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硕士论文 > 会计硕士 >

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证研究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2-01-30 17:17 阅读:
摘要
 
近年来,金融科技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从不同方面深刻影响着未来金融秩序,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关键核心中介枢纽,不仅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环节,也承担着向我国实体经济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角色和职责,金融科技的发展将会对商业银行产生直接且深入的影响。随着金融科技进一步蔓延发展,逐渐成为挑战银行体系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结构也带来“双刃剑”效应。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并使用 2013-2020 年全国 85 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以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基于蚂蚁金服用户数据构建的省级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冲击效应,并进一步检验其作用途径。通过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以期金融科技能够进一步助力传统银行转型发展、便于各部门协同监管,更有利于银行自身提升金融数字化意识, 优化自身业务结构,继续在我国金融领域发挥稳定核心功能。
文章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绪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现状分析、实证研究、结论建议以及未来展望。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且介绍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在理论基础与综述部分,介绍了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内涵,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结构既包括资产端业务,也包括负债端业务,负债端业务结构主要包括两大类:传统零售型存款业务、银行间同业批发性融资业务;资产端业务结构主要指银行运用其资产的业务,本文主要考虑银行的风险资产业务变化方向;在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主要整理了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影响的研究结论。在第三章中主要介绍金融科技国内外发展现状,通过 ArcGIS10.5 对于不同时期中国各省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宏微观角度介绍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情况。第四章详细说明了金融科技对资产负债结构产生的“冲击效应”以及“资产负债效应”,对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讨论。在第五章实证分析模块,通过手工整理全国 85 家商业银行
2013-2020 年的相关数据,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省级指标量化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该数
据共分为两段,目前更新到 2018 年,对我们本文的研究主题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利用系统 GMM 模型进一步验证金融科技是否会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业务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通过哪种渠道传播。
实证结果显示,第一,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年份确实存在区域差异性,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变化之迅速,由东部沿海城市展开,迅速向内陆扩展,呈现迅速蔓延扩大、共同发展提高的趋势;第二,金融科技确实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的存款负债业务产生分流,商业银行转而倾向于银行间批发性融资,然而同业拆借由于成本较高,商业银行为了弥补负债端的损失的确会选择能够带来更多收益但风险更高的资产,改变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第三,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带来的影响是结构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金融科技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的冲击越小,也就是说,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中小型商业银行表现更为明显。金融科技发展则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第四,通过具体的作用路径分析,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确实通过负债端业务影响资产业务的选择行为。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及银行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并对金融科技下银行未来发展潮流进行展望。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的确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政府应该发挥好其监管引导作用,商业银行应该顺应风口变化,主动出击、顺势而为,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开发新的业务结构、防控外部及内部风险,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一方面大型银行应该利用其规模优势带动中小型银行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大行的“头雁”功能,利用大小联合的方式提升中小型银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行业完善金融科技发展细则,对于金融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清晰而全面的部署,促进金融科技全国范围内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乡镇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共同营造我国良好的线上线下经济金融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资产;负债端;城商行;系统 GMM 模型
摘要 I
目录 VI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研究背景 1
2.研究意义 2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思路 2
2.研究方法 4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5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7
(一)相关概念 7
1.金融科技 7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 8
(二)文献综述 9
1.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的理论研究 9
2.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影响的理论研究 10
(三)研究评述 10
三、金融科技及其背景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12
(一)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12
(二)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15
(三)金融科技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19
1.宏观角度分析 19
2.微观角度分析 21
四、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23
(一)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机理分析 24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机理分析 26
五、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证研究分析 28
(一)研究设计 28
1.模型描述 28
2.变量说明 28
3.数据来源 30
(二)实证结果分析 31
1.金融科技水平对商业银行负债端业务的影响 31
2.金融科技水平对商业银行资产端业务的影响 333
3.调节效应分析 34
4.作用途径分析 35
(三)稳健性检验 35
六、结论与建议 37
(一)主要结论 37
(二)政策建议 38
1.政府方面 38
2.商业银行方面 39
七、未来与展望 4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金融科技”最早是由上个世纪 90 年代美国花旗银行发起的“金融服务技术联盟” 项目,随着当时全球正在推动进行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和新一轮产业结构性改革,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概念在整个全球大陆乃至海外范围内迅速崛起和发展,金融科技也被视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从 2016 年开始迅速成为了全球金融创新领域研究焦点。从国内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来看,我国正在深入地推进以科技为基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经济社会生产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有力保障。2018 年中国在金融信息科技联合领域的总投资额达到规模 473.61 亿美元,超越全球其他区域占据榜首。“北上深杭”四地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技术发展的主导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指出,要聚焦于加快构建完善我国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学与创新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构性整体结构体系,在这一阶段中,金融与科技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经济金融领域安全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现代经济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支持,另一方面,金融与科技则依托于科学和技术的支撑,使得原有的金融服务在其中存在“困点”、“难点”得到有效缓解,金融改革更进一步“脱虚向实”。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 年)》,明确写道到 2021 年前要建立覆盖金融行业各个领域科技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实现经济金融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耦合联系、协调均衡发展, 推动当代时期我国证券金融行业科技的持续发展始终保持处在业内国际上的领先水平,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科技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用先进的市场可控性、金融和农业科技性等创新型的产业模式来推动蓬勃发展[1]。据艾瑞咨询数据预测,2020 年年度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控股企业总体非经营性税收将进一步增长上升至 19704.9 亿元。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枢纽,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中受到了广泛深刻的影响。金融科学技术的深入和快速发展席卷着传统商业银行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服务架构,并进一步地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服务制度基础及各项经营管理流程,促使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调整了战略和发展的方向,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同时大量的研究也表明,近几年来金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整体的金融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深远的变革性冲击。可以说,虽然金融科学技术在本质上被认为是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效率、推动金融创新的一类新兴科学技术力量,但它们却变相地促进了收益率的市场化,改变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结构,对于支付、信贷、理财业务等三大主要商业银行价值链系统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由此来看,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在这个背景下探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改变传统银行资产端及负债端结构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期在金融科技的持续蓬勃进步中,为银行业的转型发展、经营绩效的改善以及产业融合提供可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金融科技广泛且深刻地同化着当下及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结构与秩序,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典型代表,是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其经营方式与业务流程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对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金融科技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全新且不可改变的潮流趋势,一是会有效加速银行业创新发展步伐,增加银行经营的不可确定性;而是将显著增加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在将来较长时间周期之内,我国经济将更加趋于高质量稳健发展,经济金融结构也更加合理优化。鉴于此,从理论角度进一步研究金融科技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结构具体的作用机理分析,便于提高金融科技更好助力传统银行发展、便于各部门协同监管,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现实意义
自余额宝等线上理财渠道的出现以来,由于银行间拆借利率高于市场利率,银行选择将聚集的资金转而投向银行间市场,从而以较高回报率和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吸引更多用户开展储蓄理财(郑志来,2015),故而银行各类资金从储蓄存款渠道分流到银行间的市场中,进一步促使传统负债业务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存款增速不断降低;同样金融科技也会使得传统银行资产端的业务受到很大影响,金融科技对银行经营结构影响的研究与逻辑分析未达成一致结论,故文章通过实证分析目前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和他们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分区域讨论金融科技对他们的作用关系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自疫情以来,人们对“非接触式操作”有了全新的认知与信赖,这也革新了金融领域的需求者对线上网络金融服务的认识,线上交易群体进一步扩大,有效推动商业银行业务进步。因此,通过实证分析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不同业务结构之间的作用关系, 商业银行既可以稳定传统业务类型,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业务类型,获取更大收益, 从而在与线上产品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依然成为广大金融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稳定实体经济发展,提升金融行业的可持续性。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金融科技的历史溯源及发展现状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以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为基础,从多个方面介绍金融科技的全球及中国的发展现状,并通过 ArcGIS 对比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然后获取国内 85 家城商行 2013-2020 年的财务数据,通过系统 GMM 模型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将会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业务结构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两种影响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产生全局清晰的认识。
根据上述分析思路,文章整体框架路线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宏观角度论述该问题产生的由来方向,深入分析其所具备深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会革新全球金融秩序,也会对庞大的银行体系产生潜在且深刻的影响,分析讨论其作用机制势在必行;其次介绍研究思路,并对研究方法分别进行总结:文献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及其评述。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梳理目前关于“金融+科技”领域的先进研究范畴,以及其对商业银行资产端、负债端业务结构相关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资产负债业务的影响展开讨论,引入本文的研究主题。
第三章为现状分析部分。首先介绍在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全球范围内以及中国近些年来的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并通过 ArcGIS10.5 直观分析金融科技不同年度的发展差异。
第四章为作用机理分析部分。从两方面分别讨论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潜在作用机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负债端业务结构影响;对资产端发挥的作用影响。具体分析由此产生的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效应。指导后文作者进行相关实证数据分析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通过 SYS-GMM 实证研究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业务产生影响,引入调节效应“银行规模”进一步分析验证,最后阐述并证明金融科技对银行资产端的影响是否通过负债端来进行传导,并证明金融科技何时对商业银行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第六章主要是一个总体的研究结论和具有政策性的建议部分。在对文章前文论述所学基础理论和主要实证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实践做出所规定要求的具体工作点要求进行了分析总结,从政府和商业银行方面对于更好助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金融科技能够在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整体框架如图所示:
 
2.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高水平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首先介绍金融科技的衍变过程,从发展规模、不同区域投融资等方面介绍金融科技在不同地理区位的发展差异,并对金融科技环境下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现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清晰阐述,分析金融科技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作用机制,分析金融科技如何作用于传统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从而结合现状对未来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变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进行总结讨论。
(2)比较分析法
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及负债端作用机制实证角度出发,比较分析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影响,从而分析传统商业银行如何转换业务模式多渠道地获取更多资金。其次,
本文以去年北京大学联合蚂蚁金服公司联合发布的两份新版中国数字普惠信息金融企业指数,对于目前全国各地覆盖范围内的普惠金融信息科技企业为主要例子并进行深入分析。对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产生区域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3)计量分析法
金融科技量化为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首先通过 ArcGIS10.5 分析金融科技水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差异性,并分析产生区域差异性的原因;其次通过系统 GMM 模型论证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负债端结构是否产生影响,银行规模大小是否对其产生影响、以及金融科技对资产端的影响是否通过负债端来进一步进行传导。动态水平面板回归模型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使得该回归模型具有一种相对优异的动态水平解释功能,系统中的 GMM 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对原来的动态水平回归模型与通过差分方式变换后的回归模型同时使用进行了动态估计,系统中的 GMM 方法能够进一步规范未被解释观察到的异方差变换问题、遗漏解释变量中的偏差、测量误差和潜在的各种内生性的偏差问题,具有多重优势,同时估计值的标准误差会存在明显下降。因此,本文倾向于通过采用两步 SYS-GMM 实证分析,研究具体的影响途径,为实现我国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奠定技术支持,为下一步执行差异化发展及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首先本文在研究视角上进行了创新,以往的理论研究较多的分析金融科技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金融科技的兴起不仅会对商业银行以往的金融市场中介地位产生了一定威胁。金融科技更是可以和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达成深度合作,给予银行发展更多能量,并有效去除其运营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从而更好地重新定位银行服务角色。其次,本文的基础研究投入时间和应用范围也正在有所逐步扩大,以往对于数字普惠企业金融信用科技的一些深入分析研究仅局限于 2015 年北京大学联合蚂蚁金服科技信息中心发布地第一版中国数字普惠信用金融科技指数(2011-2015 年),本文从最新的两版数据入手,实证结果将更加具有说服力。最后,本文不仅研究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的各自影响,也探讨了具体的作用机制,除此外,本文也加入了调节效应“规模”,来进一步分析金融科技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产生的冲击情况,并且分年度检验金融科技何时对银行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与前提。
本文在金融科技量化方面主要是运用北京大学数字研究中心在文本分析挖掘方法的基础上所建立的金融科技普惠指数等来衡量互联网金融技术发展水平。一方面,国内对于金融科技的量化结果较少,参考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基于文本挖掘法构建的金融科技指数尽管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金融科技水平,但指数的构建仍然基于互联网+金融领域之中关键词的选择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层面,从该视角来考察金融科技水平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关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另外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实证分析,未来仍是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1.金融科技
从金融专业角度来说,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2016)首次提出了“Fintech”这一概念, 意为金融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金融产业创新发展,使得金融科技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
Schumpete(r  1912)认为,投融资以及资本积累能够进一步提升金融技术方面的创新发展[51]。
麦金农和肖(1973)研究指出,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分配,其技术创新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52]。King 和 Levine(1993)提出新技术发展初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冲击[53]。随着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的普及,金融科技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深度,不同组织机构及学者都对金融科技进行了详细的定义。Perez(2002)指出,技术发展的成长阶段会经历爆炸性增长,将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波动性[54]。Barberis(2014)写道金融科技某种意义上是涉及金融各个领域发展的新型模式[56]。FCA(2015)阐述了金融与科技是大中小型金融企业实现去中介化的先进科学技术革新方式[57]。新加坡金管局(MAS,2016)深入讨论说明金融科技为基于高新技术手段,创造产生全新业务种类[58]。美国经济研究委员会(NEC,2017)也对金融科技做了全新阐述认为其是对不同种类金融活动的进步与创新发展产生影响的新兴技术[60]。Liudmila 等(2016)认为金融科技实质上就是金融服务领域进一步创新加载[61]。Garmen 等(2017)提出金融科技是从金融产品和服务之中培育技术, 是金融服务格局的更新换代。国内学者在对于金融科技方面的研究上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并且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其他金融技术方面。谢平(2012)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提升交易可能性的有效方式与前提,但同时也增加了传统金融所要承担的额外风险
[2]。赵鹞(2016)引入了社交网络模式的结构特点,并且研究发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个体风险难以被彻底分散,相反地证券价格会随网络规模进一步提升[3]。巴曙松、白海峰
(2016)讨论并得出科技渠道能够赋能金融领域,两者能够进行有效融合并进一步提升金融领域创新发展步速[4]。易宪容教授(2017)指出,金融科技不再是一种单一化技术概念, 是“电子科学”在金融产业领域的进一步延续发展表现[5]。李继尊(2015)、吴俊霖(2017) 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待完善优化提高,加之随着科技领域不断的进步,这些都为金融科技的诞生与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客观环境基础[6,7]。皮天雷(2018)、赵铁认为金融科技是以技术支撑的创新化发展,是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一种再造[9]。黄益平(2018) 指出随着 2013 年余额宝等新兴金融科技工具的兴起,人们的理财方式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科技迅速在中国立足并呈蔓延发展态势[8]。战明华等人(2018)认为金融科技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会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10]。陆岷峰、马经纬(2019)将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紧密联系类比起来,通过研究从金融
科技角度出发重新定义和描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发展逻辑,提升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中的整体覆盖广度,并且促进了普惠金融的认可度,从而为普惠金融基本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法[11]。曹博文(2020)认为金融科技将会成为经济领域下我国银行未来发展的“助推器”,将有机会逐步地融入到我国银行的金融服务之中,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赋予更多的能力,以便给我国经济和传统银行发展带来转型和升级,提供更加优质、更加精准的金融中介服务[13]。综上所述,在我看来,金融科技是指利用丰富的技术手段对我国银行业提供的产品服务种类进行回炉重造,以技术为手段,金融为目标。“Fintech” 可以简单理解为 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学技术),以互联网科技的力量赋能传统金融,提升其工作效率并且还能够有效降低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额外费用,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性发展,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图 2 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务与底层技术深度融合
对于金融科技活动的分类重组活动,谢平和邹传伟(2012)认为移动支付已经能够对银行现有的传统支付方式形成大规模替代效应[14]。王海芸、刘杨(2020)基于波士顿矩阵对科技金融行业发展的分类战略研究指出,将我国科技金融行业发展划分为“高-高型”“高
-低型”“低-高型”“低-低型”四种发展模式,并深入讨论每种发展模式的潜在特点,旨在为提高我国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重要参考[16]。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同业务的本质属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作了进一步简化分类。资产端主要由准备金类、同业往来类、贷款类、投资类、固定资产类及其它类六大类资产组成。其中,准备金种类主要包括储蓄在央行的库存现金;同业交易往来类主要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购入回卖等情况;贷款类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贷款、个别贷款; 投资类主要包括各种风险性资产投资经营业务类型。负债端可以简化成再贷款类、同业往来类、储蓄存款类、融资类、流动性资本类、其它类等六种负债。往来同业类主要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等;存款类主要指企业、个人等零售型存款业务。
 
四川银监局(2013)在分析银行业务结构时指出,线上支付平台将会很大程度上分流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业务并进一步间接改变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线上融资贷款渠道也将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产生“挤出效应”,影响贷款业务,同时会挤压中间业务的发展势头
[22]。郑连盛(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等方面将与银行直接展开竞争[23]。郑志来(2015)从“互联网平台+零售行业”角度深出发,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
务模式与零售服务行业进行了深入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类经营业务以及中间、表外类经营业务都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对其发展的冲击和刺激
[24]。郭品、沈悦等(2015)从资产端的附加因素分析论证了,为了弥补负债端成本的增加
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银行可能会选择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产品[25]。吴晓求(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方便会计的支付清算服务, 尽可能保障融资双方的利益[26]。邱晗、黄益平等(2018)基于互联网理财的时代视角,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发展,极大程度上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资产负债结构有所改变,使得商业银行愈加依赖同业拆借资金,同时也导致了资产端的风险承担水平有所上升[27]。刘彦、徐冕(2019)通过深入研究了金融科技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指出在当前我国金融科技进步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受到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 4 个方面:负债端的成本不断提高,净息差经营管理的难度显著增大;金融脱媒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整体减少;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困难和复杂程度的加剧,流动性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强;各类经营业务的发展不确定性加大,存在的合规风险日趋上升[28]。
(二)文献综述
 
1.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的理论研究
Delong 等(2007)分析美国应用互联网金融高新技术的城商行和未应用互联网高新技术的城商行得出结论,金融与科技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银行利润水平的进步提高,并会使其存款方式和业务结构产生转变[62]。王达(2014)通过理论分析指明金融与科技结合之后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大型银行面临风险水平较小,中小型商业银行则会因为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蓬勃发展而大幅度地提高传统业务贷款门槛,反而降低其他银行的贷款利率;李大治、徐奕晗(2014)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理财类型,金融科技的环境下,线上理财产品的种类更多,从中获得的收益以及流动性能更加优越,会对银行产生冲击进一步影响其正常的借贷利率规模[17]。战明华等(2018)通过进一步搭建实证模型深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贷渠道影响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首先作用于银行负债端结构进步地对货币政策渠道产生影响[10]。刘彦、徐冕(2019)分析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贷款普惠性提高,并进一步提升负债成本,从而扩展并提升银行追逐高收益业务的路径以及动力,使得潜在的附加风险显著上升[28]。
 
 
2.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影响的理论研究
Hancock 等(1999)研究发现技术快速发展会进一步使得银行竞争加剧,使得银行贷款业务出现停滞,对银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63]。Marquez(2002)认为银行会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信息甄别,但金融科技下的商业银行竞争加剧,从而分散了这些信息,使得银行转变方向开始通过提高贷款门槛来应对低质量的客户群体,加大了贷款难度[64]。Berger、Udell(2002)认为对比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小型银行反而在贷款中更加具有优势,因为能够自主操作控制贷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道德问题[65,66]。Lapavitsas 等(2008)指出技术环境较好的条件下,银行业能够进一步加快信贷领域信息的双向流通,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 从而改善优化贷款业务结构[67]。Lauri 等人(2010)指出由于线上贷款利率通常显著低于银行利率水平,且线上融资所需时间更短,使得资金需求者转移了关注方向;Mishkin、Strahan(1999)以及 Berger(2003)都通过理论分析指出技术进步能够促进银行间信息交涉共享,降低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66,68];刘澜飚(2013)研究发现技术确会改变银行的市场业务结构,从而使得银行面向小型企业以及面向个体的贷款业务遭遇瓶颈。陆晓明
(2014)阐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带来的压力氛围之中资产端和负债端表现出不对称的脱中介化特点,负债端首先出现脱媒情形,而资产端脱媒情形仍然处于尚待开发阶段[19]。郭品等人(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风险角度来看,通过对资产业务的风险分析,银行会选择更高投资风险的项目来弥补负债业务成本的上升[18]。陆岷峰(2017)在进一步分析当下金融科技发展时代战略报告时指出在当前金融高新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应该与当前的金融科技战略协同发展,以打造一个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和创新型金融技术手段的“科技银行”,才能始终保持银行在未来金融领域居于核心基础地位[20]。刘彦、徐冕(2019) 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融科技将会大幅度地提升流动资金的流动率,流通途径进一步的分散转移,使得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提升[28]。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整理,已有大量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于金融科技领域以及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研究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首先可以发现从现有研究来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从不同角度分析金融科技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关于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业务结构的实证分析尚且没有深入研究。第二、由于互联网金融科技这一领域专业名词被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前期大多数的学者都主要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分析,而且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宏观,普遍性也比较高;第三、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银行的资产端与负债端结构均有显著影响, 但基于选择视角的不同,已有一些研究主要针对资产端与负债端单独地进行讨论性的研究,而对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第四、对于金融科技这一指标的衡量方法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虽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但结果中均具有主观性,目前较为权威的数据就是北京大学联合蚂蚁金服公司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而且 2019 年北京大学数字服务中心还发布了一份最新版的指数,对于最新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五、现有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进行实证分析,但对金融科技的区域差异性结果并未深入研究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基于时代背景下对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展开讨论,对金融科技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对金融科技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系形成较全面的认识,选取全国 85 家城商行
2013-2020 年的相关数据,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分级指标量化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分析金融科技区域差异性,并通过动态面板模型证明资产负债业务结构方面产生的潜在变化, 对于金融科技作用于商业银行业务结构有了更深一步了解,对他们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具体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更好判断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影响传统城商行,以及商业银行如何把握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冲击影响,以期金融科技更好赋能商业银行发展。
 
 
 
 
三、金融科技及其背景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金融科技下,金融服务业始终聚焦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用户体验至上的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经营收益,壮大商业版图并未稳定经济发展做出卓越突出贡献。在当前阶段,金融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给了金融业更多的发展机会,金融科技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衍生发展,无论是在国外市场还是在国内经济领域都有了自身的生存领地,无论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还是银行业中科技领域的全新应用交叉,都为为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福音。基于互联网,强调科技属性,不仅仅借助互联网创新的传播渠道,而是更加注重国际前沿科学信息技术与我国传统金融产业的结合与创新发展,金融科技涵盖的业务层面更加宽泛,有助于充分激发和不断增强我国传统网络金融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活力。日前由央行提出建立健全和完善当代我国经济金融信息科技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业对信息科技金融综合技术应用的创新能力,推动当代当下我国经济金融信息科技的持续发展始终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和引领地位的技术水平,实现了我国金融和信息科技产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
(一)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科技投资交易总额在 2003 年-2017 年之间呈现波动趋势,投融资数量在 2016 年-2018 年三年之间达到巅峰状态,近些年来有所回落。2017-2018 年一年时间内,全球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量发生了迅猛的增长,整体在 2018 年达到近年来最高峰,2018 年总的投融资金额达到 2008.9 亿元,超过了历年来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融资总量及其规模,2019 年全世界投融资金额为 490.4 亿元,投融资事件数为 221 件,较 2018
年有所回落。2020 年 1-10 月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金额为 300.3 亿元,投融资事件数为
118 件,可以说,在经历过 2018 年金融科技发展的巅峰状态后,全球金融科技行业投融资趋于理性,市场整体处于平稳上升周期。
分区域来看,美、欧、亚三大洲是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资重点方向,分别位列全球各个区域的前三位。美洲历年的交易数量都高于其他国家,主要由于美洲地区的金融科技水平发展成熟,金融科技所需的基础环境更加健全优质。亚洲地区金融市场尚处于新兴开发挖掘阶段,金融机构中介服务度略微逊色,但是亚洲金融市场比美洲地区成长速度更快,这体现了亚洲地区对金融科技的应用的需求更大,发展潜力大。
通过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数据与资料考察后发现,国外金融科技发展呈现积极态势。第一,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外四大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纵向对比发现,东京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新加坡、伦敦、纽约三大金融中心整体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横向对比发现,新加坡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虽保持积极发展态势,但整体相对落后;东京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发展平稳;伦敦与纽约金融科技发展较快且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第二,投融资规模逐步扩大。2010-2019 年,全球各区域投向金融科技公司和企业的资金总额由 90 亿美元增加至 533 亿美元,投资规模逐年增加。第三,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国外金融科技发展迅速,现已基本形成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布局。例如美国的网络融资规模占美洲地区的 98%以上,形成了典型的国家区域性创新中心集群;欧盟地区网络融资形成了以德法两国为主的区域中心;英国也已形成独立的区域创新中心,网络融资规模年均增速高达 70%以上。科技型金融企业的实体经济和其他金融业务布局主要可以表现为:美国依然是一个经济起步比较早的国家,中国则依然是逐渐呈后来居上之势。美国的大型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移动网上支付系统金融服务企业十年前就已经初步地准备开始积极研究探索和谋划布局各自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和金融服务的产业版图,以 GAFA(包括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为例:2007 年亚马逊率先首次宣布推出亚马逊互联网移动支付,2011 年谷歌推出新版谷歌移动支付钱包,苹果也于 2014 年发布苹果线上支付 Apple Pay,另外随着2015 年 Facebook 推出支付手段,GAFA 由此完全独立地拥有属于自身的线上企业移动支付平台及应用。GAFA 在小额商用信贷业务领域的发展步伐略微有所放缓,仅由亚马逊于2012 年的时间重新引入并正式宣布启动了新推出的“亚马逊贷款”,专门针对中小型金融企业借贷客户。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新兴金融行业高新技术以及一些投资规模较小的传统金融行业高新技术以及创业投资公司纷纷成功转身进军了从涉及金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重要的金融细分服务行业。虽然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基本处于跟随美国的状态,但得益于中国巨大的网民数量和电子商务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目前中国网络金融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在全球逐渐成为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另外,中国一些高新科技企业也已经开始积极地在全球进行产业战略布局,支付宝已经在大陆及海外超过 26 个国家地区发
展约 12 万个地区布局,微信支付也已经全球登陆 13 个海外在线国家和大陆地区,并且蔓延趋势持续进一步扩大,在未来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表 1 金融科技发展节点海内外对比
海外 中国
Paypal( 美 国 ,1998) Google 钱包(美国,2011) Apple Pay(美国,2014)
脸书 Messenger Payments(美国,2015 年) 支付宝(2004 年) 财付通(2005 年) 微信支付(2013 年)
Paypal 基金(美国,1999 年) 余额宝(2013 年)
Directline(英国,1985 年)
INSWEB(美国,1995 年) 众安保险(2013 年)
Kickstarter(美国,2009 年) 点名时间(2011 年)
京东众筹(2014 年)
Angellist(美国,2010 年) 天使汇(2011 年)
Wefunder(美国,2012 年) 天使客(2014 年)
36 氪股权投资(2015 年)
SFNB(美国,1995 年)
Egg(英国,1998 年) 前海微众银行(2014 年)
浙江网商银行(2014 年)
 
 
(二)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中国的金融和信息科技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分别为金融业电子化初期、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融合阶段。在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时代,普遍实现了初期电子化的办公环境,提升了不同工种的处理效率;在我国移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机构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撮合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渠道直接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达到了与金融业务的深层次融合,在这个关键时期,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兴起,其中包括移动网络支付、互联网借贷、互联网理财等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兴起,创新了其金融产品销售及获利途径,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深度变革。在金融科技阶段,主要体现在互联网
+金融、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金融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深度革新,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契合绿色金融发展主题,重塑金融生态格局。在中国范围内,从投融资金额以及投融资数量、开办企业数出发,中国金融科技发展
经历了从高速发展到负增长的过程。2010 年至 2012 年每年新登记的中国大型金融和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人数一直处于稳定快速增加趋势,其中平均年人数增长率约为 17%-45%;在2013 年至 2015 年两年之间,金融科技产品及服务行业已经开始呈现出一个积极的发展态势,金融科技公司规模的增长率普遍已经超过了 100%以上,这种速度的扩张在 2015 年已经达到了高潮,超过 4000 家企业加盟成立。同期,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成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并正式推出了余额宝;京东金融亦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区进行独立运营,其定位目标就是提供高新技术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从 2016 年开始,新上市的公司在中国注册
数量反而呈现出不可预计的大幅下跌,到 2017 年成立公司的数量仅为 2015 年的 1/12,之
后成立公司数量呈现反复波动情况,在 2020 年受到疫情冲击,又出现负增长情形。
图 7 2010-2020 年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注册数量
15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数据库
 
根据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各家金融科技企业的业务和发展情况特点,金融科技企业大致可以划分为 14 个类型: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证券商、互联网金融保险、互联网投资基金市场营销、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小额消费商业贷款、P2P、数字货币、支付、信用金融风险评估及征信、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和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在 2008 年-2017 年间子行业金融科技的数量变化中, P2P 、互联网中小微型企业的资产管理、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类型企业的数量位列前 3 位。P2P 行业的上市公司注册成立的人数从 2013
年起就开始明显增加,至 2014 年已经达到顶峰,共有 1300 家以上市公司注册登记成立,
占当年注册成立上市公司的近 1/3;金融信息科技服务、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在 2014 和 2015年均已经相比之前都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快速增长,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基础,其中,金融信息服务新投入成立的上市公司规模在 2015 年达到接近 1000 家,是近些年来之最。
我国金融科技区域化水平发展差异较为明显。2019 年以来北京、上海、浙江及广东地区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居于全国榜首,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先进。江苏、福建、山东、安徽、四川、湖北等地区金融科技发展紧随其后,虽然排名差距不大,但这些地区金融科技企业数量与前者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甚至不及北京、上海等地的四分之一数量。其余各地区金融科技企业数量甚少,金融科技水平较为落后。通过总结来看,一方面受限于当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看出当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降低,金融科技发展水平递减且差距逐渐增大。
 
图 8 2018 年中国各省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为了直观清晰对比不同年度我国金融科技的区域发展差异,进一步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衡量对比差异,该指数共分为两期:2011-2015 年、2016-2018 年,且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信息化程度等不同维度进行描述,具有客观公正性。通过该指数可以进一步考察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地区差异化程度。从 2011-2018 年中,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均出现多倍增长,吉林省、江西省、河南省、云南省、西藏、甘肃省、青海省、新疆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超过 10 倍。对比第一期的数据,第二期的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使用深度的增长已经成为总指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图 8 可以看出,上海、北京、浙江分别位列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三名,同时,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区互联网金融水平也远远优于全国其他省市区域。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 2018 年全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呈现趋同态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已经蔓延至内陆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也意识到发展金融科技刻不容缓。
 
图 9 不同年份各省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通过对比不同年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政治中心北京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高,而中西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此外,2011 年全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普遍较为落后,随着时间发展,2015 年金融科技水平逐渐拉开距离,在 2018 年全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杭州位居前三位,这和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以及近年来杭州成为电商网络的聚集地有极大的关系。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对于各地政府和企业发展“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 10 2011 年各省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
 
图 11 2018 年各省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
 
鉴于数据可得性,以不同年度金融科技总指数最高的城市指数为基准作为排名依据, 通过 Arcgis10.5 分析 2011 年及 2018 年金融科技发展蔓延情况及差异性,将其中排序在综合指数平均值 80%范围内的全国各大城市归入第一个梯队,70%-80%的范围内归入第二个梯队,60%-70%归入第三个梯队,60%之后的城市归入第四个梯队。有针对性地对比分析2011 和 2018 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可以清晰看出,2011 年仅 5 省市位列第一、第二
梯队;内陆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位列第四梯队。然而进入 2018 年,第一梯队城市明显增多,大部分内陆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进入第二梯队,全国整体范围内已经没有第四梯队城市。从城市角度来看,浙江省杭州市作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领先区域,集聚众多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可以推断出,由于辐射带动效应使得周围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也处于较高水平,而越倾向于内陆区域,金融科技发展较为落后。(注:
第一梯队:64.152-80.190;第二梯队:56.133-64.152;第三梯队:48.114-56.133;第四梯队:
16.220-48.114)
 
(三)金融科技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金融科技将重新塑造客户的金融选择行为,客户这一庞大的群体将会进一步颠覆银行竞争格局。银行作为受众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极其显著。在金融科技这一大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负债成本不断上升,净息差管理难度不断上升。银行追求利润的主要途径是低息吸收存款,高息投放贷款,通过其中的利息差来获取利润。随着金融科技进一步发展,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产品类型不断增加,银行的存款产品吸引力有所下降,低成本负债流失现象加剧。例如自余额宝上线以来,由于其具备的高收益性和高流动性,对于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了替代效应。二是金融科技促使金融脱媒效率的提升,中间收入整体呈下降趋势。金融科技降低了各项金融交易的成本费用,而中间业务收入是主要的金融交易成本,在金融脱媒化的背景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三是日间资金波动性加剧,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银行日间流动性管理核心主要是通过预留备付金作为缓冲垫,根据头寸预报、汇报的数据,调整金融市场拆入拆出的资金规模,保证备付金处于合理水平。因此在银行备付金管理中,资金头寸预报、汇报的准确性起着关键作用。四是业务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合规风险有所增加。金融科技作为金融领域的新兴技术,还未有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及业务模式,导致银行相关业务发展不确定性增强,此外,当前在金融科技的监管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区域,金融科技面临的合规风险有所增加。
1.宏观角度分析
近年来,银行业积极发力信息金融和互联网科技领域,借助于这些新兴产业整体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推动信息整体和金融服务的加速发展。根据《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 2020》,2019 年上市银行继续加大科技领域投资力度,其中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的 18 家上市银行投资规模合计达 1079 亿。
目前银行业金融科技主要形成以下格局:央行发起设立金融科技公司以引导行业发展、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完善业务生态布局、大中型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及发力转型。央行以其控股主导企业形式投资成立了央行金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涉及多种类型数字金融货币、区块链等。央行为了不断完善数据共享、数字金融货币资金清算与结算、征信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建设等各项基础工作,正稳步加快推进今年规划草案中的发展金融信息科技领域的相关工作,目前已经成立深圳、长三角地区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中汇金融科技等,涉及数字货币、区块链金融、密码学等多个方向。银行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合作。银行拥有牌照、研发实力、资金和客户, 科技公司具有科技能力和金融创新的敏感度,二者优势互补,在客户资源、科技开发与应
用、风险控制等领域深度合作,银行通过合作开发、协作引入等方式接受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同时推动组织转型和架构升级。例如,赣州银行与中兴通讯、大连同方和天阳宏业等科技公司共同创办了金融科技国产化实验室,晋商银行将与山西移动签订一项战略性投资伙伴协定,将在金融业务、通信和信息化服务等领域共建金融科技生态。大中型银行设立了金融产品和科技类的子公司,各大银行在进一步深化与外部高新技术企业交流和合作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成立了金融高新技术子公司,整合了其技术、业务、资源和经验等优势,并以其强有力的方式向内输出高新技术。提升整体数字化水平。截止2020 年 11 月,国有五家大行和七家股份制银行都成立了独立的金融和科技子公司。
四大商业银行倚靠着其大规模用户群体的支持以及资金水平的支撑,具备了发展金融科技的良好环境,其他上市银行更是以其优质的资源紧跟甚至超越四大行的节奏。2015 年11 月,兴业银行在位于中国上海市正式注册成立上海兴业银行数字网络金融服务(中国上海)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互联网企业金融信息数据处理、经济金融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咨询服务、应用程序管理软件开发和提供商业银行运营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和金融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集成信息化管理服务等。随后,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股份制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设立金融信息科技子公司。而在 2019 年 8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中国金融信息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9-2021 年)》前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大型银行开始设立金融科技全资子公司,专司金融科技相关工作。农业银行是自主创办成立的农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内容主要包括涵盖各种基础性的软件服务,应用程序和服务,零售的计算机与软件和其他辅助设施、电子商务产品、通讯器与工具、智能化装置等。截至 2020 年 8 月底,共有交通银行等 12 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和科技集团子公司,专司金融科技相关工作。除了自建的中国金融技术科技产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外,银行、保险、证券等其他一些传统的专业金融机构也在不断进行着向数字化、智能化的业务转型并在升级创新过程中,日益更加注重原始金融技术的研发创新,金融技术科技集团专利申请的企业数量迅速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达 9358 条,其中,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有 4330 条,占比约 43%,位列世界第一。
表 2 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情况
银行名称 公司名称 注册时间 注册地点 注册资本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20/8/25 上海市 6 亿元
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20/7/28 北京市 6 亿元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19/6/11 上海市 6 亿元
北京银行 北京银行北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9/5/16 北京市 5000 万
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工银科技有限公司 2019/5/8 河北雄安新区 6 亿元
 
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龙盈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18/5/23 北京市 2100 万
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民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8/4/26 北京市 2 亿元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8/4/12 上海市 16 亿元
光大银行 光大银行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2016/12/20 北京市 2 亿元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招银云创(深圳)信息技术有 2016/2/23 广东省 1.5 亿元
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
有限公司 2015/11/10 上海市 3.5 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泽平宏观
 
2.微观角度分析
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科技已经深层次嵌入银行内在业务结构层面。线上银行 APP、人工智能柜面服务、线上交易银行、智能管家投资等增值服务全面推出,一方面降低银行业务成本,提升银行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机构能够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各业务能够进一步协同发展。分点来看,金融科技在信贷业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较为成熟,主要包括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及供应链金融。在消费信贷中,根据大数据挖掘客户信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同时也能够精准识别客户资质,实现恰当准入,贷款发放后,一方面能够对于信用风险动态监控,另一方面,对用户复贷、逾期进行催收。此外,中小企业抵质押物较少,价值较低,银行难以触达和有效服务中小微客户。近年随着金融科技和业务的逐步融合,在中小企业贷款以及供应链金融方面,银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提升数据收集能力、构建信用评级体系,极大提高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信贷业务数字化也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小企业、农户的贷款服务。
 
图 12 2013 年和 2020 年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对比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库
金融科技下,投融资出现非中介化趋势,资产端和负债端金融脱媒情况进一步加剧。而且从资产端这个方面,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也发生了很大变动,直接融资的形态也呈多样性快速扩张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性融资的形态。对比 2013 年与 2020 年
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银行本外币贷款从 2013 年的 0.61 下降到 2020 年的 0.54; 同时,各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规模进一步显著扩大,委托贷款从 0.04 上升到 0.15,信托贷款从 0.02 上升到 0.11,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从 0.01延伸到了 0.04。因此,直接融资针对非金融机构在资金扶持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融资结构更加合理。
图 13 2010 年-2020 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库
负债端这一方面,首先,直接融资给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存款管理业务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流动性储蓄存款占总体存贷款余额的比例逐年减少;其次,投资渠道复杂而且多样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有效吸收能力显著下降,银行可贷资金的规模不断下滑,这使得对商业银行较之前传统的盈利模型产生刺激,盈利能力出现短暂下降,为了有效地抵御这些新兴金融技术带来的挑战与冲击,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中间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非利息收入也是不断上升,带给银行新的转机与希望。图 13 显示了 2010 年-2020 年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情况,从 2010 年
开始,银行非利息收入稳步增长,在 2016 年开始出现缓慢下滑趋势,在金融科技压力下, 商业银行逐渐顺势而为,开始掌握主动地位。
四、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通过充分灵活调动金融与科学技术服务金融业,金融服务的效率有了进一步显著上升,更大程度上为更多的消费群体提供了更多可以获得信息渠道的路径,改变了金融行业以往的寡头垄断局面,进一步促使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得到有效融合,有效促进金融产业链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金融市场的一个关键核心中介枢纽,不仅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环节,也承担着向我国实体经济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角色和职责, 所以商业银行不仅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共性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发展商业银行网络科技,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具有“个性化”以及“普惠性”,因此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之中,会产生极大的冲击效应,进而被迫倒逼转型进行科学技术的改革,最终完成产业融合使命。
 
图 14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的作用机理示意图
一方面,金融科技冲击商业银行整体发展。一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线上支付渠道更加高效便捷并且覆盖面广,线上支付的发展不仅增加资金流通的速度和规模,导致银行面临的资金流动形势趋于复杂,管理资金账户的难度显著提高;二是信贷业务向着普惠适用性方向发展,传统银行提升了借贷门槛,而提升了用户准入条件,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借贷变得更为简单便捷,具有普惠性,对于银行业务产生了极大冲击;三是金融产品收益上涨,金融科技使得“股权众筹平台”,“金融超市”等给了投资者一种全新的选择方向; 四是金融科技不受空间的区域因素限制,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网络交易,进一步分流了银行水平,不断增加的难题,使得银行日常经营中的忧虑不断加深。另一方面, 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发展。随着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倒逼了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第一,金融科技促使支付渠道向多样化、便捷化、高效化发展。线上支付渠道的遍布既促使了资金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大幅提升,也提升了资金周转的不可预见性,资金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第二,借贷向普惠领域发展,使信贷变得更为简单,更具普惠性,银行贷款由于门槛较高,通常只适应于一些高信用客户,难以实现普惠金融的有效推广;第三,金融产品收益不断攀升,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以往可选择的投资产品主要有股票、基金、理财及存款等等,然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股权众筹平台、P2P 借贷平台、金融超市走进人们视野,成为新型的投资可选择对象,这些高收益、高灵活性的产品对于投资者有更强的吸引力,银行负债成本不断上升;第四,金融服务及产品的交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移动设备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不受物理范围的限制,可选择产品不断增多,加剧了银行金融产品的竞争程度,促使银行服务费用下降。当然,金融科技从以上方面改变了商业银行的传统发展路径,进一步更深层次地对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影响。
(一)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机理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科技的推动和影响下,极大降低供需两者的匹配成本,信息的透明度和风险管理水平也有所进步,刺激了互联网网络信贷的出现,融资者要求也能够进一步地在线上渠道获得满足,促使商业银行的融资端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于资产端的业务风险水平而言,商业银行极有可能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项目来开展业务弥补在负债端所带来的损失,也可能为了避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从而选择保守性的投资策略。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2013 年—2020 年 7 年间,对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来说,贷款资金规模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2014 年以前,四大银行贷款规模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银行, 四大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不言而喻。从 2015 年起,贷款规模中所包括的内容有所扩充,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也加入其中,因此,在以上两幅图中,2015 年 Q1 均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增幅。然而从 2015 年开始,中小型银行的信贷规模逐渐壮大,并且远超四大行的贷款规模,2020 年 Q4 中小型的商业投资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首次达到836142.98 亿元,远超同期四大行 30 多万亿元,进一步分析,由于中小型的商业银行推出更多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内部体系贷款结构发生改变,对传统银行的领先地位产生了威胁与挑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来说,其贷款规模增速均是逐年递减的。因此,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纵深发展,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面临较大程度的掣肘,银行业要进一步提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各类理财产品来和线上理财产品进行竞争,保证稳定收益水平。
图 17 2013-2020 年银行间的同业拆借交易量情况
金融科技地进一步推进,相比在传统存款市场,银行间市场则更容易获取资金,根据图 17 可以看出,从 2013 年到 2016 年间,银行间拆借水平迅速提升,并在近 7 年以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同业拆借这一渠道成为银行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针对于吸储金额和规模相对不足的中小型银行群体。但是,同业拆借将会改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这会迫使银行资产端的结构发生改变。对于资产端资产结构选择来看,郭品和沈悦(2019) 深入讨论了互联网金融水平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和影响,认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在商业投资银行的流动性和资产端业务上的融资效率,进一步使商业银行选择风险水平更高的投资产品[25]。邱晗(2018)强调金融科技在更待程度上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选择行为,从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出现极大的改善,银行将会选择风险更高的投资产品来获取更大的收益[26]。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的进步进一步促使了金融消费者选择行为发生变化,其拥有的资金产生分流,涌入了收益更加高昂的风险理财产品,资金用于传统的存款业务将会被压缩, 这对商业银行资产端的业务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资产端的业务被分割的更加细致,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渠道。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机理分析
自银行业高速发展以来以及中国人民传统的消费理财观念,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规模始终保持稳定高水平状态。那么在金融科技影响下,去中介化倾向进一步加快,资产配置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一途径,而向更加广泛的不同渠道的理财产品、金融产品等其他金融资产的转移。例如影响极大的支付宝余额宝货币基金自 2013 年推出以来,加之后来微信推出线上理财,席卷了传统银行负债业务,对银行的线下负债业务产生了极大冲击,随着负债业务结构的变化,负债方面银行融资成本不断攀升。
根据官方公开数据,整理得到图 18 和图 19。四大主要商业银行是指:工行( ICBC )、农行( ABC )、中行( BOC)和建行( CCB);中小企业性商业银行主要是指规模不足 2 万亿元人民币(含包括本外币)的商业性银行(按 2008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规模总量计算)。
从图 18 以及图 19 可以看出,不同规模银行近 7 年来存款数额虽然在稳步上升,但储蓄存款的同比增长率却出现了大幅变动情况。2015 年期间存款业务的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增长,然而在这之后,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都受到了较大冲击。可以看出,四大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科技的冲击时更显主动地位,虽然从 2016 年第二季度出现大幅下跌态势, 此时大型商业银行基于其较强的抵御能力采取了一些列举措,使得存款业务的增长率能够迅速回升并且保持在某一水平呈上下波动情况。然而对比中小型银行来说,存款业务的增长率自 16 年大幅下跌之后,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也证明了金融科技的冲击力度对于中小型银行来说更加明显。
金融科学技术模式下资金的供给者可以绕开资金服务的中介机构直接和资金需求者进行匹配交易,在现在较多理财机构与理财服务的出现与进步,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对等的和银行传统的金融服务与产品一致的业务类型,进一步冲击银行业务。当前商业银行支付和结算已经比较难以满足第三方客户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需求,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直接实现了资金向卖方和买方之间的流动性转移,为第三方客户提供便捷移动的支付手段能够节省用户时间,提升交易效率,有效抹平成本(谢平等,2015)[29]。因此,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居民理财意识观念的改变,资金被分流至不同途径,银行业务结构面临重组调整(郑志来,2015;邱晗,2018)[24,27]。并且与大型的上市银行相比,地方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金融科技对负债端的作用机理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重点: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端业务结构,将会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可能产生资产负债效应,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资产端的风险承担能力。
五、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证研究分析
 
由前文理论分析得知,金融科技的发展的确会伴随商业银行的成长壮大,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也将重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此,本章将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证明金融科技将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何种影响。
(一)研究设计
 
1.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关于资产端的变量选取(risk),考量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投资行为,进一步考察其风险承受能力;本文参考邱晗等(2018)的做法[27]使用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该指标度量银行事前风险承担能力。该指标越高,这说明银行选择的资产风险越大,风险承担越高。
关于负债端业务结构(debt),主要考察银行对同业资金等批发性融资的依赖程度。第一,选择各银行依赖同业之间批发性融资的指标,选取银行间净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即银行同业净负债)作为负债端结构衡量标准,如公式(5.3)所示,随着该指标的不断变大, 银行将会更加依赖银行之间的同业资金。第二,为了避免指标方面选择存在误差,同样适用负债端不同业务变量:使用考察同业融资之间的同业负债比和考察传统负债也的存款负债占比作为稳健性检验,如公式(5.4)、(5.5)所示。另外,由于数据有限性,本文在
(2)解释变量
金融科技(Fintech)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技术及其业务的创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关于金融科技的衡量指标使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省级层面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30]。鉴于该数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从指数计算基础可以看出,指数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关系,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并不直接对其产生影响,能够很好的缓解内生性问题。此外,该变量时间跨度为 2013-2018 年。
(3)控制变量
商业银行层面控制变量包括:(1)资产回报率(ROA):从资产负债表获得。随着盈利能力的提升将会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2)商业银行规模(SIZE): 使用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和规模大小之间存在着显著正向的关系,即银行规模越大,吸收存款能力越强,风险承担能力进一步提升。
省级层面宏观控制变量包括: (1) 各省经济水平(pgdp):各省人均 GDP。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能够衡量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够间接体现银行的投融资水平,有利于银行优化自身结构;(2) 不同省域金融水平(DGDP、LGDP):分别选取存款总额与 GDP 的比重、贷款总额与 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随着金融市场的进步,金融市场中融资工具与融资形式也呈多样化发展,为商业银行优化自身结构,提升信贷水平创造优越的环境基础。
2.数据来源
本文整理了全国 85 家商业银行 2013-2020 年的数据作为参考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BankScope 数据库、Wind 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上市商业银行公司年报,并将这些数据整合至省级层面,得到全国省级层面银行数据。金融科技省级层面发展指数以及细分划分层面来源于官方金融服务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其他省级层面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零壹智库以及各省统计公报。对于涉及到所有变量均做取其对数处理。各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如表 4 所示:
 
(二)实证结果分析
 
1.金融科技水平对商业银行负债端业务的影响
表 5 列出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影响结果分析均控制了省份效应、年份效应以及银行效应。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存款负债占比、净同业负债、同业负债占比三者的滞后项均呈现显著作用,说明金融科技对负债端的影响是长期持续存在的。从银行传统业务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每上升 10%,那么传统负债业务将下降 1.12 个百分点,而净同业将会上升 4.94 个百分点。对比模型(1)和(2),金融科技发展水平( Fintech ) 对商业银行存款负债( DL)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提升进步, 的确将会压缩传统存款负债业务,金融科技使消费者将有限的资金分配至其他各个渠道, 使得负债业务量有所下降,同时发现金融科技水平(Fintech)与净同业负债(NIL)呈现显著正向作用,对比两个结果,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金融科技的发展会使得消费者改变投资渠道,促使银行为了获取更多资金,通过同业渠道来稳定收益。这点从直接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直观看到,商业银行存款规模近些年来呈现下滑趋势,2014 年第三季度中国银行业存款总额为112.7 万亿,自1999 年以来季度存款第一次出现减少。实证中采用的样本银行2013 年平均存款负债占比为 0.77,而 2017 年降至 0.69。对比模型(1)和(3)可以看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Fintech)与商业银行净同业负债占比(NIL)以及同业负债占比(IL)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零售型存款的获取难度进一步加大,银行间的批发性业务融资水平有了大幅上升。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金融信贷市场由于利率管制较为复杂,而银行间利率市场管制较为单纯,从而银行在同业间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而银行的融资活动也会进一步加大对银行间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
从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净息差(NIM)是指银行利息净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在同等规模下,净息差水平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根据实证结果,虽然净息差的上升提高了盈利能力,但是对负债端也会产生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净息差走阔进一步改变了银行负债结构,使得同业负债增加,而对传统的负债业务产生负面影响。各省的金融发展水平也会对负债端结构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这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会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2.金融科技水平对商业银行资产端业务的影响
表 6 给出了金融科技(Fintech)与资产端变量(risk)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风险资产的滞后项均显著说明风险承担能力具有持续性。模型(1)控制银行层面固定效应; 模型(2)控制银行和年份固定效应,模型(3)控制省份、银行和年份固定效应,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水平(Fintech)与风险资产的比例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商业银行越倾向于选择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风险资产业务从而弥补负债端的损失。本文中风险资产通过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表示,银行为了准确地反映总体风险的水平,会为具有风险性的资产分配设定不同的风险性系数,以各类资产每个项目的风险性系数相加之后,乘以各类项目的资产金额加总,从而获取风险性加权资产。该项投资比例越高,表明银行风险性资产业务所获得的收入所占比重就越大,众所周知,风险水平愈高,其所代表的的收益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高盈利背后就是高风险,通过结果表明银行愿意通过承担较高风险的资产业务水平获取其他投资者的收入。这也就使我们不难理解,近些年来银行的投资、放款等金融业务逐步增多,2017 年以来中国银保监会在始终坚持稳增长的前提下,继续深入开展防风险、治理金融乱象的工作。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高速扩张,虚增规模这一顽疾已经得到了遏制。因为我们的银行融资规模迅猛扩大, 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高风险融资。正如 2019 年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曾谈到:“有些银行甚至闭着眼放贷款,连基本的三查都没有做到。”
 
3.调节效应分析
在加入调节效应银行规模(SIZE)之后,金融科技水平对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影响作用方向与前文分析一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的交互项(FI*SIZE)具有显著特征。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可得,银行规模越大,其负债端业务受到的冲击就越小。具体来说,交互项对于净同业负债(NIL)以及同业负债占比为显著负向作用,对传统的存款负债占比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其传统的零售型存款业务受到的影响越小,传统的存款负债依旧呈缓慢增长趋势,银行越不依赖于同业间的批发性融资来作为资金来源,故同业间负债呈现负作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存在规模效应,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并非整体性的,随着银行规模的显著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 因此,越不容易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反而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新科技的交叉融合,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然而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不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其产生的冲击较大,银行为了稳定收益在同业市场上更为活跃。
 
4.作用途径分析
通过以上不同方面的研究分析结果,金融科技水平能够分别对资产端和负债端结构产生较大显著影响。金融科技借助着其更好的流动性与更大力度的技术保障,将竞争压力转移至银行方面,银行改变了其负债端业务结构,资产端也为了应对加剧的竞争增加了能够带来更多收益但风险更高的资产,资产结构就此改变。但之前的研究并未证实具体的传导路径,因此,接下来进一步分析负债端和资产端结构变化的潜在原因。表 8 列出了回归结果,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资产端的风险资产变量,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负债端三种
业务结构变量。
 
 
通过该回归结果表明,负债端不同的业务类型均对资产端变量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该种影响机制与金融科技对于资产端变量的影响方向一致。其中,同业净负债对于风险资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越是依靠同业负债,其投资者的风险就会更大。金融科技水平对于传统企业的负债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使得负债端倾向于同业间的批发性融资,越是如此依赖同业负债,那么资产端的结构也就会选择风险更高的资产来弥补损失。这更加印证了前文的推理论证。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针对金融科技的数据年份差别和异质性问题进行了检验,互联网理财主要以 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和诞生时间作为其标志的,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年份定位为 2013-2020
年, 进一步选择中间值 2016 年为一个年度标杆, 分别从数据中查看 2013-2016 年及
2016-2020 年的时间段金融科技和发展水平对于银行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表 9 进一步的
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信息科技对于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确实在 2013 年显著,
但是更加深刻的影响集中在 2016 年以后,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说,随着金融科技更深一步的普及,2016 年以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带来更为深刻及广泛的影响,其他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向与前文的实证结果保持一致。
 
 
六、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2013-2020 年全国85 家城商行的年报数据以及北京大学联合蚂蚁金服构建的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结合前文金融科技与资产负债结构作用机制的阐述与实证结果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证:伴随着金融科技进一步深化,改变了银行的业务结构。实证结果显示, 金融科技对负债端业务具有显著作用,且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的显著也说明了影响效果并不是短暂发生的,而是具有持续性:一方面,对同业净负债以及同业负债水平呈现显著促进作用,这更加印证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变趋势,银行更加倾向于同业之间的批发性融资; 另一方面,对传统的负债业务-零售型存款呈现显著抑制作用,也说明了随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之下,传统的负债业务呈现下滑趋势,这两方面说明了负债结构的显著变化。同时,金融科技使得银行资产端业务结构也出现变化,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资产水平呈现显著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银行业都以稳健型理财为主,但是由于负债端业务结构的改变,商业银行为了维持自身收益,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提升,进而选择开展具备一定风险因素的理财产品来获取更多收益,也能吸引各类型消费者投资,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之前爆火的“原油宝”事件,中国银行开发的该理财产品的确具有高收益,但是隐藏其后的也具有高风险,最终各类投资者成为银行的“阶下囚”。
加入调节效应“银行规模”之后,本文使用银行资产量来代表规模。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当前的金融科学技术和企业经营规模共同推动下,虽然当前的金融科学技术对于商业银行产生了冲击,但是企业经营银行的规模愈大,风险的抵御能力愈强,即随着规模的增长扩大,金融科技对银行传统零售型存款业务的冲击和作用力越小。大型的商业银行已经准备为应对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时代到来而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消费者仍然会选择在大型银行为了应对不时之需进行被动型理财,此外,大型银行有更专业的团队来开发各类理财产品,这也符合新时代下人们的理财需求,尤其是资产实力较强的高端客户仍然会选择大型银行的理财分析师来进行合理投资,达到自身预期目的。总之,中小型银行在面对金融科技的冲击时,应该主动出击,既要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也要维持银行收益,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前面的结果证明了金融科技会既会对对银行业负债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也会对资产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并未证实具体的传导机制,通过具体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风险资产产生影响的确是通过负债端进行传导。同业净负债对风险资产呈现显著正向作用,进一步证明了负债端业务行为的变化会深入影响资产业务结构,使得银行在资产端选择倾向于风险资产业务类型,从而影响利润水平。
在稳健性检验中对年份异质性做了检验,这种影响的确存在年份差异,互联网理财是从 2013 年“余额宝”的诞生为标志的,本文选择时间区间为 2013-2020 年,选取中间值2016 年,分别检验 2013-2016 及 2016-2020 年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负债业务结构的影响发现,该影响确实在 2013 年显著,但是更加持续深刻的影响集中在 2016 年以后,符合实
际情况,可以说金融科技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在 2016 年达到峰值,对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带来更为广泛且显著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当前背景下,金融科技仍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并带有一定前瞻性的生态体系。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知,金融科学与信息化一方面在对我国各个地区政府的引导与监管方面都具有一些启示,而且在实践中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也具有重大的参照性。金融科技严重冲击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影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短期来看比较不利,但金融科技在冲击商业银行的同时也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长期来看有助于商业银行吸收金融科技技术溢出,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引导与监管,政府应合理引导金融科技发展,并加强金融科技规范化监管; 商业银行也应理性看待与金融科技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加强自我建设。
1.政府方面
 
(1)政府应合理引导金融科技发展,发挥创新效应
在我国经济和金融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金融服务日益走向更加多样化、金融监管领域的边界更加模糊、风险防控的局势愈加严峻,传统金融监管在一定的程度上再次出现“失灵”的情形。迫切地需要以更高的法律力度,在保障金融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利的基本前提下,既鼓励了从业单位主动进行自主创新,又希望能够及时地发现和规避其创新中存在的缺陷和风险隐患。针对当代我国百花齐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形势,探索建立既能牢固地守住安全的技术基础和底线、又能够包容合理地积极进行金融技术创新、高度适应当代我国实际的创新性金融安全科技和科学监管之路,有效地彻底破解了科学监管技术创新和科学监管带来面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困局,规范和推动了金融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地发展。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转变了传统金融企业的信息传播链,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一步构建由所有金融参与可以共建共享的金融生态环境。此外,政府要在维护公平营商环境的基础上不过度干预市场运行,一方面能够完善市场制度安排,另一方营造和谐市场金融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2)提升监管合力,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从我国金融监管领域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看,适当的监管措施能够发挥对金融监管的引领功能。监管的力度太小容易使得其他经营商家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非法个体的利益安全遭到严重侵犯,进而严重危及和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政策的力度太大则很容易造成从业单位和机构的合规经营成本超标,从而大大减少了金融创新的市场活力。因此,新型的创新监督管理工具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监督力度,这也是各个监督部门首先应该思考的一个关键环节。人民银行始终坚守包容经济理念,主动地摈弃“一刀切”的模式,构建了刚柔并济、充满弹性的创新试错容误机制,营造出一个可以包容性较高的金融科学技术创新环境。当前监管模式难以适应金融科技发展形势,因此,金融科技需要实行主动监管、动态监管和科技监管。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繁多、服务技术创新的方兴未艾,传统“政府监管+机构自治”的模式将遇到较大的挑战。引入更多的外部势力来参加监督,这将成为优化企业创新监督管理模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新型的创新金融监管工具以及引入的公众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了不同的社会主体角色,让更多的金融消费者可以深度地了解到创新产品的功能本质、潜在的风险及其补偿措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让新闻媒介充分发挥社会“雷达”的作用,对于创新技术产品的安全、合规性、违法等问题进行了监督。
2.商业银行方面
对于我国的广大商业银行群体来说,金融科技虽然对其传统业务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影响了其获利能力,但是也给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商业银行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实现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将会进一步将冲击变为转机。
(1)引入创新机制,优化业务结构
商业银行在兼顾经营绩效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更加适用于自身的发展模式。其中商业银行为了抵御风险也需要进一步稳定其传统信贷业务,此外, 5G 技术也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又一重要技术基础和支撑,它的更新和发展将为商业银行正在推动中国金融业领域的数字化和快速转型工作提供新的驱动和力量, 5G 将会给商业银行移动设备业务带来更加快捷的实时用户体验,使得商业银行用户通过手机 APP 直接进行交易更加上高效、便捷、安全。未来,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充分利用 5G 技术创造全新的客户经历: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连接更多可穿戴设备,实现对任何可穿戴设备的支付;二大优势就是充分利用 5G 的可靠链路连接和指数级云计算能力,开发“人银行助理”,将互联网的智能化和金融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有机地融入其中;三大优点是利用 5G 物联网实时地掌握贷款客户的行为特点,提升了授信模型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2)技术驱动监管,加强风险管理
基于金融科技思维以技术驱动创新自身管理,引入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等不同新兴技术,加强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防范,改善目前尽管涉及风险投资领域,但风险管理能力亟待加强的局面。监督管理当局在一方面就需要进行强化监管,确保严格实施国家有关的标准及安全规范。另一方面,积极地鼓励了金融科技类企业及其他商业投资银行和其他监管部门的合作,力求寻找风险管理和效率的提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度地进行监管,也为金融创新工作预留了政策余地。在互联网金融科学技术的引领与驱动下,商业银行的智慧转型工具应当正确把握好风险创新和风险辨认与防控的基本关系,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搭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风控系统,通过提高风控管理、智能化的水平来促进商业银行的智慧转型。
(3)发展平台金融,提高银行效率
今天的数字化银行正从传统的银行逐步向“数字化银行”转变,而未来的银行将从传统的数字化银行逐步向"数字化企业"转变。数字化的转型始终致力于打造“客户中心”, 它不仅仅只会做的就是简单搜索和接受客户反馈,而是在分析和总结大量资料的同时,更加全面地挖掘和满足客户深度层面的需求,并且会有所创造性地扩大其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其服务领域与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战略就是一种以平台向信息化的转型战略为核心主导的多维度转型,商业银行应该构建平台金融领域,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简化服务程序,重塑消费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青睐与信任,更加稳定地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七、未来与展望
 
未来商业银行将是更具专业特色的“智能银行”。身处在这个移动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新世纪、下一个阶段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正在发展得如火若荼,如果我们的商业银行仍依旧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传统信用服务中介、融资服务中介,这样既不能达到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也将会使金融服务者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未来我国商业投资银行发展势必会逐渐打破以往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成为桎梏,商业投资银行的未来发展也不会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为广大投资者自身提供最简单、最基本、最初级容易入门的金融信贷理财产品, 相反应该更加致力于实现各类产品和各式服务的现代化、人性化、多元性、专业性,努力将自身打造成核心价值体系的综合控制方。并且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商业银行在不断更新迭代中,它们可以主动地通过各种科学技术主动地甄别自己的客户群体、进一步地锁定自己的客户需求目标靶向、深层次地匹配自己客户的内在需求,甚至主动地创造自己客户潜在需求,通过分析信息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利用,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的更具针对性、专业化和可视化的信息。准的财富管理服务与其他产品,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值,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与风险经营管理的业务,从而防止在科学技术更加方便快捷的未来社会落入传统低级的资产端与负债端的低质低效率竞争中。
未来的商业银行必然是“移动便捷银行”。在当今移动互联的科技信息时代,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并领略了几乎随时各地、点对点的各类价值信息互换所给投资者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从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商业投资银行主要是通过依托第三方平台的支付、移动终端的支付极大地有效改善和提升了自身的支付便利性。然而,在未来,商业银行的信息服务即时性及信息移动化的处理能力水平仍亟待进一步提升。区块链技术能够将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旧时古老的批量存款处理后台信息管理系统,更换成完全实时存款总帐分布式的后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可以做到的几乎是完全免费、即时资产和物质价值的快速交换。这样一种信息资源上的共享式、即时性的“移动银行”,将来就会完全跨越其他传统物理和虚拟现实空间之间的物理障碍和空间阻隔,也就是不会因此没有任何其他所谓的空间边界而因此受到任何约束和限制,从而随时尽可能多地为我们全国广大需求者朋友提供所有必要的移动金融服务。未来商业银行将是更加具有普惠实用性的“价值银行”。未来的商业银行将会是一家
更加具有普惠性的“价值银行”。商业银行是借助于金融科学技术的推动来实现落实的一种普惠型金融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含义或两个维度:一种就是对传统金融体系所涵盖得不到的顾客和消费者群体进行做出再覆盖、重获取。通过与小微型企业金融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再联系,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实现了低成本、较高效的金融信息资源配置,为小微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专门配套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其发展时就已经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金融的先进技术,挖掘、吸引新客户,拓宽其他客户和业务的途径,这也正是其具有普惠性的“广度”。二个就是针对大多数既有或者说还是大多数的金融产品和其他金融服务。实现了低收费乃至免费,这也就是普惠性的“深度”。
总体来看,金融科技发展推动人们享受利率市场化政策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居民福祉, 将资金由银行间存款市场带到了金融机构和个人。银行可以通过一种变相的低息利率来对外竞争手段获取较少的资金(即通过大量的存单或者是货币市场的拆借),但昂贵的贷款资金却导致其对风险的承担行为大幅度地增加,这个问题值得投资者和监管层重视。同时, 银行过度地依赖批发性的融资也会增加自身的风险,这就必然需要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稳步地推进真正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大存款的竞争能力,让资金由传统的存款市场重新回归到了银行间和市场。商业银行在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推动各项资产经营业务、负债运作经营业务、中间服务经营业务、运作人员管理、经营治理、战略机制和发展战略机制六个主要方面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和金融科学中新业务和技术应用成熟度,结合商业银行本身的业务场景,进一步促进各项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是一种技术创新和实践模式,研究开发出新兴产品应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进步,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差异化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成本更加低廉的渠道以及途径。
在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商业银行为了抵御金融科技所带来冲击与变革,一方面要保证其传统的信贷业务结构保持稳定,同时同业间的市场也不失为银行获取回报的另一渠道。另一方便也要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在资产端的业务选择上要更加谨慎,不能一味追求额外的高收益,避免再次出现“原油宝”等类似事件的悲剧, 一方面会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另一方面也会是商业银行陷入“信任危机”,大型商业银行也要充分发挥其“头雁效用”,带动中小型银行共同抵御额外风险。当然,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方面,商业投资银行也可以通过自身创造的附加值来进行经营盈利,获取更大的收益,以便于商业投资银行的所有广大顾客群体不必再在网上支付等任何一个环节向商业投资银行自己缴纳多余的费用,从而真正实现“产品或服务本身免费”,因此,未来的所有商业投资银行一定会做到的是在其广度和深入两个层面上都能够提供更加具有优势普惠实效性、个性差异化、收益可观性的“价值银行”,也是名副其实的价值和信息集成者,为金融行业稳定贡献力量,也在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扮演好“压舱石”的角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