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助推我国现代服务业潜力开发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也接连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网络技术虽然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目前学界对影响机制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通过明确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大小,以及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为利用网络技术助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开发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明确了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潜力的内涵,并对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然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接着,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估算和预测。最后,计算了网络技术发展指数,并对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表明:(1)2005-2017 年,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从 70150.21 亿元增长到 225216.12 亿元,潜在增长率的平均值为 10.24%。从 2011 年开始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2) 我国网络技术发展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05-2017 年我国网络技术整体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速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 2013-2017 年网络技术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保持在 15%-20%之间,表明近几年我国网络技术发展速度保持稳定。(3)实证检验表明,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网络技术发展指数每增加 1 个单位,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约增长 8.95%。(4)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网络技术可以通过生产成本、供给质量、产业结构和行业升级等中介机制来促进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增长,但其对劳动分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结合分析结果,本文对利用网络技术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潜力开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推进网络设施建设,促进网络技术发展;深化网络技术应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提高服务交易效率;鼓励企业跨界发展,促进行业升级改造;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满足消费需求变化。
关键词:网络技术, 现代服务业, 发展潜力, 影响机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2.1研究内容 3
1.2.2研究方法 3
1.3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5
1.3.1技术路线 5
1.3.2结构安排 5
1.4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6
第二章 文献述评 9
2.1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文献述评 9
2.1.1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9
2.1.2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 10
2.1.3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0
2.2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文献述评 13
2.2.1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 13
2.2.2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测度方法 14
2.2.3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 16
2.3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文献述评 17
2.3.1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17
2.3.2网络技术对具体行业的影响 17
2.4现有研究评价 18
第三章 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3.1网络技术的内涵 21
3.2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3.2.1网络经济理论 21
3.2.2交易成本理论 22
3.2.3熊皮特创新理论 22
3.3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机制 22
3.3.1网络技术降低现代服务业生产成本产生规模经济 22
3.3.2网络技术降低现代服务业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分工 24
3.3.3网络技术减少现代服务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 25
3.3.4网络技术使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扁平化增加消费需求 27
3.3.5网络技术增强现代服务业市场竞争促进行业升级 28
第四章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估算和预测 31
4.1基于生产函数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估算 31
4.1.1潜力估算模型的构建 31
4.1.2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32
4.1.3回归结果及潜力估算 33
4.1.4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35
4.2基于计量模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预测 37
4.2.1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介绍 37
4.2.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37
4.2.3模型构建与模型定阶 38
4.2.4回归结果及残差检验 39
4.2.5潜在产出的预测结果 39
4.3基于对比分析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预测 40
4.3.1国际比较外推法的介绍 40
4.3.2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预测 41
第五章 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5.1网络技术发展指数的计算 43
5.1.1网络技术的测度方法 43
5.1.2主成分分析的介绍 44
5.1.3数据说明及权重确定 44
5.1.4网络技术发展指数计算结果 45
5.2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46
5.2.1计量模型的构建 46
5.2.2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46
5.2.3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7
5.2.4OLS 估计回归结果 48
5.2.5岭估计回归结果 49
5.3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检验 51
5.3.1中介效应模型的构建 51
5.3.2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2
5.3.3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53
5.3.4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4
5.3.5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 56
第六章 政策建议 59
6.1推进网络设施建设,促进网络技术发展 59
6.2深化网络技术应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59
6.3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提高服务交易效率 60
6.4鼓励企业跨界发展,促进行业升级改造 60
6.5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满足消费需求变化 61
结论 63
参考文献 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1
致谢 73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07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2012 年,国家科技部发布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 专项规划》以促进科学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随着更多政策的落地,近几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这是因为,在持续增长了近 40 年后,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比重上升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特征;从发展现实来看,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接连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增长案例。例如 2015 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 444 亿,
比上年增长了 48.7%,其中全年票房过亿的影片共计 81 部;同年 11 月 11 日,天猫
交易额高达 912 亿元,刷新世界最大购物日成交记录;新一轮的中超联赛 5 年转播权
以 80 亿元的价格拍卖,比上一次价格增长了 100 倍,中超成为了仅次于欧洲五大联赛的转播费用最贵的足球联赛。这些令人吃惊的增长案例,显示出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现代服务业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今,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批发零售业,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电商平台帮助传统批发零售商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2018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从 3.14 万亿元增长至 31.63
万亿元,网上零售规模从 0.13 万亿元增长到了 9 万亿元。其中 2018 年的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了 70198 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为 18.4%。再如餐饮住宿业,近年来兴起的生活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居民的吃住消费习惯。根据
《携程用户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底,携程平台用户达到 4 亿人,人均年出行或
住宿订单数超过 14 单,订单均价超过 1600 元。QuestMobile 和美团财报也显示,2018
年美图外卖全年商家订单数量达到 63.9 亿,全年订单金额达到 2828 亿元,同比增长
65.3%,2019 年美团平台日活用户数已达到 6985.86 万人,累计用户超过 4.36 亿人。还如金融业,随着移动网络的建设,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已经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支
付方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 年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6 亿,占网民整体 72.5%;其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 5.7 亿,并且每人每月
平均消费 2600 元。
上述的经济事实,似乎是在提醒着我们,随着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融合, 是网络技术赋予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那么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并且,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实际增长率也在逐年下降,从2010 年的14.03%降至2017 年 7.97%。那么导致现代服务业实际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其潜在产出的下降,还有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使得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是由于潜在产出的下降, 那么能不能通过发展网络技术而促进其的提升?
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有两大问题亟待研究:一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定量估计,即明确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大小,以及潜力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二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弄清楚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而当前学界对两个问题研究并不充分。本文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试图从现有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事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进行估算和预测, 并探究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为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潜力开发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明确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理论机制。经济事实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网络技术发展与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有着怎样影响,以及影响的机制是什么。当前学者们对这方面讨论较少,尚无完整及系统的理论体系。针对上述现状,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理论分析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为研究网络技术助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国推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策方针提供了理论支撑。
(2)现实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定量上明确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实证探究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潜力进行了估算和预测,从而定量上明确了现阶段及未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大小。其次,通过构建网络技术测度指标体系计算了网络技术发展指数,全面评估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最后,本文实证研究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为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开发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聚焦于明确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大小,以及分析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围绕该主题,本文采取了“理论机制→潜力估计→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统计标准及影响因素,整理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测度方法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对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本文界定了网络技术的内涵,并在明晰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之后,本文通过生产函数法估算了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并分别运用自回归模型(AR)和国际比较外推法预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定量上明确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现阶段和未来具有的发展潜力大小。随后,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技术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权重结构并计算了网络技术发展指数;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最后,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对网络技术助推我国现代服务业潜力开发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2.2研究方法
本文对网络技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紧扣当前网络技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背景,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其理论和实证分析上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搜集和阅读文献,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统计
标准,整理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并对网络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找到本文的研究视角,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选择和对研究框架进行了设计。
(2)对比分析法。本文将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对比,从而预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在人均 GDP 达到 25000 美元和35000 美元时所具有的发展潜力。
(3)定性研究法。本文界定了网络技术、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潜力的内涵,并在明晰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定性分析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为后续的实证检验奠定理论基础。
(4)实证研究方法。本文估算和预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对网络技术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本文通过生产函数法估算了我国现代服务业 2005-2017 年的潜在产出,并运用自回归模型预测了我国现代服
务业 2018-2025 年的潜在产出;其次,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网络技术测度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构,并计算了我国网络技术发展指数。最后,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岭估计(ridge regression)检验了网络技术发展指数对我国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
1.3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3.1技术路线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1.3.2结构安排
图 1-1 技术路线图
通过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本文共可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在参考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合理安排了论文的章节结构,最后提出了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述评。本章首先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统计标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然后归纳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测度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并对网络技术影响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最后总结评价了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视角进行了说明。
第三章,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分析。本章基于前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界定了网络技术的内涵,并在明晰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理论机制,为后续章节进行实证检验奠定基础。
第四章,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估算和预测。本章首先通过生产函数法估算了 2005-2017 年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然后分别通过自回归模型和国际比较外推法预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未来的潜在产出,从而定量上明确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现阶段和未来具有的发展潜力的大小。
第五章,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构建了网络技术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权重结构,并计算了网络技术发展指数。然后,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岭估计检验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最后,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从而实证检验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理论分析。
第六章,政策建议。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分析,本章提出了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潜力开发的政策建议。
1.4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可能具有的特色和创新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理论方面,本文界定了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潜力内涵的,并在明晰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理论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明确了网络技术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机制。
(2)在网络技术测度方面,本文构建了网络技术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权重结构,合成了网络技术发展指数。在已有关于网络技术与现代服务业
发展的文献中,实证测度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构建的网络技术测度指标体系和指数合成方法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做了一定程度上补充。
(3)在实证方面,本文首先通过生产函数法、自回归模型和国际对比外推法估算和预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确定了现阶段和未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的大小;其次,本文实证检验了网络技术与现我国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关系,并利用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补充了此方面的实证结论。最后,本文运用了岭估计方法减少了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得到了更为准确的回归结果,改善了关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研究的实证方法。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文献述评
2.1.1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我国最早在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现代服务业的概念。2012 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规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从多种角度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总的来说主流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从狭义的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入手,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而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现代服务业定义为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组织形式,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而发展起来了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主要是为生产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服务,而不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徐国祥,2004;郑吉昌,2004]。
第二种观点从广义角度认识现代服务业,认为现代服务业不仅包括生产性服务业,还包括被新技术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指运用现代经营方法和组织形式,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其既包括从现代经济催生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竞争力的传统服务业[周振华,2005;刘志彪,2005]。除此之外,霍景东等(2007)还认为现代服务业具有的特点是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江小涓(2011)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指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出现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中包括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一些传统服务业。
本文认同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界定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因此,本文的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而发展的服务部门,其既包括为生产部门提供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被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的生活性服务业。
2.1.2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
明确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是定量研究的基础,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可以对现代服务业的范围进行划分。因为在统计现代服务业时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使得这一变化仍在不断加深;二是,某些服务行业存在着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双重特征,很难将其完全划分到某一分类中去。因此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观点。徐国祥(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应包括物流和速递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批发业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商务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此基础上,朱晴睿(2005)和霍景东(2007)认为文化娱乐业、创意产业也应该包括在现代服务业范围内,黄繁华(2007)则认为现代服务业还应加入电子商务、旅游业、医疗卫生业以及社区服务业。尚永胜(2005)将现代服务业大体分为了两大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消费性服务业,新兴的网络游戏业和现代远程教育业应属于现代消费性服务业。近年来,很多学者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按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中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都被包括进了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刘成林,2007;潘海岚,2008;夏青,2010;李敦瑞,2011]。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现代服务业时都强调了商务物流、信息软件、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科技金融等行业的发展,表明这些行业应该被包含到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内。因此,本文根据已有文献研究结果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认为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应该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1.3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一是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当经济体从农业型经济向工业、服务业型经济转型时,城市化不但促进生产要素向现代服务业的集中,而且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需求,因此城市化是现代服务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Singelmann(1978)实证研究了 1920-1970 年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过程,结果显示城市化过程中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广泛地从农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的集中。基于此,其明确了城市化是影响服务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的重要因素,因此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是城市化。Daniels 等(1991)在实证分析了美国大中小城市的服务业成长过程后,认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化而形成的区域市场。这是因为区域市场是当地服务业需求的主要来源,其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例如,洪银兴(2003)研究发现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具有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城市化吸引制造业在城市聚集。当制造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会对服务业提出强烈需求,从而拉动服务业发展。其次,服务业发展强烈依赖于本地市场需求,当城市规模越大时服务业规模越大、越经济,因此城市化的过程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最后,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使得城市化的内容发生改变:从人口城市化转变为了先进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从而强化城市功能的作用。江小涓等(2004)在实证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城市化对服务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有着显著地促进作用, 但其同时也抑制了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郭文杰(2006)认为城市化使得人口向城市流动、工业向在城市聚集,产生了“邻近效应”。而“邻近效应”降低了服务业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最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研究了城市化与服务业竞争力(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课题组认为城市化会从两方面影响服务业的竞争力(产出效率),一是产业聚集的积极作用;二是随城市化而提高的外部成本带来的消极作用。最后实证分析显示,随着城市外部成本效应的增强,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竞争力发展呈现倒 U 型关系,即在一定的城市化水平内,服务业竞争力(产出效率)随着城市化水平上升而提高,但超过了阈值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二是劳动分工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分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逐渐从工业中分离独立,使得了多个现代服务行业兴起。因此劳动分工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陈宪等(2004)认为三次产业的划分不过就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通过促进服务业需求的增加,从而推动了服务业产出的增长,而这一过程实现的前提是劳动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劳动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吕政等
(2006)在分析服务外包时发现:由于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对生产价值链进行了分解,将支持自身生产的服务活动分离了出去。这些
独立出来的服务活动就逐渐成为了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其认为劳动分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崔日明等(2011)研究后发现劳动分工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是产业间分工细化。产业间分工细化增加了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更多的服务种类引起了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内分工细化。服务业内部的分工细化促进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引发了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关于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先后形成了三种种观点:首先是“需求引致论”,认为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来源于制造业的发展。Cohen and Zysman(1987)研究发现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来源于制造业,因此其发展的前提是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制造业的发展引致了生产性服务业产出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其的发展。其次是“供给推动论”,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发展。Eswaran and Kotwal(2001)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至少从两个途径使得制造业发展,一是服务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深化;二是降低了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品的成本。江静等(2007)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是高级生产要素,制造业投入这种生产要素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随后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运输和通信业对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显著,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受金融业影响显著。
可以看到,“需求引致论”和“供给推动论”其实一枚硬币的两面高,实际情况更可能是两种学说都成立,“互动论”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陈宪等(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主要需求者是制造业,并且其又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是一种动态的互补互动机制。高觉民等(2011)构筑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机理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服务市场化条件下,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及各自内部的要素配置效率较高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会出现积极的互相促进增长的作用。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部分学者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陈卫民等(2014)认为人口老龄化使整个社会的服务需求增加,会对服务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即“需求效应”。随后文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需求效应”会逐渐显现,并且随着老龄化水平的提高,需求效应也会逐渐增
强。但当高度老龄化后,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老龄化反而会抑制服务业发展。部分学者研究了政府治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汪德华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法治水平即维护契约执行的制度质量与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政府规模和服务业发展负相关,其中政府支出规模和政府投资规模对服务业比重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2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文献述评
2.2.1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
目前国外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内涵的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潜在产出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总供给或生产能力决定一个经济体或产业的长期产出增长,并且长期中的产出增长具有稳定的趋势,其被称为潜在的产出或充分就业的产出。因此,这种观点认为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代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其中潜在产出是指在全社会生产要素和技术被充分利用时,与通货膨胀相符的产出水平。例如,刘美华(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内涵为在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各投入要素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服务业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陆健超(2019)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时,现代服务业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观点是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视角出发的,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定义为现代服务业在没有受到政府干预时,供给和需求也处于动态均衡时,并且通货膨胀率也在长期预期之内时的产出水平。这种观点认为现代服务业的潜在的产出水平应该是受非货币(需求)因素影响形成的,而现实中实际产出既包含了由供给冲击决定的长期产出也包含了由需求冲击而形成的暂时性产出。因此,在剔除需求冲击影响实际产出的变化后,得到的现代服务业产出的长期趋势值就代表了其潜在的产出水平,即发展潜力。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从更加广义的角度考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其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的概念,不应只考虑现有的生产要素和技术,还应该考虑未来一切能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素,如基础建设、技术进步和经济刺激因素。例如,景跃军等(2012)认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内涵不但应该包括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还应该包括支撑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由此,
其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定义应该从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和基础条件等方面进行,其中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和基础条件分别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成果、人力资本水平以及获得的公共服务资源。杨珂玲等(2014)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定义:指某地区在有效支配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所能够实现经济最大限度发展的潜在能力,即指某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与最优合理值之间的差距。杨晓霞等(2013)指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应该是一个综合概念,其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是指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要素的刺激时, 现代服务业所展现出的潜在的、能够发挥出来并能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潜力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的后劲,是产业所具有但又未表现出来的潜力,衡量潜力的大小关键在于对比支持产业发展要素当前情况,分析支持要素是否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和空间的大小。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是指在一定技术和制度条件约束下,在充分利用全社会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时,我国现代服务业所能达到的、潜在的产出。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就是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其代表了现代服务业在长期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稳定的产出水平。在明晰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潜力开发的含义进行说明。国内学者对潜力开发内涵的阐释都是指提升研究对象未来的发展潜力[王茹梅,1999;侯洁,2008;任保平、宋文月,2015]。本文的潜力开发也遵循这个含义,即指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提高。
2.2.2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测度方法
测度和估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是定量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基础。现有测度方法多取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内涵的界定,因此国内者从其内涵出发使用了以下几种测度方法。
生产函数法,这部分学者通过估算充分就业情况下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投入,来测度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水平。黄明凤(2015)等在分析了西北五省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索罗余值法计算了西北五省的服务业的潜在产出水平,结果显示西北五省的潜在产出值均高于实际产出值,认为造成实际产出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未能充分利用,导致要素投入仍然有缺口,建议应该发挥市场作用,让要素流向最需要的服务行业。李蕾(2016)运用生产函数法对新疆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进行了计算,
结果显示新疆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从 2000-2014 年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新疆实际产出始终低于潜在产出。基于此,其认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关键。周袁民(2017)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了我国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潜在产出水平,发现各主要行业产出的实际水平均低于潜在水平,并提出应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主成分分析法,这部分学者通过主成分分析以降低综合指标体系的维度,从而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做出评价。如杨晓霞等(2013)建立了旅游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1 小时经济圈”区域内的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最大。王一卉(2010)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和科技潜力、基础条件等方面构建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呈现出地区差异性特征。建议中西部地区加大对教育,科研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这部分学者同样构建综合的指标体系,通过加权的TOPSIS 模型来评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杨珂玲等(2014)构建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 模型和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与其发展程度负相关,即在发展潜力上呈现西部高、中部次之、东部低的特点。林晓薇等(2017)研究认为现代服务业的潜力评估应该从现代服务业总体现状、现代服务业成长性和现代服务业基础条件等方面入手。在建立评估指标后,其利用 TOPSIS 法和省级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省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变化日渐趋同。赵银娥(2018)从发展环境潜力、要素驱动潜力、市场供需潜力以及人居环境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结合TOPSIS 熵权法和 336 个地级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空间差异显著。金诚(2019)探究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内涵: 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在一定要素的刺激和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的产业发展的最大限度。在此基础上,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 TOPSIS 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高新技术服务业潜力释放速度已经高于了实际增长速度,因此应提高其新增的潜力。
生产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优劣解距离法是目前测算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主
要方法,其具有各自的优劣性。生产函数法的优点主要在于其背后有经济学理论作为支撑,更具有解释意义。此外,生产函数法能较为全面地考虑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从而更具有说服力。不过生产函数法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我国面临数据不完整的问题,资本存量、就业人口等数据都需要估算,因此测算结果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另外,生产函数法需要先估算出经济体的加总生产函数,而对于转型国家来说加总生产函数保持稳定的假定不太合理。主成分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可以更为全面的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通常其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会包含支撑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另外,主成分分析法在权重选择上依据的是方差贡献率,更加客观。优劣解距离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似,它们都可以更为全面的评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而且优劣解距离法对样本数量没有严格限制。但后两者相对于生产函数法都缺少关于发展潜力的经济学理论支撑,导致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基础指标选取较为主观,缺少理论依据,且最终指标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依据前文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定义:在一定技术和制度条件约束下,在充分利用全社会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时,我国现代服务业所能达到的、潜在的产出,因而选择用生产函数法来测度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2.2.3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讨论,其中很多因素与前文所述的影响因素相同,对于这部分便不再赘述。茅媛媛(2010)认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是不平衡的,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包括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两部分。有形因素主要是微观层面上影响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例如城市所位于地区,物质资本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无形因素则是从宏观上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如创新环境和文化。李娟(2010)认为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因素是很多的,所以应该尽量从全局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其主要从“五化”出发,考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五化” 中除了工业化对现代服务业有一定的挤压作用,其余因素都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甄晓非等(2013)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国家科技政策法规的完善能够促进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资金投入和从业人数的提高,以及行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了其发展潜力。
2.3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文献述评
2.3.1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江小涓(2017)从现代服务业整体角度讨论了网络技术带来的影响,其认为当下诸多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因素中,互联网的影响最重要。其认为互联网使得社会各个层面高度联通,各种资源出现了广泛的聚合重组,服务业的商业模式、竞争方式和激励机制都出了新特点,传统的服务理论已经无法有效解释现实问题。江小涓首先总结了互联网时代服务经济的重要特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显著。然后对生产要素的重组与聚合的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认为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服务业生产率低的论断已经难以成立,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发生改变,理性人的假设也需要更多讨论,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如隐私保护、理论创新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江小涓等
(2019)在最近还讨论网络技术对服务贸易与服务全球化的影响。文章概述了信息与网络给服务业带来的根本改变:极低成本的远距离服务交易成为可能,具备了极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这种改变使得服务业的生产率提高,形成了由服务供给全球化、服务消费全球化和服务生产全球化组成的合力推动了服务全球化水平提高。最后文章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通过提高开放程度可以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
2.3.2网络技术对具体行业的影响
国内很多学者都研究了网络技术对具体服务行业的影响。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零售业影响的研究。谢莉娟(2015)认为在互联网零售平台冲击下,中间商可以通过供应链逆向整合来应对互联网代的去中间化冲击、推动产业组织整再造。所谓供应链逆向整合是指由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中间商的需求,再将需求传递给制造商,即先有需求再有产品。文章研究发现在具有自主采购的虚拟制造能力、充分汇聚的连锁经营网络和自主经营的零售品牌优势前提下,大型的专业连锁零售商、综合零售卖场和网络零售商均有实力和潜力排除中间环节建立供应链逆向整合。郭燕等(2016)认为,由于网络零售严重地冲击,传统零售与网络零售融合并进行转型升级是必然的选择。文章总结了传统零售转型的三种模式:相互独立、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分析了目前传统零售转型过程中存在模式选择不科学、提质增效不明显等问题。最后文章建议传统零售企业应实施“全场景消费”战略、重构业务流程和有效利用大数据实现转型升级。
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影响的研究。谢平等(2012)首先定义了互联网金融
模式的内涵: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指可能出现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其既不与通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相同,也不与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相同。其还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支付方式和资源分配,发现互联网金融模式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促进经济增长。谢平等(2015)认为互联网能显著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拓展交易可能性边界,并且使得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交易。因此,网络时代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其又认为尽管互联网会对金融产生重大影响,但金融的核心功能和内涵不会变。最后, 其对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医疗卫生行业影响的研究。郭珉江(2020)探究了医保支付与互联网平台融合的理论机制。其首先总结了互联网平台与医保支付相融合的现状, 然后分析了医院、患者和医保三方有意愿加入医保支付网络平台的条件,认为医保支付平台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医院机会成本的下降。最后其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平台与医保支付融合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体育文化产业影响的研究。江小涓(2018)认为传统服务业“低效率”的特征在网络时代已经不再存在,并通过体育与文化产业来讨论与检验了此观点。文章首先分析了体育服务业的规模、结构及产业共性,并实证分析了体育服务业平衡竞争的特点。随后其认为从市场规模的暴涨、消费者选择多样化和衍生收益产生等角度看,低效率已经不是网络时代体育服务业的性质,现代体育服务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都极为显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最后,文章对服务消费增长的时间约束、等值替代的福利含义、“赢者通吃”产生的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思考。
2.4现有研究评价
本章对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潜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及其测度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内涵不断变得清晰,测度方法也日趋完善。本文建立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界定了现代服务业及其发展潜力的内涵,选择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但是纵观现有的文献, 仍然存在着以下三点不足。首先是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劳动分工、人力资本、创新环境和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等方面,而对网络技术等影响因素关注不足,研究结论也不充分。其次是
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主要集中关注于网络技术对具体行业的商业模式、生产交易流程等带来的影响,即缺乏关于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探究,也缺少对网络技术影响现代服务业内在机制的研究。最后是关于网络技术的测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网络技术带来的影响时多注重网络技术影响的定性分析,缺少对网络技术发展的测度,从而在定量研究上结论较少。
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改进现有研究的不足:一是定量测算网络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二是从理论和实证上着重分析网络技术因素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并试图探明其影响的内在机制。因此,本文将基于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经验事实,参考现有研究成果。沿着“理论机制→潜力估计→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分析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机制,并在定量测度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以及其内在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 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本章基于前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界定了网络技术的内涵,并在明晰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章节进行实证检验奠定基础。
3.1网络技术的内涵
狭义上的网络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本文所指的网络技术不但包括狭义上的网络技术,还强调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不同的设备相互连接,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拓宽了信息的获取渠道,促使各种软件应用的开发,最终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中网络技术的概念是广义上的网络技术,其反映了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发展水平,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互联网的普及水平以及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
3.2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3.2.1网络经济理论
本章分析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据网络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最初是对电信、电力、交通等行业进行研究,因为这些行业具有“网络”的特征。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网络经济理论新的重要研究内容。网络经济理论认为,网络经济存在着广泛的网络外部性,即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值随着购买相同产品的人数增多而增大。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在网络容量上限内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的价值也会增加,即网络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除此之外,网络在供给方面能缩短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较长环节,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在需求方面能突破地域上的限制,从而扩大市场容量和竞争范围。
平台经济学是主要研究互联网平台的网络经济学分支。平台经济学认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平台经济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依赖于用户高度参与。用户参与是互联网平台形成的基础,互联网平台的运转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二是供求双方信息精确匹配。
网络平台能使用信息技术来精确匹配供求双方,从而撮合交易完成,提高了交易效率。三是具有双边网络外部性。即网络平台的上卖家和买家数量的增多能相互促进对方潜在收益的增加。四是跨界经营。网络平台能够充当中介角色,整合多方生产者的供给, 建立规则和机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平台企业往往能实现跨界经营。
3.2.2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本章论证影响机制的理论基础之一。交易成本理论由科斯在其1937 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其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市场信息,以及谈判和履行契约所需的费用。因此,交易成本通常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监督履约的成本以及处理违约情况的成本。其中搜寻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被称为事前成本,监督履约的成本和处理违约情况的成本被称为事后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是指当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成本较高时,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率而产生的组织。因此,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并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分化和新行业的形成。
3.2.3熊皮特创新理论
熊皮特的创新理论也是本章论证影响机制的理论基础之一。熊皮特的创新理论由其在 1912 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熊皮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创新就是向生产体系引进技术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其认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整个社会实现创新过程的结果,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也是因为创新的非连续性特征。例如,其在“四阶段模型”中论述到技术创新会引起投资热潮,从而引起经济(行业)繁荣,但当过多的投资与创新无关时,则会导致经济(行业)衰退和萧条。网络技术作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产物,其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必然也会引起技术创新和产出增长。
3.3网络技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影响的理论机制
3.3.1网络技术降低现代服务业生产成本产生规模经济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服务的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不可储存和运输,变为了可储存和运输。服务生产厂商可以将自己的服务产品储存在互联网上,而不寄托于有形的储存介质,无形的信息复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使得服务的边际生产成本趋近于零[江小涓,2017]。现代服务业这一新特点的出现,让服务的供给
和需求都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在供给方面,网络技术使现代服务业的供给突破了物理约束,极低的边际生产成本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为现代服务业增长提供了动力; 在需求方面,网络技术使得远距离的服务贸易成为可能,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扩展了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容量,为现代服务业增长提供了空间。需求和供给的改变共同促使了现代服务业规模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增加,即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我们以体育行业为例详细说明网络技术应用下降低边际生产成本的传导机制。网络技术出现以前,体育比赛的边际生产成本是较高的。这是因为消费者想要观看一场体育比赛,必须到比赛举办场馆购买门票以获得服务,而比赛场地是受物理空间严格约束的,因此多增加一个观众席位的边际成本较高,即服务产品供给有限且边际生产成本较高。较高的边际生产成本推高了服务的价格,抑制了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在这段时期体育行业的增长速度较慢且劳动生产率较低。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服务供给者可以借助互联网将比赛转播给全球的观众,这既突破了本地服务需求的数量限制,还使得服务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趋近于零,让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极低的边际生产成本还允许了服务产品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例如2018 年世界杯决赛吸引了全球 11.2 亿人次观看,其中通过数字平台观看决赛人数为
2.3 亿,占总人数 20.54%。最终网络技术使得体育赛事行业形成规模经济,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行业的潜在产出快速增长。由《德勤年度足球财务报告》2017 年欧洲五大联赛转播权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值高达 48.8%,而门票收入平均占比为15.6%,仅为转播权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增长的贡献。上述过程在受网络技术改造的生活性服务业中效应显著,例如体育行业、影视行业和教育行业。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受到地域限制,边际生产成本较高而需求较低,导致了潜在产出增长慢且劳动生产率低。网络技术破除了服务生产和消费的限制,从而释放了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总之,如图 3-1 所示,网络技术降低了服务的边际生产成本并且拓宽了市场容量。边际生产成本下降允许其进行大规模生产,服务价格下降刺激了需求的增加,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规模经济,最终促进了潜在产出增长,提高了发展潜力。
图 3-1 网络技术降低现代服务业生产成本产生规模经济
3.3.2网络技术降低现代服务业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分工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行业,大部分都是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例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在制造业发展初期,生产性服务活动通常是包含在企业内部的。随劳动分工的进行,制造业企业逐渐将服务外包出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出现。因此劳动分工通常被认为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兴起的主要原因[陈宪,2004]。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分工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因素是制造业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周振华,2005],当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时,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会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保留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自己不擅长的辅助性服务外包出去,以解决非核心业务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能通过购买专业生产性服务来增强自己的产品竞争优势。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网络技术应用导致服务交易成本的下降。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生产性服务可以被存储在互联网中,并且便捷地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间交易。这大大降低了制造业企业购买服务的交易成本。根据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的论述,我们知道,当制造业企业购买服务的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生产服务的成本时,企业便不会将服务活动外包,劳动分工也不会产生;只有网络技术使得交易成本下降到低于内部生产成本时,企业的服务活动才会同生产活动分离,企业的边界才会收缩。分离出来的服务活动逐渐成为了新兴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例如研发设计业、营销推广业等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离过程还加深了劳动分工程度,进而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这引起了制造业对服务需求的增加。最终,产业分离从供给端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增加。
另外,从需求方面看,服务的可运输和储存性质还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突破本地市场需求的限制。在网络技术出现前异地服务交易成本过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依赖于本地市场的需求,本地市场容量的大小决定了服务需求的多少,这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网络技术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不再受困于本地市场,借助网络可
以向全国乃至全球供给服务,赋予了生产性服务业潜在产出增长的空间。
综上所述,如图 3-2 所示,网络技术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深化了劳动分工程度,使得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得以产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突破了地域限制,市场容量得以扩大;这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增长,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图 3-2 网络技术降低现代服务业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深化
3.3.3网络技术减少现代服务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
互联网出现之前,信息的传递是速度是较慢的,传递的效率较低,人们获取信息也具有滞后性。信息传递的限制使得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服务行业中大量存在,表现为价格信号、质量信号无法有效地在交易双方间传递,并由此产生了交易成本问题和质量信任问题,这两个问题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文化娱乐业中十分常见,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其中,交易成本问题是指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双方搜索、比较服务或产品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较高,从而降低了服务和产品交易量。质量信任问题是指消费者难以在消费前识别服务或产品质量的高低,导致了消费者降低购买服务或产品意愿。质量信任问题在服务交易中更严重,因为服务不像实物产品一样,它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格,在购买前也没有大量信息可以参考,因此消费者更难识别服务质量的高低[江小涓,2018]。
网络平台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交易成本问题。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现代服务业产生了众多汇聚交易信息的平台,这些平台有的是例如“天猫”“京东”等 B2B、B2C 的电商平台,有的是例如“美团”“大众点评”等 O2O 的生活服务平台。现今服务或产品的交易越来越依赖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平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交易过程中搜索和比较成本较高的问题。在平台模式下,平台商通过价格优惠吸引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接入,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搜索”和“推送”功能在平台上便捷得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降低寻找合意服务或产品的时间和费用;另一方面,平台上的生产者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特点,精准地向潜在消费者投放广告,降低厂商搜索需求信息的费用。由于双边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当平台流量越大时,消费者搜索合意服务或产品的成本越低,厂商营销的也成本越低。平台模式下交易成本的降低又会促进平台上服务或产品价格的下降,刺激消费者需求的上升,提高了交易效率,最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增长。
网络平台的评论功能有效解决了质量信任问题。随着网络平台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出现,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或产品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生产者的资质证书、生产照片和他人消费后的评论以获得供给质量信号,平台商也会建立相关的信誉评价体系对每个生产者进行评分以帮助消费者识别。在消费后,消费者可以对服务或产品的质量做出评论,平台商也会根据消费者的新评论调整生产者信誉评分,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可以看到,网络平台的评论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地传递质量信号,激励厂商提高供给服务或产品的质量,促进市场发挥优胜劣汰作用。服务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会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增加消费者需求,促进交易效率,使得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增长。根据“大众点评”报告,2019 年其每月有超过 100 万的会员用户对所购服务进行评价,累计评价超过了 1 亿条,“大众点评”会对优秀评价送出“免费餐饮券”, 以激励用户作出公允评价。
网络平台同样解决了中介服务行业中的交易成本问题和质量信任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许多网络平台开始提供如房产中介、二手车中介和职业中介等中介服务, 例如“链家”“瓜子二手车”“智联招聘”等。相比于传统的中介服务经纪人,网络平台中介服务的优势是突破了地域限制,其基于“搜索”和“推送”功能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国范围的供给或需求信息,这样一是降低双方的搜索和比较成本,提高市场需求;二是促进了中介服务行业的规范化,提高了中介服务质量,有效减少了二手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总结来说,如图 3-3 所示,网络技术促使了众多汇聚交易信息的网络平台的出现, 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网络平台克服了服务或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效率,最终使得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增长。具体路径可分为两条:一是通过平台的“搜索”和“推送”功能降低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交易成本,促进了价格下降和需求上升;二是通过平台的“评价”功能传递供给服务或产品质量信号,促进质量的提升和需求增加。
图 3-3 网络技术减少现代服务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
3.3.4网络技术使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扁平化增加消费需求
网络技术应用前,批发零售行业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多层营销体系,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中间一般要经过中间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角色。但C2C、B2B 和 B2C 等电商平台模式的出现改变批发零售业的产业结构,大大减少了销售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得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特点。依托电商平台的扁平化产业结构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潜在产出的增加。
一是通过更低的价格增加消费者需求。首先如同前文论述的,通过平台的“搜索” 和“推送”功能,消费者可以和厂商能够直接联系,中间环节大幅度减少。没有了中间商的层层加价,消费者和厂商直接交易可以促使价格下降,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其次,相比于厂商实体零售门店,平台的网络门店可以免去店铺租金、水电费等,降低厂商销售费用,促使价格下降,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
二是通过范围经济增加消费者需求。大型第三方电商平台破除了“实体百货店” 的物理边界的限制,其可以容纳的商品种类往往是实体店的上百倍,这使得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迅速扩大,多样化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促进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最终使得批发零售行业的产出增长。例如在内陆的农产品市场,海鲜产品种类较少,无法满足当地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消费;而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者可以选购全球范围的海鲜产品,从而释放这部分需求。
三是通过长尾效应增加消费者需求。长尾效应由克里斯·安德森(2004)提出, 其理论上属于范围经济内容。长尾效应是指当供给多样化的服务或产品成本足够低时,厂商仍然愿意供给那些差异性强、需求较少的服务或产品,而这些“小众”“冷僻”商品形成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少数热销产品相匹敌[江小涓,2017]。由于大型第三方电商平台没有物理限制,所以增加待售商品种类的边际成本极低,有利于长尾效应形成。例如,一本不出名的图书、一件旧款的球星球衣、一盘老式的流行歌磁带等。这些冷门产品每种需求量都不大,但由于种类繁多所以汇聚成一个需求量巨大的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得到满足,并最终使得批发零售行业的潜在产出增长。概括来讲,网络平台使得批发零售行业逐渐依托于电商平台,产业结构呈现扁平化。扁平化产业组织结构至少通过产品价格、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三个路径增加了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最终促进了批发零售行业潜在产出的增长,如图 3-4 所示。
图 3-4 网络技术使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扁平化增加消费需求
3.3.5网络技术增强现代服务业市场竞争促进行业升级
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削弱现代服务业的进入壁垒,让企业实现跨界经营,从而增强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中有不少行业存在着进入壁垒,例如银行、运输、通信、传媒等,这些进入壁垒有些是政策性的还些则是市场竞争不充分造成的。进入壁垒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造成了某些服务供给效率低、价格高,抑制了需求的增加和行业的发展潜力。网络技术能够加速信息流动,降低服务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就使得互联网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后,可以改造传统生产模式中低效率的环节,创新经营模式,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得服务行业进入壁垒无法将其“踢出”,随着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最终迫使传统企业进行改造和创新。整个行业的升级改造使得服务的供给效率提高、价格下降,从而释放了被进入壁垒抑制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潜在产出的增长。这个过程就如同《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到的一样:创新引起模仿, 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现代服务业中,互联网金融、智能化物流、社交平台、新媒体等都是互联网企业跨界竞争并改造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我们以互联网金融和智能化物流为例说明以上过程。
传统金融中介的产生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摩擦性因素[谢平,2015],但是大数据和互联网能够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互联网企业因此能够有机会进入金融业并与之展开竞争。互联网金融主要创新为第三方支付、网络小额贷款和 P2P 网贷,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这些金融创新具有风险管理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交易的可能性边界更广的优点。例如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其旗下的“支付宝”提高了电商平台支付效率,“蚂蚁微贷”和“芝麻信用”利用电商平台的大数据降低小额贷款违约风险,而“余额宝”降低了理财门槛,满足了普通大众的理财需求“蚂蚁金服”的这些竞争优势帮助其获得了从事支付业务的资格,突破了金融行业的行业壁垒。面对“蚂蚁金服”的竞争,传统的金融机构也进行了创新,工、农、中、建、交各大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并上线了类余额宝业务。最终互联网金融使得整个金融行业服务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创建起了自己的物流企业,“京东快递” “苏宁物流”“菜鸟物流”便是其中代表。这些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凭借着自己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设备的掌握和应用实现了自动化仓储分拣,打造了机器人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并开始使用无人机和无人车配送。广泛应用新技术的互联网企业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形成了竞争优势,也逼迫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例如中国邮政在 2017 年开始使用 AGV 智能分拣机器人,2018 年开始测试无人车配送。互联网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使得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社交平台打破了通信服务商对通信服务的价格垄断,新媒体平台迫使传统纸媒向网络媒体转变。可以说,网络技术不仅仅是帮助了互联网企业突破进入壁垒,更多是促进了许多现代服务行业的改造和创新,最终使得现代服务行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潜在产出增长,如图 3-5 所示。
图 3-5 网络技术增强现代服务业市场竞争促进行业升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网络技术通过五种影响机制促进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产出的增长,即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如图 3-6 所示。首先,网络技术使得服务产品可储存和运输,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边际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现代服务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劳动分工的深化,从而促进了潜在产出的增长。其次,网络技术使得现代服务业的经营主要依托于网络平台展开。网络平台减少了服务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并且扁平化了产业结构,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提高了服务供给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潜在产出的增长。最后,网络技术使得企业可以跨界经营,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进入壁垒,增强了市场竞争程度并推动了行业升级改造,最终促进了潜在产出的增长。总之,这些影响机制的共同推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提高。
图 3-6 网络技术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