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 >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个案研究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2-02-16 16:28 阅读:
摘要:民间童谣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记录和反映儿童的生活及思想感情,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具有地域代表性、民俗代表性和文化代表性,在幼儿园中多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朴实自然的内容,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在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因子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从一定程度上能丰富当地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并且学前教育和其他阶段教育一样,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民间童谣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研究旨在探讨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当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临汾市 Q 幼儿园为研究案例,探究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关教育建议,为当地其他幼儿园提供参考。
首先,以教育功能的不同为划分依据,将收集到的临汾民间童谣分为语言教育类童谣、认知教育类童谣、社会性教育类童谣、道德教育类童谣、审美教育类童谣、游戏娱乐类童谣六大类,结合临汾民间童谣的具体特点,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阐述各类童谣的教育价值与独特的意义。
其次,在分析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具体方法收集资料,探究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态度、目标设计、内容与形式,发现在融入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临汾民间童谣的认知有限、教育目标功利化、完整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学习过程中割裂童谣与其他民间文化形式的联系以及家园配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具体情况在意识层面、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形式丰富以及区域优势与学前教育协作共同体力发挥等方面提出教育建议,力求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实现最大教育价值。
 
关键词:临汾民间童谣;幼儿园教育活动;教育价值
 
目录
 
摘要 I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一)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1
(二)临汾民间童谣的独特价值与传承需要 1
(三)本人的研究兴趣 1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文献综述 2
(一)民间童谣的相关研究 2
(二)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5
四、相关概念界定 6
(一)民间童谣 6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 7
(三)童谣的教育价值 7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7
(一)研究思路 7
(二)研究个案的选择 7
(三)研究方法 8
第 1 章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性探析 9
一、 临汾民间童谣的分类整理与特点分析 9
(一)拥有独特的词汇系统 9
(二)包含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10
(三)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价值 10
(四)具有浓厚的黄河韵味 11
(五)蕴藏着原始的游戏精神 11
(六)显现出民族文化的交融 11
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11
(一)发展适应性教育理论 12
(二)文化教育人类学理论 12
(三)《纲要》和《指南》的精神 12
三、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分析 12
(一)语言教育倾向文学性 13
(二)区域知识实际意义化 14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18
(四)优秀传统道德的一脉相承 21
(五)民间童谣艺术的升华 22
(六)童谣游戏的丰富 23
(七)民间童谣独特魅力的散发 24
第 2 章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与评析 25
一、Q 幼儿园概况 25
(一)Q 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25
(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历程 25
二、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26
(一)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态度调查 26
(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分析 28
(三)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分析 33
(四)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分析 36
(五)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分析 40
三、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一)教师对临汾民间童谣的认知有限 41
(二)教育目标功利倾向明显 42
(三)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42
(四)童谣与其他民间文化形式的割裂 43
(五)家园配合力度不够 43
(六)教育评价主体单一 43
第 3 章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建议与思考 44
一、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优化建议 44
(一)教育态度:交给孩子判断 44
(二)教育目标:指向未来 45
(三)教育内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6
(四)教育实施:因材施教 47
(五)教育合力:携手共进 49
二、 研究反思 51
注释 54
参考文献 54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独特个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同的文化背景会让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同样具备这样的本质属性,和其他阶段教育一样,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1]
民间童谣生长于各区域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日常生活之中,是特定区域人们心中的共同记忆。它篇幅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并且也来自真实生活,是适合幼儿学习的文本。相比于其他文学作品,它更适合日常的陶冶,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并且,独特的生长环境为其烙上地域的特色烙印,所描绘、讲述的多是当地特有的人、事、物,选择合适的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当中,在知识的学习、情感技能的提升和行动的纠正和转变上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临汾民间童谣的独特价值与传承需要
临汾民间童谣孕育于三晋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当地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情感表达。对于后人了解当地历史、特色事物等是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承临汾民间童谣,对于晋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临汾民间童谣的保护工作十分有限,由于保护不到位,很多民间童谣已经销声匿迹。将临汾民间童谣作为教育资源融入教育活动之中,能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地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和承担的责任。
(三)本人的研究兴趣
临汾文化历史悠久,是三晋文化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所保留的众多民间文学形式中,民间童谣是影响力较大的类型之一。笔者本着对保护家乡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从感兴趣的民间童谣为切入点,探究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厘清临汾民间童谣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教育、认知教育、社会性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游戏娱乐六个角度着手,探究临汾民间童谣的幼儿教育价值。通过了解临汾 Q 幼儿园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分析出现的问题和可借鉴的经验,提出相关教育建议,为当地其他幼儿园将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探究临汾民间童谣的幼儿教育价值,从一定程度上丰富当地幼儿教育资源。从微观的视角反映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丰富、完善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2.实践意义
指导个案幼儿园更好地将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发挥教育价值,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研水平的提升。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教育建议,为当地其他幼儿园总结经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文献综述
 
(一)民间童谣的相关研究
 
1.国外民间童谣研究
Nursery Rhymes 是西方童谣比较普遍的叫法,但除此之外,songs(歌曲)、ditties(歌谣)、Mother Goose’s Songs(鹅妈妈童谣)等也被译为童谣,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民间童谣的侧重点不同。在漫长的研究历史中,国外对民间童谣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广泛。
民间童谣的产生背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民间童谣是宗教的产物,有人认为民间童谣的出现是为了传递历史信息,并发现民间童谣的内容多与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有所联系。Robert Graves(1981)就认为,童谣似乎在传递什么信息,只是由于政治压力才隐藏在童谣的外衣之下。[2]
《Mother Goose》是一本源自英国的民间童谣集,总数约有八百多首,是国外影响深远的一本童谣集。在流传他国的过程中,曾被多次修改。19 世纪后期,因其中一些民间童谣包含暴力色彩,美国儿童出版商对部分民间童谣作出一定的修改与删减。在民间童谣的有关研究中,对鹅妈妈童谣征集的具体分析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探究方面,不少学者注重对童谣所塑造、提供的独特的学习环境的研究,探究学习童谣与幼儿学习新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少学者将研究聚焦至童谣的独特韵律,寻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有学者从儿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关注民间童谣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研究者通过各种方式证明民间童谣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2.国内民间童谣研究
中国民间童谣作为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嵌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童谣出自儿童之口,儿童和口头语言两种简单的生成条件为民间童谣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条件。以时间的纵线看民间童谣的文本研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发展脉络。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与阅读,发现我国民间童谣可以以明代、五四时期为界,分为变化较大的三个阶段。
我国战国时期的童谣到今天依然能找到相关记载,但当时的童谣多被神化或妖魔化, 童谣产生的异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荧惑说”。与此同时,受文化偏见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明代以前的民间童谣的数量少,且大多存于史书中用来考证相关历史事件,多沦为政治工具。
明清时期,学者们对旧的童谣观进行了批判,童谣开始以儿童为中心,成为真正儿童的表达,民间童谣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明代杨慎批判了旧的童谣观,让真正的童谣逃出了别有用心之人的魔爪。清代郑旭旦编写《天籁集》,认为童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却哲理。杜文澜的《古谣谚》里面也有一部分童谣,该书对童谣的真实自然的特点大加赞赏。清末的范寅有《越谚》一书,他注意到了童谣的区域特征,收集整理民间童谣采取了照音直录的方法。该阶段民间童谣的数量有了明显提升,出现了不少真正编辑成书的民间童谣集,还有外国人出童谣集,肯定中国民间童谣的价值。
五四期间,在蔡元培的组织下北京大学广纳文人贤士,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先士创办报刊,希望通过整理、修正文学上的东西,警醒国民,以达到“开民智” 的作用。《歌谣周刊》的创办,引起了一股收集民间歌谣的热潮。
周作人(1922)作为歌谣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很多关于童谣研究的著作。周作人先生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上刊登“绍兴儿歌征集启事”在收集效果不如人意的情况下开始独立搜集,并写了《儿歌之研究》,有“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的定论。认为童谣就是儿歌,民间童谣是儿歌大类的一个分支,其对立面是创作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与“nursery rhyme”理解维度相同。与创作儿歌相比,内容更自然质朴,符合儿童情趣,强调风格的游戏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童谣研究的书籍也就越来越多。[3]蒋风(1979)的《儿歌浅谈》阐明童谣的历史以及在文学、艺术、教育方面未来发展愿景, 还针对现代创作儿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民间文学手册》(1982)针对幼儿特点, 以内容为主要划分依据,将童谣分类,认为童谣是劳动人民及其子弟创作的,适合儿童中间传播的一种口头短歌,是歌谣的一种,从属于民间文学。[4]1996 年,为响应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的呼吁及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的号召,北京亚联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家书店联合发起一项活动,在中国范围内征集当前依然流行于幼儿和老人之口的传统童谣,集成一书《中国童谣》,[5]民间童谣的研究逐渐增加与完善。
21 世纪以来,随着民间童谣领域研究时间、精力、财力、人力的投资,民俗学、文化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开始加入,童谣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角度,多元发展的趋势。
3.临汾地区民间童谣研究
聚焦目光于本文所研究的临汾民间童谣,临汾民间童谣孕育于三晋文化之中,多收纳在民间歌谣集之中,能查阅的文献十分有限。于是笔者将文献研究扩至歌谣研究的大类, 将研究地区范围扩大至山西,借鉴相似研究的经验。
苏新星(2011)以晋城民间歌谣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分析其特点,对了解同样生长在晋南地区的临汾民间童谣有很大的借鉴意义。[6]王晓婷(2012)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平遥弦子书唱体所展现出黄土高原上的民歌朴实、贴近生活的特点。[7]近些年来有关山西地区民间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少,都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挖掘十分有限。
临汾地区研究其他民间文学形式的对本研究也有一定的规范指导作用,例如对于稷山地区民间音乐的研究与赏析、襄汾民歌说唱体的艺术探究、汾西地灯秧歌的探析等等,为本文提供研究范式的参考。李燕芳(2008)在研究临汾民间歌谣的语言时,将儿童作为受众对象,研究临汾民间童谣中的方言教育对幼儿学习的意义。[8]赵俊(2012)以语言学研究视角通过调查霍州书的发展概况,主要是对方言音色的研究。[9]程艳芳(2016)在研究近代山西反缠足运动中多次分析临汾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所编《临汾市歌谣集成》中的童谣,在《盘脚谣》、《踢头脚》等当时幼儿嘴中流行的童谣中了解当时民众的反应。更多在地方志中找到对于临汾民间童谣的收集、整理、解释与全貌分析。[10]多数研究依然将其作为历史、民俗或文化资源,探究其作为独特教育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关注幼儿教育的价值的文献较少。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临汾民间童谣的研究尚不充足,且多从文学艺术理论方面的不同角度出发,但从幼儿教育角度进行相应教育价值探究以及实践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1.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
童谣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中,高殿石(1990)的《中国历代童谣辑注》对童谣的产生、发展、分类与功能进行了详细叙述,对童谣研究的基本范式有所确立。[11]张梦倩(2012) 在研究中,通过梳理童谣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其中“儿童观”的变化,理清思路,阐述童谣功能。[12]在厘清范式与童谣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秦艳琼(2008)承袭周作人的观点,在童谣的教育作用中,尤其强调生活方面的指导、规范作用,关注民间童谣的社会性教育价值;[13]赵静(2014)陈亚平(2012)等则关注民间童谣的语言教育价值,分析童谣对儿童的词汇扩展的意义,[14]论述民间童谣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大作用。[15]冯丽军(2017) 则关注民间童谣对于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以及审美能力提升的独特作用,强调审美价值的挖掘。[16]李永婷(2014)认为在开发和利用童谣这一教育资源时,目标的设计,内容的实施,以及评价的开展过程中都要涉及当地的特色以及幼儿的需要。[17]陈驹(2010)所著《中华民间文学通论》阐述了童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游戏功能和教诲功能;[18]刘晓东(2004)认为童谣的游戏性和普遍精神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从个体发生和人类种族的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19]这些学者强调回归本真,释放民间童谣的游戏娱乐力量。
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探究中,由于学者们的关注角度与文化背景不同,所展示出的研究结果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已经全面地涵盖了民间童谣的各种教育价值,对于本研究的价值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探究民间童谣作为独特的教育资源可以从目标设计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方面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2.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研究
民间童谣在幼儿园中多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朴实自然的内容,用儿童可以感知的方式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在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素养的发展。多方面的价值引得研究者们将不同地区的民间童谣应用到实际幼儿教学中做研究。并且童谣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方面不谋而合,是十分适合作为幼儿教育活动资源的。向丽芳(2015)提出合理运用童谣教育性、适应性、趣味性、多元性原则。[20]更多研究者针对具体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出现的问题。景琳(2015)就通过调查分析,针对当地幼儿园中的童谣教育活动存在问题提出童谣教学中教材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语言生活环境,并切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的建议。[21]
这也是我们在融入民间童谣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按区域来看,在上海,施能婧(2014)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从教师的角度的出发, 调查了上海地区童谣教学的满意度以及童谣教材中对童谣的收集状况,认为上海童谣在幼儿园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22]台湾赵雪莲(2016)在了解了幼儿园中对台州童谣的利用情况后,认为教师要加强相关方面专业建设,有能力选择、修改、完善、引用童谣。[23]苏慧娟(2017)立足幼儿园音乐教学研究昆明童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幼儿英语教育中昆明童谣还是缺乏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组织;他认为昆明童谣作为见证历史陪伴幼儿成长的文学内容,对于学习传承昆明地区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4]
南方地区的研究表明,已经认识到民间童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其对于传承区域文化、民间文化的重要意义,对审美价值不断挖掘。
汪昱雯(2010)在北京市征集新童谣活动的背景下,对童谣的德育价值进行明确,通过研究尝试丰富德育教育活动资源。[25]山东王芳娟(2019)探究幼儿园童谣阅读传承地域文化的价值,认为童谣自身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包括民间童谣和方言文化。[26]格桑卓玛
(2016)以地方教育活动视野研究西藏民间童谣的当代传承困境及出路,他认为对于区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更应该加深区域认同,尤其是对于西藏这种少数民族边远地区。[27]山西地区白林、潘阿妮(2012)对民间童谣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探究,还有对临汾地区、霍州地区的民间童谣在方言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地方文化熏陶等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民间童谣在区域文化传承方面的特殊作用。[28]
北方地区,重视民间童谣的社会教育价值,肯定了民间童谣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道德发展的教育价值,重视民间童谣保护民俗、方言文化。
整体来看,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应用研究相较数量更多,这可能也与这些地区童谣申遗成功背景有关。现有的研究虽有关注,但是对民间童谣的幼儿教育价值,需要继续发掘。北方地区研究较少,山西地区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探究童谣意义的研究尚不充足。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间童谣
《民间文学手册》(1982)认为民间童谣是:“劳动人民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而生动的韵语创作的,并长期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民间童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歌谣,从属于民间文学。
周作人先生的《儿歌之研究》中写到:“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民间童谣即民间儿歌,是儿歌的下位概念,与创作儿歌相对应,从属儿童文学,与“nursery rhyme”理解维度相同。与创作儿歌相比,内容更自然质朴,符合儿童情趣,强调风格的游戏性。[29]
综上所述,民间童谣主要是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介于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是与儿童生活和地域特色有关的,且受儿童喜爱的短小无配乐的歌谣。本文所研究的临汾民间童谣是对幼儿有意义的民间童谣。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30《] 幼儿园工作规程》
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31]
(三)童谣的教育价值
“儿歌研究的效用,还有儿童教育的一面,但是它的益处也是艺术的而非教训的,童谣的真正价值,不是它给了儿童什么,而是儿童从中体验到什么。”所谓童谣的教育价值是指作为“教育影响”的民间童谣的客体属性满足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儿童的需要, 在童谣的学习中使儿童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与生存能力的作用。本文对于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分析从文本内容出发,即民间童谣作为独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搜集、分析相关文献并进行初步的实地考察,确定要研究问题,探究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实施情况。
2.通过分析临汾民间童谣的主要特征,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所收集童谣的教育价值。
3.通过访谈法、观察法,了解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幼儿对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态度,并对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实状况从目标、内容、形式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其中的问题和可借鉴经验。
4.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临汾民间童谣更好地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相关建议,并作反思与展望。
(二)研究个案的选择
选取临汾市 Q 幼儿园作为本研究个案的原因如下:
1.Q 幼儿园位于石牌坊街道,民间文化氛围浓厚、资源丰富,保留着黄土高原朴实的民风民俗,作为历史街道复原水平较高,为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
2.作为国学实验幼儿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间文化的学习,且有相关实践经验的扎实积累。
3.该园在研究期间开展“童谣文化月”的活动,以童谣为媒介开展教育活动,为研究的进行创造条件。
 
4.该幼儿园大多数是当地老师和幼儿,文化背景相同,对临汾民间童谣以及当地特色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比较熟悉。
5.该园在临汾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与其他幼儿园差距小,可借鉴性较强。Q 幼儿园作为研究个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愿意配合研究。
(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也称个案调查,研究对象是典型的事或者人,系统性、针对性、全面性是其研究特点。需要收集对研究主题有利的材料,分析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期待形成不偏激的认识。[32]
具体使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观察幼儿园环境创设、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幼儿的自由活动, 结合幼儿园相关资料的翻阅和对园长、教师、家长的访谈,收集、分析 Q 幼儿园临汾民间童谣融入教育活动的资料,并在过程中分析存在的不足。
2.访谈法
首先是到当地政府宣传部门,文化系统等地进行访谈,收集整理民间童谣。其次访谈Q 幼儿园中的园长、教师、幼儿和家长,了解 Q 幼儿园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状况,发现其中的不足。归纳整理相关访谈资料,丰富论据,方便对应教育建议的提出。
3.观察法
运用前期制定好的观察记录表,进入幼儿园对教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记录,主要包括:幼儿日常行为(特别是合作与冲突)、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环境设备的更新以及班内环境的创设等,同时将对于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例如:主题教学活动过程、教案、反思笔记的呈现、家园沟通过程、教师介入行为等。
4.文献法
首先,通过查阅民间童谣研究的文献,梳理相关研究现状。通过翻阅已有的零散资料, 按照研究目的进行整合,并找寻其中隐藏的时间线和内容范围,并进行意义描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临汾民间童谣文本,利用相关教育理论进行探究,对民间童谣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论述临汾民间童谣作为教育资源的独特价值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第 1 章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性探析
一、临汾民间童谣的分类整理与特点分析
临汾地区的民间童谣是指临汾地区劳动人民创作的,适合儿童吟唱的无乐曲歌谣。也就是民间儿歌,儿歌的下位概念,与创作儿歌相对应,是一种口头文学形式。
将收集到的民间童谣作为教育资源对文本内容进行教育价值分析,并基于儿童教育价值分析的目的,借鉴张梦倩在《在教育世界的边缘》其中的童谣功能论以及刘晓东在《学前教育学》中对于儿童教育的分类,将童谣分为以下六类进行分类讨论:
1.语言教育,根据布鲁纳的“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将民间童谣作为适合的文学作品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儿童掌握语言形式与语言运用。
2.认知教育,根据刘晓东对于认知的阐述,从智力、思维、知识三方面进行教育价值论述,分析民间童谣作为知识内容对于儿童认知的能力、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3.社会性教育,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社会领域的子领域划分, 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阐述民间童谣在社会性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区域文化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展示特色,有利于幼儿培养家乡归属感与国家认同感,有利于铸牢学前儿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3]
4.道德教育,结合科尔伯格的“角色承担机会”理论与 2009 年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阐述,结合所收集到的民间童谣中所传递的传统美德,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审美教育,根据审美教育目标的划分,从形态美、情态美、意态美三部分进行阐述。
6.游戏娱乐,民间童谣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的游戏性,结合这一特性分析民间童谣的游戏娱乐价值。1996 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规定了游戏在我国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根据上述分类依据将童谣按照突出的幼儿教育价值进行分类,分为幼儿语言教育类、认知教育类、社会性教育类、道德教育类、审美教育类、游戏娱乐类 6 大类并根据相关理论依据分点阐述民间童谣融入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在幼儿教育价值分析之前,结合相关文献对所收集到的临汾民间童谣进行特点分析, 方便之后幼儿教育价值分析中对其特点的把握。
(一)拥有独特的词汇系统
方言是民间童谣被当地人民接受并传承的重要原因。临汾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有其独立的词汇系统,且隶属广义上的现代汉语。在临汾民间童谣中,会出现方言独特词汇,不乏古汉语词,外来词改编,和当地词。
一些古汉语词汇在幼儿日常接触的普通话交谈或文本中极少出现,却在临汾民间童谣中增大接触可能,是普通话教学的补充。例如“痯”“嘇”“墼”等。外来词如“洋灰、洋火、洋柿子、洋碱”等用来区别中国本土的产品和外来引进的产品,对比中外同种东西的不同呈现形式,在找异同点中体会中华民族的包容胸怀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有方言表达中的语气词等,通常是拟人化、说明性、描述性。由于家长的经常使用,幼儿在听到后有熟悉感,又有新鲜感。幼儿在学习民间童谣时不仅能获得比普通话更加丰富的词汇储备,更能在一些方言词语的理解中了解一些字词的产生背景和背后的情感,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区域认同感的提升。
另外临汾方言在构词语素、构词方式以及词源等方面与普通话相同,在主动的思维转换的引导以及词义的分辨下,并不会成为幼儿掌握规范的普通话用语的障碍,反而会增强现代汉语词汇储备。
(二)包含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临汾童谣内容涵盖较广,包含当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经验与精神,积淀了丰富的生活气息与文化底蕴。童谣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开来,所描绘也都是当地的人、事、物。
临汾市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丁村一带牙齿化石证实了早在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枣园稼穑的发现,说明了七千多年前这里就开始种植。临汾民间童谣中也不乏对于农业生产经验的传承,学习民间童谣有利于幼儿增进知识,促进认知发展。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作为以农业为根基的部落,从古至今的生存、繁衍、发展,都离不开庄稼的种植。且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是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幼儿在临汾民间童谣的学习中领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赢的理念,掌握特定区域下的农耕等农业生产经验,增进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同时传承中华文明。
(三)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是临汾童谣中蕴含的重要文化,临汾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涌现出一大批英雄好汉。霍去病一生中多次为捍卫汉朝和平出兵攻打匈奴; 太行精神也展示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巨大的爱民救国力;在革命战争时期,更是英雄层出不穷。孕育于此的临汾民间童谣中对于战争中的战士、烈士以及以民为本的思想家和清官良吏的颂扬以及相关战争的描述和爱国主义情怀抒发的内容所占比例不少,学习民间童谣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忠、义是临汾地区流传至今的道德规范,勤以立志、俭以养德的晋商精神也在民间童谣中一脉相承,还有舜帝的德政思想在临汾民间童谣中可见一斑,特别是在特殊战斗时期,更沾染上红色韵味。
民间童谣作为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是长辈说唱给幼儿听的,在学前儿童启蒙教育中发
挥着引导幼儿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民间童谣将爱国、忠义、勤俭、徳孝等高尚的民族气节浓缩在富有童趣的童谣里,孩子们在简单地童谣中体会到当地长辈人民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相吻合,赓续红色血脉,并不断赋予时代价值。
(四)具有浓厚的黄河韵味
临汾民间童谣具有浓厚的黄河文化韵味,描绘出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生活,给人们审美的愉快和情感的激活。还有劳苦大众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歌颂,这样的童谣所展现的朴实民间生活场景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与冲击。幼儿在临汾民间童谣的学习中感受黄河韵味,丰富审美体验,同时了解祖国河山的壮丽与劳动人民的勇敢上进,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五)蕴藏着原始的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之中。童谣在游戏中诞生与发展,从临汾民间童谣文本中,特别是各式各样的游戏类童谣,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所蕴藏着的原始游戏精神。在走访过程中,许多老人回想童年口中的童谣时依然挂着愉悦的笑容,幼儿喜欢童谣,
就是因为好玩,在物质不富裕的年代,不需要特定的玩具做支持,麦场、地头、小院内都是幼儿放飞天性的场地,嘴里的童谣配合肢体的动作就是儿童喜欢的游戏,所收集到的临汾民间童谣有很多来自一种拍手游戏,以童谣为节奏拍手获得游戏的快乐。临汾民间童谣与其他童谣一样和游戏相伴相生,在游戏娱乐方面展现出得天独厚的天赋。
(六)显现出民族文化的交融
临汾地区位于山西南部,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交界地带,是北方民族南下迁徙的必经之地,不乏民族矛盾与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故事。临汾区域文化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和共生。
民间童谣在创作过程中也有不少各民族和谐相处主题的内容,例如“回汉一家亲”、描绘不同民族儿童友好交往场景等,对于幼儿社会性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民族文化交融主题和临汾民间主题的童谣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临汾民间童谣内容的这六个特点,显示出民间童谣作为教育资源在内容方面对于幼儿语言教育、认知教育、社会性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游戏娱乐方面的教育价值。学习了解临汾民间童谣不仅是对区域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相同文化基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文化认同的媒介帮助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幼儿的国家认同感。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探讨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需要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帮助我们思考和理解将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因、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发展适应性教育理论
20 世纪末美国的幼儿教育协会提出要求: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幼儿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和整体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民间文化是区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儿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符合发展适应性教育理论。
(二)文化教育人类学理论
文化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与文化共生共存,而各阶段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区域民间文化是幼儿出生必须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加以利用,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人为地割裂区域文化与幼儿之间的联系,是不尊重幼儿生长规律的表现。而民间童谣作为易理解、好利用且适应儿童感知方式的文化形式,积极地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因为幼儿的成长十分有利。
(三)《纲要》和《指南》的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34]《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幼儿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5]”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教育内容,十分必要。
三、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分析
 
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必须切入儿童现实的、当下的生活和文化。让临汾民间童谣走进幼儿园,走进当地儿童的生活, 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能够让儿童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引导他们热爱本区域文化让民族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他们的心灵。本研究所探讨的教育价值是指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对儿童发展的教育价值。
民间童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同时是一种情境化的教育过程。本文对于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分析从文本内容出发,即民间童谣作为教育资源的价值,也可以说是知识在思想、能力、实践、陶冶方面的价值,而知识有内容、形式与旨趣三个维度,这里重点是知识内容的学习,知识内容的教育价值为:滋养精神世界,指导生活实践;提供经验的阐释框架,建构经验的意义;作为思想资源,激发批判创新。[36]同时单单作为教育资源,它的价值具有系统性,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将分析其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
《童谣大观》“编辑概要”云:“童谣又是古时家庭教育的一种,或寓道德,或启智慧,或养性情,或含滑稽皆足,以引起兴味,增益乐趣。儿童唱了,自然深印于脑筋,永远不忘。”指出了童谣在教育方面的功能。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 借鉴刘晓东教授对学前教育的分类将临汾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的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一)语言教育倾向文学性
民间童谣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布鲁纳的“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认为儿童能将周围的事物串联起来编排成故事,借助于这种思路,语言教育可以选择适当的文学作品开展文学活动来达到活动目的。[37]临汾民间童谣作为文学作品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作用:
1.提高学习语言的愿望
《指南》指出 3-6 岁儿童语言发展中,倾听与表达是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指标,表现为能认真听且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以及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38] 相较其他年龄段,学前期是幼儿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民间童谣简单明快,以人们的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贴近幼儿生活,能很好地影响幼儿的知识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民间童谣多通过儿童所熟悉的地方方言所传播,难度适合,能够吸引幼儿学习,提升语言学习的兴趣。
2.验证经验与记忆
通过反复吟唱不断验证自己的经验与记忆,得到心理、精神上的满足。培养良好倾听习惯,奠定语言发展基础,再加上民间童谣内容贴近生活,与幼儿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相似度高,配合优美的节奏与韵律,能带给幼儿美的享受。
例如《三月初八》这首童谣“三月初八,南梁涧峡。祭神打幡,八牛拉车。丢了一女, 名叫翠花。有人报信,赏银百八。若是找着,攀个亲家。”短短五句话,故事情节却十分完整,文中出现时间、地点、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重复出现的数字“八”三次意义都不相同,第一次八指日期,第二次指牛的数量,第三次指很多钱的泛指,没有实际数字, 需要幼儿认真倾听,甚至是反复倾听,明白故事大意后,尝试去读,理解故事中的词汇。再如“吃饭不要饱,遇事不要恼。病人不忌嘴,医生跑断腿。”这样的生活劝诫式童谣, 可以先放在幼儿身边“磨一磨耳朵”,简单的道理不需要过度讲解,幼儿可以在倾听中获取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日常生活习惯,并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经验与记忆。
3.丰富词汇
形成语言符号系统,丰富词汇,提供使用语言的良好范例。幼儿在亲密感更强的民间童谣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词汇,增加词汇储备,且不丧失兴趣。
例如童谣《红葫芦压腰腰》中“红葫芦,压腰腰,我是我妈的小佼佼,我是我爸的心肝肺,我是我哥的亲妹妹。”“小佼佼”“心肝肺”其实就是“宝贝”的意思,但幼儿可以在这首童谣中感受到爸爸妈妈和哥哥对于自己的宠爱,同样意义的近义词系统地进入脑袋,在娱乐中完成有趣的词汇积累。另外“过了清明痯(guan,三声)死人”的“痯”,
《尔雅》:“痯痯,病也。”在学习中丰富文言词汇。还有外来词和方言词汇帮助幼儿形象记忆,展示出临汾民间童谣在丰富幼儿词汇方面的语言教育价值。
4.训练语言连贯性
训练语言连贯性,这就需要先对语言进行接受和理解,然后才会表达、敢表达,在表达中保证语言的连贯性是基本要求。民间童谣的学习对幼儿语言连贯性的提升有利。
童谣《十八个骆驼驮衣裳》中“十八头猪,十八头羊,十八头骆驼驮衣裳。一驼驼到珍珠河,珍珠河里好秧歌。秧歌秧歌等着我,等我小妮儿打扮上。红裙裙,绿衫衫,珐琅疙瘩金簪簪!放炮啦!起身啦!紧的我小妮儿脚痛啦!扎一针,流脓啦!流脓啦,滴血啦! 赶快唤人点药啦!点上药,不顶用,把人疼哩要送命。”“小妮儿”是方言,这里是小女孩对自己的称呼,“疙瘩”这里指珐琅块,“起身”是出发的意思,“唤人”即叫唤人, “点药”是涂药,“顶用”就是管用。很生动的一个生活小片段,文中小女孩活灵活现, 幼儿在教育这首童谣时要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语气助词“啦”,每次它的出现所表达的情感都不相同前两个是欣喜,第三个是埋怨,四五六情绪越来越崩溃,从惊讶到伤心再到痛苦,最后一个有些着急,在理解方言词汇并接受后,理解文中大意,表达出童谣原有的情感张度。
特定区域中人们对于方言的使用具有普遍性方便幼儿进行语言接受,在长期耳濡目染与教育契机中有而产生语言理解,并且临汾方言隶属于现代汉语体系,在词源、构词等方面与普通话如出一辙,方便幼儿进行语言理解,建立在这两个过程之上的语言表达,在上述童谣的训练下会增加幼儿语言的连贯性。
童谣《砍鞭杆》是一首绕口令“长鞭杆比短鞭杆长半鞭杆,短鞭杆比长鞭杆短半鞭杆。” “鞭杆”其实就是树枝一类的木棍,用方言词汇训练顺口溜,体现临汾特色。通过同样词汇形容词的调整,引导幼儿好辅音,并在速度的调解下加大难度,幼儿在这样的语言表达中获得满足感。另外,民间童谣包含方言特有的词语,各地的童谣会体现出独特的区域特色,将本地特有的词语和发音保留下来传承给幼儿,起到保护地方语言的作用。
(二)区域知识实际意义化
 
刘晓东在阐述认知时指出,它既指人的认识能力,也只认识的过程,还能指认识的结果。民间童谣作为知识内容,通过新图示的不断同化、顺应,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在智力开发、思维提升以及知识增进的中影响幼儿认知发展。
1.认知能力发展
后天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认知能力即智力(intelligence)[39],依据心理学中能力的种类论述,对民间童谣能促进认知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
帮助幼儿提升想象力。临汾民间童谣作为教育资源,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描绘、讲述方式直观形象,作为口头文学也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在吸引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引发幼儿想象。
如童谣“拉锯,推锯,娃娃变成小神仙,养只猪,赶上牛,牛生马,马生珠:珍珠圆, 换金猪。”这首童谣里的想象则延伸得很远:眼前的孩子仿佛成了小神仙,随便养了只猪, 竟然大的赶上牛,后面的事情更是荒诞。童谣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使种种幻想似乎都呈现在了眼前。这种想象存在目的,属创造性想象。
训练幼儿的抽象概括力。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需要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幼儿阶段是发展抽象概括能力的最佳时期,通过质疑了解事物与事物的联系。
例如童谣《五更寒》“二更里月儿高,北风呜呜嚎,穷人身上无棉袄,寒夜实难熬。三更里月正南,夜半人正寒,穷人无钱买烧炭,泪水擦不干 ”以月亮在不同时间段
的变化为线索,寒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文中穷人的生活越来越难过,时间变换与气温变化为外在条件,穷人生活状况为内在条件愈演愈烈,需要幼儿对于童谣文本有所思考。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我们通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离不开观察力的参与。幼儿通过正确的培养,可以提高观察力。童谣的学习需要多种感觉的参与与匹配和,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以培养观察力。
“东方出个弥勒佛,南方出个观音佛:稀稀碎碎花椒籽,圆咕隆咚小石子,毛炸毛炸小狗头,头尖尾尖酸枣核,滚来滚去全是核。”既要视觉、又要触觉,还有可能调动味觉。教学中可以把这几种特征明显或相反、相近的意象找出来,放在一起观察,让幼儿真实的辨别、分析其异同,然后隐藏教具通过童谣感受。引导幼儿训练观察能力。
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幼儿初期以无意记忆为主,到晚期才开始发展有意记忆。学习策略上要重视注意的策略,结合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对知识进行认识、理解、迁移和应用, 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际需求以及生活需要的情况下,不拔苗助长,按照发展的系统性,进行记忆力的提升。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白胖子香香哩,晚上米汤要放嘞,不敢随意糟蹋它。”这首谜语童谣描述的是花生。描述了花生颜色、形状、味道,以及烹饪方法,在教给幼儿知识的同时也教育他们不能浪费粮食。花生是食用的坚果,临汾地区喜欢熬粥、熬米汤的时候放一把,幼儿在日常观察父母做晚餐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结合实际场景,根据先行经验强化和发展记忆力。
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民间童谣为其提供资源。临汾民间童谣的内容,丰富性与时代特色并存。幼儿在童谣学习过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真听真看真感受,同时,找寻时代发展的印记,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
2.思维提升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在民间童谣的应用过程中,民间童谣内容中对于不同物象、时间、情感、关系等方面的呈现对于幼儿来说多是新的特征与关系,需要幼儿对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成组合改装,在碰到童谣所描述的相似问题情境时,试图解决出现的现实问题。
3 岁以前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行动性,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民间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齐车并进。
(1)为幼儿的思维发展提供资源
民间童谣意向众多、内容丰富,时代跨度大,且是儿童的生活。根据杜威的理论强调经验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积累。
如民间童谣《耍龙灯》:“轻轻又青青,二舅耍龙灯。跑得慢,甩得快,一回头栽倒在门槛前。”元宵节期间正值初春,万物复苏。社火表演和焰火表演双管齐下,耍龙灯当然是重头戏,身边的老人小孩、亲朋好友都有参与其中,表演节奏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直到走街串巷到自己家门口才停止表演。其中的龙灯、人物、以及植物样貌、表演节奏栩栩如生,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吟诵助兴或在其他时间回忆,都是很好的思维发展资源。
(2)促进幼儿思维的提升
例如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中的童谣:“老狼老狼几点了?三点了......
几点了?开饭了。”配合游戏,以问答的方式开展游戏。同时也是游戏玩伴中的互相谈话, 简单的对话中包含着数字的增加,并用步数丈量数字的大小,给尚未有大小概念的幼儿以直观的感受。
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人,独特于成人,也独特于幼儿,所以他们不会按照老师教的完全规矩的来,适当发挥想象对童谣记性续写和改写完全应该被鼓励,这个过程也恰恰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
3.知识增进
民间童谣从身边事物入手,阐述具有具象清晰的特征,利于幼儿认知,能帮助幼儿认知名物尤其是动物、植物等意象,形成数字概念、丰富色彩观念等。且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民间童谣在知识传递方面对生活知识、生产经验的传递也很有成就。
临汾农业生产源远流长,舜耕于历山,叔虞封唐出现“异亩同颖”丰收景象,被历代传为佳话。在黄土高坡上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孕育出深厚的农耕文化,在童谣中也有体现。
民间童谣作为口头艺术,再加上受众对象为幼儿,专业学科知识较少,多是劳动人民对于日常生活、生产经验的归纳总结,故从生活知识和生产经验两方面进行教育价值阐述。
(1)生活知识的增进
感知觉是人类与外界联系最直接的方式,而童谣内容丰富有趣,能很好承载儿童对日常知识的学习需要。
例如在《该抓谁》童谣中“小白鸡,尾巴长,抓我不胜抓小羊。小黑羊,连声吼,抓我不胜抓小狗。小花狗,会看家,抓我不胜抓小马。小红马,摇摇头,抓我不胜抓小牛。小黄牛把犁拉,抓我不胜抓小鸭。小花鸭,声声哭,抓我不胜抓小猪。小肥猪,胖又胖, 过年桌上吃几顿。”“不胜”是方言,意为“不如”,文中出现的七只小动物都很好地展现出各自的特点——小白鸡的长尾巴、小黑羊的叫声、小花狗的职责、小马的灵活、小牛的勤劳、小鸭的胆小以及小猪的外部特征,幼儿在短短的童谣中,感受七种动物意象的特点。同样还有童谣《小老鼠吃枣山》“大红枣,又嫌腻,看见盘里大黄梨。吃着黄梨沙沙哩,吃着粉条滑滑哩。吃着刀头黏黏哩,吃着点心甜甜哩。吃着烙麦又嫌皮,吃着卷能又嫌腻。”“枣山”是用红枣点缀的糕点,是花型馒头,寓意丰收吉祥,用于喜事或过年, 传说枣山蒸得越高,说明收成越好。“刀头”是大头菜,一般腌制作咸菜吃,腌过的刀头菜口感很糯。“烙麦”是烙大饼,中间包菜馅或肉馅,经典做法是两边面饼加葱肉馅,双面煎至金黄。“卷能”是指春卷,但比常规春卷大很多,大小与老北京鸡肉卷差不多,用面糊摊成薄饼,包裹馅料,一般采用“襁褓包法”,馅料包含肉丁、海带、豆芽、胡萝卜、绿叶菜等。从偷吃的小老鼠视角阐述食物味道和口感,老鼠能有这么一顿丰盛的佳肴也可见收成不错。丰富的意象大大增加了幼儿的日常知识,促进认知的发展。
(2)生产知识的增进
民间童谣以独特的视角记录着朴素的农耕生活。例如“九月下,十月上,麦颗(kuo) 儿满地撒。镰刀割,挑担扛。挑上堆,磙儿轧。揉成面,锅锅煮,筷子扒。”童谣将麦子从播种、收割,到烹饪全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信息。当时现代化农业技术尚未发展,麦子成熟后,就要用镰刀收割,再将麦秸秆捆扎,然后用楤担挑到麦场上。“磙儿压”指的是“打场”,真实地反映了小麦的整个农耕过程。
“打着大象大象疼,打着小象小象疼,鞭子打在笸箩上,象拉犁耕深又匀。”相传舜耕历山时不忍心鞭笞耕地的象,而是后面别着箩,打箩提醒象不要偷懒。虽然现在不可能用象耕田,但现在人们依然将柳条或竹条编制的笸箩或其他盛器放在牛屁股后面,敲打提醒老牛耕作,不用伤害老牛,老牛的工作也更加卖力,延续舜帝的仁爱和智慧。
这样的童谣不仅传授幼儿以农业知识和智慧,在情感上也有所增进,同时激发好奇心,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探究精神。
(3)文化知识的增进
临汾童谣生长在尧舜禹的故乡,在民间文化的滋养下,将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创作以及唐晋历史文化和谐的串联在一起,集中展示地理文物、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以及方言、人物的魅力,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基础上。
首先是方言文化知识。方言这个文化元素是民间童谣不可能丢下的,俺现在的话来说, 很“接地气”,真实描绘出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温暖且有力量。学习民间童谣,可以把方言作为重要表现形式,不要惧怕幼儿的普通话发展,现在的社会形式更不利于方言的发展。
如《蒸馍》“ 抖抖面,筛筛粉,和水揉个大馒头。馒头下锅香气溢,邻居老妗就来拿。大盆儿端,小盆儿揣,一端就是一大堆。”这首童谣中有“老妗”是晚辈姥姥的兄弟媳妇的称呼。讲述了蒸馒头的日常场景,并用最后的人物动作与关系强化馒头的香气。这首童谣反映了劳动人民劳作后,收获胜利果实的愉悦心情。增进方言文化知识来保护方言文化,同时方言文化所蕴含的区域文化特性与中华文化共性,在“多元一体”的建构格局中反作用于幼儿的认知发展。
民间童谣取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中的许多民风民俗,以描写吃、玩为主,充满童趣符合幼儿的心智理解范围。许多民间童谣中不乏民俗、习俗、风俗的描绘。民间童谣是反映民俗事物的载体,而中华民族自古即使重视仪式的民族,“礼”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东西。而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区域众多,各群体在协作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了一些重要的节日诉求。例如清明节,临汾地区需要返乡扫墓,拿着酒和糕点探望亲人,清明节的吃食以春卷为主,主要是素春卷,白面皮包裹丝状时蔬,寓意对远方亲人的思绪众多。还有重要的祭祀环节,有着严密的礼仪要求,且各县、村落之间有所不同。学习清明节的童谣,并参与清明节的扫墓或其他风俗活动加强,对于童谣的记忆和内容的理解同时产生独特的节日感受。
例如童谣“今麻啦,明儿啦,后儿这会年下啦,枣山财篮蒸下啦,麻糖馓子炸下啦。炒花椒,捣胡椒,婆婆媳妇捏年糕,穿新鞋,戴新帽,等着接神放鞭炮。”是临汾地区春节的传统过法。“今麻”方言,指今天。“明儿”明天“后儿”后天。“年下啦”指过年了。蒸枣山、财篮都是一些有美好寓意的花样蒸馍,麻糖馓子是一种临汾小吃,用柿子或者红糖和面,炸出小麻花一样的小吃,还要炒花椒、捣胡椒,捏年糕,初一要穿新衣,祭祖祭神,还有小孩子放鞭炮。描述出临汾地区人们年前的准备、期待和过年的喜悦。幼儿在民间童谣的学习过程中增进民俗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感受到精彩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幼儿模仿、同化、强化体验这样的社会学习特点,将社会领域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部分。民间童谣中有很多是对特定礼仪规范和社会规则的谆告和教导,帮助儿童学会人际交往并适应社会,从这两个部分分开阐述,人际交往部分强调他人,社会适应部分强调群体, 这也是民间童谣在传承区域文化上特殊作用的重要表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也不仅包括对于区域文化和国家文化的认同,在规范人际交往与促进社会适应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意义,做中国人应该做的事、遵循中国人该有的规矩,更好地适应中国当前的发展趋势。
1.规范人际交往
从心理学上来看人际交往有交流信息、组织共同活动、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这些基本功能,《指南》也将愿意并能友好与人交往,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归为这一子领域的目标。中国是礼仪之邦,民间童谣传承社会伦理秩序,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帮助幼儿学习礼仪规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规则等。
礼仪类童谣多是长辈总结的礼仪规范,以这种不太严肃的方式规劝幼儿,在日常吟唱、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人一条路,惹人一堵墙。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见人不施礼,多跑十来里。”短短三句话讲了三条礼仪规范,第一句“为人”是方言,指对人友好,与人和睦相处、友好互助;“惹人”是指因为小事与人为恶、为敌,意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敌人少道坎,劝诫与人为善。第二句意为不要说大话,要实事求是。第三句“施礼”及行见面的礼仪,礼多人不怪,要注意见面时和人打招呼,尽该尽的礼节。这样既能展现个人魅力,又能收获友好的同伴关系。
再如“一个娃娃上树揪楸子,跌着下来绊了个泥尻子,喊爷爷给楸子,喊奶奶擦尻子。” 尻子,方言,音同勾子,屁股的俗称。展示童真的同时,也展示着和谐相爱的人际关系。
2.促进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区域文化视野下,民间童谣社会性教育价值尤为明显,尤其是区域内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需要有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童谣中凝聚各民族、各地区力量的精神。
(1)群体生活与基本行为规范的引导
“洗洗嗮嗮,嗮嗮洗洗 ”在节奏感强的童谣中自由组建群体游戏,这时就出现
群体性的活动,例如五个人以上的跳大绳,跳绳唱的童谣很多,每首童谣对应的跳绳动作并不一样。往往幼儿会在童谣韵律的协调下进行游戏,以群体性活动为主,甚至打破班级等界限,幼儿在民间童谣的吸引下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2)初步的归属感培养
《指南》鼓励培育幼儿的家乡归属感与国家认同感。当今信息化浪潮将全球经济融为一体,为不同类型文化交流、冲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危机并存,本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明显,文化安全成为国家民族安全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在新的语境中,传承发展十分必要,民间童谣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区域文化,铸牢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意义重大。
增强区域文化的认同。独特的区域特性,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认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需要在群体中与其他群体成员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获得友谊、关心和帮助获得个人地位。固定区域的人民在长期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对区域群体的认同。[40]
区域文化对当地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文化背景与区域约束。幼儿期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民间童谣中的特色事物事件进行学习,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并对相关行为进行纠正与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与家乡的归属感。[41]在聆听和歌唱童谣的过程中,幼儿在所在区域的文化认同中产生自豪感和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对中华民族形成强烈的认同,也对区域内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出强烈的向往之情。
由此可见,民间童谣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对于幼儿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反过来,对于区域文化认同与传承也有重大作用。文化的载体是人,传承和发扬文化才能使文化迸发生命力。
例如童谣《驮煤歌》“鸡儿叫,连忙起,搭上锅,就下米。白粥叉得稀稀哩,白菜炒的油油哩,白粥和菜准备好,再给小驴儿添干草。小驴儿,吃得欢,备鞍驾驮上东山。西白驹过,东白驹跑,一下到了翟家桥。翟家桥上摊煎馍,赤撸撸一勺勺,个个像是黄饦饦, 又想吃,又想拿,布袋没钱唤人爷(ya)。”“叉”方言词,稀饭的做法,在熬粥时不停的搅拌。这首童谣描绘了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下米煮粥,油炒白菜,然后下地干活。翟家桥也是临汾比较有名的建筑物,还有煎馍、饦饦都是临汾特色小吃,与当地幼儿生活关联度极高,幼儿有经历,有感受更容易对区域文化产生认同感。能够让文化传统不与人们现实的生活相关联且具有活力的存在。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区域文化认同一再强调个性而忽视其与其他中华文化的共性,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区域认同的地位。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身份的确认、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区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要注意两者共性即同一文化基础的存在,“多元一体”的结构中, 一体是先决条件。另外,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一定区域内存在多种民族,关于对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三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必须在历史进程之中,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之上,用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4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成员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一员三个要素关联共存而成的。对中国的认知体验包括对区域、民族知识的认知和对国家身份的辨认识别。临汾民间童谣依托于深厚的历史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记忆,对于五星红旗、天安门、长城等标志性意象的吟诵,以及相关史实的转录记载有助于幼儿增强中国认知体验。例如“奶奶今年六十七,坐在灯下来学习。开口歌颂共产党,落笔先写毛主席”通过还原高龄奶奶的学习事件,展示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这样强大的信仰是中国认知体验的重要加分项。再如“摩托车,进了村,不了碰见八路军。八路军,真厉害,逮住日本大布鞋,有的喊,有的跑,有的得了稀屎痨”来源于抗日战胜胜利之时全民的欢喜,“牛皮鞋”“摩托车”与“布鞋”形成鲜明的对比也道出抗日战争在战争物资悬殊的背景下的不易。文中对于八路军的颂扬也有助于幼儿对于中国认知体验的增加。这些同时是当时时代典型的中国行为,民间童谣在还原这些中国行为的同时,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价值观念传递给幼儿,当然也包括前文中的小文化、礼仪规范和社会规则的劝戒与颂扬,都展示出童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临汾地区共有 28 个少数民族,人数占总数的 0.2%,其中回族人数占较大比例。[43]各族人民在礼仪、规则上会有一些不同,在长期聚居中,磨合包容,创造和谐生活。宗教祭祀和礼仪规范是反映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临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和睦相处,引导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童谣之中可见一斑。例如“沙枣子开花金锤锤,我是快乐的小回回。沙枣子开花一串串,我是开心的小汉汉。沙枣子开花花连花,回汉娃娃是一家。”这首童谣作为伊斯兰教的回族童谣倡导回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友好交往,互相信任,建立稳定长久的伙伴关系。
国家统一、民族、人民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概括,临汾 29 个民族在长期聚居过程中和睦相处、互相包容,“回汉娃娃是一家”就表现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团结互助。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软文化具有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积极认知。在上文分析中,区域文化传承视角下临汾民间童谣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努力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启蒙作用。
(四)优秀传统道德的一脉相承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需要接受社会性质刺激即“角色承担机会”,指个体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学会移情。童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教育性、思想性极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到的思想理念,与所收集到的临汾民间童谣中所传递的传统美德是吻合的。
临汾童谣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美德、礼仪规范与社会规则的道德文化的概括与传承成效卓越,引领更多的道德实践,开拓了更加广阔德育空间,通过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展示优秀的传统美德,促进道德文化的传承。[44]
 
1.孝老爱亲文化的传承
《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自古以来,舜帝被尊称为“德圣”“孝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根植于晋南大地的民间童谣吸纳和传承舜的教育思想,在“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孝老爱亲文化在这一区域薪火相传的过程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
例如“锅锅不嫌柴扭,娃娃不嫌娘丑”这里的“锅锅”是指农村用石头、泥土盘成的灶台,燃料主要是木柴。与“儿不嫌母丑”意思相同,劝诫儿童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乌鸦反哺拳拳意,羊羔跪乳意意长;从小懂得孝父母,长大报国好儿郎。”引用乌鸦和羊羔,从小家到大家,展示家国情怀。《虞舜孝感动天》这篇童谣更是通过完整阐述《二十四孝》中开篇虞舜的孝道故事,来宣扬孝老爱亲文化。但在作为幼儿园德育资源时,还要注意文本改编和教师引导,赋予童谣新的儿童观和世界观。
2.诚信正义文化的传承
幼儿依然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水平较低,需要成人的监督与引导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从知、情、意、行等多方面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且道德教育离不开交往的大背景,民间童谣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时,对于其道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诚实守信不仅是临汾民间童谣中一再提及与宣传的,也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对幼儿进行诚信正义文化的陶冶十分必要。
如童谣“汾河有道,汾河流,说话算话,娃娃牛。”就是教导幼儿要诚实守信,说话算话。
(五)民间童谣艺术的升华
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具有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侧重于情感的表达和感受,这是学前儿童审美及艺术特征。根据皮亚杰心理发展规律,一岁半到三岁的儿童依然处于自我中心环节,容易移情。民间童谣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包含丰富的情感,本就具备发展审美能力的功能。
临汾民间童谣具有语言浅显易懂、旋律节奏明快和感情色彩浓厚且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临汾民间童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审美价值在形态美、情态美和意态美三方面体现。
1.形态美的感受
童谣具有音乐性,民间童谣想拥有完整的体验离不开听和唱。在童谣的学习中,幼儿可以增强乐感,推动幼儿智力的发展。童谣语句押韵、节奏明快、适合反复咏唱,在独特的节奏与韵律中感受童谣的形态美。
例如童谣《古冬冬》“古冬冬,车来了。姑姑戴着花来了。啥花?桃花,姑姑改到姚家。”“古冬冬”是为了模仿车来的声音,临汾地区常用的拟声词,常常表现连续不断的响声;“改到”意为嫁到,姑娘出嫁。拟声词配合,语句押韵,描述了小姑姑出嫁时的热闹场景,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者在意境中常常挂着微笑,身临其境欢乐的结婚现场。不只是声音的美,在吟唱童谣的过程中,幼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随着节奏与韵律进行身体上的摇摆,这样就是最原始的舞蹈美。
2.情态美的交流
童谣的内容离不开情感的相互交流,相同的,传唱童谣也通过一定的声音和语言,表达出歌谣内涵的情感。
“兔儿不吃窝边草,虎儿不吃回头食,瓶儿满了不晃荡,汉儿做了不怕放。”最后一个短句意为好汉做事好汉当,劝诫幼儿要勇于担当。尤其是节日童谣,是地方风俗、人情百态最极致的体现,这首童谣更像是长辈对晚辈的告诫,长辈通过经历总结教训告诫,下一辈并将道理不断传承。童谣《灶王爷》“灶王爷,别告状。糖瓜你给你嘴里搁。枣山早就蒸好了,回来咱就吃好的。”是临汾地区过小年时的童谣,极有生活韵味,是日常人与人感情的寄托与交流。
3.意态美的共鸣
临汾民间童谣展示的是群众的日常生活,不仅有欢乐,有高尚,有感人故事,更有日常的磕磕绊绊、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市井之气。用最形象的语言,直观地不加遮掩地将光明与黑暗面全部展现出来。生活具有百般滋味,童谣相比其他文学作品恰恰把酸和辣毫无顾忌地展示出来。真实的故事情节也赋予了童谣极强的感染力。引导幼儿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例如童谣《真葫芦真》“真葫芦真,假葫芦假,三匹骡子两匹马。马不动,拿鞭打, 一鞭打到丈母家。”正常的生活场景,再接一个夸张化的滑稽,结尾是童谣比较经典的表现手法,既能描绘日常生活,又不枯燥无味。在这种童谣熏陶下成长的幼儿,在一片轻松欢愉的氛围里继承乐观幽默,真挚直白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感。
(六)童谣游戏的丰富
幼儿的生活中主要是游戏在发挥各样教育作用。而在民间文化的分类下,民间游戏与民间童谣是很好的拍档。从某种意义来说,民间童谣是供幼儿游戏的文学样式。相较其他文学作品,童谣具有较强趣味性、乐趣性[45]。
例如童谣《反转歌》“第一天我去河边去洗澡,丢了我的布娃娃,我哭我哭我哇哇地哭。第二天我去河边去洗菜,找到了我的布娃娃,我笑我笑我哈哈地笑 ”这些童谣
都是儿童经典游戏“扳娇娇”(用毛线连成各种图案)、拍手歌以及跳皮筋时的伴奏,既有数词的变化,又有韵律的配合,是民间游戏很好的点缀。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二者相结合更有利于发挥其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此外,儿童传唱某些童谣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而这恰恰符合儿童的好游戏、乐运动的心理特征,从而有利于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将区域文化传承下去。
(七)民间童谣独特魅力的散发
将民间童谣融入进幼儿园教育活动,最直观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其中蕴含的丰富区域文化及民间文化知识。而且相比于其他民间文化的载体,民间童谣文本短小精悍其中所蕴含的民间知识多元系统且有所联系,留给教师和儿童所发挥的余地也更大一些。这些在民间童谣价值分析中也有具体分析,把握其独特魅力,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童谣观,在应用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童谣“妃子抚琴台在旁,琴台高大又方正。尧王赏给舜王用,娥皇女英共赏景。” 同样是对于妃子抚琴台的缘由描写,神话传说故事中,由于细节描述得较为详尽,所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不大且封建,糟粕体现较为明显。而童谣用短短四句词就讲述了整个完整的故事,对于细节的描述可以留给幼儿和教师很好的发挥空间。
 
第 2 章 临汾民间童谣融入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与评析一、Q 幼儿园概况
(一)Q 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Q 幼儿园成立于 1971 年,是一所街道办集体幼儿园。近年来,以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国学教育为办学特色。
该园物质环境能保障儿童生活,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幼儿园位于石牌坊街道,园所基地选择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要求;大、小、中班各三个班级,不设有托幼班;占地 2431 平方米,略小于国家所规定的园所总面积;物质设备齐全,室外体育用具、区角玩教具以及园所公用的教具设备能满足幼儿日常需要。精神环境和谐,与物质环境能做到互相融合促进,倡导文化育人。师资力量方面,该园所有教师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其中小学高级教师两人,市教学能手三人,多名老师在市、县级教师技能大赛上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保育员均配有保育员资格证,并有三级保育员两人。
由于幼儿园位于古城区内,2013 年以来作为国学实验幼儿园以来,该园十分重视开展区域特色、民间特色教育活动以及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坚持学习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学作品,在性格养成和习惯养成方面为幼儿保驾护航, 得到了家长与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从环境、课程、师幼互动等幼儿园办园质量因素综合考虑,在临汾地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加上拥有民间文化特别是临汾民间童谣有关的教育活动经验的积累,故选择该园进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个案研究。
(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历程
近年来,幼儿园教师将收集且筛选过的民间童谣进行配乐供园内幼儿日常吟诵,建设重视民间文化的人文环境,并尝试编撰园本课程,将民间童谣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7 年在开展本土实践系列课程中创作出当地童谣集结歌曲《浪花》,之后大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儿童剧与儿童舞蹈的排练,在园内“成童礼”上表演,获得极大反响;还与当地小学花鼓队配合在县级春节联欢晚会上进行了表演,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为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更深入的融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Q 幼儿园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举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节系列活动,层次上以国家文化、晋文化、临汾文化(市文化)、翼城文化(县文化)为界限,国家文化中选取“国学经典”“四大发明”“甲骨文”三类为主要教育主题;晋文化主题以“晋商文
化”、“山西文物”、“山西面食”三类为主要教育主题;临汾文化选取“唐尧历史”、
“临汾童谣”、“回汉一家亲”三类为主要教育主题;翼城文化选取“抗战历史”、“浍河风景”、“道路建设”三类为主要教育主题。据此分别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希望幼儿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临汾民间童谣描绘出黄土高原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汾河两岸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内容朴素、真实、丰富,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民族、区域文化,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认知发展。作为口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社会交往为活动背景也适宜幼儿阶段社会化的要求。
在“临汾民间童谣”主题指导下举办“童谣文化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定小班幼儿每周围绕至少一首童谣展开学习,中班每周两首童谣,大班每周二至三首童谣, 每周教育教学活动围绕所推荐的童谣内容开展,而推荐童谣多为临汾民间童谣。为了丰富各个班级教师的选择,各年级教研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合适主题的童谣,现有教案及教研资料中共计小班八首童谣,中班十六首,大班二十四首。各班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结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实际生活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不同年龄特点的童谣, 并结合童谣中出现的地方特色事物、精神、情感等展开教学。
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 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临汾民间童谣融入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态度调查
本研究对临汾市 Q 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家长、幼儿进行访谈,探究其对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观点和态度。
1.园长、教师的态度
总体来看,Q 园教师乐意在教育活动中融入民族民间童谣,认为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能促进文化传承、促进儿童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园长、教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认为临汾民间童谣应该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
C 园长:“像我们这一辈儿小时候就是念着这些童谣长大的,现在回忆起来不得不说, 里面有很多关于我们临汾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然后一些特色建筑特色产物的对于当地文化的一些学习是非常有用的,我想把同样的东西也算是财产应该交给下一代。”
T 老师:“文化要传承,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年到了各种,嗯,就是那种祭祀或者是一些特定需要的民俗活动的时候,我们这一辈甚至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就不要说更小的一代了,想想挺可怕的,有一些东西到我们这里,到了孩子这里就失传。民间童谣里还是有很多关于当地习俗特色的一些传承,我觉得孩子们是需要的。”
F 老师:“本来就是临汾当地的东西,如果不由我们当地的孩子们去传承的话,这些东西就更难会被大家知道。”
其次,园长、教师认为临汾民间童谣具有一定的幼儿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应积极将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
C 园长:“一个很直观的益处呀,起码能丰富孩子们的活动类型,这是我们幼儿园在今年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不丰富,或者说对丰富的教育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 然后给孩子们的活动类型会比较少一些。”
F 老师:“有一些童谣我到现在还会唱的,可能不是传下来的唱法,童谣很少是有配乐的,但是我们在小时候玩的过程中啊,为了更好听或者更好玩,还是对这些东西有一个自己的配乐,我甚至还记得当时的配乐是怎样的,将这些童年的时候的一些音乐用现在更专业的知识去改进,然后教给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X 老师;“食育活动的开展呀,这也是我们幼儿园这两年开始兴起的一些东西,就是让孩子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面点,培养孩子们的这个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就发现有一些童谣里不少童谣,都是关于我们当地一些面食的阐述。本来临汾就在山西地区,然后面食也比较广比较丰富,然后可以接触这些童谣去让孩子们做一些东西,这方面也是很有价值的。”
可见,园长、教师对临汾民间童谣的幼儿教育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了临汾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并认为“有没有教育价值不是靠我们老师单纯地去判断, 这些民间童谣存在在这里,并且我们看到了她的一些教育价值,就应该把这些东西交给孩子们去判断,他们需不需要这些,而不是由我们主观地从源头上就已经掐断了,或者是硬生生地喂给他们,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他们能吸收也能判断这些东西是不是他们想要 的。”也有园长从促进幼儿区域文化认同、家乡归属感及幼儿实际生活的需要角度出发, 认为应该融入的。
C 园长:“我们在园本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直在找一些特色的东西,比如说特色的文物啊,特色的面食,特色的建筑,这民间童谣就放在这里,就是能够从直观的文本上就给予我们对于家乡文化的认同,对于家乡的归属感的增强,何乐而不为?”
并且园长表明:“我们园在学习临汾民间童谣这块算是最早的领头的,现在这一片的很多幼儿园也开始加入童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们就是希望能做到区域联动教育力量最大化。”
2.家长的态度
家长是幼儿教师的合作伙伴,了解家长对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态度, 能够对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及实际操作性有所了解。通过调查发 现:一方面,参与访谈的部分家长对临汾民间童谣的传承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
A 家长:“得学校教孩子们才能会呀,我们平常在家里念念童谣,我们也只能看见那短短的几句不能很好地扩展,我们只能说配合老师们的工作。”
另一方面,家长对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持赞成和支持的态度。
B 家长:“我觉得挺好的,因为我现在你让我跟你背两首童谣,我都是背得出来的,因为跟我们家乡的文化贴合得紧,然后记得也比较深,看到一些独特的特殊的东西特定的东西的时候,我也能反映出来,就是想起那个时候背的童谣,孩子们学一学也挺好的。”家长们持赞成态度的较多,更多的只是想配合幼儿园教育教学,从赞成的访谈中来看,
家长们多是基于知识启蒙以及家乡文化的认同这两方面支持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
3.幼儿的态度
由于之前 Q 幼儿园对于民间童谣已经有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先例,并且有较为丰富的主题活动的展开,幼儿对于民间童谣有初步的认识,我们针对特定的童谣以及其他童谣文本的诵读讲解,询问幼儿对于民间童谣的态度。
问:“‘古冬冬,车来了,姑姑带着花来了,啥花?桃花,春天的花。啥花?荷花, 夏天的花。啥花?菊花,秋天的花。啥花?梅花,冬天的花。’小朋友还记得这首童谣吗?”
Z1 幼儿:“我会背,因为我们当时老师带我们用这个做游戏,就是跳皮筋,我给你展示一下。”
D1:“我们昨天在表演区玩了小老鼠吃枣山的游戏。我扮演小老鼠,枣山就是一种用馒头堆成的像山一样的东西。然后小老鼠在过年的时候就登上人家的桌子,就想吃饱肚子, 结果被主人发现。老师有教我们,我们会放在录音机里的那个音乐,超级超级好玩。”
X2:“老师,我们才学了一个童谣,谜语你猜一下。‘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着白胖子。’是花生,哈哈哈哈哈。”
通过访谈可以得出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童谣,但是对于临汾地区可能没有很好的认
知,知道所学童谣结合日常生活。比如在描述“枣山”的时候,小朋友会用“奶奶做的”、“姥姥做的”这样的话去描述,而对于将童谣运用于游戏或其他教学活动中,有较深的印象和较大的兴趣。
总的来看,由于办园特色的设定以及民间童谣活动的已有融入经验的加持,Q 园对于临汾民间童谣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态度较为积极。园长和教师能够认识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以及学前教育机构对当地民间文化传承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对于临汾民间童谣比较熟悉,所以支持度是有的,但是很多家长尚未能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单纯地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任务。通过访问了解到幼儿对于之前民间童谣相关的活动以及本身内容依然有记忆,并且表现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临汾民间童谣融入Q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分析
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需要客观依据的支撑。首先,幼儿园活动教育目标的确立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包括反映目前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以及适应我国生
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活动目标的确立,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政策为基础。其次,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对象及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与情感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形成的充分了解,并尊重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活动目标要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的特点。第三,教育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学科性质以及幼儿学习特点, 及功用的确立基础。另外由于各地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发展水平也不相同,且不同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和宗旨有所差异,因此在活动目标的设立上应该考虑幼儿所处环境及具体发展水平。[46]
从纵向角度来看,教育活动的目标层次结构包括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而具体教育活动又包括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由于区域活动多为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所以这部分主要是对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分析。
1.总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幼儿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新的教师观,希望教师做好角色的转变,做教育教学的建设者,学生学习与工作的促进者,从关注学科转化为关注人。所以设计童谣主题活动的目标与其他活动目标相同,要在《3-6 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的引导下, 积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合儿童的实际需要以及生活需求,更要与儿童的经验和能力相匹配。
在主题活动总目标上,幼儿园的设计是:
1.认知目标:诵读童谣,了解明白所学童谣的基本内容,了解童谣中所提及的地方特色事、物等。
2.情感目标:感受家乡事物特点,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对家乡文化萌生认同感。
3.能遵从童谣中所提及的社会规范准则。
总目标的设立能考虑到幼儿的情绪、行为标准、幼儿意愿以及能力发展需求,也与幼儿园办学宗旨有所联系,因为该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目的在于对于幼儿日常行为的规范,所以会格外强调社会领域的行为目标。
针对总的培养目标,结合每周主题和侧重点设计周活动目标。民间童谣开展的教学活动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一、二周重点以社会领域为主,第一周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切入点,第二周以道德影响类童谣中的慷慨主题展开活动,以社会领域活动设计为主线,在上述培养目标中也可以发现,在融入民间童谣的过程中,该园能认识到临汾民间童谣较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更注重民间童谣社会性方面的教育价值,园方所推荐的童谣文本也多是一些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的养成。由于之后主题活动涉及民族交往,在目标设计上也会考虑为之后的教育活动做铺垫。Q 园围绕临汾民间童谣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紧扣《指南》,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都包含在内。在访谈过程中,园长也说明会特别重视活动目标设计的可操作性。周计划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与具体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相联系。希望幼儿能领悟临汾民间童谣的具体内容,结合幼儿实际需要生成适宜性的活动目标。教学计划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进行顺序的调整,并留有时间允许各班自行组织教学活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