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词汇研究
目录
摘要........................................................................................................................................I
绪论.........................................................................................................................................1
一、选题缘起.................................................................................................................1
二、《孔子家语》版本概述...........................................................................................2
三、《孔子家语》研究现状及趋势...............................................................................4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务.......................................................................................11
五、本文采用的理论与方法.......................................................................................12
第一章《孔子家语》单音词研究.....................................................................................13
第一节《孔子家语》名词的分布情况.......................................................................13
第二节《孔子家语》动词的分布情况.......................................................................32
第三节《孔子家语》形容词的分布情况...................................................................41
小结...............................................................................................................................45
第二章《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47
第一节《孔子家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47
第二节《孔子家语》复音词的结构分析...................................................................52
第三节《孔子家语》复音词的价值...........................................................................64
小结...............................................................................................................................69
第三章《孔子家语》同义词研究...................................................................................74
第一节《孔子家语》同义词的判定方法...................................................................74
第二节《孔子家语》同义词的区别特征...................................................................77
第三节《孔子家语》同义词的特点...........................................................................89
小结...............................................................................................................................94
第四章《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96
第一节《孔子家语》反义词的判定方法...................................................................96
第二节《孔子家语》反义词分类描写.......................................................................98
第三节《孔子家语》反义词的对应关系.................................................................103
第四节《孔子家语》反义词词义分析.....................................................................107
小结.............................................................................................................................109
第五章《孔子家语》词义研究.....................................................................................111
第一节《孔子家语》正文中的词义解释.................................................................111
第二节《孔子家语》单义词与多义词.....................................................................115
第三节《孔子家语》词的本义.................................................................................120
第四节《孔子家语》词义的演变.............................................................................122
小结.............................................................................................................................133
结语.....................................................................................................................................134
参考文献.............................................................................................................................137
摘要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许多逸闻趣事以及孔子
与当时大臣的言谈之辞的著作,具有一定的语录体性质,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口语性强。
《孔子家语》内容丰富,涉及国家政治、自身修养、祭祀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具
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本文对《孔子家语》一书中的实词词汇[1]和词义系统进行了分类、
描写和归纳,并与《左传》《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荀子》等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专书词汇研究成果作比较,旨在探讨《孔子家语》自身的词汇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孔子家
语》的成书时代做一个合理的推断,以期能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
绪论部分对选题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选题的缘起、《孔子家语》的版本情况、《孔
子家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孔子家语》单音词研究。经统计,《孔子家语》单音词共1712个,我们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按语义分类作详细的分析。《孔子家语》中的单音词占词汇总数的45.4%,绝大多数为多义词,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占据重要词汇地位;单音词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占主要地位,尤以动词突出,占总数的47.2%,侧面说明《孔子家语》中的词汇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第二章:《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经统计,《孔子家语》复音词共2056个,我们对复音词的结构和价值作了详细分析。《孔子家语》中复音词数量较多,占词汇总数的54.6%,相对占据优势;意义以单一性为主,但已经出现了一词多义、同义词现象;语法构词是构成复音词的主要手段,联合式、偏正式、述宾式、主谓式等主要构词方式都已形成,其中偏正式最为成熟,占总数的42.1%,表明了《孔子家语》中词汇表意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但复音词的结构仍不紧密,部分复音词的语序还没有固定下来,表现出汉语词汇从单音词
向复音词过渡的特征。
第三章:《孔子家语》同义词研究。我们举例分析了《孔子家语》中同义词的区别特
[1]本文数据统计中的词汇均指实词词汇,相关概念也在实词的范围里讨论。
征以及修辞功能。《孔子家语》中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在语义层面上差别最大,语用层面次之,最后是语法层面;同义词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语言特色上的,如增强表义的明确性,避免重复、增强韵律。另一种是文化底蕴上的,如体现作者的主观态度、反映阶级伦理文化以及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相较于前者,后者这种隐性的价值更能使我们
窥见那个时代词汇面貌下的社会生活。
第四章:《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经统计,《孔子家语》反义词共有287组,我们从音节、词类两方面对反义词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与分析。《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以单音节反义词为主,但双音节反义词数量也大大增加,而且义位也更加复杂;反义词的对应关系以双边单项对立为主,但是由于同义词、词义引申以及一词多义的原因,反义词分别与其他词(义位)构成了丰富的聚合关系,进一步反映了《孔子家语》词义系统的复杂性。当然,囿于专书词汇的局限性,《孔子家语》的反义词在概念上有的完全相对,有的只是
部分对立,有一定的反义倾向,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很强,整个反义词系统还很不稳定。
第五章:《孔子家语》词义研究。我们详细描写了《孔子家语》正文中的词义解释,并对《孔子家语》中单义词和多义词,本义和引申义以及词义演变现象作了举例分析。《孔子家语》一书中的词义用例充分证明该书所使用的词义源远流长,也反映了该时期人们对词义理解的状况和认知水平;尤其是《汉语大词典》中首见于《孔子家语》的217个复音词在丰富汉语词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家语》词义的研究,为深入、全面研究古汉
语词义系统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有益的证据。
关键词:《孔子家语》;词汇;特点
V
绪论
一、选题缘起
本文属于汉语专书词汇研究。汉语词汇的研究,不同于音韵、语法研究的系统性,是一个非常琐碎、繁复的过程。正如张双棣先生所说:“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困难,主要在于汉语词汇非常繁复,历代都有大量新词新义不断产生,而这些新词新义产生于何时,难于确定,如果没有一种恰当的研究方法,终难避免言其有易,言其无难,更无法建立起科
学的汉语词汇史的体系。从宏观上看,这种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断代的方法,专书的方
法。王力先生也曾说过:‘汉语史研究,首先要做专书的研究,这是基础,然后才有可能
做断代的研究。’”[1]周祖谟先生也曾明确指出:“要研究词汇的发展,避免纷乱,宜从断代
开始,而又要以研究专书为出发点。犹如清人研究古韵那样,先以《诗经》一书为起点,
得其部类,然后旁及《楚辞》以相佐证,以确定韵部的分合,而后之人又从而逐渐加详加
密,以臻完善。”[2]因此,围绕专书进行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学领域极其重要的内容。
《孔子家语》作为一部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许多逸闻趣事以及孔子与当时公卿大夫的言谈之辞的著作,具有一定的语录体性质,语言通俗易懂、口语性强。而且这些对话涉及到国家政治、自身修养、祭祀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的丰富性,这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关于《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尚无定论,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伪书。杨伯峻先生曾指出:“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的真伪以及它的写作年代应该是科学方法之一。这道理是容易明白的。生在某一时代的人,他的思想活动不能不以当日的语言为基础,谁也不能摆脱他所处时代的语言的影响。……由此,我
们可以肯定,如果我们精通汉语史,任何一部伪造的古籍,不管伪造者如何巧妙,都能在
语言上找出他的破绽来。我们根据这些破绽,便可以判明它是伪书,甚至鉴定它的写作年
代。”[3]因此,我们期冀通过对《孔子家语》整个词汇面貌的描写和分析为其成书时代的判
[1]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
[2]张双棣,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3]杨伯峻.新编诸子集成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8:341-342.
1
定提供佐证。
二、《孔子家语》版本概述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与《论语》的短小精悍不同,该书篇幅较长,汇集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
子、公卿大夫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保存了一大批原始文献材料。
《孔子家语》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属“六艺略”《论语》类,二十七卷,可
惜早已亡佚。今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三国魏王肃注。
历代为《孔子家语》作注的主要有三国魏王肃、元王广谋,明何孟春等人,其中王肃
注本最为精良,流传最广。宋以前的《孔子家语》没有完整的版本流传下来,目前残存版
本仅有敦煌写本残本《孔子家语》[1]与唐代《群书治要》卷十节抄《孔子家语》十二篇,
二者篇目次序与王肃注本大致相同。有关宋代《孔子家语》的版本,据金镐考证共有三种:
南宋蜀大字本[2]、监本、建本,但是只有南宋蜀大字本流传下来。元代流行的版本共有四
种,除王肃注本外,新出了王广谋注本。一是《新编孔子家语句解》十卷,王肃注,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末(1367)刘祥卿刊本;二是《标题句解孔子家语》三卷,王广谋撰,元泰定元年甲子(1324)苍岩书院刻本;三是《新刊标题孔子家语句解》六卷,王广谋撰,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崇文书塾刊本;四是《标题句解孔子家语》三卷,王广谋撰,元刊本。王广谋注本因注文浅陋,价值不高,但传抄甚广,韩国、日本翻刻《孔子家语》时往往以之作为底本。及至明代,《孔子家语》刻本也甚夥,除去中央、地方政府刻本外,流传下来最多的是私家刻本,主要有以下十二种:一、《孔子家语》,八卷,明何孟春注;二、《孔子家语》,三卷二册,明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汤克宽南京刊蓝印本;三、《孔子家语》,十卷二册,明刊九行二十字本;四、《标题句解孔子家语》,三卷五册,元王广谋撰,明刊
黑口本;五、《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吴郡黄周贤等仿
宋刊本[3];六、《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明隆庆六年壬申(1572)徐祚锡刊本;七、
《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明万历间长州刊本;八、《孔圣家语图》,十一卷,魏王
[1]据金镐考证为六朝写本。
[2]即明代毛晋所得的宋蜀大字本。
[3]此本后来收录于《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广泛通行。
2
肃注,明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武林吴氏刊本;九、《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日本元和间(明万历四十三年至天启三年,1615-1623年之间)活字本五册;十、《孔子家语》,十卷,明万历间新安吴勉学刊本;十一、《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日本宽永十五年(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风月宗智刊本;十二、《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明天启崇祯间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本。清代所刊印的《孔子家语》不出明代版本的范围,特色是出现了几种日本刊本,具体如下:一、《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日本宽保元年(乾隆六年,1741)京师风月堂刊本;二、《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日本宽保二年(乾隆七年,1742)信阳太宰纯增注本;三、《孔子家语》,魏王肃注,乾隆庚子(1780)钱塘李容重刊毛本;四、《标笺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日本千叶玄之厘订,日本宽政元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五、《句解孔子家语》,三卷附录一卷,元王广谋撰,清嘉庆九年(1804)朝鲜朴致维等刊本;六、《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清翻宋刊巾箱本
六册;七、《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同文书局石印本;八、《孔子家语》,十卷,清
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本;九、《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清光绪二十四
年(1898)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蜀刊本。[1]
这些版本中,流传至今且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
吴郡黄周贤等仿宋刊本《孔子家语》[2]、中华书局据明毛氏汲古阁本排印之《四部备要》
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文书局石印影宋抄本《孔子家语》、齐鲁书社据清光绪二十四年贵池刘世珩宋刻本影印《孔子家语》以及日本宽保二年风月堂覆刻宽永十五年风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语》。
近年来随着对《孔子家语》研究的深入,也涌现出一大批以上述版本为底本的校勘精良的整理本。例如薛安勤和靳明春的《孔子家语今注今译》(1993)、廖名春与邹新明校点的《孔子家语》(1997)、杨朝明、宋立林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2009)、王国轩、王秀梅译注的《孔子家语》(2011)、杨思贤译注的《孔子家语》(2016)、张涛的《孔子家语注译》(2017)、王盛元的《孔子家语译注》(2018)、宋立林校点的《孔子家语》(2019)等。这些著作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对《孔子家语》的关注,进一步把孔子、孔门弟子和儒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1]以上内容参见金镐《〈孔子家语〉版本源流考略》一文。
[2]也称为覆宋本。
3
三、《孔子家语》研究现状及趋势
关于《孔子家语》的研究自其成书以来基本没有中断过,下面我们以时间为主线进行
梳理,分为清代以前、清代、近现代三个阶段。
(一)清代以前《孔子家语》的研究
《孔子家语》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属“六艺略”《论语》类。除此以外,先
秦两汉的其他文献很少提及。据杨朝明考证:“今本《家语》经孔安国写定后,经历了一
个家传的过程,后来,三国时期的王肃得到该书,并为此书作注,使该书开始流行。”[1]
然而,王肃注本问世以后,陆续出现了对该书的怀疑乃至认定其为“伪书”的观点。首先,
郑玄后学马昭认为王肃“增加”《孔子家语》。他认为王肃因与郑玄学术观点不同,因而在
《孔子家语》中增加了自己的观点,借以驳斥郑玄,这种看法引发了后世对《孔子家语》
成书的激烈辩论。其次,唐颜师古认为王肃注本“非今所有《家语》。”[2]后世学者认为颜
师古当时一定是看到了其他可靠版本的《孔子家语》才发出此语,因此他们认为这可以证明王肃注本属于“伪书”。及至宋代,“伪书”之说愈演愈烈,王柏直接认为《孔子家语》是王肃“杂取”各书割裂织成,彻底否定了《孔子家语》成书的真实性,并撰写《家语考》力求证明其说。当然,同时代的学者也有不同意见,例如朱熹和叶适就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孔子家语》非王肃伪造。元代对《孔子家语》的研究以马端临、王广谋为代表。“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还著录了《家语》孔安国后序、孔衍奏言、王肃序、晁氏说、《朱
子语录》、《与吕伯恭书》等几条材料,而这些都属于认同《孔子家语》一书价值的观点。”
[3]王广谋也撰有《新刊标题句解孔子家语》。到了明代,众多学者如何孟春、黄鲁曾、毛晋
等对《孔子家语》均有涉猎。其中以何孟春和黄鲁曾为主要代表。何孟春补注王广谋注本《孔子家语》,八卷四十四篇。黄鲁曾对《孔子家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对《孔子家
语》与孔氏家学关系的高度关注上,他在覆宋本后序言中说:“孔氏独多述作,自鲁《论》、
齐《论》言之,又有《家语》,疑多鲤、伋所记,并门人先后杂附之者,要之,咸孔子之
意也……此书乃孔氏久成之典。”[4]他认为《孔子家语》的成书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1]杨朝明.《孔子家语》综合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7:11.
[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61.
[3]杨朝明.《孔子家语》综合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7:32.
[4][清]陈士珂辑;崔涛点校.孔子家语疏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327.
4
(二)清代《孔子家语》的研究
清代对《孔子家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证和辨别《孔子家语》的真伪,分成了“伪书说”“非伪书说”“增加说”三派,其中“伪书说”占据主流。
1.伪书说
以孙志祖、范家相、皮锡瑞、王聘珍、梁玉绳等学者为代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孙志祖和范家相,二者分别著有《家语疏证》和《家语证伪》,对王肃伪造《孔子家语》作了
全面的论证。梁玉绳甚至在为孙志祖《家语疏证》作的序中直言“同郡孙颐谷侍御作《疏
证》六卷,断为王肃伪撰,余读而叹曰:‘详哉言乎,是犹盗者获得真臧矣。’”[1]可见是说
影响之大。
2.非伪书说
以陈士珂、马国翰、沈钦韩为代表。陈士珂撰写了《孔子家语疏证》十卷,但他在书中并未作注,而是在《孔子家语》原文段落下依次罗列出其他文献中与之相同、相类及相关的文句,例如《春秋传》《国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他认为“夫事必两证而后是
非明……且子观周末汉初诸子,其称述孔子之言,类多彼此互见,损益成文。甚至有问答
之词,主名各别,如《南华》重言之比,而溢美溢恶,时时有之。然其书并行,至于今不
废。何独于是编而疑之也?”[2]但是这种观点在清代极少有人认同。
3.增加说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钱馥。他在《家语疏证·跋》中说道:“今所有《家语》四十四篇,世儒颇疑出于王肃,并非《汉志》二十七卷之旧。馥案:肃传是书时,其二十七
卷具在也。若判然不同,则肃之书必不能行。即行矣,二十七卷者,必不至于泯没也。惟
增多十七篇,而二十七篇即在其中,故此传而古本则逸耳。”[3]他认为《孔子家语》在王肃
时仍存于世,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增加了十七篇,而原始的版本已经亡佚。
(三)近现代《孔子家语》的研究
近代的《孔子家语》研究,以顾颉刚为代表。他撰有《孔子研究讲义》,并在讲义的
《按语》里说:“此书为王肃伪作,但系辑集古书而成。”[4]这使得《孔子家语》的研究在
[1][清]孙志祖.家语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清]陈士珂辑;崔涛点校.孔子家语疏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
[3][清]孙志祖.家语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1:139.
[4]《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7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5
之后很长时间内陷入了僵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大批出土文献的面世,才使得《孔子家语》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契机。例如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40号墓西汉竹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木牍、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和英国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这些文献都为《孔子家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学者们也据此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版本真伪的辨析,而是把研究扩展到了文献学、语言学、思想史、注释整理等多个领域。其中文献学、思想史和注释整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语言学研究成果较少,具体研究如下:
1.《孔子家语》成书及真伪辨析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方面的研究是最多的。
李学勤早在1985年就撰有《新发现简帛与汉初学术史的若干问题》[1]一文,指出阜阳
双古堆竹简与定县八角廊竹简中的部分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有关,并表明:“这一发现对儒家的研究很有意义,特别是对历史上争讼已久的《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投射了新的光明。”他从这两类简所处的年代推断出汉初已有《孔子家语》的原型,司马迁和刘向
编纂《史记》和《说苑》时,都曾将其作为参考。而王肃所注的《孔子家语》很可能是在
简本的基础上,经过扩充编纂而成。而后在《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2]一文中对
该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在该文中排除了王肃伪造《孔子家语》的可能性,但通过对汉魏时期孔氏家学与经学上一些重大公案关系的研究,认为《孔子家语》“很可能陆续
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它
们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
胡平生的《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3]是《孔子家语》研究中的重要论著,以
阜阳双古堆汉简为切入点讨论《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论文主体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说明阜阳一、二号木牍及《说类杂事》简与传世文献并《儒家者言》的互见关系;第二部分分析《说类杂事》《新序》《说苑》的性质及《孔子家语》成书情况,推断《孔子家语》的编集者就是孔安国,《孔序》亦非伪序;第三部分从逻辑上和材料上逐条批驳历来对于王肃做伪的种种攻击,并提出切实证据否定今本《孔子家语》为王肃伪造;第四部分补充
[1]李学勤.新发现简帛与汉初学术史的若干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12-14.[2]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J].孔子研究,1987(02):60.
[3]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七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15-546.
6
说明今本《孔子家语》确实存在一些后人编纂加工的痕迹。最后归纳了关于《孔子家语》真伪和成书问题的三点结论:“1、从汉初起就流传着一批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简书,这批简书应当就是后来编纂《孔子家语》《说苑》《新序》等书的基本素材。2、从汉文帝时的汝阴侯墓简牍所见专记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汉初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授,《家语》的编撰,正是儒术发达以及孔子受到重视的产物,旧说孔安国编纂《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孔序所述记录孔子言行的简书的流传情形,与迄今发现的地下出土材料没有矛盾。3、长期以来,今本《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细审各家所举‘罪证’,按现在所知道的古籍编纂与整理的知识加以考察,证据并不充分。至于《家语》在流传过
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种种情形,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足以据此论
定其为伪书。”
王志平的《〈孔子家语〉札记》[1]从信阳长台关战国楚简谈起,考证了《孔子家语》中
与之语意相似的“君子而强气则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臻”一句中的用词,认为其来自先秦古语,非魏晋以后人所能伪造。否定了王肃杜撰《孔子家语》的可能,认为决
不能将其作为伪书视之而予以排斥。
杨朝明在《〈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2]一文中从“《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
与成书;《孔子家语》的家传、注解与‘伪书’问题;出土文献与《孔子家语》再认识”三个方面对《孔子家语》作出了全面的、追本溯源式的研究。认为:“第一,该书可能有
孔子弟子整理时的‘润色’;第二,该书可能有后人传抄过程中的‘增损’;第三,该书可
能有孔安国整理材料时的误排。”他认为《孔子家语》不伪,而且研究价值堪比《论语》。
宁镇疆在《〈孔子家语〉新证》[3]一书中以出土文献为参照,对今本《孔子家语》的材
料来源、“历史态”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且对《孔子家语》与《礼记》《说苑》《韩诗外传》等传世文献之间的互见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孔子家语》‘伪书’说主要针对今本系统,并不涉‘汉志本’。明显是受伪古文《尚书》一案影响而形成的,是经典辨伪学‘范式’扩大化的产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家语》一书的材料来源是相对独立的,与我们熟知的《礼记》《荀子》《说苑》《韩诗外传》等任何一书都不完全一
[1]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9[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19-131.
[2]杨朝明.《孔子家语》综合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7:44-46.
[3]宁镇疆.《孔子家语》新证[M].中西书局,2017:439-440.
7
致。孔序所言今本《家语》源出孔安国整理,大体可信。”
当然,目前对《孔子家语》的真伪也有持否定态度的。如邬可晶从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与《孔子家语》相同或类似的内容考证了《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和性质。认为“今本《家语》乃魏晋时人(王肃之徒、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的嫌疑较大)杂采古书、参以己
意编纂而成的一部晚出之书(但不能完全排斥其中保存了部分古本《家语》内容的可能性),
跟《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家语》并非一事;前人认为《家语》系‘伪书’的看法,似
不容轻易否定。”[1]李传军也是运用文献梳理和对勘的方法来考察今本《孔子家语》的渊源
和成书年代问题。他认为:“今本《家语》的确为王肃所撰辑的一部著作,把它看成伪书是不正确的。王肃所说他的《家语》是得之于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的说法也仅仅是一种托词,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从资料的来源来看,现存《孔子家语》的材料基本上来自
于以《说苑》《礼记》《韩诗外传》为主的已有文献,而刘向所著的《说苑》,其材料也另
有所本,即大多来自于记载孔子及其后学言论、行事的《儒家者言》类作品。”[2]
总而言之,关于《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种倾向:一派认为今本《孔子家语》可信,持这一观点的有李学勤、胡平生、王承略、王志平、杨朝明、宁镇疆等学者。他们认为,今本《孔子家语》与出土文献相关的《孔子家语》内容大有渊源,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孔子家语》卷数的不同乃分卷方法有异,在内容上没有大的缩减或损伤。今本《孔子家语》由孔安国撰集并陆续成于汉魏孔氏家学之手的可能性较大,而非王肃所伪,他可能略有增加,籍此张扬己说。《孔子家语》的成书经历了一个历时的、动态的过程。另一派则认为《孔子家语》为伪书,持这一观点的有邬可晶、李传军等学者。他们认为今本《孔子家语》并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原本,而是在《说苑》《礼记》《韩诗外传》等古书的基础上由后人纂辑而成,尽管可能保留有古本《孔子家语》的一部分内容,但整体上是一本伪书。
2.《孔子家语》思想内容研究
关于《孔子家语》一书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宋立林通过考察《孔子家语》中所保留的孔子“易教”材料,认为“孔子的‘易教’思想在本质上,仍与其‘六经之教’的思想一致,是一种道德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考[M].中西书局,2015:406.
[2]李传军.《孔子家语》辨疑[J].孔子研究,2004(02):76.
8
是其王道教化的具体实现手段之一。”[1]
韩晓燕通过考察《孔子家语》和《论语》等其他文献资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态伦
理思想。认为“在《孔子家语》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仁’
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谐’则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2]
司月秀从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论语》和《孔子家语》的研究调查,
探索了二者在完善道德、培养人格、培育人才等方面的理论贡献,认为“对推动我国素质
教育的全面深化具有重要意义。”[3]
於兴中“从《孔子家语》中有关法律思想和其他规范系统的内容入手,简略地探讨了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德礼政刑规范二元论,指出这种二元论是认识中国古代规范系统的钥
匙。”[4]
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如郭奕萌、沈玲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家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进行了剖析。
3.《孔子家语》语言研究
对《孔子家语》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词汇与语法两部分,研究成果虽不多,
但随着近年来《孔子家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1)词汇方面
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复音词、叠音词、代词、副词、反义词、同义词几个方面。刘伟岩的《〈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2009)、曹智的《〈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2010)及阮帼仪的《〈孔子家语〉复音词的数量统计及语料年代分析》(2010)都是从复音词的角度来研究《孔子家语》。尹如娜在《〈孔子家语〉叠音词初探》(2014)列举了33对叠音词,探讨了其在展现情感、刻画人物、摹景拟物、深化意蕴上独特的修辞功效。陈静的《〈孔子家语〉代词分析》(2011)把《孔子家语》中的代词分成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类,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鲁芹的《〈孔子家语〉副词研究》(2017)对《孔子家语》中的140个副词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苗传美的《〈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2017)对《孔子家语》的反义词从音节、词性、反义关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描写,总结出了
[1]宋立林.《孔子家语》与孔子易教思想[J].中国儒学,2013(00):69-80.
[2]韩晓燕.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4.[3]司月秀.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0:1.
[4]於兴中.《孔子家语》中的法律思想[J].中国法律评论,2014(01):110.
9
《孔子家语》反义词不平衡性和义位对应的复杂性的特点。姜如孟的《〈孔子家语〉同义词研究》(2018)对《孔子家语》的507组同义词进行了分类、描写和辨析,将同义词分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大类,并探讨其相应的区别特征和修辞功能。但是目前还没有对《孔子家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考察的成果。
(2)语法方面
张敏的《〈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2008)从《孔子家语》中的疑问句入手,将其分为询问句、反问句和测问句三类。在静态考察的基础上对疑问句进行了全
面的、系统的动态研究,探究了《孔子家语》的疑问句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当然,也有从词汇、语法两个角度对《孔子家语》进行综合研究的。例如汤海鹏的《〈孔子家语〉词汇语法现象专题研究》(2011)就对《孔子家语》中的词汇、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进行了穷尽式分析,并与现有的上古、中古词汇与句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照,推测《孔子家语》主要还是上古时期作品,是王肃伪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值得注意的是,在词汇方面,他以殷正林、王云路、方一新、江蓝生、蔡镜浩五位学者的研究成
果为参照,将他们研究出的中古时期的新词、新义做成表格,然后与《孔子家语》的词语
对照,得出“《家语》的词汇系统较接近上古时期,书中少量中古时期的新词汇则反映了
王肃对此书进行过润色”[1]的结论。文中虽然存在着分词、词义分析不确等问题[2],但是
首次对《孔子家语》中的新词新义做出的有力尝试。
此外,随着近年来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少学者另辟蹊径,利用非语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真伪进行了考察。如冯丽娜(2018)就利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词频分析方法,通过词频统计及知识图谱展示的方式将《孔子家语》《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的内容呈现出来,并结合部分定性史料从称谓、思想内容两方面对《孔子家语》进行真伪度辨析,最终得出结论:《孔子家语》成文体系存在“实伪”“拟伪”和“实真”
“拟真”四种可能,其内容上存在50%的伪和50%的真。我们赞同这种定量与定性分析
的方法,但因作者对文本内容以及语言学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3]
[1]汤海鹏.《孔子家语》词汇语法现象专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86.
[2]例如“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更仆未可以对”一句中的“略”,汤海鹏将其判定为六朝时出现的“全、皆”,不确。“略”就是“大致、大略”义,与下文的“悉”相对,义为“大略地讲述问题就不能把事情说清楚、完整”,文从字顺,不必强为之解。
[3]例如作者在统计孔子的称谓时,选择对“子曰”进行统计。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子曰”一般不作为一个词来分析。
10
近代以前对《孔子家语》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它的成书过程、流传、真伪和注本等,而且王肃的“伪造说”一直是主流。及至近代,顾颉刚的“伪书说”使得《孔子家语》是伪书的结论几乎成了铁的事实,《孔子家语》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土文献的大量面世,才使得《孔子家语》的研究之学重见天日。目前对《孔子家语》的研究虽然仍较多地集中在其真伪之辨,然而大部分学者已倾向于《孔子家语》“不伪”之说。相应地,对《孔子家语》的文献价值、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本文以《孔子家语》的语言材料为主要依据,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对《孔子家语》的实词词汇进行全面考察[1],目的在于对《孔子家语》的基本词汇面貌、
词义系统进行较为详细的描摹和梳理,并与其他先秦时期专书词汇研究成果作比较,旨在探讨《孔子家语》自身的词汇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做一个合理的
推断。
当今学者研究《孔子家语》,通常采用的是近十几年出版的几个整理本。鉴于此,我们选择通行的杨朝明、宋立林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作为研究底本。该书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黄鲁曾覆宋本为底本,以中华书局据明毛氏汲古阁本排印之《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文书局石印影宋抄本《孔子家语》为参校本。此外,编者除去对《孔子家语》原文进行点校、分段外,还在其后附加了“注释”“通解”,对读者理解、研究原文大有裨益。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选择陈士轲的《孔子家语疏证》、廖名春与邹新明校点的万有文库本《孔子家语》、清光绪中崇文书局辑印《百子全书》本《孔子家语》、齐鲁书社据清光绪二十四年贵池刘世珩宋刻本影印《孔
子家语》作为参照。研究过程中如有龃龉之处,会进一步解释说明。
本文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对《孔子家语》的实词词汇作穷尽式的统计,整理出《孔子家语》一书中的所有实词词汇。
[1]人名、地名、官、爵名、动、植物名、乐律、乐曲名、书名、节气名、干支名等专有名词,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11
第二,对《孔子家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进行专题研究。
第三,对《孔子家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专题研究。
第四,对《孔子家语》的词义进行研究。
五、本文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对《孔子家语》的词汇系统进行了封闭式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所研究的各个部分尽力作出较为精确的统计,力求全面、科学地总结其特点及规律。具体方法如
下:
(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对《孔子家语》的文本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建立起了一个包括《孔子家语》单音词表、复音词表、反义词表、词频统计表
在内的《孔子家语词汇数据库》,力求对各个部分的内容做穷尽性的统计与分析。
(二)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本文首先对《孔子家语》一书中的所有实词从多个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数据统计,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将《孔子家语》的词汇特点与已有的专书词汇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努力发掘隐藏在《孔子家语》词汇背后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如该书的成书年代等,希望能够得出一些结论,推动《孔子
家语》词汇和文献的研究,丰富汉语词汇史。
(三)共时和历时的结合
根据研究需要,本书尽可能地把《孔子家语》一书中的词汇与《左传》《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荀子》等有代表性的先秦典籍中的词汇相比较,努力尝试把《孔子家语》词汇置于整个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视角下。
12
第一章《孔子家语》单音词研究
经统计,《孔子家语》中的单音词共有1712个,占词汇总数的45.4%。在描写过程中,我们主要按照词的词汇意义所表示的概念类别,同时也适当考虑其语法意义进行分类。首
先把单音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然后在每一类的下面,根据具体词义的类
聚,划分为若干小类[1]。这样既可以显示出社会历史文化对词汇的影响,又可以看出词汇
类聚中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单音多义词,由于各个意义所代表的概念不同,因此可以分属不同类别,如:师有老师、乐师和军队义,因而就可以分别归入教育、音乐、战争三种类别。当然,这些词是以义位的身份进入不同类别的,它们仍然是一个词。有些词义本身可兼属两类,但为了避免混淆,我们一般只归入其中一类。
第一节《孔子家语》名词的分布情况
一、有关天象、地理的词
(一)有关天象、气候的词
冰、辰、风、雷、露、气、日、霜、天、霆、星、雪、雨、月、云。[2]
气指天地间的气流。《执辔第二十五》:“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引
申之,也可以指人的精神状态、气势。《好生第十》:“介胄执戈者,无退懦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气”构成的复音词有精气、魂气、志气、游气等。
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不过是指它的本义“人的头顶”。在《孔子家语》中的
意义有:天空。《论礼第二十七》:“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气,天候。《致思第八》:“天暑市远,无所鬻也。”“天”作为一个基本词,构词能力很强。《孔子家语》中关于“天”的复音词有天地、天道、天子、天下、天命、天神、天灾、天时等。
[1]这种分类是词汇学著作常用的方法,如向熹的《简明汉语史》、毛远明的《〈左传〉词汇研究》等。各小类中词汇范围小的作穷尽性统计分析,词汇范围较大的举典型的词进行统计分析。
[2]所列词均按音序排列,下同。
13
雪雪花。《王言解第三》:“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
之灌雪焉。”
(二)有关山岳大地的词
地、谷、郊、丘、壤、山、土、险、野、原等。
山峻故也。”
土
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始诛第二》:“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
土壤,泥土。《哀公问政第十七》:“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除此之外,
《孔子家语》中还有以下几个意义:乡里,故土。《大婚解第四》:“爱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土地,国土。《王言解第三》:“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土地作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反映在词汇中。以“土”作为构词语素的复音词就有土地、水土、野土、土鼓、土型、土德、五土,并且还根据土的不同性质分为坚土(坚硬的土地)、弱土(柔软的土地)、墟土(丘陵之地)、沙土(含沙多的土壤)、息土(肥沃之地)、㘪土(疏薄之地)。
(三)有关水潦河海的词
川、海、河、流、泉、水、渊、泽等。
泉泉水。《困誓第二十二》:“为人下者,其犹土乎。汨之深则出泉,树其壤,则
百谷滋焉,草木植焉。”“泉”也可以特指地下水。《终记解第四十》:“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泉”构成的复音词有源泉、醴泉。
水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甲骨文字形象水流动之形。《三恕第九》:“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义。”“水”还可以指称河流,《困誓第二十二》:“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水”作为构词语素在《孔子家语》中构成的复音词有:水德、水备、水潦、
水土、水祥、悬水(瀑布)、大水等。
水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儒家哲学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三恕第九》:“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
14
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孔子将水奔流不息、化洁万物的自然属性比附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认为水具有着恩惠苍生的仁爱、遵循规则的道义、勇敢坚韧的意志。
二、有关动物、植物的词
(一)有关动物的词
虫、鳞、鸟、兽。以及与动物相关的一些词:巢、翅、肺、肝、膏、骨、角、卵、毛、
皮、血、脂。
虫昆虫。《执辔第二十五》:“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但
“虫”也可以通称一切动物,《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邢昺疏:“此对文尔,散文则无足亦曰虫。”《孔子家语》中这一意义作为复音词的语素出现。《执辔第二十五》:“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羽虫”指鸟类;“毛虫”指兽类;“甲虫”泛指有甲壳的动物;“鳞虫”指体表有鳞甲的动物;“倮虫”就是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一般指人类。
兽本义指“守候时机,备战行猎”。《说文·嘼部》:“兽,守备者。”徐灏注笺:
“兽之言狩也,田猎所获,故其字从犬,谓猎犬也。”后泛指四足的哺乳动物。《颜回第十八》:“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
巢鸟类及蜂蚁的窝。《困誓第二十二》:“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巢”在
《孔子家语》中作为词素构成的复音词有1例:橧巢,指上古居民聚柴薪造的巢形住处。《问礼第六》:“昔之王者,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二)有关植物的词
草、林、木、树。以及与植物相关的一些词:本、根。
木木本植物的统称。《正论解第四十一》:“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乎?”也可以
统指“木料,木材”,《子路初见第十九》:“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木”作为一个基本词的构词能力也很强,《孔子家语》中就出现了许多关于木的复音词,如:梁木、草木、
15
缘木、树木、野木等。
树树木。《庙制第三十四》:“周人之于邵公也,爱其人,犹敬其所舍之树。”“树”
本义为“种植”,是动词,后引申为栽种的对象。“这种意义变化始于《左传》。《昭公》:‘有
嘉树焉。’树、木同义并存,经过词义内部系统的调整,到了汉代,树主要表树木义,木
则表示木材义,《论衡》中‘树’的名词义用例超过动词,便是明证。”[1]《孔子家语》中
“木”作为“树木”义有4例,作为“木材”义有1例;“树”作为“树木”义也有4例,作为“种植”义有5例。可见此时“木”和“树”的替换还未完成,“树”的动词义也更
占优势。
本草木的根。《六本第十五》:“今夫兰本[2]三年,湛之以鹿酳,既成,噉之,则
易之匹马。非兰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
三、有关人的词
(一)指人的名词
人、友、众
人众人。《六本第十五》:“故志诚感之,通于金石,而况人乎?”也可以指“他
人”,《致思第八》:“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
友志趣相同,彼此交好的人。《六本第十五》:“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
视其友。”“朋”在《孔子家语》中没有单独出现,而是与“友”结合作为复音词出现,《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之寝;朋友,吾哭之寝门之外;所知,吾哭之诸野。”“朋友”在这里与“兄弟”“父之友”“师”并列,
是复音词无疑。
众众人、群众。《贤君第十三》:“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
人任之。”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这三个词,也作为基本词汇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1]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2]“兰本”一词,在《晏子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孙彦林将其译为“草名”,但从古籍记载看,似没有见到一种名为“兰本”的植物。唐德正从古籍中“藁本”连用推断兰本的“本”可能指“藁本”这种香草,似为不妥。从下文中可以看到,对“兰本”的阐发只有“非兰之本性也”“非兰本美也”二句,没有提到第二种香草。《汉语大词典》释“兰”为“兰草。即泽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有香气。”与文意也十分符合,因此释“兰本”为“兰草的根”更妥当一些。
16
(二)人体部位、器官
1.总称
躯、身、体、形。
身本义指妇女怀孕,后泛指身躯。《困誓第二十二》:“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
举其身。”“身”在《孔子家语》中除去指“身躯”外,更常用的意义是指“自身”,并且作为基本词衍生出一系列的复音词,如安身、诚身、敬身、侧身、退身等。其中表示“立身处世”义的复音词就有立身、将身、安身、行身等,表示“陶冶身心、涵养德行”义的复音词有修身、成身、为身、治身等。这些词语深刻地反映了儒家思想道德标准中对君子
“修身养性“的这一基本要求。
2.器官
背、耳、发、肱、肩、脚、颈、毛、眉、面、舌、手、首、头、心、肘、足。
面即脸,头的前部。《说文·面部》:“面,颜前也。”段玉裁注:“颜者,两眉之
中间也。颜前者,谓自此而前则为目、为鼻、为目下、为颊之间,乃正乡人者。”《辩物第
十六》:“反袂拭面,涕泣沾衿。”现代汉语中这一概念用“脸”来表示,据殷晓杰考证,“到
清中叶,‘脸’在通语中单用时已基本取代了‘面’”[1],完成了“面”与“脸”这一对常
用词在通语中的历时替换。“面”现在一般只出现在书面语或庄重的场合中,如“面貌”“面
容”,带有一定的语体色彩。
肘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屈节解第三十七》:“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
书。方书辄掣其肘,书不善则从而怒之,二史患之,辞请归鲁。”
3.其他
迹、貌、容、色、影。
色脸色,表情。《五仪解第七》:“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
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脸色的变化非常丰富,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都可以
通过脸色表现出来,《孔子家语》中关于“色”的复音词就有惭色、喜色、忧色、作色等。
(三)称谓
1.亲属
[1]殷晓杰.“面”与“脸”的历时竞争与共时分布[J].汉语史学报,2009(00):158.
17
弟、父、妹、母、女、孙、兄、子、姊、祖。
祖祖先。本义为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示部》:“祖,始庙也。”引申之指“祖
先”。《观周第十一》:“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祖先的概念与父系氏族的发展有关,而随着家族内人口的繁衍,大家族也要不断分出旁支,最终一个家族内最多包括五代人。五代中除去自身外,就是父、祖父、曾祖、高祖,高祖以
上的远祖就没有专名了。
2.婚姻
娣、妃、夫、妇、孤、姑、寡、鳏、舅、妻、妾、室。
舅、姑“舅”谓夫之父,“姑”谓夫之母。《正论解第四十一》:“昔舅死于虎,吾
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南宫縚之妻,孔子兄之女。丧其姑,而诲之髽,曰:‘尔毋从从尔,毋扈扈尔。’”这一对称谓最早见于《国语》,与封建社会的姑舅表婚制有关。在这种婚制下,对女子来说,其公公正好是舅父,婆婆恰巧是姑母。女子从孩童时习惯了的称谓即使出嫁了也一时难以改变,因此在称谓实践中取“舅姑”而弃
“公婆”。
3.宾主
宾、介、客、主。
主主人。《六本第十五》:“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主”
作为一个基本词能产性也很强,《孔子家语》中“主”作为语素构成的复音词有:圣主、盟主、宾主、人主、主人、主君等。
其中“主人”与“主”一样,表示“接待宾客的人”,但根据语境可与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语义场。例如,《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主人不以礼,客不敢尽礼;主人尽礼,则客不敢不尽礼也。”在这个语境中,“主人”与“客”构成一个二元关系义场;《观乡射第二十八》:“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在“乡射之礼”这个语境中,“主人”“宾”“介”“众宾”共同构成一个关系义场。“宾”特指“主宾”,“介”是“宾”的副手,“众宾”即“从宾”,地位低于主宾及副宾,三者共同与“主人”对立。因此各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要放在具体的语义场中去分析。
18
亲属称谓词一直很稳定,绝大多数词都沿用至今,构词能力也很强,当然部分词的指称意义有所变化。如,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夫”“妻”“妾”构成一个语义场,“妻”“妾”作为配偶有嫡庶之分。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构成一个语义场,“妻”就是男子的配偶,不分嫡庶。
四、有关方位、时间的词
(一)方位
北、侧、东、后、南、内、旁、前、上、外、西、下、右、中、左。
南、北方位名。面向日出,右手方向为南,左手方向为北。《辩乐解第三十五》:
“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
“南”和“北”作为一对方位词,在汉语中还有特殊的意义。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用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入官第二十一》:“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相反,臣拜君,卑拜尊,幼拜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三
恕第九》:“骞固周国之贱吏也,不自以不肖,将北面以事君子。”
一些意义相反的方位词除去单独出现外,也可以组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如“上下”“左右”“内外”等,这些复音词都是从方位义引申出了其他意义,如“上下”由位置的高低引申指“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问礼第六》:“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左右”由左边和右边引申指侍奉在左右的人,即“近臣,侍从”,《好生第十》:“楚
恭王出游,亡乌嗥之弓,左右请求之。”
(二)时间
1.年月日
年、日、世、岁、月。
世《说文·部》:“世,三十年为一世。”后父子相承为一世。《辩政第十四》:
“入之于十里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后者也。”引申之,也可以指人的一生、一辈子。《相鲁第一》:“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世”作为基本词的构成的复音词主要有世子、世及、今世、后世、上世、逢世、当世等。
19
2.时刻
时、朝、暮、夜、昏、昼。
昼、夜白天和晚上。《本命解第二十六》:“昼不游庭,夜行以火。”
3.季节
春、夏、秋、冬甲骨卜辞中有春、秋,无夏、冬,夏和冬大约产生在西周,四
季之名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问玉第三十六》:“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此外,每个季节又根据时间的早晚分为孟、仲、季。如,《执辔第二十五》:
“夫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
4.泛指不确定的时间概念
初、古、今、昔、终。
今、昔泛指从前和现在。《问礼第六》:“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
五、有关生产方面的词
(一)农业生产
1.农作物名
谷、禾、黍、粟。
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说文·禾部》:“谷,续也。百谷之总名。”《执辔第二十
五》:“食谷者智惠而巧。”“谷”也可构成许多常见的复音词。五谷,指五种谷物。《子路初见第十九》:“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百谷,谷类的总称。《五帝德第二十三》:“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祈谷,祈求谷物丰熟的祭礼。《郊
问第二十九》:“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
2.蔬菜名
瓜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六本第十五》:“曾子耘瓜,误斩其根。”
3.农耕
赋、敛、亩、农、税、田。
赋、税、敛农耕发展成熟后,赋税制度也随之出现。“赋”,指田地税,后泛
指赋税。《王言解第三》:“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
20
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税”,赋税,税收。《五仪解第七》:“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敛”,赋税。《哀公问政第十七》:“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
敛,所以子百姓也。”
(二)畜牧渔猎
畜、厩。
畜人所饲养的禽兽。《礼运第三十二》:“故龙以为畜,而鱼鲔不谂;凤以为畜,
而鸟不摬;麟以为畜,而兽不狘;龟以为畜,而人情不失。”《孔子家语》中已驯化的家畜有牛、马、羊、犬、豕、鸡,称“六畜”,后也泛指各种牲畜。《相鲁第一》:“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这些词均见于甲骨文,《孔子家语》中还出现了同义词。如,狗,犬之小者,《辩物第十六》:“吾穿井于费,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豚,小猪,《相鲁第一》:
“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
厩马棚。《颜回第十八》:“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厩”构成的
复音词有“国厩”,指王室的马棚。
(三)商业
肆、市。
肆集市贸易场所。《六本第十五》:“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市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刑政第三十一》:“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在古代,“市”
除了贸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施以刑罚。《刑政第三十一》:“是故爵人必于朝,与众共之也;刑人必于市,与众弃之也。”在集市上施刑一方面是为了使民众共同鄙弃之,
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震慑警示的效果。
“市”作为基本词在《孔子家语》中也构成了很多复音词。“市人”,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相鲁第一》:“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五仪解第七》:“于是废山泽之禁,弛关市之税,以惠百姓。”“归市”,指趋向集市,形容人多而踊跃。《好生第十》:“(亶甫)遂独与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从之如归市焉。”
21
六、有关衣食住行的词
(一)饮食
1.粮食
饭、粮、米、食、饘、粥。
粮最初指干粮,军粮。《说文·米部》:“粮,榖也。”桂馥义证:“粮乃行者之干
食。”《困誓第二十二》:“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这里是讲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七天没有干粮吃。“粮”也可以统指谷物、粮食。《屈节解第三十七》:“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出,皆获傅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于寇。’”这里的“粮”就是指收储起来以备食用的麦子。
2.肉类
羹、醢、肉。
醢肉酱,引申之,也指将人剁成肉酱的一种酷刑。《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既
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这里是讲子路在蒯聩之乱中遇难,被施以醢刑,孔子听闻后十分悲痛,让身边的人把家里的肉酱都倒掉。
3.饮料
酒用粮食或水果等发酵制成的饮料。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祭祀、宴饮都离不
开酒,并根据清浊和厚薄分为五等,叫“五齐”,《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一
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1]《孔子家语》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问礼第六》:“夫礼初也,始于饮食……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玄酒”就是祭礼中当酒用的清水,因其色黑谓之玄酒;“醴醆”是甜酒和白色浊酒;“粢醍”是较清的浅红色的酒,为“缇齐”;“澄酒”是一种清酒,为沈齐,在“五齐”中最为
清澈。
4.柴火
薪柴火。《辩物第十六》:“采薪于大野。”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黄侃经文句读.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5.
22
5.食器
笾、箪、豆、簠、簋、壶、瓶、觞、瓮、铏、觯。
瓮、瓶陶制的汲水器。“瓮”的特征是小腹大口,“瓶”是细颈小腹小口,底部是
尖的,瓶身上还有耳,可以系绳,方便提携。但是“瓶”作为盛水器尖底不好放,所以后世的瓶子就改为平底的。《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夫灶者,老妇之所祭,盛于瓮,尊于
瓶,非所柴也。”
(二)服饰
1.冠冕
冠、冕。
冠帽子的总称,戴帽子也称为“冠”,《好生第十》:“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
舜冠何冠乎?’”在古代,冠帽是贵贱等级的标志。等级、场合不同,要配备的冠帽亦不同。如,“练冠”,指厚缯或粗布之冠,亲丧一周年祭礼时着之。《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古者,天子丧慈母,练冠以燕居。”“皮冠”,打猎时戴的帽子,用以避尘土、雨雪。《正论解第四十一》:“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白冠”,白色的帽子,用于丧祭、战争等不吉利的场所。《致思第八》:“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著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2.衣服
服、衮、裘、裳、衣。
裘父界。”
3.鞋类
屦
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物。《屈节解第三十七》:“巫马期阴免衣,衣弊裘,入单
单底鞋,多以麻、革、皮等制成,后亦泛指所有的鞋。《观乡射第二十八》:“降,
脱屦,升坐,修爵无算。”同“冠”一样,“屦”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种类。如“菅屦”,就是用屦草编织而成的鞋子,服丧时着之。《好生第十》:“齐晏桓子卒,平仲粗衰斩,苴绖、带、杖,以菅屦,食粥,居傍庐,寝苫枕草。”
4.配饰
带、旒、璪。
23
带腰带,用以约束衣服,多用皮革、金玉、犀角或丝织物制成。《七十二弟子解
第三十八》:“公西赤,鲁人,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闲宾主之仪。”
5.服装的一部分
衿、袂、齐。
齐长衣的下摆。《好生第十》:“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摄
齐”就是“提起衣摆”。
(三)宫室建筑及器具
1.宫室
房、宫、馆、家、廊、圃、舍、室、所、台、堂、屋、榭、囿、苑。
馆接待宾客的房屋。《辩物第十六》:“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去往
馆舍造访也称之为“馆”,《儒行解第五》:“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掌管馆舍的人称为“馆人”,《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馆”作为先秦时期诸侯、公卿朝聘时重要的寓居地,也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公馆”,指诸侯的宫室或离宫别馆。《贤君第十三》:“齐景公来适鲁,舍于公馆,使晏婴迎孔子。”“上馆”,即上等馆舍。《辩物第十六》:“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外馆”,普通客舍。《六本第十五》:“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
2.城堡
保、城、都、郭、墙。
保小城,后作“堡”。《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齐师侵鲁,公叔务人遇人入保,
负杖而息。”
3.建筑物构件
户、阶、门、牖、窬。
户、牖“户”,本义单扇的门,后泛指房屋的出入口;“牖”,木窗。《弟子行第十
二》:“(子路)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门”“窬”“户”“牖”作为房屋重要的构件,连用时可代指整个居室,并引申出特殊的含义。如,《儒行解第五》:“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荜门圭窬”指“编竹为门,穿墙作窗”,“蓬户瓮牖”指“以蓬草为门,破瓮为窗”,都是指代穷人家的陋室。
24
4.坐卧器具
床、席。
席席子,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坐卧用具。先秦时椅子尚未出现,人们都是跪坐
在席子上。《问玉第三十六》:“目巧之室则有隩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并随,立则有列序,古之义也。”引申之,设置坐席也称为“席”,《正论解第四十一》:“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席”是铺设在座位上的,因此引申为“席位、座位”,并构成了一大批与之相关复音词。如,“命席”,指下令安排座位。《儒行解第五》:“哀公命席。孔子侍坐。”“负席”,背对席位,以示敬重或惶恐。《王言解第三》:“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避席”,离席起立,以示敬意。《六本第十五》:“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
(四)道路交通
1.道路
道、路、涂。
路道路,路途。《相鲁第一》:“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引申之,也指“途径,门
路”。《王言解第三》:“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2.交通工具及配件车、盖、舆、舟。
舟船。《致思第八》:“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孔子
家语》中“舟”有8例,“船”无1例。据王凤阳考证:“‘船’在秦末战国才流行开来,
如《吕氏春秋·知度》:‘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船’是关西方言,《方
言》‘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船’的流行,显然和秦的扩张有关。”[1]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孔子家语》的成书所处时代不晚于战国秦末。
七、有关祭祀迷信方面的词
(一)祭祀对象
[1]王风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43-244.
25
地、帝、鬼、稷、社、神、天、灶。
帝上帝,最高的天神,古人想象中宇宙万物的主宰。《礼运第三十二》:“先王患
礼之不达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孔子家语》中,这个概念出现频率更高的是复音词“上帝”,共出现8次。《辩物第十六》:“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
辛而毕。”
(二)祭祀地
郊、庙、社。
郊本义为城市周围的地区,后祭祀天地之地也称之为“郊”。冬至祭天于南郊,
夏至瘞地于北郊。《礼运第三十二》:“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故飨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飨帝”就是祭祀天帝,“祀社”就是祭祀土神。
(三)祭祀类型
尝、禘、祔、郊、练、望、祥、虞、烝。
虞、祔、练、祥“虞”,虞祭,指父母葬后,迎魂安于殡宫的祭礼;“祔”,祔祭,
指新死者与祖先合葬之祭;“练”,练祭,也叫做“小祥”,指父母死后周年(十三月)之祭,此日以练布为冠服,因以名祭;“祥”,祥祭,又分为“大祥”和“小祥”,父母死后满一年祭祀为“小祥”,满二年为“大祥”。《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子夏问于夫子曰:‘凡
丧小功已上,虞、祔、练、祥之祭皆沐浴?于三年之丧,子则尽其情矣?’”
(四)祭祀者
巫、祝、宗掌管祭祀、占卜的人。《礼运第三十二》:“今使祝嘏辞说,徒藏于
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八、有关丧葬、礼俗的词
(一)丧葬
坟、棺、椁、墓、尸、殉。
殉陪葬而死之人。《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孔子不赞同用活人的器具来随葬,认为与用活人殉葬无异,有悖于人伦。
(二)礼俗
26
风、俗“俗”指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社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五仪解第七》:“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风”则侧重于人为所倡导的“忠、信、孝、悌”等品质,统言之无别。《致思第八》:“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独适身之行也。”
九、有关金玉财货的词
(一)玉名
璧、琮、珪、珉、玉、璋。
玉、珉“玉”,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珉”,像玉的石头。《问玉第三
十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
(二)财物名
宝、币、财、货、金。
金本义为金属的总名。金属可以铸造货币,所以引申指钱财,货币。《致思第八》:
“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者,皆取金于府。”“金”可以构成的复音词有:“金玉”,指黄金与珠玉,泛指珍宝。《儒行解第五》:“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金革”,谓军械和军装,借指战争。《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子夏曰:‘金革之事无避,非与?’”
(三)藏物之所
廛、府。
廛指公家所建供商人存储货物的邸舍。《王言解第三》:“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
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府古代国家收藏财货或文书的地方。《始诛第二》:“鲁国之法,赎人臣妾于诸侯
者,皆取金于府。”“府”构成的复音词有:府库。旧指国家储藏财物、兵甲的处所。《王言解第三》:“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故府,旧府库。《辩物第十六》:“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
十、有关音乐舞蹈的词
(一)音乐、音律
27
歌、宫、乐、律、商、声、音。
声、音“声”,乐音。《说文·耳部》:“声,音也。”段玉裁注:“‘音’下曰:声
也。二篆为转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就是说,因外物作用于物体发出的声响称之为“声”,物体本身发出来的声响称之为“音”。笼统地讲没有区别,都指声音、声响。《辩乐解第三十五》:“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北鄙之声”指一种粗俗放荡的音乐,盛于商都朝歌北边的鄙野,故称。《辩乐解第三十五》:“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君子之音”指君子弹奏出的音乐,温文尔雅,与“北鄙之声”
相对。
(二)乐器
鼓、管、金、琴、磬、瑟、笙、弦、籥、钟。
琴、瑟、管、磬、钟、鼓《问礼第六》:“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
管、磬、钟、鼓,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
有所。”
金指钲、钟一类金属打击乐器。《论礼第二十七》:“君子无物而不在于礼焉,入
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这个意义也可以构成复音词“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六本第十五》:“夫钟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
声亦随之。故志诚感之,通于金石,而况人乎?”
(三)乐工
工乐官。《观乡射第二十八》:“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宾。”
十一、有关文化、教育的词
(一)教育者
师先生,老师。《观周第十一》:“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则吾师也。”
(二)文献
诗、文。
28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精炼而有节奏的语言反映现实,抒发感情。《辩乐解第
三十五》:“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
(三)书写用品
笔写字画图的工具。《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叔仲会)与孔琁年相比。每孺
子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
此外,《孔子家语》中与文化教育相关的一些词已经凝结为复音词,如“方策”,《哀
公问政第十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书筴”,《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子贡)曰:‘请问居兄弟之丧。’孔子曰:‘则存乎书筴已。’”
十二、有关国家政治、政权方面的词
(一)国家、民族名
邦、国、华、邻、蛮、夏、夷、邑、裔。
邦、国“邦”,古代诸侯封国的称呼。《说文·邑部》:“邦,国也。”二词同义互
训,但“邦”和“国”最初是有区别的。郑玄注《周礼》:“大曰邦,小曰国。”[1]即周天子
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其他各个诸侯所管理的地方就叫“国”。《孔子家语》中“邦”单用只有1例,《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构成的复音词有“废邦”“万邦”。“国”,泛指国家。《三恕第九》:“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在《孔子家语》中出现70次,就频率来看,“国”在“国家”这个概念上已经占绝对优势。
(二)疆域区划
鄙、都、界、境。
界边界。《屈节解第三十七》:“巫马期阴免衣,衣弊裘,入单父界。”
(三)官阶、等级
臣、帝、官、君、吏、王、宰、主。
宰古代官吏的通称。可以指卿大夫的家臣。《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适季孙,季孙之宰谒曰:‘君使求假于马,将与之乎?’”也可以指邑、县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屈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黄侃经文句读.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
29
节解第三十七》:“孔子弟子有宓子贱者,仕于鲁,为单父宰。”
(四)政令赏罚
度、法、功、纪、利、令、律、名、命、刑、政、罪等。
刑刑罚。《执辔第二十五》:“故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惩罚,
惩治”也称为“刑”,《致思第八》:“伐无道,刑有罪。”
政政治,政事。《大婚解第四》:“古之政,爱人为大。”引申之,有以下几个意义
政权,权柄。《正论解第四十一》:“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令,政策。《正论解第四十一》:“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政”作为一个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且义项众多的单音词,构词能力极强,典型的复音词有:“执政”,掌管国家大事。《正论解第四十一》:“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可谓忠矣。”“善政”,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五仪解第七》:“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暴政”,与“善政”相反。《儒行解第五》:“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余复音词有为政、御政、委政、苛政等。
十三、有关军事、战争的词
(一)武器
兵、干、戈、弓、戟、甲、剑、戚、刃、矢。
兵、刃“兵”,兵器、武器。“刃”,本义指“刀口”,后指“刀、剑等有锋刃的兵
器。”《致思第八》:“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兵”引申之,也有“士卒、军队”义。《子路初见第十九》:“鲁国以众相陵,
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
(二)军队
兵、敌、将、军、师、卒。
敌仇敌,敌人。《屈节解第三十七》:“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
(三)战场、战阵
列行列。《六本第十五》:“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战阵”即“交战对阵”。
30
(四)军乐、标志
钟、鼓、旍、旗、旌。
旍、旗“旍”,同“旌”,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后泛指旗帜。
“旗”,旗帜的总称。《致思第八》:“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
十四、有关抽象概念的词
(一)思想意识、道德观念
道、德、节、礼、伦、义。
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本命解第二十六》:“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
所以效匹夫之听也。”“伦”可构成复音词“人伦”,《五刑解第三十》:“逆人伦者罪及三世。”“大伦”,指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入官第二十一》:“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伦,存是美恶,进是利而除是害,无求其报焉,
而民之情可得也。”
(二)事物特性
才、力、能、情、性、仪。
性人的本性。《好生第十》:“黼黻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引
申之,也可以指性情,脾性。《五仪解第七》:“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性”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复音词有:性
命、情性、本性、气性等。
(三)祸福
福、害、患、祸、难、灾。
难危难,祸患。《致思第八》:“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
故哉?”
十五、有关宗法的词
31
(一)与宗法制度有关的词
后、家、氏、嗣、姓、裔、宗、族。
宗、族“宗”,指同一祖先的家族。《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族”,有
血缘关系的亲属的合称。《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子曰:“同姓为宗,有合族之义,故系
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
(二)宗法称谓
適(嫡)、庶“適(嫡)”,正妻所生之子;“庶”,非正妻生的孩子,宗族的旁
支。《正论解第四十一》:“昭子既立,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这两个词在《孔子家语》中都已复音化,语义与单音词完全一致。“嫡子”,《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庶子”,《正论解第四十一》:“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
第二节《孔子家语》动词的分布情况
一、有关生产劳动的词
(一)农桑劳动
采、耕、获、耨、树、艺、种。
耕、种、耨、获“耕”,耕田;种,播种;“耨”,除草;“获”,收割农作物,
这是农耕的一整个过程。《礼运第三十二》:“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为礼而不本于
义,犹耕之而弗种;为义而不讲于学,犹种而弗耨;讲之以学而不合以仁,犹耨而不获;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孔子将治国与农耕相类比,认为治国要依靠礼制,推行礼制要以义为本,行义要重视教育,重视教育要合于仁义,合于仁要以乐来安定人心,用乐安定人心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和顺。这个过程如同农耕一样,要环环相扣,坚持不懈。
(二)畜牧渔猎
猎、牧、田、弋、渔、罩。
32
渔捕鱼。《困誓第二十二》:“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
处其渊。”
(三)手工劳动
雕、文、铸、筑。
文、雕“文”,修饰,纹饰;“雕”,治玉。《好生第十》:“吾闻丹漆不文,白
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四)商业
卖、市、鬻、粥(鬻)。
鬻卖。《相鲁第一》:“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
二、有关日常生活的词
(一)衣饰动作
被、戴、服、脱、袭、衣、著。
戴、服、脱“戴”,把东西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服”,穿着;“脱”,脱掉,
解下。《郊问第二十九》:“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二)烹调饮食
尝、燔、炮、烹、食、享、饮、炙。
燔、炮、烹、炙“燔”,烤炙;“炮”,用烂泥涂裹食物置火中煨烤;“烹”,煮;
“炙”,烤。《问礼第六》:“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宫室、户牖。以炮
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些都是原始先民的烹饪方式。
(三)坐卧起居
处、居、起、寝、舍、息、宿、坐。
宿住宿,过夜。《正论解第四十一》:“叔孙穆子避难奔齐,宿于庚宗之邑。”
三、有关婚丧礼俗的词
(一)婚姻
33
嫁、妻、娶(取)。
嫁女子结婚,出嫁。《本命解第二十六》:“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二)丧葬
窆、殡、奠、吊、赴(讣)、敛(殓)、埋、丧、殇、葬等。
妻嫁给。《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
子以女妻之。”
殇为未成年而死的人举行葬礼。[1]《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与其邻嬖童汪锜乘
往,奔敌死焉。皆殡,鲁人欲勿殇童汪锜,问于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乎!’”
四、有关精神文化教育的词
(一)音乐、舞蹈
弹、歌、鼓、和、舞、奏。
舞跳舞。《困誓第二十二》:“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
(二)文化教育
书、教、诱、论、述、讲、诵、学、习、著、治。
讲、习“讲”,讲说,谈论;“习”,练习。《困誓第二十二》:“夫《诗》《书》之
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
五、有关行政的词
(一)任职
就、命、聘、任、仕、司、选。
仕为官,任职。《六本第十五》:“夫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仕”
作为语素构成的复音词有“臣仕”,为臣入仕。《儒行解第五》:“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弗肯臣仕。”“致仕”,退休,辞去官职。《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孔子既致仕,而往吊焉。”
[1]《汉语大词典》亦引《左传》此句为例,释义为“未至成年而死”,似有误。《王力古汉语字典》增加释义“又指未成年人的葬礼”。引申之,为未成年而死的人举行葬礼也可以称之为“殇”,《大词典》当补。
34
(二)施政
布、防、奉、摄、巡、召、治、佐。
治治理,统治。《王言解第三》:“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三)奖赏
赐、贺、劝、赏。
赐赏赐,给予。《子路初见第十九》:“孔子侍坐于哀公,赐之桃与黍焉。”
(四)惩罚
罚、免、杀、赦、讨、刑、执、诛。
执拘系。《始诛第二》:“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
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
六、有关战争杀伐的词
败、弊、斗、发、伐、犯、攻、救、率、破、强、侵、弱、丧、射、胜、守、亡、围、
卫、袭、战、征、追、毙、遁、击、杀等。
斗战斗,争斗。《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
何?’孔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
击打,敲打。《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
中公孟、宗鲁,皆死。”
甲骨卜辞中有“征、伐、杀、俘、侵、斗、射、败”等字。只是有的没有本字用例,如“斗”只作地名。到春秋时代,这类词大增,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乱有直接关系。
七、有关外交的词
会、盟、聘、使。
会和、聚会。《相鲁第一》:“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
古代诸侯在神前誓约、结盟。《困誓第二十二》:“蒲人惧,曰:‘苟无适卫,
吾则出子。’以盟孔子,而出之东门。”
35
聘古代国与国之间交好遣使访问,共分为三种情况:诸侯对诸侯遣使访问;天子
对诸侯遣使访问;诸侯对天子遣使访问。《孔子家语》中出现的均为其他诸侯国对鲁君遣使聘问,一般为国中出现妖异之事,聘使者前往咨询孔子。《辩政第十四》:“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宫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
八、有关祭祀迷信方面的词
祭、享、绎、歆、祈、祝、占、卜、祷。
绎周代称正祭之次日又祭为“绎”。《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宣公八年六月辛巳,
有事于太庙,而东门襄仲卒,壬午犹绎。”
歆祭祀时神灵先享受到其气。《执辔第二十五》:“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
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
祷向神祝告。《本性解第三十九》:“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
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九、有关感官的词
(一)视觉
察、觇、睹、顾、观、见、窥、览、临、视、望、瞻。
览阅读。《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
及山而还。”
觇窥视,侦察。《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晋将伐宋,使人觇之。”
(二)听觉
听、闻“听”,用耳朵接受声音,侧重于动作;“闻”,指听见,侧重于结果。《论
礼第二十七》:“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闻”也可以特指“使君主听见”,引申出“告知”义。《五仪解第七》:“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36
十、有关人体生命的词
(一)生养
生、养、育。
养供养,奉养。《致思第八》:“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养”作为一个基
本词可构成的复音词有“馈养”,进食奉养。《五刑解第三十》:“能教仁爱,则服丧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馈养之道。”“供养”,赡养,奉养。《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
(二)死亡
崩、薨、殁(没)、死、亡、殀、终、卒。
死亡。《颜回第十八》:“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
指人死。《终记解第四十》:“(孔子)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
在表示“死亡”这个概念上,这些词的意义是一致的。但死亡是人们所忌讳的,为了避开这个字眼,常常针对死者不同的身份采取一些比喻或者影射的说法,因此有着不同的附加意义。《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其中“崩”“薨”的用法限制是很严格的,“卒”“终”“死”的用法限制不够严格,如《五帝德第二十三》:“(舜)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载,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舜作为五帝之一,也可以用“死”来指称死亡。
十一、表示言语、声音的词
(一)言语动词
称、答、道、对、告、呼、讥、论、诉、叹、谓、问、宣、言、议、应、云等。
称
其乱。’”
谓
诉说。《好生第十》:“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
对……说,说。《相鲁第一》:“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
这类词的特点,一是多同义词,如云、曰、谓、言等;二是使用频率不平衡,“曰”出现了1212次,“谓”出现了60次,“道”只用了1次。三是独立性强,“云”“曰”“谓”
37
一直独立成词,能产性很低;四是大多数词长期使用,稳定性强,甲骨卜辞中已有“言、
告、问、曰、呼”等词,大多数词沿用至现代汉语中。
(二)动物声音的词
鸣鸟兽昆虫叫。《孔子家语》中仅出现1例,指鸟鸣。《颜回第十八》:“回闻桓山
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
十二、与手的动作相关的词
拔、抱、采、操、持、奋、奉、扶、拊、建、解、举、掘、镂、投、扬、拥、援、执等。
执持,拿着。《子路初见第十九》:“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
拊摩。《辩政第十四》:“王喜,拊子西之背曰:‘与子共乐之矣。’”
执持,拿起。此义首见于《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曾子耘瓜,误斩其
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抛、掷。《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适于季氏,季氏不绖,孔子投绖而不拜。”
抱。《致思第八》:“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
这些词的动作性很强,词义也很稳定,很多直到现在仍是基本词汇。
十三、与行走有关的词
奔、出、从、逮、登、遁、返、赴、归、过、还、行、及、降、进、就、来、履、企、
趋、去、入、涉、适、逃、退、亡、往、徙、踊、逾、之、至、陟、追、走等。
企
及之。”
踊
踮起脚。《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
顿足,跳跃。《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而踊不
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在丧礼中,边哭边顿足是一种礼节,以示悲痛,称之为“哭踊”。哭踊之节按照亲疏的关系也有所不同,例如伯母、叔母的丧事,哭的时候跺脚就不能离地;对于姑母、姐姐、妹妹的丧事,跺脚的时候就要离地。“踊”发展到
38
中古时期,常常与表示喜悦的词搭配,构成双音节词表示“喜悦”义,如“欢踊”“喜踊”。
与之同义的“跃”也如此,甚至“踊跃”并列表示喜悦,如晋卫瓘《与某书》:“在外累年,
始尔得还,情甚踊跃。”[1]王云路认为“身体跳跃往往是人们产生极端或强烈情感时的一个下意识动作,一种自然反应,悲喜惊怒之甚都可以跳跃”[2],因此可表示喜悦之义。
十四、表示心理活动的词
(一)心理、感觉、情感变化方面的词
哀、爱、耻、愁、恶、忿、好、恨、怀、患、悔、惊、惧、恐、愧、乐、慕、怒、贪、
畏、惜、羞、忧、悦等。
耻、羞均为“羞愧”义。《颜回第十八》:“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
贪贪图、喜欢。《本姓解第三十九》:“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
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
(二)认知、思维活动方面的词
度、伐、惑、嘉、矜、决、量、虑、谋、念、审、省、识、思、图、忘、悟、疑、意、
知等。
思、念均为“想念”义。《致思第八》:“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
理解,领会。《正论解第四十一》:“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
考虑,放在心上。《刑政第三十一》:“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
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三)心志活动的动词
欲想,想要。《五仪解第七》:“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
其道如何?’”
表达人类思维情感方面的动词相当丰富,体现了人们对思维活动、心理活动的深入认识和体验。不少同义词表现出对思维、情感的细致分析,如恐、惧、畏、怯。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恐惧、欣喜、哭泣,这些词也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中。
[1][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秦汉三国六朝文第4册晋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07.[2]王云路,张凡.释“踊跃”及其他——兼谈词义演变的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8(03):280.
39
十五、表达使令祈请的词
令、祈、请、求、使。
令乘。”
祈
使。《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而令宦者雍梁参
请求。《观乡射第二十八》:“《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
求所中,以辞爵。”
十六、表达能愿的词
敢、可、肯、能、宜、愿。
愿,能。《三恕第九》:“今尔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应当,应该。《好生第十》:“夫质也,黑白宜正焉。”
十七、表示存在变化的词
(一)存在
存、无、有、在。
在存在,在。《入官第二十一》:“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则身安誉至,
终始在焉。”
(二)减少、消亡
竭、尽、绝、没、灭、丧、失、损、殄、亡、朽。
朽磨灭,消散。《颜回第十八》:“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
(三)增长、发展
加、益、长。
加增加,增益。《颜回第十八》:“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
(四)延续
继延续,使之不绝。《哀公问政第十七》:“继绝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
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40
(五)变化
变、改、更、化、易。
更改变。《儒行解第五》:“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十八、关系动词
比、并、共、合、类、譬、如、似、属、犹。
比齐同,等同。《执辔第二十五》:“今人言恶者,必比之于桀纣,其故何也?”
类、似像,类似。《执辔第二十五》:“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
第三节《孔子家语》形容词的分布情况
一、表示空间、时间概念的词
(一)空间
卑、迩、高、广、近、狭、远。
卑、高指上下距离的大小。《辩物第十六》:“邾隐公朝于鲁,子贡观焉。邾子执
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
远、迩指远近距离的大小。《王言解第三》:“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
(二)时间
迟、久、永、早、蚤(早)。
迟时间晚。《终记解第四十》:“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
二、表示数量、度量概念的词
(一)数量
多、群、少、众。
群众,许多。《入官第二十一》:“故君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也;
迩臣便僻者,群仆之伦也。”
41
(二)度量
遍、博、大、短、巨、浅、轻、深、微、小、长、重。
大。《辩物第十六》:“吴伐越,隳会稽,获巨骨一节,专车焉。”
小。《入官第二十一》:“若乃供己而不节,则财利之生者微矣。”
三、表示尊卑、亲疏概念的词
(一)尊卑
卑、贵、贱、尊。
尊、卑本义为物价的高低,引申指地位的高低。《六本第十五》:“男女之别,男
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
(二)亲疏
亲、疏、数。
数、疏《贤君第十三》:“故夫不比于数而比于疏,不亦远乎?”
四、表示程度概念的词
薄、肥、厚、满、实、虚、盈。
薄、厚指酒的味道的浓厚。《礼运第三十二》:“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
以厚,小人以薄。”
五、表示年寿概念
老、弱、寿、幼、长、壮。
寿长寿。《五仪解第七》:“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长、幼、老”等词,这类词长期沿用,以至今日。
六、表示速度概念的词
缓、急、疾、速。
42
迅速。《六本第十五》:“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
迅速。《哀公问政第十七》:“众人服自此,听且速焉。”
古代表示单位时间内行进快时一般用“速”,《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子贡曰:‘岂
若速返而虞哉?’”“疾”最初指急病,用为形容词,也表示速度快。可能由于来源的关系,“疾”在表示速度时往往附加有紧迫、强烈、来势凶猛的色彩。如《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七、有关气候的形容词
寒、旱、热、暑。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饥。”
《致思第八》:“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
君子,故敢以进焉。’”
这类词不见于甲骨卜辞,大致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已经有“旱、热”;《尚书》中有“寒”。
八、有关资财的形容词
乏、匮、贫、穷,以上是不足;富、靡、约、足,以上是富足。
贫、穷“贫”指“缺少财物”,《孔子家语》中共有16例。《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焉。”“穷”也可以指“贫穷”,有3
例,如《三恕第九》:“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
靡华丽,奢侈。《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
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
足充足,富足。《哀公问政第十七》:“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九、有关气味、味道的形容词
臭、芳、苦、甜、香。
43
芳馨香。《在厄第二十》:“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
不为穷困而败节。”
苦五味之一,与“甘”相对。《六本第十五》:“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
耳而利于行。”
十、有关人体形貌的词
丑、恶、刚、好、瘠、美、柔、细。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高柴)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
瘦弱。《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子贡问居父母丧。孔子曰:‘敬为上,哀次之,
瘠为下,颜色称情,戚容称服。’”
美《六本第十五》:“苍梧娆娶妻而美,让与其兄,让则让矣,然非礼之让矣。”
十一、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白、赤、黑、黄、墨、綦、青、玄、黮、朱。
綦指苍白色或青黑色。《终记解第四十》:“唅以疏米三贝,袭衣十有一称,加朝
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环,径五寸而綦组绶,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饬庙置翣。”
黮、黑“黮”,桑葚熟透后的黑色;“黑”,像煤或墨的颜色。《辩乐解第三十五》:
“丘迨得其为人矣。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
十二、有关感情、感觉方面的词
哀、饱、悲、惭、聪、饿、和、饥、渴、乐、明。
哀。”
悲伤,忧伤。《致思第八》:“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和顺,平和。《五帝德第二十三》:“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
44
十三、有关人品态度、性格、伦理观念的词
慈、断、敦、恭、和、俭、敬、宽、良、敏、仁、善、圣、恕、温、贤、孝、信、义、勇、友、贞、正、知、直、忠,以上褒义;暴、残、谄、侈、侈、诡、荒、奸、猛、挠、虐、贪、偷、伪、狎、逸、淫、愚,以上贬义。
恭、敬、忠、信“恭”,恭顺;“敬”,端肃;“忠”,忠诚;“信”,守信。《贤君
第十三》:“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
侈、淫、逸奢侈;放纵。《六本第十五》:“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
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
这类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族基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在词义上表示某种性质和观念,在语法功能上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兼有形容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词。
小结
根据以上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代表性的单音词的研究,我们发现《孔子家语》
的单音词主要有如下特点:
1.单音词仍占据重要地位
《孔子家语》共有单音词1712个,占词汇总数的45.4%。从数量上看,单音词不占优势,但是本文主要以实词为研究对象,并且剔除了人名、地名、官、爵名、动、植物名、乐律、乐曲名、书名、节气名、干支名等专有名词,而这些词中,单音词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次,单音词中绝大多数为多义词,而复音词还是以单义为主,单就词汇地位而
言,单音词仍占据重要地位。
2.单音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占优势
《孔子家语》的单音词按词类划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各词类占比例如下:
[1]数词、量词、代词数量相对较少,词汇意义也较为单一,在此不做赘述,详见附录。
量词、代词六类[1],
45
表1-1:《孔子家语》单音词词类分布情况表
词类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总数 609 807 218 15 28 35
所占比例 35.6% 47.1% 12.7% 0.9% 1.7% 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词的数量已经超越名词,占居首要地位。语言的变化发展是与人类思维发展相适应的,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一般来说,名词多是具体的,动词抽象一些,形容词则抽象性更强。一种语言的词汇大致总是从名词开始,然后出现动词,形容词更晚一些,书面语尤其如此。由此可见《孔子家语》的词汇已经相当发达,特
别是动词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
3.单音词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广阔
从所涉及的语义类别看,《孔子家语》的词汇相当丰富。其中名词15类,动词18类,形容词13类,其他词类数量少,兼之词汇意义相对封闭,未再做细分。作为一部以人物言行为主要内容的著作,覆盖面还是相对较为广阔的。当然,囿于专书自身的局限性,一些其他著作中的常用词、与《孔子家语》自身内容不符合的一部分词汇,如手工业、医药、科技等方面的都没有出现,还不能反映当时书面语词汇的全貌。
46
第二章《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
第一节《孔子家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汉语的复音词主要包括两类: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的结构固定,概念相对完整,一般不存在判别上的问题。而合成词尤其是其中的复合词,由于构成词的语素很多本身就能够作为独立的词在语言中单独使用,而且在结构形式上没有明显的标志,所以在判定上有一定的困难。
关于复音词的判定标准,学界历来意见不一。马真认为:“划分先秦的复音词,主要
应从词汇意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考察复音组合的结合程度是否紧密,它们是否已经成
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最可行的办法,其他方面的标志都只能作为参
考。”[1]张双棣认为:“确定先秦汉语复音词,意义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性的。即使判断结构上结合得紧密不紧密,也要靠意义。”[2]毛远明也表示要“把意义的融合性、整体性放到首要的位置来考虑。”[3]这些学者的共同点就是强调意义的重要性。程湘清则从上古
汉语的特点出发,提出“在确定词的标准时,既要重视语法结构,也不能忽略词义的重要
性。”[4]伍宗文则综合前人的观点,从形式标志、意义标准、修辞手段、语法性质以及见次频率五个方面对先秦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进行了一一分析,内容翔实,有理有据。[5]
基于此,我们以《孔子家语》的语言特点为前提,以伍宗文的判断标准为主,参考各家的研究成果,从意义标准、语法结构、修辞手段和见次频率四个方面判别,兼以考虑《汉语大词典》的收词标准以及同时代其他文献的使用情况。
一、意义标准
从意义上区别词和词组,就是看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双音组合是共同代表一个概念,
[1]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5):58.
[2]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74.
[3]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2.
[4]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0.
[5]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71-132.
47
还是每个音节各代表一个概念。换言之,凡结构上结合紧密、意义上共同代表一个概念的
是词,反之则是词组。具体如下:
1.A、B两个义位结合,如果其中一个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而只有抽象的语法意义,这样的结合体是词。
(1)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
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大婚解第四)
“蹴然”即“恭敬貌”,“然”作为古汉语中常用的后缀,表示一种状态。
2.A、B两个义位结合以后,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义位,这个义位跟A和B虽然都有一定的关系,但已经形成了与A、B均不同的新的意义。这样的双字组是词。
(1)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纮畧充耳,所以掩聪也。(《入官第二十一》)..
“充耳”是古代挂在冠冕两边的饰物,下垂至耳,因其可以塞耳避听,故名,并不是单纯的“塞住耳朵”的意思。
(2)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者也。(《正论解第四十一》)..
“经纬”本指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之,比喻条理、秩序。这里用作动词,义为“规
划、治理”。
(3)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置直,鲋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正论解第四十..
一》)
“鬻”,卖;“狱”,讼案。“鬻狱”是指受贿而枉断官司。
3.两个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关的义位A、B结合之后,意义互补,凝结成一个更概括的义位,包含这种义位的双字组是词。所谓“概括”,是指结合之后的义位是A、B两个义位“求同存异”的结果,即把它们的共同特点归结融合到了一起,而摒弃了它们原来的细微差异。如:
(1)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德”和“行”原本有内外之别。《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二字结合以后,内外的界限显然已经消弭,
概指“品德、品行”。
(2)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入官第二十一》)....
48
“尊”为“尊贵、高贵”义,“严”指“威严、严肃”,二者结合,义为“庄重肃穆、
尊贵威严”。“卑贱”同理,指“出身或地位低下”。
对于这类并列式复音词,目前还颇有争议。有的学者将其视为复音词,有的学者认为只是意义相近的两个词的连用,我们赞同前者的观点。正如伍宗文所说:“一方面,由于古代汉语单音字的意义一般都很丰富,两两搭配,对彼此的多种义位实际上进行了选择与摒弃,并不是简单的‘合二而一’。在相同相近的义位上结合而成的双音字,其意义的确比作为构成成份的单音字的意义单纯而确切;另一方面,既然都是在相同相近的义位上结
合而产生概括义,彼此相同相近的义位无论是本义与本义,还是本义与引申义,或引申义
与引申义,就不应有质的不同。”[1]
4.A、B两个义位结合之后,跟二者意义总和的所指范围相比,结合体实际意义的所指范围明显缩小了,因而产生了特指义,这样的双字组可确定为复音词。反之,A、B两个义位结合之后的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产生了泛指义,这样的双字组也可以确定为复音词。例如:
(1)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于孔子。(《冠颂第三十三》)..
“即”,接近;“位”,《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侧位也。”“即”与“位”结合已并非指一般的走入中庭两侧规定的位置,而是指成为帝王、皇后或
诸侯。“位”在这里所指的范围缩小了,特指帝王、皇后或诸侯之位。
(2)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始诛第二)..
“三军”本指诸侯大国可以拥有的三个军队的兵力。《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2]后引申为军队的通称,
词义所指的范围扩大了。
5.A、B两个义位结合后,其中一个义位消失了,只保留了另一个义位的意义,这样的双字组是词,即通常所谓的偏义复词。
(1)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
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哀公问政第十七》)
“国”本义为“都城、城邑”,后指代王、侯的封地。“家”则指“卿大夫及其家族或
[1]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91-92.
[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黄侃经文句读.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1.
49
封地”。大约在战国时期,“国”“家”开始连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音词,指整个国家。“家”的意义逐渐减弱、消失,只起到陪衬音节的作用,成为一个偏义复词。这段话
中“国家”与“天下”并用,很明显已经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整个诸侯国。
6.单字叠用的复音组合,叠用后在原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某种附加意义,这样的叠用式
是复音词。
(1)齐人攻鲁,道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
麦。请放民出,皆获傅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于寇。”(《屈节解第三十七》)
名词“人”在重叠后已经表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每人”的意思,是复音词。
二、语法结构
从语法结构上看,两个音节结合紧密,不能拆开或随意扩展的是词。这可具体为以下
两点:
1.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名物的两个义位,结合前与结合后对比,如果词性发
生了转移,一般可视为复音词。
(1)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然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王言....
解第三》)
“贤良”本是形容词,指“有德行才能”,“不肖”亦同,指“不成材”。由于频繁用于形容人并处在宾语位置上,因此转化为名词,指这一类人。这类词与活用的区别是前者使用频率较高,词义已经固定下来。
2.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处于相同句式的相同位置上的不同双音组合,其中一个(或
几个)已确认为词,则其他双音组合可首先考虑是词而不是词组。
(1)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六本第十五》)....
“长者”即“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按照长者的考虑行事,就有保全自身的途径。“小者”指“年轻人”,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依从年轻人的愚昧无知之举,就有灭亡的灾祸。“长者”作为复音词毋庸置疑,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把“小者”判别为复音词对专书词汇来说也是可以的。
50
三、修辞手段
1.不用联系本体,直接用喻体取而代之的借喻,当其表现形式为双字组时,常常成为指示该组合即为一个复音词的线索。例如:
(1)(禹)其功为百神之主,其惠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五....
帝德第二十三》)
“准绳”本为测定平直的工具,“规矩”分别是用来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因为都与法度有关,所以均引申指“标准、准则”。
2.借代是利用两种事物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以甲来代替乙。如果借代所使用的本
体是一个双字组,那么往往也可以视为复音词。
(1)国有患,君死社稷为之义,大夫死宗庙为之变。(《礼运第三十二》)....
“社稷”本为祭祀时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宗庙”为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引申之,均可用为国家政权的代称。
3.可供参照判定复音词的修辞手段并不限于借喻和借代,其他的一些修辞手法也能
为结合意义判定复音词提供帮助。例如:
(1)宋君曰:“善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贤君第十三》)..
(2)大王万岁之后,起山陵于荆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辩..
政第十四》)
(3)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祸福之至,不是过乎,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
罪也。”(《正论解第四十一》)
以上这些例子,或出于禁忌,或出于委婉,或出于讳饰,都带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印记,但都可以判定为复音词。
四、见次频率
词出现的频率一般要高于词组。尤其专书词汇作为一个封闭的词汇系统,见次频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51
守之以谦。(《三恕第九》)
“勇力”在这里是名词,指“胆量和气力”,在《孔子家语》中共出现了4次,就专书词汇的频率而言,是复音词无疑。
这里面比较复杂的情况是由概念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单音词复合而成的复音词。
(2)夫礼,生死存亡之体,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
戎,于是乎观之。(《辩物第十六》)
(3)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伥伥乎何所之……故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
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论礼第二十七》)
....
“进退”在《孔子家语》中出现2次,“左右”出现1次。“揖让”出现6次,“俯仰”出现1次,“周旋”出现1次。除去“揖让”外,其余各个词出现的频率都不算高。但是就具体的语境而言,他们已经不是单纯的指“前进和后退”“左边和右边”这种动作和方位,而是表示一种举止、状态。例如,“揖让”指“宾主相见的礼仪”,“左右”指“折旋揖让”等。而且由于专书词汇系统的封闭性,频率一般只能作为一种参照,具体的分析还是要从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上去把握。
五、结合工具书和其他著作情况
《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权威性的汉语语词词典,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是判定复音词的重要参照。其余先秦两汉的著作如《荀子》《吕氏春秋》《说苑》《大戴礼记》等由于与《孔子家语》内容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所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依据。
第二节《孔子家语》复音词的结构分析
复音词的语素组成是词的形态结构分类的根本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按照通行的做法把复音词分为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两大类。
52
一、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不能再从结构上进行分解。根据其语音上的特点可以分为叠音词和联绵词两类。《孔子家语》中共有单纯复音词18个,占复音词总数的0.9%。
(一)叠音词
叠音词和重叠词在形式上是一致的,所以常常容易引起混淆,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看语素的构成。重叠词是同一个词根语素的重叠,属于两个语素的合成;而叠音词是一个语素构成的,与字无关,只有重叠后才有这个意义。《孔子家语》中共有叠音词9个:捷捷、
钳钳、啍啍、唯唯、谔谔、唯唯、蒸蒸、漆漆、济济。
(1)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
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六本第十五》)
..
“蒸蒸”,通“烝烝”,谓孝德之厚美。《经义述闻·尚书上》:“《家语·六本篇》:‘瞽
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广雅》曰:‘蒸蒸,孝也。’则知两汉经师皆训‘烝
烝’为孝,故转相承用,卒无异说也。谓之‘烝烝’者,言孝德之厚美也。”[1]
(2)孔子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也趋趋以数。已祭,子贡问曰:“夫子之言
祭也,济济漆漆焉。”(《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
“济济”“漆漆”均为“恭敬谨慎”貌。《诗·大雅·公刘》:“跄跄济济,俾筵俾几。”
郑玄笺:“济济,士大夫之威仪也。”[2]《礼记·祭义》:“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何也?”孔颖达疏:“济济者,容貌自疏远。漆漆者,容貌自反覆而修整也。”[3]都是通过描述外貌
仪态侧面表示“恭谨”义。
(二)联绵词
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由两个音节构成,但只有一个语素。《孔子家语》中共有联绵词9个:侏儒、从容、望羊、缤纷、漭瀁、绰约、慷慨、逍遥、
徘徊。
(1)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致思第八》)
[1][清]王引之著,虞万里主编.经义述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5.
[2]向熹.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24.
[3][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12.
53
“漭瀁”,广大貌。这里指齐、楚两国在宽广辽阔的原野上交战。
(2)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义……绰约微达,此似察。..
(《三恕第九》)
“绰约”,柔弱貌。这里指水本性柔弱却能到达任何细微的地方,这种品性像“察”。
二、合成复音词
合成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孔子家语》中共有合成词2038个,占复音词总数的99.1%。合成词的两个组成成分都是语素,因此我们可以从构成语素的关
系上对它进行分析,共有以下几种:
(一)联合式
联合式复音词由两个平等、并列的语素构成。《孔子家语》中联合式复音词共有627
个,占复音词总数的30.5%。联合式复音词从构成语素的意义关系来分析共有以下3种:
1.同义联合
指构成复音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
(1)孔子曰:“君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几筵,其器皆存,而不睹..
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五仪解第七》)
“榱”,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桷”是方形的椽。“榱桷”指“屋
缘”。
(2)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
玉之行也。(《弟子行第十二》)
“隐”,同“辮”,《说文·木部》:“辮,桰也。”段玉裁注:“檃与栝互训。檃亦作櫽。亦假借作隐。栝亦假借作括。……櫽栝者、矫制衺曲之器也。”引申之,为“标准、规范”义,“自极于隐括之中”即谓为人处世遵循一定的标准。
(3)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在厄第二十》)..
“埃”,指灰尘,《说文·木部》:“埃,尘也。”“墨”,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说文·土部》:“墨,书墨也。”本指石墨,后以松烟、桐烟灰为墨。故“墨”就有了“黑灰”的意义。连言之,泛指灰尘。
54
(4)仲弓曰:“古之听讼,尤罚丽于事,不以其心。可得闻乎?”(《刑政第三十一》)..
“尤”,责备,怪罪。《玉篇·乙部》:“尤,责也;怨也。”“罚”,责罚。“尤罚”就是“责罚、处罚。”
(5)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辩乐解第三十五》)..
“亢”有“高”义。“丽”,通“厉”,指声音高亢。“亢丽”即“声音高昂激烈”。2.相关联合
指构成复音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关。
(1)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问礼第六》)..
“服”指衣服,“御”指“车马”。“服御”泛指服饰车马器用之类。
(2)(管仲)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致思第八》)..
“桎”是拘系犯人两脚的刑具;“梏”是“木制的手铐”。合言之指刑具。
(3)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致思第八》)..
“春”指“春季”;“秋”指“秋季”。连言之指“四季”。
3.反义联合
指构成复音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反。
(1)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五帝德第二十三》)....
“生死”即“生存和死亡”;“存亡”即“存在和灭亡”。
(2)子游问丧之具。孔子曰:“称家之有亡焉。”(《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有亡”即“有无”,指家计的丰或薄。
(二)偏正式
《孔子家语》中偏正式复音词共867个,占复音词总数的42.2%。偏正式复音词的修饰成分对中心成分起到修饰、限制、说明、界定的作用,增强了词汇表意的准确性。相较于联合式,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情况远远更为复杂,下面就从修饰成分与中心成分的意义
关系进行分析。共分为以下8种:
1.修饰成分表示数量
(1)(孔子)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致思第八》)..
“束帛”,指捆为一束的五匹帛,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
55
(2)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而无忘职业。(《辩物第十....
六》)
“九夷”,本指东方的九种民族,后泛指各少数民族;“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
(3)妇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
多口舌者,窃盗者。(《本命解第二十六》)
“七出”,指古代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条款,这是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残酷迫害
的藉口。
2.修饰成分说明中心成分的方位或地域
(1)又有大夫史䲡,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鰌之入而后敢..
入。(《贤君第十三》)
“郊舍”,谓宿于城郊,表示诚敬。
(2)在下位不获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哀公问政第十七》)..
“下位”,指低下、卑贱的地位。
(3)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纮紞充耳,所以掩聪也。(《入官第二十一》)..
“前旒”,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用以遮蔽视力,表示君主为政不能对民众
过于苛责。
(4)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掫,龟龙在宫沼,其余鸟..
兽及卵胎,皆可俯而窥也。(《礼运第三十二》)
“宫沼”,帝王宫苑中的池沼。
(5)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所以异,皆降自西阶,玄端与皮弁异。(《冠颂第三十..
三》)
“西阶”,指堂西台阶,示尊礼之位,客人由此上下。
3.修饰成分说明时间或朝代
(1)夫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执辔第二十五》)....
“季冬”,指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十二月;“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56
(2)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也。(《礼运第三十二》)..
“周道”,周代的治国之道。
4.修饰成分说明质料或颜色
(1)子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致思第八》)..
“瓦甂”,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皿。
(2)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观周第十一》)..
“金人”,铜铸的人像,“金”在这里指金属“铜”。
(3)孔子在陈,陈惠公宾之于上馆。时有隼集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
长尺有咫。(《辩物第十六》)
“楛矢”,以楛木为杆的箭;“石砮”,石制的箭头。均为少数民族肃慎氏所贡之物。
(4)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
地。(《致思第八》)
“白羽”,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赤羽”,赤色的旗帜。这里指
子路的志向是统率三军。
(5)夫子曰:“始死则矣,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汝何疑焉?”(《曲礼子夏问第....
四十三》)
“羔裘”,用紫羔制的皮衣,“玄冠”,黑色的帽子,均为古代诸侯、卿、大夫的朝服。
5.修饰成分说明性质或特征
(1)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能导,..
鼋鼍不能居。(《致思第八》)
“悬水”,指瀑布。
(2)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观周第十一》)..
“斧扆”,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具,其上有斧形图案,故名。
(3)孔子之丧,公西赤掌殡葬焉。唅以疏米三贝,袭衣十有一称。(《终记解第四十》)..
“疏米”,即粳米。古代举行葬礼时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贝、米等物,希望死
者能到阴间享用,表达了华夏民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
(4)卫人以邑赏仲叔于奚,于奚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正论解第四十一》)..
57
“曲悬”,周礼,诸侯之乐,室内三面悬乐器,形曲,故谓之“曲悬之乐”。此处仲叔
于奚请曲悬之乐,是以大夫的身份僭用诸侯之礼。
6.修饰成分表示身份、职能或功用
(1)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
不义。(《三恕第九》)
“争臣”指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通“诤”。同理,“争子”为能直言规劝父母的儿子,“争友”为能直言规劝友人的朋友。
(2)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礼运第三十二》)
“尸”是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尸君”即代替先世君王受祭的人。
(3)吴子使来聘于鲁,且问之孔子,命使者曰:“无以吾命也。”(《辩物第十六》)..
“使者”,奉命出使之人。
(4)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则藏之以帷,狗则藏之以盖。汝往埋之。..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守狗”即看门狗。
这类偏正式复音词较多,正语素主要是人、子、臣等表示人的名称,如市人、鄙人、贤人、庸人、庶人、弟子、某子、竖子、孺子、胄子、佞臣、奸臣、忠臣、谀臣、谏臣、
迩臣,等等。
7.修饰成分说明领属
(1)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而无忘职业。(《辩物第十..
六》)
“方贿”,地方所有的财物。
(2)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入官第二十一》)..
“客位”,宾客的位置、席位。
(3)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国厩”,王室的马舍。
8.修饰成分表示次序
(1)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弟子行第十二》)..
58
“先王”指前代的君王。与之类似的还有先君、先臣、先祖等。
(2)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弟子行第十二》)..
“中人”,即中等的人,常人。
(3)从车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而令宦者雍梁参乘,使孔子为次乘,游过市。(《七..
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次乘”,从车。
(三)述宾式
述宾式复音词又称支配式复音词,两个构成语素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孔子家语》中述宾式复音词共360个,占复音词总数的17.5%。根据其语法特点来划分,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
1.名词
(1)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相鲁第一》)..
“执事”,指有职守之人,即官员。也可以表示对对方的敬称。《辩物第十六》:“今诸侯会,而君与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也。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
这里的“执事”就是指对方的国君。
(2)子张有父之丧,公明仪相焉。问启颡于孔子。(《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启颡”,即稽颡。古时一种以额触地的跪拜礼。
2.动词
(1)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
世之君,而弗受也。”(《观周第十一》)
“执道”,遵守正道。
(2)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贤君第十三》)..
“折口”,闭口。
(3)(颛顼)渊而有谋,疏通以知远,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治..
气性以教众。(《五帝德第二十三》)
“任地”,指按照土地的不同情况征收赋税。
(4)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屈节解第三十七》)..
59
“沐椁”,谓整治棺材。
3.形容词
(1)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披褐而怀玉,何如?”子曰:“国无道,隐之可..
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三恕第九》)
..
“无道”,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反之,“有道”即政治清明。
(四)附加式
附加式合成词是由词根和词缀相结合构成的合成词。《孔子家语》中附加式合成词共41个,占复音词总数的2%。根据词缀的位置,可以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
1.前加式
《孔子家语》中的前加成分只有1个“有”。
(1)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相..
鲁第一》)
“有如”,即“如”,是古人誓词中的常用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
同心者,有如白水!”杨伯峻注:“‘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有如白水’即‘有如河’,
意谓河神鉴之。”[1]
(2)《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则文王之谓与!祭之明日,明发不寐,有怀..
二人,敬而致之,又从而思之。(《哀公问政第十七》)
“有怀”即“怀”,怀念,这里指周文王怀念其父母。
“有”作为词头在词中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凑足一个音节。这种现象在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尚书》中多见,多用于国名、地名、人名、氏族名等之前,《孔子家语》中有“有虞”“有虞氏”等复音词(专有名词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但只是称述远古之名。仅有的“有如”“有怀”也是很古老的、固定的用法,说明这种词汇现象只是远古的一种
残留,在当时人们的口语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2.后加式
后加成分比较多,有“然”“尔”“如”,都是形容词后缀。作用主要是在意义上增加某种摹态色彩,在语法上提示该词的语法类别。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413.
60
(1)(子贡)曰:“然则赐将无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广,则睪如也;..
视其高,则填如也;察其从,则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困誓第二十二》)
....
(2)季孙闻之,赧然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屈节解第三十七》)..
(3)孔子曰:“居处、言语、饮食衎尔。于丧所,则称其服而已。”(《曲礼子夏问第..
四十三》)
“睪如”即“高高的样子”,“睪”通“皋”,“皋”又通“高”,《说文通训定声·孚
部》:“皋,叚借为高。”;“填如”指“充塞、充满,没有空隙”的样子;“隔如”,应为“鬲
如”[1],指“像鬲一样的形状”;“赧然”指“羞愧脸红的样子”;“衎尔”指“和适自得的
样子”。
(五)主谓式
主谓式复音词的两个构成语素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孔子家语》中主谓式复音词共25个,占复音词总数的1.2%。根据其语法特点,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
1.名词
(1)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行者,面垢而已。(《本
..
命解第二十六》)
“面垢”,谓面色灰暗,如沾染尘垢。[2]这里指代庶人。
2.动词
(1)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
宽者也。”(《六本第十五》)
.
“自宽”,即自我宽慰。
(2)南宫韬,鲁人,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洿。(《七十二弟子解第..
三十八》)
“自将”,自我保全。
3.形容词
[1]王肃注:“言其隔而不得复相从也。”杨朝明认为“隔”应为“鬲”,指“像鬲一样的形状”,《荀子·大略》作“鬲如
也。”
[2]一说指脸部有油垢,呈现一种病状。
61
(1)夏桀、昆吾自满而无极,亢意而不节,斩刈黎民如草芥焉。(《六本第十五》)..
“自满”,自以为满足,不谦逊。
(六)重叠式
重叠式合成词由两个语素义相同的构词成分组成,复合后的意义和重叠语素的意义有直接联系,但产生的是一个全新的词。《孔子家语》中的重叠式合成词共有以下14个:浩浩、洋洋、人人、侃侃、切切、区区、倨倨、汲汲、伥伥、迟迟、从从、扈扈、懔懔、趋趋。
(1)子路盛服见于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三恕第九》)..
(2)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
玉之行也。(《弟子行第十二》)
(3)泄冶之于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于乱朝,以区区之一身,..
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狷矣。(《子路初见第十九》)
(4)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
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困誓第二十二》)
..
“倨倨”指神气傲慢;“汲汲”本指心情急切,引申为急切追求;“区区”,小,形容微不足道;“洋”指“水盛大貌”,“洋洋”也是指“盛大貌”。
有些重叠词后还附有“焉”或“乎”,如“洋洋乎”“懔懔焉”但前后词汇意义和语法
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语气上增加了一些强调的作用。
(七)其他复音词语
《孔子家语》中的合成复音词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有一些不能或不宜归入以上类型
中,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
1.数词
《孔子家语》中有复音数词38个,典型的有:
一十八、三十九、四十、五十、七十二、十有六、百七十、三百有六十、三千。2.“数词+名词”结构
(1)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致...
思第八》)
62
“二三子”犹言“诸君、几个人”。在《孔子家语》中出现13次,对专书词汇来说频
率已经相当高,亦见于《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中,词义已经相当凝固。
3.“名词+名词”结构
(1)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
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执辔第二十五》)
“左右手”本指最能为自己支配的左手和右手,后引申指得力的助手。
(2)昔夫子言曰:‘见吾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鬣封之谓也。(《终...
记解第四十》)
“马鬣”即马鬃,“封”指坟墓上的封土。“马鬣封”是坟墓封土形状的一种。4.熟语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格言、谚语等,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言简意赅的词语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大多数熟语的历史都很悠久,并沿用至今。《孔子家语》中的熟语大多为成语,如:
(1)所谓君子者……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五仪解....
第七》)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2)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犹下白屋之士,日见百七十人。(《贤君....
第十三》)
“白屋”指不施彩色、露出本材的房屋,为平民所居。因此“白屋之士”指贫寒的士
人。
(3)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唯齐有备,不败。景公曰:“圣人之言,
信而有征矣。”(《辩政第十四》)
....
“信而有征”,指可靠而且有证据,多用来形容君子、哲人之言。
成语并非一成不变,有的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多个形式,最后才固定下来,如:
(4)(子夏)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
亥’耳。”(《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三”与“己”,“豕”和“亥”因形近而讹,所以史书传抄有误。因此“三豕渡河”
63
专门用来比喻文字的讹误,《吕氏春秋》作“三豕涉河”。
有的成语还首见于《孔子家语》,共有8例:
(5)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
自定。(《五仪解第七》)
“训格之言”,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6)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
而三焉。”(《弟子行第十二》)
..
“不壹而三”,指再三、多次。这里指卫将军文子多次向子贡询问其同门的品行。
(7)“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弟子行第十二》)....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入室升堂”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
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8)夫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迁风..
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六本第十五》)
..
“迁风移俗”,犹言移风易俗,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9)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厘缨,盘水加剑,造乎阙....
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缚牵掣而加之也。(《五刑解第三十》)
“白冠厘缨”,指用兽尾作缨的白帽。古代大夫触犯五刑,则戴之,表示自己有罪。
(10)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则曰“帷幕不修”也。(《五刑解....
第三十》)
“帷幕不修”,指家门淫乱。同“帷薄不修”。
(11)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刑政第三十一》)....
“遁名改作”,指窜改物名,改变作品。
(1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问玉第三十六》)....
“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后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第三节《孔子家语》复音词的价值
《孔子家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汇集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
64
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公卿大夫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保存了一大批原始文献材料。在丰富汉语词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以从《汉语大词典》这部大型工具书的引证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孔子家语》复音词的词义价值
《汉语大词典》所收入的复音词语例证中,首引例证来自于《孔子家语》的有217个,
占复音词总数的10.6%。具体如下:
哀容变物臣仕大杖法典躬己纮紞伎乐教友口才列都明辟强气省物贪食瓦鬲闲田修事野木游气
哀声禀度称讳逮及访乐供命忽怠甲虫节财宽冲列谏馁病求伸施散坛位外馆贤长吁嗟一似愚冥
埃墨并随称言耽湎奉行诟疾尊齿建业尽思窥导凛然叛道絇履食祭逃走宛财衔勒悬弧夷说羽虫
安身博艺赤羽得寿负席鼓舞怀强荐蓁近行匮饿隆敬披褐权命侍御逃罪微煦显命悬水遗制御政
百非不序充盈底属傅父国老挥涕贱吏近庙馈养乱朝曝尸让路收功体定污秽相家旋葬逸劳远古
暴虎参知崇峻吊服傅郭过宿悔寤交欢近史来附掠盗颀然容贤疏米填如无丑相士循性溢泛远眺
弊狱残虐储价斗变富茂还师诲利交衢居国乐施履时启颡润辞庶品偷盗无算晓察驯德淫志越席
避咎察狱促驾笃雅改变害义讥议郊舍居中累然盟器气分扫地水祥推论武力刑诛逊接荧侮赞明
避难尝味榱桷端身改节行信积行狡讦亢丽礼教靡丽牵掣绅带顺孙退放席次修本严暴勇毅斩刈
避辟
朝政
措意
罪咎
睪如
合偶
激愤
教谏
亢意
里言
庙朝
谴发
神异
太一
退懦
袭迹
修迩
偃斧
尤罚
兆奸
65
折口争弟执道直谏至诫至刑至政至治制作治身
中节中冥忠报馔具亲族山陵倨倨
纵观《孔子家语》中首见于《汉语大词典》的复音词,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保存了大量的新义,对判别《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具有重要价值
(1)孔子谓子路曰:“君子而强气,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荐蓁。(《好生....
第十》)
“强气”,指“桀骜不训的气性”;“荐蓁”,亦作“荐臻”,指“接连地遇到,一再遇
到”。太宰纯增注《孔子家语》:“薦,与‘荐’通,重也。臻,至也。”[1]王志平对这两个
复音词进行了考证,认为“‘君子而强气则不得其死’与《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
其死’同义……至于‘荐臻’,也是先秦古语。《诗·大雅·云汉》:‘饥馑荐臻’,《毛传》:
荐,重也;臻,至也。”[2]他通过词汇的溯源,认为《孔子家语》是先秦时期的文献,而非
王肃所伪,这对判别《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具有重要价值。
(2)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辩政第十四》)..
“溢泛”,即“泛滥”。“溢”,本指水或其他物体满而向外流出来,引申指水泛滥成灾、淹没,《小尔雅·广诂》:“溢,没也。”“泛”,同“氾”,《玉篇·水部》:“氾,氾滥也。亦作泛。”也是指大水漫流的样子。“溢泛”作为一个联合式的复音词,
语义表达得更为明确,强调了水灾的严重性。
(3)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如何?”(《论礼第二十七》)..
“越席”,指“离开席位”,一般用于向尊者请教的场合,以示尊重。“越席”在《孔
子家语》中还有一义,为“蒲席”。《问礼第六》:“(君)越席以坐,疏布以幂。”据魏承思
考证,“越席是广东一带出产的蒲席,因为产地距离当时的统治中心黄河流域遥远,所以
越席十分贵重。”[3]因此用作君王的卧具。
(二)词义在后世中仍有继承
(1)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致思第八》)..
“悬水”,即“瀑布”,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中古汉语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
[1]增注本《孔子家语》作“小人而强气,则刑戮薦臻。”
[2]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9[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22.
[3]魏承思.荀子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26.
66
十五》:“悬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1]
(2)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请无瘠色,无挥涕,无拊膺。(《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挥涕”,即“流泪”,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中古、近代汉语中。如汉·王粲《七哀诗》: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2]唐·牛僧孺《玄怪录·崔书生》:“崔生入室,见女泪涕交下……崔生亦挥涕不能言。”[3]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李太守》:“既登舟,僚属皆在,相视挥涕。”[4]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挥涕”一词从汉一直沿用至清,而且词
义相当稳定。
(3)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
敢得知也。”(《弟子行第十二》)
“改变”,义为“变化,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这个词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中。如唐·白
居易《重到渭上旧居》:“人物日改变,举目悲所遇。”[5]茅盾《喜剧》:“经过了五年,这世界的一切当真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么?”[6]类似的词还有奉行、悔寤、口才、凛然、偷盗等。
二、《孔子家语》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
《汉语大词典》作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代表了我国辞书编撰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成就,是我国目前最具权威性的辞书。当然,由于成书于多人之手,难免有疏漏之处。通过对《孔子家语》复音词的研究,发现《汉语大词典》存在以
下不足,今列举如下:
(一)书证滞后
一些词语在《孔子家语》中已经出现,但《汉语大词典》在引用书证时晚于《孔子家
语》。
(1)行哭放声哭,且行且哭。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齐陨晏平,
行哭致礼。”[7]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注.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340.
[2]卢盛江,卢燕新主编;丁夏选注.魏晋南北朝诗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8:24.
[3]郑振铎编.中国短篇小说集[M].商务印书馆,1926:89.
[4][清]王士禛著;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M].济南:齐鲁书社,2007:97.
[5]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352.
[6]陈天笑编著.茅盾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97.
[7]为便于阐释,引用词语条目格式均遵照《汉语大词典》原文。
67
《汉语大词典》首例书证为唐,晚。《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声。”该词也屡见于先秦两汉的典籍中,多用于形容丧期悲痛至极。《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而因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伏尸而号。”《新书·春秋》:“邹穆
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
(2)梁木用来支撑建筑物或棚架的木条。亦以喻能负重任的人才。晋·潘岳《杨
仲武诔》:“魂兮往矣,梁木实催。”
《汉语大词典》首例书证为晋,晚。《终记解第四十》:“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郑玄注《礼记·檀弓》“梁木,众木所放。哲人,亦众人所仰放也。”“泰山”“梁木”“哲人”处于同一语法位置,已
经可以成词。
(3)有为有所为,有缘故。唐《拟古讽》:“草木本无情,此时如有为。”
《汉语大词典》首例书证为唐,晚。《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子夏曰:‘金革之事无避,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这里的“有为”就是
“有所为,有缘故”。
(二)释义有误
(1)周章惊恐;惶遽。《文选·左思〈吴都赋〉》:“轻禽狡兽,周章夷犹。”刘良
注:“周章夷犹,恐惧不知所知也。”
《五仪解第七》:“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杨朝明据《汉语大词典》注释:周章,惶惧的样子。释义不确,“周章”就是“周遍”。《广雅·释诂二》:“周,徧也。”《说文·音部》:“章,乐竟为一章。”引申之,有“全、毕”之义。“夷犹”,犹“夷由”,即犹豫,迟疑不前。《经义述闻·通说上》:“犹豫,双声字也。字或作犹与。分言之则曰犹曰豫……合言之则曰犹豫,转之则曰夷犹,曰容与。《楚辞·九歌》:‘君不行兮夷犹。’王注曰,夷犹,犹豫也。”刘良注“恐惧不知所知也”是为“周章夷犹”这一句作解释,“周章”涉“夷犹”而误。李善注:“周
章:章皇、周流。夷犹:犹豫。”各视为一词,不误。
(2)污池水池。《晏子春秋·谏下十四》:“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汙池之深而不止。”
68
《致思第八》:“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杨朝明注释:污池,污水池。不确。“污”通“洿”,停积不流的小水,小水坑。王肃注:“源,泉源也。水潦注于池而生萑苇,观者谁知其非源泉乎?以言学者虽从外入,及其用之,人谁知其非从此出也者乎?”这里强调由外积水注入池中,无人探究其源泉,非“污水池”之义,萑苇生长于污水池中也不符合常理。
小结
根据以上对复音词形态结构以及与《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研究,我们发现《孔子家语》
的复音词主要有如下特点:
1.复音词数量较多,相对占据优势
《孔子家语》全书总字数约71000字,总词数3768个。其中单音词1712个,复音词2056个,复音词的比重占总词汇的54.6%,从数量上看相对占据优势。其他先秦时期的文献中,《论语》中的复音词占比15.9%;《左传》中的复音词占比19.2%;《孟子》中的
复音词占比19.2%;《吕氏春秋》中的复音词占比26.3%;《荀子》中的复音词占比47.4%。
[1]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程度逐渐增加。《孔子家语》中的复
音词已经超过单音词,相对占据优势。当然,由于《孔子家语》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复音词所占比例的高低不能完全作为确定成书时代的依据,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我
们可以推断出,《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不晚于战国后期。
2.意义以单一性为主,出现了一词多义现象
《孔子家语》单音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复音词的意义则比较单一,这与复音词产生的动因有直接关系。单音词的一词多义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为了避免意义上的分歧,人们按照单音词所要表达的具体意义,或者添上一个相同、相近、相关、相反的语言成分,或者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说明成分,或者附上一些附加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对原有词素的一些意义进行摒弃,来达到形成更为精确的新义的目的。当然,某些复音词在《孔子家语》中为单义词,并不能说明它本身就是单义词,囿于专书词汇研究的局限性,有些词义并未得到展现。
[1]此数据来源于唐德正《〈晏子春秋〉词汇研究》,均已剔除复音词中的专有名词。
69
当然,《孔子家语》中也出现了一些多义的复音词。
(1)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王言解第三》)..
(2)不齐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辩政第十四》)..
例(1)中的“十一”为“十分之一”,指税率。谓十分中取其一分。例(2)中的“十
一”为数词。
(3)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好..
生第十》)
(4)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颜回第十八》)....
(5)自今已往,单父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于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
(《屈节解第三十七》)
例(3)中的“一言”指“一句话,一番话”。例(4)中的“一言”指“一个字”。例(5)中的“一言”指“陈述一次”。
(6)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德而达者焉。(《观周第十一》)..
(7)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
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难行也。”(《观周第十一》)
.
例(6)中的“当世”为动词,指“当政,执政”。例(7)中的“当世”为名词,指
“当代,现世”。
3.语法构词是构成复音词的主要手段
表2-1《孔子家语》复音词形态结构分布情况表
类型 结构方式 词性 分计 总计 所占比例
单纯词 叠音词 形容词 9 9
0.9%
联绵词 名词 1
9
形容词 8
合成词
联合式 名词 366
627
30.5%
动词 158
形容词 103
偏正式 名词 747 867 42.2%
70
动词 107
形容词 14
述宾式 名词 12
360
17.5%
动词 346
形容词 2
附加式 名词 12
41
2%
动词 1
形容词 28
主谓式 名词 4
25
1.2%
动词 19
形容词 2
重叠式 名词 1
14
0.7%
动词 1
形容词 12
其他 数词 38
104
5%
“数词+名词”
结构
1
“名词+名词”
结构
6
熟语 59
《孔子家语》中复音词构词的主要手段是语法构词,占总数的99.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式、偏正式、述宾式、主谓式等主要构词方式都已形成,其中,偏正式发展最为成熟,占总数的42.2%;联合式次之,占总数的30.5%;述宾式占总数的17.5%;主谓式复音词相对较少,占总数的1.2%。
偏正式复音词的比例较高是因为事物的性质、状态与事物本身密切相关,为在表示事物的中心语素前加修饰、限定语素,从而构成新词提供了可能,也是《孔子家语》中的偏正式复音词中名词最多的原因之一。联合式复音词中名词占比例最高,动词次之,形容词
71
最少。因为联合式复音词的产生与同义连文密切相关,这其中既包括事物、动作,也包括性状,但还是以同类事物之间的联合最为普遍。述宾式复音词中动词最多,名词和形容词仅占4.2%。这是因为一方面,述宾式构成的复音词多数仍保留着动作性,所以动词居多;另一方面,名词中的职官名基本以述宾式结构为主,如“司马”“司空”等,但由于这些
词不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数量上较少。主谓式复音词据程湘清考证“在先秦刚刚
出现,数量极少”[1],而且这种构词方式能产性低,在《孔子家语》中表现出它的不成熟
性。其中构词能力较强的是“自”,《孔子家语》中还有自治、自反、自试、自卫、自裁等。
相较于语音构词,语法构词方式更加便捷、词义更加明确。这也侧面说明了句法构词
手段满足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需求,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实际,而且直到今天仍是汉语新词产生的主要方式。
4.复音词中的同义词开始出现
复音词中同义词的出现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长足发展,是复音词发展的标志之一。典型的例子有:
(1)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致思第八》)..
(2)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水为灾。(《辩政第十四》)..
(3)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辩..
政第十四》)
“沟”“渎”“渠”“洫”都有“水道”之义,构成的复音词“沟渎”“沟渠”“沟洫”均指“人工开凿的水道,壕沟。
(4)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相鲁第一》)..
(5)季平子卒,将以君之玙璠敛,赠以珠玉。孔子初为中都宰,闻之,历级而救焉。..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阶”“级”都指“台阶”,“历阶”就是“越阶而上”;“历级”,《汉语大词典》:“犹
历阶”。
5.复音词的结构仍不紧密
语法构词构成的复音词,结构比较松散。由于其构词成分大多仍能作为单音词独立使
[1]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6.
72
用,所以在使用中或拆或合、或颠倒语序,表现出汉语词汇从单音词向复音词过渡的痕迹。
如:
(1)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论礼第二十七》)..
(2)无声之乐,气志不违。(《论礼第二十七》)..
“志气”和“气志”均指“精神意志”。
(3)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伤害民人,唯齐有备,不败。(《辩政第十四》)..
(4)地而不殖,财物不蕃,万民饥寒,教训不行,风俗淫僻,人民流散,曰危。(《执..
辔第二十五》)
“民人”和“人民”均指“平民,百姓”。
73
第三章《孔子家语》同义词研究
第一节《孔子家语》同义词的判定方法
一、同义词的概念
关于同义词的界定,目前学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徐正考在《〈论衡〉同义词研究》
中总结为以下四种:一是“意义同近说”,二是“概念同一说,三是“对象同一说”,四是
“义位同一说”。[1]我们认为,判定同义词要以义位而不是词为单位。正如蒋绍愚所说,“一
个词包括若干义位,所谓‘同义’,是指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个义位都相
同。”[2]其他多位学者如郭锡良、赵克勤、黄金贵也都赞同此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多义
词的各个义位原则上都可以有自己的同义词。
关于同义词的词性是否应该相同,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同义词
词性可以不同。如张世禄就认为:“不同词类的词,只要意义近似,也可以属于同义词……
词汇上意义的分析和语法上的区分词类并不是一回事。”[3]陈炳迢、胡裕树也持此观点。当
然,更多学者认为同义词的词性也必须相同。如,刘叔新指出:“词的词汇意义,主要是对某种对象的反映;而词类范畴则规定了从什么角度或以何种方式来反映这对象,就词的整个含义来说,显然成为一种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再从具体的语句组织的面上来说,就是词的句法功能和搭配特点等词类范畴借以体现的对象,成为词的含义所反映的一个重
要方面。这个方面如若不同,反映对象的角度、方式也就不同。而这必然意味着两个词各
有不同的反映内容,即各自的含义反映的对象有不一样的表现,即使在两个词的词汇意义
反映同样的事物时也如此。”[4]张双棣、周荐、邢向东等学者持相同意见。我们也赞同后者
的观点,即同义词的词性必须是一致的。因为词性体现的高度抽象、概括的语法意义已经渗透到词的概念意义中。具有共同指称意义的词,在语言中应该具有共同的组合能力,在
[1]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4.
[3]张世禄.词义和词性的关系[J].语文学习,1956(07):32-33.
[4]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3-11,50.
74
聚合中具有共同的语义范畴,表现出共同的语法属性。如果一组词的语法特征、语法功能不同,那么他们的具体指称意义,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别便会很大。因此,我们将同义词界定义为具有一个或几个相同或相近义位而词性相同的词。
二、同义词的判定方法
近年来,随着词汇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总结出一套针对古汉语同义词的行之有效
的判定方法。如洪成玉认为以下五种方法可判定古汉语同义词:(一)互训,(二)同训,
(三)同义递训,(四)互文,(五)异文。[1]王宁也提出了判定古汉语同义词的四种方法:
(一)义训,(二)互言,(三)对言,(四)连言。[2]徐正考则在专书同义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联法’为主,以‘参照法’为辅,二者结合以确认词的同义关系的方法。”[3]“系联法”是利用专书中的对文、连文确定词的同义关系,并将同义词系联到一起的方
法。由于“系联法”不能将具有同义关系的所有词语都联系到一起,所以还须与“参照法”相结合。即参照同书中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句子中的有关解释来判定同义词。周文德也提出了“经典文献原文与训诂材料双重印证法”,“这种方法的根本特点是:(一)从经
典文献原文中找依据,确定专书语词同义关系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是专书原文。这是
本证。(二)利用训诂材料对从经典文献原文中考察出的同义词进行验证。这是他证。本
证是立论的基础,他证是对立论的进一步验证。”[4]
这些方法都强调文献原文与训诂材料相结合,因此,我们在确定《孔子家语》中的同义词时,立足于原文,并借助其他注释材料和文献资料来确定词语的同义关系。现举一些
典型的例子如下:
(一)异文
(1)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弟子.
行第十二》)
“不录旧罪”,《百子全书》本《孔子家语》作“不录旧非”,“罪”“非”同义,都指“过失,错误”。
[1]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J].中国语文,2017(01):106-112.
[2]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3-84.
[3]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
[4]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34-35.
75
(2)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儒....
行解第五》)
“荜门圭窬”,《百子全书》本《孔子家语》作“筚门圭窦”,指用荆条或树枝等编成的柴门和在墙上挖的像圭玉形状的门洞,形容住室极其简陋,多为贫者之居。“窬”,《广
韵·虞韵》:“窬,门边小窦。”泛言之,“窬”“窦”都是指门边的小洞。
(二)对文
(1)陈女乐,列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子路初见第十九》)..
“陈”,《广雅·释诂》:“陈,列也。”“列”,《说文·刀部》:“列,分解也。”物体被不断地分解割裂就形成一字摆开的行列,“排列”义就是从“行列”义演变而来的。王凤
阳认为“‘列’一般是横向线性排列,而‘陈’则是多层次的排列,是使所摆开的东西按
一定形式摊开在一定面积上。”[1]舞姬跳舞需要摆出一定的队型,所以用“陈”;马则可以
列一队,所以用“列”。
(2)故君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也。(《入官第二十一》)..
“仪”,《说文·人部》:“仪,度也。”段玉裁注:“度,法制也。”引申之,指“典范、
表率”。“表”,是做标志的木柱,《管子·君臣上》:“犹揭表而令之止也。”尹知章注:“表,
谓以木为标,有所告示也。”[2]要告示的内容一定要规范、标准,所以引申出“仪范”义。
君主和官员都是民众的表率,所以用“仪”和“表”来形容。
(三)注释
(1)与小人处而不能亲贤,吾殆之。(《三恕第九》).
王肃注:“殆,危也。夫疏贤而近小人,是危亡之道也。”王肃以“危”释“殆”,并
进一步用“危亡之道”阐释,用来说明“殆”“危”同义。
(2)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贤君第十三》)..
王肃注:“折口,杜口。”指因畏惧而闭口,不说话。“杜口”这个复音词在汉代时就
已经很常见。《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
莫不股栗。”[3]“结舌杜口”指缄默不言。《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
[1]王风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79.
[2][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98.
[3][汉]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8:1008.
76
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1]“杜口裹足”指闭口不言,
停足不前,形容非常害怕。
(3)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执辔第二十五》)..
王肃注:“《淮南》取此义曰:无角者膏而无前,有角者脂而无后。膏,豚属;而脂,羊属。”就是说有角的动物的油质叫“脂”,没有角的动物的油质叫“膏”。据王凤阳考证,“人类最初食用的油都是动物脂肪……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脂肪有两种形态,一种质地较硬,很少黏性,如凝结后的牛羊肉的脂肪;一种是质地粘稠而不板结的,猪油就是这样
的。古代对这两种脂肪分别命了名,后者因袭了肥肉的称呼,仍然叫‘膏’;前者则称为
‘脂’。”[2]现代汉语则不作区分,统称为“油脂”。
第二节《孔子家语》同义词的区别特征
同义词是按词义横向聚合的词群,各意义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辨析同义词的区别特征是研究同义词的主要目的。就专书词汇研究而言,辨析的主要工作是归纳书中同义
词区别特征的主要类型,以便更好地揭示该书所反映的词汇现象及规律。毛远明从概念内
涵、外延、词义色彩和语用等方面分析了《左传》中同义词的区别性特征,大致分为24
种。[3]池昌海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分析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在每个层面里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详细地分析了《史记》中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更进一步。[4]下
面我们综合二位学者的研究方法对《孔子家语》的同义词进行辨析。
一、语义层面
(一)范围、大小不同
1.旦、晨、朝、昧旦、昧爽、平旦、蚤晨
(1)《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巫马期问曰:‘旦无云,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
敢问何以知之?’”
[1][汉]刘向编集;贺伟,侯仰军点校.战国策[M].济南:齐鲁书社,2005:54.
[2]王风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89.
[3]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54.
[4]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92.
77
(2)《颜回第十八》:“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
(3)《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
(4)《五仪解第七》:“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
之端。”
(5)《终记解第四十》:“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
这组词均表示“日出前后到早饭的一段时间”,但具体的时间范围有所不同。
“旦”,《说文·旦部》:“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象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露出的样子,所以例(1)说“旦无云,既日出”;“昧旦”就是拂晓、黎明,指天色明暗之交、将明未明之时,“昧爽”亦同。“昧”,《玉篇·日部》:“昧,冥也。”即“昏暗”义。“爽”,《说文·㸚部》:“爽,明也。”这是描摹拂晓时的天色来构词;“平旦”是“清晨”,“平”就是“正、当”的意思。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
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晨”,《尔雅·释诂下》:“晨,早也。”与“昏”相对,指日出后的一段时间;“蚤晨”
就是“早晨”,“蚤”通“早”,属同义联合,该词首见于《孔子家语》;“朝”,是“早”的
后起词,“早”形容词化以后[1],表时段的功能就由“朝”来承担。“朝”与“暮”相对,
如例(3)中“朝祥而暮歌”,就是早上为父母举办了服丧期满的大祥之祭,晚上就唱起歌
来,因为不符合礼制被子路嘲笑。“朝”与“晨”一样也是指日出后的一段时间。
《左传》中表示“早晨”义的同义词组为“晨—朝”;《晏子春秋》为“早—朝”;《吕氏春秋》为“旦—朝—晨”;《荀子》为“旦—朝”;《史记》为“旦—朝—晨—夙”。与这些文献相比,《孔子家语》词义表达的多样性大大增加,而且复音词超过了单音词,进一
步说明了《孔子家语》词汇的复音化程度更高,语言更为成熟。
2.狗、犬
(1)《问礼第六》:“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然后退而合烹,体其犬豕牛羊,实其.
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为大祥。”
(2)《辩物第十六》:“季桓子穿井,获如玉缶,其中有羊焉。使使问孔子曰:‘吾穿
井于费,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
.
[1]《孔子家语》中“早”共出现3次,均为形容词。分别是“早死”“早从(听从)”“早殀”。
78
“狗”和“犬”是同一种动物,只在大小上有所不同。《尔雅·释畜》:“(犬)未成豪,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名犬,小者名狗。”即没有长大的“犬”叫“狗”。《孔子家语》中“犬”出现1例,“狗”出现5例,“狗”在使用上已经占绝对优势,并且作为构词成分构成复音词“守狗”和成语“丧家之狗”,尤其是“丧家之狗”因其独
特的修辞意味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左传》《史记》中均出现这一对同义词,据池昌海统计,《史记》中“犬”共19例,“狗”49例。“狗”在“语用能力上开始胜出‘犬’,显示出取代‘犬’的趋势,且多见于
口语化表达,如习语‘野兽已尽,走狗烹’,有描写夜生活的如‘乃夜为狗,以入秦宫中’、
‘以屠狗为事’等。”[1]这与《孔子家语》所呈现出的特点也是相一致的。
(二)形制不同
1.幕、帷、帏
(1)《正论解第四十一》:“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
(2)《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死,则藏之以帷,.
狗则藏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弊帏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
.
这组词在表示“用布帛制作的帷幔”这个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制上不同。《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是悬空在上方的,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帐篷,所以例(1)中燕子才能在“幕”上做巢。“帷”和
“帏”则是环绕在四周的。
《左传》中表示“帷幔”义的同义词组为“帏—幕—帐”;《史记》中更多,有“帷(帏)
—幕—幄—帐(张)—㤽”。王凤阳指出:“汉以后‘帏’多作为‘帷’的异体字用。”[2]
这一点在《史记》中体现得很明显。
2.斧、戚
(1)《终记解第四十》:“昔夫子言曰:‘见吾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
(2)《困誓第二十二》:“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
这组词都表示“斧形的兵器”,但在形制上有区别。“斧”本是砍物用的工具,直刃、厚背,装有木柄,也可以用作兵器或杀人的刑具。“戚”也是斧形的兵器,《说文·戉部》:
[1]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0.
[2]王风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76.
79
“戚,戉也。”段玉裁注:“戚小于戉。”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戚刃蹙缩,异于戉刃开张,故戉大而戚小。”“戉”即“钺”,也是斧形的兵器。三者形制上的不同之处是斧是平刃而较小,钺是圆刃而较大,而戚虽然也是圆刃,但它的刃相较于钺的刃弯曲的弧度更大。此外,与“斧”不同的是,“戚”还可以作为舞具。如例(2)中子路拿起戚舞动。
(三)施受不同
1.贡、献、供
(1)《辩物第十六》:“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
(2)《致思第八》:“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3)《正论解第四十一》:“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
(4)《本命解第二十六》“女子者……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
(5)《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
这组词都有“献给”义,但受事不同。
“贡”一般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把物品进献给天子,以示臣服,如例(1)中少数民族肃慎氏向周武王上贡楛矢、石砮,以示臣服;“献”最初指祭祀中供献祭品,后泛指对尊者的进献行为,如例(2)中楚国的渔民向孔子进献自己捕捞的鱼,例(3)中子产向晋国奉献打胜仗后的战利品;“供”最初也指呈献祭品给鬼神先祀,后来泛指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如例(4)中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的职能一般就是为整个家族的人提供衣食。因为“供”的词义一般是提供日常所需,引申之也可指对长辈的侍奉、赡养,如例(5)中曾参尽心尽力赡养他的继母,这个意义是“献”所没有的。
2.逃、佚、奔、遁、亡
(1)《致思第八》:“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
(2)《贤君第十三》:“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
(3)《颜回第十八》:“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4)《本姓解第三十九》:“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5)《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
(6)《正论解第四十一》:“师入齐军,齐军遁。”.
这组词都有“为躲避不利的事情离去”的意思,但施受各不相同。
80
“逃”的语义范围比较宽泛,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例(1)中季羔逃避卫国的动乱,例(2)中忠臣逃避罪责;“佚”通“逸”,指挣脱束缚、羁勒,主体一
般是动物“佚”,如例(3)中东野毕的马挣脱衔勒。
“奔”的主体一般是贵族,他们因为政治斗争逃离本国,去别国避难,而且有明确的
目的地,《孔子家语》中此义7例均如此。如例(4)中防叔为了躲避华氏之乱,从宋国逃
去鲁国;“亡”与“奔”类似,但侧重指逃出之后长时间流浪在外,而且一般没有明确的
目的地。如《史记·晋世家》:“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1]
“遁”,迁移,《说文·辵部》:“遁,迁也。”王凤阳认为“遁”的“行为更加隐蔽。《左
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师夜遁’,‘遁’表示不是在敌人眼下逃走,而是借夜幕的掩护偷
偷地溜走。”[2]《左传》“遁”11例,均指军队悄悄逃跑。[3]《孔子家语》中这个意义不明
。
(四)程度不同
1.赤、丹、朱
(1)《致思第八》:“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2)《好生第十》:“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3)《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管仲镂簋而朱纮,旅树而反坫,山节藻棁。”.
这组词都与红色有关,但颜色的深浅程度不同。
“赤”,《说文·赤部》:“赤,南方色也。”南方主火,所以是火焰、火炭的颜色,如例(1)中像太阳一样的颜色;“丹”,本指一种带有颜色的矿物质,用于颜色指“朱砂般的鲜红色”;“朱”,本指树心为红色的树木,用于颜色指大红色,比绛色浅,比赤色深,古代视为五色中红的正色。“丹”和“朱”一样都可以指朱砂,但“丹”是自然状态存在的丹砂矿,“朱”是由水银人为还原的朱砂,用于颜色都是“借物呈色”。
2.疾、病
(1)《困誓第二十二》:“史鱼病将卒。”.
(2)《终记解第四十》:“(孔子)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
[1][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33.[2]王风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45.
[3]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8.
81
(3)《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曰:‘命也夫!’”
(4)《在厄第二十》:“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
(5)《六本第十五》:“如行则让长,不疾先。”.
有恶疾,孔子
..
从者皆病。”
.
这组词都可以表示“疾病”或“患病”。《说文·疒部》:“疾,病也。”段玉裁注:“析
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就是说较轻的病称之为“疾”,重病才是“病”。
王凤阳认为“从古代典籍的用例来看,这种区别并不明显”[1],但池昌海通过对《史记》
中“疾”和“病”的考察,认为“在秦汉及其以前,‘疾’确有指轻‘病’,而‘病’则指
重‘疾’的区别。因此,‘病’多与‘死’关联,而‘疾’则少。”[2]《孔子家语》中表示
“患病”义的“疾”出现6次,“病”出现5次,但只有1例“病”是与死亡直接相关联的,即例(1)卫国大夫史鱼重病将要去世。因此就《孔子家语》而言,“疾”和“病”在
词义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此外,从字形上看,“病”象卧于床榻缠绵不起,侧重于慢性病。“疾”则不同,象人腋下中箭,所以一般是外伤或传染病等急症。这一点在《孔子家语》中体现的也很明显。如例(2)中“寝病”就是卧床不起,例(3)中冉耕所患的“恶疾”就是指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
因为“病”指长期卧病,所以凡是因疲劳、饥饿而造成的疲惫困顿的状态也叫“病”,如例(4)中孔子和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没有进食,弟子们都十分疲惫无力。但是“疾”有快速、迅疾义,例(5)中“不疾先”就是不与长者抢先,这是“病”所没有的。
(五)情态不同
1.哭、泣、号
(1)《颜回第十八》:“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
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
.
(2)《本命解第二十六》:“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
也。”
(3)《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
[1]王风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7.
[2]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5.
82
这组词都有“哭泣”义,但情态不同。《说文·水部》:“泣,无声出涕曰泣。”段玉裁
注:“‘哭’下曰:‘哀声也。’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此哭、泣之别也。”就
是说“泣”是有泪无声或声音很小,而落泪并出声叫“哭”。如例(1)中颜回根据哭泣的人的声音十分哀伤,推断出此人可能有离别之痛;而“号”原指大声呼叫,用于哭表示边
哭边高声呼叫、诉说,更为悲痛。
2.越、过、逾
(1)《致思第八》:“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
沟池不越。”
.
(2)《致思第八》:“吾昔之郑,过乎陈之野。”.
(3)《好生第十》:“遂独与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
这组词都有经过、越过的意思,但是行为的结果不同。“逾”是翻过、跨过实际的障
碍,如“山岭”“墙垣”等,重在行为的过程;“越”则重在行为的结果,所以有时候也可以是假设的结果。如例(1)中的“城郭不修,沟池不越”就是“明王之治”的一种理想
状态。而“过”一般指途经,无特殊动作标志。
(六)手段不同
1.渡、济、涉
(1)《致思第八》:“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
(2)《困誓第二十二》:“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
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
(3)《正论解第四十一》:“子产以所乘之舆济冬涉者,是爱无教也。”.
这组词都表示“渡水”义,但所用到的工具不同。
“渡”泛指过河;“涉”则是特指“徒步过河”。例(2)中子产用自己的车子帮助冬天徒步过河的民众,正是因为没有工具不便。“济”则需要依赖舟楫,同“涉”一样,后来都被表义更加宽泛的“渡”替代。但是,“济”由“以舟渡人”义还引申出了“救助”“调剂”义,这是“渡”和“涉”所不具备的。《正论解第四十一》:“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这里就是说政策的施行要宽柔与严厉相互调剂,国家政治才会平稳和谐。
83
2.欺、诬
(1)《始诛第二》:“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
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
.
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2)《颜回第十八》:“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
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
这组词都有“欺骗、蒙骗”的意思,但实现的手段不同。
“欺”,《说文·言部》:“欺,诈也。”是用语言或行动蒙蔽对方。如例(1)中孔子之前告诉季孙氏治国要以孝道为先,而他在任职大司寇时,却赦免了一对互相争讼的父子。这已经是行为上的前后不一;“诬”,《说文·言部》:“诬,加也。”就是把编造的谎言强加于人,无中生有,侧重于言语上的欺骗、中伤。如例(2)中颜回预测东野毕的马会逃逸,
但东野毕御马的技艺一向很精湛而且这件事并没有发生,所以鲁定公认为他是在诬陷人。
(七)语源不同
1.疆、境
(1)《相鲁第一》:“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2)《好生第十》:“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疆”和“竟”都有“边境”义,但二者语源不同。“疆”,初文为“畺”,《说文·畕部》:“畺,界也。从畕,三,其界画也。”本义是象田界,后引申为边界;“境”,本作“竟”。《说文·音部》:“竟,乐曲尽为竟。”由乐曲终结引申为区域尽头,边境。《孔子家语》中“疆”有2例,“境”有10例,但“疆”还有意动用法,如《辩乐解第三十五》:“四成而
南国是疆。”“境”只作宾语。
2.官、吏
(1)《辩政第十四》:“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
(2)《执辔第二十五》:“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
二词都有“官吏”义,但语源不同。“官”,本义为官府,与“馆”同源。杨树达认为:“官字从宀,凡从宀之字皆以屋室为义。官字下从Ć,盖象周庐列舍之形,谓臣吏所居,
84
后乃引申为官职之称。”[1]即“官”由官府义引申为官职,再引申为有某种官职的人。“吏”,
《说文·一部》:“吏,治人者也。”本义就是官吏。《孔子家语》中“官”有14例,“吏”有9例。但“官”除去“官吏”义外,还有“官职”“授予官职”“官府”“取法”等多个义项,就词义而言,比“吏”丰富得多。
3.年、岁、载
(1)《六本第十五》:“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是以千岁而益.
盛,迄今而逾彰。”
(2)《五帝德第二十三》:“(舜)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载,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
而葬焉。”
这组词都表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但来源不同。“岁”,《说文·木部》:“岁,木星也。”木星绕太阳旋转,大约十二年一周天,所以古代也用岁星的公转周期来记年。古人把天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把岁星在天区移动一次称为“一岁”;年,《说文·禾部》:“年,谷孰也。”黄河流域谷物一年一熟,因此把庄稼成熟一次的时间叫做“一年”;“载”,本义是乘坐,后被借作“开始”义。一年过后,万物重新萌发生长,开始新的一年,因此“载”有“一年”义。《孔子家语》中“载”出现3次,“岁”出现4次,“年”出现了47次,说明就表示时间单位这个概念上,“年”已经占绝对优势。
二、语法层面
1.谓、曰
(1)《正论解第四十一》:“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
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谓”和“曰”在言说义上是一致的。但“谓”有特定的对象,而且与引语之间隔着要诉说对象,如“谓子太叔曰”。“曰”则是一般的“说”,与引语直接相连。《孔子家语》中“谓”出现60例,“曰”出现1212例。一方面是对话体的文本性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曰”在使用上更为灵活。
此外,“谓”还有“认为”义,这也是“曰”所不具备的。如《致思第八》:“鲁有俭
[1]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29.
85
啬者,瓦鬲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进孔子。”“自谓其美”就是“自己
认为很美味”。
2.如、之、适、往、造、赴
(1)《五仪解第七》:“君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几筵,其器皆存,.
而不睹其人。”
(2)《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子退朝而之火所。”.
(3)《观周第十一》:“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
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
(4)《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
(5)《六本第十五》:“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
(6)《三恕第九》:“(水)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
(7)《执辔第二十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长道、可
赴急疾。”
.
这组词都有“去、到”的意义。但在句法功能和搭配对象上都有所不同。
在句法功能上,“往”只表示趋向,一般不带宾语,其余词则都有明确的目的地,能带宾语,像“如右”就是“登上右边的台阶”,“之火所”是“到达发生火灾的地方”。拿典型的“适”和“往”来说,《左传》中“适”有72例,有71例都带宾语,仅1例未带宾语,《昭公十五年》:“民知所适。”用在所字结构中,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往”有96例,全部不带宾语。《孔子家语》中“适”有20例,都带有处所名词宾语,如例(3)例(4)中的“适鲁”“适季氏”。“往”有33例,只有一例带宾语,《屈节解第三十七》:“‘今吾(孔子)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往,又弗许。子石请往,又弗许。”虽然“请往齐”中“往”带有宾语“齐”,但这可以理解为上下文中为避免混淆而不得不陈述的对象,后面的两个“往”都没有带宾语。
说明这对同义词在发展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搭配对象上,比较特殊的是“造”和“赴”。“造”的对象一般是地位、身份尊贵的
人,如例(5)中齐景公去造访孔子;“赴”,《说文·走部》:“赴,趋也。”“趋”是小跑的意思,用“趋”来释“赴”是因为“赴”的对象一般都是紧迫、凶险的事情。如例(6)“赴
86
百仞之溪”是指“流赴百仞高的溪谷”,例(7)“赴急疾”是指“急速地奔驰”。正因为“赴”有“紧迫、凶险”义,引申之,急走报丧也叫“赴”,后作“讣”。《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鲁昭公夫人吴孟子卒,不赴于诸侯。”“不赴于诸侯”就是“没有向诸侯报丧”。
三、语用层面
1.养、畜
(1)《致思第八》:“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
(2)《屈节解第三十七》:“越王今苦身养士,有报吴之心。”.
(3)《儒行解第五》:“(儒者)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
(4)《刑政第三十一》:“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屏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与政,.
弗欲生之也。”
“养”和“畜”在“供养人”这个意义上相同,但“养”是中性词,既可以对上,如例(1)中供养父母。也可以对下,如例(2)中蓄养士人;“畜”则只能用于上对下,它的对象都是地位卑下的人,是养来供自己役使的,如例(3)中君王蓄养儒生。“畜”有时还带有一种厌恶色彩,如例(4)中,公家不畜养受刑之人,并且杜绝其参政的可能性,是因为极其厌恶。
2.杀、弑、诛
(1)《始诛第二》:“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
(2)《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
史书‘赵盾弑君’。”
.
(3)《始诛第二》:“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
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
.
(4)夏桀、昆吾自满而无极,亢意而不节,斩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
这组词都有“致人于死”的意义,但褒贬色彩各有不同。
“杀”是中性词,不带褒贬色彩。可以用于上杀下,也可以用于下杀上。如例(1)
中在上位者杀其臣下,例(2)中赵穿杀晋灵公。
“弑”和“诛”都带有谴责意味。“弑”专指下杀上,如子杀父或臣杀君等违逆人伦
87
之举。《说文·杀部》:“弑,臣杀君也。”段玉裁注:“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例(2)中叙述赵穿杀害其君主一事用“杀”,而史官记载其事用“弑”,体现得十分明显。“诛”的对象一般都是有罪当杀的人,所以除去谴责之外,还带有正义的色彩意味。如例(3)和例(4)中“诛”的对象分别是为大恶者和夏桀、昆吾这种暴君,用“不免”和“如
诛匹夫”这种字眼表示了诛杀的合理合法性。
3.佐、佑、相、辅、赞、助
(1)《屈节解第三十七》:“王诚能发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
尊其礼,则其伐齐必矣。”
(2)《弟子行第十二》:“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
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
.
(3)《本姓解第三十九》:“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
(4)《正论解第四十一》:“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
(5)《五帝德第二十三》:“(禹)任皋繇、伯益,以赞其治,兴六师以征不序,四极.
之民,莫敢不服。”
(6)《屈节解第三十七》:“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
这组词都有“帮助义”,但词义色彩各有不同。
“佐”和“佑”分别是从“左”“右”分化来的,《说文·左部》:“左,手相左助也。”“左”的本义就是“从旁协助”,“右”亦同。“佐”和“佑”虽然都可以表示助人,但“佑”还可以特指神灵的庇护帮助,如《在厄第二十》:“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就
是指先祖开导佑助自己。
“相”,作为名词可以指“扶引盲人的人”,它的“帮助”义与扶持、引导盲人有关,因此多指在高位者对能力不成熟的人的指导,如例(3)中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作为成王的叔叔,是以长辈的身份帮助其执政的。“辅”,本义为绑在车轮外用以夹毂的两条直木,作用是增强轮辐的载重力。由此引申出“辅助”义,也常与“相”连用。“辅”与“相”一样,都侧重抽象的帮助如出谋划策,而不是体力帮助,因此常常用于政治层面,
如例(4)中士人辅佐君王。
“赞”,《说文·贝部》:“赞,见也。”徐锴系传:“进见以贝为礼也。”即拿了财物谒
88
见。作名词指拿了财礼引进的人,引进即是帮助,故有“帮助”义。《孔子家语》中此义
体现得不够明显。南朝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1]“建塔”“起房”都需
要大量资金,所以“赞”的“帮助义”倾向于富贵者的金钱援助。
“助”,《说文·力部》:“助,左也。”与上述词不同的是,“助”是一个中性词,没有明显的侧重点,既可以用于积极的行为,如例(6)中孔子帮友人原壤整治棺材,也可用于消极的行为,如成语“助纣为虐”。
《孔子家语》中这类词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其中“辅”出现7例,“相”3例,“佐”3例,“佑”2例,“助”1例。因为词汇整体上涉及到的以政治居多,所以“辅”“相”“佐”出现的频率更高。《史记》中“辅”出现95例,“相”9例,“佐”93例,“佑”1例,“助”87例。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辅”的生命力一直都很强,“佑”因为含有强烈的“神灵庇佑”意味词义一直没有泛化,而“助”正因为词义中性,发展速度大大提升,已经可以和“辅”相并列。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帮助”义的词“帮”在近代汉语时期才产生,《孔子家语》中无一用例。
第三节《孔子家语》同义词的特点
语言词汇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而且表现在质量的改进上。要使语言更好
地实现表情达意的功能,就要求词汇具有意义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表现力,能够准确地表
达各种细致的思想感情。这些要求就是导致同义词产生的原因。同义词的存在乃是语言的
丰富性和精密性的标志之一。[2]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探讨同义词的特点。
一、增强表义的明确性
1.饥、饿
(1)《王言解第三》:“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
(2)《致思第八》:“(子路)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
[1][南朝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179.
[2]张永言.词汇学简论训诂学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96.
89
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
.
这组词都有“饥饿”义,但词义程度不同。“饥”指食而不饱,“饿”指无食可用,濒临死亡。例(1)中“饥”和“渴”对举,只表示一种轻微缺少的状态。例(2)中“匮”
有“极度缺乏”义,“匮饿”就是因为缺粮而极度饥饿,与“饿”是不同的。
2.初、始
(1)《问礼第六》:“夫礼初也,始于饮食。”..
这组词都有“起初,开始”义,但指称视角不同。“初”侧重于追溯既定的现象或行为事实,“礼初”就是“礼之初”,是把现在的礼仪制度与“礼”产生之初的种种规定作对
比;“始”则强调行为的开始,所以说礼仪制度最初产生于饮食活动中。
3.忧、患
(1)《弟子行第十二》:“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
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
.
(2)《困誓第二十二》:“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
(3)《礼运第三十二》:“国有患,君死社稷为之义,大夫死宗庙为之变。”.
“忧”和“患”都有“忧虑、担心”之义。但“忧”一般表示个人内心的情绪,常与乐、惧、悲等同类的词并举;“患”则是指外部的祸患,如例(2)的“患”指“坠亡的危险”;例(3)的“患”指“战患”。
二、避免重复、增强韵律
1.量、节、度、限
(1)《六本第十五》:“孔子曰:‘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
度则逸,从欲则败……故君子不急断,不急制,使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积
...
有数,车器有限,所以防乱之原也。’”
.
“量”“节”“度”“限”都表示“限度”。“度”和“量”最初分别指测量长度和体积,后用作计量的工具和单位。这些引申义都与标准有关,所以可以指法度、限度;“节”本义为“竹节”,因为竹节的分段有一定的规律,引申之,指法度、限度;“限”指“门槛”,门槛是区别室内外的分界,所以引申为界限、限度。这些词的来源不同,修饰的对象也不
90
尽相同,但都有约束的意味。孔子认为中人(普通人)没有自我节制的能力,财富有余就奢侈浪费,不足就节俭。而君子则不同,饮食、居处、礼仪都有限度,谨慎小心,用以防
备祸患。
2.隐、微;暗、忽
(1)《五帝德第二十三》:“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
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
....
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
“隐”和“微”本义都是“隐匿、隐藏”,用作形容词都表示隐隐约约、不可捉摸。“暗”和“忽”亦同,都是恍惚不明貌。这里用来形容上古时期黄帝的传说微远渺茫,难以追溯。
3.律、度;纪、纲
(1)《五帝德第二十三》:“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也,曰
夏后……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为纪为纲。其功为百神之主,其惠为民父母。’”
....
“律”本是古代矫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度来确认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与“度”相同,因为与标准有关引申指法度;“纪”本指“丝缕的头绪”,引申为事物的头绪、开端。“纲”是提网的总绳,引申为事物的总要。二者均可指国家法度。这里指禹作为一代明君勤勉不倦、以身作则,他说的话能
成为规章,他做的事能成为准则,为民树立典范。
4.社稷、宗庙
(1)《礼运第三十二》:“国有患,君死社稷为之义,大夫死宗庙为之变。”....
“社稷”是帝王、诸侯所祭是土神和谷神,“宗庙”是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古代封地建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社稷”和立“宗庙”,“社稷”用以证明土地的所有权,“宗庙”用来表示继承权。引申之,都可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孔子家语》中这种节奏韵律整齐、语句骈偶成对的表达形式还有许多,同义词的连用、对举不但可以全面准确地阐述事实道理,而且这种连续相类的排比句式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1
三、体现作者的主观态度
1.杀、弑
(1)《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
史书‘赵盾弑君’。盾曰:‘不然。’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
.
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杀”和“弑”的区别上文已经提及,“杀”的对象没有特定的范围,而“弑”的对
象一般是君王、父亲,这是从词义的区别特征来看。而从行文的手法角度看,“杀”和“弑”
还有自述与他述的区别。自述就是作者叙述该行为,他述一般是引用其他史书类文献,是非本人对这种行为的描述。
例中孔子浏览晋国的史书《晋志》,上面记载晋灵公昏庸无道,卿士赵盾劝说无果反而遭到灵公的追杀。而后赵盾的堂弟赵穿杀了灵公,逃亡途中的赵盾听说后又返回,拥立成公为主。太史董狐因为赵盾身为正卿大夫逃亡没有越过国境,返回后又囿于亲情不惩罚凶手赵穿而在史书上记载“赵盾弑君”。但《孔子家语》中陈述此事为“赵穿杀灵公”,因为孔子认董狐作为史官依据礼法直言不讳固然有理,但赵宣子本质上是一个合格的臣子,只是因为史官循于礼法而蒙受恶名,并且发出“受恶,惜也,越境乃免”的感慨。这说明在孔子的政治观念中,君王不行仁政且不听劝谏,臣子抛弃他是理所应当的。因此虽然是两个词语不同的选择和运用,但既能科学地述实,又能隐晦地表明自己的实际态度,于细微处别高下。
四、反映等级伦理文化
1.拜、见、朝、谒
(1)《在厄第二十》:“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
(2)《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有
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
(3)《相鲁第一》:“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
92
见。”
.
(4)《致思第八》:“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孔子。”.
(5)《贤君第十三》:“孔子见宋君。”.
(6)《辩物第十六》:“邾隐公朝于鲁,子贡观焉。”.
(7)《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卫。卫侯请复之,载其
宝以朝。”
.
(8)《冠颂第三十三》:“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示有君也。”.
(9)《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适季孙,季孙之宰谒曰:‘君使求假于马,将与之乎?’”
.
这组词在“相见”义上相同,但相见双方在身份地位上有区别。
“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最常见的礼节,行礼时双膝跪地,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后引申为“以礼会见、拜访”。例(1)中是楚昭王聘孔子为卿士,孔子去行拜谢之礼。例(2)是孔子对为子路吊丧的人行礼。“见”,《说文》:“见,视也。”视就是看,因为没有任何修饰限制的成分,所以“见”的对象最为广泛。既可指诸侯之间会面,如例(3);也
可以指学生拜见老师,如例(4);还可以指臣子求见君主,如例(5)。
“朝”,《榖梁传·桓公九年》:“诸侯相见曰朝。”如例(6)中邾国国君朝见鲁君。后专指地位卑下的人朝见尊者,如臣子朝见国君,或国君朝见先祖。例(7)中南宫敬叔朝见鲁定公,例(8)中周成王在加冠后国君朝见先祖,都是用“朝”。“谒”,《释名·释书契》:“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就是在木札上写明身份以及禀白之事以求接见。所以“谒”一般都是下级向上级请示,如例(9)中季孙氏的家臣向季孙传达国君想要借马的信息。
五、揭示社会历史发展
1.冢宰、大宰、相
(1)《执辔第二十五》:“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
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
(2)《冠颂第三十三》:“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
(3)《屈节解第三十七》:“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内
93
变,申胥以谏死,大宰嚭用事,此则报吴之时也。”
..
(4)《弟子行第十二》:“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
之相也。”
.
这组词均指辅佐帝王的大臣,但出现的时代不同。因此虽然从理性意义上看完全相等,但所附属的文化属性是有区别的。《孔子家语》中这类词语的使用,揭示了词汇在历史进
程中的社会文化价值。
“冢宰”为周代的官名,而且从例(1)中看出为六卿之首。《孔子家语》中“冢宰”出现5例,其中3处指周公,如例(2);“大宰”即“太宰”,相传殷置太宰,周时称“冢
宰”,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孔子家语》中“大宰”出现2例,均指吴国大臣伯嚭;
“相”的源于动词义“辅助”,据池昌海分析,“相”固定为官职这一过程可能在三代时期
已出现,至战国时普遍用于诸侯各国,到秦汉时已为天子所建官职。[1]《孔子家语》中“相”
有2例,泛指帝王的辅佐者的意味更强一些,与后世的“宰相”之“相”还有所不同。
小结
根据以上对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及特点的研究,我们发现《孔子家语》的同义词主要有如下特点:
1.同义词区别特征有所侧重
通过对《孔子家语》同义词区别特征的辨析,我们发现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在语义、语法、语用上的表现各有侧重。其中在语义层面上的差别最大,其次是语用层面,最后是语
法层面。这与同义词自身的特点分不开,因为“我们研究同义词,实际上是对意义相同的
聚合类词语的意义与其所指称对象之间关系同异的分析。而词汇意义是各类区别特征的最
重要方面。”[2]因此体现在区别特征的侧重点上,代表了词汇意义的语义层面自然差异最大,
而语用层面,虽然是附属于词汇意义的色彩义和限定义,但从深层上看,仍然表示着区别性的各种意义特点。如情感色彩可以表达主观态度、情感;形象色彩体现出词语所含有的事物或行为的形象意识;语体色彩则揭示了不同身份、场合之间的表达要求等等。至于语
法层面,同义词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组合能力和语法属性的聚合,所以差别一般不大。
[1]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3.
[2]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7.
94
2.同义词的特点显著
《孔子家语》中同义词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语言特色上的,如增强表义的明确性,避免重复、增强韵律。另一种是文化底蕴上的,如体现作者的主观态度、反映阶级伦理文化以及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相较于前者,后者这种隐性的价值更能使我们窥见那个时代词汇面貌下的社会生活。
95
第四章《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
第一节《孔子家语》反义词的判定方法
一、反义词的概念
关于反义词的概念,学界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孙常叙
指出:“彼此涵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是反义词。”[1]这是笼统地从词的角度强调意义的相反或
相对。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词义系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许多学者进行了更进一
步的补充。例如张双棣认为:“首先,反义词是一种词义聚合,因此它也是以义位为单位,
不是以词为单位的,只要有某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就可以形成一对反义词。”[2]蒋绍愚也
指出:“‘反义词’也是就一个词的某一义位和另一词(或另一些词)的某一义位相反而言
的。所以,一个词有几个义位,就可以有几对反义词。”[3]因此,我们可以说,反义词就是
在某一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语义聚合,义位相反或相对的一组同级词汇单位——词与词、固定短语与固定短语都可以构成反义聚合。
二、反义词的判定方法
由于专书的词汇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研究《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时,既要参
考学界传统的判定方法,也要结合自身的语境。主要有以下几种判定方法:
(一)利用对文和连文
“反义词的并用或连用有时候是一种修辞手段,用来突出事物或现象的对比或矛盾,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4]因此在对文和连文语境中判定反义词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例如:
(1)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
亡。(《六本第十五》)
.
[1]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257.
[2]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06.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5.
[4]张永言.词汇学简论训诂学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04.
96
“谔谔”指臣子“直言争辩貌”,“唯唯”指臣子“恭敬应答之貌”;“昌”指“兴盛”,“亡”指“灭亡”。这里通过两种行为表现不同大臣的所导致的结果的对比,表现出直言
进谏对君主为政的重要性。
(2)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
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长”和“幼”“强”和“弱”“男”和“女”分别为一对反义词,并举以示孔子治下的百姓各司其职、各有所安。反义连文也是一种常见的构词方法,如“是非”“存亡”,主
要表示抽象的概念。
(二)否定式结构
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否定形式意义相同或相近,一般也可判定
为反义词。例如:
(1)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而不受。(《六本第十五》)..
“辞”与“不受”意义相近,均为“推辞,不接受”之义,因此“辞”与“受”是一
对反义词。
(三)参照其他注释
古今对《孔子家语》的注释,例如王肃为《孔子家语》所做的注释,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此外,一些大型的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以及一些专书研究词典
如《诗经词典》《吕氏春秋词典》等都是重要的佐证。
当然,在判定《孔子家语》里的反义词时,我们不是孤立的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
具体语境综合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义词的各个义位原则上都可以有与自己相反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统计时以义位为单位。但是,如果一个词在多个义位上和另外一个词构成平行反义关系,我们仍旧处理为一对反义词。如“近/远”,在《孔子家语》中有两个义位构成反义关系:近处/远处、近处的人和事/远处的人和事,但我们只处理为一对反义词。一个词分别与一组同义词构成反义关系,我们将分别统计。如“得”分别与“失”“丧”“亡”“遗”构成反义关系,则计为四组。一个词及其假借字或古今字或异体字分别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时,因为意义已经不同,所以计为两组。
97
第二节《孔子家语》反义词分类描写
一、《孔子家语》反义词的音节分类
从音节构成来看,《孔子家语》反义词的分布有三种情况:单音节反义词,共215对;双音节反义词,共55对;单音节对多音节反义词,共17对。具体如下(按音序排列):
(一)单音节反义词
A爱/患B本/末
C长/短
除/加存/亡
D大/小
得/丧动/静
E恶/好F丰/杀
附/赦
G旰/暮
鬼/神
H寒/暑
J奇/偶
教/学近/远
K宽/猛L劳/逸
利/侵
M满/虚
98
爱/恶本/支侈/俭辞/受
大/细得/亡多/寡
夫/妇覆/载刚/柔贵/贱好/恶加/降今/古君/臣
劳/佚流/蕴慢/谨
闭/兴赤/黑雌/雄
弟/长得/遗
福/祸富/贫高/卑过/改厚/薄稼/穑今/昔君/民
乐/悲
美/丑
彼/此贬/彰
初/后出/取
从/违数/疏
得/失得/舍
適/庶东/西
父/母父/子反(返)/来寡/众攻/守
缓/急
俭/奢骄/替
进/退举/退
乐/忧利/害
美/恶美/过
存/毁
徳/怨
冬/夏
俯/仰
广/狭
降/上
举/息
立/废
没/现
名/实
N南/北
女/子
P牝/牡
Q妻/子
前/后轻/重
取/与
R人/鬼
任/黜
S山/河
赏/诛盛/薄室/夫
水/旱
T天/地
W亡/活
恶/欲
X喜/怒
兴/废
Y言/行
盈/缺
远/迩
Z朝/暮
治/乱
尊/贱
明/暗男/女
平/乱欺/实强/弊清/浊去/就人/臣日/月善/非上/民施/敛手/足水/火同/异亡/返
瑕/瑜兴/寐依/离勇/怯
朝/夕智/愚
尊/卑
殁/立难/易
起/杀强/弱穷/达去/留人/己入/出善/过上/下实/虚守/征送/迎推/违往/返
先/退兴/舍以/诺用/贬
张/弛中/外
左/右
内/外
起/退亲/疏囚/免去/用人/身
善/恶少/多实/诈授/替夙/夜
往/来
先/后兄/弟裔/夏用/远
长/幼忠/谀
能/否
弃/取亲/怨屈/伸决/益人/我
善/否升/降始/终受/与素/偏
畏/骄
献/赐
夷/华有/无
长/少昼/夜
匿/扬
弃/献
亲/离
取/归
人/自
赏/罚
生/死
是/非
损/益
文/武
香/臭
阴/阳
有/穷
直/曲
主/臣
99
(二)双音节反义词
A安存/危亡B暴厉/温和C辞让/争夺D大雀/黄口E谔谔/唯唯F富贵/贫贱G公室/私家H好生/恶杀J爵禄/刑罚K侃侃/切切M蛮夷/诸夏N男子/妇人P匹夫/匹妇R仁恕/严暴S生事/死事T天神/人鬼W往者/来者X贤民/暴民Y养生/送死
Z质明/宴朝
正道/隐道
布衣/天子朝廷/私家
恶道/善道奉法/枉法
君子/小人
男子/女子贫贱/富贵人主/人臣生育/杀伐天子/诸侯微辩/面数贤良/不肖有道/无道终身/一日
长者/小者
(三)单音节对多音节反义词
B宾/主人
G过/不及
J峻/陵迟
K可/不可
100
今世/后世
佞臣/忠士
圣人/愚者同姓/异姓文备/武备亵慢/矜庄有益/无益子孙/父祖忠臣/谀臣
君/夫人
奸色/正色
顺命/衡命退懦/纯猛文事/武事形体/魂气有余/不足尊严/卑贱
君/庶人
无辜/罪人
陨获/充诎
阼阶/宾阶
L烈/濡弱S善/不善X贤/不贤Y悦/忿然Z子/父母
乱/安燕
贤/不肖贤/小人
表4-1:《孔子家语》反义词按音节分类情况表
音节类型 单音节 双音节 单音节对多音节
反义词对数 215 55 17
所占比例 75% 19.2% 5.8%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主要以单音节反义词为主,占全部比
重的75%,双音节反义词次之,占19.2%,单音节对多音节反义词最少,仅占5.8%。这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特点相对应,即以单音节反义词为主、多音节反义词只占少数。
二、《孔子家语》反义词的词性分类
这一节我们按照词性对《孔子家语》里的反义词进行分类,其中名词113对,动词100
对,形容词68对,代词6对。具体统计情况如下:
(一)名词
本/末恶/好贵/贱君/民南/北日/月始/终夙/夜裔/夏朝/夕
本/支夫/妇寒/暑利/害男/女人/鬼是/非天/地夷/华中/外
初/后福/祸奇/偶美/恶内/外山/河室/夫文/武阴/阳忠/谀
徳/怨父/母今/古美/过妻/子善/非手/足瑕/瑜长/幼昼/夜
適/庶父/子今/昔名/实前/后善/过先/后香/臭长/少主/臣
东/西旰/暮近/远能/否亲/怨上/民水/旱兄/弟左/右
冬/夏
鬼/神
君/臣
女/子
决/益
上/下
水/火
言/行
朝/暮
101
宾/主人贤/不肖布衣/天子今世/后世男子/妇人人主/人臣天子/诸侯无辜/罪人终身/一日
忠臣/谀臣
君/百姓贤/小人朝廷/私家奸色/正色男子/女子仁恕/严暴同姓/异姓贤良/不肖子孙/父祖
君/夫人子/父母大雀/黄口爵禄/刑罚佞臣/忠士生事/死事往者/来者贤民/暴民阼阶/宾阶
君/庶人
恶道/善道君子/小人匹夫/匹妇圣人/愚者文备/武备形体/魂气正道/隐道
客/主人
公室/私家
蛮夷/诸夏
贫贱/富贵
天神/人鬼
文事/武事
质明/宴朝
长者/小者
(二)动词
爱/患爱/恶贬/彰闭/兴出/取除/加辞/受
从/违存/毁存/亡得/失得/舍得/丧得/亡
得/遗动/静反(返)/来丰/杀俯/仰附/赦
覆/载富/贫过/改攻/守好/恶加/降稼/穑
降/上教/学进/退举/退举/息立/废利/侵
流/蕴没/现殁/立匿/扬欺/实起/杀起/退
弃/取弃/献强/弊轻/重亲/离穷/达囚/免
屈/伸献/赐先/后取/归取/与去/就去/留
去/用任/黜入/出赏/罚赏/诛善/否施/敛
实/诈升/降生/死守/征授/替受/与送/迎
损/益推/违亡/活亡/返往/返往/来畏/骄
恶/欲喜/怒先/退先/后兴/废兴/寐兴/舍
依/离以/诺用/贬用/远有/无直/曲忠/谀
尊/贱
过/不及过/不至可/不可
生育/杀伐辞让/争夺奉法/枉法顺命/衡命微辩/面数
102
养生/送死好生/恶杀
(三)形容词
长/短侈/俭赤/黑雌/雄数/疏大/小大/细
弟/长多/寡富/贫刚/柔高/卑寡/众广/狭
贵/贱厚/薄缓/急宽/猛俭/奢骄/替劳/逸
劳/佚乐/悲乐/忧满/虚慢/谨美/丑明/暗
难/易牝/牡平/乱前/后强/弱亲/疏轻/重
清/浊善/恶少/多盛/薄实/虚素/偏同/异
盈/缺勇/怯有/穷远/迩治/乱智/愚尊/卑
张/弛
峻/陵迟烈/濡弱乱/安燕善/不善贤/不贤
悦/忿然
安存/危亡暴厉/温和谔谔/唯唯富贵/贫贱侃侃/切切
退懦/纯猛亵慢/矜庄有道/无道有益/无益有余/不足
陨获/充诎尊严/卑贱
(四)代词
彼/此人/臣人/己人/身人/我人/自
表4-2:《孔子家语》反义词按词性分类情况表
词类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代词
反义词对数 113 100 68 6
所占比例 39.4% 34.8% 23.7% 2.1%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孔子家语》反义词中名词占比重最大,动词和形容词次之,代词最少,但整体上名词和动词差别不大。
第三节《孔子家语》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我们按照义位对应关系,把《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分成四类进行辨析: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双边多项对立反义词,多边单项对立反义词和多边多项对立反义词。具体情况
103
如下:
一、双边单项对立
双边单项对立,指的反义双方(双边)在某一个义位(单项)上相反或相对,构成反义关系。有些多义词可以在多个义位上与其他词构成反义关系,但在《孔子家语》中只出现过一次义位上的对立,也视为双边单项对立。《孔子家语》共有175对反义词属于双边单项对立关系,举例如下:
(一)单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1.香/臭
指气味芬芳或秽恶难闻。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六本第十五》)
.
2.卑/高
指从下向上距离小或大。
邾隐公朝于鲁,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辩物第十
..
六》)
3.以/诺
指不许、不同意或许诺。
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仕鲁为大夫也。(《七
..
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二)双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1.陨获/充诎
指丧失志气的样子或得意忘形的样子。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儒
....
行解第五)
(三)单音节对双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1.及/却步
104
指赶上或后退。
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儒行解第五)
...
2.烈/濡弱
指猛烈或柔弱。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正论
...
解第四十一》)
二、双边多项对立
双边多项对立,指的是反义双方(双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多项)义位上形成反义关系,这一般是词义同步引申的结果。《孔子家语》共有21对双边多项对立反义词。如:
1.阴/阳
指日光照得见的一面和不见阳光的地方。
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执辔第二十五》)
..
指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
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本命解第二十六》)
..
2.好/恶
指美貌或丑陋。
乃选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饰而舞容玑,及文马四十驷,以遗鲁君。(《子路初见第十
.
九》)
(高柴)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
指喜爱或讨厌。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
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王言解第三》)
.
三、多边单项对立
“所谓‘多边’是指一对二、一对三的关系”[1],多边单项对立指一个词与两个或两
[1]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89.
105
个以上的词(多边),在某一个义位(单项)上形成反义对立关系。与这个词形成反义关系的这些词之间有两种关系,即同义关系和非同义关系。《孔子家语》里共有43对多边单
项对立反义词。
(一)同义关系的多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1.夫/妇/室
夫/妇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
(《礼运第三十二》)
夫/室
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本命解第二十六》)
..
“夫”指“丈夫”,“妇”和“室”都指“妻子”。
(二)非同义关系的多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1.鬼/神、人
鬼/神
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合鬼与神而享之,教之至也。(《哀
..
公问政第十七》)
鬼/人
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盟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也?”
..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鬼”指“人死后的魂灵归地的那部分”,“神”指“人死后的魂灵归天的部分”,“人”指“人类”。《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孔颖达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古人认为魂是阳气,它附于人体,则人活;离身而去,则人亡。魄是阴神,是能够离开身体而存在的一种精神。
四、多边多项对立
多边多项对立,指一个词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多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位(多项)上,形成反义对立关系。《孔子家语》中共有26组多边多项对立反义词。
106
1.存/亡;存/毁
存/亡:指存在或灭亡。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哀公问政第十七》)
..
存/毁:指保全或毁灭。
今桓、僖之亲尽矣,又功德不足以存其庙,而鲁不毁,是以天灾加之。(《辩物第十六》)
..
2.降/上;降/加
降/上:指从高处往下走或由低处到高处。
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问礼第六》)
..
降/加:指减损或增加。
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请无瘠色,无挥涕,无拊膺,无哀容,无加服,有降服,从
..
礼而静,是昭吾子也。(《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第四节《孔子家语》反义词词义分析
一、从词义引申看反义词词义构成
(一)本义与本义构成反义词
1.喜/怒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
..
也。(《弟子行第十二》)
“喜”,《说文·喜部》:“喜,乐也。”即“快乐”。“怒”,《说文·心部》:“怒,恚也。”
即“生气、愤怒”。二者词义相反。
2.昼/夜
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执辔第二十五》)
..
“昼”,《说文·昼部》:“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指“白天,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时间。”“夜”,《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也。”指“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二者词义相反。
107
(二)本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1.奇/偶
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本命解第二十六》)
..
“奇”,《说文·可部》:“奇,一曰不耦。”指“独一,单数”。“偶”,《说文·人部》:“偶,桐人也。”本义是泥塑或木雕的人像。后引申指“双,双数”,与“奇”相对。
2.丰/杀
夫礼之不同,不丰不杀,所以持情而合危也。(《礼运第三十二》)
..
“杀”,《广雅·释诂二》:“杀,减也。”即“减省,裁削”之义。“丰”,《说文·豆部》:“丰,豆之丰满者也。”即“豆器所盛丰满。”后引申指“增大、扩大”,与“杀”构成一对反义词。
(三)引申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1.本/末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入官第二十一》)
..
“本”,《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即“草木的根”。“末”,《说文·木部》:“末,木上曰末。”即“树梢”。引申之,这里指事物的根本或末节。二者本义相反,词义随着发展同步引申,引申义也构成一对反义词。
2.室/夫
而礼,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本命解第二十六》)
..
“室”,《说文·宀部》:“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至也。”本义指“房间,内
室”,后引申指“妻子”。“夫”,《说文·夫部》:“夫,丈夫也。”本义为成年男子的通称,
后引申指“女子的配偶”。二者在“夫与妻”这一概念上构成反义词。
3.贵/贱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问玉第三十六》)
..
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之下者,是从上雪下。
..
(《子路初见第十九》)
“贵”,《说文·贝部》:“贵,物不贱也。”即“价格高”。“贱”,《说文·贝部》:“贱,贾少也。”即“价格低”。二者在价格高低这一意义上构成反义词。“贵”后来辗转引申为
108
“社会地位高”“敬重、尊重”“地位高的人或物”。“贱”亦同步引申为“地位低下”“使地位低下”“地位低下的人或物”等一系列意义。二者之间一一对应,在不同的义位上分别构成反义词。
二、从文字假借看反义词词义构成
1.劳/佚
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入官第二十一》)
..
“劳”,《说文·力部》:“勤,劳也。”《尔雅·释诂》:“‘劳,动也。’舍人云:‘劳,力极也。’”即“辛勤、劳苦”之义,引申之,指精神状态上的疲劳、劳累。“佚”,《字汇·人部》:“佚,隐遁也。”本义是“弃用、隐遁”。又通“逸”,为“安乐,舒闲”之义,在这个意义上与“劳”互为反义词。这里指选择人才时虽然劳累,但是治理国家时是安逸的。
小结
根据以上对反义词的分类描写,以及反义词的对应关系和词义的研究,我们发现《孔子家语》的反义词主要有如下特点:
1.单音节反义词占绝对优势,双音节反义词大大增加
《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有287组,已经相当丰富,表明了词义系统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单音节反义词215对,占总数的75%;双音节反义词55对,占总数的19.2%;单音节对多音节反义词17对,占总数的5.8%。单音节反义词占据优势的原因是单音词的语义
更为复杂,义项众多,因此可形成的反义关系也相对更多。
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左传》中的双音节反义词占2.4%[1],《吕氏春秋》占6%[2],《晏子春秋》占11.9%[3],与这些文献相比,《孔子家语》双音节反义词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
增加。侧面说明了《孔子家语》的复音词数量不但大大增加,而且义位也更加复杂。许多反义连文,结构已经固定,意义已经抽象化,可以认定为复音词。
[1]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7.
[2]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26.
[3]唐德正.《晏子春秋》词汇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51.
109
2.反义词存在不平衡性
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反义词具有平衡性。但是由于一词多义及同义词的原因,一个词可以有几个反义词或者几个词共有一个反义词。《孔
子家语》中的反义词按义位对应分布如下:
表4-3:《孔子家语》反义词义位对应分布表
义位对应关系 双边单项对立 双边多项对立 多边单项对立 多边多项对立
数量 175 21 43 26
占总数比例 66% 8% 16.2% 9.8%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中反义词的对应关系以双边单项对立为主,多边单项对立次之,双边多项对立和多边多项对立关系差别不大。这说明《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还是以一对一为主,但因为同义词较为丰富,多边单项对立关系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而且由于引申、假借等原因,一个词可以在多个义位上与其他词(义位)构成了一一对应
的聚合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孔子家语》词义系统的复杂性丰富了反义词的聚合。
3.反义词系统还很不稳定
《孔子家语》中的某些反义词还处在过渡阶段。反映在概念上,有的完全相对,有的只是部分对立,有一定的反义倾向,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很强。随着词义系统的发展与调整,这些反义词有的被固定下来,有的则退出了反义义场。
110
第五章《孔子家语》词义研究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大脑受到刺激形成概念,词的音响形象与概念相结合就产生了词义。可以说,词义就是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客观事物以及各种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词义具有客观性,对词义的分析则具有主观性,
分析词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首先,从词所处的语境入手分析词义。在语境中,可以揭示各义项的具体意义,把握词语的修辞义,体察词语的附加义等。其次,在词义聚合中分析词义。词义的类聚集中地反映了词义的相同、相近、相关、相反和相因。在聚合状态下观察,可以更好地把握词义。由于词义的存在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所以系统认识、整体把握,可以避免孤立地、零散地研究词义的弊端。最后,我们也可以从词义的内部入手,对其进行义素分析。义素分析是一种聚合分析,义素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不同的义位的对比,找出它们包含的义素的方法,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对比原则在语义研究中的运用。分析义素就从原来对词义的外部的间接、笼统的认识,深入到了词义内部的构成,对词义进行直接的、细微的分析。以上词义分析的方法,在下文和以后各章都会加以运用。只是根据分析的对象、角度、目的的不同,各种方法的具体使用会各有侧重。
第一节《孔子家语》正文中的词义解释
《孔子家语》正文中有不少语言片段对某一个、甚至某一组词的词义进行了具体的解
释和说明。作者借助这些词义解释,阐述了自身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或表达某种是非
褒贬、评价态度。这种解释即是前人所说的正文训诂。阮元在《经籍纂诂·凡例》中说:
“经传本文,即有诂训。”[1]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存在着这种形式的训诂,如:
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甲骨文合集》14294)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形式的训诂就更多了。据张新武的《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
[1][清]阮元主编.经籍纂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111
诂辑录》统计,《周易》、《孝经》、《左传》等31部书中共有1562条。[1]下面就《孔子家语》
正文中有关词义的训释略加探讨。
一、《孔子家语》中正文训释的对象
(一)解释儒家学派的特定政治概念
(1)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王言解第三》)
(2)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王言解第三》)
“七教”和“三至”就是为政者应实施的七种教化、三条法则。孔子认为君王应当修
身立己、以德治国,就能达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明王之治。
(二)解释儒家学派特定的伦理概念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孔子对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本命解第二十六》)
(2)七出者: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本命解第二十六》)
(3)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运第三十二》)
例(1)阐释了“命”与“性”的关系,孔子认为天道决定而赋予人的,称作命。生来而具有的,称作性。即命根源于天,又是性的开始。《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也表达了“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相同之义。例(2)阐释了古代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条款,也侧面说明了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道德约束。如《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一章中就提到了梁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他的朋友商瞿以自己“晚生”的例子劝解其暂时不
要出妻,而后二年果然有了孩子。这也说明儒家的伦理道德并非无商榷的余地。例(3)
[1]周大璞主编;黄孝德,罗邦柱编著.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12.
112
解释了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人情”和“人义”,即“人的七种感情”与“十种应遵循的伦
理道德”。指出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也需要用“礼”去克制,以达到修身治国的目的。
(三)解释政治、礼仪等专门概念
(1)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大婚解第四)
(2)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阳位也,于郊,故谓之郊焉。”(郊问第二十九)
(3)夫礼,生死存亡之体,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
戎,于是乎观之。(《辩物第十六》)
(4)子张进曰:“敢问礼何谓也?”子曰:“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论礼第二十七》)
例(1)说明了人道中“政”的含义,即政治就是要做到“正”,君主做到“正”,百姓从而正之,国家就能得到治理。例(2)阐明了郊祭的得名之由。例(3)例(4)是对“礼”做的阐释,尽管只是表述了有关礼的一些现象以及社会功用,对其意义没有进行高度概括,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本质,礼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
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
(四)解释名物
(1)孔子在陈……时有隼集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馆而问焉。孔子曰:“隼之来远矣,此肃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而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贡楛矢’,以分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辩物第十六》)
(2)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运第三
十二》)
例(1)解释了何为“楛矢”,“楛矢”是一种用楛木做杆的箭,箭镞为石制,箭长一尺八寸。为武王克商时少数民族肃慎氏所贡之物,后来周王赐予长女大姬,作为陪嫁之物来到陈国。溯其渊源,详其脉络,历历在目。例(2)解释了什么是“四灵”,即麟、凤、龟、龙四种瑞兽,以四灵为家畜,就可以使衣食无忧。这种瑞兽在古代也作为天下大治的
113
象征,如《辩物第十六》一章提到叔孙氏的车夫“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孔子去看时感叹道“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并且“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因为麒麟的出现是圣君将现的吉兆,但是当今之世周室倾颓、礼崩乐坏,它出来的并不是时候而且收到了伤害,因此孔子感到伤心。
二、《孔子家语》中训释词义的方法
(一)声训
声训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解释另一个词的训诂方式。
(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哀公问政第十七》)
“仁”“人”同属古音日母、真部,而且“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义”“宜”
同属古音疑母、歌部,“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得当。
(2)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刑政第三十一》)
“侀”通“型”,原指铸造器物的模型,引申为定型、完成的意思。“刑”“侀”“型”均属古音匣母、耕部,“成”属古音禅母、耕部,发音部位相近。因为刑罚一旦施行就无
法更改,所以“刑”就是“成型”“完成”的意思。
(3)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问玉第三十六》)“履”“礼”同属古音来母、脂部。说的话能实行,就是礼。
(二)义训
义训是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的训释方法。
(1)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辩政第十四》)
此段讲子贡将到信阳赴任,临行前孔子嘱咐她说“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不理
解,以为是盗窃之盗。孔子为其解释了“夺”“伐”“暴”“盗”的具体含义,嘱咐他为政
要重用贤良,慎用刑罚。
(2)客曰:“防风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为漆姓,在虞夏商
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瞿氏,今曰大人。”(《辩物第十六》)
此段讲吴国的使臣不明白防风氏守护的是什么,孔子告诉他防风氏是汪芒氏的君主,
114
守护封、嵎二山,虞、夏、商时称之为汪芒氏,周时称为长瞿氏,现在称大人,“今曰大
人”即以今语释古语。
(3)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
之五帝。’”(五帝第二十四)
此段讲季康子询问孔子“五帝”得名之由,孔子转达给他从老聃那里听来的话,指出“五帝”是由“五行”变化孕育而来。五行在不同的季节变化孕育,产生万物,五行之神就是五帝。
第二节《孔子家语》单义词与多义词
《孔子家语》词汇中,有单音词和复音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单音词的词义。下面就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举例分析。
一、单义词
(一)单义名词
单义名词中最多的应该是人名、地名,这些词由于代表特定的含义往往只有一个意义,但因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不作举例说明。当然,单音词中也有一些基本词汇由于处在
词汇中最核心、最稳定的位置,意义往往比较单一。
1.户
“户”指单扇门,共出现7次。《弟子行第十二》:“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2.今
“今”是时间名词,指现在,共出现108次。《正论解第四十一》:昔舅死于虎,吾夫
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疆
“疆”指国界,边界,共出现1次。《辩乐解第三十五》:“且夫《武》,始成而北出,
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国是疆。”
4.福
115
“福”就是幸福,福气,与“祸”相对,共出现8次。《在厄第二十》:“为善者,天
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5.狴
“狴”指牢狱,本义为一种形似虎的神兽,传说能明辨是非,秉公断案,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被装饰在狱门上,后引申指牢狱,出现1次。《始诛第二》:“孔子为
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
6.椁
“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古代棺木有两层,里曰棺,外曰椁。共出现3次。《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敛手足形,旋葬而无椁,称其财,斯谓之礼,贫何伤乎?”
(二)单义动词
1.麾
“麾”就是指挥。《相鲁第一》:“齐侯心怍,麾而避之。”[1]
2.贩
“贩”就是以低价买进,然后加价卖出以获利,出现1次。《相鲁第一》:“初,鲁之
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
3.劫
“劫”即“威胁、威逼”,出现3次。《儒行解第五》:“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
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4.隳
“隳”即“毁坏,废弃”,出现3次。《辩物第十六》:“吴伐越,隳会稽,获巨骨一节,
专车焉。”
5.尚
“尚”就是“尊崇,重视”,出现15次。《五帝第二十四》:“尧以火德王,色尚黄。
舜以土德王,色尚青。”
6.对
“对”就是“回答,应答”,出现104次。《论礼第二十七》:“子贡越席而对曰:“敢
[1]杨朝明释“麾”为“同‘挥’,挥手”,不确。这里讲的是齐侯指使莱人持兵器喧哗、鼓噪,企图威逼鲁定公,被孔子申斥后指挥莱人退下,即“指挥”义。
116
问如何?”
7.奏
“奏”即“演奏”义,出现2次。《辩乐解第三十五》:“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
(三)单义形容词
1.怍
“怍”即“惭愧”,出现1次。《相鲁第一》:齐侯心怍,麾而避之。
2.峻
“峻”就是“高,陡峭”,出现1次。《始诛第二》:“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
3.希
“希”指“少有,罕有”,出现1次。《王言解第三》:“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4.窕
“窕”即“间隙,不充满”,出现1次。《王言解第三》:“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
5.伪
“伪”就是“虚假,不真实”,出现3次。《刑政第三十一》:“行伪而坚,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惑众者,杀。”
当然,在《孔子家语》中是单义的,并不表明这个词在当时就是单义词。因为《孔子家语》作为专书,所记录的历史生活有限,其包含的词汇、词义自然也是有限的,这也是专书研究的局限性。例如“俘”,在《孔子家语》中出现2次,都是名词“在战争中被擒获的人或被缴获的物资”的意思,《相鲁第一》:“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
诸侯也。”但这个词在当时常用作动词,指“用战争手段虏获对方人员”。《左传·成公十
三年》:“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
杨伯峻注:“俘,掠取人民以为俘虏。”[1]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863.
117
二、多义词
词义的发展,是由单义走向多义的。这与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有关。起初,先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简单的,反映在词义上则表现为词义的单义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的认识的不断提升,词义也由单义逐渐向多义发展。但就共时平面而言,一个多义词的
词义发展也是有限度的,否则便会影响交际,这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王力先生指出:
“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词有五个以上的义项是可疑的(通假意义不在此例),有十个以上
的义项几乎是不可能的。”[1]当然,也有学者持有不同意见。如毛远明在《〈左传〉词汇研
究》中列举了“道”“成”“出”“明”四个词在书中出现的各个词义,指出“道”有18个
义项,“成”有16个义项,“出”有20个义项,“明”有16个义项。张双棣对此持反对意
见,他认为“词义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概括反映,概括性是词义的重要特征。过去的词
义研究,经常忽略词义的概括性,而采取随文释义的办法,是非常错误的。”[2]对此,我们
认为,根本原因还是要弄清普通词典与专书词典或者说是专书词汇研究的区别。一般通识性的词典、字典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趋向于义项的合并,因为收词跨越时代长,词义纷繁,自然需要趋简。而专书词典的收词范围只面向某一部文献,应当对其中出现的词义予以穷尽式的描写。当然,也并不是说将随文释义式的一些词义立为一个义项,而是在语义、词频的基础上,恰当合并,对于一些专书特有的词义,可标注为活用,就专书词义研究而言,也未尝不可。我们下面对《孔子家语》多义词的分析就是本着这样的原
则去做的。
《孔子家语》的多义词,有的是单一词性的,即几个义位都属于同一个词性,例如都是名词,或都是动词、形容词等等。有的是兼有不同词性,比如本是名词,又兼属动词或形容词。或本是动词,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兼类,把它们看作同一个词。
两个意义的:“裔”,名词。指边远地区的民族。《相鲁第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后代。《本姓解第三十九》:“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
三个意义的:“别”,(1)动词。区分,辨别。《五刑解第三十》:“义,所以别贵贱、
[1]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
[2]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7.
118
明尊卑也。”离别。《儒行解第五》:“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而进,不同而退。”(2)名词。区别,不同。《好生第十》:“《关睢》兴于鸟,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别。”
四个意义的:“鼓”,(1)名词。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问礼第六》:“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以降上神与其先祖。”(2)动词。击鼓。《六本第十五》:“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敲击或弹奏乐器。《本命解第二十六》:“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终也。”(3)量词。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正论解第四十一》:“赵简子赋晋国一鼓钟,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
五个意义的:“封”(1)动词。聚土为坟。《相鲁第一》:“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本姓解第三十九》:“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2)名词。坟墓的封土。《终记解第四十》:“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封赏。《本姓解第三十九》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3)量词。古代地积单位,同十为封。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三》:“盖井十为通,成十为终,同十为封,皆不成方。以九十四亩外有八六八六一七七六畸零之数,通方九十
四亩零,终方九百四十八亩零,封方九千四百八十六亩零,通三里四十八步零,终三十一
里百八十六步零,封三百十六里六十八步零。”[1]《王言解第三》:“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
有国,乃为稸积资聚焉,恤行者之有亡。”
六个意义的:“任”,(1)名词。责任,任务。《六本第十五》:“位高则危,任重则
崩,可立而待。”指官职,职务。《五刑解第三十》:“有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之罢软不胜任,则曰‘下官不职’。”(2)动词抱,负担。《正论解第四十一》:“斑白者不以其任于道路,而悌达乎道路矣。”担当,承受。《本命解第二十六》:“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委任,任用。《困誓第二十二》:“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 堪,胜。《弟子行第十二》:“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
[1][清]俞正燮.癸巳类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99.
119
第三节《孔子家语》词的本义
从概念上讲,词的本义是应该一个词原始的、本来的意义。但是,文字的产生要远远晚于语言的产生。在文字产生以前的词汇面貌已经无从考察。因此,我们所说的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最早意义。确定词的本义,一般要从字形上分析。《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字形探求造字时词的本义的专著,保存了大量的文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我们在考察《孔子家语》本义的时候,主要以《说文》为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孔子家语》词的本义时,是以单音词为对象,不涉及复音词。拿《孔子家语》词中所保留的本义与《说文》相比较,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孔子家语》词义中所保留的本义与《说文》一致
酬劝酒,敬酒。《观乡射第二十八》:“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宾少长
以齿,终于沃洗者。”《说文·酉部》:“酬,主人进客也。”
组宽而薄的丝带,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绶。《好生第十》:“夫为组者,总纰
于此,成文于彼。”《说文·糸部》:“组,绶属。”段玉裁注:“属当作织,浅人所改也。组可以为绶,组非绶类也。绶织犹冠织,织成之帻梁谓之녞,织成之绶材谓之组。”就是说段玉裁认为“组”不是特指“绶带”,而是丝织品的一种,织成帻梁(包发的头巾)叫“녞”,织成绶材叫“组”。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愚愚笨,愚昧。《三恕第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说
文·心部》:“愚,戆也。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王筠句读:“然谓猴为愚,即属不经;况说‘㥥’以形声,而说‘愚’以会意,是不睹字例之条而信口说之也。案:当云:从心,禺声。”
蜜蜂蜜。《致思第八》:“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
食之甜如蜜。’”《说文·䖵部》:“痧,蠭甘饴也。蜜,痧或从宓。”
媒媒人。《致思第八》:“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
子不以交,礼也。’”
120
注灌入,倾泻。《致思第八》:“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
孰知其源乎?”《说文·水部》:“注,灌也。从水,主声。”
二、《说文》所说并非本义,而《孔子家语》保留了词的本义
臣俯首下视,屈服听命。《辩乐解第三十五》:“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关于
“臣”的本义,《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牵也”是声训,牵有捆绑的意思,所以许慎解释为屈服,不确。“臣“的甲骨文与金文都象一竖目之形。屈服者低着头时,眼睛就会竖起来。我们从若干从“臣”的字也可以证明“臣”为竖目之形。
如“临”是“俯视查看”的意思,从“臣”;“望”是“站在高出远眺”的意思,也从“臣”。
出指从里面到外面,与“进”“入”相对。《说文·出部》:“出,进也。象艸木益
滋,上出达也。凡出之属皆从出。”许慎这里讲的是引申义。“出”的甲骨文、金文字形都是从止、从凵。止的本义为脚掌,此处表示行走、行动;凵为古人掘地而居的半穴居住所。字形正像一只脚从穴居向外跨出的样子,所以表示出门离去的意思。《好生第十》:“古之
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
城都邑四周的墙垣。《说文·土部》:“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
许慎这是用声训的方式去理解词义。“城”的字形周原甲骨、西周金文从“鬸”从“成”;战国金文从“土”从“成”。“鬸”像四面建有城楼之城邑,在“城”的涵义里,从“鬸”或从“土”都是一样的,均表示外有城垣之都邑。《相鲁第一》:“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
得获得,得到。《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兙声。”许慎的字形分
析有误。甲骨文字形从又(或作爪)持贝,表示获得财货宝物之意。甲骨文又一形,增加“彳”。字形演变至小篆时,“贝”又讹变为“见”。许慎以讹变的字形为判断依据,将其判定为形声字,有误。《在厄第二十》:“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
一石焉。”
屋屋顶。《说文·尸部》:“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许慎的意思是屋的本
义是人所居之处,这是引申义,本义应当是屋顶。段玉裁注:“屋者,室之覆也。”《问礼第六》:“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高!某复!’然后饮腥苴熟。”
121
第四节《孔子家语》词义的演变
词汇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作为词的一部分,词义也是如此,其不变的静止的存在形式是相对的,而其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存在形式则是绝对的。语言总是矛盾中进行自主调节和完善,以便达到新的协调,结果便呈现为词汇的发展、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途径主要有引申、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四个方面,因为虚词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所以就从引申、语法影响和修辞影响三个方面对词义的演变进行剖析。
一、引申
一个词按照一定的规律从本义中孳生出新的意义,以表达与之相近或相关的新概念,就是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是丰富词汇表达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一)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就其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连锁式、辐射式、综合式三种情况。1.连锁式引申
甲义引申出乙义,乙义引申出丙义,丙义又引申出丁义,一个接一个,形成一种连锁的关系,叫做连锁式引申。《孔子家语》词义系统中这类引申义很多,例如:
日本义是太阳。《说文·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致思第八》:“由
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又引申为一昼夜,一整天。《困誓第二十二》:“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又泛指光阴、时间。《子路初见第十九》:“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
及本义是追上。《说文·又部》:“及,逮也。”《儒行解第五》:“国有圣人而不能
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引申为至,到达。《五帝德第二十三》:“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又由空间上的到达义引申为时间上的待、等到义。《曲
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及葬,毁宗而躐行也,出于大门。”
过本义是经过。《说文·辵部》:“过,度也。”《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适齐,
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野者而哀。”由经过引申为超过、胜过。《六本第十五》:“圣人之智,过人远矣。”又引申为过失、错误。《好生第十》:“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过
122
也,微而著。”又引申为责备,责难。《六本第十五》:“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
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
2.辐射式引申
由本义直接向不同方向引申出几个不同的意义,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平列
的,形如车辐,叫做辐射式引申。
长本义是“长短的长”。《说文·长部》:“长,久远也。”这不是“长”的本义。
余永梁《殷墟文字考续考》:“长,实像人发长貌,引申为长久之义。”用于度量方面,指“长度”。《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高柴,齐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岁。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用于时间方面,引申为“长久、久远”。《贤君第十三》:“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用于抽象的意义,表示人的“人的长处、优点”。
《致思第八》:“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上本义是“位置在上”。《说文·丄部》:“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六本
第十五》:“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壮士焉。”用作动词,表示“向上、登上”,《问礼第六》:“形体则降,魂气则上,是谓天望而地藏也。”用在地理位置上,指“河畔、海边”,《终记解第四十》:“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用在人上,指君主或上位者。《始诛第二》:“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用于抽象意义,可以指“上等的”,《子
路初见第十九》:“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
动本义是脱离静止状态。《说文·力部》:“动,作也。”引申有以下几个意义:
采取行动。《大婚解第四》:“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举动。《论礼第二十七》:“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变化。《礼运第三十二》:“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五行之动,共相竭也。”
3.综合式引申
连锁式和辐射式是词义系统中的两种基本引申方式,往往在一个词的意义里同时出
现,这就是综合式引申。
流本义是水流动。《说文·沝部》:“流,水行也。”在此基础上产生二义,一为“漂
流”。《三恕第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漂流”引申出以下几个意义:任意物体的移动。《五仪解第七》:“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移动不定、流浪。《执辔第
123
二十五》:“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传布,扩散。《入官第二十一》:“是以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流放。《五帝德第二十三》:“流四凶而天下服。”放纵,无节制。《观乡射第二十八》:“贵贱既明,降杀既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一为“河流”,“河流”又引申特指“河流离开源头后的部分”。《三恕第九》:“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风,则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
道本义是道路。《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相鲁第一》:“男女行者别其
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由“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困誓第二十二》:“子贡问于孔子曰:‘赐既为人下矣,而未知为人下之道,敢问之。’”规律,道理。《大婚解第四》:“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由“道理”又引申为三个意义。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致思第八》:“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始诛第二》:“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道德,道义。《王言解第三》:“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度本义是量长度的标准。《说文·又部》:“度,法制也。”许慎这里说的是它的引
申义。由此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引申。一个引申义是度量,《六本第十五》:“故君子不急断,不急制,使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由“度量”引申泛指“法制、法度”,《六本第十五》:“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另一个引申义是“丈量、计算”,《孔子家语》里是作为“度量”这个复音词出现的。由“丈量”引申指心理上的“推测,估计”,《辩政第十四》:“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由“推测”进一步引申为“图谋,谋划”,《颜回第十八》:“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
词义引申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即通常所说的隐喻和转喻。“隐喻”是两个相似事物之间的联想,“转喻”是两个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人类认知中非常普遍的心理活动。所以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的引申,是词义演变中最常见的一种途径。
124
1.相关演变(转喻)
A.工具-动作
杖本义是“手杖、拐棍。”《终记解第四十》:“孔子蚤晨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
手杖用于扶持,所以引申出“依靠、凭借”义。《终记解第四十》:“泰山其颓,则吾将安
仰?梁木其坏,吾将安杖?”
B.动作-对象
藏本义是“收存,储藏。”《礼运第三十二》:“冕弁兵车,藏于私家,非礼也,是
谓胁君。”被收藏起来的东西就是“宝藏”。《礼运第三十二》:“故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
C.行为-行为者
相有“辅佐,扶助”义。《观周第十一》:“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
以朝诸侯之图焉。”辅助盲人之人也称之为“相”。《论礼第二十七》:“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伥伥乎何所之?”
D.性质、作用-事物
善有“吉祥,美好”义。《弟子行第十二》:“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
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人拥有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点”。《颜
回第十八》:“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小人也。”
E.部分-整体
城本义是“城墙”。《相鲁第一》:“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由“城
墙”引申指整个“城邑”。《子路初见第十九》:“陈女乐、列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F.相反
奔有“逃跑,流亡”义。《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
奔卫。”“逃跑”是离开某地,必然要奔赴另一地,由此引申出“奔向”义。《曲礼子贡问
第四十二》:“与其邻嬖童汪锜乘往,奔敌死焉。”
赋本义为“敛取,征收”。《说文·贝部》:“赋,敛也。”《正论解第四十一》:“不
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赋田,将有不足。”“赋田”就是以田为单位征收赋税。
息本义为“出气,喘息。”《执辔第二十五》:“食土者无心而不息。”由“喘息”
125
义引申为“滋息,生长”,又反向引申为“停息”义。《哀公问政第十七》:“其人存,则其
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相似演变(隐喻)
A.形状相似
甲本义是“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铠衣。”《相鲁第一》:“家不藏甲,邑无百雉
之城,古之制也。”因为其有防护、保护功能,所以也可以指动物身上坚硬的外壳。《执辔第二十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
B.性质相似
清本义为“水明澈。”《入官第二十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由水
的清澈、洁净引申指政治或世道“清平、太平”。同理,“浊”也由“水浑浊”引申为世道的“污浊”,它们是一对反义词。《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南宫韬)以智自将,世清
不废,世浊不洿。”
一作为数词,表示最小的数量单位。《六本第十五》:“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
非,是夫子之易事也。”由数量上的最小引申为性质上的“专一”。《哀公问政第十七》:“智、
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三)词汇原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从词义引申的结果看,《孔子家语》词汇的引申义与原义之间有同有异。词义的运动,
具体表现为义素的增减和改换。其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的义域扩大。表现为引申义的的中心义素不变,概念外延扩大,内涵减少,即限定义素减少。从语义场的角度讲,词的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从概念的种属关系而言,一个词原来表达一个范畴中的某个个体,后来表达整个概念范畴。
卒基本义为“步兵”,与“甲士”相对。《执辔第二十五》:“士卒疾怨,兵弱不用,
曰不平。”后引申泛指士兵。《屈节解第三十七》:“王诚能发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则其伐齐必矣。”
涉本义为“徒步趟水过河”,《说文·沝部》:“㽅,徒行厉水也。”引申为过河,
不限于徒步,可以借助舟船等工具。《三恕第九》:“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
126
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风,则不可以涉。”后泛指行走。《致思第八》:“子路见于孔子
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
众最初指“人的数量多”。《广韵·送韵》:“众,多也。”《五帝第二十四》:“孔子
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众矣,唯勾龙氏兼食于社。’”引申后凡事物之多都可以称之为“众”。例如可以指具体的事物,《六本第十五》:“马蚿斩足而复行,何也?以其
辅之者众。”也可以指抽象的事物,《王言解第三》:“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
坟/墓“坟”和“墓”古代是有区别的。《说文·土部》:“坟,墓也。”段玉裁注:
“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墓为平处,坟为高处。”《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这两个词没有上位词,在“坟墓”这个概念域中都属于下位。但是后来“平”和“高”和这两个限定性义素消失了,“坟”和“墓”成为同义词,两个词都是词义扩大。《相鲁第一》:“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孔子先反虞,门人
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
2.缩小
“缩小”和“扩大”相反,是词的中心义素不变,表达范围缩小,内涵增加,即限定义素增加。从语义场的角度讲,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从概念的种属关系而言,一个词原来表达一个概念范畴,后来表达这个范畴中的某个个体。
宫本来是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儒行解第五》:“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
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后来词义缩小,特指帝王的住所。《五仪解第七》:“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也特指贵族妇女的卧室。《正论解第四十一》:
“(太叔疾)诱其初妻之娣,为之立宫。”而普通的居室义则由“室”一词来代替。
子本是儿子和女儿的通称,既可以指儿子,也可以指女儿。《本姓解第三十九》:
“颜父问三女曰:‘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由于表示“女儿”义既可以用“子”一词又可以用“女”,而用“女”语义更为明确,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子”后来只表示儿子。《五帝德第二十三》:“黄帝者,少典之子,曰轩辕。”
金本来泛指各种金属。《说文·金部》:“金,五色金也。”《书·舜典》:“金作赎
刑。”孔颖达疏:“古之金、银、铜、铁揔号为金。”《问礼第六》:“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
127
利,范金合土,以为宫室、户牖。”可特指某一种金属。《观周第十一》:“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这里的“金人”是指铜铸的人像。“金”从
泛指金属演变为专指金子,据蒋绍愚推断,是因为“‘五金’中的银、铜、铁、锡各有专
名,唯独金子没有专名;而且,汉以后金子的用途逐渐广泛,需要有一个专名来称呼,而
‘金’泛指金属的用法不多,所以,后来就用‘金’来专指金子了。”[1]
3.词义转移
词义转移是引申义保留了原义的某一个或一些义素,改变了中心义素,使之由表示甲
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从语义场的角度看,是从一个语义场转移到了另一个语义场。
兵本义是“兵器,武器”。《说文·⃞部》:“⃞,械也。”《致思第八》:“两垒相望,
尘埃相接,挺刃交兵。”由兵器引申为手持武器作战的人——士兵。也可泛指军队。《屈节
解第三十七》:“遂自发国内之兵以伐齐,败之。”
官本义为“官府,政府”。《三恕第九》:“太庙之堂,官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
尽其功巧,盖贵久矣。”引申为“官员,官吏”。《相鲁第一》:“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孔子家语》中“官”作为“官府”义只出现过1次,“官员”义
出现了14次,说明这种变化已经完成并稳定了。
4.词义转类
转类就是转移词类,即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原来的意义词性不同。古汉语词汇中常见的
就是名词和动词互转。
名词-动词
尸有“尸体”义,名词。《困誓第二十二》:“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引
申指“陈尸示众”,动词。《始诛第二》:“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官有“官员,官吏”义,名词,上文已经提到。引申为“授给某人官职”,动词。《王
言解第三》:“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问
礼第六》:“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以降上神与其先祖。”又引申有“击鼓”义,动词。《六本第十五》:“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
[1]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97.
128
而鼓之。”
动词-名词
交有“结交,交往”义,动词。《困誓第二十二》:“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交贤,
何谓无孝名乎?”引申指“朋友”,名词。《致思第八》:“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
失也。”“厚交”就是至交好友。
赏有“赏赐,奖赏”义,动词。《辩政第十四》:“臣闻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
不足以赏也。”后引申指“赏赐或奖给的财物”,名词。《六本第十五》:“吾闻君子当功受
赏。”
名词-形容词
威指“威势”,即“显示的使人慑服的力量”,名词。《屈节解第三十七》:“今存
越,示天下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霸业盛矣。”由“威势”引申为形容词“威严”。《王言解第三》:“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
贼作为名词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正论解第四十一》:“史曰:‘子为正
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后引申指“邪恶,不正派”,形容词。《问玉第
三十六》:“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
昏指“天刚黑的时候,傍晚”,名词。《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子路为季氏宰。
季氏祭,逮昏而奠,终日不足,继以烛。”引申指“昏昧”,形容词。《终记解第四十》:“礼
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形容词-名词
贤用来形容“才能、德行均好”。《困誓第二十二》:“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
子瑕不肖,反任之。”拥有这种品行的人就是有德行和有才能的人。《贤君第十三》:“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贤”和“不
肖”在这形容词和动词这两个义位上都互为反义。
善有“好、美好”义。《辩物第十六》:“君之知之,可矣,未若专其道而行其化
之善也。”引申为名词“善行,善事”。《五仪解第七》:“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动词-形容词
过本义为“经过”,后泛指“超过,超越”。《六本第十五》:“圣人之智,过人远
129
矣。”再有行为上的“超越”引申为性质上的“过分,太甚”。《儒行解第五》:“其居处不
过,其饮食不溽。”
断有“裁决,决断”义。《好生第十》:“孔子为鲁司寇,断狱讼,皆进众议者而
问之。”后引申指行为上的“果敢,果断”,《致思第八》:“温而断,可以抑奸。”
形容词-动词
暴有“凶恶,残酷”义。《执辔第二十五》:“苟乱天道,则刑罚暴,上下相谀,
莫知念患,俱无道故也。”也指行为动作上的“欺凌,欺辱”。《正论解第四十一》:“强不
犯弱,众不暴寡。”
宽本义为“房屋宽敞”,用于人指“宽厚,度量大”。《王言解第三》:“上尊齿则
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引申指“宽免,宽恕”,《正论解第四十一》:“平丘之会,数
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
数词-形容词
一由数量上的最小引申为性质上的“专一”。《哀公问政第十七》:“智、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名词-量词
乘本是“一车四马”的统称。《观周第十一》:“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
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后作为量词,用以计算车子。《相鲁第一》:
“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
年本义为“五谷成熟”,后引申指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执辔第二十五》:
“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丰其年。”后引申为时间单位,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辩政第十四》:“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
5.褒贬
A.中性变褒义
称有“诉说,称言”义。《好生第十》:“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
之女,国人不称其乱。’”后引申为褒义的“称道,称扬”。《致思第八》:“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
130
德基本义为“道德,品行”,是中性词。《弟子行第十二》:“孝,德之始也;悌,
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常与其他表示“褒义”的语素相结合,如“明德”,《王言解第三》:“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令德”,《辩物第十六》:“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鉴焉。”引申之,为“美德”,《七十二弟子解
第三十八》:“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B.中性变贬义
赂本义为“赠送财物”,《说文·贝部》:“赂,遗也。”是一个中性词。因私利向
别人赠送财物就是“行贿”,含贬义。《正论解第四十一》:“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置直,鲋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
C.褒义变贬义
诱本义为“诱导,教导”,《尔雅·释诂》:“诱,进也。”《王言解第三》:“哀鳏寡、
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引申为“引诱,诱惑”,含贬义。《正论解第四十一》:“疾诱其初妻之娣,为之立宫,与文子女,如二妻之礼。”
比有“亲近”义。《贤君第十三》:“故夫不比于数而比于疏,不亦远乎?”引申
之,为偏私,为勾结。《儒行解第五》:“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辩政第十四》:“鲁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
6.强化和弱化
诛本义是“指责,责备”,《辩政第十四》:“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
愿王赏忠而诛谀焉。”后引申为“杀戮”,词义由轻变重。《贤君第十三》:“天下诛桀而有
其国,此谓忘其身之甚矣。”
恐本义是“恐惧,畏惧”,《说文·心部》:“恐,惧也。”《五仪解第七》:“太戊恐
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引申为“担心”,词义由重到轻。《致思第八》:“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
二、语法影响
有的词在句中长期处于某一位置,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行使某种语法功能,词义因此
131
发生变化。并且因为使用频率高,语义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固定的义位。
来义为“由彼及此,由远到近”,《六本第十五》:“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
‘参来,勿内。’”“来”经常带宾语,表示“使……来”之义,固定下来就产生了“招致,招徕”义,《哀公问政第十七》:“吾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信即“诚实,不欺”,《说文·言部》:“信,诚也。”《王言解第三》:“是故人君先
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在句中常常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认为……诚实”,就产生了“相信,信任”义。《正论解第四十一》:“吾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
也。”
贵本义为“价格高”,引申指“宝贵,重要”,《六本第十五》:“天生万物,唯人
为贵。”常常带宾语,有“认为……尊贵”义,就产生了“崇尚,重视”义,《问玉第三十
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收到语法影响的这种情况与活用区别开来。活用是一个词临时用作另一词类,其词义尚不固定,属于言语范畴。而受语法影响产生的词义已经经过长期使用进入到语言范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类意义都是由活用转化来的,有一个过渡的过程。
三、修辞影响
绳本义为绳子,引申指木工用以测定直线的墨线。《子路初见第十九》:“木受绳
则直,人受谏则圣。”绳是用来取直的东西,与准绳、法度的功能相似,因此常用来表示“法度,准则”,用法度“纠正”也称之为“绳”。《五刑解第三十》:“不豫塞其源,而辄
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
万岁本义为臣民对君主的祝颂之词,意为“千秋万岁,永远存在”,后委婉代
指“帝王之死”。《辩政第十四》:“大王万岁之后,起山陵于荆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
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
衮冕本义为“帝王与上公的礼服与礼冠”。《好生第十》:“黼黻衮冕者,容不亵
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因为衮冕一般用于庄重的场合如上朝,所以借指“登朝入仕”,《三恕第九》:“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
132
执玉本义为“手捧玉圭”,《辩物第十六》:“邾隐公朝于鲁,子贡观焉。邾子执
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由于古代以不同形制的玉圭区别爵位,因以指称“仕官”,《三恕第九》:“国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衮冕而执玉。”
簠簋/兵甲“簠簋”是两种“盛黍稷稻粱的礼器”,古代常用于祭祀,表示礼
制、礼法。“兵甲”指“兵器和铠甲”,常用于战争,故又借代为战事。《正论解第四十一》:“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访焉。孔子曰:‘簠簋之事,则尝闻学之矣。兵甲之事,未之闻也。’”
小结
根据以上对《孔子家语》正文中的词义解释,以及单义词与多义词、词的本义和词义
演变的研究,我们发现《孔子家语》的词义主要有如下特点:
1.正文释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孔子家语》正文中保存的大量关于词义的解释,反映了该时期人们对词义理解的状况和认知水平。是研究汉语词义和词汇史的宝贵资料,在训诂学史、词汇学史和语言学史
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词义在继承中发展
《孔子家语》一书中的词语保存了大量的本义用例和前代典籍曾经出现过的词义用例,充分证明该书使用的词义前有继承,源远流长。《孔子家语》还保存了大量的新义、新概念,尤其是首见于《孔子家语》的219个复音词,占词汇总数的5.8%,这些词不但原义的基础上产生了新义,而且一直沿用至中古、近代甚至现代汉语中,在丰富汉语词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个别词为《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3.词义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孔子家语》词义演变的具体事实,充分反映出汉语词义的系统性、词义的演变的规律性。词义发展的面貌深刻反映了华夏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孔子家语》词义的研究,为深入、全面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有益的证据。
133
结语
本文主要从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反义词和词义五个方面对《孔子家语》进行了严格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一、复音词在数量少相对占优势,但单音词在语义上仍占据重要地位
《孔子家语》全书总字数71000余字,词汇总数共3768个。其中单音词1712个,占总数的45.4%;复音词2056个,占总数的54.6%。
从数量上看,复音词相对占据优势。先秦时期的其他文献中,《论语》中的复音词占总数的15.9%;《左传》中的复音词占总数的19.2%;《孟子》中的复音词占总数的19.2%;《吕氏春秋》中的复音词占总数的26.3%;《荀子》中的复音词占总数的47.4%。相较之下,《孔子家语》中的复音词比重大大增加,已经超过单音词,词汇复音化的程度进一步
加强。
从意义上看,复音词的意义仍以单一性为主,少数复音词出现了一词多义和同义现象。单音词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从所涉及的语义类别来看,意义已经相当丰富。其中名词分为15类,动词分为18类,形容词分为13类,作为一部以人物言行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还是相对较为广阔的。单就词汇地位而言,单音词仍占据重要地
位。
从形态结构上看,《孔子家语》中复音词构词的主要手段是语法构词,占总数的99.1%,语音构词方式仅占0.9%。联合式、偏正式、述宾式、主谓式等主要构词方式都已形成,其中,偏正式发展最为成熟,占总数的42.2%。偏正式复音词都是在表示事物、动作的中心语素前加修饰、限定性的语素,表明了《孔子家语》中复音词表意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联合式次之,占总数的30.5%,这与同义连文密切相关;述宾式占总数的17.5%,以动词居多;主谓式这种构词方式据程湘清考证“在先秦刚刚出现,数量极少”,因此在《孔子家语》中也相当少,仅占总数的1.2%。以上关于《孔子家语》复音词形态结构的结论侧面说明了语法构词手段相较于语音构词更能满足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需求,这与汉语词汇发展的实际也是相符合的。
134
二、同义词、反义词已经相当成熟
《孔子家语》中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可以分为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其中在语义层面上的差别最大,语用层面次之,最后是语法层面。词汇意义是各类区别特征最重要的方面,因此体现在区别特征的侧重点上,代表了词汇意义的语义层面自然差异最大;而语用层面,虽然附属于词汇意义,但一些色彩义和限定义从深层上看,仍然表示着区别性的各种意义特点。如情感色彩可以表达主观态度、情感;形象色彩能够体现出词语所含的事物或行为的形象意识;语体色彩则揭示了不同身份、场合之间的表达要求等等;至于语法
层面,同义词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组合能力和语法属性的聚合,所以差别一般不大。
同义词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语言特色上的,如增强表义的明确性,避免重复、增强韵律。另一种是文化底蕴上的,《孔子家语》中一些同义词的使用充分体现
了作者的主观态度、反映了阶级伦理文化,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共有287组,已经相当丰富。其中单音节反义词215对,占总数的75%;双音节反义词55对,占总数的19.2%;单音节对多音节反义词17对,占总数的5.8%。单音节反义词占据优势的原因是单音词的语义更为复杂,义项众多,因此可形成的反义关系也相对更多。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左传》中的双音节反义词占总数的2.4%,《吕氏春秋》占总数的6%,《晏子春秋》占总数的11.9%,与这些文献相比,《孔子家语》双音节反义词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侧面说明了《孔子家语》的复音词数量
不但大大增加,而且义位也更加复杂。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以双边单项对立为主,占总数的66%;多边单项对立次之,占总数的16.2%;多边多项对立和双边多项对立关系差别不大,分别占总数的9.8%和8%。这说明了《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还是以一对一为主,但因为同义词较为丰富,多边单项对立关系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由于引申、假借等原因,一个词可以在多个义位上与其他词(义位)构成了一一对应的聚合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孔子家语》词义系统的复杂性。当然,《孔子家语》中的某些反义词还处在过渡阶段,有的只是部分对立,有一定的反义倾向,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很强。随着词义系统的发展与调整,这些反义词有的被固定下来,有的则退出了反义义场。
135
三、词义在继承中发展
《孔子家语》一书中的词语保存了大量的本义用例和前代典籍曾经出现过的词义用例,充分证明该书使用的词义前有继承,源远流长。也反映了该时期人们对词义理解的状况和认知水平,是研究汉语词义和词汇史的宝贵资料,在训诂学史、词汇学史和语言学史
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汉语大词典》中首见于《孔子家语》的217个复音词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新义,而且对判别《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具有重要价值。个别词的词义贯穿了整个汉语词汇史,甚至沿用至现代汉语中,如“改变”“口才”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丰富汉语词汇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家语》词义发展的面貌深刻反映了华夏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也充分反映出汉语词义的系统性、词义演变的规律性。《孔子家语》词义的研究,为深入、
全面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有益的证据。
四、《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应当不晚于战国时期
判别专书的成书时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复音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上文已经指出,相较于先秦时期的其他文献,《孔子家语》中的复音词比重大大增加,已经超过单音词,说明了复音化的程度已经相当高。由于《孔子家语》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研究对象的取舍不同,复音词所占比例的高低不能完全作为确定成书时代的依据,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我们可以从其他时代明确的专书中复音词所占的比例推断出,《孔子家语》成书的时代应当不晚于战国后期。
当然,正如李学勤、胡平生、杨朝明、宁镇疆等学者所说,今本《孔子家语》由孔安国撰集并陆续成于汉魏孔氏家学之手的可能性较大,而王肃可能略有增加,籍此张扬己说。总之,《孔子家语》的成书经历了一个历时的、动态的过程。
限于时间和学力,本文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做更深入的分析,如未对《孔子家语》中的同义词作出穷尽性的统计分析,编纂的《孔子家语词典》还尚未完结,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著作
[1][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汉]贾谊著;王洲明注评.新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4][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黄侃经文句读.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三国]王肃注.孔子家语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三国]王肃注;(日)太宰纯增注;宋立林校点.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8][晋]郭璞注;[清]郝懿行笺疏;沈海波校点.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9][南朝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10][清]陈士珂辑;崔涛点校.孔子家语疏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12][清]郝懿行撰;王其和,吴庆峰,张金霞点校.尔雅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7.[13][清]孙志祖.家语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清]王引之著,虞万里主编.经义述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秦汉三国六朝文第4册晋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6][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18]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0]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1]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22]高小方.古代汉语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7
[23]《郭店楚简》编辑委员会.郭店楚简卷中[M].深圳市高凡印刷有限公司,2008.[2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5]黄金贵.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第2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27]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4册斯1830-1962号[M].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28]贾芹.上古汉语反义词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9]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2]鲁六.《荀子》词汇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33]卢守助.晏子春秋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4]刘乐贤.孔子家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5]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6]刘巍.《孔子家语》公案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0]宁镇疆.《孔子家语》新证[M].上海:中西书局,2017.[41]孙彦林等注译.晏子春秋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42]唐德正.《晏子春秋》词汇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王风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4]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45]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3-84[46]王盛元.孔子家语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47]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9]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9[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50]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51]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考[M].上海:中西书局,2015.
[52]薛安勤,靳明春译注.孔子家语今注今译[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3.[53]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4]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5]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6]向熹.诗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9]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60]杨朝明.《孔子家语》综合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7.[61]杨思贤译注.孔子家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62]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七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3]张双棣,殷国光,陈涛.吕氏春秋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4]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5]张涛.孔子家语译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张永言.词汇学简论训诂学简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67]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8]周大璞主编;黄孝德,罗邦柱编著.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69]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期刊论文
[1]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J].汉字文化,1991(02):34-41.[2]郝虹.《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J].孔子研究,2011(01):89-97.
[3]黄梦珊.《孔子家语》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4(30):35-38.[4]韩晓燕.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4-16,19.
[5]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J].文物,1981(08):20-22.
[6]何直刚,刘世枢.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J].文物,1981(08):11-13.[7]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J].中国语文,2017(01):106-112.[8]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浙江大学学报,2000(4):86.
[9]金镐.《孔子家语》版本源流考略[J].故宫学术季刊(台湾省),2002,(2):165-201.[10]李传军.《孔子家语》辨疑[J].孔子研究,2004(02):76-83.[11]李小娟.《孔子家语》研究的学术史考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06):70-74.[12]李学勤.新发现简帛与汉初学术史的若干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9-14.
[13]李学勤.竹简《孔子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J].孔子研究,1987(02):60-64.[14]刘叔新.同义词词典怎样处理词性[J].辞书研究,1983(03):3-11,50.[15]刘瑞明.从“周章”、“章皇”的训释论及词义研究方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