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硕士论文 > 会计硕士 >

金融科技与企业社会责任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2-01-30 17:19 阅读:
目录
摘要 1
英文摘要 3
第1章绪论 5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5
1.1.1选题背景 5
1.1.2选题意义 6
1.2关键概念界定 7
1.2.1金融科技 7
1.2.2企业社会责任 8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8
1.3.1研究思路 8
1.3.2研究方法 9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9
1.4.1研究内容 9
1.4.2研究框架 11
1.5本文创新点 12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
2.1理论基础 13
2.1.1信号传递理论 13
2.1.2利益相关者理论 13
2.1.3资金供给假说 14
2.1.4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14
2.2文献研究现状 15
2.2.1金融科技 15
2.2.2企业社会责任 18
2.3文献评述 21
第3章研充假设与研充设计 23
3.1研究假设 23
3.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8
3.3变量设计 31
3.3.1解释变量 31
3.3.2被解释变量 31
3.3.3控制变量 31
3.4模型设计 32
第4章实证检验 34
4.1描述性统计 34
4.2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 36
43稳健性检验 39
第5章拓展性检验 42
5.1机制检验 42
5.2经济后果检验 45
第6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0
6.1研究结论 50
6.2研究建议 51
6.3研究不足与展望 52
参考文献 54
致谢 60
 
摘要
金融科技的快速拓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给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开展金融业务时的应对方式备受关注。本文创新性的选择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成立作为企业金融科技的度量指标,以信号传递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金供给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为基础,以2013——2018年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非金融公司为样本,并通过1:4PSM中国A股市场非金融上市公司,对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分组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不同产业性质以及企业多元化程度的企业履行情况的不同,并进一步对其机制进行了检验。此外,本文进行了经济后果检验,检验了开展金融科技对其产融结合的替代和金融化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后,本文还提岀了相应的实务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在开展金融科技业务后会显著的提升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且该结果在对CSR滞后一期和经过1:5PSM等以下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这肯定了企业在开展金融科技过程中为出现的伦理问题作出的努力,说明企业在金融科技开展过程中,会留意金融科技业务其伦理道德风险,会通过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以及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对此类风险做出回应。进一步的,本文以企业产权性质、产业以及企业多元化程度来进行分组检验,本文发现,金融科技的开展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在国企、高科技产业以及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上看,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增加企业银行信贷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验证了资金供给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后能够获取更多资金支持和建立内部资本市场,进一步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最后,本文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于企业融资和投资两方面的经济后果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在融资方面,金融科技的开展对于企业产融结合具有替代作用;在投资方面,金融科技的开展对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具有抑制作用。这说明开展金融科技之后,企业对于金融机构的依赖降低,这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科技的开展对于金融机构造成了打击,另一方面是开展金融科技为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降低了其对金融机构的依赖。同时,本文也验证了金融科技对于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效果。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拓宽了金融科技的研究边界’同时丰富了有关金融科技的实证研究。现有关于金融科技的研究多聚焦于金融科技的特征、发展和监管,微观层面多聚焦金融科技对银行的经济后果,较少有文章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微观企业战略层面的影响。本文聚焦上市非金融企业的金融科技行为对社会责任的影响,为金融科技的检验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丰富了金融科技的衡量方式。现有文献多通过构建地区金融科技指数来衡量企业金融科技的参与程度,本文通过观察企业是否建立子公司来判断是否参与金融科技,为企业金融科技的衡量提供了新的方法。第三,本文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当前金融科技公司的快速扩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是实务届的热点问题,现有文献多从监管的角度探讨对于伦理问题的约束,并未从企业的角度观察其对于提升社会责任所付岀的努力,本文肯定了金融科技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也为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关键词:金融科技;社会责任;金融化;产融结合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08金融危机的产生,瓦解了人们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信赖,也削弱了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贷款提供能力。随着数字原住民(千禧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对于数字环境自幼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于移动支付的依赖远高于传统金融机构,这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助力。在双重有利的条件和背景下,金融科技企业得以进入金融服务业,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以更低廉的成本,快速的通道,更透明的交易为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FSB(2016)做出了对金融科技的定义,并指出金融科技落脚点在于科技,是使用科技来的手段来促进金融创新,进而通过科技创新来影响金融市场现有服务模式,形成新的技术应用以及产品。可见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能够提供创新性的服务,它运用技术的手段提高了金融包容度,使得更多消费者有机会接触金融产品,改变了人们的支付、借贷和投资方式。
尽管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以更低廉的成本,快速的通道,更透明的交易为消费者提供提供创新性的服务,提高了金融包容度,改变了人们的支付、借贷和投资方式。技术的引进使金融科技的发展如虎添翼,然而,社会和商业活动的数据化、智能化也催生了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尽管金融科技创造了更加高效的支付方式,但是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尽管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消费者和供应商推荐更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但其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令使用者不堪其忧;尽管网络借贷平台能解决企业和个人融资困难的问题,但P2P初创企业的频繁跑路使人们对其望而却之;尽管供应链金融能解决中下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频有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利益背离情况发生气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其中由于快速扩张所引发的客户信息搜集过度、敏感信息泄露,身份信息冒用事件频有发生,以及金融科技为了定位客户精准营销或大数据风控而发生的客户信息过度采集、数据使用未授权,偷取客户隐私信息等,甚至是恶意营销、金融欺诈等目的对于客户隐私信息盗取、倒买倒卖时间层出不穷。这些伦理道德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影响金融科技服务商的声誉,而且还会降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对金融科技服务的信任,这无疑为企业开展金融科技业务时对社会责任履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金融安全领域的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公众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开展金融科技业务后会如何应对以提振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信心?
1.1.2选题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首先,现有文献对于金融科技的衡量多釆用地区金融科技指数。本文创新性的选择采用金融科技子公司来衡量企业金融科技的参与与否,可以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更加准确的衡量特定企业的金融科技开展程度,丰富了金融科技的衡量方法。其次,现有文献对于金融科技微观企业层面上的研究较为匮乏,且大多数是基于企业融资与创新等经济活动展开,并未有学者研究金融科技的社会后果。其次,现有文献主要是站在吉荣的角度,分析投融资等角度上金融科技对实体的企业的影响作用。而本文以金融科技企业的伦理道德为切入点,分析了金融科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丰富了相关文献。
从实践意义上来看,金融科技作为近些年金融与当代科技的结合产物,近些年发展迅猛,并打造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公司,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对于金融科技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推进金融科技相关政策。然而,现阶段金融科技所造成的伦理道德问题频发,投资者、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对于金融科技的信心大打折扣,此时研究企业在开展金融科技后会入会对此类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回应,具有较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后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进行了验证,肯定了其在开展金融科技后对于伦理道德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也为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有效途径。在经济后果方面,本文实证检验了开展金融科技对企业融资和投资后果的影响,并发现金融科技的开展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对于金融机构的依赖,并且减少金融资产的投资,为实体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转型升级、脱虚向实提供了理论参考。
1.2关键概念界定
1.2.1金I蝌技
"金融科技”一词源于"金融和技术”一词的缩写。1972年在一篇学术文章中,汉诺威工业信托公司的副总裁AbrahamLeonBettinger详细介绍了该组织日常遇到的问题的模型、分析和解决办法,并为金融科技制定了以下定义:'‘该缩写代表金融技术,将银行专业知识与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Bettinger,1972)o现阶段,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又有了新的含义。
FSB(金融稳定理事会)将金融科技定义为: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FSB,2016)。根据Christensen(2003)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延伸,金融科技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可持续金融科技”,是指现有的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增量创新使用技术来保护其市场地位;而另一种是“破坏性金融科技”。通过技术创新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挑战现有供应商的公司(JesseMeWaters,2015;Chiu,2016),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这些企业拥有新的商业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安全性、效率和机遇(Gomber等,2017),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这些“破坏性金融科技企业"。一般来说,金融科技会使用前沿科技手段,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征信、移动互联等来为金融进行服务,借此来提升金融效率(AmeretaL,2016;Chen,2016)。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直接与用户进行交易,而不会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其发展与深化对于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挑战。
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在于,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业务属性的体现,其是将互联网应用于金融领域。然而,金融科技并非简单的将互联网应用于金融,其包含了更多科技与技术的落地应用,其落脚点在于科技层面,而移动互联网仅仅是其中一环,其还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及时,来为金融产品的服务和发展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其在金融钢业中扮演的是附注的角色。《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6)指出,金融科技是继物联网金融之后,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运用的延续。因此,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看作是金融科技的雏形,而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金融的延伸。
1.2.2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会计和金融实践以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和日益增长的领域(CaseyandGrenier2015;CohenandSimnett2015社会责任实践差的公司可能会受到负面宣传和销售下降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司价值下降,而成功地向公众传达正面形象并使其行为合法化的公司可能会从提高客户忠诚度中获益(ChoandPatten2007;MerklDaviesandBrennan2007)»社会责任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谢尔顿(OliverShelton)在1924年《管理哲学》一书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满足其企业内外各种相关者需要的责任。随后,“企业社会责任”便渐渐开始被学术界所接受。《社会责任指南》(IS026000)指出,社会责任的核心主题涉及人群、劳工条例、环境、经营惯例、消费者、社区及发展等方面。一些作者将企业社会责任描述为法律要求以外的、超越了公司的明确的金钱利益的旨在促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行动(Carroll,2000)。
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开展金融科技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金融科技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差异,进一步的,本文探讨了金融科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对金融科技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回顾,确定了文章的研究对象为金融科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其次,从信号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金供给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等理论出发,提出本文研究假设。接着,利用手工搜集上市公司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数据,并且利用全部A股上市公司企业进行1:4PSM,参考经典研究的的合适变量和合适模型,构建回归模型,并以此进行实证检验。
①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ooc年q月修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9.1条,企业应当披露其对外投资(含子公司投资)。因此,本文对于金融科技的衡量一定上避免了自选择问题。
实证检验分为主假设检验和进一步检验。在主假设检验中,本文检验了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对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讨论了开展金融科技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维度(基于和讯网的分类)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检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是分组检验不同特征的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分别检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多元化程度的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二是基于资金需求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对开展金融科技后社会责任的提升机制进行了检验;三是检验金融科技开展后对于企业投资和融资行为的经济后果影响。最后,从实证回归结果出发,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围绕本文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并且结合本文由于样本收集不足和研究方法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展望未来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
1.3.2研究方法
(1) 规范研究法。首先,本文对金融科技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整合,分析了国内外对两者的研究情况,以及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然后,基于信号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金供给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对金融科技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推演与假设。
(2) 实证研究法。本文选取了2013年至2018年期间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样本,先找出金融科技样本(实验组)并1:4匹配非金融科技样本(对照组),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首先收集各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其次,本文建立了模型来研究金融科技对社会责任的影响,并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证明金融科技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同时,根据企业产权性质、所处产业以及多元化程度进行分组检验;采用银行信贷以及企业风险承担能力,通过分组检验来验证开展金融科技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最后,在证实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对金融科技的对企业投资融资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检验。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研究内容
本文拟就以下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关键概念“金融科技”和“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并且阐述了本文选择“金融科技子公司”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研究内容的原因。其次,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整理概括全文的研究框架图,并阐述了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介绍了本文的四个理论基础:信号理论(SignalTheory)>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资金供给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然后回顾和分析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金融科技和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文献评述,阐述本文研究方向的有效性。
第三章: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本章进行了研究假设的理论分析,首先在前文理论基础和文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试图找出金融科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剖析金融科技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据此来提出本文假设。然后,根据研究假设进行研究设计,确定样本时间以及样本范围,定义主要研究变量及控制变量,再根据现有研究进行模型设计。
第四章:实证检验,本章首先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结果分析;在异质性检验中,通过区分企业性质来对不同产权、所处产业和多元化程度来对全样本进行分组并检验;
第五章:拓展性检验。本章首先通过分组的方法进行了机制检验,验证了银行信贷以及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作用机制;然后检验了开展金融科技后企业的投资以及融资模式的改变。
第六章:结论。主要根据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研究结论,总结了本文研究结论。进一步的,结合金融科技现阶段的发展对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实务方面的建议。最后,结合本文研究结论与现有研究,提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1.4.2研究框架
 
1.5本文创新点
第一、拓宽了金融科技的研究边界,同时丰富了有关金融科技的实证研究。现有关于金融科技的研究多聚焦于金融科技的特征、发展和监管,微观层面多聚焦金融科技对银行的经济后果。本文聚焦上市非金融企业的金融科技行为对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了金融科技对微观企业战略的影响,为金融科技的检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本文丰富了金融科技经济后果的研究。本文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开展对产融结合具有替代效果,同时可以抑制企业金融化程度,促进企业脱虚向实。
第二,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当前金融科技公司的快速扩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是实务届的热点问题,现有文献多从监管的角度探讨对于伦理问题的约束,并未从企业的角度观察其对于提升社会责任所付出的努力,本文肯定了金融科技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也为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值号传ilS论
信号传递理论最初是在1973年被Spencer提出,他认为,积极地向外部环境传递信号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力工具,发出者通过积极地向接收者发出信号,来传递其生产经营以及商品价值或质量等确切的消息。为了企业今后的发展,期望从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中获取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资源。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取信息来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代理成本因此产生。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相应的沟通与信息传递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展金融科技之后,向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相应的信号,表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特别是现阶段金融科技的开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削弱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此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进行披露就是这样的信号传递机制。这种传递机制能够邦之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联系,获取其信赖和支持,进一步支撑企业今后的经营与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Jonesetal.,2002)。
2.1.2利益相关者理论
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企业是其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就是其与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交易,能够确保其维系与各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从而获取各类资源,维护企业经营环境(DonaldsonandDunfbe,1999)。现有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是Freeman(1984)的定义。他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所在社区、竞争者、顾客、债权人、企业经营者、政府等,他们都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组织目标的达成与否所影响的个人或团体。Carrol(2004)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债权人、股东、竞争者、社区、环境和顾客,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企业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同时又与企业有密切的联系。Mitcheld等(1997)从合法性、权力性、紧迫性三个方面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进一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将其
分为自由对待的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对企业发展影响重大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我国学者也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杨瑞龙(2000)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直接利益和经济关系相关者,如投资人和债权人;第二类是直接利益相关者,如员工、顾客;第三类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和环境。本文所理解的利益相关者,是基于和讯网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划分维度的利益相关者,分别包括为环境、社会、股东、供应商和顾客以及员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是在维护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面对金融科技开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对金融科技的道德风险的担忧,为了加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对企业的满意度,企业在开展金融科技时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来回应利益相关者的关心,因此金融科技的开展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2.1.3资金供给假说
资金供给假说提出,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才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Lee和Bannon(1997)认为,只有企业有用足够的资金,才能够在满足其自身正常经营,保持后续增长的前提之下去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由于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所以,其只有拥有良好的经营状况、企业绩效才能有足够的财务基础。而金融科技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内外部资源融合,改善企业现金流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加企业银行信贷,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拥有了足够的资金,企业就可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获取更多外部资源,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1.4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最早是Williamson(1975)从组织的角度提出的,他认为,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内部特定组织之间对组织内资源的运行和配置机制。进一步的,内部资本市场这一概念又从金融学的角度被Scharfstein等(2000)进行拓展,他们认为,与外部资本市场相类似,内部资本市场是对于企业内部资本进行分配和配置的机制,是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之间就内部资金资源进行分配的内部市场网
络,其可以看做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物。然而,与外部资本市场不同的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并不完全遵循价格机制,它还受到行政协调机制的影响,即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分配会受到权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更加深远。最初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多元化提出的,学者认为,多元化企业与专业化企业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其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本文认为,金融科技的开展就是建立内部资本市场的过程,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就是内部市场有效性的体现。金融科技的开展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对于外部资本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依赖;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服务与自身产业,降低了外部资本市场利率变动、供需变动等对于企业的影响,提升了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2.2文献研究现状
2.2.1金融科技
自互联网金融开始兴起再到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普惠金融的迅速扩张,短短几年,金融科技发展迅猛。Alt(2012)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传统银行业的信任危机、监管制度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带来的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共同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覆盖面方面发挥了作用(Kapoor,2013;焦瑾璞,2014)。接下来,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对金融科技的文献进行梳理。
(1)宏观层面
金融科技开展初期,学者们主要关注如何进行合理的监管来促使其发挥作用。由于其监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框架,世界各国对其监管的措施各不相同,且互相对于跨境合作的监管应对也仍待加强(廖岷,2017)杨松(2017)提出了“调适性监督”,认为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应该首先完善和创新使用监管科技,通过发展和完善监管科技来构建行而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包容性监管和国际协调监管力度。李文红(2017)将金融科技分为四类业务,并提出遵循“技术中立”原则,提出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应遵循其本质,同时也不应忽视技术发展的关注、检
测和研究,做好监督准备。Anagnostopoulos(2018)从行为的角度对银行业务和监管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合作监管”。
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现有研究发现,基于我国的大国效应所带来的人口优势和创新优势,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将拉动居民消费增长,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张勋,2019)。李杨和程斌琪(2018)通过分体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征,提出了其推动经济发展的三条路径,归纳了我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情况韩俊华等(2019)进一步分析了企业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而助力经济增长的机制,发现其包括提升经济增长水平、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金融资本脱虚向实、推动绿色增长、改善人民福祉等。庄雷等(2019)发现,金融科技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促使企业投资多元化,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带动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Cong(2019)发现,区块链的产生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维持市场均衡。唐松等(2019)发现,借助其技术优势,金融科技能够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且创新性的金融科技产物如基础设施、新业态以及新业务模式能够提升其企业所在地与周边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然而,通过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张林(2016)提出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和创新在短期内能够显著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然而现阶段我国二者融合与互动仍有不足。
(2)微观层面
a.银行为主体
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造成了重击,并促进了其转型发展(贺坤,2017)。Tang等(2019)通过研究P2P贷款平台的发展与现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现P2P可以通过惠及超边际银行借款人的方式来扩大贷款平台的扩张,进一步通过提供小额贷款来对银行信贷进行补充。从风险和风险承担的角度来讲,汪可等(2017)发现,在金融科技发展初期,其发展会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然而随着其不断深化发展,价值后期金融监管的配合,能够降低银行业的风险,即金融科技的发展同应行业风险呈倒“U”型。郭品等(2015)在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中发现二者呈“U”型关系。即初期会降低风险水平,而随着后期发展其会加剧风险承担。这是因为初期其可以帮助传统银行减少管理费用,然而随着发展,其资本成本会提升。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戴国强和方鹏飞(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通过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来影响传统金融业的利润。同样的,邱啥(2018)也
得出相似结论,并提出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加强银行的负债端对同业拆借风批发型资金的依赖,从而对银行负债端的结构产生冲击。从银行业务的角度,孙旭然(2020)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加剧了银行竞争,进而改善了信贷的信用结构与期限结构。从风险承担水平的角度来说,金融科技能够推动银行信贷信用和期限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升其风险承担水平。利用全国层面的互联网发展与银行业务总量数据,郑志来(2015)发现互联网金融会挤出现有银行的存款业务。基于媒体词汇统计,通过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全国层面的互联网指数,并整合36家商业银行的信息,沈悦等(2015)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正面作用。
b.企业为主体
现有文献对于金融科技的影响多集中于金融科技对于企业融资的角度。如李杨和程斌琪(2018)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绩效,进一步拓宽其融资渠道。PsarrakisandKaili(2019)认为金融科技的开展能够促进企业开展剪短技术项目,通过利用阿里巴巴(HuangetaL,2018)和美国Prosper借贷平台数据(Linetal.,2013)进行研究,学者们发现金融科技可以搜集更全面的用户信息,进一步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人为干预,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Buchaketal.(2018)发现,金融科技影子银行对于客户的信用评分以及贷款价值比更加宽松,相比于传统银行,个人用户能够从金融科技影子银行中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金。王立辉(2017)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投资方与中小企业间借贷合作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出金融科技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可以通过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来提升二者合作的可能性。李娜(2018)认为金融科技的开展能够促进小微企业融资,进一步促进企业资产管理业务脱虚向实。Fuster(2019)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减少了抵押贷款的摩擦,提高了融资效率,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
也有学者研究金融科技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刘园等(2018)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实体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二者关系呈"U”型,且我国现阶段正处于"U”型的上升阶段
对企业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中,Chen(2019)利用2003年至2017年的专利申请数据发现,大多数金融科技创新都为创新者带来可观的价值,其中,物联网、机器人咨询和区块链是最有价值的创新类型。Zhu(2019)发现,开展金融科技后,企业获取信息成本降低,价格效率提升,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企业投资效率
提升。还有学者(李春涛,2020)研究了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并引入生命周期进行观察,发现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后创新效果增强,而衰退期却只有“创新泡沫”(王小燕等,2019)。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王栋(2019)将区域创新的过程分成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建立金融科技对区域创新作用的概念硏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金融生态和区域开放度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好的指导,以此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然而,对于金融科技的后果,也有学者对其持消极态度。如Gomberetal.,(2018)认为,金融科技由于刚刚起步,现阶段金融科技的产品与企业的创新活动难以匹配。出于其发展阶段的考虑,韩亚欣等(2016)认为如今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大数据技术的配置难以兼容,使得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公司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其难以在融资实践中做到针对性的项目匹配支持,从而阻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2.2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要求之外的,超越了公司的明确的金钱利益的旨在促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行动(Carroll,2000;McWilliams和Siegel,2000企业社会责任是近些年会计和金融实务以及学术界普遍关注且热度日益增长的热点话题(CaseyandGrenier2015;CohenandSimnett2015;Malik2014),学术界就其展开了许多深入的研究。
(1)影响因素
在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现有对于高管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研究较为丰富。HILLMAN(2007)、BEAR(2010)、杜兴强(2012)等学者研究发现高管的个人特征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产生影响,如高管性别,现有研究发现女性高管比例较高的企业在环境绩效、慈善捐赠等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较好,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女性高管对企业社会责任有负向影响。基于国有股权的调节效应,李文勤和徐光华(2017)发现高管薪酬正向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绩效(MAHONEY等,200p;李闽洲和顾晓敏(2018)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会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陈承等(2019)聚焦国有企业,发现高管薪酬对国企的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倒U型影响。高管任期方面,Li(2015)认为高管任职时长会显著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投入水平,王士红(2016)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区分高管的任职时期,林宏妹(2020)基于“职业生涯忧虑”发现,高管任职初期和正常离职前一年对社会责任的影响都显著为负。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陈立泰等(2011)研究发现,由于受到了更多的政府管制,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显著更高,Burak等(2007)通过研究瑞典政府控股的公司也得出相同结论。企业的政治关联与政府干预程度也会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促进作用(林慧和于富生,2013),Costanza、Paola和Jaiswal(2008)通过研究欧洲上市公司发现,其股权集中度越高,社会责任履行越弱。通过研究瑞典上市公司,Delphine和Evans(2009)企业股权结构也与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有显著关系。同样的,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了股权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对社会责任披露情况的影响(张萍和马忠,2008),并提出,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倾向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林芳和许家林,2011)。张涛涛等(2020)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会显著的降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而内部控制质量则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有正向显著作用。
还有学者研究了企业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履行的关系。朱明秀(2011)等将社会责任以社会贡献与营业收入之比来进行衡量并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企业财务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王海兵等(2015)研究发现财务绩效越好,企业越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经济后果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学术界主要围绕财务绩效、融资约束、利益相关者关系展开。
从财务绩效上来看,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结论并不统一:HarrisonandFreeman(1999)研究发现,消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会贬损企业价值。而Rufetal.(2001)的结果恰巧相反,他发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Dhaliwal等人(2012)也发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提升企业资本成本。McWilliamsandSiegel(2000)等研究者并没有发现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履行之间的关联。通过对109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作为解释变量的研究进行分类,MargolisandWalsh(2003)发现,其中有54篇文章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与促进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其余文章都认为二者关系为消极或者不显著。进一步的,Orlitzkyetal.(2003)对52篇实证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得出相似的结论。
国内学者中,陈玉清(2005)通过对2003年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资本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与企业价值并没有较高的相关性。李正(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短期内会对企业价值产生负向影响,然而长期来看,其并不会贬损企业价值。沈洪涛和杨熠(2008)的研究发现,2020年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促进公司价值的提升。
在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Friedman(1970)认为,社会责任的承担会使得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增加,相比于消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并不能取得竞争优势。Vance(1975)检验了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14家企业,发现其股票价格在1972——1975年均有下降。Aupperle等(1985)指出企业如果将资源分配社会责任上,反而使企业处于劣势,降低其竞争优势。国内研究中,金砖(2003)研究发现,企业承担当期的社会责任越多,竞争力越高。陶建格(2007)认为上市公司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高,越易对其当期财务绩效起到促进作用,其竞争优势越强。杨蓉(2008)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上付出的成本越高,其核心竞争力越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邵兴东(2009)认为,公司在进行战略管理时,若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其中,可以将其转化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资源,形成竞争优势。
在利益相关者方面,Navarro(1998)>Saiia等(2003)、Mishra和Suar(2010)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帮助利益相关者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由于令人印象深刻且良好的积极社会形象,公司的关系资产获得了类似保险的保护,这进一步增加了利益相关者的支持(Griffin,2004;Godfrey,2005),进一步帮助公司获得利益相关者拥有的大量资金(Frooman,1999)。Wang等人(2009)证明社会和环境绩效披露影响财务披露的可信度,并影响投资者的股价判断。Casey和Grenier(2015)证明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并进行披露,能够降低分析师预测的误差,同时进一步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Malik(201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常用的战略工具,能够最大化公司的价值,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能够表现出更大的千里,增加其股东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社会责任实践差的公司可能会受到负面宣传和销售下降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司价值下降,而成功地向公众传达正面形象并使其行为合法化的公司可能会从提高客户忠诚度中获益(ChoandPatten2007;
MerklDaviesandBrennan2007:Adams2004;Deegan2002)。陈承等(2014)研究表明企业履行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而履行股东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竞争优势。Cheng等人(2015)发现如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符合公司的战略方向,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BrownLiburd和Zamora(2015)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正面的时,企业的披露才会影响决策,这表明投资者正在寻找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可靠的信号。
2.3文献评述
梳理现有文献,我们发现在金融科技的研究成果方面,现有文献主要落脚于经济后果和企业行为两个维度。从经济后果方面,学者们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层面,现有文献研究了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移动支付安全、和政府监管等问题;聚焦微观企业,有学者基于银行视角探讨金融科技的影响,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金融科技进行贷款,能够扩大消费者的信贷渠道,对于传统银行贷款具有补充作用。相比于传统银行,金融科技贷款机构具有更灵活的调整供应能力,可以挖掘更全面的用户信息,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人为干预,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企业行为方面,学者们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提高价格效率和投资效率,增强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促进企业的创新。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多在理论层面讨论金融科技的监管、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少文章在实证层面探讨金融科技对微观企业的影响。尽管有学者研究了金融科技对于企业的影响,但其研究仅停留在财务后果层面,并没有实证研究关注金融科技的社会后果。且在金融科技的衡量方法上,现有实证研究的文章都是使用地区金融科技指数这一宏观的概念,并没有精准的衡量单个企业的金融科技发展状况。缺少聚焦单个企业金融科技的影响研究。当下,金融科技的快速扩张带来了一系列人们对于金融安全以及科技安全的深思,金融科技公司会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就成了社会公众和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在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中,较少有文章关注企业的某一特定业务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
在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中,现有文献重点检验了管理层特征和公司治理结构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在管理层特征层面,学者们研究了高管特征、高管薪酬、高管任期等管理层因素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现有研究聚焦于企业特征如所有权性质、政府干预、股权集中度、两职合一等。较少有文章关注企业的某一特定业务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切入点,通过探究企业在开展金融科技后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来窥探企业开展金融科技后对于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反应。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