新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从现实向网络延伸
的生存现象”③ ,诚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革命拓展了人类活
动空间,网络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后的第五场域,在这个虚拟空间, 人们同样建立了企业、工厂、商店、学校、娱乐场所…… 同样进行着人的有意识 的活动,产生着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但是,把网络意识形态界定为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简单移植与再现,我 们认为是有局限性的: 第一,从网络主体存在形态来看,网民并不是封存于网络 空间的虚拟存在,依旧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是现实存在和网络虚拟存在的 统一; 第二,从网络社会关系来看,这种关系不是虚拟的线上关系,都能在现实
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9.
②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53.
③ 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
社会关系中找到原形; 第三,从意识形态的形式上来看,现实的意识形态除了网 络意识形态之外,是不是还存在非网络意识形态或网下意识形态呢? 它们相互之 间的关系如何理顺呢? 等等。
本文是基于广义上的“网络”(network)来界定“网络意识形态”的。这 里的“网络”并不仅仅限于某种具体网络形式,如互联网、电信网、因特网等, 而是超越狭义的网络的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网络、网络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 迅猛发展,除了狭义的网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重新架构着人们的 社会生存方式外,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比较高级的广义网络和狭义网络共生共存 的大网络时代—— 网络社会。
马克思指出: “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
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
①这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定阶段的共同生产生活方式。这
也说明了,人类社会自从诞生以来,就处在各种各样的网络之中,有家族家族宗 族的血缘网络,也有地区民族国家的社会网络,还有生产力、生产方式链接的生 产关系网络等等。
从网络生产力说起。伴随着新一轮信息革命的产生,狭义网络技术出现了并 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人类依靠狭义网络形成了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能力,毫无疑问,这种能力深刻影响到整个人类生产生活的各 个方面。从劳动本身看,网络大大增加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劳动者看, 发展到广义的网络社会中,脑力劳动及脑力劳动伴随的成果——知识,越来越成 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从劳动资料看,网络近乎全面地发展了各种基于信息互联的 生产工具; 从劳动对象看,网络拓展了各行各业的生产空间,加快了传统产业的 转型升级。网络是生产力发展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的,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
方向。②再谈谈网络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 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533.
② 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 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N].人民日报,2018-04-22.
关系。”①网络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工业 4.0 、互
联网+ 、电商都是网络社会的产物。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远程办公、线上教育 渐成风靡,据有关数据统计,仅 2020 年春节期间,国内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超过 3 亿,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远程办公不仅满足了疫情当前企业的切实办公需求, 从长远看这或是未来办公作业形态不可或缺的模式之一。网络生产力催生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平台为核心组织的多种新型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就业、生产、消费等活动的运作形式并引发了劳动关系的新变化。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生产方式,这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决定着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观念上 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人类进入网络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越来越清晰而深 刻地具有了网络性,网络性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社会一个基本属性,而且会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这里的网络性表征的是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的广度和程度 的空前加深,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人类的群体性发生弱化,个体自主性得以 增强。比如,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使世界各个地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基于此,人 类可以更加频繁地出行,出行的距离也越来也远,这直接降低了人类对居住地的 依赖性,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出行的能力不断增强。像这样的网络还有很多,诸 如通信网络、电力网络、计算机网络、商业网络、物流网络等等,网络社会全面 崛起。网络意识形态便是网络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
2.2.3 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
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社会的新产物,是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表征着连接性、 交互性的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在人类社会早期就被发现了,传说在原始社会的中 国,伏羲就已经教会了部落子民结网捕鱼,渔网成为劳动资料体现着早期人类原 始的网络意识。到了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早期,我国古代哲学中已有“天地交 而万物通”的经典论述,这意味着人类对网络意识认知的深入。随着社会交往的 不断扩大,人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社会的网络属性不断强化。进入 20 世纪中后期,狭义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广泛地使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网络属性全方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② 刘皓琰,李明.网络生产力下经济模式的劳动关系变化探析[J].经济学家,2017 (12).
位、深层次的深刻文化,人类社会进入到网络社会的新阶段、新形态。狭义的网 络及其技术催生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每一个细 胞都被网络所渗透,诸如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的通信网络、密集排布 的电力网络、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高效经济的商业网络、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等都成为社会的基本存在。唯物史观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①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根源于网络性的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映着网络性的社会存在,网络意识形态便 应运而生。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新阶段。根据社会存在的网络属性的差异, 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传统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任 何时代的意识形态都和以前时代的意识形态有联系,网络意识形态脱胎于传统意 识形态,其形成与发展自然而然地保留着传统意识形态大量因素,比如人类迈入 狭义网络社会之前,传统的封建思想依然残存于不少人的脑中。意识形态是具体 的、历史的,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时代,意识形态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这是 由经济基础的差异决定的。在当今社会,没有哪项科技可以与互联网带给人类的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相媲美,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引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网络性 变革,迎来了网络社会的全面到来,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发生 了颠覆性的全面变化,意识形态进入新的阶段,它从本体上形塑成崭新的网络意 识形态样态。
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新发展。网络凭借其开放性、互动性等优势,突 破了传统时空的栅栏,实现了单媒体向多媒体的革命性发展,把文字、数据、声 音、影像等进行丰富组合,意识形态有了多姿多彩、形式各样的表达与传播。从 意识形态的接受来看,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不可否认地提高了人 的主体地位,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人不再是弱小的个体,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 体,具有相较于之前的更强的自觉性,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自主选择接受网络意识 形态,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网络意识形态不仅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 实现人的目的,确证主体的本质力量,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加强并改善了 人和社会的联系。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有这么一个观点,他认为“媒介是人的
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延伸”① ,第一媒介文字印刷品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第二媒介广播是人的听觉
能力的扩展,第三媒介电视拓宽的是视觉、听觉、触觉,那么第四媒介网络将人 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地延伸了,人与社会的联系全面加强,也赋予了人更多的自由。
2.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由网络意识形态与话语权构成的复合概念,相较于传 统意识形态,其话语权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特征,其生 成根源包括坚实的话语基础、科学的话语体系、坚定的话语自信、有效的话语方 式等等。
2.3. 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前文已述,话语权是在话语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力,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 社会的意识形态,那么,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话语实 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影响力,即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 信力和感染力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 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 社会意识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也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 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 的科学理论成果,是被写入党章、载入宪法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 宁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党和国家法定的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是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是要不断拓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作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今网络社会的话语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感染 力等等,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
① [加拿大]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理想和信仰,更加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自 信,激发和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2.3.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型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型特征是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话语权而言的,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范畴,其主体是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者,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产生者、发出者、组织者; 客体即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的受众,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者的交流对象、作用对象,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内容的接收方; 载体是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者对不同爱众采取不同的传播工具、 传播方式等交流媒介,是指所通过的具体工具和中间环节来影响受众; 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权的环体是指实现网络形态话语权的外在条件和环境。
第一,主体趋向复杂难控。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 络中的信息源,人们可以自由快速地发布信息,这就造成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复杂 多样,在网络上,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他各种意识形态也充斥其中,良 莠不齐,很多内容虚假不实。同时,网络互动性强,各种信息都可以得到快速传 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获取信息,很多信息一经传播发酵就会造成意想不到 的影响。互联网上活动自由随意,网络的隐匿性也给治理管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人们可以隐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部分甚至全部身份,在网络社会,人们能以一 种更开放、更大胆的姿态介入。网络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全世界发生的任何社 会事件都有可能呈现在网络上,引起论争、论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主体及其
话语的复杂性、难控性日益深刻地体现了出来。
第二,客体趋向主动选择。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①作为接受者,
受众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最终环节,网络意识形态只有被受众所接受才会起作用, 离开了受众,意识形态就没有意义,就无从谈起。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受众的被 灌输式接受,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影响下的客体自主性大大增强,在网络之下没有 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获取信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无 论是发布信息还是查看信息,人们所受的限制大大降低,可以凭借自己的立场、 观点、爱好、心理等自主地进行选择。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客体的影响方式,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传统主要是通过行政、组织、纪律等集中、强制性的要求为主进行灌输和影响, 这种传统模式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补充,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 针对性、实效性,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传播方式、工具、方法来吸引 客体,增加客体受影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三,介体趋向多元媒介。网络媒介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 优势,依靠互联网技术将不同的表达符号连接到了一起,实现了文字、图片、声 音、图像等多种传播手段的结合。网络媒介是数字化的媒介,其基本单位是比特, 比特没有重量,容易复制,又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多元的网络媒介还具有“民 主”的精神,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和传递者,这种状况必然地 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新的此挑战。
第四,环体趋向虚拟世界。网络社会是网络意识形态所依存的环境,由于网 络空间最基本的元素不是传统物理空间中的原子,而是比特,这就从根本上决定 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虚拟技术为人类架构了一个另类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 中的人以一种符号化、数字化的方式生存,网络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 素都带有虚拟性。但虚拟既非虚假,也非虚无,虚拟世界归根到底还是对现实世 界的虚拟,并由现实世界所决定,客观实在性是世界的唯一特性,这种虚拟与现 实的统一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环境的新型特征。现实的网络社会是狭义和广义的 共存共在,既要注重虚拟网络的环体存在及其影响、限制,同时也不能忽视实体 环体、关系环体的客观存在和影响作用。
2.3.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根源
我们在前面曾经论述过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弥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也分析过话语权具有话语真理性的内在本质和社会实践的外在本质,同理,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样具有这些特征和内外本质。具体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 成根源,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实的话语基础。马克思指出: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
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①这科学地说明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归根到底来
源于坚实的经济基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也是这样,从根本上说,正是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 29
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这一社会基本力量的普遍存在才得以与意识形态相结合, 网络虚拟空间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上的。没有强大的现实 物质基础,期望网络意识形态获得话语权是空想,脱离了经济基础的网络意识形 态也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 “没有扎扎实实的发
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①网
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与建设在现实性上还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物质力量确立。
第二,科学的话语体系。网络意识形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来表现,话 语体系科学与否关键在于话语是否具有真理性、价值性、先进性、生活性等方面。 从话语的真理性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越接近实践的本真、反映时代的特征,其 话语力量就越大; 从话语的价值性看,具有话语权的网络意识形态必然地合乎受 众的价值需要,赢得受众的广泛欢迎; 从话语的先进性看,但凡先进的网络意识 形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人民的斟酌; 从话语的生活性看, 生活性是话语体系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号召力的重要特征,平 易明晰、通俗晓畅的生活话语势必深入人心。
第三,坚定的话语自信。话语自信是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内容的坚定信
心,建立话语自信是掌握和提高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尽管网络意识形态已经具备 坚实的话语基础与科学的话语体系,若没有坚定的话语自信,在与其他意识形态 交流交锋的过程中同样难以直起脊梁,话语权同样难以生成。习近平总书记也指
出: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身讲好中国的故事? 我们应该有这
个信心。 ”②只有网络意识形态深入广大受众,深深受到拥护支持,才能从根本
上凝心聚力,其话语自信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转化为强大的话语权。
第四,有效的话语方式。网络意识形态只有在行之有效的话语表达之下,才
能被“愿意听”和“听得懂”, 话语才能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才
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话语权的生
成离不开有效的话语方式。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批判了枯燥生涩的党八
①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②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8-209.
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3.
股,他指出: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还指出: “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
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 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
看; 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 ”①这就告诫我们要不断地创新话语表
达方式,防止陷入自说自话无人听的窘境。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第 3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眼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①立足现实,考量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突出问题、机遇与挑战便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之大势: 只有深入了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突出问题,才能切中要害,因势而 谋; 只有不断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才能明辨方向,顺势而为; 只有明晰清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才能高屋建瓴,应势而动。
3. 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仍然存 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消解”等突出问题,这已成为新时 代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需要破解的关键所在。
3. 1. 1 有理说不出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建立伟大功 业的同时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 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 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创立了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 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 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说,我们党已经在百年实践当中建立了具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极大地充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宝库。
我们在看到党的理论体系化成熟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一定程度上还 处在“有理”却“说不出”的尴尬境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比较丰富 的、比较完善的,但是要把其传递给受众接受、内化为受众于心、外化为受众于 行,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作用,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话语并用 话语广泛传播、教育受众。在国际社会上,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长期以 来我国更多的是“多做少说”或者“只做不说”的韬光养晦,形成了“西强我弱” 的国际话语格局。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有责任也有 条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但在实然层面的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 语表达、话语方式、技术手段等仍存在严重的滞后与不适。在国内,网络意识形 态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在很大程度上自说自话,尚未形成良性的互 动机制,政治话语往往只是纯意识形态式的简单解释与灌输,学术话语存在明显 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生活话语创新不足、吸引力不强,难以通达大众人心。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不同程度的“失语”“失踪”“失声”现象制约着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的建设。
3. 1.2 说了传不开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不仅存在着“有理说不出”的表达问题, 还存在着“说了传不开”的传播困境,这突出表现在传播技术、传播规律、传播 人才等三个方面。
一是传播技术运用不充分。历史上每一轮传播技术的发展必然地带来传播领 域的深彻变革,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直播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原有的传播体系、传播格局不断地被解构,同时又在全面塑造一种崭新的传播格 局和传播体系。传播技术的进步驱动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朝着立体化、移 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技术因素已经成为影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因 素。目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说了传不开”的传播困境很大程度上是传播技术运 用不充分导致的。我们欣慰地看到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国家权威传播媒体 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型,以极大热情拥抱新传播技术的变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头
雁之后的部分群雁受制于理念、人才、资金等方方面面落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赶不上技术潮流,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整体传播力。比如,由于对先进、 新式、新颖的传播技术的不懂、不会、不理解而产生的较大较多的隔离感、疏离 感和排斥感等,由于先进、新式、新颖传播技术的成本较高而难以采购、购买、 引进、使用等消极、被动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由于采购、使用、维修等环节带来 的人与事的各种困难而增加了各种经济、管理成本等等。
二是传播规律掌握不全面。网络传播规律可以分为显性规律和隐性规律,显 性规律是我们明显可以感知、认知到的,而隐性的规律我们不容易掌握,但它实 实在在地存在,若我们不去挖掘,自然就传不开、传不广、传不深。不管是显性 规律、隐性规律,人们在实践中对规律的认识是有一个艰难的痛苦过程。这一认 识过程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有曲折、挫折、走弯路等等才有可能认识
到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
全员媒体、全效媒体”①这四个“全”是对现代传播环境的科学概括,在全媒体
时代,如何深刻地明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性,如何全面地掌握这 些特性背后的传播规律,是建设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 间内紧迫的任务。这些规律都是人类进行全媒体时代的新型规律,随着全媒体时 代的实践发展,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对这一领域的规律认识有所推进、有收认识、 有所收获。
三是传播人才相对稀缺。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关键在人。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专业的、多领域的、多层次的,形成 了一个庞大的组织、人才力量体系。其中,没有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 湛的传播队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很难发展起来。当前,随着传播技术 的深入发展以及传播技术全方位的渗透与应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有 了对传播人才更高的要求,其既要有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又要 运用相当程度的网络技术、传播手段,而在实际中,同时具有这两方面能力的人 才并不多,并不能满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要。现如今,我国的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传播队伍尚不健全,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他们中不少人网络传播技术 运用不充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规律掌握不全面,对如何把控网络意识形态、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
把控到何种程度、如何传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怎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等都显得 不够老练,导致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说了传不开”。
3. 1.3 传开被消解
进入网络社会,网络蓬勃生长,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图景,时而阳光灿烂,
时而电闪雷鸣,让人心生“最好”与“最坏”交织的“狄更斯之叹”, 网络已经
成为我们党长期执政所要面对的“最大变量”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
设面临着来自网络特性的消解。
其一,网络“去中心化”特性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网络 没有中心,其包含的仅仅是节点,网络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组织起来。在 这种模式中,话语传播完全是开放式和发散式的,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 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差别平等发声。因此,在网络社会,话语权力结构面临巨 变,传统多层少点的金字塔样的中央集权形式被打破,个体力量获得扩张,以往 威权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中的主导和垄断地位被分化。这也对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建设中的内容体系的构建、传播媒体形式的选择、传播环境的控制等方 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二,网络“碎片化”特性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的力量和力度。德
国技术哲学家拉普在《技术哲学导论》 中指出: “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
然力的应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 ”②网络技术社会化过程中凸显出其
“碎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不仅体现在信息大爆炸、话语内容碎片化上,还体 现在话语主体上。一方面,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每个互联网使用者都可 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发布、评论、传播、获取等活动; 另一方面,网 络信息更新速度之快让网络主体的注意力也是即时性的,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 网络主体只会关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宏大叙事的范式在“碎片化”潮 流下遭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吸引力弱于时下网络流行的娱乐信息,不容易 被受众关注与接受。同时,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事件以碎片化方式呈现,经过 网络发酵、升温,不断放大,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总是疲于奔命,主流意识形态
①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② [德]弗里德里希 ·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57.
话语权被网络舆情所反制,其引领力弱化。
其三,网络“拟态环境”特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规训的力量和力度。 拟态环境是人们通过对主观认识功能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
它以现实环境为蓝本,运用符号系统在媒介上构建出反映现实环境的信息,形成
一个符号化的信息环境。①网络作为一种拟态环境,更像是巴赫金所说的中世纪
“狂欢广场”, 身处其中的主体更像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自由自在、不拘形迹
的广场式的交往”②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给予了话语供给侧更大的
自由度,他们将现实环境中无法表达的诉求释放在网络拟态环境中,这种释放往 往带有情绪化,较为随意,容易使得有些客观事实被遮蔽。而话语需求一端的广 大受众往往不会主动去辨别信息真伪,反而是依据立场、情感、内心需求来“过 滤”信息,选择性相信心理预期下的信息。网络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背离,误 导着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给主流意识形态强化巩固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 制度规范、伦理道德等的权威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何有效地解决网络拟态 环境与现实环境的背离,化解网络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和结果、形成正 确的信息还原和客观反映,这既是一个技术性发展的问题,也是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权建设中的一个问题,特别是从话语内容、话语解释、及时反馈、还原真相等 多方面入手解决。
3.2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历史际遇与主体自觉的互 动过程。把握好这些战略机遇,用好中国优势,是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的重要资源、重要条件和重要法宝,一定要认识清楚、紧紧抓住、积极 利用、促进发展。
3.2. 1 发展性机遇: 现实基础坚实
唯物史观科学地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经 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影响和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若没有扎扎实实的经济 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都难以获得,更谈
① 曹劲松.论拟态环境的主体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9(02).
② [前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75.
何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百折不挠,百炼成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历史性成就: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完成救国大业,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推进改革开放 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 中叶实现强国大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循序渐进。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在某种 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从心底里 认同它,党的百年成就不仅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 础,而且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说服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世界性的大灾难,其传播速度之快、死亡人数之多、感 染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防控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影响程度不亚于 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考验着全世界各国治理效能。经过 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付出巨代价和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抗疫斗争取得
重大战略成果。美国《独立报》 评论文章称,“世界各国应该学习中国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的举措和经验”“中国的抗疫成就值得尊敬”。 ①抗疫斗争取得的成就,
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极大提振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增 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新的实践支撑。
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 中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
②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实现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提供了更加
坚实的基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既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强大的战略机遇。
① “中国的抗疫成就值得尊敬”[N].人民日报,2020-09-11.
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3.2.2 网络化机遇: 传播效能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经历了农业革 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
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
刻影响。①面对网络化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互联网先驱尼古
拉斯 ·尼葛洛庞帝曾预言: “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这一特质将引发
积极的社会变迁。 ”②在网络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垂直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意
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发生了巨大提升,这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的建设大有裨益。
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广度来讲,网络化依托于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 的地域限制,物理距离被消除,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拥有网络就能像所
有人一样得到来自遥远地方的信息,网络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
村。③互联网信息容量巨大,以比特的形式多向性传播,意识形态话语辐射范围
不断拓展,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 中预言的那样: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 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
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
了公共的财产。”④在网络的作用之下,意识形态话语便能传得更开,传得更广。
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深度来讲,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传 播方式,具有互动性,有利于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过程的双向介入,提高传播效果, 同时,网络化催生了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增加了话语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 这样其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步增加。根据《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 ,截至 2020 年 12 月,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 82958 个,政务抖音号
26098 个,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 140837 个。⑤这些丰富多样的网络 政务服务平台线上化服务办事的同时也让党的话语深入人心。
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速度来讲,网络化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全 时性的传播,意识形态话语可以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传播,其引领能力大大
①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② [美]尼古拉斯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8.
③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1 年 2 月.
增强,面对纷繁芜杂的舆情热点,网络化下意识形态话语回应的及时性得到保障, 便于更果断地处理,也可从源头上压缩谣言生存的空间,以凝心聚力。很长一段 时间,我国网络移动通信事业都落于人后,在经历了“1G 空白、2G 跟随、3G 突破、4G 并跑”的不断努力后,中国发力 5G ,实现了多领域的领先。据统计,
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国 5G 终端连接数已超过 6600 万,移动、联通、电信三家
基础电信企业已开通 5G 基站超 40 万个,①“中国 5G 发展引领全球”已成必然,
如此先发优势势必迎来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的多重机遇。
3.2.3 国际性机遇: 外部环境改善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性的变局与我国“新时代” 的历史方位实现交汇,高度融渗,为我国各方面发展孕育出新机遇。2020 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加剧了大变局之 “变”, 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全球愈加复杂的形势加速着 国际软实力格局的大破大立,这为我们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提供 了更加复杂的国际机遇。
其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瓦解西方话语霸权的同时提升我国国际话语地 位。环顾当今世界可以看到,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对 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 80%,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突破,而美国 等一些发达国家经济萧条低迷,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更是雪上加霜,据美国商务部 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美国全年经济萎缩 3.5%,这是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 以来美国首次出现全年萎缩,为 1946 年以来最差表现。反观我国,2020 年全年 GDP 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实际同比增速 2.3% ,均高于预期。多国预测由于新冠 疫情影响,中国 GDP 总量超越美国势头加剧,美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将 在未来几年被中国取代。南起北落,东升西降,国际力量对比朝着均衡的方向发 展,这势必会推动全球话语格局深刻变革,西方国家推行的话语霸权将被打破, 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话语地位将不断获得提升。
其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创造良 好的外部环境。在战争时代,枪炮才是最有力量的话语,和平时代,暴力与强制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0 年 9 月.
力量已经不再是解决争端的主要途径,话语权较量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维度。当 前,疫情改变着世界,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不 会逆转,历史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这对于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 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精准恰当回应来自 西方的质疑、诘难和挑战,加快建设与经济实力、国家能力相匹配的话语能力的 大好时机。
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话语形象逐步确立。
“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高浪急之时,我们更要把准方向,掌握好节奏,团结
合作,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①自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
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 同,并被写进联合国重要文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冲击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
中国共产党同 110 多个国家的 240 个政党发出共同呼吁,呼吁各方以人类安全健
康为重,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加强国际抗疫合作。②中国以元首外交
为引领,以团结抗疫为主线,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行动尽显 负责任大国之担当,赢得了全球赞誉,越来越多的伙伴与我国构建起双边命运共 同体,中国话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反映各国人民普遍愿望,得到了世界广泛理 解认同和支持。
3.3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谁掌控了纸质媒体,谁就拥有话语权; 20 世纪 90 年 代之前,谁掌控了电视媒体,谁就拥有更多话语权; 而进入 21 世纪后,谁掌控 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 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最前沿。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在 互联网时代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和国内两个 方面的困难挑战。
3.3. 1 国际挑战: 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冲击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一直都是国与国之间较量的关键因素,早在冷战时
① 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克疫情 携手同心推进合作[N].人民日报,2020-11-18.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N].人民日报,2020-06-08.
期,美国便在意识形态战场“围剿”苏联。1948 年 8 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批准了代号为“20/1”的指令《美国对俄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 ,该指令意图通
过以信息为武器的新型战争,操纵和改变苏联的社会意识,使苏联社会形成对周
围世界虚假的认识,以利于美国进一步操纵并控制该国居民及其管理精英。①人
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丝毫未减,交锋不断, 战火频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调动一切手段大搞和平演变战略, 利用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的多重霸权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技术层面,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其先发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被喻为“互联 网咽喉”的域名根服务器(IPV4)全球只有 13 台,其中 10 台设在美国,另外 3 台设在美国盟国英国、瑞典和日本。这意味着美国实际管控着全球的互联网空间, 在历史上美国就曾利用此封锁伊拉克、叙利亚两国的域名解析,造成两国的网络 瘫痪。美国不仅掌握着网络核心技术,还拥有着网络技术标准及规则的制定权, 在互联网走向全球的过程中,类似于传输控制协议等的美国标准也被推向全球。 美国以技术霸权为支撑,一方面打压他国技术的发展以维系其技术垄断地位,另 一方面实施着网络侵略,冲击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近年来,随着我国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5G 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美国霸权 的警惕,为此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疯狂打压制裁中兴、华为等我国互联网企 业,企图遏制我国信息化进程。
在信息层面,美国利用互联网空间中强大的信息霸权地位,全方位、全时间 地推行、宣传美国立场、观点、价值、理念、意识形态。据有关统计,在国际互
联网的信息流量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美国,而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
量中仅占 0. 1% ,输出流量更只占 0.05% ,②美国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宗主国”。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美国为转移国内应对疫情不力的局面,频频在互联网上 捏造事实,颠倒黑白,甩锅中国,利用其主导的舆论“信息流”进行舆论轰炸, 使处于围观状态的广大网民参与进来,实现其误导舆论甚至左右舆论的目的; 面 对铺天盖地的美国信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 疲于辟谣。正如未来学大师阿尔温 ·托夫勒指出的那样: “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 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
① 张树华.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39.
② 赵海建.美国巩固网络霸权[N].广州日报,2010-01-31.
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
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①
在资本层面,美国凭借其资本优势,豢养大批网络“水军”, 更有甚者,在 互联网策反中国网民刺探或窃取信息情报,借助突发事件、热点新闻攻击党和政 府,颠覆主流价值观。2020 年 6 月,澳大利亚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长达 27 页的调 查研究报告《如同病毒: 新冠病毒错误信息的有组织散播》 ,在此报告中,来自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 月下旬推特上发布的260 万条与新冠病毒有关的 推文以及在十天内相关的 2550 万次转发进行分析,发现有 5752 个账户以一致的 方式对相关不实信息转发了 6559 次,并协调一致地散播有关“新冠病毒是中国
制造的生化武器”的阴谋论,报告的作者蒂莫西 ·格雷厄姆表示,这些账号多数
为支持特朗普的极右翼团体所操纵。②外国资本利用网络媒介大肆地干扰着我国
大众的价值判断,对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在话语层面,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转移概念、设置议题、巧妙构建
等策略将“普世价值”包装成“普世话语”, 凭借技术、信息、资本优势,将其
渗透于网络媒介不遗余力地话语输出,对别国意识形态进行干预和操控。③若默
认或是接受“普世话语”则正中下怀,若反对“普世话语”,则会被扣上专制、 反人权等诸多帽子。近年来,在我国网络上弥漫着大量带有“普世价值”影子的 “普世话语”, 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西方甚至将其隐藏于网络视频、网络游 戏、网络动漫等之中,严重冲击我国主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3.3.2 国内挑战: 多种不良思潮挤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 中区分了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 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并指出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不是在它自身基础
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
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④列
宁在《国家和革命》 中明确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
① [美]阿尔文 ·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65.
② 人民网.澳研究机构称网络水军有组织散播“新冠病毒为中国制造”谣言[EB/OL] . (2020-06-10).htt
ps://www.sohu.com/a/400990062_114731.
③ 马忠,达雅楠.揭开政治修辞的幻象:“普世价值”的话语透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除马克思主义一元主 导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多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往往以特定的意识形态为价 值内核,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对立又统一。进入网络社会,多种社会思潮交 锋愈发激烈,以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为主的不良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 形态争夺受众,建构非理性话语,催生非理性情绪,一定程度上挤压着我国主流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平民化的思潮,其由来已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都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批判。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门槛放低了,传播内 容也日渐自由化,互联网成为民粹主义的狂欢场所,网络民粹主义急流涌动。尽 管网络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民主与权利意识,表达着社会底层的现 实诉求,呼吁关注改革的正义性,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极端的、偏激的、 无序的、狂热的非理性话语表达培植着病态的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在这样的语境 之下,官员都成了贪污腐败的、城管都成了暴力执法的、富人都成了为富不仁的, 久而久之社会中出现了“呲必中国”的现象。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民粹主义更 是无视我国制度优势与抗疫成效,把疫情之下暴露出的一切社会问题都归因于制 度体系,造谣生事激化社会矛盾,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舆论漩涡冲击新时代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其打着学术 的,尤其是历史学的幌子,企图重新评价历史以肢解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 颠覆唯物史观。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根据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碎片化而历史题材广泛 多样宏大的特征,往往将其政治意图混杂在历史的细枝末节中,并搭载网络视频、 网络软文、网络游戏等形式,不断炒作,在网络空间中大行其道,带有很强的欺 骗性与迷惑性。互联网上愈演愈烈的矮化、丑化、妖魔化毛泽东的“非毛化”现 象就是其重要表现,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者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大书特书毛泽东晚年 的错误,以偏概全否定其一生,进而否定其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
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给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N].人民日报,2013-07-22.
除了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之外,当前网络社会之中还盛行着诸如新自由 主义、普世价值论、极端主义、霸凌主义、反智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它们以多 样化的形式在大众中传播、扩散,它们中的不良成分通过消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不断威胁主流意识形态的 安全,压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 4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①中国在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之后,解决“挨
骂”问题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破解“挨骂” 问题的必然环节和主要内容。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遵循 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将直接决定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目标指向、发展途 径和效能效果,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4. 1 遵循科学性原则
新时代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这一原则不仅符合 网络社会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还符合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包 括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 论指导等。
4. 1. 1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
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③坚持和
完善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所遵循的最核心的原则, 也是最大的优势。
从意识形态的本质上讲,意识形态与政党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为了维护一定阶 级的利益;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思想武器,一个政党若是想获得源源不断的执政力 量,其推崇、倡导的意识形态就必须具有强大的话语权; 某种意识形态要想获得 话语权,离不开政党科学的领导。
从我党的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建设马克思主义意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②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③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 45
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正是在党的科学领导之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从 无到有,从弱到强,始终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 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
的旗帜上,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①坚持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
设的科学领导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三湾改编中, 毛泽东创造性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方略,并强调党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 领导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更加重视,把它作为党执
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必须唤起全党的注意,进一步认真地加强党的思
想工作,各级党委必须真正做到把思想领导当做自己领导的首要职责。 ”②改革
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但丝毫未降低对意识形态领导的重
视程度,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强调: “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
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已经成为全党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③进入新时代,习近
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全面领导,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 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在党的科学领导下建设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党百 年历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
立足现实看,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对 中国而言,也是当下乃至之后的很长时期一个重要国情。在信息时代,网络不仅 仅意味着信息传播与获取的进步,更是当下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的去中心 化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直接挑战着政党的舆论控制能力,过去那种威 权式的意识形态灌输受到影响,数字化生存方式使人们的身份虚拟化,这对党的 领导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坚持党的科学领导是新时代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的根本原则,我们要一以贯之。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首先要全面体现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话语内 容体系、话语形式体系、话语传播体系和话语环境体系的建设上。比如,网络意 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坚持和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必
① 李凯,武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 (02).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4.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48.
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要体现和 反映出党的全面领导在我国我党发展历史、特别是意识形态发展历史上所取得的 重大成就和重大经验; 还比如,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体系建设的操作者和管 理者必须是坚持和接受党的全面领导,传播体系建设的架构和设计必须是体现和 反映党的科学领导,传播体系的改革及其传播策略的优化等必须是符合党和国家 的路线、各项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等等。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其次要体现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各部分的 各环节各层面上。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不仅体现在四大部内的每一个部分 和方面,同时还要体现在每一个部分内部的各环节和各层面上。比如,在网络意 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的建设中,经济环境必须是建立在党的科学领导下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市场和政府关系的科学体现和有效互 动,是公平正义和效率两者的共同体现,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两极分化; 还比如,政治环境必须是党的科学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和政治制度环 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 等等。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最后体现在要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不断 地完善党的科学领导,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党的科学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党的科学 领导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原则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党 的科学领导既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必须加强的基本原则; 党 的领导既有先天性的属性,也具有后天性的属性。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党的科学领导、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全方 位、各方位、各层次、各环节的科学领导; 同时,我们要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建设中不断提高党的科学领导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科学领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这不仅要求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走群众 路线的工作思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还要学习新知识,总结新经验,特别是要 掌握网络技术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等。
4. 1.2 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层面,
构建新发展格局。①在之后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这一科 学的理念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 2016 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指出: “按 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②先行一步是一种担当,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信事业的极大信任和殷切希望,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更要在践行科 学的理念上先行一步,这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客观需要。在当前霸权凌 厉、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中,若没有科学的理念指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有 旁落的危险,只有完整、准确、全面地坚持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网络意识形态
话语权更高质量的发展。
首先,要以创新理念激发活力,把创新摆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核心 位置,不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创 新包括很多方面、很多内容,既有宏观层面的四大部分的创新,也有中观层面既 四大部分内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创新,还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 网络技术、传播技术、接受方式、表达方法等创新。
其次,要以协调理念汇聚合力,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协调好经 济建设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关系,协调好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 社会思潮的关系,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整体性。
再次,以绿色理念提升品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全过程,丰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内涵。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的内容体系建设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战略、原则、政策、要求等内 容进行重视和传播,使国内外更多的地球人进一步知晓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绿
色发展的主要内容、绿色发展的主要要求等等,并满足人民群众的对绿色文明的 精神文化需求。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体系建设中,要尽可能地使用绿色 环保的科学技术、传播工具,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环境、节能环保、防治污染、
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20:7.
②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循环利用等绿色理念。
再其次,以开放理念构建格局,重点推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观念的开 放、内容的开放和途径的开放。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容体系建设中,更加 有效地传递党和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的新理念,使全世界和全国人民都清楚中国开 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更加有效地传递党和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使 全世界和全国人民知道开放的最新举措是什么,有针对性地积极地投身到开放的 新领域、新行业、新市场中大展身手; 等等。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体系 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既要开发和运用最好最新的传播科学技 术,也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实现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提高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以共享理念夯实根基,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容体系建设中,既要传播共建共治 共享的先进理念,也要实践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管是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 内容体系建设中,还是传播体系、环境体系的建设中,都要在一定程度、一定范 围内坚持和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共享理念的践行可以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的建设带来强大动力、微观动力和不竭动力,它既可以在宏观上也可以在微观上 促进和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
4. 1.3 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
但凡科学技术兴盛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总会异常自由与活跃。比如在 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 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电子、伦琴射线、放射性元素纷 纷发现,不断突破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古典物理学传统,诱发了“物理学危机”。 相伴而生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唯心主义趁虚而入,认为原子是物质始基的传统唯物 主义遭到挑战,“哲学危机”应时而生,一些科学家、哲学家从牛顿的绝对主义 走向相对主义的同时,在世界观上认为“物质消失了”, 否认和怀疑物质的客观 存在。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过分强调经验的重要 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构造起了“经验批判主义”, 吸引了不少思想家,造成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大幅度思想混乱与信念动摇。在此危
机关头,列宁清醒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马赫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完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粉碎了马赫主义者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为布尔什维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捍卫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风起云涌,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网络带来 了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革命性的飞跃,这加剧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 领域的空前活跃,社会思潮的传播扩散倍增,各种杂音难以掌控。 《人民论坛》 自 2010 年开始对国际国内重大思潮梳理归纳、分析研判,十年来新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霸凌主义、反智 主义、平等主义、生态主义等三十多个社会思潮发展流变,以多样化形式在大众 中传播、扩散,争夺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受众,甚至不少错误的社会思潮通过消 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威胁主 流意识形态安全,压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话语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言语”“说话”交流活动的产物,话语既要有理 论的基础、“言语”或“说话”的行为,也要有交流的主客体对象的预设和存在。 “言语”和“说话”作为活动,就具有一定的过程性,“言语”和“说话”的行 为过程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话语生成的过程。在话语生成的过程中,理 论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论是话语生成的基础条件。理论是语言中的文字著作和成 果,如果缺乏理论特别是专业理论知识作为话语的基础,话语势必是不成熟的, 也难以形成具有强大话语权的话语体系。理论也只有转化为话语,才能进一步通 达大众,推动实践的发展。同时,话语与理论在生产、传播、接受等整个流动过 程中都存在区别: 包含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静 态的文献,一般是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作为载体,传播方式更多的是单向 传播的,其受众也偏向于官员、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 话语可以通过更加多样的 方式进行呈现,比如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等等,在传播上更具互动性,也更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受众也更广泛,各种层次都可以照顾。可以总结为,理 论的特征是静态的、单向的、精英的,话语的特征是动态的、多向的、大众的。
理论是话语的基础,坚持科学的理论,建构科学的话语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要保证话语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是要保
证话语的基础——常识和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也可以说,理论是话语权的内 在本质。话语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以话语为具体的呈现方式,理论通过话语 才能更好地通达大众,走向大众,释放强大的解释力。因而,从理论上讲,话语 权的本质是话语背后的理论的影响力,理论的影响力越强,其话语就越流行,受 众就越广,话语权相应地就越强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从众多思潮之中脱颖而出, 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话语体系,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其蕴
含的强大解释力。“马克思主义从未过时,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
史时代”① 。基于此马克思主义话语就能不断生根、开花、结果,焕发出旺盛的
生命力。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进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指导话语权 建设。面对当前网络社会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只有在理论上保持清醒,毫不动 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 用,才能凝固全国人民的认同和信仰。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同各种不良意识形 态和社会思潮进行强有力的斗争。
4.2 遵循人民性原则
人民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 党的显著标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阐释 了党的人民性原则,他指出: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 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
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
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②新时代,建设网
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毫不动摇遵循人民性原则。
4.2. 1 坚持为了人民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兴。所以说,不管是党的根本宗旨,还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其都包容着一切为了 人民的原则和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
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
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①
一方面,坚持为了人民体现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意义上。新时代网 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事关党、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是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凝 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从根本上说,其意义的汇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 本质。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内在地包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无论是战火纷飞的 革命时期,还是热情高涨的建设时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初心从未 改变,中国共产党越是长期执政,就越不会忘了人民。
其次,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统一的,民富才能国强,国 强保障民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价值旨归还是为了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 安康的生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也必然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 好生活的需要。
最后,人民利益不仅包含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也包含人与人关系之和谐,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之凝聚力和向心力本身就是人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华民族团结强大才能铸就中国人民新的辉煌。
另一方面,坚持为了人民体现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目标上。究本究 源,新时代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 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
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②马克思主义是
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人们谋幸福的理论,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 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中 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改
①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革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人民性始终贯穿于其中,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 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是要不 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作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社会的话语影响力,归根到底就是马克思
所说的“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
4.2.2 坚持依靠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
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有无尽
的智慧和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依靠人民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既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现实的人”的大多数,是“处
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③ ,是
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
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
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④一般来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顺
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决定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核心力量,因此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权的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党全社会都要营造一种尊重人民主体地 位的良好社会环境,让一切群众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用群众智慧建设新时代网 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从中国共产党宝贵经验的角度来说,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风险、 战胜各种挑战、实现各种成绩的根本保证。历史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一切 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就无往而不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总结人民 群众经验与智慧,不断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 也是群众智慧充分涌流的历史。只有在坚持人民性原则的基础上依靠人民,进一 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能继续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4.
建立起强大的话语权。广大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 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传播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 到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作用,从而自觉学习、运用、传播马克思主 义。同时社会也要加强引导,使人民群众自觉意识到自己就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建设的主体,树立责任意识,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深入网上网下 人民生活。
4.2.3 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坚持人民评判标准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
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
在草野,意识形态话语权评判标准在人民,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 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哈贝马斯曾有言: “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首先经过心理说服,使群众
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符号化。 ”②意识形态话语在传
播过程中,人民既是主体也是受众,是积极的参与者,会对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分 析、归纳和选择,不能贴近人民群众,不与人民群众利益保持一致,不被人民群 众心理认同的意识形态话语,人民就不会接受,也不会进一步主动传播,这样的
意识形态话语就不具影响力,就没有话语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
们的利益有关。 ”③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首先不会从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逻辑上去思考是否认同,而是以现实利 益为基础,考虑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在某种意 识形态的指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从心底里认 同它,意识形态及其话语就具有了生命力,就会形成强大的话语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世界性的大灾难,其传播速度之快、死亡人数 之多、感染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防控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影响程 度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次前所未有的世界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政党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中国将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共同的利益摆在首
①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② 李英明.哈贝马斯[M].台北:台北东大图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79.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要位置,提出了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携手国际社会联合抗击疫情; 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却拖欠世卫组织会费,扬言退出 世卫组织,推卸国际责任,肆意践踏他国人权,污名他国抗疫成果,借疫情频频 制裁他国,扬言“疫苗优先美国使用”、 “是时候让世界卫生组织为此负责”。 面对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世界各国人民做出了选择,中国在全球抗疫中做出的 努力得到了多国媒体的高度评价,多国也积极响应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 守望相助,风雨同舟,而个别国家苦心经营的“民主”幻像却被“私利优先”的 单边主义话语无情戳破。由此观之,人民是历史的“裁判员”, 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人民的评判决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是否具备话语权。
4.3 遵循辩证性原则
“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①辩证性
原则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 思主义的精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权建设要切实遵循辩证性原则,树立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和处理话语权建设中 的一系列辩证关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时度 效相统一。
4.3. 1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坚持继承性原则就是要对原有事物中的合理部分实现接续,在否定中肯定, 在克服中保留。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
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②马克思这一经典论述告诉我们人们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
创新历史,在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话语及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 定的继承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的。泱泱中华,文明博大,承载了上 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共同的文化基因,新时代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只有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从中吸收营养,才能更好地被中国人 民所接受。近代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培育和创造出了内涵
①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 (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丰富、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谱系、理想信念、时代文化等等, 这些都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所要继承的伟大文化财产。立足新时代,建设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项赓续传承的事业,我们要坚持继承性原则,在历史中 汲取优良养分,从过去拓展未来。
坚持创新性原则要求旧事物不断吸收新的要素向新事物发展。回望走过的
路,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围绕中心工作进行话语创新的历史,在革命时 期,围绕革命的时代主题与历史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体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兵 民是胜利之本”“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话语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成为时下中心任务,党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之上,完成了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对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探索,建构起了诸如“三个世界”等丰 富话语;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一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干 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 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话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社会主 要矛盾的转化,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丰富发展了“中国梦”“全面 小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等脍炙人口的复兴话语体系。展望未来的路,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蕴含着 巨大变革力量,有着冲击一切旧的工业时代印记的内在冲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建设要树立网络思维,遵循网络规律,充分利用网络精神、价值、技术、方法、 机会等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 制、机制等实现全方位创新。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是相互统一的。坚持继承性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合理的 取舍; 坚持创新性不是离开传统另起炉灶,而是将旧事物中的合理部分发扬光大。 继承是创新的源头,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新是继承的发展, 没有创新的继承是一潭死水,一株枯木。新时代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 系,在继承和创新的相互统一之中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以坚实的意 识形态话语力量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3.2 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在意识形态领域,初级阶段的特征我们要始终牢记,既要认清当前以 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多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并存的意识形态格局,又要明确马 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既相互对立、排斥、冲突,又相互依赖、转化、统 一的辩证关系。网络时代,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相互之间的矛盾 运动日渐加剧,它们不断传播扩散、交流交锋、冲击对抗、融合共生,可谓河流 激荡,涛涌波襄,在此境况之下,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坚持包容性与斗 争性的统一。
坚持包容性原则就要承认和尊重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存在的合理性,反 对和抵制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马克思曾有言: “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 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
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
呢? ”①这就告诉了我们精神意识多样性存在的正当性,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
思潮也是由人民创造的,它们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昭示着时代的晴雨变幻,反映着人民的社会心理,我们不能不允许不同声音的存 在。网络带来了信息传媒功能革命性的飞跃,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意识形态想要 罢黜百家,一统天下也绝无可能。再言之,若没有多样声音的碰撞,马克思主义 主导地位也是一句空话。
坚持斗争性原则就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斗争方
向,对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 全、发展利益的、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 利益的、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不良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进行强有力的斗争。马克思曾指出: “辩证法不崇拜任
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②毛泽东也说: “正确的东西 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③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错误意识形态、错误社会思潮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在 斗争中不断提高话语权的历史。网络社会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严 峻性,这要求我们掌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在伟大斗争中 建设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要在包容中吸收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先进和优秀的成分,在 斗争中否定与批驳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落后和腐朽的成分,在包容与斗争的 统一中不断提升话语权,同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以马克思主义机械压制 其他意识形态、社会思潮,追求纯而又纯的意识形态,若没有一定的包容性,马 克思主义就会变成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无异的宗教理性,或是思想观念上
的宗派; 二是防止多元意识形态平行发展,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其后果必定主
旋律暗弱,国家、民族就会丧失精神支柱,陷入精神危机与恐慌。①
4.3.3 坚持时度效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 “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
间清朗起来。 ”②坚持时度效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形势下提出的网络意
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新原则,我们要一以贯之。
所谓时,在宏观上指时代,在中观上指时期,在微观上指时刻,还内在地包 含时势、时效、时机等内涵。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时的要求下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要审时度势,宏观上从时代大局出发,把握时代特征,适 应时代要求; 中观上要切中当下时期脉搏,反映当下时期心声; 在微观上抓住最 佳时机,因时而动,及时发声,增强时效性。
所谓度,是指程度、尺度、限度、深度、分寸、火候等,若达不到度就无法 实现预期的效果,超过度又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故而在度的要求下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权建设强调张弛有度,要不断满足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度,区分 好对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包容度与斗争力度,适度处理网络舆情,适度做 好网络宣传,努力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防止极端化的话语表达与传播。
所谓效,是指效果、效益、效用等,效果最大化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效的要求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求务求实效,要顺
① 盛天启.初级阶段意识形态的“一”与“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8 (06).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8.
应网络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适应网络受众的接受习惯,转变观念,提质 增效,既切实提高话语权短期效果,又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切不可不计后果盲 目建设话语权。
时、度、效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三者相互交错,互为依托,需要协同考虑, 只有辩证地去把握,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追求效用,才 能进一步优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路径,把具体对策精细化,从而夯实各 个场域,打好组合拳,循序渐进,全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科学把握时、 度、效的统一来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非常细致、艺术的工作,这对意识形 态工作者的智慧与功力是一个考验。
第 5 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一句名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这句话是说由于水源不竭地输送活水,池塘才格外清澈。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建设的系统工程中,话语权主体生成的话语权内容体系就好像是“水源”, 话语 权传播体系可以看成是“水流”“主流”“支流”及错综复杂的各级各类“河道”, 话语权环境体系便是“水源”“水流”赖以生存、流动、变化的“河床”, 话语 权客体乃是需要“水”的各种各样的客体。系统统筹推进话语权内容体系、话语 权传播体系、话语权环境体系之建设,既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 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
5. 1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提升内容质量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础,也是 根本。只有建立起、生产出丰富的、积极的、健康的、科学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权内容体系,才能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奠定基础、提供内容和注入活力。 如果离开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的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将成为 “空中楼阁”。 为此,必须要巧妙选取话语素材、灵活运用话语形式、恰当使用 话语方法等。
5. 1. 1 巧妙选取话语素材
犹如一个人要有躯体一样,话语权内容体系必须要有话语素材,没有好的话 语素材,就好像人的躯体不完整、不健康和不结实,话语素材是话语权内容体系 的重要来源,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话语权内容体系的数量和质量。在话语权内容体 系的建设中,话语素材的选择、吸收和改造也是首要环节,具体而言,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在现实生活中选取话语素材。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最好 的话语来源于现实生活,就好像最美的花朵绽放在乡间的泥土上。现实生活的话 语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社会实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真实生活, 就是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就是人民群众的需要表达、思想反映、真实
情感。“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①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富有价值的话语素材,唐代著名诗人李贺骑驴觅佳句的
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骑着驴,拿着用锦制成的袋子,东瞧西望,在生活 中寻求素材,有了灵感便记录下来,装进锦囊,于是便有了锦囊佳句的典故。艺 术来源于生活,热播大剧《人民的名义》 《巡回检查组》 等均取材于现实生活, 赢得了收视率和观众口碑,生动彰显了国家的反腐力度。
现实生活中的话语素材是表达现实社会实践的最真实的、最直接的、最原始 的、最生动的话语来源,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直接来源和最初来源之一, 也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 选取了现实社会生活 实践中的最新鲜、最直接、最真实的话语素材、话语内容,就为新时代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鲜话语、真实话语、创新话语,也为新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二是要在传统文化中选取话语素材。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是 我们的民族瑰宝,它内涵丰富,汇聚儒、道、墨、法、名千年思想之精髓,仍历 久弥新; 它外延宽泛,融合刺绣、中医、武术、诗歌、书法等文化遗产,仍熠熠 生辉; 它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散发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②他本人便是深入传统文化选取话语素材的典型
代表,例如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1 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 开篇引用王昌龄的诗句“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表达出同舟共济,携手前 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希冀。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容体系 需要我们大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选取话语素材,传承和守护我们的精神 血脉,推动“旧”文化与“新”时代碰撞出无限的火花。
传统文化中的话语素材是表达和反映人类社会已有的历史和已发生过的社 会实践的话语,选取传统文化中的话语素材就是要把传统的真实、经验和教训留 住,把传统的精华留住,并使之成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也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 选取传统文化中的话 语素材,就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历史话语、传统
①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下) [M].长沙:岳麓书社,2015:553.
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7.
话语、精华话语,也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和历史基础。
三是要在外来文化中选取话语素材。中华文化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历经五千年 血与火的熔炼,不仅没有暗晦消沉,反而绽放出一片又一片姹紫嫣红。这不但源 于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更在于中华文化历来不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文化。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优秀品格融合了百家之精华,才有了五千年来的 经久不衰。网络意识形态是时代的产物,开放性使网络意识形态突出的特性,建 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更不应橛守成规、安常习故,要以辩证取舍的态 度,分辨良莠不齐的、优劣并存的外来文化话语,有目的的将其转换、再造成符 合我国人民审美情绪、思维方式的话语,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打造融 通中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提升国际话语权。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日内 瓦公约》 签署 70 周年纪念活动时,曾向世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7 年 12 月,侵华日军攻进南京开始大屠杀,德国人拉贝奔走呼号,设立了“南京安全区”, 为 20 万的中国人拉起了一道生命防线,他是“中国的辛德勒” 。王毅部长选取 “辛德勒”这个外来文化素材生动地说明了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话 语效果。
外来文化中的话语素材是表达和反映我国社会和传统历史之外已有的和正 在发生的外国社会实践的话语,选取外来文化中的话语素材就是要把国外的真 实、经验和教训留住,把国外的现实生活的最新话语素材留住,并使之成为新时 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 建设的内在需要; 选取外来文化中的话语素材,就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内容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国外现实话语、国外历史话语、国外精华话语,也为新时 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和国际基础。
5. 1.2 灵活运用话语形式
从话语形式的角度来看,话语可分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等等, 不同形式的话语表达会产生不同方面的话语作用力,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建设就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灵活运用各种话语形式,全面提高网络意识形态 话语的阐释力,全面提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逻辑性,全面提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针对性等。
一是要以权威的政治话语阐释大政方针。政治话语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 利益将意识形态贯穿于话语的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治话语的表达 水平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政治话语表达能力建 设,毛泽东就是我们党优良文风的倡导者,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把“反对党八股 以整顿文风”作为重要任务,邓小平同样以短小精悍的文风著称,江泽民曾专门
评价邓小平“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
想内容”①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改革发展大业、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采取一系列措施, 下决心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他本人真诚平实而又犀利新颖的话语风格起着 高位引领的重要作用。当前,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持续克服存在的不良 政治文风,杜绝“假大空”, 整治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将大政方针清清楚楚而又生气勃勃地表达出来。
二是要以严谨的学术话语构筑逻辑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国与西方 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加之“文化大革命”拉大中西方发展差距,再次“开眼看世 界”后,国内知识分子存在心理落差,不少学者加紧学习西方,用西方学术话语 体系阐释问题,用西方学术标准评价学术水平,“言必称希腊”渐成时髦,久而 久之,出现严重西化现象,这不仅削弱了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殖民文化的心 态还弱化中国学术自信,而且存在着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所说,“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②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创新学术话语表达,构建
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规范性、学理性与科学性的中国化的学术话语阐释“中国模式”。
三是要以平和的生活话语通达大众人心。无论是政治话语还是学术话语,最 终都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人类进入网络社会,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使个 体力量获得扩张,以往威权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中的主导和垄断地位被分 化,一定程度上大众的生活话语得到充分建构,建设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 创新生活话语表达,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使意识形态回归生活,缩小意识形态与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1.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7.
生活实践的距离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把握生活、规范生活和引领生活的功能。
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三种话语形式各有侧重点,广大意识形态工 作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增 强话语针对性,突出时效性,提高影响力,同时,积极建立起一种融汇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生活话语多重方式的话语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体系。
5. 1.3 恰当使用话语方法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 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在网络社会,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为中心构成了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要巧妙选取话语素材, 灵活运用话语形式,还要恰当地使用话语方法,从交往关系和受众的角度进行考 量,提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感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一是要晓之以理。马克思指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
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具有彻底的理论品格,抓住
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具有强大的实践力量。新时代,我们要要树立道路自信,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哪里来,去往何处; 要树立理论自信,讲清楚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人 民性、实践性; 要树立制度自信,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要树立 文化自信,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意蕴 及精神力量,以坚定的自信,充足的底气讲清讲透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说服大众 人心,掌握群众。
二是要动之以情。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单向性,使得受众与传播 者或是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双向交流,网络的交互性特征要求网 络意识形态革新对话方式,变传统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为平等对话方式,并在平 等对话中融入情感,注重情感激发,使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 同时要注重分析受众心理,尊重网民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与时俱进,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以多种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主流声音, 使受众不断认知、认同、践行,最大程度实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感召力。
三是要导之以利。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人们
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①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首先不会从意
识形态的理论逻辑上去思考是否认同,而是以现实利益为基础,考虑意识形态会
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逐步改善,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从心底里认同它。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网民来
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 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
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
释惑。 ”③这为我们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遵循,要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切入点,不断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网络意识形态才更有感召力。
5.2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命和深入发展,原有的传播体系不断地被解构被迭
代,与时俱进,建设崭新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大势所趋,这是使新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网 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内容。只有建立起、设置好比较发达的、 高效的、高科技的、科学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体系,才能为建设网络意识 形态话语权增强传播效力、提高传播效果。如果离开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 体系的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将成为“没牙老虎”。 为此,必须要全面把 握传播方式、发现遵循传播规律、持续优化传播策略等。
5.2. 1 全面把握传播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远古时代,人 类已经发明动作、火光、乐器声、结绳记事等诸多传播手段。伴随着社会实践的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 李凯,武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 (02).
③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
发展,人类合群性进一步扩大了彼此交流的需要,语言与文字得以产生,这深彻 提高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进入网络时代,先进的现代传媒技术将人类的传播活 动推到新的境界,立足新时代,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需要重点掌握和 优化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一是口头传播。人类自学会开口说话,口头传播的历史便已开始,狭义上的 口头传播指的是个体或群体通过口头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广义上的口头传播不 仅指口头语言,还包括对口头语言的文字记录。口头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方 式,进入网络社会,人类的口头传播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载体,如微信、微博、 论坛等等,这些载体拓宽了人类口头传播的渠道,却未改变口头传播的本质。口 头传播的最大特点在于每个个体都是传播过程的主导者,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 的传播视角,这也是口头传播的重要价值之所在,通过口头传播,意识形态话语 带有了个体的认同与情感,更具信服力。比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一书 便是通过一系列的采访实录,通过“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原生态地还 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不凡的知青经历,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心系百姓、 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公道正派的“好后生”。 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 意识形态话语有了更强的直观性与感染力。
二是图像传播。图像传播的历史依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中, 人类就开始了用图像进行表达与交流。相比口头传播,图像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 优势,图像传播更简洁、直观,可以将较为复杂的意识形态话语生动化、形象化, 还可以跨越语言、文化等障碍,引起受众广泛共鸣。科学家指出,人类获取信息 百分之八十依靠眼睛,而图像传播便是一种视觉话语传播方式,更便于人类接受。 在图像传播中,图像运用象征的手法将意识形态话语蕴含于其中,受众再凭借个 人长期在社会中形成的习惯、文化等对意识形态话语进行解读。不同的受众因其 “本质力量”的不同,对图像中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同样一幅 《蒙娜丽莎》 ,不同的受众解读出的形象不尽相同,这表明图像传播具有阐释不 确定的潜在缺陷。
三是视频传播。相较于口头传播和图像传播,视频传播历史较为短暂,但视 频传播是传播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视频传播整合了口头传播、图像传播之所长, 集文字、声音、颜色、光影等于一体,带给人诸多感官的体验,具有更为显著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果。例如,《建党伟业》 影片通过视频生动叙述了中国共产 党成立的故事,将人民群众带回到那个时代,感受到革命者的不屈不挠、开天辟 地。根据视频时间的长短,视频可分为长视频和短视频。长视频可以较为完整、 全面地展现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话语,短视频短小精干,便于快速传播,同时迎 合了网络社会人民群众碎片化的时间,具有更强的时间粘性。
在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中,我们要明晰各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根据现实需要, 选用最为恰当的传播方式,同时,也要在多样的传播方式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 同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服务。
5.2.2 发现遵循传播规律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不断认识、发现并遵循传播规
律,我们才能实现传播的目标,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深入大众人心,才能不断建 设起强大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是要遵循传播涵化效应。涵化,亦称文化摄入,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传播 学领域。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 涵化效应讲的是传播能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的认知,使得不同社会背 景的人在观念上不断趋于一致,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社会共识。这一规律启 示我们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过程中,要树立阵地意识,意识形态阵地若是 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就会抢滩登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 传播手段,优势互补,增强传播力度,扩大传播广度,形成聚合共振的效应,坚 守传统阵地,积极主动拓宽新兴阵地,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版图, 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是要遵循传播框架效应。框架喻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会将其设置在既有的 模式之中,框架的概念源于贝特森,经戈尔曼发扬光大。在传播中,框架内在地 包括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等。媒介框架讲的是传播媒介在传播活动中的组织框架, 也就是媒介的认知结构或是符号体系,不同的传播媒介有不同的媒介框架。将框 架概念运用在新闻领域,则成为新闻框架,例如,围绕某架飞机失事,一家媒体 报道称“飞机失事造成多人遇难”, 另一家媒体报道称“飞机失事尚有多人幸存”, 这反映了运用不同新闻框架就会引导不同的舆论走向。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擅于掌握传播框架效应,善于根据传播的需要使用框架,以引导网 络舆情,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最大增量。
三要遵循受众使用与满足规律。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的 提出实现了传播学由研究“传播对人们做了什么”向“人们用传播做了什么”的 转向。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接受动机 以及传播的接受满足了受众什么样的需求,这是传播学重要的转折点,立足于受 众的能动性,广大学者发现了丰富的受众使用与满足规律。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传播过程中,受众使用与满足的规律需要我们不断地掌握,要学会运用层次思维, 深入分析受众结构,着眼于受众差异,精准定位传播对象,分层次、有针对性地 开展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全面提升话语传播效能。
除了以上规律与效应,在传播领域,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 不断掌握,只有我们关于发现、完全掌握并遵循这些传播规律,我们才能不断地 提高传播艺术,建设传播体系,形成强大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5.2.3 持续优化传播策略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 习的主题聚焦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围绕传播能力 进行集体学习,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视。在学 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要讲究传播策略,提高传播艺术。新时代,建设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势必要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在传播艺术上体现水平。
一要大众化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人们获得了相比从前更大的话语表达和话 语传播的权利,可以说,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也都是传播者。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的传播并非仅仅是意识形态工作者、意识形态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成为人民大 众共同的事业。因而,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必须是大众化的传播, 必须依靠大众走进寻常百姓家。这要求我们在话语传播过程中要贴近大众生活, 符合大众思维,用大众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话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使用大众化传播策略的典范,在突出“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关键时他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在坚定党中央推进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时他提出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在坚定全国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时他鼓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大家要“撸 起袖子加油干”等。这些话语一经传播便直指人心,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被人 民群众理解、吸收、掌握、应用,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要艺术化传播。艺术化传播强调的是传播工作的技巧性、精细化,艺术化 传播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做好艺术化传播,关键在人,没有一支政治素 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传播队伍,艺术化传播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着重培养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时代新人,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 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把握传播特征、规律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意识形态话语 传播的行家里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全 球化传播、区域化传播、分众化传播。
三要时代化传播。时代化传播策略指要主动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发展的 脉搏,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做出改变,使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及时反映时代新 特点。在时代化传播策略的要求下,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的先机,搭上时代班车, 紧跟时代的步伐,依托现代科技,开拓时代化的传播形式,更多地开发诸如微信、 QQ 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抖音、小红书这样的视听平台,喜马拉雅、学习强国 这样的学习平台,并善加利用,主动抢占传播阵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人 民日报》 将时代化传播策略运用得当,以使用时代化媒介为例,近些年《人民日 报》 相继入驻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2021 年 6 月 6 日《人民日报》 又入驻 年轻人文化社区“哔哩哔哩”, 不断打通与青年对话交流的渠道,拉进了与平台 用户的传播距离,收到广泛欢迎。
5.3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提供环境保障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纯净向上的环境能够促进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反之若环境遍布歪风邪气,建设网络主流意识 形态话语权将难乎其难。所以说,重视话语环境作用,选择不同话语环境,改善 话语环境体系等,都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内容。 只有完善好、创造好和改造好比较文明的、先进的、富裕的、优美的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环境体系,才能为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强更大的公信力、更强的 凝聚力和更远的影响力,如果离开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的建设,网络
意识形态话语权必将会是“虎落平川”。 为此,必须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
5.3. 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有人说,在当下这个稳定秩序的社会中,却有着最为混乱的地方——互联网 世界。的确,近年来网络乱象饱受网民诟病: 低俗内容比比皆是,直播乱象层出 不穷,电信诈骗欺天诳地……草不锄则田荒,网络的匿名交往撕开了现实生活中 的教条,暴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谁 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网络空 间,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环境保障。为了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建设提供必要 条件,我们必须要加强以下三种治理:
一要源头治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网络环境治理也是如此,每一个网 络乱象的背后都存在着源头上的隐患,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就要学会“治 未病”, 抓小抓早抓苗头,坚持源头治理,消除安全隐患。互联网是技术密集型 产业,做好源头治理,就要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网络数据流向 可跟踪,网络数据源头可追溯,抓好源头这个要害,才不会泛滥成灾,才能实现 标本兼治,要加强互联网许可证和备案手续的审核和监管,严格把好网络准入关, 要推进网格化管理,落实监管人员,明确监管任务,实时完成监管。
二要依法治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治理依法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 有之义。古人有言: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依法 治理网络要立法先行,近年来,我国加快立法进程,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 络安全法》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等法律法规,这意味着我国依法治 理网络的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些法律法规既要通过强制力量惩治、威慑互联 网犯罪,也要不断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引导网民遵法守法。2020 年 3 月 1 日, 江苏省南京市检察机关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对“辣笔小球”微博 博主仇某明批准逮捕,这不仅是对法律的贯彻,也起到了很好的普法宣传,不良 网络话语行为得以震慑,法律公信力不断提高。
三要综合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
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①网络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
不同治理主体综合协调,在领导层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要集中统一 领导,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制定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 在政府层面, 要充分联合网信、经信、公安、通管等力量,齐抓共管,良性互动; 在社会层面, 要积极调动网民、网络社会组织、网络企业等参与热情,强化网民主体自律,使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行业组织发挥服务指导和桥梁纽带作用,提供最广泛力量 支持。
5.3.2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
是同心圆? 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②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既
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而要改造和运营好良好的内部环 境,就必须要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这也是寻求最大公约数、做好凝聚网上网下 共识的必由之路。
一要强化经济基础。“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
极端重要工作。 ”③建国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经济建设工作是居于
中心地位的,这是由经济建设的基础作用所决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归根到 底来源于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期望网络意识形态获得话语权 是空想,若脱离了经济基础,网络意识形态也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 而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首要的便是强化经济基础,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正意气风发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扎扎实实搞 好经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才具有真正的“硬实力”。
二要完善体制机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 面的工作,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也是一项长 期的、持续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并完善体制机制。邓小平同志曾 经表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②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0.
③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只有不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的领导、管理、
运行、评价等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形成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制度体系,才 能从根本上改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环境。
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守正道,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 思想基础; 要守正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要守正 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网络之风气。创新是关键,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
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机
制等全方位创新。②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
们要围绕此主动设置议题,创新内容与形式,热情讴歌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 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卓越成就,呈现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 凝聚力。
四要发扬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存在斗争。当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最 前沿,这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进一步做好网上舆论宣传和互联网工作。谁是 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研判网络形势,认准斗争对象是斗争的首要问题, 要区分好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对抗性的敌我矛盾,采用不同的斗争方式, 树立互联网思维,讲究网络斗争艺术,坚定斗争意志,旗帜鲜明地打击网络谣言, 批驳网络错误思想思潮,引领网络舆论,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拨云见日,彰显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五要凝聚人心力量。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就要将最广泛的大众人心团结在党这一“圆心”周围,要以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多元化的网络力量,要下功夫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 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等特殊群体的工作,充分把握网民中 的重点人群,将其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培养一支党外代表人士队 伍,以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激活网络中的“沉默的螺旋”, 发动和依靠广大网民 群众,带领大家朝着共同的方向去努力拼搏。
5.3.3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 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引发西方国 家高度关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向世界提交了中国 方案,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听到中国声音,学习中国经验,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霸权国家调动一切手段大搞和平演变战略,利用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的多重 霸权冲击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际社会环境中中国一度陷入有理说不出,说 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
2015 年 12 月 16 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
主旨演讲,强调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
体。①这一重要倡议既为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注入了中国智慧,也
有利于增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为此,我们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予 以推进以更好地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其一,维护网络主权。网络主权是构 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只有在网络主权得以保证的基础上,我们才 能维护网络安全,才能自主地进行网络实践,才能在网络实践中提升网络意识形 态话语权,无论是历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还是事关网信工作的座谈会,习近平总 书记都多次强调网络主权的重要性,这一原则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广泛支持, 成为多国共识,单边主义和网络霸权必失人心。其二,贡献中国力量。根据华东 政法大学《全球治理指数报告 2020》对全球数据采集与测评,依据“机制”、
“绩效”、 “决策”、 “责任”四个具体指标,并结合各国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
中的差异化态度,中国获得了最高级 A++级,连续三年位列全球三甲之列,②这
表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体现出了大国担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整 体形象好感度不断上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始终积极 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对话合作,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其三,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不仅要面对国内 13 亿人,还要正视地球上 57 亿人对中国的关注,党的十八 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在许多重要场合带头讲中国故事,赢得了国际各界的广泛支①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②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全球治理指数 2020 报告[R].2020 年 12 月持,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立足新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 在对外宣传中的独特作用,增强运用网络方式讲故事的本领,使中国故事为国际 社会所认同,从而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结束语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在需要,这事关党、 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本文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置于广义的网络社会视域中,尝试廓清“话语权”“网 络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等核心概念,审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权建设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分析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提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着眼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 语权建设的继承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研究。受限于本人的学术功底与实践历练, 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本文着眼于较宏观的层面,缺乏微观上的深度 探析; 研究方法上缺少一定的实证分析,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信息学等诸 多学科的交融渗透仍不足; 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讨论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提高。请各 位读者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今后的科研学习中慎思之、深究之、明辨之、笃行之。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列宁选集(第 1-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毛泽东选集(第 1-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8] 邓小平文选(第 1-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3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
9.
[11]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3]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 17.
[1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 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8]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 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9]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16.
[2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2]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4] 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建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
020.
[25] 田鹏颖.经济发展新常态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9.
[26] 王永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27] 王承哲.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8] 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9] 张树华.苏联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18
[30] 陈曙光.中国话语——说什么? 怎么说?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 [31] 夏银平.当代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 武晟.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个体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16.
[33] 王永贵.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15.
[34] 韩庆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话语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5.
[35]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下) [M].长沙:岳麓书社,2015.
[36] 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7] 李萍.马克思意识形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8]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9] 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0]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41] 叶启绩.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0.
[42] 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9.
[4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4] [瑞士]弗迪南 ·德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5] [加拿大]马歇尔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9.
[46]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2017.
[47] [意]安东尼奥 ·葛兰西.狱中札记[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48] [美]曼纽尔 ·卡斯特.网络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9] [法]米歇尔 ·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
[50] [英]诺曼 ·菲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1] [前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2] [美]尼古拉斯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53] [德]尤尔根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54] [美]阿尔文 ·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5]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6] [德]弗里德里希 ·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
[57] 李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七维探析——关于马克思 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述评[J].兵团党校学报,2020 (04).
[58] 李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三重意蕴[J].大连干部学刊,2020 (08).
[59] 李凯,武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 020 (02).
[60] 李凯,杨志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四重维度及其展望——关 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综述[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 0 (05).
[61] 李凯,李莲.五四时期我国主要社会思潮评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20 (02).
[62] 武晟.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9 (07).
[63] 武晟.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探微[J].学术研究,2009 (06).
[64] 武晟.意识形态之流变概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02).
[65] 武晟,李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六个维度[J].云梦学刊,2019
(03).
[66] 李莲,武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深圳信息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02).
[67] 李莲,武晟.学习邓小平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 [J].探求,2019 (01).
[68] 李莲,张盼盼,武晟.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J].云南行政学 院学报,2019 (01).
[69] 叶启绩.文化市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05 (02).
[70] 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J].学术研究,2003 (1 1).
[71] 叶启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 (06).
[72] 马忠,达雅楠.揭开政治修辞的幻象: “普世价值”的话语透视[J].思想教 育研究,2020 (05).
[73] 王飞,张荣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建构困境及破解进路[J].理 论导刊,2020 (02).
[74] 王天楠.碎片化网络舆情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 校学报,2020 (01).
[75] 夏慧,刘婉婉.增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探析[J].社科纵横,2 020 (01).
[76]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 (0 1).
[77] 邓琼云,林滨.加强党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云南行政 学院学报,2019 (05).
[78] 徐岩,米华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社科纵横, 2019 (08).
[79] 李江静.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际挑战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 2018 (01).
[80] 熊光清.中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分析[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05).
[81] 周耀宏.论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05).
[82] 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J].思想理论 教育导刊,2018 (01).
[83] 谢霄男,李净.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构建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8 (02).
[84] 李江静.建构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原则探析[J].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017 (10).
[85] 罗桢,徐建军.“受众本位”下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挑战与策略 [J].思想教育研究,2017 (06).
[86] 刘皓琰,李明.网络生产力下经济模式的劳动关系变化探析[J].经济学家,2 017 (12).
[87] 赵丽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 (1 0).
[88] 张纲.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02).
[89] 赵欢春.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7 (01).
[90] 卢黎歌,岳潇,李英豪.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引导[J].思想教育 研究,2017 (06).
[91] 石超.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7 (26).
[92] 陈娜.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 (0 6).
[93] 曾长秋,曹挹芬.网络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特点[J].学 习论坛,2015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