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研究
摘要: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是应教学游戏化的理念,实现环境教育与游戏相融合的实践途径。近些年来,幼儿园开始探索实施环境教育有效方法,然而从整体上看,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不论是理论准备上抑或是具体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研究以推进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向着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目的,以教师实地实施活动为切入点、以教师和幼儿为观察对象,以儿童朴素理论为理论依据,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就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目标、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评价、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现况方面,存在活动目标制定缺乏科学依据、活动主题和内容缺乏多样性和开放性、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忽视游戏性因素、活动评价忽视全面性等问题。在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上包括,幼儿园方面存在缺乏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缺乏合理的师幼配备比例和有效的环境教育培训;教师方面存在教师较低的环境素养水平、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的欠缺;家长方面存在家长传统的游戏观念、匮乏的环境认知、不参与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等因素。
针对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现况,为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和教师在实施活动方面的困境,建议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上更需科学性、可操作性并凸显游戏性,活动主题和内容方面要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保证幼儿的参与性;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和游戏性体验;活动评价的开展要注重评价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全面性。同时, 还要消除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在幼儿园方面要给予教师必需的物质、精神支持,优化师幼配备比例,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培训;在教师方面要提升环境素养和游戏教学技能、转变游戏教学观念;在家长方面要革新游戏观念、提升环境素养、参与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等。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游戏,教学游戏化
摘 要 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环境教育的开展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1
二、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是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 2
三、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是培养人环境素养的关键时期 2
四、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2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意义 3
(一)理论意义 3
(二)实践意义 3
第三节 研究问题 4
第四节 概念界定 4
一、游戏 4
二、幼儿园环境教育 5
三、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 5
四、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 5
第五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5
一、研究范围 5
二、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7
第一节 幼儿园游戏价值的相关文献综述 7
一、国外关于游戏价值的相关综述 7
二、国内关于游戏价值的相关综述 8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9
一、幼儿园游戏和教学关系的综述 9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现况的综述 11
三、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的综述 12
第三节 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13
一、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现况的综述 13
二、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方法的综述 14
三、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的综述 16
第四节 幼儿园游戏和环境教育的相关文献综述 18
一、环境教育的开展方式:渗透法 18
二、环境教育的准备环节:环保性游戏材料的投放 18
三、环境教育的结束环节:游戏材料的自觉整理 18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0
第一节 理论依据与框架 20
一、理论依据 20
二、研究框架 20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流程 21
第三节 研究方法 23
一、访谈法 23
(一)访谈调查界定 23
(二)访谈调查过程 23
(三)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25
二、观察法 26
(一)观察背景与目的 26
(二)观察对象 26
(三)观察计划的实施 27
(四)观察内容 28
(五)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8
三、案例研究法 29
第四节 研究伦理 30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31
第一节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现况 31
一、活动目标的制定 31
(一)教师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目的的分析 31
(二)活动目标制定依据的分析 31
(三)活动目标制定凸显游戏性因素的分析 32
(四)活动目标制定的现状分析 33
二、活动主题、内容的确定 34
(一)活动主题和内容来源的分析 34
(二)活动主题和内容选择范围的分析 34
(三)活动中游戏材料准备情况的分析 35
(四)活动空间和时间安排情况的分析 36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 37
(一)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分析 37
(二)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幼儿游戏性体验的分析 39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言语互动情况的分析 40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方式的分析 41
四、活动评价的开展 42
(一)活动评价主体的分析 42
(二)活动评价内容的分析 42
(三)活动评价方式的分析 43
第二节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44
一、幼儿园方面的影响因素 44
(一)幼儿园缺乏必需的物质支持 44
(二)幼儿园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持 45
(三)幼儿园缺乏合理的师幼配备比例 46
(四)幼儿园缺乏有效的在职培训 46
二、幼儿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47
(一)教师的环境素养水平较低 47
(二)教师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 47
(三)教师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技能欠缺 48
三、幼儿家长方面的影响因素 49
(一)家长的“游戏无用论”:“业精于勤,荒于嬉” 49
(二)家长的认知偏见:环境专业知识的匮乏 49
(三)家长的“不作为”: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参与性的缺失 50
第三节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现况的讨论 50
一、活动目标制定的讨论 50
(一)教师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目的的讨论 50
(二)活动目标制定依据的讨论 50
(三)活动目标制定凸显游戏性因素的讨论 51
(四)活动目标制定的可操作性讨论 52
二、活动主题、内容确定的讨论 52
(一)活动主题和内容来源的讨论 52
(二)活动主题和内容选择范围的讨论 52
(三)活动中游戏材料准备情况的讨论 53
(四)活动时间和空间安排情况的讨论 53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的讨论 54
(一)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幼儿主体性的讨论 54
(二)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幼儿游戏性体验的讨论 54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言语互动情况的讨论 55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方式的讨论 55
四、活动评价开展的讨论 56
(一)活动评价主体的讨论 56
(二)活动评价内容的讨论 56
(三)活动评价方式的讨论 57
第四节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影响因素的讨论 57
一、幼儿园方面影响因素的讨论 57
(一)幼儿园缺乏必需物质支持的讨论 57
(二)幼儿园缺乏必要精神支持的讨论 57
(三)幼儿园缺乏合理师幼配备比例的讨论 58
(四)幼儿园缺乏有效在职培训的讨论 58
二、幼儿教师方面影响因素的讨论 58
(一)幼儿教师环境素养水平较低的讨论 59
(二)幼儿教师基于游戏方式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的讨论 59
(三)幼儿教师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技能欠缺的讨论 59
三、幼儿家长方面影响因素的讨论 60
(一)幼儿家长传统游戏观念的讨论 60
(二)幼儿家长环境专业知识匮乏的讨论 60
(三)幼儿家长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参与性缺失的讨论 61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62
第一节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现况的结论 62
一、活动目标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游戏性因素 62
二、活动主题、内容的确定缺乏多样性和开放性 62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忽视游戏性体验 63
四、活动评价的开展单一化和形式化 63
第二节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影响因素的结论 63
一、幼儿园缺乏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63
二、幼儿教师缺乏必要的环境素养和游戏化教学技能 64
三、幼儿家长持传统的游戏观念且缺乏必要的环境认知 64
第三节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现况的改进建议 64
一、活动目标制定的改进建议 65
(一)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合理科学性 65
(二)活动目标制定要凸显游戏性 65
(三)活动目标制定要具有可操作性 65
二、活动主题和内容确定的改进建议 65
(一)活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要重视幼儿的参与性 65
第一章 绪论
面对当前我们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的既定事实,一方面我们必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的尊重、顺应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1]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总书记之所以在大会上多次提出生态环境问题,说明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而应对这个警钟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教育。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性质的影响,学前阶段成为了最适合接受环境教育的阶段。此阶段接受环境教育可谓具有影响千秋的长效性作用。
洛克指出要想让儿童学习一些技巧,就要把它变成儿童接受的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因为“儿童是一个玩耍的精灵”。[2]因此为了让儿童也参与到“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行动计划中,就要以幼儿接受的“游戏”来激发幼儿环境保护的情感,呼吁幼儿环境保护的行动,也即对幼儿的环境教育要实现与游戏的整合,就要以游戏的形式去“化”环境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游戏场域”中实现“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的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环境教育的开展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同样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4]从联合国最新数据获悉,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整体的环境状况一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等多方面的环境问题。[5]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思考其解决方案,为此提出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并指出环境教育在解决环境问题这一大难题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功效,[6]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7]。为此联合国不断召开国际环境会议、颁布环境教育文件, 同时各个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在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通过立法等手段将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由此可知,环境教育已成为了国际性的议题,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
二、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是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
环境教育是教育的范畴,也理应包括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而正规的环境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环境教育,由于学校环境教育是青少年在学校所接受环境教育的专门机构,它具有较强目的性、规范性和计划性等,与家庭和社会中所进行的非正规的环境教育相比其具有更好的功效。[1]它是促使青少年将环境教育理念内化于心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也是促使青少年做出积极环境行为的重要渠道,对应对环境挑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幼儿园虽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有所区别,但它作为幼儿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准备阶段,对幼儿接受环境教育具有启迪性的作用。因此从这一层面说起幼儿园所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也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一部分,也同样对解决环境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是培养人环境素养的关键时期
环境教育应该始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即从幼儿开始,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愫,也为幼儿一生都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奠定了基础。[2]一方面是因为幼儿有亲近和接触自然环境的需要,正如自然之友的会长梁从诫老师所说的孩子对大自然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们是大自然的“子女”,让他们去亲近大自然, 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更是为了满足他们内心亲近自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性质所决定的,学前阶段是幼儿环境教育的启蒙时期。[3]在学前阶段幼儿所萌发的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愫对其之后正确环境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是由于幼儿园阶段属于幼儿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0-6 岁的幼儿已具备接受教育的能力,且还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关键期,对幼儿各方面技能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幼儿不能错失接受环境教育的机会。[5]
四、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以游戏方式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是实现幼儿园环境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首先,游戏是幼儿自我内驱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自我内驱力又是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为了使得幼儿园所开展的环境教育也变为幼儿自觉主动参与的活动,幼儿园需要实现环境教育与游戏的整合;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 等文件的号召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也有必要相应文件号召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最后,是由环境教育本身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以传统的说教方式去实施环境教育活动其效果不佳[1]。基于此有必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化”环境教育,使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利用自身已有的朴素环境教育理论去构建环境教育的认知。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是将幼儿喜欢的游戏与环境教育非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整合起来,其对于提升幼儿环境认知、环境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界所提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理念为切入点,对西宁市 G 幼儿园大班组展开了调研,旨在达成以下目的:
一是针对幼儿园和教师在实施基于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中的困境,从多方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幼儿园和教师以更加科学和专业化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游戏化的活动,在充分发挥教学游戏化作用的基础上,让幼儿在自由、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将现有的环境认知与幼儿自身的朴素环境教育理论建立联系,提升幼儿的环境意识和技能。
二是加强幼儿园教师对基于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认识,促使教师基于游戏方式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教师的环境素养。为建设高质量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和推动幼儿园环境教育发展做微薄贡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将游戏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活动二者结合起来的已有研究甚少,且在理论层面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不能为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将游戏与幼儿园所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从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视角出发,对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现况进行了深度、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讨论,为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充实完善幼儿园环境教育和教学游戏化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当前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现况以及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结论,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一方面为广大一线幼儿教师实施基于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建议,使其改进组织与设计环境教育活动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幼儿园组织与实施基于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提供借鉴建议。
第三节 研究问题
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是实现幼儿园环境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环境教育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要实现二者的最优化整合, 就要以游戏化的方式去实施环境教育活动。基于此本研究就从教学游戏化的视角对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现况如何?
(1)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活动目标如何?
(2)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活动主题和内容如何?
(3)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活动组织与实施情况如何?
(4)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活动评价如何?
第二,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从幼儿园方面,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从幼儿教师方面,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从幼儿家长方面,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游戏
关于游戏的定义,学者们都各抒己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一种界定游戏定义的方式是根据游戏的特征来界定游戏的概念。王春燕教授在《幼儿园课程概论》一书中根据游戏的特征将游戏划分“自然性游戏”和“教育性游戏”。其中“自然性游戏”指的是由幼儿自觉发起的、无目的等比较“纯粹”的游戏活动。“教育性游戏”指的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所实施的教育活动中整合“自然性游戏”的至少部分特征和因素,并通过一定的游戏情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游戏活动。[1]
综上,本研究中的游戏主要指的是“教育性的游戏”,即教师依据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目的,将趣味性、操作性、体验与动机等游戏性因素融入环境教育活动中,并以一定的游戏情景为载体让幼儿主动参与进来的游戏活动。
二、幼儿园环境教育
1970 年在美国内华达州召开的关于环境教育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们的环境态度与技能。[1]1975 年《贝尔格莱德宪章》阐明了接受环境教育的对象包括从幼儿到成人各个年龄段的所有群体。[2]1977 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环境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环境教育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课程。[3]我国学者徐辉和祝怀新也认为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提升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基于此,本研究中幼儿园环境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幼儿为环境教育的主体,通过整合五大领域的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促使幼儿树立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正确价值观,进而发展幼儿环境保护的积极行为。
三、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指的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幼儿主动、愉快的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4]环境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下位概念,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本研究中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整合五大领域关于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班级幼儿开展的关于环境教育这一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
四、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
基于上述的概念界定,本研究中的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指的是将环境教育活动与“游戏”相整合,即幼儿教师在有计划、有目的组织班级幼儿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增加可利用的游戏因素,以使得幼儿在“获得”充分的游戏性体验的基础上[5] 初步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第五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一、研究范围
首先,本研究选取了西宁市 G 幼儿园作为研究背景。一方面是因为 G 幼儿园是青海省的省级示范重点幼儿园。该幼儿园总占地面积为 5550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 2725 平方米,园内的环境舒适宜人,教学和生活设施比较齐全。且 G 幼儿园自建园以来,坚持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精神,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幼儿学习最好的教材。另一方面是因为 G 幼儿园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开展环境教育的号召,先是从幼儿园环境做起,在幼儿园建立了石头池、小花园、种植区、木工坊等, 为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户外自然资源。因此无论是在理念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 G 幼儿园都符合本研究的研究需要。
其次,本研究选取了 G 幼儿园大班组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 G 幼儿园中小班为混龄教学,且在实习期间中小班未开设与环境教育活动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不符合研究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 G 幼儿园大班组针对园内已有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具有本园特色的环境教育课程,例如“石之趣”“木之语”“泥土的秘密”等,并将这些课程带进西宁市其他幼儿园和各州县所帮扶的幼儿园中进行宣传和实践,因此 G 幼儿园大班组在西宁市和各州县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 G 幼儿园大班组还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开展了“光盘行动”“节约一粒米”“节约一滴水”“节约用电”等宣传活动, 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其他幼儿园的关注和认可,成为西宁市和各州县的模范和榜样,因此本研究选取了 G 幼儿园大班组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限制
观察法需要研究者花费较长时间对多个活动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但由于研究者入园实习时间的限制,所以本研究对研究结果的解释范围仅限于实习时间内的观察结果;同时, 该园由于在中小班实行混龄教学,且在实习期间开展的主题活动不涉及环境教育,故未对该园的中小混龄班进行调查,所获数据均源自大班组,因此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有限。基于这些限制,本研究的结论也不宜做过大推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如同开展研究工作的“地图”,指引我们逐步澄清我们的研究问题。在开展本研究之前,研究者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搜集到数篇与研究相关的文献, 下面就将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分为“幼儿园游戏价值的相关文献综述”“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相关文献综述”“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相关文献综述”“幼儿园游戏和环境教育的相关文献综述”等这几方面,并对其进行述评。第一节 幼儿园游戏价值的相关文献综述本研究对已有的关于幼儿园游戏价值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国外和国内关于游戏价值的相关研究”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述评。
一、国外关于游戏价值的相关综述
国外对儿童游戏的研究较早开始,他们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以下主要从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或本能、游戏是幼儿未来生活的现实写照、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这三个方面来阐明游戏的价值。
首先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或本能,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最早提出了寓教育于游戏的理念,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主动学习,同时还能够发现幼儿本身的天性;[1]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是幼儿的天性,教育就应顺着幼儿的天性,由此可知, 教育要实现与游戏的整合;[2]首先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或本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最早揭示了寓教育于游戏的理念,认为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3]而且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是幼儿的天性,教育就应顺着幼儿的天性,
[4]由此可知,教育要实现与游戏的整合;福禄贝尔[5]、蒙台梭利[6]、杜威[7]均认为游戏是幼
儿内在生命里的一种外显形式,幼儿之所以要游戏是受其内在本能所驱使的。
其次,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生活的现实写照,正如德国格鲁斯和福禄贝尔[8]认为的一样幼儿当下的游戏不仅只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更是在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这种准备具体表现在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学习到日后他们能够使用到的技能,[9]通过游戏能够激发起幼儿对他未来从事事业的热爱。[1]
最后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游戏是幼儿完成作业的前奏工作,通过游戏,幼儿五育教育中的德育-优良品质得到了发展;通过游戏,幼儿五育教育中的智力和体力得到了发展。[2]
二、国内关于游戏价值的相关综述
我国关于游戏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游戏历来都是一个消极的词汇, 例如韩愈的《劝学解》中表述了学习和游戏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苏轼在《教战守策》中将游戏与酒食等同起来。因此对于游戏的消极认识也是使得我国对于游戏研究起步晚的一个原因,直到清朝末年开始我国才开始逐渐考虑“游戏问题”。但自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出现之后,我国的学者才开始逐渐重视起学前儿童的游戏,并对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做了探讨。以下主要从游戏是幼儿的学习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游戏是幼儿的需要三个方面来阐明我国学者关于幼儿游戏价值的观点。
首先游戏是幼儿的学习形式。从五育教育中的“体”来说,通过游戏,幼儿的满足自己好动的需要,以此强健了自身的体魄;从五育教育中的“智”来说,通过游戏,促使了幼儿同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话”和“交往”,提升了幼儿的认知水平;[3]从五育教育中的“德”来说,通过游戏,促使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话”转向了同“他人的对话”, 发展了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4]提升了幼儿与同伴沟通和交往的能力。[5]可谓游戏成为了幼儿的良师益友,是幼儿进行五育教育的重要手段。[6]
其次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何为幼儿?即时刻处于游戏状态的“游戏人”就是幼儿; 幼儿何为?即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幼儿的工作,幼儿的工作也是游戏;
[7]幼儿何在?即有游戏的地方就有幼儿,游戏就是证明幼儿存在的一种形式,[8]就是体现
幼儿的价值所在。
最后游戏既是幼儿的需要,也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我国学者刘焱将幼儿的基本需要划分的三个层次九种需要来解释了幼儿的基本需要(如图 2-1 所示)[9]。由此图可知,幼儿的这三个层次九种需要与游戏之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关系,一方面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这些需要驱使幼儿去游戏。因此幼儿与游戏呈现着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
综上,关于国内外游戏价值的综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都证明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或是幼儿存在的一种状态,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也能够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因此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也同样认同国内外关于游戏价值的观点,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价值。但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对游戏抱有“业精于勤,荒于嬉”、“游戏酒食”等的消极评价,这也可能成为施教者开展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开展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研究时也将要充分考虑施教者消极的游戏观念这一影响因素对实施活动的影响。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本研究对已有的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相关文献分别从“游戏和教学关系的综述”、“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现况的综述”、“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的综述”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述评。
一、幼儿园游戏和教学关系的综述
随着学前教育不断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学前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幼儿的发展,研究也已证明以灌输式或说教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的环境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指令式、服从式的教育,而不是一种反思性的教育,[1]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游戏用其自身的价值证明其对于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有学者就思考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的整合,而其整合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处理好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否则使得会教的老师不会教了,不会教的老师更加逍遥了。[2]以下从游戏和教学关系的“两极论”和“象限论”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争论来阐述一下游戏和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由图 2-2 所示的游戏和教学关系的“两极论”可知,幼儿园教育活动和游戏不同情况的整合情况都可以在图 2-2 所示的这条连续轴上找到相对应的点。[1]如若教学活动越偏向“教师的教”的一段,则表明教师所实施教学活动为“纯教学”;相反,越偏向“幼儿的玩”的一段,则表明教师越发的强调幼儿的自由发展,此时活动的类型为“纯游戏”;[2] 而在“纯游戏”和“纯教学”的中间位置就是游戏与教学的最优整合,也是幼儿园教学和游戏最理想的融合方式。因此由游戏与教学的“两极论”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清楚的的认识游戏和教学概念,从而更好的把握游戏和教学的教育实践;另一方面“两极论” 也告知我们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好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既不能是“纯教学”也不能是“纯游戏”,而要实现二者的最优整合。
教学与游戏关系的“象限论”是以《纲要》等文件中所提出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行动原则的。它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教师既要关注教学活动中组织的游戏也要关注幼儿自发的游戏,只有这样才能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如图 2-3 所示,教师组织的活动越偏向封闭的、高结构的,则教师的目标意识越强烈,教师的控制越直接(第一象限);若教师组织的活动越偏向开放的、低结构的,则活动的目标越隐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控制也越间接(第三象限)。[3]由此可知,教师在实施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活动要偏向第三象限,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体验的过程。[4]
图 2-3 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象限论”
从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和角度阐述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它们均表明要实现游戏和教学的整合,但要实现游戏和教学的结合,绝不是将游戏和教学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而是要在一定的情景和场合下运用某种最适当的结合方法,[1]将教师主导的教育活动转变为幼儿主动的活动,这才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2]以上均是关于游戏和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不得不说为开展本研究提了理论指引,但在开展具体的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活动中游戏和教学到底呈现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影响教师实施活动的等?这些都是在本研究中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现况的综述
教学游戏化是要利用游戏完成相应的课堂教学任务,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能够维持幼儿的注意力、提升幼儿的参与度。[3]游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幼儿对于知识学习、巩固、掌握与应用能力的提升。[4]已有的对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集中于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活动评价等几方面分析了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的现况。
在活动目标方面:首先是活动目标不具体,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多为无效互动,[5]其次是教师对于活动目标内涵的理解不充分,忽略幼儿的情绪情感,强调幼儿技能的训练,最后是在活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另外活动目标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结果而轻视过程。
在活动内容方面:首先是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幼儿的参与权和主动权缺失,教师控制性过强,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所教授内容,忽视幼儿的年龄发展阶段和兴趣,使幼儿对活动失去本该有的兴趣;其次是活动内容缺乏游戏的元素,教学与所设置的游戏关联性较小,游戏教学活动形式化,难以将相关要求落到实处;[6]再次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忽视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在活动组织与实施方面:首先是对于活动材料的使用方法上,幼儿具有很强的限制性; 其次是活动组织的形式上,一方面活动组织形式单一,例如在音乐活动开展时仅仅是歌唱又或仅仅韵律,另一方面活动组织上是缺乏具体的游戏形式,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再次是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缺乏有效科学的指导方式,影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活动;另一方面教师的应答行为,教师在活动中提出更多无效的问题,也没有掌握回应幼儿的技巧。总体来说教师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处于“被动”的局面,而教师则扮演着领导者和权威者的角色。
在活动评价方面:首先是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仅限于对幼儿活动或作品的总结,根据活动的结果来评价整个活动;其次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缺乏游戏化的方式,即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表现性;最后教师的反思上,一方面教师的反思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花 3-5 分钟时间在幼儿午休或一天的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反思的内容不够深刻,教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缺乏反思的标准,而这些都反映出教师自身反思能力的不足,不具备深刻、全面反思的职业技能,同时园方在对于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上有所欠缺。
综上文献梳理,可以将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研究分为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从五大领域的视角来看,已有的关于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现况的研究部分是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总体的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也有专门对艺术、科学、语言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且多数集中于对艺术领域的音乐教学活动和舞蹈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研究,这为基于游戏方式的教学活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这一点不用过多论述。其次是从环境教育视角来看,环境教育虽未作为一门独立的领域,但却渗透于五大领域的各个领域中,在现有的研究中无论是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总体的教学游戏化的研究还是专门的某个学科的教学游戏化的研究中,但都未涉及到环境教育,因此基于游戏化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其实施现况如何?活动目标的制定情况如何?活动内容或主题的选择情况如何?以及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评价的情况如何?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经过实地调查去解决,同时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三、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的综述
在影响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的因素方面:有学者针对教学游戏化实施困境的现实,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从幼儿园层面出发:有研究认为,虽然幼儿园对教学活动游戏化的重视意识已经有所提升,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幼儿园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例如幼儿园没有合理安排教学游戏化活动实施的时间和空间,游戏材料的质量、数量、性质等也难以保障,师生配比太低等都在影响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实现。其次是幼儿园缺乏必要的精神支持,教师服从幼儿园的管理和安排,难以自主将自身观念付诸于实践。另外是幼儿园对教师的职后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宽泛零散且缺乏实践性。
第二,从教师层面出发: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是影响教学游戏化实施的重要因素。[2]首先是教师的教龄方面,有学者认为幼儿教师的年龄普遍较为年轻,这也会影响教学游戏化的开展。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学者认为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游戏化的经验欠缺,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教学游戏化活动,不知道如何将游戏因素与教学活动融合等。另外是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游戏化技能欠缺主要表现为欠缺将游戏化的教学观念渗入教学活动中的能力,而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游戏化的观念,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教师教学游戏化的观念来说,有研究认为教师对教学游戏化的理解停留在表层,认为教学游戏化就是将教学活动和游戏的简单相加;还有学者认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不足,依然将游戏作为教学活动的“调剂品”,从而降低了游戏的价值。就教师的专业素养来说,有观点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忽视教学游戏化中的游戏性因素,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从其他层面出发,部分研究认为社会和家庭对于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存在误解,由于社会和家庭保持“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会对教师开展教学游戏化活动增加困难;还有少部分研究认为幼儿的兴趣和自身积累的经验也会促使教学游戏化活动的成功开展。
综上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将影响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因素归纳为幼儿园、幼儿教师、其他三个层面,在幼儿园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幼儿园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以及培训等方面; 在幼儿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和教学观念等方面;在其他方面包括家庭、社会和幼儿自身三个层面。应该说这些影响因素囊括了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实施的基本要素。学者们对于这些影响要素的探索,为本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但这些影响因素具体是否都对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有影响呢?而且又是如何影响基于游戏方式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呢?以及在促使幼儿园基于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加以解决和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呢?这些问题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基于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的研究中不容易找到答案,因此这也是进行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第三节 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本研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分为“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现状”“实施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影响幼儿园实施环境教育活动的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述评。
一、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现况的综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将从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的活动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述评。
在活动目标方面:首先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依据自身的经验来制定;其次是教师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还是过分强调认知和技能目标,忽视幼儿对自然和环境的情感表达;再次正如上文所述,教师在制定目标过分依赖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身心发展水平。总体来说幼儿园和教师都缺乏对系统的环境教育目标的思考,因此也对幼儿的环境教育表示堪忧。
在活动内容方面:首先是对于环境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模糊性,缺乏统一的思路, 例如有的教师会向幼儿介绍很多环境污染的事实,例如酸雨的形成、雾霾的形成等,无法开展健康有效的环境教育;其次是环境教育内容多是一些认知层面的环境知识,而缺少幼儿的参与;再次环境教育内容多来自于教材,没有充分挖掘可实施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素材, 不注重幼儿自身的朴素理论以及幼儿园和周边地区的环境教育素材,很少带幼儿在户外体验自然环境。总体来说在环境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具有随意性,已有研究均表明是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环境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欠缺,片面理解环境教育的涵义,而导致在选择教育内容上存在偏差。
在活动组织与实施方面: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多采用说教的方法,很少采用其他的手段;其次在环境教育实施的形式上,针对环境教育专门开展的活动较少,多是“走过场”,忽视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内涵所在;再次在所实施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忽视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结合,也缺乏对家长、周边环境教育资源的利用。以上均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体教师在组织与实施环境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幼儿对大自然表现淡漠,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上无论是教师在组织与实施环境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幼儿自身的问题都表明幼儿园对于环境教育不够重视,对环境教育的实施力度也不够。
在活动评价方面:首先在评价主体方面,评价主体单一,在评价过程中以外部评价为主,忽视教师的自评,幼儿在活动评价中仍扮演“局外人”的角色;其次是在评价内容方面,评价的内容多是对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的评价和教师“教”的过程的评价,而忽视对幼儿的“学”或者是幼儿发展的评价。总体上,已有的研究对于教学评价关注度比较低,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一些看得见的外在达成效果,教师环保教育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综上,根据对已有环境教育实施现况的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幼儿园虽已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范畴,但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够,而且已有这些现状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宏观方面对幼儿园、教师、家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做了现状调查,而对于具体的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实践状况例如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评价等这些则是散落于对幼儿园、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宏观调查中,缺少专门的、系统性对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现状的研究。而且以上对于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现状调查也表明幼儿园在实施环境教育活动时多采用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且并未达到预期的环境教育效果,因此这也引发了对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的方式所进行的环境教育活动的研究。
二、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方法的综述
通过对幼儿环境教育实施方法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的观点集中于强调以渗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因为在幼儿园中如若将环境教育作为一种“大型”的活动来开展, 将会引起幼儿对环境保护行为的错误定位,误认为环境保护行为只能在特定场合中发生,
因此需要以渗透的方法对幼儿开展环境教育。[1]而这也与一些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以渗透的方式对幼儿开展环境教育相一致,如:美国的幼儿园不仅强调在一日生活中要渗透环境教育知识,而且还注重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日本环境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将居于首位的环境教育[2]渗透到各门学科中,让幼儿在实践生活中去感知和体会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3]瑞典的《学前教育学校课程》强调用渗透的方法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已有文献对环境教育渗透到如图 2-4 所示的几个方面。其一是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这里的环境创设多指的是物质环境创设,既包括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创设, 也包括活动室的物质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正如德国巴州政府在《巴伐利亚州幼儿教育与培养计划》中所提出的幼儿园的建筑设施等都要契合环境教育的理念,鼓励将建筑设施等建造成生态环保型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园的户外自然区域的设置, 保证让幼儿最大程度的接触自然、体验自然;在活动室内的环境创设方面,正如 Hossein Meiboudi 等学者在马什哈德市某幼儿园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幼儿园的墙饰作品能够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4]因此幼儿园要鼓励师幼们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成墙饰、海报等, 让幼儿生活在处处渗透环境教育的环境中,进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
其二是环境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中,通过从五大领域的教育来强化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幼儿自身经验和兴趣所生成的环境教育内容,因为生成的环境教育内容可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自由的活动和学习和空间。[6]再者日本等国家还提出以环境教育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开展环境教育。
其三是环境教育渗透于节日活动中,幼儿园要讲求环境教育与时序性契合的原则,如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如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充分的渗透环境教育,让幼儿充分置身于环境教育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7]
其四是环境教育融入家庭、社区教育中,新西兰制定的《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幼儿与其所成长的环境好比布朗芬布伦纳所提出的儿童发展的生态学模型一般,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区资源,[8]这也与我国《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和社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9]要求一致。而环境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也要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区资源,正如美国的罗宾·摩尔学者所强调的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也应让家长参与进来,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1]国内有研究也表明家园同步开展环境教育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环境保护的意识,而且也让家长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具有两全其美的作用。也有研究者提出在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还要做到与社区同步,既锻炼了幼儿的环境技能,也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经验。
最后,也有研究表明环境教主题电影和绘本也可以提升幼儿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并使得幼儿对大自然产生了喜爱和崇敬之情。
综上所言,归纳已有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幼儿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主要为渗透法, 例如渗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在节日活动中或者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等,毋庸置疑, 这拓宽了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视角。但这些方法也无疑无法涵盖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所有方法,因此这就体现了开展本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虽然也有部分研究者提出了将游戏法作为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一种策略,但也只是泛泛而谈,至于如何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实施基于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等问题都需要后续深入的探究。
三、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的综述
在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研究表明在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种影响因素来影响活动的实施,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推进环境教育的发展具有有效作用。[2]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大致可以将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从幼儿园层面出发:首先是幼儿园仍然没有将环境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不注重对完整、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导致所实施的环境教育活动的内容狭窄;其次是不注重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注重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相关培训,导致教师接受碎片化的环境教育知识;[3]最后是幼儿园未能充分发挥连接家长和社区的协同作用,对于家长和社区等环境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到位。总体来说幼儿园对于环境教育还停留在口头呼吁上,而忽视实际行动。
第二,从幼儿教师层面出发:有研究认为教育者自身的环境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其自身就未接受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导致对于环境教育的理解不到位。[1]也有研究表明教师注重幼儿对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例如重视幼儿的识字、文艺、数字等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幼儿热爱“大自然”“大社会”的情怀。
第三,从其他层面出发:已有研究主要从家长层面、幼儿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了环境教育实施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家长层面:家长缺乏环境教育的素养,既不发挥好自身对幼儿环境教育的榜样作用,也不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幼儿园所开展的环境教育,不重视日常对幼儿环境意识的培养;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家长不注重幼儿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也是影响幼儿园环境教育开展的因素。其次是社会层面,部分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也会影响幼儿园、家长等对幼儿的环境教育;也有研究表明社会中缺乏有素养的“生态人”[2],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另外是幼儿自身层面,有研究认为幼儿自身的环境需要以及生活经验对于环境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也有观点认为环境教育的实施受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因为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与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综上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将影响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因素归纳为幼儿园、幼儿教师、其他三个层面,在幼儿园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的设计、对教师的培训以及与家长、社区协同联动作用等方面;在幼儿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环境认知和环境素养等方面;在其他方面包括家庭、社会和幼儿自身三个层面。应该说这些影响因素涵盖了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施的基本要素。学者们对于这些影响要素的探索,为本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但这些影响因素是否都会对幼儿园开展基于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有影响呢?若有影响,又是如何具体影响基于游戏方式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呢?以及为了推进幼儿园开展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又应如何去解决和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呢?这将都需要本研究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第四节 幼儿园游戏和环境教育的相关文献综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些研究集中从环境教育渗透游戏的途径、环境教育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和整理上总结了如何将游戏的方式与环境教育结合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 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一、环境教育的开展方式:渗透法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龄前期为幼儿身上播下环保的种子,对幼儿日后形成对环境的积极态度、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将环境教育与幼儿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中,《指南》健康领域明确给出教育建议:“要让幼儿充分利用各种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1]因此在美工课上,可以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让幼儿充分利用一些废旧报纸或废弃纸盒等做成自己喜欢的作品,之后进行展示;在音乐课上,通过欣赏关于大自然的优美旋律,模仿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其次还可以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主题活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有所感悟。
二、环境教育的准备环节:环保性游戏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材料”,因此在环境教育所渗透到的区角游戏活动、教育教学游戏活动等各种活动中,都要注意所使用的游戏材料要坚持做到“环保第一”的原则,让儿童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环境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方面要尽量使用自然材料,例如一些树枝、树叶、花花草草等保证让幼儿最大程度的与自然接触,方能让幼儿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废旧材料,如教师可以号召幼儿收集家中一些废弃的纸盒、塑料袋、易拉罐等,并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改造, 用以做成活动室各个区域的游戏道具或者是开展活动所需的游戏材料。教师亲身示范让幼儿感受到“废旧物品大变身”的“神奇效应”,加强幼儿对废旧物品重复利用的意识。
三、环境教育的结束环节:游戏材料的自觉整理
《纲要》健康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明确提出:“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的清洁和卫生”。[2]基于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以游戏方式的环境教育活动中,要时刻提醒他们保持活动区域的整洁干净,尤其是在游戏活动的结束环节,教师可以间接引导幼儿自觉整理所玩的游戏材料,让幼儿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化”环保意识为环保行动。
综上,首先已有的这些研究表明了如何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游戏中,为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环境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议,也丰富了当前基于游戏方式的幼儿环境教育的研究领域;但是已有的部分研究例如对区角游戏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经验总结是基于游戏教学化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区角游戏中更好的渗透环境教育,而以游戏的方式所进行的环境教育活动的研究是基于教学游戏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另外已有的这些研究只是零散的回答了如何在环境教育中渗透游戏,而对于幼儿园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的确定与选择、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以及活动的评价等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对其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 而且也很少有人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为澄清这些问题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将对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组织与实施以及活动评价以及实施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这将对于推进幼儿园以游戏方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将立足于这些问题展开探究。